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辽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辽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辽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辽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精神,扎实有效地开展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要求,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

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突出公益性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努力实现全省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基本省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总结我省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辽宁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使各项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三)总体目标

到2011年,全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使人民群众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进程中受益。

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保,2009年参保人数达到1268万人,比上年新增58万人,参保率90%;2010年参保人数达到1296万人,比上年新增28万人,参保率达到92%;2011年参保人数达到1338万人,比上年新增42万人,参保率达到95%。城镇居民医保,2009年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比上年新增257万人,参保率达到80%;2010年参保人数达到602万人,比上年新增42万人,参保率达到86%;2011年参保人数达到644万人,比上年新增42万人,参保率达到92%。农村常住人口新农合,2009年参保人数达到1967万人,比上年新增13万人,参保率达到99.3%,2010年至2011年做好巩固完善工作。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09年,将全省150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围,制定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全面启动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3年内,将全省城镇困难企业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高校在校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做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提高城乡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的政府资助水平,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制度之间的衔接。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统筹层次。2009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0元,2010年,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全部实现市级统筹,并逐步实现医疗费用门诊统筹。新农合实行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城乡统筹。

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在规定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以上和60%以上,参合农民

实际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45%以上。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

(三)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

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便捷有效的管理流程。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到2011年底,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率市级统筹地区控制在15%左右,县级统筹地区控制在20%左右;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累计结余控制在10%左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到2011年底,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基本医疗保障基金收支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改进医疗保障服务。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研究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医结算办法。制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2010年实现全省基本医疗保险“一卡通”,支持省内跨统筹地区就医的参保人员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和统筹基金结算办法。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并报经省政府审批的前提下,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实施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实施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2009年,实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药品100%纳入集中采购。2011年,建立并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机制。

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体系。鼓励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改造,组建较大规模区域性药品配送企业集团,发展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实现连锁经营和规模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

(二)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

推进基本药物优先选择。推进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由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及相应报销政策的制度体系,逐步使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鼓励优先使用,逐年提高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加强用药指导和药品监管。贯彻执行国家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监督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严格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确保公共用药安全。

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制定并实施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发挥县(含农业人口超过50%的市辖区)级医院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支持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建设,3年内使每个县至少有l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3年内支持每个县改扩建1—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及地方病流行地区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3年内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化的卫生室。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

划,3年内新建、改造、转型154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确需新建、改造的,由各市政府自行安排解决。到2011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2009年,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拔具有中专(中专同等学历)或大专学历的医生1500人接受成人医学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培训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培训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万人。到2011年,累计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拔具有中专(中专同等学历)或大专学历的医生4500人接受成人医学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各3.1万人。3年内,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率达到100%,95%以上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集聚政策。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实施免费为基层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职业医师计划,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对志愿到辽西北和其他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政府代偿一定比例学费和助学贷款。

(三)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由政府负责其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

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各级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等管理方式。

(四)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中医药。乡镇卫生院要拓宽服务领域,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巡回医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完善服务功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责任制度,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为重点,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鼓励各地区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职责、服务人口等因素,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核编定岗,并要内设公共卫生科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制度。推进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程,规范乡村医生的医疗行为,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2009年,启动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实施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到2011年,全省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建档率农村达到50%,城市达到90%以

上。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主的健康检查,为孕产妇提供免费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3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要通过开设相关栏目,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对35—59岁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常见病进行检查;为全省农村生育妇女免费提供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孕中期超声筛查、住院分娩补助、产后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为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支持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免费检查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加大艾滋病监测力度,落实各项综合干预措施。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制定并实施市级以上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市级以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人员培训等建设。实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县级和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人员培训等建设。加强妇幼卫生机构建设,使县以下妇幼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要求。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力争3年内使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用房达到国家要求,配备与工作相适应的车辆、快速检测等设备。加强全省血站采供血网络建设,健全血站质量体系,保证血液安全。

加强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

策。

(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使城乡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根据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安排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所需资金。根据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合理划分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职能的要求,在探索整合、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按国库集中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原则,以病人为中心,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评价制度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开展单病种收费改革试点。

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明确各地区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

配置和主要功能。开展省内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综合三甲医院与市县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集团试点,通过托管或技术协作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实行纵向整合。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进行技术资源整合。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对1000名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探索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促进区域间、机构间医疗卫生人员和技术交流。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费用综合管理,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注重成本核算与控制。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患者投诉调处机制。

(二)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和专家论证后,建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库,由政府根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安排所需资金。政府对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由

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按规定动用收支结余弥补后仍有差额的,由同级政府核定补助。公立医院的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各级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完善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政府投入补偿政策、基本药物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贷款行为。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三)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规范转制程序和资产资金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和落实责任制。省政府成立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省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并负责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部门负责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财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政策和相关的财税政策,负责财政投入资金的测算和安排,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推进城镇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推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配送企业的设置标准;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认真履行相关职责,主动承担配合任务。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评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检查指导,确保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实。

(二)提供财力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卫生投入,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要统筹安排,认真协调,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严格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需资金。为了实现改革目标,经初步测算,今后3年,各级政府需要新增投入199亿元,其中省市县投入120亿元,主要用于全省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两项改革也要根据进程安排相应投入。

(三)鼓励各地区试点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深入调查研究,抓好政策落实,积极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要注重抓好典型经验,认真总结推广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试点,抚顺市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铁岭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与县级医院发展协作医院等经验,运用典型的引路作用指导改革工作。 (四)加强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合理预期,大力宣传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及时总结和宣传改革经验,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及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动各项医改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7〕37号)要求,我省2017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进和落实以下工作任务。 一、研究制定的文件 1.制定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2.制定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3.制定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4.制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5.制定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6.制定我省或转发国家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省国资委负责) 7.制定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8.制定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共同牵头负责) 9.制定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10.制定建立卫生人员荣誉制度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人社厅共同牵头负责) 11.制定在部分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的指导性文件。(省编办负责) 12.制定改革完善仿制药管理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省医改

办负责) 13.制定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14.制定药品购销信用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以上任务只列牵头部门,未列参与部门。其中1、2项任务按国家规定时限完成;3—14项任务于国家相关文件印发后3个月内完成。 二、推动落实的重点工作 15.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范围,确定1个市(地)作为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推荐1个县(市)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候选县(市),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16.明确省卫生计生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以齐齐哈尔市为试点,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编办、财政厅、物价监管局、人社厅负责)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其动力机制,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历史演进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的现状,选择了异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979年卫生部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即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国务院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

张翠萍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讲话(完整版)

张翠萍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深化医改 努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大同市卫生局局长张翠萍 (2010年3月3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围绕医改开展的各项工作,按照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医改工作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2010年医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推进卫生资源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联系实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20 09年,通过参加全市第二批、指导开展全系统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保障健康上水平,实现卫生新跨越”的主题,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的共识。局党组以身作则,立足医改,完成了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等“六个方面”的调研报告,查找了影响和制约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七个方面”问题,建立了人才强卫、社区卫生、卫生应急等“八个方面”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化解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难题的良策。整个活动联系实际、紧扣主题,有特色、有创新,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大同市上报省委两个学习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之一。 二是把握大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根据全国和全省医改精神,市政府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组,广泛动员,深入调研,起草了《大同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市卫生局组织各县区卫生局长和市、县级医院院长共46人,集体赴京参加医改培训,把握医改实质,增强医改信心。确定城区、南郊、左云、灵丘四个县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全面实施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4项新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9年3月17日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医疗药品管理】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

县卫计局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情况报告 尊敬的市检查组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计部门的精心的指导下,我县扎实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现将2017年医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改工作落实情况 1、公立医院改革。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编办、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湘卫体改发〔2014〕2号)的要求,2015年4月1日我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实施。改革实施两年半以来工作平稳开展,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医院内部管理,转变服务方式,改善就医流程,实行先治病后付费,节假日门诊,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等,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多便利,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所有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切断了医院药品加成收入来源,增加了医疗服务收入,“以药养医”机制得以改变。2017年,药品总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从医改前的48.3%下降到39.7%,同比下降9.4%;中草药使用情况与同期相比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县中医医院门诊中药收入占门诊药品比例的84%,住院中药占住院药品费用的44%,达到了“业务量上升、药品比例下降”的预期效果。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得到

一定程度体现。伴随药品价格的下降和药品总收入的减少,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的回归。 2、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我县已于9月底开通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县人民医院为我县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已进行外出务工农民信息数据采集,可以进行跨省异地住院联网结算。 3、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县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自2011年6月20日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省级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100%。根据市卫计委《关于做好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的通知》(Y卫计药政发〔2016〕1号)文件要求,我县制定了《关于做好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的实施办法》(X卫计函〔2016〕6号),要求全县范围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基本药物(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省增补目录的670个药品通用名中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的品种、剂型、规格)作为首选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品规占比达到50.9%。 4、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我县制定了《XX县分级诊疗实施方案》,根据县域医疗技术水平及基层医疗技术力量,进一步细化病种,真正做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各级医疗机构切实调整并落实服务功

东城区2017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东城区2017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深化卫生领域综合改革,认真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北京市有关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卫生健康创新与发展,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提供有力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京政发[2014]30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发[2016]10号)、《北京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推广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改革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及北京市深化医改总体要求,以建立分级诊疗、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综合监管等制度为突破口,坚持“三医”联动,推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促进公立医疗机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居民医药费用明显降低,居民看病就医的感受明显改善,医务人员积极性明显提高阶段目标。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全面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三医联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营造良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环境,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改革目标

(一)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按照“先行试点、上下联动”原则,依托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关键,以政策支持为突破口,夯实基础,提升能力,2017年初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新型分级诊疗制度。 (二)科学的合理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初步建立 通过实施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将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渠道由医疗服务收入、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执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收费标准,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区属医院补助政策,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财政全额负担、基本建设定额补助、人员经费政策性补助到位,公立医疗机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突破性进展 按照收入分配改革总体部署,积极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在优化公立医疗机构薪酬结构、合理薪酬水平、薪酬自主分配权及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开展试点,增强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公立医疗机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加强医疗管理,改善服务流程,创新方便居民就医等措施,努力做到让居民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实现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目标。 (五)居民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通过实施药品阳光采购政策,改革药品采购方式,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健全药品临床使用监控机制,防范医药购销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等措施,促进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理,主动控制医疗成本,减少不必要的用药、检查和其他过度服务,减轻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述评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述评 让亿万百姓病有所医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述评 北京11月6日电(吕诺、胡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百姓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任务已经明确,改革扎实推进。 ——2013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人数分别为2.65亿人、2.71亿人、8.05亿人。全国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为75%,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为70%。 ——2013年,以省区市为单位,推开20种重大疾病保障,在明确临床路径和限定费用的基础上,实际补偿比达到70%左右。 ——2013年8月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已在23个

省份的94个统筹地区开始试点,已有7个省在全省推开,覆盖城乡居民2.1亿,累计补偿金额6.3亿元。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四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主体,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慈善救助等其他保障形式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务院医改办政策组负责人傅卫说,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进程,巩固和扩大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不断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将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问题。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医改的攻坚方向:“基层”将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注的重点。 2013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巩固完善

疾控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工作汇报

疾控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工作汇报 年是国民经济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化推进的一年。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是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措施,事关医药卫生行业利益格局重大调整和健康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要建立新的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广大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我中心认真组织落实和推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重点完善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现将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 情况汇报如下: 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主要成效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实施居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重点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康档案,年全县共建立健康档案人数人,规范建档率。 (二)、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去年共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次,出健康教育专栏期,利用气象平台宣传期,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份,健康教育受益群众人次。有效地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和预防疾

病发生,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三)落实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 年接种儿童疫苗达人次,儿童接种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加强免疫接种率达。自年以来,消除脊髓灰质的成果得到巩固,实现了无脊髓发病状态,年我县一定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和我国政府承诺的消除麻疹的奋斗目标。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了高接种率、高保护率,相应传染病有效的得到了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广大老百姓真正的享受到了国家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优惠政策。 (四)、重视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内各乡镇指导开展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老年健康干预建档管理例,管理率。并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工作。 (五)、加强对慢性病人的管理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量血压,对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开展疾病咨询、指导用药和健康锻炼、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去年高血压健档管理例,管理率。辖区岁以上成人首次测血压率≥以上;糖尿病建档管理例,管理率,跟踪随访率达到。 (六)、强化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 对我县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重性精神疾病建

(医疗药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201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解读-部分题库(按字母排序)

2017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解读—部分题库(按字母排序) 覆盖率50%左右,准确率99% ,后续还会有更新。 一、单选题 0 2017年,每个镇卫生院拥有( A )名以上全科医生。 (单选 ) A 1 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不低于( A )。 (单选 ) A 65% 2017年,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 B )以上。(单选 ) B 70% 2017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的比例达到( D )。(单选 ) D 70% P141 2017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比例达到( A )。(单选 ) A 100% 2020年,山东省社会办医院每千常住人口床位规划不低于( B )张?(单选) B 1.6 P81 2020年,山东省每千常住人口床位规划为( A )张?(单选) A 6.1 P81 2020年,每( D )居民区举办1所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单选 ) D 3-10万 2020年,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建设率要达到( D )以上? (单选 ) D 95% P95 A B C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以个体劳动者身份转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其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实行( C )个月的过渡期(单选 ) C 6 D 调研能力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四项中不属于上述内容的是( D )。 (单选 ) A表达是否精炼 B用辞是否准确 C语言是否流畅优美 D词藻是否华丽 E F G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关于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编制人事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单选 ) A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方式,完善编制管理办法 根据《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医、药、护、技等专业技术人员直接提任领导人员的,应当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单选 ) C提任五级、六级管理岗位领导人员的,应当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五年以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根据《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不包括:( C )(单选) C坚持打破常规办事 P133 根据《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领导人员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 B )年。(单选 ) B 10 根据《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领导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的情况不包括:( D )。 (单选 ) A在履行医院管理职责方面表现突出的 B在承担紧急医疗救援、对口支援或者援外等专项重要工作方面成绩显著的 C在应对重大安全事件、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根据《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容错纠错方面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D )(单选 )A宽容领导人员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 B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 C正确对待犯错误的领导人员 D以上说法都不对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A )。 (单选) A 推进公立医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人员控制总量内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医院根据( C )等确定人员控制总量,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备。(单选 ) C业务水平、类型特点、床位数、门诊量 各区县应于每季度终了之日起( B )日内,将该季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调剂金足额上解,第四季度调剂金应于季末上解,年末统一清算(单选) B 15 各市要结合实际,以体现( C )和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为原则,以补偿医疗服务合理成本为基础 (单选 ) C医疗技术 公立医院的特点不包括( D )(单选) D基础性(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等特点)公立医院根据内部绩效考核制度自主进行收入分配的原则不包括( D )。(单选 ) D领导优先 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确立到2017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正确的是( C )。 (单选 ) C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 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D )、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单选 ) D全民医保 国家提出医保支付方式全面推行按( C )为主的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 (单选 ) C病种付费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在各级医院普遍运用。初建的网络都是用传统的布线方式来进行的。在运行过程中,网络管理员最能体会到的是良好的布线系统对网络的稳定运行、顺利传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新型的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种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它将相同或相似的线缆(如对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缆)、连接硬件组合在一套标准的且通用的、按一定秩序和内部关系而集成为整体,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医院信息化系统是综合布线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医院综合布线系统的重要性 医院综合布线是一个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又是所有其他系医院综合布线系统的承载平台。它将语言、数据、图像等设备彼此相连,也使医疗设备与外部通信数据网络相连接。与传统布线相比,综合布线有着许多传统布线无法企及的优越性。表现为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等特点。一次性布线后,确保在15~25年内系统性能不会下降,功能不会落后,更不会如传统布线方法那样,因为网络配置变化而重复土木工程,破坏建筑物的原有结构,增加不必要的投资。可以说综合布线真正达到了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充分利用好医院的医疗资源,合理规划设计医疗流程,完善医疗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医院楼宇建筑设计的同时,就要充分考虑医院建筑物整体和区域性的功能定位与医疗流程,合理进行结构化的综合布线设计,为医院未来信息化发展应用做好基础。曾经有人说综合布线系统如同人脑的神经系统,可见综合布线系统的重要性。 2 综合布线的标准、原则 医院布线与其他行业布线一样需要遵循行业通用的标准。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施工及测试标准和规范主要有:《建筑物通用布线标准2002》、EIA/TIA 568B 《商业建筑物通用布线标准》、《商业建筑物通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 《集中式光纤布线系统标准》、TIA/EIA TSB67《非屏蔽双绞线传输性 能现场测试规范》等,国内标准和规范有:CECS72:9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等。综合布线系统是一套具有标准、设计、施工及信息界面的无源系统,不包括任何相关的有源连接设备。医院综合布线系统以标准化模块化、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网络互通,资源共享性、系统冗余及可扩充性为设计原则,并对其服务的设备有一定的独立性。 3 医院综合布线的设计与架构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要求物理拓扑结构为分层星型拓扑结构,各分子系统相互独立,每个分子系统的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支持多种网络结构,既支持集中网络,又能支持分布式网络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模块化设计,满足语音和数据信息点的即插即用和随时互换,建立的系统能够支持综合业务数字网络传输,并方便地与Internet或数据专网互联。选用灵

医药体制改革继续教育试题

医药体制改革继续教育试题

单选题 1、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关于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编制人事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 ) A A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方式,完善编制管理办法 B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改革 C突破地方现有编制总量,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 D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医院用人只需要考察即可 2、医院确定人员控制总量的依据不包括( D)。 (单选 ) A业务水平 B类型特点 C床位数 D专家数量 3、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B )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单选 ) A100% B90% C85% D70% 4、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得出一般性结论的调查 方法叫做( B)。 (单选 ) A抽样调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5、医院确定人员控制总量的依据不包括(D )。 (单选 ) A业务水平 B类型特点 C床位数 D专家数量 6、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不低于( A)。 (单选 ) A65% B70% C75% D80%

7、各市要结合实际,以体现(C )和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为原则,以补偿医疗服务合理成本为基础 (单选 ) A器材先进 B医生品德 C医疗技术D医术高德 8、国家提出医保支付方式全面推行按( C )为主的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 (单选 ) A总额付费 B疾病诊断 C病种付费 D人头付费 9、起付标准以上至最高支付限额之间符合政策规定的(D )医疗费用补助,实行二次补助办法。 (单选 ) A住院B手术C门诊D门诊慢性病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以( D )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层及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单选 ) A专科医生B执业医师C家庭医生D全科医生 11、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确立到2017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正确的是( C)。 (单选 ) A全面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B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50%左右 C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 D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20%以上 12、调研能力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四项中不属于上述内容的是(D )。 (单选 )

毛概论文-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院校:湘南学院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专业:网络工程 学号:201114160210 姓名:阳庆 时间:2013年6月27日

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简称医改。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一>15年历程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医疗体制改革,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但总体上说,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 2000年7月,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提出:要在2001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魔让人们发现,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竟然不堪一击。 2005年6月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二>主要成效 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体制变革带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三>消极后果 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42%,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