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为贵州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实现中药材大省和中药民族药强省的建设目标,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中药材产业为贵州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

围绕把中药材建成贵州“五张名片”之一的要求,贵州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同时与生态重建、生态治理以及扶贫开发相结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种子种苗基地建设、中药材园区等各项指标显著增加,中药材产业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园区化、市场化。

●全省中药材种植和保护抚育面积首次突破400万亩,达到458.84万亩,跃居全国第三位。

●产量和产值同步提升,产量达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

●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39个。

●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的中药材品种15个。

●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

●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种植面积1.36亩,仅中药材一项收入就达到4769元/人;人均增收达1082元。

●带动全省中药民族药医药工业实现产值约300亿元。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提出贵州要“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根据国发2号文件精神,贵州省政府批复实施《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贵州省“十大扶贫产业”中首个以省级政府名义批复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性文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作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医药产业打造成大数据姊妹篇进行安排部署。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贵州中药材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近年来,贵州省不断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投入财政扶贫资金由2012年的6.0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9.29亿元;辐射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44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49.92万亩;带动贫困农户由2012年的34.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5万人。项目的引导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贵州省还通过以财政扶贫资金引导国开行、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资金的方式,分层次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给予支持。积极探索“互助资金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放大贷款比例、农户联户连保承贷承还、扶贫资金贷款贴息”的融资机制,为中药材产业发展集聚更多资金,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截至目前,我省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达到39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的中药材品种达到15个。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中药材种植区农户人均种植面积1.36亩,仅中药材一项收入就达到4769元/人;人均增收达1082元。

我省中药材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中药材产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全省中药材产值由2012年的125.0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1.67亿元,带动农户由2012年的21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338.39万人;2013年,中央和省财政扶贫发展资金共投入3.71亿元,项目区共带动农户5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近30万人,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富民产业。

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中药材种植也为全省的生态环境作出巨大贡献,山银花、花椒、刺梨等用于黔西南、黔中等严重的石漠化山地治理,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金钗石斛、淫羊藿、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等中药材通过林药结合的种植模式,不占用耕地,对水土保持、绿化环境与生态重建均有较好作用,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中,各地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秉赋,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集中人力物力,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增强了中药材品种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品种种植试验示范基地40余个,山银花、太子参、杜仲、花椒4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刺梨、生姜、厚朴、薏苡4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天麻、太子参、薏苡仁、山银花、石斛、刺梨、艾纳香、钩藤等拳头产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批市场需求量大、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中药材种植也步入集中连片发展轨道,为贵州中医药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中药材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黔药“第一车间”。

中药材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而且也提升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2013年,贵州通过GAP认证和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品种大幅增加,施秉县的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雷山县的淫羊藿,赤水市的金钗石斛5个中药材品种,均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这5个品种2013年种植规模达9.61万亩,产量达2.74万吨,产值8.01亿元。2013年,通过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品种也有所增加,大方县的天麻、龙里县的刺梨、罗甸县的艾纳香等15个中药材品种通过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较2012年新增4个。

通过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种植规模2013年达13.92万亩,产量达31.88万吨,产值34.25亿元。

中药材基地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围绕天麻、太子参、石斛、半夏、何首乌等重点发展品种,以及山药、玄参、刺梨等鼓励发展品种,贵州优先支持施秉、大方、赤水等38个重点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集中建设了一批中药材产业大县、产业大乡、产业大村,辐射农户87.22

万户338.3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集中区,切实起到了示范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赤水市金钗石斛示范园区包括长期镇、官渡镇、长沙镇、旺隆镇、复兴镇、丙安乡6

个乡镇18个村,国土面积27.3万亩。截至2013年底,在复兴、旺隆、长沙、长期、官渡、丙安等乡镇,新增石斛种植面积12511亩,完成年度目标的101%,其中GAP种植基地5400亩,完成年度目标的100%。石斛销售1500万吨,销售收入达9130万元,销售利润达398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入415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个百分点以上。加工商品1350吨以上,商品化率达90%。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传帮带”,带动1.975万人参与石斛生产,园区农户参与率达54.5%。

松桃自治县长兴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涉及该县长兴镇、黄板乡、迓驾镇、木树乡4个乡镇35个村。园区规划总面积6万亩,包括核心区1万亩和拓展区5万亩。园区总体规划布局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区、组培快繁育苗区、加工冷链物流展示区、生猪肉牛规模养殖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观光区5个功能区,预计3年内建成。园区现已完成总投资5亿元。

玉屏自治县充分利用丘陵山坡,采取“林药套种”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园区化。该县又把中药材园区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使扶贫资金和扶贫效果实现了最大化。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毕节市七星关区现代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独山现代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绥阳县金银花产业及园区建设情况、剑河县现代高效农业钩藤产业示范园区、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等园区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贵州省政府提出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17年达到600万亩,在未来三年,将以每年新增50万亩的速度推进。加快扶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特色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把大方、德江和雷山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石斛、罗甸艾纳香、威宁党参(续断)、剑河钩藤、石阡丹参等抚育种植基地,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良种基地品牌。重点建设乌当区、修文县、遵义县、赤水市、施秉县、大方县和赫章县等38个3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重点县,其中:20万亩以上的县5个,10至20万亩的县10个,每个县培育1至3个优势品种。力争有10个品种在种植规模、药材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方面全国领先,8个品种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市场份额达60%以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