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网络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还原性、 氧化性、稳定性、活泼性)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区别: 化学性质:蜡烛能(可、易、是…的)燃烧。 对蜡烛燃烧的探究(P12—13) 对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探究(P14—16) ①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 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 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小量, 即液体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 掉、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放三直立) 块状:(镊子或药匙)(一横二放三慢竖) 大量:倾倒法(倾倒时瓶盖要倒放,标签向手心) 少量:用胶头滴管(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定量:量筒+胶头滴管(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偏大,实际数偏小 仰视:读数偏小,实际数偏大 酒精灯的使用主要事项 能直接加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加热仪器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滴管等 液体:管外干燥;先预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 试管口向上倾斜45度,试管口不对人; 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仪器的洗涤(干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 不成股流下) 6.仪器连接:右插进左,先湿润,再慢慢转动插进。 变化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性质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实验 1、药品取用的规则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给物质的加热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中有“能”“可以”“容易”等字眼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选择合适的量程:所测液体不能超过量程,也不能比量程太小为宜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框架图(全)

小屯一中化学 复 习 计 划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锅炉爆炸、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可燃性物质导致的爆炸是化学变化,如氢气爆炸,烟花爆炸等。 2、催化剂能加快和减慢反应速率,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物理性质,如形状、状态可能改变 3、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为单质,也可能为混合物。如氧气O2和臭氧O3两种单质混合得到混合物,也只由氧(O)元素组成。金刚石C和石墨C的混合物,只由碳(C)元素组成等。只有说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能说一定是单质。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冰是水的固态,还是水。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不能说原子一定就比分子小。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某些物理变化中是可再分(核裂变)的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测氧气含量实验失败原因: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等到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氧气参与。如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说降低物质的着火点,只能说把温度升高到物质的着火点。燃烧需三个条件都具备,灭火只要破坏任一条件。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沉淀有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吸附沉淀是指加明矾生成胶体吸附大颗粒固体杂质,获得比静置沉淀更快的沉淀。过滤是在沉淀后,把不溶于水的沉淀和水分离的操作。若单独提到吸附,则是指加活性炭吸附色素和气体。蒸馏后得到的水净化程度最高,为蒸馏水,是纯净物。蒸馏操作可以使硬水软化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团的记忆找诀窍:如碳酸根CO3,就是二氧化碳CO2多1个O。硫酸根SO4,是三氧化硫SO3多1个O。硝酸根NO3,是二氧化氮NO2多1个O。铵根NH4,是氨气NH3多1个O.

(完整)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单位: 基本工具:刻度尺 基本工具:停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主单位:米/秒(m/s) 公式: t s v=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用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t s v= 机 械 运 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主单位:米(m),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时间的主单位:秒(s),其他单位:小时(h)、分钟(min) 运动的描述 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 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条件:发声体在振动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 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较慢、气体最慢) 声音的传播特点 (1)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播 (4)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5)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音色 又叫做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噪声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和次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K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 声音的利用 声音能传递信息:例如B超检查身体、回声定位等 声音能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

初中化学各单元知识网络结构图下

初中化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网络结构图 金属和金属材料 纯金属 金属材料(铝、铁铜银等)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优点是: 定义 合金生铁和钢。 常见 铜锌合金 物性:有光泽,质地,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金金属与氧气反应: 性质化性:与酸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与盐反应:反应的依据:。 ①可判断金属的化学活动性; 属金属活动顺序②可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和(应用)③可判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 金湿法炼铜原理:CuSO4 + Fe == FeSO4 + Cu 属原料: 材金属原理:(用方程式表示)。料冶炼冶炼铁的冶炼设备: 产品: 铁生锈的条件:铁与空气中的、等物质发生反应化学反应而生锈。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金属资防止铁生锈措施: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干燥和洁净;② 源保护

溶液 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其质量溶质和溶剂质量之和。 。 H2SO4等溶于水。 概念: 影响因素: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溶解度曲线。 概念: 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温度:随温度升高 压强:随压强增大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量分数一定溶液步 液体+ 固体(不溶于水) 过滤 混合物分离固体+ 固体(其一可溶) ①液体 + 固体(可溶于水) 结晶②KNO3 + NaCl 分离出NaCl采用蒸发结晶。 ③KNO3 + NaCl 分离出KNO3采用冷却结晶。

常见的酸和碱 酸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 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酸使无色的酚酞试液色。 氢气例:; 属氧化物→盐+ 水 水例:; ⑤酸 + 盐→新盐 + 新酸例:; 氢氧化钠NaOH 物性: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放热)、易潮解。 (火碱、烧碱、苛性钠) 用途: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纺织、印染; 物性及用途有吸水性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 物性: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氢氧化钙Ca(OH)2 用途:用作建筑材料、检验二氧化碳。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用生石灰(CaO)与水作用 碱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大量热。 碱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①与指示剂作用 碱的化学性碱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②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水例如: ③碱 + 酸→盐 + 水例如: ④碱 + 盐→新碱 + 新盐如; 2NaOH + CuSO4== Na2SO4 + Cu(OH)2↓ (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同时,反应物都溶于水) PH < 7 溶液呈酸性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_中考必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 总结) 完整版(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1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 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2)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环境友好化学 ( 3、绿色化学②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 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①四特点污 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 可出现产物名称))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1) 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2 (外焰温度最高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检验产物 (3 H2 CO: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变浑浊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O的量 增多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的量减少,CO和H 222(吸入 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 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一般步骤:价化学学习的特 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1)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2)量筒不能用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3)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1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 (,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 称量。)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4 大后小))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5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盖熄,不可吹熄。 1/4。)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2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4 (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2)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1)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3)指按在短柄上。处;用手拿住管口近1/3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1)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2)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图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网络图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大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大纲要求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7)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8)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9)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人教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树结构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树(结构图)

————————————————————————————————作者:————————————————————————————————日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树(结构图) (陕县东凡中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 物质的两种变化 物质的两种性质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常见的化学仪器 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3、药品的取用方法 10、仪器的链接 11、检查气密性 4、量筒的正确使用 8、给固体加热的方法 6、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5、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9、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7、给液体加热的方法 12、玻璃仪器的洗涤 固体 液体 粉状 块状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空气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4点) 助燃性、氧化性 木炭+氧气→ (包括化学方程式、现象) 氧气制法 实验室制法 原理(三种药品、方程式) 发生装置 装置 收集装置 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稀有气体(占空气体积的0.94%) 氧气(占21%) 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 硫+氧气→ 磷+氧气→ 铁丝+氧气→ 镁条+氧气→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氧气用途: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空气体积的0.03%) 用途: 化学性质: 用途: 两种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一、水 存在:自然界的水有三种存在状态,即:水体污染的原因工业三废达标处理后再排放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二、物质 点解水实验:方程式、电极、体积比、结论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组成: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混合物(如空气、矿泉水、石灰水等) 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构成 化合物 三、物质的构成 分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纯净物 单质(如O 2、H 2、Fe 、P 等) 一般的(如NaCl 、KMnO 4、C 2H 5OH 等) 氧化物(如H 2O 、CO 、Fe 2O 3等)物质 分子 构 成 原子 构 成 水的净化 硬水和软水区别及转化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中学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部分:声学部分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发生的条件: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生也就停止。2.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播。 3.传播的速度: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υ = 340 m/s (υ固 > υ液 > υ气 ) 4.声音的反射——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才可分开.二、乐音的三个特征(三要素)(乐音:和谐悦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3.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 三、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等级及危害:等级用分贝(dB)来划分 3.减弱噪声的途径: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音的应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医用听诊器、回声定位(测距)、医用“B超”等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眼镜;用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第二部分:光学部分 一、光的传播规律:光直、光反、光折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2.光线: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物理研究方法:模型法); 3.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3×105km/s)。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5.应用:激光引直挖掘隧道;“三点一线”射击瞄准;把队伍站直等。 三、光的反射: 1.条件: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全)汇总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 ①四特点P6 (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岀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0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2 -------------------------------------------------------------------- C O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吸入空气与呼岀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岀气体中0的量减少,CO和H0的量增多2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入空气与呼岀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____________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一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一一量筒、漏斗、集气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_________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___________ (2 )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框架

十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重点 ?? ?? ? ??? ??????????????? ??? ?转炉,电炉,平炉))原料(生铁)设备(冶炼:原理(氧化反应%%--含碳量成分:主要成分是铁,钢),石灰石)设备(高炉)原料(铁矿石,焦炭冶炼:原理(还原反应含碳量成分:主要成分是铁,生铁生铁和钢)、、污染:有害气体(蒸气等有气体、二氧化碳、水成分:氮气、氧气、稀 空气混合物203.0-4.3%-2%NO CO SO 22 ?????????????????????? ???????????? ???????????????????????????????????? ??????????????????????????? ??????????????????????????+++?????????????????????????????????? ????? ? ? ? ???????????????????????????????????????????????????????????????+++???????????????????+++???????????????????? ?? ? ?????????????+=+?????↑+=+↑+=+???==+酸碱盐(见前面)还原性:=可燃性:化学性质: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不溶于水,密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一氧化碳制法(见后表) 用途:干冰作制冷剂。化学性质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易溶于水,密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二氧化铜、农药化肥)(“三废”,生活污水水:组成、性质、污染氧化物化合物=还原性:=可燃性:化学性质、、、碳的几种化合物:的排列不同)、石墨等(它们碳原子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碳后表)置、收集、检验等(见实验室制法:原理、装工业制法:分离水煤气制法: 太空气球。用途:高能燃料、充灌=还原性:=可燃性:化学性质:度最小的物质的气体,不溶于水,密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氢气面)置、收集、检验(见后实验室制法:原理、装气(物理变化)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制法:燃烧。用途:供给呼吸、支持提供氧具有氧化性较活泼,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密度比空气的大的气体,不易溶于水,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氧气非金属单质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与酸反应)成分氧化铁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纯氧中燃烧:与氧气反应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金属单质(铁)单质△点燃△点燃△点燃 2222223232222224422244232432CO Cu CuO CO 2CO O CO 2CO Cu 2CuO C CO O C CO H CaCO CO CO O H Cu CuO H O 2H O 2H Cu FeSO CuSO Fe H FeCl 2HCl Fe H FeSO SO H Fe O Fe O Fe 2O 3Fe 十六、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装置 ⑷ ⑸ 十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 1. 可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烧杯、石棉网 2. 不能用于加热的仪器――集气瓶、量筒、水槽、漏斗、胶头滴管 3. 称量仪器――托盘天平 4. 夹持、固定的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圈、铁夹)等 5. 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6. 其它仪器――玻璃棒、药匙、水槽、毛刷等 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不说明用量,一般盖满试管底部即可。粉末状的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的药品要用镊子夹取,装入时一定要把试管横放,然后把药品放到试管口部,把试管慢慢的竖起,让药品缓缓的滑落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ml 。取用时注意:一定要把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倒液体时试剂瓶口要和容器口紧紧靠在一起,让液体慢慢的倒入容器中,如果浓硫酸溅到皮肤或衣服上一定要先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最后涂上点碳酸氢钠溶液。 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4.常见气体的检验 5、盐酸、硫酸的检验 6、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纯 净 物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复习

第一章简单的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需要明确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 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如大地,地面) 4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 止,取决于所选的。 运动的种类:⑴匀速直线运动:①定义:运动的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②速度: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③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③公式:;④单位:a国际单位:;b交通运输上: ⑤换算关系:1m/s= km/h ⑥6m/s的物理意义:; ⑵变速运动:(表示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等于v=S总/t总,而不能用 v=(v1+v2)/2 。 ⑴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⑵长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的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km= m;1m= mm= μm= nm。 "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 ②"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测量值是由和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 ;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值,最末一位是值。 ⑸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用平移法测量硬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园的周长。 ⑹误差与错误:①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的,只能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②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能够消除的,误差不是错误。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92451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 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第五章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单位:摄氏度(℃) 温度 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测量工具:温度计 (4)读数时,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时再读数,且视线应与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2)使用前,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 (3)测温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熔化需要吸热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事例:自然界中冰熔化成水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事例:自然界中水结成冰,冰川、冰雹的形成 凝固需要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 常见晶体有海波、冰、萘、和各种金属 熔化、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晶体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有蜡、松香、玻璃和沥青等 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 汽化 蒸发过程要吸热 蒸发 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 沸腾沸腾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的沸腾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液化过程要放热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事例:雾、露、墙壁“出汗”、“白气”等现象都属于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降温 压缩体积 升华过程要吸热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事例:北方的冬天冰冻的湿衣服变干 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事例:冰花、雾凇、雪、霜等自然现象都属于凝华 凝华过程要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光的色散 色散: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事例:雨后彩虹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紫外线——作用:紫外线验钞机和紫外线消毒灯 看不见的光线 光现象 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光的传播 事例: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直等 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 光的反射 现象: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规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类型 镜面反射:反射面光滑时,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应用 改变光路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线垂直射入时不发生折射 事例: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变浅”、海市蜃楼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 知识结构图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流与合作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 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有: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 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 001m;1nm= 000 001m。测量长度的 常用工具:。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 线、、;②测量时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 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 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选用精密测量 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 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 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为或,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 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或,1m/s=h。v=s t,变形可得:。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 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四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 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3.声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液体中快,而在液体中传播又比气体中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vt=2l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人耳的距离都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测速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 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分度值是0.1℃。 4. 温度计使用:(估、选、放、等、留、读)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齐。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