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徽因诗歌论

林徽因诗歌论

林徽因诗歌论
林徽因诗歌论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林徽因诗歌论

姓名:白晓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罗漫

2005052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林徽因作为新月诗派的后期成员,并没有停留在对新月诗风的传承上,而是将不懈的艺术探索与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借鉴文艺学、语言学、和现代诗学等相关理论,从文本着手,试图从林徽因丰富的情感生成、其诗歌的创作渊源和她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林徽因的诗歌作一整体观照,并尽力挖掘出其内在的理论闪光点,以确立其在现代诗歌史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首先,绪论部分阐述当前林徽因的研究概况、本文的写作动因、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全文分3章进行论述,第1章主要从林徽因所处时代环境入手,涉及她的小说、建筑、绘画来分析其诗歌的情感生成,认为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点,从时代的选择和情感的释然两方面来说明其个性的解放。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欧美化充彻、传统赤诚坦白的特殊的时期,更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人的思想感情大解放的时代。第二点,从其小说作品中来发掘她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情愫和沉思的低唱。林徽因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从自我的女性经验出发,运用手中的笔向封建的男权社会发出叛逆的呼喊。林徽因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以女性的性别情感特征以及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使得她的作品也抹上了一层“女性性别意识”色彩。林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在那些男性作家的笔墨无暇或不屑于顾及的生活边缘处,展示出一个也许并不辉煌,却令人灵魂悸动的世界。第三点,从其诗歌、建筑以及绘画作品中来阐述林徽因情感的张扬。林把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和时代情绪熔铸成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世界,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揭示出了五四作家们面对时代大潮多重心理情绪,使其作品成为时代情绪的折射。

其次,第2章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现代诗歌神韵的汲取两方面来追溯林诗创作的源头。林徽因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诗歌创作道路。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又借助西诗的自由体制,造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增强了诗歌阅读理解的延展性,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传

I

林徽因诗歌论

统化的艺术美。林从非常驳杂的传统文化中摄取了个人意志性和情绪性十分强烈的思想营养,又敏锐的抓住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的契合之处。从她的作品中可以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也可验证出传统哲学精神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林个人对人类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

再次,在第3章中运用文艺学、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对林徽因诗歌的意象形态、语言形态和诗体形态进行探讨,来分析林徽因诗歌的艺术特点。林徽因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语言作家,她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悟和把握。作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学家,把对古建筑的鉴赏和理解运用在诗歌中,大胆尝试诗的多种韵式,讲究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使诗既有对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总结了林徽因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和新月派诗人其诗歌的现代艺术精神,以确立林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和其诗歌作品的价值。

本文对林徽因诗歌情感的生成、诗歌渊源的论述、以及对其诗歌艺术特征的探讨,对与中国现代诗学体系的建立和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应当具有重要的意义。林徽因无论在建筑学方面,还是在诗歌创作上,都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本文从林融会并承继传统民族文化的自然人生观、人格理想、文艺美学观等方面的联系,来透视林诗歌的创作世界,增加了当前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林徽因,情感生成,诗歌渊源,艺术特征

II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Please input text Lin Huiyin as crescent later stage member that poem send,stay in to crescent passing on, poem of wind, but explore untiring art that stays with its integration, form one's own unique style of creating. This text draws lessons from literature and art, linguistics, and such relevant theorieses as the modern poem is studied mainly,set about from text, attempt from Lin Huiyin abundant emotion turn into,creation origin of poem thei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poem and with create the relation of practices start with, expect to do one to take to Lin Huiyin's poem into consideration wholly, do the best to excavate out its inherent theory shining point,in order to establish its literature history meaning and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poem.

Firstly, Full text at divide into four chapter is it describe to go on,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part sum up present study on Lin Huiyin overview.

Secondly,it is writing reason which thinking of research and method of this text,and study the meaning. Live in from Lin Huiyin era environment start with, related to her novel, building, painting is it analyse poem their emotion turn into to come mainly, think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of three respects mainly: First, from choice and to feel relieved two respect is it prove liberation of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ir to come emotion of times.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 new culture " sport whether America and Europe fill thorough, tradition sincere honest special period not merely, one " discovery of person " and era on " people conscientious" even more, thoughts and feelings heavy era of liberation of people. Second, come to explore her peculiar women's consciousness from its novel works:Persistent with the personal integrity and resisting and surmounting. Lin Huiyin catches the inspiration with all the artist's makings , proceeds from one's own experiences of women , use the pen in the hand to send out the rebellious cry to the feudal man right society. She describes and resists the traditional arranged marriage, happiness striving for the freedom love, extol sincere and touching childlike innocence and mother love. Forest with women unique visual angle, observe society,consider life, have no time or not consider

III

林徽因诗歌论

worth doing on the life edge that is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ose male writers' pen and ink, it is not brilliant to show one, make people's soul throb with fear in the world moved. Forest with women unique visual angle, observe society, consider life, have no time or not consider worth doing on the life edge that is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ose male writers' pen and ink, it is not brilliant to show one, make people's soul throb with fear in the world moved. Lin Huiyin is regarded as the modern professional women of one, make works of her spread one " woman's sex consciousness " color too with sex emo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he oneself personal feeling among actual life of women.Third,come to explain the publicizing of Lin Huiyin's emotion from its poem in the building and painting works.Reveal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riters in the face of the multiple psychological mood of the spring tide of era. Founding the cultural life and era mood with abundant poesy into a beautiful artistic image in the forest, have create unique cultural world, has moulded the plump personages image. Make its works become refraction of era mood.

Chapter three secondly, show to to inherit and draw to the west modern poem romantic charm two respect is it trace back to forest source that poem created to com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oem their. Lin Huiyin has taken the road to a one's own poetry creation among tradition and modern, history and reality. Lin Huiyin has drawn the romantic charm of China's classical poem in the poetry creation, draw support from the freedom system of the west poem again, cause the result of melting strangly of the poem language, read the malleability of prolonging understood after strengthening poems, it is beautiful to create tradition art combined with Chinese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characteristic.Absorb the personal will and mood very strong thought nutrition from very heterogeneou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forest,and the sharp one catches the place agreed with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eastern literature.Can realize personal value fully in works of her,can is it happe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value of spirit to prove. Reflected the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for the mankind of forest individual at the same time .

Chapter four, Use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gain, morphology in, have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image shape, the shape of the

IV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anguage and poem bodily form attitude of Lin Huiyin's poem, to analys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Lin Huiyin's poem. Lin Huiyin uses the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building in the poem as an outstanding architecture family, try the many kinds of musical sound type of the poem boldly, the music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poem is beautiful and beautification of the buiding, it make it have poem it is for what crescent send " three American " opinion not to be echoed, have break-throughs and not innovate even more.

Finally, summarized Lin Huiyin as a woman poet and modern artistic spirit of sending its poem of the poet of crescent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n order to establish forest in modern literature status and their poem value of work of history.

Between this text and Lin Huiyin formulation, poem of emotion,, argumentation, poem of origin, and to their poem artistic discussion of characteristic, to studying the setting-up of the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oem art with China's modern poem, should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 Lin Huiyin in architecture, on the creation, can melt western modern intelligence and romantic charm, China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ulture in poem, this text can melt and adopt as heir traditional national natural outlook on life, connection of, ideal of personality and aesthstic view, etc.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culture from forest, to perspect the creation world of the forest poem, has increased the new visual angle of present research.

KEYWORDS:Lin Huiyin, formation of thought, an origin of the poem,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V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研究现状述评

林徽因是三十年代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但由于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的出色成就,她的作家身份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林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多个领域,其作品主要发表在《诗刊》、《新月》、《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等刊物上,是在中西文明冲突和交汇中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她的小说曾得到素以辛辣批评著称的李健吾的善意的评价,并被推选为《大公报》“文艺奖”的审查委员和《文学杂志》的编委。是被卞之琳称之为“二十年代在北京上层文化圈子里就已经相当文明”的作家。是陈梦家编撰《新月诗选》十八位中的一位,同时代的京派也为林徽因的小说留了一席之地,尤其是那篇著名的《九十九度中》被作为京派的范本,倍受关注。从这些事实中可以想象她在当时的文学声望是相当高的。近些年来,随着《林徽因文集》和《林徽因诗集》的出版,学术界掀起了“林徽因热”。当前写林的传记在专著上有张清平的《林徽因》、陈新华的《百年家族?林徽因》、林杉的《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和丁言昭的《骄傲的女神?林徽因》。还有美国学者费慰梅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在学术论文上,有日本学者松浦恒雄的《回旋的诗情》一文,对林诗中特征性的遣词造句及其背后潜藏着情思进行了考察。还有国内一些学者对其诗歌、小说、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创作风格,以及作品内容的文学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她作为出色的建筑学家,其建筑方面的论著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2、研究动因

林徽因去世后,其墓碑上仅铭刻着的“建筑师林徽因”,这是无法揽括她一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领域的不同凡响的才华和成就的。梁思成曾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1]作为建筑学家,她因留下了经典性的名著而流芳万古,同样,作为一个诗人,她出色的才华也是不应该被遗忘的。熟悉林徽因的人都说她像一颗慧星,生命短促却光亮耀眼。特别是她的小说更是

林徽因诗歌论

京派的珍品。除写作外,林徽因还从事了其他很多文学活动,先后参加了几个文学刊物或副刊的编辑工作,还从已刊的作品中选编出一本《大公报小说选》,其中就收了杨绛的第一个短篇《潞潞,不用愁!》。她还热心鼓励扶植青年后进,萧乾当年就得到过她的激励。1936年,《大公报》设年度“文艺奖金”时,林徽因与杨振声、朱自清、叶圣陶、朱光潜、巴金、李健吾、沈从文、靳以等十人一起被聘为裁判委员,可见她的威望在当时的北方文坛上已是公认的了。

林徽因(1904-1955),二十年代的新月派诗人。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三四十年代,从1931年4月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到1948年的停笔,她仅仅留下六十余首诗,但首首珠玉,品位极高,以其清丽、雅洁的诗风成为诗坛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她的诗以其新颖气韵为新月诗坛留下一脉余香。林徽因象一颗流星滑过文坛,耀眼夺目却稍纵即逝。由于种种原因,林徽因的许多诗稿、文稿再也没有和读者见面的可能了。所以林徽因在《莲灯》中这样写到: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2]

比起同时代的冰心、卞之琳等诗人,林徽因的诗歌在数量上真可谓“荧荧一剪光”。剩下的这些作品加起来也显得清冷和寥寥,但在质量上是可以以少胜多的,也有它的“辉煌”。“写诗是林徽因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3]这就使她的许多手稿成了“孤本”,一经劫乱,便欲觅无从了。纵然在30年代中期是林徽因诗歌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这正好是现代主义诗潮猛烈冲击新月派诗美理论并使其流派内部渲化、分裂、瓦解的巅谷时期,林徽因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加入了这一时代的潮流之中,她以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在文学这一领域留下了独特的痕迹。本文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徽因的诗歌、对其诗歌的情感生成、诗歌渊源及其艺术特征与中国新诗艺术的关系作系统的梳理,以此来肯定林徽因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初动因。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研究视角与方法

林徽因是“五四时期”美英留学群的一员,是一位深受西方文明、尤其是美英文化浸染的自由知识分子,西方浪漫主义的审美情趣、意象捕捉、意境营造触动了林徽因传统意识中的文化结构,为她提供了另一种文化参照。然而林徽因的气质毕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与异域文化的接触,给予她的是体是式是意,传统的文化才是她的根与质与神。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她在文学与建筑上的创作找到了相对宽阔的视野。林徽因的诗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那就是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并且随处可见在生命哲学之光照耀下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首先,从内容来看,这六十几首诗呈现的是一片缤纷斑驳的情感天空,但这些被无数诗人写过的题材,却在林徽因的笔下,显示出一个智慧女性对生命多层次的感悟。在她为数不多的诗作中,以爱情诗居多,但她并不是一味的浅吟低唱,独自斟酌,她以自己的心和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女性细腻、丰富而又博大的情感花园。在那色彩缤纷的爱情花园中,既有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又充满了少女式的忧怨,热烈中不乏宁静,奔放中蕴含矜持,表现了她对爱情方方面面的体验和生命的多层感悟。在林徽因笔下恋爱中少女的千姿百态被她刻画得淋漓尽致,哀怨的时候持有似水的宁静,热烈的时候又不失矜持,道出了她对生命美的方方面面的体验。由此可见林徽因审美价值观的多层次性和丰富性。林徽因家学渊源,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又经受了欧风美雨的沐浴,艺术底蕴是深厚的。林徽因在诗歌里实践了新格律诗派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理论,使新诗在艺术形式上日臻完美。众所周知,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她以那支设计图纸描画形象的笔,写起诗来便神韵大然,有一种直诉视觉的形式美和雕塑的立体感、建筑的凝重感。林徽因撷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又借助西诗的自由体制,造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以增强诗歌阅读理解的延展需要,更以绘画、建筑的构思谋篇布局,形成她特有的“凝固的音乐”般的强烈刺激视听感官的艺术风格。她善于将最抽象的瞬间感受活脱脱地再现于你的眼前,从形式到内容,林徽因的诗都已具备了较高的现代诗歌品质。

林徽因无论在建筑学方面,还是在诗歌创作上,都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文献考察、对

林徽因诗歌论

比、分析来解读林徽因的诗歌作品,认为林诗的文学内涵是文学、建筑、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它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而且更是传统民族文化在中西交汇中更高层面上的提升。这也使林的诗歌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力求将当前对林徽因的研究引向纵深和未知领域。在对诗歌作品作深层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上的进一步创新。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情感生成论

第1节个性的解放

1.1.1 时代的变革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林长恂是光绪十五年的进士,其父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政法,曾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可谓家学渊源,书香门第。她成长于五四时代,不仅受家庭小环境的影响,更是深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父亲林长民在1920年,因受排挤,被迫辞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一职,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身份赴西欧学习访问,遂携女儿林徽因同行。先后访游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城市。这年9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圣玛莉学院学习。林徽因回忆当时说:“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我得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她们很傻,但是后来当你已看透了表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伴侣。在中国一个女孩子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而在这里,有一种我所喜欢的民主精神。”[4]林徽因是一个最先觉悟的、又受过西方教育的热血青年,更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也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拿起了手中的笔,抱着救亡图存的心理和意识开始关注人的问题。“‘五四’时代,中国文坛上涌现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作家。她们大多数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名媛闺秀,如林徽因、陈衡哲、冰心、凌叔华、苏雪林、卢隐、丁铃等等。……她们早年一方面深受封建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又沐浴着弥漫西方文明的欧风美雨,她们的文化营养基础,虽然首先有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来自西方人文精神和民主与科学观念的,是他们思想中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她们既是‘五四’时期最早觉悟的知识女性,用笔对婚姻家庭问题作敏锐的观察、及时的反映,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横溢才华。”[5]根据文学史料记载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不仅是散文,也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文体,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作品都具有更加强烈与明显的“个性”意识。

在林徽因短暂的一生中,只有十多年断断续续从事过创作,与茅盾、巴金等文学巨匠相比,所作的确太少,但她几乎是各类文体的全才。可以说她

林徽因诗歌论

是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的一代才女。她这种文笔,这种纯真自然的叙说,明快机智的侃侃而谈,又透出雄辩、博学,而这也正是林徽因文章的显著特色。特别是她的诗歌更是新月派的上乘之作,作为三十年代活跃在诗坛的女诗人,林和其他女作家一样身受当时社会影响。林徽因思想倾向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还体现在不断动荡与变化的特征上。当我们透过历史尘埃,重新翻阅林的诗作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而且领略到她作为一个学人的聪慧。有论者指出:“林徽因写诗不算多,但艺术成就很高,很有魅力,她那清丽的深藏的抒情,她那些清新流动的意象,她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感受,使她成为诗坛的一颗令人神往的明珠。” [6]她对人生诸如生死美爱自由等问题的思考,己非传统的角度,而是更能强烈地突出了独立的主体感受,体现了“人的觉醒”。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女性是毫无地位的,进入现代她们才真正开始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感受人生、思考人生,这是女性文学得以崛起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所以直到五四时代,中国文学史上才第一次出现萌芽状态的女性文学。大批的女性走出封建家门,接受新思想,以她们对世界的整体性感觉,传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知解力。

1.1.2 情感的歧路与回归

当我们查阅“五四”时代的作家作品时,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作家写作是“强调‘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第一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将‘情感’也放在了首要地位;‘五四’阶段的郑振铎认为:‘文学是人生的自然的呼声。人类情绪的流溢于文学中的……是以真挚的情感来引起读者的同情的。’(《新文学观的建设》)‘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也说‘诗中(新文学)多抒个人情感,其效用使人读后,得到社会的同情、安慰和烦闷。” [7]可以说强烈的情感性是“五四”新文学审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情感系统而言,“新月派”诗人在爱与纯美的追求上都有大致趋近的一面。然而,就每个人诗歌创作的情感历程比较,林徽因比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的情感历程则曲折、复杂得多,众所周知,林徽因一生中爱过三个男人,一个是与自己的丈夫梁思成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爱,一个是与新月诗派创办人徐志摩的富有激情的康桥之恋,一个是与逻辑学家金岳霖的柏拉图式的高尚的精神之恋。她是在热烈的对爱与美的追求中时时混合着迷惘、忧怨和孤独,在走过这样七年漫长的、摇摆起伏的一段后,又在抗战炮火的颠沛流离中沉寂了七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之后才重新投入民众的怀抱,在战火、病痛和灾难中领悟到人生新的真谛,获得了诗的新生。这种情感历程的曲折性在现当代诗人中都是不多见的。

1920年,在伦敦林长民的寓所,林徽因与她父亲的朋友、比她年长8岁、差一点被叫做叔叔的徐志摩初次相识。性情浪漫的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对美丽纯情的林徽因表示了倾心,年方十六岁的林氏当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尊敬这位诗人,但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中长大的林氏一旦真的面对这种浪漫的爱情,却感到手足无措,徐的年龄也让她难以接受,所以未作积极的回应,但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却使两颗心深深相吸。林氏多才多艺,书香门第的家庭使她有着丰富的文艺细胞,对于文学有极强的感悟能力,在伦敦通过父亲又接触了当时最杰出的一批文人,受到了很多启迪和熏陶。而当时的徐志摩正醉心于现代英国文学,特别是英国诗歌,他的诗人气质和对英国文学的极大热情深深地感染了这位古典少女。我们说心灵和一个人的情感是紧密关联的,什么样的心灵,决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品质、道德、情感。林徽因此后的文学创作作品的风格,乃至诗的格律、审美观等,都受到了徐志摩的深刻影响。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赴北平听林徽因在协和礼堂举行的关于古建筑的演讲,搭乘从南京起飞的邮机,在济南附近不幸失事。意外的消息震麻了林徽因的心,她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两周后才写文《悼志摩》,以寄托她的哀思。徐志摩去世之前她写的作品屈指可数。自从徐去世,林徽因的创作才逐渐多起来,似乎是徐的死唤醒了她的写作灵感,写作成了她怀念死者的一种方式。“林徽因的《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仍然》,以女性的细腻,写出了一段缠绵、隐秘的感情……对于爱,这是理解,又寻求着被理解:爱情为命运所阻,自身已别有所属,但内心深处,却仍有一种不可解脱的精神纠结。这不由得使人想到她与徐志摩一段无结果的恋情。”[8]她在徐去世后不久写给胡适的信中说:“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timulant(兴奋剂)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happy(幸福)、或sorry(抱歉)、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后悔的,我也不proud(傲慢)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9]在文学领域,徐志摩对林徽因而言不仅是启蒙者、引路人,更是一个目标、一种动力。此后,她把文学当作第二专业,在从事自己的建筑专业、相夫教子的同时,无论是在病中还是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她都没有忘记写作。

1928年林徽因经徐志摩介绍与金岳霖相识。林徽因的一身诗意令哲学

林徽因诗歌论

家金岳霖为之而动心,金岳霖深邃的感悟力亦令林徽因折服不已,视为知己。林徽因也未被金岳霖完全吸引,一个是自己爱着的丈夫,一个是自己爱恋着的哲学家。从感情强度上来讲,此时的林徽因更倾向于金岳霖;从理性的角度上来讲,此时的林徽因更接近于梁思成。她终于在感情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中失去了往日的决断力。

金岳霖非常爱林徽因,但他又是位理智型的哲学家,虽然接受过西方教育,但毕竟还是位中国式的儒生。他心底善良而又诚实,看到梁思成是真正的爱林徽因,就勇敢地退出了。金岳霖“退出’”后与林徽因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和一定的心理距离。尽管这种心理距离有背于爱的初衷,但他仍然在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中调控着自己的心理距离,冷却心中的爱。可是,林徽因哪里能够一下子承受得了这爱的“冷却”。她在拥有梁思成的同时,又多么担心失去金岳霖对她的爱。为此,她才写下了一曲《别丢掉》的恋歌,希望金岳霖“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况且“山谷中留着”你那“我爱你”的“回答”。可见林徽因当时内心世界的情恋和强烈的呼唤。

金岳霖的“退出”和“冷却”使得林徽因的心境平静了许多;抑或由于时间的冲刷,抑或由于两难的现实无奈,抑或由于自我的超越,林徽因终于在《雨后天》将“一把过往的热情”,化作了一缕吹远了的云烟。她在《雨后天》中写道:“我爱这雨后天,/这平原的青草一片!/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风吹:/吹远了草香,落叶,/吹远了一缕云,像烟——像烟。”诗人用明喻的手法把一阵心雨过滤后的情思比作被风吹远了的草香、落叶和云烟,暗示着诗人开始在自我超越的沐浴中把无限的怅惘埋藏在心底了。

第2节自我的发现

“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形象,文学评论界给予了肯定,可以说诞生在“五四”时期的这些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她们与时代一样,印上了自主、自由、平等的个性主义色彩。“‘五四’运动,在文学上促生的新意义,是自我的发现。”[10]林徽因是在这个时期留下自己印记的不凡女性。作为一位女诗人,把完成自己的人生之路、事业之路的奋斗,与发现和找寻自己的精神之路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她把对事业的努力及成功,与对人生的审美定位相关联。她身为艺术家,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她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艺术审美追求的极好的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

1.2.1 女性的情愫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人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梅竹的一副三友图。”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从此崭露头角,成为北京上层文化圈的亮丽一景。在老一辈的回忆中都不约而同地说“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 [11]林的美在神韵,她不但天生丽质,并且才智过人。林作为一个女性作家, 在20年代和30年代剧烈动荡的时局中, 在渐渐商品化和半殖民地化的北京都市生活中,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世界,独立观察体验了异性、同性和自己,渐渐磨练出一双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以她的亲身经历、体会为底色,用她女性的细腻,以一位女性对自己生命本体的特殊性本质性以及对女性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认可, 更以作家的正义和勇气拿起笔来以独特的话语方式向社会向文化向人性所做出的发言,真诚地、大胆地看待人生。

林徽因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从自身的经历、周围的现实环境出发,着力表现现代女性的命运和情感的。在林徽因笔下的女性时而灵动,时而贤淑,时而惊艳,时而素朴,她们往往与善相伴,善良成就了她们灵魂的美。在小说《窘》中对少女“芝”这样描绘:“笑的时候她的确比不笑的时候大人气一点,这也许是她那排小牙很有点少女的丰神的缘故,她的眼睛还是完全的孩子气,闪亮,闪亮的,说不出还是灵敏,还是秀媚。”维杉呆呆地想一个女孩子在成人的边沿真像一个绯红的刚成熟的桃子……微红的肉色和葱绿的衣裳叫他想起他心爱的一张新派作家的画……因为你的本身便是美术,你此刻便是一张画。”[12]作者以不无雕琢的字句描绘了笑的波浪般起伏,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富有青春气息的美丽少女。再如《模影零篇》中的《钟绿》也表现出作者的这种追求。主人公钟绿是叙述者“我”“一生中没有疑问地,真正地,见到的一个美人”,她高贵典雅,自然纯朴,神秘浪漫,作为混血儿,她的美几乎荟萃了中西方艺术的一切精华。她这样描写“钟绿”的美:“试想一个静好如花的脸;一个长长窈窕的身材;一身的缟素;借着人家伤痛的丧礼来哭她自己的身世,怎不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美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中世纪小尼姑,眼微微地垂下,手中高高擎起一只点亮的长烛。简单静穆,

林徽因诗歌论

真像一张宗教画!”[13]她把“钟绿”的冷艳迷人,柔美和神韵,描绘得如诗如画。她在诗篇《笑》中这样赞美女性:“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这些描写了一个个美丽女子的容貌和笑容,诗人捕捉的是一个个的瞬间,在这一个个的瞬间里呈现出了种种理想化的极致的美。林徽因是擅长于以层层叠叠的描绘衬托出一个密集而神幻的世界的。这样的描绘不仅富有浪漫派的神韵,更是唯美主义的。在林的心目中,她对一个个女子的美的夹带着想象的审美把握,与她理想化的人生的浪漫离奇的感悟,以及对纯粹的艺术境界的全身心膜拜一样,都足以构成她笔下的充满唯美精神的诗境。这是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唯美精神,描写的是一个个女子,却又绝少人间烟火气。着意描写的女子的美作为一种状态,仿佛被孤立为一件艺术品。作品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美丽画面,充分地传达出了一种特有的幽香儒雅的氛围。

林徽因笔下的女子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文弱的、内心充满博爱的,其中以她的散文《窗子以外》最为突出。文章表面上可让读者联想到是一位在家的女人所发的牢骚,但在深层意义上作者描写的窗子可以说是一种无力的母性象征,是女性隔离外部社会文化的孤独。在最后一个段落这样描述到:“这里你迷糊了。算了算了!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14] 这是,露出了浓重的自嘲的气氛。林徽因由于自己母亲在家庭中遭受冷落,而给她带来的创伤与苦痛,使她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是低暗的,寻找自我意识的女性情怀。无奈由于封建的思想观念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窗子里面。林徽因的无形中的窗子,无意中使母性感到委屈。母性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的一次自我意识的过程彻底毁灭了。该文章构成母性出来接触外部世界的过程,描述了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后的感受和哲理。表面上着重描写了所看到的,又潜藏着寻找自我的过程。

林徽因希望母爱和父爱在她心目中同等重要,母性应该是伟大的、温柔的。在小说《钟绿》中:“我在夜里总找回一些矛盾的微笑回到屋里。乡间的老太太都是理想的母亲,我生平没有吃过更多的牛奶,睡过更软的鸭绒被,原来手里提着锄头的农人,都是这样的母亲的温柔给培养出来的力量。我爱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们那简单的情绪和生活,好象日和夜,太阳和影子,农作和食睡,夫和妇,儿子和母亲,幸福和辛苦都那样均匀地放在天平的两头”。[15]林徽因赞美女性,讴歌母爱,爱慕贤良,探索真理。在夜色沉沉,大地沉沉的时代,她告诉人们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1.2.2沉思的低唱

当我们纵观“五四”这些知识女性的人生经历,成长道路,可以发现她们都是时代的新女性,是觉醒的青年,她们敢想敢干,敢于向旧的时代、封建制度挑战,与封建传统观念抗争,她们要个性解放,要追求幸福,要恋爱的自由,要美满的婚姻,她们表现出了人的意识的觉醒,然而她们并没有将妇女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并没有从社会中去寻求妇女自身解放的真正道路。所以,尽管她们奋斗,她们抗争,然而带给她们的命运却是可悲可叹的,因为她们的觉醒,她们的奋斗,她们的个性解放道路仅限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上,仅限于个人的情感之中,她作品中的女性的就必然是迷惘、苦闷与虚无。这些正是“五四”知识女性在个性解放道路上所走的一条偏狭的道路。这也是“五四”知识女性个性解放道路所带给林徽因的沉思。

林徽因对诗歌的审美思考,对自己从事的建筑事业艺术的审美探索,以及对人生的审美价值定位的沉思,呈现的共同特点是对时代感情的真实与理性的智慧相交融,对人生与艺术的思索及对人生与艺术的真谛的探求吟唱紧紧相连。林徽因在评价德国建筑家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一个建筑家都应是一个巨人,他们在智慧与感情上,必须得到均衡而协调的发展……建筑的有机精神,是从自然的机能主义开始,艺术家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万物无我,功能协调无间,而各呈其独特之美……”[16]在林徽因看来,人生与艺术的创造,道理是一样的,激情的勃发依赖于真性情对生活与艺术的敏感力。而对生活与艺术真谛的追求,需要将生活与艺术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悟透,将自己化入其中。对智慧与理性力量的追求,是在充满诗意的人生中成长起来的林徽因不断追求而且最终皈依的心灵彼岸。林徽因在散文《惟其是脆嫩》中这样感叹道:“活在这非常富于刺激性的年头里,我敢喘一说,我相信一定有多数人成天里为观察听到的牵动了神经,从跳动而有血裹着的心底下累积起各种的情感,直冲出嗓子,逼成了语言到舌头上来。这自然丰富的累积,有时更会倾溢出少数人的唇舌,再奔迸到笔尖上,另具形式变成在白纸上驰骋的文字。这种文字便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出产,大家该千万诊视它!”[17]

林徽因诗歌论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体验到林徽因对时代情感的低唱与思考,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发现,对封建时代的理念压抑感性、群体压抑个体的反抗,这本身就构成了林徽因的一个情感特征。

作为一个年轻的女诗人,林徽因的感情是细腻的。她的生活一直比较优越,交游过往多为当时文化名流。她的教养为她提供了足够的时空去展开无限的艺术遐思,去培养她对生活丰富而敏锐的感悟。但是也许是林徽因对消逝的美好事物的苦苦追思,也许是因为疾病剥夺了她的青春年华,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失误造成智慧的痛苦,在各个时期的诗作中,我们都能够听到诗人的底底哀吟。在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中,份量最重要的要数《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这首悼亡诗,可以说不是光针对三弟一个人的,而是献给她所认识的所有以身殉国的飞行员朋友,也可以看出她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和低唱。

第3节真性的张扬

1.3.1诗情的率真

林徽因由于长期转徙漂泊的生活经历、自青年时代起就未能治愈的肺病、女性的阴柔气质以及“新月派”其他诗人的影响,林徽因以她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时代生活与纷纭世态中选择具有人生情味和意义的题材。形成了林徽因前期(即三十年代)诗歌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这就是:她的诗特别注重抒写个人微妙的情绪波澜,注重于恬静生活中作内向的精神发掘,于其中探索生活、生命的意义和纯美。在《激昂》一诗中,她曾形象地表达过这种追求的过程和极至的膜拜:她要“挥动思想的利剑”,“斩断这时间的缠绵,/和猥琐网布的纠纷,/剖取一个无暇的透明,/看一次你,纯美,/你的裸露的庄严。”……然后,“‘在一穹匀净的澄蓝里,/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正是在这样一种至美至爱的观念主导下,她三十年代的诗歌中抒写得最多的是这样四种情感:对生命的赞美,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美与爱的膜拜以及因美的消逝而引发的惆怅和空虚。正如陈梦家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她就亮出了自己的旗帜,“人类最宝贵的,是一刹那间灵感的触发,记载这自己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的跳跃,才是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18]

林徽因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诗化情绪,把诗意盎然的感觉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诗美世界。她有自己的写诗观念,在散文《究竟怎么一回事》一文中这样写到:“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幽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19]生活是个万花筒,而人的感觉器官像桥梁一样,沟通了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诗只能用狂放淋漓的兴会来解释,它只遵守感觉的判决。”[20]诗人的艺术感觉,是诗人通过感觉器官,以及内心感觉和感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审美感觉所赖以产生的基础,是感情所赖以发酵的原料。虽然凡是感觉不一定都能酿成感情,但凡是感情的产生,却一定以感觉为根据,而且艺术感觉也是诗人发现美、发现诗的唯一渠道。这种诗的艺术感觉是客观个别形象对情绪的影响,亦即诗人潜在情绪由于客观事物的触发而突然迸发。林徽因认真考虑过写诗是怎样一种行为这个问题。她在这篇散文中引用了徐志摩的文章尝试做些解释。徐志摩称,他是被一种不可思议的风所吹拂,被月光所沐照,而有了一种心的激烈震撼。这究竟又是什么呢?林徽因说,风,月是外界的偶然现象,但同时它们又是引发心理活动的导火索。林徽因所说的“偶然”,大概是多情女诗人的那种邂逅的偶然性之意吧。林徽因说,在诗歌的创作或完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属于潜意识的东西。而林徽因没有如象征主义诗人那样,以为源于纯粹理性的诗歌创作也是可能的。而是用“艺术家的眼睛”,用敏锐的感觉,用“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的触觉,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角”里,在“惊心触目的生活”或“平淡的日常生活中。”[21]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在细微的琐屑事物里发现了美。生活中蕴涵着诗的成分,但生活并不是诗。要把生活中的诗变成艺术中的诗,必须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和选择。“选择是创造艺术程序中最重要的一层手续,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22]因为“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色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23]林徽因就是追随了这样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观念: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所表现的乃是情感,或者是人类精神,或者是心灵与想象力的热情奔放的状态。

林徽因诗歌中有着的文化气息——清气和才气的有机组合。清作为一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