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_老子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_老子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_老子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_老子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老子哲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Cit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E nlightenments of Lao T ze’s philosophy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商玉秀ΠSHANG Y uxiu 王普斌ΠW ANG Pubin

(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辽宁鞍山 114009)

【摘要】城市规划离不开哲学思维。古老的《道德经》蕴含着完善的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通过现代的思维方式理解老子哲学,并把它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联系起来,就会得到很多启示,这对于促进城市规划科学化、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老子哲学;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

【Abstract】City planning cannot get away from philos ophy https://www.doczj.com/doc/8b17722896.html,o T ze’s philos ophy contains the per fect ecosystem intelligenc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C om prehending Lao T ze’s philos ophy with m odern thoughtway and contacting it with m odern city planning w ork,will get a lot of available enlightenning,this for advance the city planning scientific,advance the w ork of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realize huma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are all beneficially.

【K eyw ords】Lao T ze’s philos ophy;City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理性的、

清醒的态度看待自然世界和人类

事务并加以系统论证的哲人。老

子精神与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的

哲学思维、道德文化和心理观念

发生过并一直在发生着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中国如果没有道家

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

经烂掉了的大树”①。在科学技

术高度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世

界发展多极化的现时代,老子的

学说又被重新发现,并被赋予了

新的意义,一些科学家和思想家

认为,《老子》提供了最深刻并且

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

在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西方工业化国家首先遇到了生

态、能源和环境危机,在这些现在

已经演化为全人类的危机面前,

西方人首先从老子的《道德经》中

受到了很多启迪,学到了很多智

慧。“在世界百位名人排座次的

时候,中国宇宙哲学家老子,名列

榜首。严格意义上说这是西方人

的观点。”今天,老子的智慧已经

属于全世界,人类“学习老子《道

德经》,摆正天、地、人的位置,树

立正确的科学观,将是新世纪的

热门话题。”②这其中,老子的哲

学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亦有很多

有益的启示。

1 “道法自然”———现代城

市规划必须尊重客观事物本

来的面目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石,统治

者顺应于道做事,就能够使自身

及其邦国稳健发展并传承下去,

反之,违背道做事,就会得到提早

灭亡的下场,即“不道早已”。按

道行事如此重要,但人们却难于

直接认识道。《老子》中,道所遵

从的根本法则只有一条,即“道法

自然③”。这里的“自然”并不是

指自然界,而是指客观事物本来

的样子,即客观事物的本然。所

以,人们顺着客观事物的本然做

事,就能够不断稳健发展下去,而

逆着客观事物的本然做事,就会

夭亡。举例来说,老子就是以尊

重客观事物之本然来立说的,这

是其学说能够得以长存并不断发

展的内在动因。现代城市规划,

究其宗旨是要促进人类社会的稳

健发展和长久传承,因此也必须

以尊重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为基

本原则。

【文章编号】1006-3862(2005)05-0037-04城市规划

2 先认知后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必须遵从的原则

要尊重事物的本然,就首先要充分认识事物的本然。《老子》中有很多关于认知事物本然的论述,如“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④“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⑥,其通过认知事物本然来认知道的方法已经达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最深层次,这有其所处时代人们认识自然的手段还很原始、对很多事物只能通过苦思冥想来达到较深层次的一面,但同时也表明了老子为求真求实把握事物根本而不懈追求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后人应当继承的。认知事物,就要认知事物的根本,进而把握事物的根本,然后再去作为,这是老子的知行路线。“知常曰明,不知常,妄”指出,如果不认识事物的根本就去作为,就是妄作,就要出凶险;“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⑤指明了,认知了事物的根本,就能使自己的作为达到像道那样任万物自然运作的作为境界,从而一辈子都不出凶险。“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指出,人们既要认知关乎事物当前发展的道,还要把握它以驾驭事物的当前发展,最后还要由此把握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就现代城市规划领域而言,上述先知后行的作为路线与格迪斯“先诊断后治疗”的主张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不仅体现在先知后行的作为顺序上,也体现在“治疗”二字上。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式的作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被人的刚性作为搞的偏离了本来的轨道,变革社会主要在于纠偏。同时,先知后行与先实践再认识也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更多是互补的关系,这乃在于如今的认知活动(包括调查分析)都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其中已经包含了相当的实践要素。在规划工作中采用以先知后行为主、先行后知为辅的原则,就会使人类对自然的运作更具保守特征,对自然的冲击也会更小,从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就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来讲,虽然我国在现阶段是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处于迅速扩张的态势,但从整个自然与人类发展的视角上看,人类在地球上的扩张已经到了顶峰,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趋于极限,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频发,

有的甚至演化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城市发展起先导作用和环境支撑效能的城市规划工作来讲,先行深刻认知再行长远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先发展后治理、亡羊补牢式的规划路线是不可取的。那些跟着口号走、跟着项目走、一哄而上、生搬硬套、追求轰动效应、凡此种种的规划方式,都是不尊重客观事物的表现,都是不科学的。

3 洞察天网,无为而为———城市规划要追求高超的作为境界

《老子》中有许多关于事物广泛联系的描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天网”一词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广泛联系,结成了巨大的网络,这就是天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失)”⑥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老子》,它的含义是:天网四处遍布包容万物,这个网的网眼稀疏阔绰,为万物提供了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万物能在其中自由发展尽显天性,但这种自由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受到天网的制约,谁想逃脱都不可能。这就提示着人们:只有尊重自然,洞察天网,才能获得更大的行动自由,如果不识天网,强夺天意,必然逃不脱天网的制裁。此句也提示着:人们在行动和作为时不能只考虑若干显见的可能,而对其他的可能不加分析地忽略或有意掩盖,从而做出看似得益非浅实则日后遭灾的决策。

以2004年印度洋海啸来说,灾难的巨大与人们盲目规划建设密切相关。世界环境保护联盟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指出:人类活动,诸如在沿海地带建造度假胜地,破坏自然保护设施,是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空前的一个原因。五十多年前,世界多数海岸线上并没有多少大的城市、大的旅游设施,但如今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浮动,近海浅水处则到处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本来可以防御海啸的许多海洋树木和植物珊瑚礁石,随着人类活动加剧而逐步退化或消失。

我国的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极大,未作充分的环境与生态调查和分析,就匆匆上马,以至效益低下,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虽然没有发生像大海啸那样突然和显著的灾难,但大自然的回应其实在人们的行动之时就开始了,它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城市规划商玉秀等: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规划出远大的作为。无为是老子推出的人运作于自然的高超的作为。它的含义,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对“无”施加作为。无为是指对具体的环境施加作为,以促成该环境自然生出作为者所期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城市规划,也属于无为。

无为的益处,或者说它的高超处,就在于作为者并不是直接地促成某有,而是苦心营造能够生出该有的环境,其结果是:该有是出自环境的自然使然,而不是出自作为者的强造。以某地招商引资来说,地方政府为尽快发展经济或搞政绩,不惜花大力气四处游说、圈地划田、舍本让利,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投资者,其结果不仅伤害了人民的利益,以至于破坏了悉心营造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还有一些城市的执政者不顾实际条件沉迷于“数字政绩观”中,直接地按照某些数字指标强行发展,其结果是昙花一现,使城市丧失了活力。城市规划要站在整个自然的高度上来运作,就必须首先摆脱狭隘的局部利益驱动。

4 柔弱运作———城市规划要规避刚性作为

《老子》中,柔弱是作为无为的一个本质特征来体现的。老子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柔弱胜刚强”⑦。这里,“柔弱”指的是作为方面的柔韧;“刚强”指的是作为方面的僵硬。老子不认为事物外在的强大就是真正的强大,不论外在是否强大,事物只有保持住自身的活力才算作强大,即“守柔曰强”。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守住柔弱,自身才能在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不受伤害,并且还能不断发展。如何才能守住柔弱呢?从自身内部来看,就是要深刻把握自身生命的本然;从自身外部来看,就是要尊重与认同外物,不与它们发生刚性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尊重与认同我们生存的环境,才能够真正地认同我们自己。

老子的柔弱作为观同样适于当前的城市规划工作。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起步较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法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府就开始把环境保护问题列入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与社会纲要,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综合整治,今天的法国,无论是首都巴黎的塞纳河畔,还是环绕半个国土的滨海浴场、热闹都市的新老街区、偏僻的山间乡村,景观布局、生活设施、道路

交通等,都经过了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展露出其优越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继承传统与坚持创新的持续发展。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的水平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规划还没有细化到对相关自然事物的充分尊重与认同的程度,更谈不上精心设计与柔弱运作。粗放型的工业化进程加大了人们对自然刚性作为的惯性,有效监督机制和有效公众参与的缺乏成就了一些决策部门和决策人为所欲为的空间,急功近利、做大做强的浪潮强化了人们盲目作为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凡此种种,就出现了一些建设项目投资甚大、收效甚微的窘境,有的甚至在实施初期就漏洞突现。所以,谨慎地实施有效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城市规划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在这方面,老子哲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5 不求盈满,为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从空间的角度看,有和无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对于一个占据一定空间的器物来说,其自身之中既有“有”,也有“无”。老子指出,“有”利益于充实器物的自身,即“有之以为利”;“无”则承载着器物的功用,即“无之以为用”⑧。以容器为例,容器的壳为“有”,它是容器的实有部分,这部分越增益,容器的自身拥有就越多;由壳围成的空间为“无”,它是容器的虚无部分,这部分越增益,容器就越能载物。也就是说,有效的空间越大,发展的余地也越大,反之,如果有效的空间全部为实有所充填,那么就表示着僵死的到来。

以城市建设来说,一些开发商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见缝插针,新建的公共建筑缺乏必要的停车场所,机动车挤占道路、挤占人行道现象普遍;新建的住宅小区没有公共绿地;商业中心高楼林立,到处是拥挤的人流和生硬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享受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就可想而知了。欧洲科学院院士、法籍艺术史与建筑史学家安特?格利博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正在大规模推进城市化,但建设前的规划很关键。西方国家的“水泥森林”型社区留下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规划应留出公共的‘绿色空间’,也就是说绿化的、公众可以相互沟通的人性化地区。同样道理,中央商业区(C BD)的规划也不应该忽视“绿色空间”,这

商玉秀等: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样员工才不会过度紧张和疲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城市发展更应留出一定的空间,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周围的绿色空间不断被蚕食,造成城市生态严重失衡。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短期效益,不惜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随意出卖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盲目扩大建设用地。有资料显示:1991—2000年,我国每年征用土地831平方公里,2001年为1812平方公里;2002年为2880平方公里。新征土地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中国虽然地大,但人均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Π3。如果长此以往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土地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将越来越少,中国人的生存空间将被消耗殆尽。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处理好“有”与“无”、“利”与“用”的关系,为城市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留有空间。

6 城市规划要以“损有余而益不足”为取向

“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⑨。这是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著名论断,老子寄希望为政者们能够效法天道,因循自然。但历史的情况是,从他那时直至今天,从东方到西方,人类社会在总体上一直在运行着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加剧,它是导致人类不断向自然界扩张、不断掠夺自然资源的深层动因。而从整个人类的视角上看,即使在人类已经扩张到了极限、地球生态岌岌可危的今天,人类的扩张行为却更加剧烈。可以说,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反映的是人在自然中的持续扩张态势。上世纪30年代的科学家们都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大降低人们的工作强度,地球上的人将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显然,他们想错了。原因何在?就在于人类向自然的扩张势头非但没有减缓、反而急剧加速了。科学技术终究还在于人们怎样地运用。

老子哲学的主线,就是以自然之理推及人世之理,其实这也是人类高超智慧的体现,是人类能够战胜自己的表白。“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类应该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主动地抑制自己的过度扩张,不要等到大自然来显示它的抑制力量。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那种境地,那么,印度洋海啸的灾害就只是冰山的一角。上世纪70年代的零增长理论认为: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所以,在自然属于不足、人类属于有余的总格局下,现代城市规划应以“损有余而益不足”为取向,以规划工作的先导作用主动地抑制人类的扩张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到2004年底中国的G DP达到1.65万亿美元,人均G DP超过1000美元,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地球自然资源被消耗得所剩无几,粗放式工业化发展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人类、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人口、资源、环境循环即将断裂,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益萎缩,洪涝灾害频发,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各地方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草原地区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采樵,林地、多林区乱砍滥伐,使林草植被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近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等等。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城市规划就首先要摆脱受经济利益驱动、单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惯性,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和优先考虑的位置上,确立自然利益第一的指导思想,制约不惜牺牲环境资源代价的经济活动。

7 尊崇素朴,大制不割

在美国,在煤矿山的复垦中,地表采矿局要求将开采后的煤矿坑恢复原始状况,包括土壤层厚度要求等,有的甚至要求把原来挖出的土壤再放回到原处。瑞士政府规定谁砍伐一棵树,就得种一棵树,乱砍乱伐者要受到法律制裁,要求全国除大山、湖泊、农田以及建筑物外,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要有绿地植被覆盖,不允许有一块裸露的土地。英国通过设立“绿带”来限制大城市的扩展和小(下转81页)

城市规划商玉秀等: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51]胡伟、刘君德.上海城市居住社区变迁及其规划对策[J].规划

师.2002(10):72-75

[52]刘冰、张晋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

划.2002(12):82-89

[53]顾朝林等.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0:83-91

[54]王颖.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市[J].城市规划.1999(8):24-

27作者简介:李晓蕴(1972-),女,河南原阳人,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朱传耿(1963-),男,江苏睢宁人,博士,教授,硕

士生导师,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收稿日期:2005203220

(上接40页)

城市的连片集中。设立绿带意味着该区的建设只能维持现状,不能再发展,这对限制城镇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控制作用。总的来看,美国和欧洲国家在保护自然资源、治理人为污染、建设生态城乡、加快可持续发展方面以及湖泊保护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和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贯穿古今。在我国,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环境保护的思想都没有滞后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为什么没能阻止“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加雷德?达尔蒙在《环境的崩溃与文明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历史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这么多文明社会居然一下子崩溃。但是,很少有人明白,这些文明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乃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破坏。懂得文明社会崩溃的曲线是急转直下的,更罕见其人。事实上,一个社会从其人口、财富和权力的巅峰走向灭亡,只需一、二十年的时间就够了。”

老子哲学中,有着最为彻底的自然保护思想。《道篇?二十八章》有:“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这里,“朴”的原意是未被割破的原木,借指朴素的自然万物;“官长”:百官之长,居于受人尊崇的地位;“大制”:最完满的裁制。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朴,被人割散,它就成了任人役使的器具,被圣人用,它则居于受人尊崇的地位。最完满的裁制,是对自然万物没有割裂。

不割破、不利用朴素的自然万物,不管它们是青山绿水,还是毒蛇猛兽,对它们都采取尊重与认同的态度,这是我们处理好自然生态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自然万物,我们应当:是尊崇,不是利用;是顺应,不是割裂。这么做的同时,也就保护了自然,

也就发展了自我,从而实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今天而言,这是一项极为艰巨、极为复杂、极具系统性的工作,它必将导致人们思维方式和作为方式的深刻变革。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裁制,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追求完满的裁制,只有最大限度地不割裂朴素的自然万物,我们才能实现这完满的裁制。

【注释】

① 引自《李约瑟文集》.

② 引自陈廷一.《警告人类———来自地球环境和资源危机的报

告》.

③ 引自帛书本《老子》道篇?第二十五章.

④ 引自帛书本《老子》德篇?第四十七章.

⑤ 引自帛书本《老子》道篇?第十六章.

⑥ 引自帛书本《老子》德篇?第七十三章.

⑦ 引自帛书本《老子》德篇?第三十六章.

⑧ 引自帛书本《老子》道篇?第十一章.

⑨ 引自帛书本《老子》德篇?第七十七章.

【参考文献】

[1]潘吉星.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陈廷一.警告人类———来自地球环境和资源危机的报告《国土资

源》2004.9.

[3]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

[4]何金祥.美国国土资源管理考察观感,《国土资源》2004.12.

[5]加雷德?达尔蒙.环境的崩溃与文明的终结《生态环境与保护》

2004.2.

[6]潘岳.直面中国资源环境危机———呼唤以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取

代旧的工业文明《环球时报》2004. 2. 6.

[7]董光器编著.城市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李兆汝.圈地何为?规划何为?《中国建设报》2005.6.17.

作者简介:商玉秀,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规划工程师;

王普斌,鞍山科技大学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5-08-10

李晓蕴等:我国对城市社区分异的研究综述城市社区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及答案

《哲学基础》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生无聊,世界不值得留恋,这种思想属于(悲观主义 2.哲学思想主要解答(世界是什么 3.哲学思想派别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我们主观精神以内的东西,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5.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事物的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的变化 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其加速或延缓作用 9.事物的假象是(歪曲的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二、判断题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 2.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对) 3.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无任何合理的成份。(错) 4.原因和结果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对) 5.新事物是指那些力量强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事物。(错) 6.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起点,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终点。(错) 7.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者,必是成功者。(错) 8.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能上升为理性认识。(错) 9.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对) 10.认识正确与否可以用科学理论来检验。(错) 三、分析题 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人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 答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为人的水平、生活素质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导致有不如意的事发生,马克思说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当代社会物理学说世界就是相互各种作用。世界是一个系统,人是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起到了调解个体间需求的作用也造就了世界与社会的复杂性首先个体的欲望是可能不合理的那么必然不能如意因为会影响世界与其他元素的平衡次之即使每个个体的欲望都是合理的但是世界是变化的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单选题(含答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单选题 1.古人读书中提到“左孟庄骚”中“庄”指的是(C )。 A、庄子 B、庄周 C、庄子的书 D、以上各项都不是 2.“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C )。 A、中庸 B、论语 C、礼记 D、仪礼 3.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B ) A、宋 B、唐 C、汉 D、明 4.教化的基础和本源是(A )。 A、善 B、真 C、美 D、德 5.“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是的行事原则。(C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6.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B ) A、子路 B、颜回 C、子张 D、子贡 7.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C )。 A、文化 B、人文 C、自然 D、社会 8.老子的道论是人生修养的(C )。 A、形而上 B、性善论 C、境界论 D、本体论 9.老子和庄子共同认定是实在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C ) A、气 B、天 C、道 D、自然 10.《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的作者是(A )。 A、詹剑锋 B、东方美 C、叶海烟 D、张默生 11.历史上关公形象中的永恒精神价值是(B )。 A、仁 B、义 C、礼 D、智 12.民间学术的特点是(C )。 A、真实 B、规范 C、自由 D、简单 13.“仁”在礼”中的体现是(C )。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祭祀存念 D、报本施恩 14.“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多少次?(D ) A、456 B、356 C、365 D、465 15.儒家的核心理念是(A )。 A、仁 B、义 C、礼 D、智 16.儒家思想中“仁”的品质是(B )。 A、慈爱孝亲 B、温和润泽 C、报本施恩 D、祭祀存念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思想 前言: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看完了《老子》以及《老子注释及评价〉这2本书。我觉得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而我想谈谈的就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一些认识吧! 关键词: 无为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背景自身管理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 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骂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2)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无为而治作为一个老子的思想体系,千百年被许多人进行理解和一个杰说,可以说千百人读就有千百人的不同想法,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而我读了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完整版)2018哲学概论尔雅考试答案

2018中国哲学概论尔雅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提出“天地之化日新”。(1.0分) A、顾炎武 B、董仲舒 C、王夫之 D、李贽 我的答案:C 2()创立了法相唯识宗。(1.0分) A、鉴真 B、法藏 C、玄奘 D、一行 我的答案:C 3《旅獒》中提到的“不役耳目,百度惟贞”中,百度指的是()。(1.0分) A、人的思维 B、各样的事情 C、多次反复 D、获得的结果 我的答案:B

4黄帝时期开创的中国文化对()并不十分重视。(1.0分) A、探索自然现象 B、修养德行 C、大力发展宗教 D、振兴兵力 我的答案:C 5道家是在()时候创立的。(1.0分) A、东汉中期 B、西汉晚期 C、战国中期 D、春秋末期 我的答案:D 6()反映了宇宙事物必然性的本质和法则。(1.0分) A、民心 B、道心 C、外心 D、人心 我的答案:B 7()是世界上所有的世俗学派中寿命最长的学派。(1.0分)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佛教学派

D、基督教学派 我的答案:B 8()是《周易》六十四卦的门户。(1.0分) A、损益 B、乾坤 C、既济未济 D、咸恒 我的答案:B 9()提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1.0分) A、王夫之 B、程颢 C、朱熹 D、程颐 我的答案:C 10商周时代上流社会男子一般会随身携带()。(1.0分) A、香囊、玉佩、宝剑 B、香囊、玉佩、折扇 C、乐器、玉佩、宝剑 D、乐器、玉佩、折扇 我的答案:C 11墨家代表的是社会()利益。(1.0分) A、中下层

B、中上层 C、士阶层 D、农阶层 我的答案:A 12佛教中的“惑”包括()。(1.0分) A、无明惑 B、尘沙惑 C、见思惑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13()提出“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1.0分) A、刘安 B、刘勰 C、刘裕 D、祖冲之 我的答案:B 14下列人物中对辩学的发展贡献较少的是()。(1.0分) A、李悝 B、公孙龙 C、邓析 D、尹文 我的答案:A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

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

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 国际儒学院让我开讲座,不过我讲的是道家,但是没关系,儒家道家和法家当时共生,所以讲哪家其实也都跟儒家连在一起。 道家老子其实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但是这个看法不一样,史记记载孔子在33、34岁的时候到河南去见过老子。据说老子当时70多岁了,孔子对老子说了些什么,史记里没有记载,但是老子批评了孔子,史记里孔子的传记里说,老子说:你尽关注前人的肉体和骨头,而这些都已经朽了,肉体和骨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这些物质的东西不可能是永恒的,老子希望孔子多注意前人的言论,言论是表达思想的,言论是无形的,实际上老子批评孔子你只注意有形的东西,不注意无形的东西,言论所表达的东西是无形的,而无形的东西恰恰是永恒的东西。在孔子回去的路上,孔子的学生就问孔子,你对老子什么印象?孔子说:老子是野兽?不是;他是一只鸟?也不是;他是一条鱼?也不是。他既不是陆地上奔跑的野兽,也不是天空中飞的鸟,也不是水中的鱼,那他是什么呢?他是条龙,龙是什么?龙什么都是,龙什么都不是。孔子接着说,野兽我能够挖个陷阱把它给抓住,鸟我能用箭把它射下来,鱼我能用钩子把它鈎上来,可是老子我没地方抓他,因为他是无形的。根据这段资料,可以看出老子对儒家是有影响的。什么影响呢?无形。我想孔子此前可能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儒家其实注重文化,儒家用文化来治国安邦,但是从前只注重有形的文化,大概这次受到老子的影响,后来儒家对文化的注重开始从有形走向无形。关于儒家注重无形的文化,我上次给大家开的讲座已经讲过了。 实际上儒家跟道家是分不开的。有人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何以这么说?根据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应该说是有根据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儒家的时候,一定要研究道家,当然也要研究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在讲老子的思想的时候,我先简单的说一下老子其人,再简单的说两句老子的道德经。首先老子其人,老子到底是谁其实现在说不清楚。别说我们说不清楚,就是两千多年前,大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不出来了。我估计他离老子也就是三、四百年,我们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司马迁那时候都说不清楚了。但是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他有一种使命感,他觉得他有责任把一些能搜集到的重要文化信息,都应该传递给后人。所以他还是尽量搜集老子的信息。他在老子的列传里列举了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根据当时的传说记载下来的,大概是司马迁在当时许许多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中选择了三个比较可信的,并按照他认为的重要顺序一一记载下来。第一个,李耳,字聃,楚国人,苦县厉乡,(也有人念濑乡)。有人说是现在的安徽亳州市涡阳,有人说是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结果安徽河南死争,双方都到北京来自找学者,和找政治靠山。河南发动河南籍的学者为河南说话,安徽发动安徽籍的学者为安徽说话。双方都还到海外去拉赞助,双方都在争夺旅游资源嘛。这是司马迁列举的第一个人。也有人说李耳并不是这两个字,李耳是他的小名狸儿的谐音,狸儿即小老虎。就像我们过去在农村,什么阿牛、小凤、小燕子。也有人说他姓老,名聃。有没有姓老的啊?在春秋时代还真有姓老的家族。有人说他姓聃,春秋时代姓聃的家族也有。叫老聃,就像我们现在叫老王、老张。是否如此今天说不清楚了。 第二个司马迁列举的是什么人呢?据说楚国有一个隐者,人称老莱子。这个人也不是做官的,就是民间的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有学问,特别有见解,那时候读书人少,有见解的人呢不多,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十里八乡我估计都传遍了。所以有很多传说,但是司马迁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记载,就是说楚国有一个人叫做老莱子,很有学问很有见解,这就是第二个人老莱子,他到底是哪儿人呢,司马迁没有记载。司马迁列举的第三个人物是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虽然老子是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一哲人,被誉为东方的思想巨人。 老子仅有5000字的著作《道德经》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 一、《道德经》的辩证观 ■祸和福相互渗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既然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呢?老子告诉你,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矛盾。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反相成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老子很有名的话,意思是说,当你这个人是美的时候,就是因为有不美的存在,这个人才美。如果说这个人是善人,就意味着有恶人存在。难易相成,有难才有易。前后也一样,有前才有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渗透的。毛泽东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和福是相互渗透的,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老子告诉我们想问题,要辩证不要形而上学。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还观察到事物运动变化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些名言,有些已经成了我们的口头语。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他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有一个辩证法的脑袋,这个人生活是最潇洒的。很多困难的问题在他面前都是可以解决的。 二、《道德经》的价值观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以天合天”

老子的人生哲学

浅谈老子的人生哲学 摘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它不仅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而且还从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上,为人生提供了一种生活指导。 关键词: 老子;人生哲学;养生之道;修身之道;处世之道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格外地关注。他以道论为其理基础,从世界观的高度,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他的人生哲学可以具体化为养生之道、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的启示。 一、养生之道 人生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老子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说,一个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世上之人,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这些都是自然的死亡,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老 子此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之道概括说来即:“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老子认为,首先人们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这些问题人们并未曾认真思考过,世俗之人最容易在这些问题上犯糊涂,往往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而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抵制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而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以为这样对生命有益,结果反而是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老子历数贪利纵欲对生命的损害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彩缤纷的物质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佳肴美味使人口舌失去滋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最能诱惑人的邪念,萌发不轨的行为。荀子说:“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些都是人的生理需要。这些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要有节制,要有度,不能有贪得无厌的奢求。不能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 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可以出卖良心。其次,对待生命要抱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之所以有许多麻烦和祸患,乃是由于有身体,有生命,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没有这个生命,消除了内与外、物与身的对立,外物无所加焉,患又从何而来呢?这的确是一种最彻底的方法。老子这里的“无身”并非不要生命,它只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护养自己的生命,使人不受身外之物的拖累和残害。老子对生命所持的态度,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生不足喜,不以货利色厚之益之;死不足悲,不因恐惧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死不能动其心,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 1 【单选题】“仁”的根本是()。C ?A、个人道德高尚 ?B、家风纯正 ?C、人际关系的和谐 ?D、家庭和睦 2 【单选题】“鹤鸣于阴,其子和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D ?A、《周礼》 ?B、《对楚王问》 ?C、《说文解字》 ?D、《周易》 3 【多选题】下列()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AD ?A、程颐 ?B、朱熹 ?C、张载 ?D、程颢 4 【判断题】麻将与儒家文化有关。()正确 5 【判断题】西方文明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错误 6 【判断题】朴学的宗旨是回到文本本身的解释。()正确 儒家“仁”的哲学思想 1

【单选题】“天涯若比邻”中的“比”指的是()。C ?A、比肩 ?B、比较 ?C、邻 ?D、比喻 2 【单选题】学者孔颖达是()人。D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 3 【单选题】和到一定程度上“有五味之相济,甘辛并用,混合无形。”是()的观点。B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4 【多选题】下列对“仁”的理解正确的有()。AB ?A、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 ?B、心心相通的状态 ?C、施爱心与人 ?D、相互礼让 5 【判断题】“亲亲仁也”是许慎对“仁”的理解。()错误 6 【判断题】在唐代和谐既可以互相训示,又可以组成一个词,来表示各种合适的优化的关系。 ()正确 孔子的“仁德”

老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老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金融物理1402 41461045 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學選修課論文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課程名字:中國哲學概論-老子哲學 學院:電腦學院 專業班級電腦科學與技術2班 姓名:孫琪 學號: 20075333 指導老師:周開明 【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 老子,中國道教的創始人。他創立的道教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道教講究“無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說的是,道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一切皆來源於“道”。人們通過修煉,修心養性,就可以達到一種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人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處理事情,一種方法不行,就可以換一種方法,要懂得“變通”。改變自已的思維,或許就是成功的開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偉大的事業要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大事豈不成為空想之事。從小事做起,還可以培養我們的堅強意志,

成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老子的哲學思想還強調“無為”。“無為”是指“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大作為,大智慧的表現。正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舞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學的影響. 老子的人生哲學,對我們的為人處世不也是一種啟迪嗎? 老子認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則也應是人的行為規範,應把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上升到了人類行為價值的高度。人類應“放德而行,循道而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聖人最顯著的品格,就是對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將自己的行為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融為一體。把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這一總法則,用於修身處事,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老子認為"抱一而為天下式"有三個要點:"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老子認為,天慈萬物,道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人也應該效法天道"執左卷而不責於人"。範應元說:"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愛故能勇於行道,使親安君尊,而天下無棄人,物無棄物也"。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在說應該做到以寬厚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成人之美,與人為善。老子說;"聖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