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根问祖繁荣彭氏

寻根问祖繁荣彭氏

寻根问祖繁荣彭氏
寻根问祖繁荣彭氏

寻根问祖繁荣彭氏

第廿六世构云公:景直公之子,字迋鉴,号梦鲤,行亁一。先徙瀛州河间,学者称曰:‘介亭夫子’登唐玄宗开元廿三年乙亥(735年)进士,任礼部侍郎。廿五年,官江西袁州刺史,廿八年庚辰(740年)致圱。爱袁州风俗谆美,物产丰富,遂迁居宜春县,地名合浦。公自幼力学,着通元经朮,阴阳图纬,不求闻达。清风髙洁,隐钓于袁州震山岩,一名马鞍山,其下岩壑幽深,公当钓于此。郡守嘉其行谊美,其名曰:征君钓台。天宝二年癸末(743年)袁州刺史李璟、宜春县令刘墫奏闻于朝,上遣中使-齐廷邱以蒲输礼征三次,乃行至长安,命官大学博士,辞不就,上遣中使-房嘉送归。御赐金帛副衣,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加庐陵郡赐号‘征君’,赐所居乡曰:‘征君乡’。时天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753年)。事载:明一统志。子孙大盛,繁衍吴楚六府十三邑,开创江右彭姓的新宗派。公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715年)正月十五辰【午】时。殁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丁未(767年)冬月廿九辰时,享年五十有三。塟袁州郡东原三十里上村岭龙形,甲山庚向。刺史郑审志墓碑铭。遗像则高安,姚逸赞之;朱文公晦庵与明相国陈循所为挽诗及长平宣后诸祖像赞、累朝诰命。清乾隆十六年(1751),河南夏邑县裔孙、布政使彭家屏重新修墓立碑。配欧阳氏,讳瑞香,唐赠庐陵郡一品夫人。欧阳氏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715)八月十六日子时,德宗贞元十一年乙亥(795)五月十日午时殁,寿81岁。

夫妇合葬。欧阳氏生五子:东里、南容、西华、北叟、中理;另四女,俱适宦族名卿。第廿七世中理公:云公五子,讳兹,字世臣,号文在,别号元吉,行坤五。登唐宪宗元和元年丙戍(806年)进士。三年戊子,官江西南昌府进贤县【洪州县】县令。卒塟伴母莹,另一山向。公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乙未(755年)九月初九辰时。殁于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841年)冬月初六辰时, 享年八十七髙寿。配李氏, 敕封孺人,生三子:伉、倜、仪。李氏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752年)二月初四戍时。殁后与公合莹。殁于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847年)十月廿九午时。享年九十六高寿。第廿八世倜公:滋公次子,字维贤,号越卿,行兴二。与兄同榜进士第,官江西袁州府宜春县县令。唐文宗太和五年辛亥(831年),因宦官窃柄,弃官隐居。由宜春合浦徙居庐陵县北延福乡嘉义里五十九都隐源山口。勅授儒林,以子辅贵,诰封金紫光禄大夫。公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772年)冬月初三辰时。殁于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851年)腊月初三子时, 享年八十高寿。配郭氏,敕授儒人,诰封一品夫人。生三子: 輖、辅、轴(霁) 郭氏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已末(779年)九月初十寅时。殁于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865年)腊月初六已时,享年八十七高寿。与公合塟本都佐护铁砀,旗形令字,穴朝金华山第二峰。第廿九世辅公:倜公次子,字国相,号宜成,行宝二。登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进士,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860年),官信州刺使,敕授金紫光禄大夫。卒

塟庐陵58都七里相公坪,座北朝南。有杨救贫钤记云: 七里相公坪田里,观排形前有覆船案后有双桨迎五子,十九孙个个坐墙城公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812年)正月廿五寅时。殁于唐僖宗光启三年丙午(886年)十月初二午时,享年七十五高寿。配李氏,生五子:珏、瑸(彬)、璋、玕、瑊。李氏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辛卯(811年)六月初六戍时。殁于唐僖宗光启四年丁未(887年)冬月廿四卯时,享年七十七髙寿。塟与公合莹有同向碑记。第三十世玕公:辅公四子:字叔宝,号国勋,又号国材,行章四。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865年)进士。公自幼苦于学业,唐僖宗干符(874-879年),时值江南起兵黎民涂炭,乃率宗族子弟数百人,谒江西节度使-南平人钟传,传见公大奇之曰:斯人形貌魁伟,气度渊宏,有公辅之量,即命镇南军左厢兵马使。领兵千余人镇庐陵之东境。旋授东南指挥使有功,特奏授工部尚书,吉州刺史转刑部尚书,加兵部尚书,中和二年壬寅(882年)抚州寇乱,命公等平之,升镇南节度使。昭宗天佑三年丙寅(906年)淮南数万兵陷洪州,命公等平之,升洪州刺史。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丁卯(907年),所统兵三千人,西归楚穆王马殷,王嘉公不仕仇敌,授检校司徒判邵州兵马使。后梁主朱瑱亁化(911-915年)间,升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持节邵州诸州军事,守邵州刺史。进爵开国侯食邑千户,加左龙韬上将军,节度使行军司马,特进检校太尉。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927年),复封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成

四年己丑(929年),以督军功授检校司空。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封安定王食邑万户,实封四千五百户,以老疾辞职归。公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丙辰(836年)。薨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癸已(933年)三月,享年九十八高寿。敕塟潭州长沙县善化乡集贤里莲花岗之南。后归塟故乡吉水县折桂乡29都枫口杰源,风吹罗带形,酉山卯向,有碑记。原配夏侯氏,封醮国夫人,生子二:彦武、彦旼。祖妣卒塟枫口杰源。夏侯氏生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庚戌(830年)五月初五午时。次配郭氏,封源国夫人,生五

子:彦武、彦晖、彦昭、彦旼、彦昫。郭氏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癸丑(833年)十月初二辰时。殁于后唐末帝贞明四年戊寅

(918年)四月十八申时,享年八十五高寿。塟吉安府永丰县沙

溪,横笛形,子山午向。侧室张氏,生二子:彦琳、彦琛。又侧室

易氏,刘氏生子:彦规、彦澄。又五妻,共生十三女:长女适楚王马殷第四子--文昭王希范,封贤顺夫人。余女各适贵显。第三十一世彦昭公:玕公三子,字仲穆。仕至金紫光禄大夫,刑步尚书,马步军都指挥使,迂镇南军节度使,武安军衙前兵马使,静江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兵部尚书,辰州剌史。后唐闵帝应顺二年乙未(935年),与次兄彦晖统兵十万入江西抚州逐检粮道。公少有智略,勇力过人,干符初(874-879年),年方廿从安定王转战饶,抚,袁,信州之间,所向克捷,安定王治军行政诸大端,其筹划之功为多。后汉干佑二年己酉(929年),逾古稀,谢政,居永丰县明德乡沙溪(今为镇,在永丰城南160里)。公生于唐宣宗

大中八年甲戍(854年)。殁于宋太祖开宝五年壬申(972年)。享年计119高寿。塟于吉水县折桂乡明善里,地名:蛇原蟠龙形,辛戌山乙辰向。有碑记。原配大阙氏,唐封天水郡夫人。生一子:师庠。殁后塟永丰县明德乡沙溪北岸立旗山,株椆伏免形,干山巽向。次配张氏,唐封清河郡夫人,生二子:师琏、师建。殁后塟吉水县,小蛇原蟠龙形,同处前岗。次配诸葛氏,唐封琅琊郡夫人。生一子:师奭。殁后附塟吉水丰口杰,原安定王墓左手山。次配小阙氏,生三子:师遇、师旺、师孔。次配萧氏,生一子:师简。次配蔡氏生一子:师服。次配辛氏,生一子:师旦。次配韩氏生一子:师孟。又配龙氏,生一子:师亮。次配叶氏生一子:师浩。次配孔氏,生二子:师范、师俊。另有女十三人。第三十二世师奭公:彦昭公九子,字符召,行九。公生长京师,留心经史,善属文,以子尚主追暾金紫光禄大夫。英年(23岁)早卒。夫妇仨卒塟山口北,五龙戏珠形,即今之威德灵侯正殿大石下是也。原配诸葛氏,特赠丹阳郡夫人(先公早卒)。生一子:德颙。次配吴氏,特封延陵郡夫人,夫人末归,未半载而夫死。前孤方岁余,夫人抚养教训至于成立。南唐时,旌表与夫合冢居右。第三十三世德颙公:师奭公之子, 因避讳又改名为庸。字子昂。生母诸葛氏早卒,赖继母吴氏抚养教训。为五代(906-959年)时太尉。公同玕祖与杨行密战败,从楚王马殷入游南。诸子或随之,或分仕它国,惟祖彦昭公居永丰沙溪,而隐源山口无彭矣。至是公复还隐源山口,大兴宅第,用永和

窑烧造琉璃瓦,内有孔雀屏,牡丹花。旧时有临清驿,御书阁,大郎桥。迎父母柩塟本都北山,五龙戏珠形。配李氏,封太原郡夫人,生五子:吉、寿、尧、嘉、喜。卒后夫妇合塟新淦县57都小石后贵坑,黑虎庙前,鱼塘口,小龟山,壬山丙向。

按我们的《彭氏族谱》记云,请各位宗亲补充谢谢。

第三十四世

允颙公长子文吉公字庆夫娶氏生子二君邈君远允颙公次子文寿公字德夫广陵节度使娶氏生子七嗣邦嗣兴嗣简嗣严嗣元嗣蔼嗣庆

允颙公三子文尧公字钦夫娶氏生子二英程

允颙公四子文嘉公字和夫娶黄氏生子三安完斌

允颙公五子文喜公字中夫娶饶氏生子二大兴

第三十五世

文喜公长子儒大公娶氏夫妇生殁葬未详生子三朝纪朝统朝期

文喜公次子儒兴公娶氏夫妇生殁葬未详生子三朝议朝贺朝基

洪洞旅游: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代引擎参考资料

洪洞旅游: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代引擎本刊记者王春辉马建兵 “我们是特地从北京开车过来的,大槐树文化很伟大,这对于我们这些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来说,算是找到自己的根了。”2015年8月7日上午,旅居美国多年回到北京居住的画家张燕跟老公一起在洪洞县大槐树公园门口合影留念,兴奋的告诉记者。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多年,有些淡漠了中国文化,前些日子听朋友说电影《等爱归来》是以中国的根祖文化为背景的一部爱情大片,28号那天我跟我爱人看完电影后感受颇深,就想看看这棵大槐树感受一下大槐树文化,放下手头的工作后就奔这儿了。”张燕的老公一边整理着相机一边跟记者讲着。 根祖圣地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是中华名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脉络资源,是山西省的文物重点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仅从《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在洪洞县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和留下传说故事的就有一半之多。 2015年2月6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旅游报社、新华视讯手机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颁奖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洪洞县成为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为挖掘洪洞文化发展洪洞旅游崛起洪洞经济,洪洞县委书记王黎明说:“我们将以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劲,打好‘一棵树’(大槐树),‘一出戏(玉堂春),‘一座塔’(飞虹塔)’三张王牌,以社会资本撬动文化旅游业脱胎换骨,打造全国顶尖的遗留景区景点群,夯实转型发展产业支点,把旅游产业真正培育成支柱产业。” 文化挖掘优化整合旅游资源 “咱们六百前是一家……”清晨的洪洞县中心广场,退休老教师马保才一边打着太极一边跟记者聊天:“‘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光这首民谣就已经流传了六百多年了,现在每天来寻根祭祖的人很多,看完《大槐树移民》情景剧没有一个不感动流泪的……” 马保才是洪洞三中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教中学历史已有四十多年,退休之后一直专注于洪洞历史文化的挖掘,他告诉记者,光洪洞县首批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就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飞虹琉璃塔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价值连城、元代戏剧壁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一)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

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2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大槐树景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6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景区(点)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五大著名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 导读: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洪桐大槐树导游词,供参考阅读!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1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_081

2020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_081 EDUCATION WORD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 文_081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20xx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称作“祖”、

看作“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20xx 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洪洞大槐树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议

洪洞大槐树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议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本次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以“和谐、爱心、健康、美丽、智慧”为主题。通过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的评选,选拔符合大赛宗旨的选手并推荐参加全球比赛。此次大赛的举办意义在于提高举办城市的整体形象,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以东方女性之美,演绎和诠释祖国山河旅游之美、延续魅力故事,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广泛交流和商业合作,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象征着和谐、爱心、健康、美丽、智慧的世界旅游小姐大赛山西赛区“寻根问祖行”单项赛的承办地,洪洞大槐树将凭借此次选美赛事,一跃成为山西乃至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生态旅游经济区。

山西寻根文化

山西寻根文化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祖习俗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洪洞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临汾市洪洞县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信仰。明代移民遗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至永乐十五年(1417),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崇拜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乡,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苏三传奇 苏三传奇故事既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宝库,也展示了洪洞地方文化风貌,既有学术考证研究价值,又具有无以伦比的保护传承价值。苏三传奇故事以洪洞县城东村(原名左龙庄,又称朝阳村)为中心发生地,向四周辐射,范围遍及洪洞及全国各地。

中华之根祖文化

中华之根祖文化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怀念本是同根的祖先,何等的高尚。 灯火阑珊,漫步街头,几许伤感几许哀,念起 自己其实是有依靠的,又是何等的温暖。 千年古树,万里长根。洪洞古槐,移民图腾。 立汾水之滨,荫庇四海;连三晋之脉,根蔓五洲。干非高耸,却牵亿万儿女心;冠非翠峨,而引无 数思乡鸟。文化之树,一树之体,载满笃笃乡情;精神之树,几仞之干,引来莘莘游子。 600多年来,不论官方的史称,还是民间的宗谱,都详实地记载了大槐树移民这一伟大历史壮举。巍巍大槐树几度枯荣,移民子孙生生不息。 今天,古槐迁民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世 界上每lO个华人中,就有一名古槐后裔。一水之 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而今,不管身居何 处的古槐后裔,都能在大槐树下找到自己的宗族 之根,理清自己与先祖的衍生脉络。传唱数百年 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正是根祖文 化凝聚力的真实写照、正是海内外古槐后裔思念 家乡的历史见证、正是数以亿计的移民子孙追根

溯源的行动指南。大槐树根祖文化所体现、所代表的,是一种血脉亲情、民族感情、爱国之情,是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一个载体。 洪洞大槐树对我来说有着太多值得去记忆的东西,一个气势恢宏的根雕大门总给人一种美的向往,这个大门我曾无数次的路过,每一次,目光滞留片刻,归家的感觉便会萦绕在周围,不觉的会向里瞅几眼,但仅能望及的是根字影壁,那映入眼帘的鲜红色根字,那是革命般的红色,有热情奔放作文的中华民族的影子,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同心情结, 走进里面有颗大槐树,伤痕累累的树干记载了它的历史,刻下了时光的轮回。我们说槐是根,槐是祖,槐是神,思祖念槐;槐是家,槐是亲,槐是情,梦乡寄槐。大槐树祭祖习俗就是内份情的的演绎。它以大槐树为形象图腾,以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以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的。也难怪这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迁民姓氏牌位了,密密麻麻的牌位一共869个,也就是869个姓氏,陪同

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

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 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 “问我祖先来何处?。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

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 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

山西文化补充

山西文化总结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华北平原西侧、内蒙古高原南侧,东南西北分别与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为邻。既是华北五省之一,也是中部六省之一。 2.名称由来: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西周初年,周成王把位于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的“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是为唐国。叔虞的儿子父继位之后,改国号为晋,后世因此称山西为“晋”。 3.表里山河:八大山脉一一恒山山脉、五台山脉、太行山脉、吕梁山脉、系舟山脉、太岳山脉、中条山脉、王屋山脉,其中太行山脉被称为“华北屋脊”。 河流湖泊一一黄河水系(汾河、沁河等)海河水系(桑千河等)、自然湖泊(宁武天池、运城盐池等)。黄河一一从偏关县老牛湾(黄河入晋第一湾)流入山西境内,流经19个县(市),至垣曲县出省,流程968千米。黄河也是山西与内蒙古、陕西、河南三省(自治区)的天然分界。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黄色大瀑布。 4.行政区划: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山西省共辖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阳泉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11个市。 5.地域文化分区:从不同地域文化特征角度,可将全省划分为雁北、晋中、晋南、晋东南、晋西五个文化区域。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可以分为佛教文化、大院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根祖文化等。佛教文化以五台山(析州)、云冈石窟(大同)为代表;大院文化以乔家大院(祁县)平遥古城(平遥)为代表;根祖文化以洪洞大槐树(临汾)、解州关帝庙(运城)为代表;红色革命文化有王家裕八路军总部旧址(长治)黎城黄崖洞遗址(长治)等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佚名 | 来源:本站原创 | 浏览:243 | 时间:2012-2-12 11:28:16 民间文学类(1项) 董永传说万荣县 民间音乐类(7项) 左权开花调左权县 河曲民歌河曲县 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 绛州鼓乐新绛县 上党八音会晋城市、长治市 文水鈲子文水县 五台山佛乐五台县 民间舞蹈类(3项) 天塔狮舞襄汾县 走兽高跷稷山县 翼城花鼓翼城县 传统戏剧类(13项) 晋剧山西省 蒲州梆子临汾市、运城市 北路梆子忻州市 上党梆子晋城市、长治市 大同市 灵丘罗罗腔灵丘县 孝义碗碗腔孝义市 朔州秧歌戏朔州市 繁峙秧歌戏繁峙县 山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右玉县、临县 二人台河曲县 锣鼓杂戏临猗县 孝义皮影戏孝义市

曲艺类(1项) 潞安大鼓长治市 民间美术类(1项) 中阳剪纸中阳县 传统手工技艺类(4项)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阳城县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县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汾阳市 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市 民俗类(1项) 民间社火潞城县 民间文学类(共计7项) 董永传说运城市万荣县 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山西大学;忻州市代县 广武传说朔州市山阴县 赵氏孤儿传说阳泉市盂县;运城市新绛县 万荣笑话运城市万荣县 司马光传说运城市夏县 牛郎织女传说晋中市和顺县 民间音乐类(共计12项) 左权开花调晋中市左权县 河曲民歌忻州市河曲县 五台山佛乐忻州市五台县 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 绛州鼓乐运城市新绛县 上党八音会晋城市;长治市长治县、长子县 文水鈲子吕梁市文水县 太原锣鼓太原市 晋北鼓吹忻州市忻府区、五台县;大同市阳高县恒山道乐大同市阳高县 上党乐户班社长治市 临县大唢呐吕梁市临县 民间舞蹈类(共计14项)

山西非遗名录

I-1 董永传说 I-2 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 I-3 广武传说 I-4 赵氏孤儿传说 I-5 万荣笑话 I-6 司马光传说 I-7 牛郎织女传说 I-8 傅山传说 I-9 晋祠水母娘娘传说 I-10 尧王故里传说 I-11 乔阁老传说 I-12 宋Ⅱ子故事 民间音乐 Folk 11 Music Ⅱ-l 左权开花调六 Ⅱ-2 河曲民歌六 Ⅱ-3 五台山佛乐 Ⅱ-4 晋南威风锣鼓 Ⅱ-5 绛州鼓乐六 Ⅱ-6上党八音会火 Ⅱ-7 文水呱子呔 Ⅱ-8 太原锣鼓 Ⅱ-9 晋北鼓吹(忻州市、大同市) Ⅱ-10 恒山道乐 Ⅱ-1l上党乐户班社 Ⅱ-12 临县大唢呐 Ⅱ-13 九大套 Ⅱ-14 保德民歌 Ⅱ-15 壶关迓鼓 Ⅱ-16 柳林弹唱 民间舞蹈 Folk dance Ⅲ-1 天塔狮舞 Ⅲ-2 走兽高跷 Ⅲ-3 翼城花鼓 Ⅲ-4 临县伞头秧歌 Ⅲ-5 稷山高台花鼓 Ⅲ-6 踢鼓秧歌 Ⅲ-7 平定武迓鼓 Ⅲ-8 寿阳爱社 Ⅲ-9 汾阳地秧歌 Ⅲ-10 州喜乐 Ⅲ-11 背铁棍 (清徐背铁棍、祁县背铁棍、万荣抬阁、代县峨口挠阁)

Ⅲ-12 原平凤秧歌 Ⅲ-13 榆社霸王鞭 Ⅲ-14 武乡顶灯 Ⅲ-15 五鬼盘叉 Ⅲ-16 高平九莲灯 Ⅲ-17 绛县龙舞 传统戏剧 Traditional drama IV-1 晋剧女 Ⅳ-2 蒲州梆子女 Ⅳ-3 北路梆子六 Ⅳ-4 卜党梆子六 Ⅳ-5 雁北耍孩儿女 Ⅳ-6 灵丘罗罗腔六 Ⅳ-7 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六、繁峙秧歌戏六、襄武秧歌戏、壶关秧歌戏) Ⅳ-8 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六、临县道情戏六、神池道情戏、洪洞道情戏) Ⅳ-9 二人台六 Ⅳ-10 锣鼓杂戏六 Ⅳ-11 皮影戏六 Ⅳ-12 碗碗腔六 Ⅳ-13 祁太秧歌 Ⅳ-14 晋南眉户 Ⅳ-15 上党落子(潞城市、黎城县) Ⅳ-16 线腔 Ⅳ-17 孝义木偶戏 Ⅳ-18 碓臼沟秧歌 Ⅳ-19 赛戏 Ⅳ-20 上党二簧 Ⅳ-21 怀梆戏 曲艺 Folk art forms V-1 潞安大鼓 V-2 太原莲花落 V-3 襄垣鼓书 V-4 阳泉评说 V-5 晋东南说唱道情 V-6 河东说唱道情(盐湖区、永济市) V-7 沁州三弦书 杂技与竞技 Acrobatics and athletics Ⅵ-1 挠羊赛 Ⅵ-2 心(形)意拳

最新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

最新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 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一)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

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2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

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doc

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一) "问我祖先来何处?。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20xx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

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

走进山西作文(精选篇)

走进山西作文(精选篇)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感受山西的魅力作文。”国庆佳节期间,我们乘坐旅游团包机,从滨城大连飞往西北高原。航程只一小时客机就徐徐降落太原机场,瞬间我们就来到了“东有太行,西有吕梁”的山西省境内。我们是第一次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伴随着旅游过程才日渐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缘,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它东立千里太行巍峨屏障,西伏吕梁缠绕汹涌九曲黄河天堑,北临内蒙古苍茫塞外大漠,南踞汾河两岸富饶原野沃土。这一方夹峙于黄河峡谷和太行丛山之间呈桑叶形的沃土,山河壮丽,风光无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山西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来旅游是难以想像到的。无怪乎有人戏言,到山西旅游脚一落地就踩着文化了。这句戏言也并非夸饰,我们到这里来旅游方知确实如此。山西从北到南,都是文化的锦绣相联结——晋北五台山佛国圣域的佛教文化,晋中晋商院落群的民俗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山西既有古代遗址,佛教圣地,又有众多的革命史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

风光秀丽的北岳恒山,景色如画的武当山,排山倒海的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也引人入胜。真是走进山西,才见别有天地。我们这次山西的旅游观光,仅仅去了晋中与晋北的一部分景区,但也初次看到了山西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先后游览了豪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高耸险峻的雁门关、惊险奇绝的悬空寺、巍峨壮观的云岗石窟、规模宏大的五台山佛教圣地等,都在脑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无论听导游讲解,还是实地观看景物,都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文化的氛围之中,经受了一次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零距离接触时,耳闻目睹其历史兴衰与现实状貌,我们思维凝结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天空。祖先巧夺天工的非凡创造力,英勇悲壮抗击入侵敌寇的爱国精神,晋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智慧和辉煌业绩,都使我们深感震惊和喟叹! 华夏文明“地上看山西” 我们刚到山西,当地导游就向我们介绍说:“中华五千年文化,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这一语破的是我们首次耳闻,说明创造中华民族文明,山西与陕西是紧密相连而又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山西的历史文化是留在地面上可见的。 我们先从历史上看山西,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山西的历史告诉我们: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晋商文化,使山西成

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_导游词

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20xx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 。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一)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 1 / 15

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20xx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二)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 2 / 15

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

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

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2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