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的通知

川办发〔2009〕55号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

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

根据“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为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含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园、物流园区等,下同)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载体,尤其是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特制定本规划指导意见。

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我省通过国家审核设立的开发区共有43个。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经商务部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经海关总署批准的出口加工区2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8个。同时,我省还有作为产业集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其他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47个。截至2008年底,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3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4%;完成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4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

(二)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产业、市场、区位等优势条件,强化经济环境建设,加速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达到46.3%。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和中小企业的不断聚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

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眉山铝硅、泸州白酒、南充丝纺服装等特色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产业特色不断强化,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全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在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项目的承载能力。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省外与外商投资额分别为506.9亿元和116.9亿元,分别增长103.1%和59.4%。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中国铝业铝箔、广西玉柴发动机、贵州瓮福磷硫化工和英国瑞能多晶硅、香港哈通PPS等一大批符合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地入园建设,充分说明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已经成为新时期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载体。

(四)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实践,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有力地缓解了我省就业压力。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从业人员达226.7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122.3万人,当年新增工业从业人数16.1万人。

但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中部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数量占全省的42%,盆周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带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上规划水平较低,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未落实,普遍存在产业繁杂、企业扎堆的现象。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与区域产业定位不衔接,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多数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链体系还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真正谈得上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15%左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内优势产业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相衔接,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水、电、路、气、通信、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镇规划建设体系配套不紧密,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三是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一些地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未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的减让,无序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外向经济发展缓慢,外向度不高。我省多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出口加工区数量太少,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产业园区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明确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努力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7+3”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支撑城市群、特色产业经济带形成更大的要素集合力和带动发展能力,为我省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环境容量,规划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支撑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施严格产业准入政策,杜绝承接淘汰产能,防止污染转移。

2.关联发展原则。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成链发展原则。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7+3”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4.集聚发展原则。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5.集约发展原则。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6.合作发展原则。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飞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向度。

(三)产业园区发展目标。

1.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目标。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机遇,加大省级以上开发区争取、扩区工作力度,支持39个极重灾县(市、区)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到2012年前,力争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从目前的43个增加到52个以上,其中新争取国家级开发区1个。

2.产业集中度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到2012年,力争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9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3.产业园区规模目标。大力实施“1525”工程,即到2010年,力争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超过20个。到2012年,力争全省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25个。

4.产业布局目标。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提升、重点支持、管理创新,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一批以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每个市建好2个以上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有条件的县至少建好1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地优势产业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到2012年,力争全省形成15个左右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

--电子信息。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销售收入达到1400亿元,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绵阳经济开发区数字家电产业园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支撑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建设并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德阳经济开发区发电设备产业园、资阳机车产业园、广汉经济开发区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园等园区规模超过150亿元,支撑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加快建设并成为国际知名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能源电力。加快建设“三江”水电能源基地。围绕电力、天然气生产企业,就近配套建设能源直供型、产业链闭环型循环经济园区。

--油气化工。成都彭州石化产业园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遂宁大英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石化产业园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力争把四川建成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及精

细化工产业基地;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支撑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设。

--钒钛钢铁。攀枝花钒钛产业园(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支撑攀枝花“中国钒钛之都”建设,力争把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钒钛产业基地。

--饮料食品。五粮液食品工业园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剑南春工业集中区、泸州酒业集中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民用飞机产业园、成都航空机载设备产业园)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现代中药。积极培育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科技研发园区、现代中药产业生产园区、中药材生态种植园、中医药康复养生园、藏药科技产业园、中医药文化博览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

--汽车制造。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资阳南骏汽车工业园、绵阳汽车产业园、德阳汽车产业园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支撑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新材料。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硅材料产业园、眉山铝硅产业集中区、成都新津工业集中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双流工业集中区光伏光电产业园等园区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支撑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硅材料和光伏产业基地。

三、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重点

(一)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与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相衔接。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省“四基地”建设规划,各地应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部署,高度重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在实施工业强省主导战略、推进“三化联动”、实施充分对外开放合作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中的重要载体作用,立足区域资源、产业、区位、市场等条件,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积极培育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与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相衔接。

--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发挥科教、人才比较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重点围绕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军事电子、网络通信、软件、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等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发展,形成更大规模的集聚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竞争实力。

--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整合发展大型发电、冶金化工、工程施工、石油天然气、环保成套设备以及机车车辆、数控技术及设备、航空及空中管制系统成套设备等8大产品链,建设龙头带动、协作配

套、关联发展、开放合作的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四川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

--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发挥零部件配套力强的产业优势,构建完善以轿车、货车、客车、专用车整车和发动机等总成部件为链核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建设“一带、六园区”(即:加快建设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园、资阳南骏汽车产业园、绵阳汽车产业园、德阳汽车产业园、南充汽车产业园、内江城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壮大提升四川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

--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稀土资源,着力推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突破钒钛、稀土矿的采选、分离、加工应用技术,推进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发钒精细化工产品、高档次钛白粉、海绵钛和高档钛材、稀土汽摩排气催化剂、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蓄光发光材料、稀土电机、稀土农用材料等产品,努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建设。

--成乐绵硅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依托硅材料科技、研发、生产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多晶硅、单晶硅和光伏光电项目,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构建完善硅材料产业链,重点在光伏、半导体材料的后续生产环节上取得突破,形成以硅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应用企业关联、成链、集聚、合作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知名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充分依托川南沿江地区环境容量大、水资源丰富、资源运输距离短等有利条件,按照“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和“区域循环、企业循环、产业循环”的要求进行重化工产业布局,整合延伸天然气、氯碱、煤化工、硫磷钛产业链,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支撑川南制造业城市群和沿江产业带建设,巩固提升四川化工产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

--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川东北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推进资源就地利用转化,提高资源转化效率,规划发展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成遂南达服装鞋业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发挥综合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服装鞋业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服装鞋业产业转移,引进知名品牌服装鞋业生产企业,加快配套体系建设,在服装鞋业生产及丝、棉制品印染和后整理等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建设西部服装鞋业研发生产和综合物流基地。

(二)明确各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

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切实推进“五个结合(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定位与市(州)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相结合,与区域主导产业链建设相结合,与产业调整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

相结合,与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与科教资源的整合配套发展相结合),重点实施“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规划布局调整,着力更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创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水平。

1.成都市。充分利用全国综合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特殊政策,发挥高新技术产业要素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

表1 成都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2.自贡市。发挥机械、装备制造、盐卤化工等传统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新材料、盐卤化工等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硅氟和超硬等新材料基地、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表2 自贡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3.攀枝花市。发挥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钒钛新材料、钢铁、水电、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中国钒钛之都”建设,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钒钛产业基地。

表3 攀枝花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4.泸州市。发挥煤炭、天然气、硫铁矿等资源优势和传统的化工、机械、食品等产业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饮料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西部化工城和长江上游综合生产性物流基地。

表4 泸州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5.德阳市。发挥工业基础、县域经济、区位条件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磷化工和精细化工、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表5 德阳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6.绵阳市。发挥全国唯一科技城的科教资源和技术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特殊钢材、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我国重要的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7.广元市。发挥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川北门户的特殊区位条件,重点发展高水平载能有色金属、军工电子、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连接川陕甘区域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表7 广元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8.遂宁市。发挥作为交通枢纽的承接和辐射作用,重点发展化工、饮料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上极具产业集聚力、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兴工业强市。

9.内江市。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冶金、新型建材、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内江·中国汽车配件产业基地、西部煤化工基地、川南精品建材基地,努力打造川南城市群经济新高地。

表9 内江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0.乐山市。发挥产业技术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电子硅材料、冶金建材、盐磷化工、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冶金建材产业基地、我省重要的盐磷化工产业基地。

11.南充市。发挥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特殊区位条件,充分利用天然气、盐卤等资源,依托石油化工、丝纺服装、机械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嘉陵江流域的工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表11 南充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2.宜宾市。发挥川滇黔结合部的特殊区位条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等综合交通优势,提升作为中国酒都的地位,重点发展食品饮料、能源电力、氯碱化工、装备制造、纺织、竹林纸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酒类食品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化工轻纺基地、机械制造基地,支撑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

表12 宜宾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3.广安市。发挥煤炭、天然气、盐卤等资源优势,依托毗邻重庆的区位条件,重点发展能源、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川渝合作产业基地。

表13 广安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4.达州市。发挥丰富的天然气及盐卤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硫磷化工、盐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表14 达州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5.巴中市。依托农产品、矿产、天然气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饮料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天然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表15 巴中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6.雅安市。发挥水电、矿产资源、农林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载能、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我省特色资源开发基地。

表16 雅安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7.眉山市。发挥毗邻成都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铝硅新材料、化工、机械制造、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城市。

表17 眉山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8.资阳市。依托成渝经济走廊和毗邻成都市的特殊区位条件,重点发展机车车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以“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为品牌、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兴工业城市,着力打造成渝经济区以造车和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

表18 资阳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9.阿坝州。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高水平载能、农畜产品加工、医药、建材和民族旅游用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表19 阿坝州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20.甘孜州。发挥矿产、水能、农牧资源优势,有序发展水电、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表20 甘孜州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21.凉山州。依托水能、钒钛磁铁和稀土等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电、稀土和钒钛新材料、高水平载能、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水电产业基地、西南重要的钒钛钢铁、稀土和有色金属基地、四川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表21 凉山州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四、优化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方面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把目标责任落实到市(州)、县(市、区)和有关部门。

省经委作为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作的牵头服务部门,要研究提出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运行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统计考核等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抓住国家同意启动我省在39个极重灾县和重灾县设立开发区的契机,切实做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争取和扩区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充分考虑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长远发展用地需要,指导各地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范围,留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空间,做好用地保障;指导各地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现有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利用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对需要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指导其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作为升级的基础和前置条件。省建设厅要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纳入全省城市建设规划。省商务厅要加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工作指导,负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争取和扩区工作,加强对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指导。省环保局要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纳入全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开展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省招商引资局要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工作。

(二)加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的指导。在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下,建立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中的有关争议问题进行协调解决。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作会议和《四川省加快

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川府发〔2007〕37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企业准入、财政扶持、土地保障、产业转移、融资等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优化布局和整合发展。

各地在实施“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调整过程中,要着眼长远,积极制定辖区内工业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或指导意见,建立完善推进产业、企业、项目分区布局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尽量避免区域、园区产业同构化。积极研究制定指导性意见,加强统筹协调,探索新的机制,发展“飞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要进一步以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制定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一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原则上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的产值占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

(三)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依据不同区域,根据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积极研究制订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投入产出控制标准,不断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集约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建设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园区内绿化面积,园区内安排的净工业用地不得小于园区总面积的65%。园区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园区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园区规划标准。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00万元,国家级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50万元。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环境。不断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园区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供电、给排水、供气、道路、环保、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园区建立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物流中心、质量检测、循环经济、员工培训服务、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高效服务机制,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为入园企业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推行领导干部联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制度,主要领导干部要联系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动为投资者做好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各地发展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好的经验和做法,营造关注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支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川省主导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查

【摘要】: 近年来,四川经济高速发展,其中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业和旅游业,四川开始致力于打造西部的信息产业基地,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发展自身电子信息产业,而由于先天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旅游行业发展也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几年,四川主导产业还需要不断改进改善技术条件,加强信息产业宣传,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四川主导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四川经济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由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组成。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调查目的和意义】了解四川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前景 通过此次调查,希望能更多了解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在全面掌握的同时对本省主导产业进行多方面分析,并且发掘出现有的发展问题,以求获得某些解决措施,使得本省经济更进一步发展。 【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经过了五个过程,首先是在全面分析主导产业的特征;之后对四川省各种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调查,同时根据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确定四川省主导产业类型;然后对四川省主导产业整体进行分析,宏观把握其发展现状;再对个别典型处于主导产业的企业进行个体分析,发掘其中的发展问题;最后再根据所学内容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基本情况与分析】 1、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1)主导产业选择的经济标准。 赫希曼连锁效应基准。连锁效应指一种产业的发展通过投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带动作用。赫希曼把连锁效应区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指一部门对其它部门的中间产品投入或是其他部门对本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后者指一部门生产过程中其它部门中间产业的投入。 罗斯托基准。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产业选择提出的准则。罗斯托在借用赫希曼的前向、后向联系思想的同时,提出旁侧波及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更广泛的基准——扩散效应基准。 筱原基准。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提出的准则。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使产业的需求增长随同国民收入增长而增长且结构相适应的原则。所谓生产率上升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 (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 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 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 园区”的时代。 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

2019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岭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规划调整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抓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11月份,营业收入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88.6%;税收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8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富士康约完成81亿元(其中,富士康40亿元),同比增长285.6%,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124.6%;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占任务的130.8%,同比增长257.9%;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187.5%,同比增长181.25%。 初步预计,至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可完成亿元,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数将达到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同比增长%,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一)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2.61亿元,完成投资72.23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10个。其中,丰源石油轻烃综合利用、龙星化工四氯化钛、金马焦化苯加氢、济钢高洁净钢锻件、弘鑫电子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7.41亿元;对在建项目,虎岭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建厂房、订设备,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富士康项目以及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产业园、金马焦化苯加氢、洛阳石化惠康物业CTA氧化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新上项目均按时间要求达到了投资进度、形象进度、投产目标“三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2019年,虎岭集聚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44.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至十一月底,完成投资约28亿元。其中110kv变电站及电网配套、济源大道西环—西二环段,沿黄河路、济源大道自来水管网工程等5个项目竣工。目前正在实施的有

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我省成品油零售市场放开后能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商改字[2004]14号)文件要求,以及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编制了《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背景 为了巩固成品油市场清理整顿成果,2002年我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加油站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18号)文件精神,编制了全省“十五”期间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同时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为保证成品油零售市场放开后加油站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按照国家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商改字[2004]14号)文件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补充,重新编制了《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依据 《规划》是按照国务院、商务部关于加油站专项整治有关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家《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建筑设计放火规范》(GBJ16—8T)、《高层民用建筑设计放火规范》 (GB50045—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85)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并根据全省加油站行业现状及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有关成品油市场整顿和规范管理的要求为指导,通过编制和实施规划,加强加油站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严格控制总量,合理优化布局,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体系。编制规划的原则: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全省18个市、3个州(少数民族自治州)。规划期限2005年至2010年。 五、主要结论 这个规划经过两次调整补充完善,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布局不断趋向合理,对今后加油站行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第二章加油站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末,全省行政区划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3008个乡、1934个镇;土地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29.4万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5456.32亿元。 二、全省机动车保有量情况 各种机动车辆260.6万辆。 三、全省通车里程情况 公路通车里程11.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00公里、国道6574公里、省道11849公里、县道36255公里、区乡道50138公里,另有专用公路7727公里。 四、现有加油站基本情况 全省现有加油站4768座(2004年12月27日截止),其中中油1361座;中石化130座;社会3277座。零售总量343万吨(2003年零售量)。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北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前景”的调研报告

北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前景的调研报告 第一作者:管理科学与工程董蓝指导老师:王怀明 其他作者:王莉鸿邓敏敬珈玮周飞宇银磊刘映琳 【摘要】北川震后经过三年的恢复建设,在全国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又正值“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化和“十二五”的机遇,北川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本文以对北川产业园和一些新景点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北川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展开调研,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及提出些针对性意见。了解家乡现状及发展的同时在各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将来做准备。 【关键词】北川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大学生就业 【正文】 一、概述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地位、定义 地位: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我国一些地方来说已是迫在眉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定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二、调研内容 (一)企业调研

“十二五”之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北川是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首先是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改变,震前北川的工业集中在小水电、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现在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这也得益于品牌优势、各项优惠政策、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前景及各级政府还有全国人民对北川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1.北川福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首批入驻北川山东产业园区的企业,专业从事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利用。公司选择到北川来投资的最主要原因是十分地看好西南广阔的市场。公司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而这,又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企业的效益更大化,福德公司还率先推出售装分离模式,爱服务专业网站。公司立志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与其他公司在争取红海的同时开辟蓝海。 2.北川贝林电子有限公司 贝林电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电子式预付费电度表的企业之一。公司始终坚持严格控制质量,规范管理制度,走科技、人才兴企的道路。公司有研发部,并与许多大中院校进行合作,寻求高技术人才,就各种技术进行交流和互补;为了在广阔的西南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公司还推出生产、销售和维修一条龙服务,加强服务体制建设。 3.北川天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北川天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体功能膜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并致力于产业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内唯一一家PDP滤光膜生产商。公司注重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对外合作与交流,降低能耗。企业首先与四川当地的许多大型企业单位取得合作,如长虹,九洲。企业也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各类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打开销售渠道,占据市场。 4.北川维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山东援建北川的国家重点农业项目。公司体现了生态、自然、农业科技的有机结合,是国内首个集“高山果蔬种植、市场交易、新技术展示、研发、培训、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示范区。该企业正在努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农户种子技术,专业指导并且高价收购这些农产品的方式为当地农民创收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北川羌泉原浆啤酒有限公司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治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

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进展步伐、转变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进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进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进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要紧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08年第10期 四川省情 四川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王光彩 曾俊林 四川GDP 总量变化示意图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本期专版 Column 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在这片占全国5.05%的土地上,承截了全国6.1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26%的经济总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省市区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荡,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必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系统回顾四川经济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四川特点的发展新路,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到1972年的20年,四川GDP 总量是以10亿元为台阶跨越;1973年~1991年的19年则是以百亿元为台阶跨越; 1992年~2007年的15年则是 以千亿元为台阶跨越。2007年四川GDP 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成为全国第9个跨入万亿元省份之一。 但横向比较,四川与全国及发达省市的差距明显。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由1978年的5.11%下降 到2007年的4.26%。另一方面,四川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广东、江苏和山东GDP 分别是四川的1.73倍、1.18倍和1.12倍,到2007年扩大到2.92倍、2.43倍、2.46倍。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依旧不快 从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增长的轨迹看,四川经济增长波动明显,周期性特点比较突出。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9%。其中,从1999年以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增长9.2%,此后四川经济就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4.2%。 从各个时期看,进入21世纪后,四川经济明显加速。2000~2007年是四川发展最快的时期,GDP 年均增长11.9%,比“九五”和“十五”时期快2.9个和0.8个百分点,比1978~2007年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率快2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相比四川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有13年四川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其中,“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低0.7、1.1和0.9个百分点,“九五”和“十五”时期略高于全国0.6和1.7个百分点,总体表现是发展不够快。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尽管“十五”以来是四川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居第17位,在西部落后内蒙、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居第5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旧任重道远 全省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等都得到明显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降低,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3.8:36.3。从所有制结构 看,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年民营经济 10

新站区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原区域为核心,包括瑶海区、长丰县、肥东县委托管理区域,面积204.73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约16.91万人。为加速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十七次五中全会和《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文件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将合肥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框架下,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 一是近几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6.87亿元,2010年预计实现115亿元。二是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贡献率跨越式增长,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1%,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125.5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45%和42.65%。三是商贸经济持

续繁荣。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预计2010年达到183亿元。四是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全区综合财政收入10.65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17.89亿元,五年间增长68%。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试验区“大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容市貌焕然一新。站南商圈已经成型,建设品位逐步提升,站北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开工,环卫、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环保设施、园林景观和道路景观陆续建成,园区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综合承载不断提升。截止2010年上半年,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新建道路48.6公里,改造道路9.2公里,带状公园9.6万平方米,桥梁7座,新增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道路交通设施、路灯、供水、供电、燃气、供热等配套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实际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2.52亿元。 (三)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十一五”期间,围绕“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试验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新型工业、现代商贸及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打造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狠抓“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京东方六代线、鑫昊PDP、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LED产业化、太阳能光伏等重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新型平板

四川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都江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与意义 (一)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进入21世纪,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07~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分别为7150亿美元、7730亿美元、8370亿美元,增长速度达8%以上,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传统药物及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际医药界关注的热点和发现创新药物的突破点,尤其是中国,未来将是亚太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二)中国医药产业整体水平 1.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公费医疗向城镇基本医疗办理保险制度过渡,基本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迅速增加到1.37亿人,增加了两倍多。医疗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政策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公有制企业,从正规的就业人群扩大到灵活的就业人群,从城镇就业人员扩大到了进城务工人员。另外,我国已经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十五”期间,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普遍推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落实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在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实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目前绝大多数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得到了保障。 2.我国医药产业现状

现在,我国已经能够生产1500种原料药,同时还可以生产多种药品制剂、生物制品、疫苗和医疗器械。我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2007年为6279.57亿元人民币、2008年为7787.92亿元人民币、2009年(1~8月)为5776.75亿元人民币。医药工业总产值前十位的省份是山东、江苏、广东、浙江、四川、河南、吉林、上海、北京、江西,占全国的68.54%,2009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9.83%,比同期下降0.13个百分点。 3.我国中药产业特点 中药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养殖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产业。其中,中药种植养殖业资源丰富,中药工业涉及面广,中药商业活跃,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不断发展。而中药工业主要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成药,以及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美容护肤品、日化用品、农药、兽药等产品和中药制药机械、辅料、包装材料等相关产业。 目前,有中药工业企业约1200多家,职工50多万人,人均创利1.3万元;国家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共有9000多种,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近几年来中药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0%,利税平均年增长率为24%,2009年,中成药销售利润首次超过10%。 (三)意义 1.人类健康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疾病谱和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慢性病、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发病率不断增加,现代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医药从整体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其生命观、辩证观、疾病观和医学模式更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的生理、心理、社会3个方面的健康定义,人类健康的新需求与中医药“天人合一”理论相契合,展现出中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四川省发展思路

四川省发展思路 一、总体取向、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 总体取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战略定位: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基本思路:一主——以工业强省为主导;三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加强——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一枢纽”: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三中心”: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四基地”: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7+3+1”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4大潜力产业。 三、开放合作

实施“三向拓展、四层推进”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变“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域”。 “三向拓展”:突出南向,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加强东向,依托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强化对日韩等东亚市场的开拓,积极拓展欧美市场;畅通西向,大力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四层推进”:扩大区域合作,以分工协作和整合资源为主题,努力加强西南协作和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以互动共进为主题,共同建设成渝经济区;促进泛区域合作,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合作,加强与中部省市的合作和与台港澳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以拓展市场、互补发展为主题,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承接产业转移:结合我省“7+3+1”产业,重点围绕“六带、一链、四集群”和现代服务业,有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积极引进骨干企业和加工贸易项目。 ——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精深加工产业; ——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两头在外产业; ——依托科教优势,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课程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 划课程

前言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中,国家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深入领会国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平顶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原则 1.1规划背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层面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服务业的振兴规划,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物流集聚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配送中心规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对物流地产的开发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 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从功能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

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能够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进物流运营环境,促进物流业技术与服务的升级,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进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0)(讨论稿)><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2020)>、<河南省关于推进<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启动实施”五五工程”的会议精神>等政策文件精神,平顶山市提出要构建”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以综合物流,商贸会展为主,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立足中原,辐射华中的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和商贸中心。这就要求必须抓紧编制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物流园区项目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1.2规划范围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是市政府批准由卫东区政府建设与管理的市属重点项目和市级十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

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

1978年到2009年四川省的三次产业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次产业变化 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82.2,65.5,36.8亿元分别占44.5% 35.5% 20% 到了1989年、1993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先后超过了第一产业但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在三十年中除了1999年到2004年意外其他年份第二产业都高于第三产业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是2240,6711,5198亿元,分别占15.8%,47.4%,36.7% 四川省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腹地,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中国唯一周围有八省区毗邻的省份,也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区的天然纽带。地形复杂多样。四川的气候复杂多变。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川东盆地。全省高原占地三分之二。川西包括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毗邻青藏高原的西部,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峡谷具垂直气候的特点,高原山区地高天寒,严冬时气温约为摄氏二度至零下二十度,且冬季长达五个半月之久。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旱季。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2007年末常住人口81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33.8万;耕地5918.9万亩,其中水田3128.7万亩、旱地2790.2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耕地有效灌面3749.7万亩,占耕地的63.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594.4万亩,占耕地的43.8%。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200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65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215.6万亩,经济作物2022.5万亩,其它作物2412.9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地位突出,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的42.6%、16.4%、18.8%和10.6%。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蚕桑、棉花、甘蔗、烟叶、麻类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增收额创历史新高,其中种植业实现人均纯收入1061.6元,比上年增加120.5元,增12.8%。四川耕地只占全国的4.7%,却养活了占全国6.6%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调出大量的生猪、白酒和一定的商品粮,同时又为西藏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四川农业的发展,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和保障西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林地面积在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耕地面积不可能继续增加。所以想要提高农业产量必须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引进高产作物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也可以通过开发立体式农业来是有限的地域空间产品品种的多元化发展,是农、林、牧、副、渔一个都不能少。还可以通过建设乡镇企业将农产品加工,加工过后的农产品会提升一个档次。这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再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使农产品更快更高效的卖出,这样就可以推动农业产值的增加。 四川省第二产业的变化发展及个人看法 第二产业在我国包括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 (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 (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有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西安市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案例

市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草案)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二年八月

目录 总则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围 (2) 四、规划期限 (3) 第一章发展基础 (4) 一、自然条件优越 (4) 二、交通条件良好 (4) 三、工业实力日益增强 (5) 四、布局日趋合理 (6) 五、发展前景广阔 (7) 第二章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一)近期目标(2012-2015年) (9) (二)远期目标(2016-2020年) (9) 四、总体布局 (10) 五、产业定位 (11) 第三章高陵装备工业组团 (11) 一、发展目标 (11) 二、围与布局 (12) 三、产业定位 (13) 四、重点任务 (13) (一)重点建设10大专业园区 (13) (二)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15)

(三)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18) (四)提升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20) (五)稳步推进现代化工产业 (24) (六)节能环保产业 (25) 第四章阎良航空工业组团 (27) 一、发展目标 (27) 二、围与布局 (28) 三、产业定位 (28) 四、重点任务 (29) (一)重点建设七大专业园区 (29) (二)做大做强航空产业 (29) (三)加快发展航空新材料产业 (33) (四)积极发展相关制造业 (34) (五)循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35) 第五章临潼现代工业组团 (35) 一、发展目标 (35) 二、围与布局 (36) 三、产业定位 (37) 四、重点任务 (37) (一)重点做好四大专业园区建设 (37) (二)重点打造四条产业链 (37) (三)培育四大产业集群 (39) 第六章政策建议 (41) 一、土地政策 (41) 二、财税政策 (42) 三、金融政策 (43) 四、招商引资政策 (44) 五、环保政策 (46)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二OO九年七月

目录 1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概述 (1) 1.1 规划位置及规划范围 (1) 1.2 规划期限 (1) 1.3 规划发展目标 (1) 1.4 产业导向 (1) 1.5 功能区布局 (2) 1.6 用地规划 (2) 1.7 产业布局规划 (4) 1.8 道路系统规划 (4) 1.9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4) 1.10 环境保护规划 (5) 1.11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6) 1.12 分期实施情况及近期建设规划 (7) 2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现状 (9) 2.1 入园项目基本情况 (9) 2.2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9) 2.3 环保搬迁情况 (9) 2.4 产业集聚区现状及建设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4) 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15) 4 规划方案协调性分析 (16) 5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0) 6 规划实施的承载力分析 (21) 7 规划选址及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22) 7.1 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22) 7.2 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22) 8 集聚区环境准入条件 (23) 9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24) 10 规划方案优化建议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5) 10.1 规划方案优化建议 (25)

10.2 地方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调整 (26) 10.3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6) 10.4 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28) 11 总体评价结论 (30) 附图: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位置及宜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用地规划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