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四第三节的内容,其核心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国内国际时代背景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学生已经在必修二和上节中学过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补充和深化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及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的相关史实,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三个代表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都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2、目标解析:

(1)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就是指要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主要内容以及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就是指要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党、国家、社会的各项建设有极大的指导推进作用。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会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其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产生这一问题学生缺乏从整体上全局上分析看待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易割裂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理论联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高度进行全局俯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其中关键是全面动态的看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历史地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时代内容与实质,了解掌握其历史地位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酝酿阶段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7)

背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其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概况:《人民日报》“两个凡是”

《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质: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

邓小平的态度:有力支持

目的:从根本上纠正极“左”路线,冲破禁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性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伟大转折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它是冲破“两个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组织上:决定拨乱反正,平反昭雪;

2、开始阶段(提出到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

(1)中共十二大(1982)特色论

重要内容: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

(2)中共十三大(1987)初级阶段理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

问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C)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3、成熟阶段

(1)南方谈话(1992)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严峻,提问学生:严峻表现?

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

国内人们思想混乱,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内容:A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B .“三个有利于”;

C .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通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E .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中共十四大(1992)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中共十五大(1997)

A.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

B.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例题二:“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主要是因为(D)

A.表达了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

B.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C.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D.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例题三:1992年,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道:“‘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D)

A.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他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C.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他的南方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变式练习:某人对邓小平晚年的某一行为评价到:“邓小平就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

例题四:下列属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有(A)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问题2:邓小平理论内容和精髓?

内容: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例题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有(C)

①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②都是在对过去“左”倾错误思想的批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③都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在实践中都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例题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章

B.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问题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例题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人物分别是(B)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问题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

问题1:提出背景?

问题2:主要内容?

问题3:有何意义?

例题七: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观点,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关于“三个代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A. 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B.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例题八: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所代表的是(C)

A. 先进生产力

B. 先进文化

C. 先进道德

D. 人民根本利益

问题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什么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认识三个代表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两者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如下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脉相承的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贯穿两大重要思想的一条主线,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这一理论的拓展和深化。二者的内在联系,还集中体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路的一致性上:使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相统一;使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相统一;使现代化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的振兴相统一。二者在理论上都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都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起点、共同的科学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例题九:下列表述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同点的是(C)

A.都是在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B.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C.都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目标检测题

1.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B)

A. 纠正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C. 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D. 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式开辟,其依据有(B)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形成③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A)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③人民民主专政④新民主主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B)

A.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B. 中共十四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5. 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历史课题(B)

A.“中国的革命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D.“姓资还是姓社”

6 下列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D)

A.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始终代表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

7.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有(B)

①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②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③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④后者取代前者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六、本课小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它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工程。本节主要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开阐述。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指导地位的确立、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它们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作者: ————————————————————————————————日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一节羽毛球课教案

第一节羽毛球运动的简介(理论教案) 【授课教师】邱杭良 【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清楚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从而能懂得羽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从而更加喜爱该项运动。 2.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懂得该项运动的原 理. 一、本课主要任务:1.师生互相介绍. 2.宣布羽毛球课的注意事项和着装要求. 3.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及进度安排. 4.了解羽毛球的基本知识,规则,以及主要技术. 二、第一部分:时间5分钟 1.师生互相介绍. 2.宣布羽毛球课的纪律和着装要求. 3.介绍本学期羽毛球选修的教学内容 (内容见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 及进度安排. 三、第二部分:时间25分钟. 1.介绍羽毛球规则:场地,球网,计分,违例,单打,双打等. 2.讲解握拍方法及发球技术. 3.后场技术:高球,吊球,杀球. 4.前场技术:放网,搓球,勾球,推球,挑球. 5.中半场技术:抽,挡,接杀. 6.步法:前场步法,后场步法,前后场步法,接、杀步法,启动步, 调整步. 四、第三部分:时间10分钟 1.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羽毛球运动的各种问题. 2.布置下一节的任务. 五、附注说明:1.本节授课地点在本校体育馆内(羽毛球场地). 2.授课对象是高二(1—20)班选修羽毛球的男女生. 3. 授课内容(在第2页,适当拓展):

六、本节羽毛球理论课授课主要知识点如下: 一、羽毛球起源 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对抗的球类运动。现代的羽毛球运动起源于印度,形成于英国。20世纪初注入我国。羽毛球运动具有场地较小,器材简单,运动量可大可小,户外、室内皆宜,男女老少都可参与的特点,因此它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羽毛球的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能锻炼练习者的反应、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球网较高球不能轻易落地,相对击球回合较多,提高了趣味性。又对锻炼者的速度、耐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它既可采用单兵对练,又可进行双打练习,形势灵活多变;既可通过不同的羽毛球技术练习,用美妙的身体语言尽情的自娱,表现自我,又可展示出羽毛球力与美的结合,使观赏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大约在1800年左右,由网球派生而来。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从此,羽毛球运动便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tminton”。那时的活动场地是葫芦形,两头宽中间窄,窄处挂网,直至1901年才改作长方形。 1875年,世界上第一部羽毛球比赛规则出现于印度的普那。三年后,英国又制定了更趋完善和统一的规则,当时规则的不少内容至今仍无太大的改变)。 二、羽毛球场地、器材 1、羽毛球场地:羽毛球场成长方形,各条线宽均为4厘米,场地上空12米以内和四周4米以内不应有障碍物。球场中央网高1.524米,双打边线处网高1.55米。羽毛球场地标准羽毛球场为一长方形场地,长度为13.40米,双打场地宽为6.10米,单打场地宽为5.18米。球场上各条线宽均为4厘米,丈量时要从线的外沿算起。球场界限最好用白色、黄色或其它易于识别的颜色画出。按国际比赛规定,整个球场上空空间最低为9米,在这个高度以内,不得有任何横梁或其它障碍物,球场四周2米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任何并列的两个球场之间,最少应有2米的距离。球场四周的墙壁最好为深色,不能有风。 2、器材:球重4.74克~5.5克,由16根羽毛插在半球型软木托上,球高68-78mm,直径58-68mm,分为1-10号。球拍框总长度不超过68厘米,宽不超过23厘米,拍弦面长不超过28厘米,宽不超过22厘米。 三、羽毛球握法:右手虎口对准拍框,小指、无名指和中指并握食指稍分开,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握拍不能握得太紧,大拇指和食指要会灵活握拍。 四、初学者在学习和掌握了发球和原地击高远球技术之后就应该开始学习一些步法了。因为羽毛球的步法和手法(即各种击球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许多击球技术都是靠熟练、快速、准确的步子移动来完成的。不掌握正确的步法,就会影响各种击球手法的学习和掌握,而在比赛中如没有到位的步子,就会使手法失去应有的积极作用。主要的步法有:上网步法;后退步法;两侧移动步法;起跳腾空突击步法。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2分) 1. (2分) (2019高三上·芜湖开学考) 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则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A . 9/400 B . 1/44 C . 9/200 D . 1/22 【考点】 2. (2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 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 . 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 . 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 . ④是由于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

3. (2分) (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 . 植物自交种群的基因颏率不发生改变 C . 有害的突变基因一般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删除掉 D . 突变的方向与环境的诱导无关而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考点】 4. (2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 ②④⑤⑥⑦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②⑤⑥ D . ①②③⑤⑦ 【考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理解其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相互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以及在生物界中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概括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持环境稳定中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产物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关心爱护绿色植物,关心发展农业的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 (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且这种结构和成分与其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关系。如,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片层的垛叠形式、基粒和基质的关系等,都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结构和成分,才能顺利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发生的场所。 (2)在第一章细胞部分,学生接触了叶绿体色素种类的知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知识,但没有提取和实际看到过各种叶绿体中的色素。因此学生对亲自从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2.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内容,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因为: (1)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从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能量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前进一步。 (2)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 3.光合作用的意义,也是教学的重点。因为: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结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育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其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重视。 (2)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绿色植物本身利用,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体中有机物的来源,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些,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4.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对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特别是有机化学知识,高二第一学期多数学校未学习到。对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的理解,对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过渡】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 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 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中职羽毛球模块教案

高一年级羽毛球模块第一学期模块计划

羽毛球理论课教案 一、主要教学内容: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则介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为将来上好羽毛球实践课做好准备; 2、通过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和基本规则及经典赛事的点评,使学生学习羽毛球 的动机更加热情; 3、通过羽毛球运动技术介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羽毛球概念、端正学习羽毛球 的态度,为将来科学有效地上好羽毛球课打好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羽毛球的场地和规则介绍,从而使学生更清楚正确的进行羽毛球活动,从而更广范围推广羽毛球在大学的普及,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项项目。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幻灯片演示、提问、互相交流。 五、学生特点分析: 这个时期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正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接近成熟的阶段,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的阶段,同时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记忆力、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性都有很大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既不同于儿童学习,也不同于成年人的学习的。大学生的对待知识的学习既有一定的专业性、目的性和探索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现出广泛的兴趣和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他们渴望学习新鲜事物掌握新型技能,对待各种信息的需求是十分渴望的羽毛球作为一种传统竞技体育项目正逐渐被年轻人们所了解和接受,更多喜爱羽毛球的年轻人积极投入到羽毛球锻炼的学习之中去了,从而为健美操在中国的普及打好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体育课中新的内容——羽毛球,也许有的同学曾听过、见过或在健身馆或其他地方学过这项运动,对这项运动有所了解,但据我所知,大多同学只是听过,对其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今天,我想让大家全面准确地了解这项运动,希望大家认真听课,从中受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设计者:学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探究《探寻·中国的昨天》,通过前置学习了解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增强学生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的认同感。 2.通过学习《感受·中国的今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通过《奋斗·中国的明天》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新时代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通过“奋斗新时代—我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2、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坚持“四个自信”,如何坚持“四个自信”。 【教学过程】 一、学习过程: 探究一:《探寻·中国的昨天》 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 2、何时提出建设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回答了哪些时代课题?形成了哪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探究二:《感悟·中国的今天》 议题二:为何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生活的变化。 2、你能举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吗?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小组合作探究,时间4分 钟)

探究三:《奋斗·中国的明天》 议题三:如何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1、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青年学子应当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以“奋斗新时代—我参与”为主题,写一段话。时间为4分钟【课堂总结】 【课堂反思】

体育课羽毛球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羽毛球) 一、课程总量:3节 二、任课老师: 三、器材准备:羽毛球拍(每位学生一个)、羽毛球若干 四、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当今世界羽毛球发展趋势。 2.掌握最基本的正手发球和高远球技能,在平常生活中也能用到。 3.“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引导同学们多参加体育锻炼。 五、教学计划: 1.第一课时:简单介绍正手发球技巧并组织练习; 进行羽毛球小游戏,初步培养学生球感 2.第二课时:巩固练习正手发球;介绍高远球技巧并组织练习; 进行羽毛球小游戏,锻炼学生使用球拍与球的配合 3.第三课时:巩固练习高远球;介绍反手发球、吊球等较高难度的羽毛球技术; 进行羽毛球小游戏,训练学生定点击球意识和球感 六、课堂要求: 1.着装要求:运动鞋、适合运动的衣服和裤子 2.女生必须扎头发 3.正确使用球拍,练习时与同伴保持一定距离,注意安全

七、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7月12日) 教学流程: 1.根据选课学生数量合理分组,并按顺序排好,选好各组组长和该课程的体育 委员 2.围绕实际场地进行慢跑,并做好准备活动 3.说明课堂要求和介绍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 ①羽毛球比赛一般分为: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和混双5个项目 ②羽毛球:16根羽毛,半球型软木托 ③国际比赛:3局2胜,一局比赛共21分 ④世界著名羽毛球运动员和国籍? ⑤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哪个国家?(Badminton) ⑥羽毛球世界顶级赛事有哪些?(汤姆斯杯男团、尤伯杯女团、世 锦赛、苏迪曼杯混合团体、奥运会92年开始) 4.简单介绍正手发球技巧并组织学生练习 5.进行羽毛球小游戏,初步培养学生球感: ①手指传球接力 ②上抛羽毛球,做各种动作之后再接住(如:上抛之后迅速下蹲,再 站起来接住球) 6.游戏时间结束后,可请做得好的同学表演 7.下课前检查人数,回收器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二、学分与学时 4学分;64学时 三、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专业 四、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成果的理论体系,达到学生学懂、真信和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4)坚定和平解决国家统一的立场。 (5)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生活的基本问题。 2.职业技能目标: (1)具有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正确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3)能够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4)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生先修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 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杨磊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养成重视教材的习惯,不仅要重视正文、插图、知识链接等内容的阅读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教材表述的透彻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寻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性,认识到“实事求是”是其精髓所在。 课时:1课时 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南方谈话等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难点:认识到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展示两幅书法题字,引出问题,猜测哪一幅“实事求是”的题字是毛泽东的字迹? (可能的理由1,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入手;理由2,教材75页邓小平题字图片;……) 【设计意图】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阐释出本课主要线索——实事求是,引导学生注意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性。 教学过程: 一、“实事求是”与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展示记录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几个历史瞬间的图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手稿、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邓小平在十二大会场、邓小平92年视察深圳、邓小平看望十四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会场。请学生选取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瞬间。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分不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哪一个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展示教材75页,“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引导学生思考,如此重要的会议,为什么只开了五天?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补充展示材料,手稿的要点。 B B补充展示材料,必修二教材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比较邓小平讲话要点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发现两者相似之处的基础上透彻理解“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了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键性意义。 ⑵南方谈话 问题1,南方谈话的背景? (学生可以轻易找到人民版必修三教材75页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透彻理解教材,需要进一步追问学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和“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

第一节 羽毛球运动的简介(理论教案)

第一节羽毛球运动的简介(理论教案) 【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清楚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从而能懂得羽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从而更加喜爱该项运动。 2.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懂得该项运动的原 理. 一、本课主要任务:1.师生互相介绍. 2.宣布羽毛球课的注意事项和着装要求. 3.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及进度安排. 4.了解羽毛球的基本知识,规则,以及主要技术. 二、第一部分:时间5分钟 1.师生互相介绍. 2.宣布羽毛球课的纪律和着装要求. 3.介绍本学期羽毛球选修的教学内容 (内容见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 及进度安排. 三、第二部分:时间25分钟. 1.介绍羽毛球规则:场地,球网,计分,违例,单打,双打等. 2.讲解握拍方法及发球技术. 3.后场技术:高球,吊球,杀球. 4.前场技术:放网,搓球,勾球,推球,挑球. 5.中半场技术:抽,挡,接杀. 6.步法:前场步法,后场步法,前后场步法,接、杀步法,启动步, 调整步. 四、第三部分:时间10分钟 1.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羽毛球运动的各种问题. 2.布置下一节的任务. 五、附注说明:1.本节授课地点在本校体育馆内(羽毛球场地). 2.授课对象是高二(1—20)班选修羽毛球的男女生. 3. 授课内容(在第2页,适当拓展):

六、本节羽毛球理论课授课主要知识点如下: 一、羽毛球起源 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对抗的球类运动。现代的羽毛球运动起源于印度,形成于英国。20世纪初注入我国。羽毛球运动具有场地较小,器材简单,运动量可大可小,户外、室内皆宜,男女老少都可参与的特点,因此它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羽毛球的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能锻炼练习者的反应、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球网较高球不能轻易落地,相对击球回合较多,提高了趣味性。又对锻炼者的速度、耐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它既可采用单兵对练,又可进行双打练习,形势灵活多变;既可通过不同的羽毛球技术练习,用美妙的身体语言尽情的自娱,表现自我,又可展示出羽毛球力与美的结合,使观赏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大约在1800年左右,由网球派生而来。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从此,羽毛球运动便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tminton”。那时的活动场地是葫芦形,两头宽中间窄,窄处挂网,直至1901年才改作长方形。 1875年,世界上第一部羽毛球比赛规则出现于印度的普那。三年后,英国又制定了更趋完善和统一的规则,当时规则的不少内容至今仍无太大的改变)。 二、羽毛球场地、器材 1、羽毛球场地:羽毛球场成长方形,各条线宽均为4厘米,场地上空12米以内和四周4米以内不应有障碍物。球场中央网高1.524米,双打边线处网高1.55米。羽毛球场地标准羽毛球场为一长方形场地,长度为13.40米,双打场地宽为6.10米,单打场地宽为5.18米。球场上各条线宽均为4厘米,丈量时要从线的外沿算起。球场界限最好用白色、黄色或其它易于识别的颜色画出。按国际比赛规定,整个球场上空空间最低为9米,在这个高度以内,不得有任何横梁或其它障碍物,球场四周2米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任何并列的两个球场之间,最少应有2米的距离。球场四周的墙壁最好为深色,不能有风。 2、器材:球重4.74克~5.5克,由16根羽毛插在半球型软木托上,球高68-78mm,直径58-68mm,分为1-10号。球拍框总长度不超过68厘米,宽不超过23厘米,拍弦面长不超过28厘米,宽不超过22厘米。 三、羽毛球握法:右手虎口对准拍框,小指、无名指和中指并握食指稍分开,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握拍不能握得太紧,大拇指和食指要会灵活握拍。 四、初学者在学习和掌握了发球和原地击高远球技术之后就应该开始学习一些步法了。因为羽毛球的步法和手法(即各种击球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许多击球技术都是靠熟练、快速、准确的步子移动来完成的。不掌握正确的步法,就会影响各种击球手法的学习和掌握,而在比赛中如没有到位的步子,就会使手法失去应有的积极作用。主要的步法有:上网步法;后退步法;两侧移动步法;起跳腾空突击步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复习课) 邱玉杰 高考题型与趋势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等知识,运用本课的知识去分析“和谐文化”,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命题选用的“情景”的特点来看,大多数模拟题以考查记忆和理解分析能力创设,少数题是考查运用和分析能力;从设问来看,都是显示型,未出现隐形设问;从题型来看,主客观均有体现。 考点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 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考点3: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他的发展。因为: (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 (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需要“主心骨”。 (4)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考点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考点5: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发展科学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考点6: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其中: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指导方向。 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

羽毛球理论课教案

羽毛球理论课教案 授课教师课的地点新教学楼106 一、课题:羽毛球概况与裁判法 二、课时:1 学时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较系统的了解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概况,了解羽毛球比赛的主要规则与裁判法掌握羽毛球健身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四、课的重点:对羽毛球规则的了解。 五、教学难点:熟练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比赛能力。 一、课的主要任务: 1、系统了解羽毛球运动特点及概况; 2、掌握羽毛球比赛的裁判知识; 3、掌握羽毛球进行强身健体方法; 4、掌握利用羽毛球进行强身健体方法。 二、课的组织与教法: 在文化课教案上课。 注:理论课教案详见下页。 小结: 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 羽毛球专项理论教案 主要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概况;激发对羽毛球运动的学习兴趣;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熟悉羽毛球比赛的规则,提高对羽毛球运动的欣赏水平。 学习要求: 1、勤学多练,积极主动; 2、规范技术,勿急于求成; 3、熟练规则,提高兴趣; 4、勤于思考,提高技巧。 第一节:介绍羽毛球运动概况 一、羽毛球运动的由于及发展概况现代羽毛球运动源于英国,它由印度的浦那游戏逐步演变而成。相传与19 世纪中叶,印度的浦那城内有一种类似羽毛球的游戏十分普及,它以绒编织成球状,上面扦上羽毛,人们持木柏隔网将球在空中来回对击,19世纪60 年代一批英退役军官把游戏带回英国,并逐步把它演变成一项竟技运动。 羽毛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至英国联邦各国,并逐步在欧洲发展,至20 世纪初流 传到亚洲、美洲、大洋洲,最后流传至那洲。 随着羽毛球运动在越来越多国家的流传,1934年在沦敦成立了国际羽毛球联合会。1939年国际羽联通过于《羽毛球竟赛规则》。 1948—1949 年举行了首届世界男子羽毛球团体赛——汤姆斯杯赛,马来西亚队荣获冠军,从而开始了亚洲人称雄国际羽坛的时代。在1948—1979年间的11 届汤姆斯标赛中,印度尼西亚夺得七次冠军,马来西亚夺得四次冠军。1982年,中国队首次参加汤姆斯杯赛就荣获冠军。从始受到世界羽坛的普通关注。 1959年开始举行的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称之为尤伯杯赛。前三届冠军均由美国队获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进化的。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臆断。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进化方向: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

别是30、60和10个,则: 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