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1路基沉降观测资料

文件编号:

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

编写: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受控状态:持有者姓名:

分发号:持有者部门:

*******************************************

目录

1开展项目 (3)

2依据文件 (3)

3主要仪器设备 (3)

4操作规程 (4)

5试验/检测的工作程序 (5)

6安全注意事项 (16)

7数据处理 (18)

8测量不确定度 (20)

9原始记录表格 (22)

1开展项目

1.1 观测点的月沉降速率(0~5000mm/月)

1.2 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0~5000mm)

1.3 分析沉降变形规律,及时指导施工实践

2依据文件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3主要仪器设备

3.1主标准、配套设备

3.2主要技术要求

在路堤施工期中,由于沉降量一般较大,观测精度可适当低一些,路堤填筑观测精度为2~3mm,可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

在路面施工期中观测精度为2~1mm,观测精度要求较高,测量方法应尽可能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最低不能低于四等水准要求。

在老路扩建路基拼接过程中,测量方法应尽可能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最低不能低于三等水准要求。

普通水准尺采用红、黑面标尺,尺子必须牢固无损,尺底板不应有松动、尺的中线与尺底成垂直,尺面不能有弯曲。水准尺应进行标尺零点不等差、1米长度和分米长度等项目的检验,水准尺必须装有圆水准器,不符要求不能使用。

精密水准尺采用基、辅面标尺,尺子必须牢固无损,尺底板不应有松动、尺的中线

与尺底成垂直,尺面不能有弯曲。水准尺应进行标尺零点不等差、1米长度和分米长度等项目的检验,水准尺必须装有圆水准器,不符要求不能使用。

为了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每次观测应做到五个固定(即观测条件相同)。五个固定是:后视尺固定(例如用4.687尺专门放在水准点上);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司仪器及持尺人员)固定;转点固定。五个固定中重点是测站固定和持尺人员固定,特别是持尺人员应受过专门的训练。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注:n—测站数;L—水准路线长(以公里计)。

4操作规程

4.1水准仪操作规程

a仪器使用前需进行圆水泡检校和i角检校;

b将仪器置于前后尺中间,调整三脚架大至水平高度适合观测者后,将三脚固定在地面;

c将水准仪用连接螺旋安装在三脚架上;

d调整脚螺旋手轮,使水泡居中;

e用光学瞄准器瞄准水准尺;

f旋转目镜对光螺旋,使分划板视距丝清晰;

g转动物镜对光螺旋,仔细对光,消除视差,使水准尺的分划成象清晰;

h旋转水平循环微动手轮,使十字丝纵丝靠近水准尺的一侧;

i进行高差、距离测量。

5试验/检测的工作程序

5.1.新建高速公路

5.1.1水准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根据软土地区路基沉降观测的一般经验,软土路段每100m设一组沉降观测点,路堤高度大于5.0m的路段每50m设一组沉降观测点并设一组位移观测点。根据我院多年来软基处理的经验,现对沉降及位移观测点的布设提出如下要求和说明:(1)所有大、中、小桥(包括通道桥)位置均需设置一组沉降观测点,观测点位于桥头引道,离桥头搭板1m处,跨度超过30m的结构物两端各设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30m时仅在一端设置,具体布设时应按该条原则予以微调;

(2)所有涵洞(包括箱形通道)处原则上均需设置一组沉降观测点,观测点位于涵背一侧,离涵背约2m处,沉降板具体位置应随涵洞交角而调整,距离相近、地质情况一致的可统一考虑布点;

(3)对于一般处理路段(采用砂垫层+预压路堤)、通道与涵洞基础处理段(采用粉体搅拌桩)、桥头路基处理段(一般情况下采用塑料排水板,当沉降与稳定仍不满足要求时,采用挤密碎石桩处理)、桥头25m的处理段到其他处理段的过渡段的接头处,应在离开两个接头各10m以外的路段各设置一组沉降观测点,以观测几种处理方案的沉降差异,为减少观测点密度,距离相近、地质情况一致的可统一考虑布点;

(4)在地质情况明显变化的分界线两侧各10m处,应分别布置一组沉降观测点;

(5)路中沉降标应注意避让通讯管线,建议布设在距路中线0.5米的位置,路侧沉降标建议布设在路面结构层边缘与护坡结构之间的土质填料的锤线上。

5.1.2沉降标的制作与埋设

(1)沉降标及位移观测点基桩按沉降及稳定观测设施工程数量表中位置逐一布设,表中“中”为路线中心处,“左”、“右”为左右土路肩外缘向内侧0.5m处。

(2)沉降标请按图1加工。沉降标由一根直杆(直径φ20的钢管或自来水管)和600×600×9mm的沉降钢板组成,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中心上,沉降管外需加保护套管,套管内径70mm,底部与沉降板焊牢,与三根斜钢筋矛盾处割开,并随沉降管接长而接长,略高于沉降管并加顶盖。

(3)沉降标埋设在路基的:①一般地段在原地面以上压实两层土时埋设;②有砂垫层地段在砂垫层上压实一层土时埋设(如图2所示);③粉喷桩地段在粉喷桩顶上压实两层土时埋设(如图3所示)。埋设在土上的底板,应先在钢板下铺5cm左右厚的砂土,安放沉降板时,注意底板水平,并在砂垫层上适当揉搓,使底板与砂垫层完全接触,避免局部虚空,再回填土夯实。沉降板埋设程序见图4。

(4)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并遵循先填土压实再开挖接管的原则。每段接管长度为20±0.5cm,两端有螺绞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每段接管的顶应有相邻两期的观测标高。也就是说:第一段接管埋好后,随即测量管顶标高,作为第一期观测值(初读数),待土填筑一层后,先在原管顶面上观测标高,作为第二期观测值,随即接上第二段接管,观测管顶标高。这样,按顺序逐节升高,计算出每期观测的沉降量。

(5)有关施工人员在接长沉降管时应将接头拧紧,防止松动造成破坏或虚假沉降量,沉降观测人员将不定期用麻花钻检查沉降管长度,发现有弄虚作假现象,该处已发生的沉降土方一律不予计量。施工单位应派专人保护沉降板,如发生破坏或丢失应及时恢复或补埋并及时通知沉降观测人员,在沉降观测人员进行观测时负责寻找并开挖出沉降标。

5.1.3水准点的布设

水准点分地面水准点和桥上水准点和通道水准点三种,埋设位置有不同的要求。(1)地面水准点

地面水准点由施工单位提供,密度应满足沉降观测断面的要求,一般为每200m一个,以便一个测站视距不超过80m完成测点的观测。水准点应选在垂直于路中心线50米外的距离,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混凝土水准标石,统一用

JKBM 英文字母编号(水准点的布设对于沉降观测的精度特别重要,水准点最好选择在老路有灌注桩的桥梁上,多年老房子的地平上等老建筑物或岩石山体等处,并尽可能离河流远一些)。标石、标志应符合有关规定。

(2)桥上水准点

路堤填筑到96层时,为了减少转点传递对观测标高的影响,适时将地面水准点转移到灌注桩基础的桥上,位置可先转设在桥耳墙顶上,对于南北(东西)走向的公路,统一设在东南(西南)耳背墙顶上(中、小桥),若为大桥,则在东南(西南)角、东北(东南)耳墙上各设一个。为了避免桥耳墙顶上受施工磨面的影响,桥上水准点再转设在中央分隔带的水泥板上(与路面接边处),实为长久之计。由于灌注桩基础也将发生微弱沉降,因此桥上水准点需定期进行复核。

水准点位置选定后,在桥耳墙施工时,预埋一根φ18~22mm 长20cm 的顶面磨圆钢筋,筋头露出砼顶面上1~2cm ,或用射钉枪打入标志。桥上水准点一律用JKBM 标段号+序号表示。如JKBMJ3~1表示J3标第一个桥上水准点(桩号由小到大编制)。桥上水准点埋设好后,由地面水准点和三等水准往、返观测引测,高差闭合差为n 4±毫米(n 为测站数)。或二等水准往、返观测引测,高差闭合差为n 6.0±。

(3)通道水准点

若两桥相距甚远,为了工作的需要,也可在中间选择一个经观测确保稳定的通道水准点,所谓稳定是指通道测点连续三次月沉降率在测量精度范围内,其值为1~2mm/月。

(4)桥头水准点

工后沉降观测的水准点采用路面施工期沉降观测设置的桥头永久水准点。永久水准点设置于桥梁的外侧侧护轮坎上,水准点纵向距离桥头80cm ,横向距离护轮坎外测边缘10cm 。设置可采用打膨胀螺丝,旋紧螺母,使螺杆露出0.5cm 。

5.1.4沉降观测细则

(1)路堤填筑期的沉降观测

a 观测技术指标及操作

测站视距长、前后视距差要求及观测、记录计算顺序、黑红(基辅)面读数较差、高差的较差见表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所示。视线高度要求三丝均能读数。读数取位为1mm,计算取位为0.5mm。观测中要特别注意水准尺的垂直,即圆水准器居中。转点必须使用尺垫,禁止用临时砖石代替尺垫。水准点至沉降测点间转镜次数一般为一次,最多不超过两次。路堤填筑期按四等水准要求观测。

b观测频率

施工单位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若相邻两层土的填筑间隔时间超过15天,中间尚应加测,以便观测时间的间隔不大于10~15天。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每隔二层观测一次。

c初读数观测及接管操作

○1沉降板埋设时,随即用四等水准观测首节管顶和底板的标高。底板标高也可以用首接管顶标高减去管高获得。为了检查累计沉降的正确性,质检单位用钻孔方法测定底板标高,以资检验。因此,底板高程应十分正确,初读数观测时,绘好沉降及稳定观测设施工程数量表的水准点与沉降点观测位置图,作为以后每次观测固定仪器位置的依据。沉降及稳定观测设施工程数量表为竣工存档资料之一,由专人保管,适时上交。

○2第二次观测时,先由施工单位挖出点位,而后观测接管上、下两个管顶的标高。下节管标高用于计算第一次沉降量,上接管顶标高作为下一次计算沉降量的初值,循序逐节升高,重复上述工作。

○3使用观测手簿和沉降观测表时,一张表格填入一个沉降观测点,注明每次观测的日期即可,一个观测点集中在一张表格中,便于察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观测人员对埋设时的初读数及每填筑二层与施工单位共同观测。每次观测时,施工单位负责测前找点、挖点、复土等。

d填土速率的控制

填土速率应控制日沉降速率不大于1.0cm/天时,可以填筑上一层土方。

e构筑物的沉降观测

观测点布置表中规定的构筑物观测点,应在其建成后设观测点,若为明通道、明涵、沉降点可设在中央分隔带的采光孔顶和涵顶上,路侧点可设在端墙顶部。如连续三个月

的月沉降速率小于2mm/月时,可当作水准点使用。

(2)预压期的沉降观测

a预压土方标准

96层结束后进入预压期,预压期是指堆载、等载或超载的预压土方填筑完毕至达到稳定可施工路面结构层的期间,该期间一般为3~6个月。预压土方的高度依设计而下。若头1~2次观测的月沉降速率较大(>3~5cm/月),则应考虑再加载土方、超载高度,预压土方应有足够的宽度,长度为50m,同时应有80%的压实强度,预压土方顶在应为平整。

b观测频率

预压期的观测频率视沉降量变化情况而定。根据我院多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预压期头一个月的沉降量较大,之后逐渐减小为几个毫米的沉降量,故在预压期第一个月每7~10天观测一次。第二个月每半月观测一次,以后为每月观测一次。

c接管工作

为了便于挖点,每个测点的管顶应接到压实面以下5~20cm,即管顶不超过土面。具体言之,堆载路段的测点应在96层面(路床顶面)以下5~20cm;等、超载处测点应在等、超载压实面以下5~20cm。因此在预压期观测前,要检查堆载路段的管顶是否到位;等、超载处测点接管是否接到位。接杆的方法可以逐接加高,也可以用一根自来水管连接到位。

d观测精度

预压期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当减小到小于10mm/月时,应按三等水准观测,三等水准的技术指标见表2所示。同路基施工期一样,每次观测时,施工单位做好配合工作,即测前找点及挖出点位,测后复土等。

e水准点移设

预压期开始时,桥梁工程基本结束,应适时将地面水准点转到桥上,桥上水准点的设置,编号及观测,按上述要求进行。

f稳定标准

预压段的稳定标准依观测的月沉降速率而定,当连续两个月的月速率小于5mm/月时,即可卸载进行底基层和护坡的施工。

g等、超载卸载程序

等、超载填土路段,当观测单位确认沉降达到稳定标准,由业主下文,给予卸载。任何下属施工单位,不能擅自卸载。在卸载前应观测一次,观测后挖出沉降板的管杆,按卸载厚度拆除相应的杆长。卸载完成后,对保留在96层面下的管顶再观测一次。

h沉降观测工作的交换

从96层到预压期观测结束时,可能有相当部分施工单位会随时撤走。因此施工单位在撤走前,必须履行交接手续,明确接收单位及负责人员;进行现场交点,绘好点位图;所有观测资料逐一交清。这项工作应由监理组协助监督、组织下完成。

(3)底基层和基层施工期的沉降观测

a观测频率

当厚度大于或等于30cm时,底基层和基层分二次碾压,一般每碾压半层或一层观测一次。若一个层次二次碾压时间相距很短,则可合并一次观测。

b 沉降观测点的转换

底基层施工时,原96层的观测桩号均受到破坏。必须采用换桩的办法代替接管升高工作。操作方法是:在底基层施工前1~2天对96层观测点进行观测,作为96层最后一次沉降量。待底基层半层或一层碾压好后,距离路中心右侧130 cm处打入φ10长20cm的短钢筋,出露顶面1cm,作为临时沉降标。测定其钉头标高,作为初读数。待下一次碾压前1~2天,在原钉位上观测标高,算出底基层加载后的沉降量,以此类推。

此临时沉降标在通讯电缆沟开挖后即被覆盖。

c建立人孔井观测点

在底基层和基层施工期间,通讯人孔井开始施工。如人孔井建成后,及时将观测点转置到人孔井上。因为人孔井的顶部由长方形度板及中部圆孔组成,二者高差一般为20~30cm。测点转移时,可先统一转置到长方形底板的北向(或南向)中心线处,钉上套有园环的射钉。之后,当园形井口建成后,再统一转移到园形顶部北向或南向中心线

处,编上人孔井桩号。

d观测精度

底基层和基层施工期沉降观测按三等水准要求进行。

(4)路面基层施工期沉降标和水准点

a主线沉降标的位置

○1开挖通讯电缆沟之后,原填筑期沉降标将被破坏或覆盖。为了确保观测的连续性和路面施工期观测的顺利开展,必须及时在通讯电缆沟内重新设置沉降观测点。新沉降标必须在通讯电缆沟开挖之前完成设置,并建立初读数。在新沉标尚未建立初读数之前,必须保护好原沉降标。

○2路面施工期沉降标的纵向分布原则、埋设断面数与填筑期相同。由于底基层施工之后,中央分隔代以外不再允许开挖,因此每断面仅埋设中点,统一设置于中央分隔带右半侧。路段沉降标埋设桩号与原沉降标相同;桥头、箱头(人通、机通侧)沉降标埋设时,距离桥头、箱头12~20m。

○3水泥墩沉降标

○A在开挖通讯电缆沟之前,必须设置水泥墩沉降标。水泥墩在底基层完成后,即可开始设置。

○b水泥墩尺寸为20cm×20cm×130cm,配置4根φ16纵向钢筋和7根φ8箍筋,采用3号钢筋,25号混凝土。在水泥墩顶端预埋1根长20cm的φ10钢筋,出露1cm,作为观测点。

○c水泥墩埋设中心距离路中心线70cm,内间距60cm,外间距80cm,基本上位于电缆沟开挖后的底基层台阶顶所在范围。沉降标设于该位置,可减少或避免防撞桩施工的影响和树木的覆盖或阻挡。

○d水泥墩下端埋入96区深度不得小于30cm,采用预制安装时,应回混凝土,使沉降标可靠固定,以防电缆沟开挖时,使水泥墩产生摇动或倾覆。上部高出底基层80cm,确保中间带回填土后高出培土顶15cm,便于种草后寻找观测点。

b匝道沉降标的设置

路面施工期各互通区匝道桥桥头和收费站路段,需增设沉降观测点。一般断面仅设中点,大型收费站增设左、右、中三点。桥头沉降标距离桥头15~20cm。

. ○1单向匝道桥头油面2层施工完毕后,在路中心用临时沉降标埋设。

○2双向匝道桥头基层施工完毕后,在路中心用水泥墩沉降标埋设。水泥墩尺寸为20cm×20cm×65cm。水泥墩下端埋入基层深度不得小于20cm;上部高出基层顶45cm。其它均同主线水泥墩沉降标。

○3收费站路段钢筋混凝土面层施工后,在(左)中(右)收费站口打钉设置沉降观测标志;待收费站构造物装修完毕后,在构筑物上设置沉降观测标志。

c桥头、箱头水准点的设置

桥头已完成临时水准点的设置;箱头因在填筑期的沉降量较大,未设置水准点。路面施工期,待桥梁、通道施工完成后,应设置永久水准点。

○1桥梁两端桥头均应设置水准点,以便于对桥梁的纵向沉降进行监测。通道在靠近沉降标一头设置水准点。

○2永久水准点设置于桥梁、通道中间带的右侧护轮坎上。水准点纵向距离桥头、箱头80cm,距离过近会在桥头结构缝施工时遭到破坏;横向距离护轮坎外侧边缘10cm。设置可采用①打膨胀螺丝,旋紧螺母,使螺杆出露0.5cm;②浇筑护轮坎时,预埋φ10长20cm钢筋,使钢筋头露1cm。

d路面层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1观测频率

油面层由表面层、中面层、底面层三层结构组成。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

○2观测精度

路面施工期的沉降量一般为几个毫米,观测精度要求很高,有条件的施工单位可用二等水准,至少用三等水准,水准仪望远境放大率为30倍。

5.1.5稳定观测细则

(1)位移观测点及其基桩的布设

位移观测点(位移桩)布设在路堤两侧的坡脚处,基桩(水泥混凝土桩)必须布设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沉降观测记录表完整版本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编号:DLMJTC-001工程名称美景天城基坑支护沉降观测水准点编号M1 - M16 水准点所在位置4号家属楼水准点高程 观测日期观测性质 工程地点辽源市东辽县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测 点相 对标 高(m) 上午下午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M13 M14 M15 M16 工程进度 状态 技术部 施测人记录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1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相对标 高(m) 第一次 2013年2月28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 0 0 M2 -2.25 -2.251 1 1 M3 -2.1 -2.1 0 0 M4-2.3 -2.301 1 1 M5-2.32 -2.32 0 0 M6-2.23 -2.23 0 0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架空层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2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 相对标 高(m) 第二次 2013年3月30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01 1 1 M2 -2.25 -2.252 1 2 M3 -2.1 -2.101 1 1 M4-2.3 -2.302 1 2 M5-2.32 -2.322 2 2 M6-2.23 -2.231 1 1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一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沉降观测点规范

沉降观测点规范 篇一: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 1.5~ 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 2 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说明 (2) 1.编制依据 (2) 2.编制原则 (2) 3.编制范围 (2) 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 (3) 1.组织机构 (3) 2.监控量测管理 (3) 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 (3) 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 (3) 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4) 3.观测频率 (4) 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5) 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5) 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 (5) 1.作业准备 (5) 2.技术要求 (6) 3.施工顺序 (6) 4.观测频率 (6) 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 (7) 六、高边坡沉降观测 (7) 七、观测实施流程 (8) 八、报警方法 (9) 1.稳定控制标准 (9) 2.报警流程 (10) 九、监测技术要求 (10) 1.人工巡视 (10) 2.裂缝监测 (10) 3.监测频率 (11) 十、监测设施保护 (11) 十一、安全管理 (11)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1) 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2)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12)

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路线起于五华县梅林镇梅新水库下游,起点桩号为K132+020,路线向西在梅林镇琴口村附近跨琴江,设琴江大桥,其后在告岭村附近设梅林互通与县道X003连接,路线向西经锡古塘至曾洞,经鹅公塘至官洞,设官洞大桥跨龙华路,设华阳互通与省道S120和龙华路连接,路线终点位于华阳镇古塘角村,终点桩号为K142+000,路线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其中主线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其中主线40个,梅林互通23个,华阳互通15个。高填方路基共25段,其中主线内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观测桩94个,其中主线51个,梅林互通20个,华阳互通23个,且大部分高填方处于软基换填位置。为掌握高边坡及高填方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详见附表)。 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中交一公局多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 结合业主下发的设计图纸和本项目现场踏勘,充分满足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作业、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严格遵守合同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3.编制范围 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汕湛高速揭博项目T7标K132+020~K142+000段高填方路基、高边坡施工。

各种建筑沉降观测管理规定

沉降观测工作管理规定 根据水泥集团公司要求,各企业应进一步规范与加强做好对已建 与在建工程各类建(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观测工作,强化对已建与在建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监控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预控与减小因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质量问题给本公司项目建设投资与以后正常生产带来额外的经济失。现就水泥集团所辖范围内各企业已建与在建项目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的观测工作开展作如下规定: 一、监测技术依据 已建与在建需监测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监测执行的规范、标准、监测精度,以及稳定标准要求以设计院图纸设计要求与现行《测量规范》为准。 二、必需进行监测的建筑物对象及分类 1、熟料生产线工程 (1)A 类:窑头、窑中、窑尾、生料均化库、大型磨机基础。 (2)B 类:熟料储存库、窑头与窑尾烟囱等建筑物。 2、粉磨站工程 ①A类:磨房、磨机、减速机及辊压机等大型设备基础、磨尾斗提地坑、水泥储存库。 ○2B 类:原料调配库、成品包、散装与中转储库等。 3、余热发电工程 ①A类:汽轮机基础、○2 B 类:发电主厂房、锅炉基础框架等。

5、总图工程 A 类:软弱地基处理工程、高回填土方场平工程、高边坡与高挡墙工程(6、0m 以上的)、抗滑桩支护与膨胀土治理工程等。 注:其她未提及的各子项工程就是否需监测依图纸设计要求为准。 三、监测控制网与监测点布设 1、控制网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各基准点使用的可靠与实用性,一个控制网或控制导线基准点埋设不少于三个以上,且相互通视,以便于随时联测检查与校验。基准点必须埋设在稳固的原有的土层地区,禁止埋设在填土区、滑坡地段、河岸、机器震动等区域。基准点标石材质与做法必须满足规范要求。施工阶段与生产期间永久性监测控制网要充分考虑两者统一一并建立。 2、监测点的布设 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监测后,在工程开工前15天之内,应根据设计图 纸与测量规范、标准等要求做好监测策划工作,制订详细监测方案; 适时按图纸设计要求埋设观监测点;若设计图没有明确的监测点布置图,可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 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要求布设;监测点布设位置原则即就是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与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墙柱应采用螺栓式标志,设备基础采 用盒式标志,并在其附近做显著标识(见附图一),严禁使用钢筋头等 简易标识。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目录 目录 1.编制依 据 (1)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 容 (1) 2.1.1任务范 围: (1) 1工作内容: ..................................................................... 2.1.23. 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 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 求 (2) 2...................................................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1.1 3........................................... .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3................................... .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 (5) 5 .............................................................. 5.1.1(一)一般规定 5 ............................................ 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7................................................... .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9...................................................... 5.1.5. (五)沉降观测频度 10.5.1.6......................................................... (六)沉降评估 136.2. .................................................... (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13沉降 评估所需资料6.2.1 ..........................................................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10合同段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 专项方案 施工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交二公局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项目部 2012年11月18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相关技术要求 (2) 三、时间安排 (2) 四、施工观测内容 (2) 五、施工观测人员及设备 (3) 六、施工观测方法 (3) (一)、位移桩埋设及观测 (3) (二)、沉降管设置及观测 (4) (三)、基桩的设置 (5) (四)、观测的管理 (6)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路基填方48.054万 m3,基底采用清淤换填透水性材料21450 m3,路基填方主要集中在K59+925~K60+135段,最大填土高度28.543 m,属高填方路基;路基填料主要采用隧道洞渣进行填筑,基底为粘质性淤泥,采用换填透水性材料(隧道洞渣)进行回填处理。 防护工程主要有:M7.5浆砌片石拱形骨回护坡1020.1 m3,浆砌片石挡土墙5316.2m3,三维土工网垫边坡防护7135.7㎡,TBS护坡12344㎡。 二、相关技术要求 1、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路基土建工程A10合同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答疑书等有关内容。 2、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路基部分施工图;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_F80-2004); 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规定与《工程测量规范》; 三、时间安排 计划于该段软基处理结束后,路基开始填筑时预埋沉降检测管及位移桩,并在路基施工全过程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 四、施工观测内容 1、稳定性观测,在路堤趾部(距路堤坡脚4m处)埋设位移桩,观测其位移情况;

阶段性沉降观测资料

阶段性沉降观测资料

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2009.8.30—2010.1.10) 杨凌天穹测绘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四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二、高程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三、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四、沉降观测点变形特征值 五、沉降观测分析

一、工程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位于杨凌示范区五湖路北侧的永丰嘉苑小区内,该五幢楼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高度均为20.60m,基础形式为墙下砼条形基础,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本场地属于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处理,基坑底标高-3.500,在-3.500至-2.500m间做1.0m厚砂砾石垫层分层回填,基础持力层位于黄土状土2层。 以上5幢建筑物共布设沉降观测点41个,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制定出观测方案,为准确监测其沉降量以及与永丰嘉苑小区其他楼沉降观测统一,本次沉降观测高程工作基点沿用一期楼房沉降观测高程工作基点3点,即BM东、BM东南、BM南,作为沉降观测的起始点(详见《高程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自签订合同起依据该几幢建筑观测点布设情况及施工进度按时观测,截至目前,该项目对工作基点复测1次,完成23#、26#、27#、28#楼沉降点观测4次,29#楼沉降点观测1次。在观测过程中发现23#楼观测点B-1破坏;27#楼观测点G-19破坏;28#楼观测点A-1松动。为准确的反映观测建筑物沉降情况望尽快补修已破坏和松动的观测点。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简介 一、概述 1、路基概况 2、沉降观测的内容及方法 3、沉降分析 二、沉降观测元件选取、设置及其安装方法 监测元器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求及其精度要求,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数据采集误差小、精度高等要求。因此石武客专变形监测元器件,应将对填土施工干扰小、无测杆、具有数据储存功能的只能数码型监测元器件作为首选元器件,重要观测点采用传统的数字直观的沉降板作为辅助元件,对路基面观测桩的测量,测量精度一般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 主要监测元件技术参数指标见下表 主要监测元件技术参数指标 仪器名称量 程 适用范围主要特点备注 位移检测元件 沉降板测量土体垂直向变形 读数直观,但对填土施 工干扰大,精度一般。 辅助观测 元件边桩位移 测量路堑及路堤边坡位 移 对填土施工不干扰,精 度高,数据量大,能实 现自动采集和无线传 输 主要监测 元件 智能数码单点位 移计 200 mm 测量土体垂直向变形 智能数码分层沉 降计 200 mm 测量土体的分层沉降 智能数码柔性位 移计 100 mm 测量土工材料的变形 智能数码静力水 准仪 100 mm 沉降差监测 智能数码剖面沉 降仪 测量土体剖面垂直向变 形 智能数码测斜仪测量土体侧向变形 应力应变监测元件智能弦式数码压 力盒 4MP a 测量支挡结构侧壁土体 应力 视需要设 置 智能弦式数码渗 压计 4MP a 测量结构渗水压力 智能弦式数码土 压力盒 1MP a 测量地基与桩间土应力 智能弦式数码孔 隙水压力计 1MP a 测量地基土孔隙水压力 智能弦式数码锚 索计 100 0kN 测量锚索力 1、路基面观测桩 2、边桩测桩 3、分层沉降仪 4、剖面沉降仪 5、孔隙水压力计 6、测斜仪 7、沉降板 8、柔性传感器 9、土压力盒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

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断面布置 (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 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

沉降观测资料

工程名 称 水岸恬园一期工程施工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观察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015年 5月 12 日2015年 5月 21 日2015年 5月 29日2015年月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1 215.4 0.0 0.0 213.9 -1.5-1.5212.8 -1.1-2.6 2 470.0 0.0 0.0 468.4 -1.6-1.6467.2 -1.2-2.8 3 274.1 0.0 0.0 272.3 -1.8-1.8271.2 -1.1-2.9 4 217.3 0.0 0.0 215.6 -1.7-1.7 214.7 -0.9-2.6 5 100.0 0.0 0.0 98.4 -1.6-1.697.4 -1.0-2.6 6 339.8 0.0 0.0 337.9 -1.9-1.9336.8 -1.1-3.0 工程部 位 42#楼基础42#楼基础42#楼基础 观测人 员 监测人 员 施工单 位 项目负 责人

工程名 称 水岸恬园一期工程施工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观察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015年 5月 12 日2015年 5月 21 日2015年 5月 29日2015年月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标高 (m) 沉降量 (mm)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本 次 累 计 1 139.2 0.0 0.0 137.6 -1.6-1.6136.3 -1.3-2.9 2 202.5 0.0 0.0 201.0 -1.5-1.5200.1 -0.9-2.4 3 141.8 0.0 0.0 140.2 -1.6-1.6139.0 -1.2-2.8 4 126.5 0.0 0.0 124.8 -1.7-1.7 123.7 -1.1-2.8 5 166.6 0.0 0.0 165.1 -1.5-1.5164.0 -1.1-2.6 6 100.0 0.0 0.0 98.4 -1.6-1.697.2 -1.2-2.8 7 372.1 0.00.0370.6 -1.5-1.5369.5 -1.1-2.6 8 130.4 0.00.0128.7 -1.7-1.7127.7 -1.0-2.7 9 175.8 0.00.0174.2 -1.6-1.6173.3 -0.9-2.5 10 123.1 0.00.0121.6 -1.5-1.5120.5 -1.1-2.6 11 219.6 0.00.0217.9 -1.7-1.7217.0 -0.9-2.6工程部 位 43#楼基础42#楼基础42#楼基础 观测人 员 监测人 员 施工单 位 项目负 责人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1、软土分布及特性 本合同段软土分布于K9+000—K11+500,主要由低液限淤泥质粘土和松散砂土组成,砂土极松散,软土厚1~2米。据土工试验资料,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水量W=25.4%,天然密度ρ=1.95g/cm3,孔隙比e=0.915,IL=1.21,压缩系数a0.1-0.2=0.5MPa-1,压缩模量Es=3.49MPa,固结快剪内聚力Cg=12KPa,固结快剪内摩擦角Фg=2.8o,各级压力下垂直固结系数Cv50=0.93×10-3cm2/s,标准贯入击数N63.5=2击。 2、设计要求 2.1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稳定和沉降。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动态,必须进行动态观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和稳定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2.2观测点最好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的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3 每20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桥头段每5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第一个监测断面设置在桥头搭板末端。按照路基横断面图测放出路肩沉降板、路中沉降板、位移边桩的具体位置。 2.4沉降观测板采用500 mm×500 mm×10mm的方形钢板为底盘,用内径40mm的镀锌铁管作测杆,将测杆焊于底盘中心,测杆与底盘连接处,用对角布置的4条Φ12钢筋(L行,边长100mm×100mm)帮焊。测杆第一节长1m,以后每节长度约1-1.2 m用水管接头(标准件)连接。位移边桩位采用1500mm ×100 mm×100 mm的砼预制桩。位移边桩埋设地下部分不小于1.2米,外露部分不小于0.1米。 2.5路堤沉降:在路基施工前,用DSZ3型水准仪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测出沉降板的原始高程。在施工期及预压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定期观测沉降,并做好详细记录。 2.6地表土水平位移:在路基施工前,用全站仪采用坐标法测量位移边桩的坐标。在施工期及预压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定期观测位移边桩的位移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2.7监测频率:试验段开始填筑后,填筑期间每日观测2次。 2.8监测工作时间进度根据施工进度安排,与施工紧密结合,确保整个工作协调进行。路堤中心线的沉降值应小于10mm/天,位移边桩的位移小于5mm/天,方可进行下一层的填筑。 2.9设计预压时间按6个月考虑,但实际预压时间应根据沉降观测及稳定要求确定,但至少保证预压一个雨季以上。本项目开工后应优先安排软土地基路段路基土石方的工程施工,确保预压效果。 3、处理路段及方案 本合同段的软土路基分布情况及处理方案,具体见下表: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新泾路东延工程(苏虞张~塘桥北环段)(K0+235~K4+443.59) 沉降观测 施 工 方 案

新泾路东延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2年8月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一、总则: 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道路的变形监测工作是评价道路路基处理方式适宜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该工程项目所处的区域和地质情况,需要客观、科学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路基的沉降规律,为减少或消除路基沉降引起的质量病害和指导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依据,保证道路的正常施工与运营。 二、编制依据: 1、新泾路东延工程施工图设计要求;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4-2006;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断面设置桩号: K1+200、K1+250、K1+300、K1+745、K1+795、K1+900(河塘)、K3+460、K3+560、K3+640、EK0+060(河塘)、

FK0+280(河塘)、K2+054(箱涵) 、K2+407(箱涵) 、K2+924(箱涵) 、K4+020(箱涵) 、K0+594(箱涵),设置沉降板。 以上沉降断面的设定均根据本工程堆载预压段落设置。 本工程堆载预压段落为: ①、K1+180-K1+310、K1+735-K1+960、 K3+460-K3+570、K3+630-K3+700锡十一圩大桥及规划桥两侧高填方段落; ②、EK0+042-EK0+160、FK0+200-FK0+355互通区 匝道段; ③、K2+054、K2+407、K2+924、K4+020等4道箱涵, 堆载至河道两侧河岸线外侧各5m; ④、K0+594(8*4.5m)箱涵,堆载范围为箱涵加两侧开 挖回填宽度。 以上堆载部位堆载高度2.5m。 2、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 本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布设根据不同地质情况、不同部位变化情况设置3种断面类型: (a)断面一:一般堆载预压段,沉降观测板在每个断面设置3处,分别位于路中和两侧路肩位置处; (b)断面二:堆载预压段且为河塘部位,仅在路基中心布置一个观测沉降板;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资料Word版

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和观测方案 1、基准点点位的布设 在施工场区之外根据甲方提供的参考点设立了三个基准点,在施工场区内,基本不受建筑物施工影响,便于点位保存,并对建筑物观测方便的位置设立了二个工作点,基准点与工作点根据现场条件设立若干个连接点。 2、观测方案 〈1〉在沉降观测前、主体完工后、观测结束前对基本点及工作点之间进行了三次观测,精度符合二等水准要求。 〈2〉每次沉降观测时,对工作点进行观测检核。 〈3〉由于建筑设备、机械、建筑材料进出频繁,建筑场区变化大,做到了经常对基本点、工作点进行检查。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方案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布点方案: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最能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处。结合本工程设计图纸,沉降观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物主楼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或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或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布设18个沉降观测点,点位布置见附图。 2、观测方案 〈1〉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式进行沉降点的观测。由于《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对二等水准测量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所以本设计中不再赘述。 观测周期 1现场踏勘、技术设计、标志的设计、制作及现场布点按三组日计算,共计三组日。 2主楼施工阶段定期观测,每施工四层做一次沉降观测。 3主楼主体施工完毕后一年之内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4主楼主体施工完毕后第二年内进行两次观测,视沉降情况,决定后期是否继续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成果表表1时间2002-10-282002-11-162002-12-142003-3-82003-4-142003-5-152003-7-152003-10-30点号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次下沉计下沉100 1.21 1.210.750.460.67 1.13 1.79 2.920.88-3.8 1.98 1.82下水管遮挡200 4.28 4.280.64 3.640.63 4.27 1.33-5.60.21 5.81 2.31-3.5 3.677.17 300 5.76 5.76 1.43 4.330.44 4.77 1.01 5.78 1.15 6.93 2.19 4.74 5.239.97 400 2.45 2.450.4 2.050.34 2.39 2.15 4.54-1 5.54 1.44-4.1 4.368.46 500 3.02 3.020.85 2.17 1.14 3.31 1.86 5.17 1.36 6.53 1.57 4.96-2.87.76 600 2.77 2.77 2.210.56-1.3 1.86 1.73 3.590.94 4.53 1.55 2.98遮挡700 1.28 1.28 1.190.09 1.17 1.26 1.91 3.17 1.08 4.25 1.62 2.63 3.54 6.17 800-3.8-3.80.92 2.88 2.19 5.07-1.9 6.970.957.92 2.1 5.82 4.08-9.9 900-4.5-4.50.51 3.990.58 4.57 1.24 5.810.62 6.43 1.88 4.55 3.928.47 1000 3.52 3.52 1.47 2.050.89 2.940.99 3.93 1.11 5.04 1.18 3.86 3.197.05 1100 1.93 1.93 2.560.63 1.520.89-2.1 2.99 1.34 4.33 1.3 3.03 3.73 6.76 1200 2.71 2.71 2.430.28 1.23 1.51 1.76 3.270.79 4.06 1.36-2.7-4.5-7.2 13000.870.87 1.340.47 1.430.96 1.89 2.850.84 3.69 1.28 2.41 4.25 6.66 1400 1.34 1.34 1.280.06 1.57 1.63 1.45 3.08 1.17 4.25 1.44 2.81 3.76 6.57 1500 1.23 1.230.970.260.120.38 2.23 2.610.92 3.53 1.52 2.01 6.018.02 1600 2.88 2.880.96 1.920.79 2.710.96 3.670.95 4.62 1.39 3.23遮挡1700 3.36 3.36 1.77 1.59 1.45 3.04 1.22 4.26 1.27 5.53 1.37 4.16遮挡1800 2.65 2.65 2.50.15-2.1 2.25 1.34 3.59-0.9 4.49 1.81 2.68 5.568.24备注:所有下沉量单位为毫米,正为升,负为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