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优秀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3

课型:教读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

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7)宾白:

指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yǐ斋叟sǒu,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pǔ(《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

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

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分析文意:

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1、开场的舞台提示(宾白、科介)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开场科白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

渲染了一种阴森紧张、肃杀可怕的气氛,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1. 【端正好】这支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作者借助于窦娥由“屈”而“怨”的情感刻画,自然地引出了下一支曲子[滚绣球]。

2.【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地表达效果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

不提防:突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

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地无

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

笔。

3.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

①.曲子中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地哭泣,主人公开头就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反抗与控诉,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有目的地塑造出一种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的特有的气氛。

②.曲子中“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是主人公在临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刻画,不单流露出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了自己不甘心蒙冤受屈的巨大的悲痛等多种情愫sù。

阅读“滚绣球” 这支曲子。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zhí,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1.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

写了主人公先前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接下来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以及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

2.窦娥是被昏聩kuì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①.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孔子说:“雍,可使南面” ,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冉雍可以做大官。可见南面就意味着皇位官爵与权力的象征和尊严。)”的社会真相。

③.主人公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3.曲子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妇女的社会地位如何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突显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最终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了事。作者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阅读[倘绣才]: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

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1.窦娥为何哀求走后街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①.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使窦娥的形象更加清晰与丰富。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②. 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足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从而激起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③.从侧面反衬出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diàn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3.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

⑴、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⑵、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⑶、增强悲剧气氛;

⑷、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这样的场景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qiān,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

diàn;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

浆奠

荐。

〔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1.思考上一段的科介、宾白及[快活三]、[鲍bào老儿 ],看科白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2.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突显她的孝顺。

3、简析艺术手法:

①.悬念:哀告走后街

②.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③.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阅读第三场戏: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

cháng弘化碧,望帝啼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

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1、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是哪三桩其实质分别是什么

(1)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

屈。

(2)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3)三年干旱——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①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

②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是全剧高潮。

3、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①浪漫主义手法。

②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又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角度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

zēng。

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思考题: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①.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

zhāo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

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

②.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kuì,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

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

③.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

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5、这部分内容上,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cháng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主要是典故:苌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尤其是最后三桩誓愿,更是窦娥个性的最高展现,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赴法场

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彻底否定揭露社会

哀告走后街(悬念)(怕见蔡婆)———善良

见蔡婆

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

良)

三桩誓愿实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六月飞雪)

三年干旱——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东海孝妇)

第三课时

重难点提示:

《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

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

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

①.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

一开幕刽guì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jiā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

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

dàng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

的。然后作者却宕

②.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

dàng多姿,匠心独运,具“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

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点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窦娥冤教学活动操作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熟读重要词曲,赏析《窦娥冤》尖锐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冤性格的典型意义,正确认识窦 娥的反抗精神。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重点: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思想内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现实生活中,人们蒙受冤屈时会说:“我比窦娥还冤啊!”,窦娥的冤屈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跟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一起走近窦娥,了解她的冤情。(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窦娥的冤屈究竟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窦娥的冤情。 2.屈打成招的窦娥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悲愤、悲痛、愤怒、痛恨、委屈、冤屈、无奈。 3.第三折中哪些曲子体现出她的怨愤心情? 明确:【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三、鉴赏【滚绣球】: 1、播放此曲视频,让学生观赏后讨论、交流感想。 提示: ①从诵读的角度把握:此段窦娥以紧张急促的语速、高亢激越的语调、悲愤的情感指斥天地(请学生试演绎) ②从表达情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把握: 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形成鲜明对比,控制社会的, 对偶:“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悲愤的效果更明显) 拟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天地比作人,直接指骂)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呼告,即对着不在自己面前的人或者事物直接呼唤并和他说话。) 2、师点评、小结, 这一曲作者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窦娥满腹冤屈的极端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生齐读【滚绣球】部分,再次把握窦娥的情感。 四、鉴赏三桩誓愿: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桩誓愿的内容。 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分角色扮演刽子手、监斩官、窦娥三人,演绎三桩誓愿。 提示,请学生注意监斩官话语的变化及刽子手态度的变化。 ①监斩官话语的变化:有什么事你说→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你便有冲天的怨气……→打嘴……(一个将死之人,一个愿望可以满足,所以开始显得很随意,随便提吧。但窦娥的要求越来越多,并且不合理,所以后来显得很不耐烦。) ②刽子手态度的变化:吓唬→怀疑→见证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

【新教材】41《窦娥冤》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时教案 课题窦娥冤教师 姓名 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时间2020年 6 月 10日 教学目标1. 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学重点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来源:学+科+网] 教学难点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 小结:第一层:“滚绣球”指斥天地、 怒斥鬼神,是窦娥绝望中的呼号,是她 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 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 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在这一曲中, 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层: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 交代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 [来源:学科网]

无奈,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 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此情此景,更令人悲伤。 第三层:窦娥把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 二、合作探究 1、你怎么看待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与她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 矛盾: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她的无助与迷惘,也反映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希望天地是善良的。 不矛盾:矛头先指向天地,再指向贪官。前后天地是不同的,后面是青天,是出现公理,惩恶扬善。 2、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在此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这样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学生复习第三折相关情节 学生鉴赏剧作三桩誓愿的超现实 情节,思考其内涵本质。 引导学生温故 知新,为分析人 物形象奠定基 础 把握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特点。 [来源:学。科。网]

《窦娥冤》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2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谁解窦娥女——赏析悲剧形象 主问题:在前文中,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1、朗读全文 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分角色朗读。

第三场 指导诵读: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教师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随其回答进行深层启发。 (1)反抗性突出,集中表现在[滚绣球]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深层启发提问: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夭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 参考分析: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深层启发提问: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 参考分析:三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2)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深层启发提问: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参考分析: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三、谁解窦娥冤——挖掘悲剧根源 主问题: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参考分析: 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 假如她遇到一个清官,就不会死,但从“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看出,吏治黑暗,清官难寻;

窦娥冤教案(公开课)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教师不能掌控教学的主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不能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接收。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师主导走向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思考权真正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允许课堂上争辩,允许异样的声音。当然学生的发问应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进行。学生查资料,教师组织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先教师引导,然后慢慢放开,将学生分成四组,展开提问、讨论、小结,从而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典型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戏剧的 兴趣。 3、学习关汉卿和窦娥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引导学生直面生 活中的坎坷与挫折,积极向上。 教学重点: 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真正道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因为舞台直接面对观众,不允许演员有任何的失误,不像影视电影拍不好可以重拍。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总感觉戏剧不可触摸。这节课,我们通过窦娥感受下舞台艺术带给人震动心魄的力量。 二、小组问题整合: 1、窦娥为什么指斥天地? 2、分析窦娥形象? 3、窦娥的悲剧因素有哪些? 4、本文采用哪些表现手法? 三、分组、讨论 四、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问题一: 小组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受封建神权思想严重影响,窦娥相信天地,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看清社会本来面目。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是对神权的大胆怀疑、遣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初步觉醒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小组四:对天命的认同,天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如果这个秩序不能保证当事者正常生活,或是成为当事者生活的摧毁者,人们往往感到绝望。这个时候

《窦娥冤》优质课堂实录、点评

《窦娥冤》优质课堂实录、点评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来阅读一出元杂剧——《窦娥冤》课前,我已请了我们班的几位“大腕”把课本节选部分的内容排演了一下,下面有请我们的演员上场(同学们热烈鼓掌四位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观看表演表演刚结束) 师:袁子青!(该同学一惊)人家窦娥这么冤,我怎么看你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不住地笑呀?(生笑) 袁子青(笑):他们表演得不好 师:张梦丽,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张梦丽:不同意 师:为什么? 张梦丽:他们表演得很好,很投入 「点评:在演戏评戏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与一般阅读不同的感受,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很有帮助评戏还应充分些」师:好,都请坐老师刚刚是开个玩笑不过,说实话,老师在初读这出杂剧后,也愣是没有哭出来,甚至也没有悲起来,为什么?这里咱先按下不表,我们先把整个的故事梗概了解一下,然后你们结合梗概与课文选段谈谈自己的感受请同学读如下投影:投影一:窦天章欠蔡婆高利贷,不得已将窦娥送与蔡婆作童养媳,自己应试去了十三年后,窦娥成为寡妇,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他骗至野外意图杀害,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逼迫蔡婆招赘他们,蔡婆无

奈领二人回家,窦娥怒斥张驴儿的纠缠张驴儿从赛卢医处索来毒药,要毒死蔡婆,反毒死了其父张驴儿贿赂桃杌太守,将窦娥屈打成招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巡查地方,窦娥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师:那么,窦娥的第二个追求又破灭了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现象,一个人当在现实生活中无可求告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另一个求告的对象是——(期待学生回应,可学生不知)老天爷请再看下面的内容 投影十: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第二折) 师:窦娥自信冤枉事天地知,可天地终究知了吗? 生(异口同声):不知 师:那么,此时此刻的窦娥可以说陷入了彻底的绝望境地这也逼出了她的如下一段唱词:投影十一:「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生齐读以上投影内容)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 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 1. 元杂剧简介: 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 (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2)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所谓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方案设计 ————屯溪一中王翔一.教学目标 分析戏剧结构,鉴赏窦娥的艺术形象, 把握其社会意义 鉴赏本剧的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窦娥的艺术形象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powerpoint) 四.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 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 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生活在社会底 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 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在音乐和 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

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五.戏剧冲突脉络 1:押赴刑场:指斥天地(怨)→反抗 2:婆媳诀别: 1.绕行后街怕见婆婆↓↓ 2.婆媳相见补叙原委(悲)→善良 3.婆媳离别悲声动天↓↓ 3:刑场立誓: 1. 血溅白练(恨)→反抗 2.六月飞雪↓ 3.亢旱三年冤 (一).窦娥在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冲天的怨气。 ?[端正好]一曲,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屈,内心的悲愤到达极点,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怨恨。但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斥天地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

正义,赏善罚恶。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但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弱女子,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又能如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来抒发! (二).窦娥请求走后街,与婆婆诀别,诉说冤屈: ? 1.[倘秀才][叨叨令]二曲中,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瞧见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淳朴善良; ? 2.在对白中,回述了窦娥在遭受陷害后,为了使婆婆免遭毒打,屈招了死罪,再次表明了窦娥的善良与冤屈; ? 3.[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中,窦娥嘱咐后事, 而她在临刑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再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窦娥的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与“怨”之深,表现了社会的黑暗残酷。 (三).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得以应验 随着情节发展,窦娥的感情越发激越,反抗精神达到高潮,这借三桩誓愿凸显出来: 为什么发下这三桩誓愿,她的希望是什么? 1.血溅白练:让“四下里皆瞧见”,我“委实的冤情不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优秀导学案(3)及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三) 高一语文必修四 学习目标: 1.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重点难点: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学法指导: 比较阅读 能力提升(D) 一、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滚绣球]是() A词牌B宫调C曲目D曲牌 2.解释文中加点词 A合B糊突C错勘D怎生 3.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三、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窦娥冤》课堂教学实录

《窦娥冤》课堂教学实录 师: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十三世纪的中国版图,就会惊奇地发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疆土是如此辽阔。蒙古人已经凭依着他们的强悍和凶猛将铁骑的足迹印在了通往多瑙河的大路上。然而,历史老人的讲述永远充满了功利色彩,他们只是把历史看成是一部英雄传奇来加以评说,乃至于忽略了那个晦暗年代的许多生 活细节。幸好,我们有关汉卿,他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剧《窦娥冤》,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时空听到窦娥那微弱但却坚定有力的呼声。今天,我们就想通过梳理 课本中的相关情节,透析造成窦娥悲剧的内核和原因,品读这个文学画廊中千年不朽的形象。 (板书)窦娥冤关汉卿 师:请大家先回顾一下课文内容,然后用一句最简练的主谓句概括出文章各 部分的内容。我们先来分一下组,组员之间可以讨论、研究,看哪组概括得最好。 第一组概述“楔子”部分,二三、四组分别概述一折、二折、三折内容。好, 先讨论二分钟。(学生讨论) (板书)楔子 一折 二折 三折 (讨论结束) 师:好,我们先请第一组的代表来谈谈你们的概括。 生:讨论并回答。(略) 师:老师也拟了几个小题目,你们看看。 (板书)楔子天章托孤女 一折婆婆遭横祸 二折贪官判冤案 三折窦娥赴法场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都很强。大家想一想,这些情节都是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的呢?

生:(齐答)冤! 师:对,就是“冤”字! 板书) 楔子天章托孤女 一折婆婆遭横祸冤 二折贪官判冤案 三折窦娥赴法场 师:确实,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受了委屈,往往就说“我比窦娥还冤啊!可见,窦娥确实很冤。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造成窦娥冤屈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情节加以分析、讨论。(给二分钟) 生:社会黑暗。 师:是的,我们可以借用小说构成要素里的一个概念来说,那就是“社会环境”。 板书)楔子天章托孤女 一折婆婆遭横祸冤社会环境 二折贪官判冤案 三折窦娥赴法场 师:我们看一看,生活在窦娥身边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生1 婆婆。(胆小,糊涂,性格软弱) 生2 赛卢医(凶狠,自私自利) 生3 张驴儿父子(无赖,狠毒) 生4 桃杌(贪财,凶暴) 师:这就是与窦娥打交道的一批人。他们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与窦娥有着矛盾,都是把窦娥推向死亡深渊的刽子手。除此外,还有什么原因造成了窦娥的冤死呢? 生:性格。 师:很好。 板书)楔子天章托孤女 一折婆婆遭横祸冤社会环境

《窦娥冤》教案总结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 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 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2.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学习本文,要在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戏剧的“本色”语言,了解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课本P1注①,P14) 哪位同学结合初中学过的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音乐之声》)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3、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曹禺雷雨优秀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戏剧基本常识 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过程与方法: 品读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资本主义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体会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 分角色演读法 提问点拨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注释①,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了解曹禺生平与创作,安排一学生准备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要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约5秒钟的“雷声”音频,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提问:听到这声沉闷的雷响,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大家可不可以找几个词形容一下。

(预设:恐怖、压抑、烦躁、不安,让人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雷声之后到来的一般是暴风雨。那么,暴风雨有什么特性呢? (破坏性) 1933年,年仅23岁的曹禺,以一支笔,成就了一出雷雨之中的悲剧,震惊了整个文坛,多少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究竟这出悲剧的魅力何在?这场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雷雨》,一起去探个究竟。 (板书《雷雨》) 二、走近曹禺 1、请课前指定的同学上台进行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 2、教师进行口头总结,并进行补充,同时展示课件: 曹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1933年(23岁)完成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四大经典名作: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三、了解结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说明:《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共两场。 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分界在哪里? ②两场戏中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两场戏的主要情节分别是什么? 附板书: 鲁侍萍客厅重逢(相认) 周朴园 鲁大海父子会面(相斗)

窦娥冤教案及实录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可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出示投影)2分钟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得越彻底,悲剧的效果就越明显。窦娥,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代表。她身上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说他的美好的。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妇女形象最后却走向了毁灭,悲剧效果非常明显。 二、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折,思考问题。(出示投影)5分钟 1、窦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三、(出示投影)合作讨论: 10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3、怎样认识窦娥的三桩誓愿? 四、学生对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 15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明确: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却敢于怒目青天,斥责大地。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善良的窦娥 3、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许下了哪三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出示答案(2)、思考:每桩誓愿窦娥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桩:血溅白练 目的: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第二桩:六月飞雪 目的:以洁白的雪花覆盖自己的身体,

《窦娥冤》(节选)教案

《窦娥冤》(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2、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板书) - ---天地不公。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三桩誓愿”曲词。 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欣赏“煞尾”曲词 朗读最后“煞尾”一节,这首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 剧本构成:一本四折,分旦本和末本 角色种类:旦、末、净、卜、外。 科白含义:科(舞台动作),白(演员说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四、背诵《滚绣球》

《窦娥冤》优秀教案

内容 课题: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重点难点: 1、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2、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3、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元代杂剧: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唱 元曲套曲(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散曲+“科”+“白”)唱+演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也有由五折构成),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分末、旦、净、丑四类。末,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徕儿(小孩)、细酸(书生)、祗从(侍从)等。 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

第1课 窦娥冤

第1课窦娥冤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识记重要的文体常识。 2.把握剧情结构,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品味重要词句,体会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3.把握《窦娥冤》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浓郁的艺术特色,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4.通过窦娥的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重要的剧作之一。其悲剧剧情取自“东海孝妇”这一民间故事。全剧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发誓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1.“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一粒铜豌豆。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社会底层,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元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也曾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3.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剧作大家,也被视为世界文化名人。1958年,中外开展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的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1500个职业剧团以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元朝公开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内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为第二等,汉人为第三等,南人(原来南宋境内的人)为第四等。这四等人之间的社会地位、法律地位都不相同。元朝还大量霸占汉族群众的耕地作为牧场,掠夺汉人为奴。元朝基本不进行科举考试,汉族的知识分子被排除到了官僚体系之外,统治者对汉族的士人极端鄙弃,曾一度把所有人 分为十等,把士人(儒)列在九等,比娼妓还要低下。有才能的士人绝了出仕的希望,但又不甘心彻底改行换业,在衣食迫人之际,就只好和说书、说唱、演戏的倡优合作。关汉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元曲大家。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哪三桩誓愿?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什么? 2.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说她所希望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连累.( ) ②孛.老( ) ③鳏.寡( ) ④忤.逆( )⑤鞍鞴.( )⑥楔.子( ) ⑦刬.的( )⑧撚.断( )⑨盗跖.( ) ⑩埋.怨( )绣闼.( )涿.州( ) 变徵.( )祗.候( )桃杌.(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