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红旗颂说课稿【推荐下载】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红旗颂说课稿【推荐下载】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红旗颂说课稿【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红旗颂说课稿

《红旗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堂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的第2节“时代变迁中

的中国音乐”中第三部分的内容——“红旗颂”。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时代的关系,感受时代中的音

乐,触摸音乐与时代的脉搏,充分体验优秀音乐作品带给人们对不同时代的追忆、感悟、希望......

从而认识到音乐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时代造就音乐风格,音乐传承时代

特征。

本节课以气势磅礴的《红旗颂》,乐观豪迈的《祝酒歌》,带领学生穿越

音乐时空,回到红色年代,感受音乐中的澎湃激情,同时也学会理性思考:“时代主题对音乐的题材与创作方式的影响”及“音乐在时代变迁中所起

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作曲家吕其明、施光南,欣赏他们的优秀作品——管弦

乐序曲《红旗颂》与歌曲《祝酒歌》,感受作品中的时代气息,认识音乐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小学音乐 我的中国心 教学设计

我的中国心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海外赤子眷恋祖国与民族自豪感。 2、通过歌曲学唱,能够独立分析歌曲,了解歌曲结构。 3、科学合理的运用气息,用自然饱满深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往往会凭着记忆中的旋律去演唱,这样就会导致某些音的发音不准,以及轻微的旋律性错误。 3重点难点 1、学会演唱我的中国心 2、通过歌曲学唱,能够独立分析歌曲,了解歌曲结构。、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情境导入 【教学具准备】 1电钢琴课件打击乐等 2课前收集有关歌曲的资料。 4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人们都熟悉《我的中国心》这首动人肺腑的歌曲;凡是飘荡着《我的中国心》旋律的地方,人们都记住了那位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是《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把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我们零距离的感受我们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承的一家人!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会唱的同学一起跟着唱。 2、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3、教师:这首歌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经演唱,它那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就深深打动了亿万听众的心,,尤其是这首歌的歌词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家国之思。读来震撼人心,让人刻骨难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歌词《我的中国心》。 学法交流:通过师生交流,明确学习这首歌词的方法——读歌词、赏歌词、联现实、唱歌曲 (二)读歌词 1、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学生自主感情朗读歌词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3、学生表演朗读 4、学生齐读

我的中国心说课稿

《我的中国心》说课稿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有幸和大家一起交流八年级上册《我的中国心》这一课。 教材分析: 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容易动感情,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安排了《我的中国心》这一课。这首作品是由黄沾作词、王福龄谱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青年歌手张明敏演唱了这首歌曲。由于歌曲的歌词感情炽热、真挚、旋律优美动听,深深地表达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心声,因此,一经唱出,即在全国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2、掌握4/4拍的击拍方法和指挥方法。 3、通过本首歌曲的学习和演唱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体验歌曲的情绪上(聆听和感受音乐)。 2、难点:掌握4/4拍的击拍方法和指挥方法。 3、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运用了演示法、练习法、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的制作,给同学们一种直观的感受。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活动,分组比赛等,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体验歌曲情绪、了解音乐知识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服装道具等。 教学理念: 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唱动结合,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创造体验,将现代化信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全体起立,听国歌,行注目礼。 (师:每当你听到国歌、看到国旗起时,你心情是怎样的?) 2、介绍歌曲创作背景以及词、曲、演唱者。 (每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骄傲我是一名中国人。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华夏儿女的血液。1982年秋天,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中国人民及港澳同胞极大的愤慨,黄霑和王福龄合作创作了《我的中国心》。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我的中国心》教学设计

《我的中国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海外赤子眷恋祖国与民族自豪感。 2、通过歌曲学唱,能够独立分析歌曲,了解歌曲结构。 3、科学合理的运用气息,用自然饱满深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学情分析 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往往会凭着记忆中的旋律去演唱,这 样就会导致某些音的发音不准,以及轻微的旋律性错误。 重点难点 1、学会演唱我的中国心 2、通过歌曲学唱,能够独立分析歌曲,了解歌曲结构。、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情境导入 【教学具准备】 1电钢琴课件打击乐等 2课前收集有关歌曲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人们都熟悉《我的中国心》这首动人肺腑的歌曲;凡是飘荡着《我的中国心》旋律的地方,人们都记住了那位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是《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把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我们零距离的感受我们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承的一家人!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会唱的同学一起跟着唱。 2、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3、教师:这首歌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经演唱,它那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就深深打动了亿万听众的心,,尤其是这首歌的歌词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家国之思。读来震撼人心,让人刻骨难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歌词《我的中国心》。 学法交流:通过师生交流,明确学习这首歌词的方法——读歌词、赏歌词、联现实、唱歌曲 (二)读歌词 1、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2、学生自主感情朗读歌词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 走进新时代教案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教案 【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 【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 【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 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样性风格,并能进一步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当代作曲家及作品、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作品的多样性风格及多元化发展特征 【预习导学】 一、《百年沧桑》之《南海渔歌》 【背景搜寻】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经历了百年风云之后,香港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朱践耳的交响诗《百年沧桑》就是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它完成于1996年,同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迎接97 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的金奖。 作曲家在总谱的首页上写下这样的题记: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带来了屈辱和困难,由此,激发了人民的觉醒。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斗争,走过了一条从斗争到最后胜利的漫长道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 这段文字,为我们听赏和理解这部长达22分钟的大型作品,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根据音乐

的结构和情绪的转换,可以分为入侵—苦难—觉醒— 挖掘你的潜能铸造巨大的成功 成功源于合作 抗争—胜利、欢庆五个段落。整部作品,用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高度地概括了中国近一百多年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音乐分析】这一部分分为引子、呈示部、中段、再现段、尾声。 引子:富于东南沿海音乐特点的十面锣在钟琴、钢琴、竖琴等配合下,敲响了欢庆的节奏,音乐显得清新秀丽。经过浴血斗争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心中洋溢的喜悦之情表达的真切而美好。 呈示段:乐队激情的演奏出明亮、优美的《南海渔歌》主题。 中段:仿佛是对过去的再一次追忆,曲调抒情。 再现段:是第一段的移调再现,情绪更为饱满。 尾声:打击乐器奏出行进式的节奏,管弦乐奏出了号角般的不断上升的音调,仿佛象征着中国人民迈着有力的步伐,向着统一和更加繁荣富强的美好明天不断前进。 二、《东方红日》 【背景搜寻】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下,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的大型交响曲《东方红日》,被委约由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教授创作。2002年10月17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的《东方红日》大型交响音乐会上,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首演此作品。郭文景认为,他写的是一部“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史”。他说,在很多人心里都有很强的“英雄情结”。都充满了对英雄的向往、崇敬和赞美,对改变本民族历史和国家命运的英雄尤其如此。这部作品以交响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走过的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业绩,表达了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抒发了人民群众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表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中 弘扬你的个性描绘不凡的人生 领先来自争锋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豪迈精神。 【音乐分析】这部交响曲,在采用《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国歌》作为素材进行交响乐处理的同时,按照中国人的欣赏趣味,尽量保持乐曲旋律的完整性。交

中国音乐文化变迁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看中国音乐文化变迁 对于每个人来说,音乐可能是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记忆存留度甚至高过电视和电影。记得过年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音乐频道的《歌声飘过三十年》,爸爸妈妈看的很兴奋,跟着一起在唱。那些歌曲陪伴了他们几十年,有些歌曲的年龄比他们还要大呢。或许,等到三十年之后,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对我的子女大讲特讲现在的周杰伦、R&B。中国的音乐发展很快,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又会发展到什么时候了。 既然是从毛泽东说到莫扎特,那么先来看看那个红色的年代。记得小学放学回家,小区的大喇叭里经常放着,“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呦下功夫~~”“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那个时候,人们单纯美好,歌颂新时代,歌颂红军,歌颂伟大的毛主席,赞扬新生活。《唱支山歌给党听》、《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梅赞》……几乎每首歌都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而这个时候的音乐比较传统,借黄河、长江、五星红旗、稻花、大路、红领巾、山歌、母亲等形象来抒发感情。旋律简单,也比较慢,歌词重复也比较多,琅琅上口,几乎谁都可以唱几嗓子。还有那些激情的大合唱,都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新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希翼。然而人们的眼光也渐渐的长远起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和苏联的友好交邦也使人们接触到了苏联的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套车》,这些歌曲至今有人翻唱,还有些像嘿鸭子这样的和声组合翻唱的,现在听起来依然悦耳。当然,中国音乐在其他方面也有发展,歌剧、芭蕾,这些常见的音乐形式也为很多国人所爱。像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白毛女》,这些元素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音乐。 然后是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中国音乐的脚步停滞不前,但是人们的心里对音乐的渴望却没有减少。直到……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虽然这首歌不是作于那个年代,却反映了改革开放对当时中国的巨大影响。当然,改革开放对中国音乐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也开始进入中国,人们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种类的音乐类型,也变得开放起来。祖国之恋、家乡之爱、理想主义、奋发进取、振兴中华、凡人小爱成为当时抒情主调。70年代末期的音乐,旋律欢快,情感多元,加之一些港台的歌曲传入大陆,中国音乐开始走向潮流化,也就有了流行音乐。李谷一的《乡恋》,还有《祝酒歌》、《大海啊,故乡》等一系列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也是我们父母那一辈听的最多的歌曲。 之后的80年代,流行音乐更是蓬勃发展。大量的港台歌曲涌入大陆,人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更复杂的感情,而在大陆,更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男女歌手。甜美的邓丽君,大师级的罗大佑,英姿飒爽的苏芮,还是声音个性的田震那英,都如一枚枚重磅炸弹,坠如人们心中。而歌曲的意象也越来越多,人们的情感也越来越张扬开放。再加上电视和磁带等也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从更多的渠道了解到了音乐,听音乐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或许,路过一家门口,传出的是奔放粗犷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再路过一家,却成了温柔甜美的“甜蜜蜜,你笑的好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歌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歌曲 20世纪30年代伊始,有声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逐渐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30年代电影在有关声音的各方面都进行了不少艺术探索,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电影音乐方面,特别是电影歌曲的运用,显得更加突出。歌曲作为电影音乐的一部分,在影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电影歌曲和其他的电影声音元素一样,为影片的整体服务,可以巧妙地转场予以画面连接,亦能剥茧抽丝般地渲染主人公的心理以促进故事的演进。电影是大众的艺术,音乐同电影结缘之后也大众化了。许多电影歌曲,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乐曲,被广为传唱,风靡一时。但三四十年代的大部分影片中的歌曲,却被时代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它们不仅因为隽永的词曲、深沉的意境而深受大众喜爱,传唱大江南北。更因为其中蕴含的铿锵有力的时代进步精神而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从而成为整个时代的最强音。比如《风云儿女》之《义勇军进行曲》、《桃李劫》之《毕业歌》。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合唱队- 正义之声—100首优秀抗战歌曲集除了战争背景下枪炮声中抗战歌曲的救亡姿态之外,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电影业在民族危机的重重考验中,

逐步延续着源远流长的商业电影脉络,渐渐复苏。此时出现了一大批通俗易懂,迎合市民口味的商业片。其唯美颓靡的电影插曲亦被大众喜爱,传唱不绝,也可说是开流行歌曲风气之先,是当今港台流行歌曲的鼻祖。比如《天涯歌女》之《玫瑰玫瑰我爱你》,《西厢记》之《花好月圆》。本文即从20世纪30 年代乱世中的民族电影着手,借助史实梳理和音乐分析,重点沿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歌曲——抗战歌曲和流行歌曲的流变来一窥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歌曲的风貌。“左翼运动”及抗战时期的电影歌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政治形势突变的影响下,党为了积极开展组织与文化宣传工作,于1930年3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其机关刊物曾连续发表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介绍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音乐观,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音乐”。 孙瑜、刘雪庵、田汉、安娥、聂耳、贺绿汀等艺术家的涌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艺术歌曲在创作上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些电影歌曲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备,反映着革命的精神和时代发展的进步方向。“他们创作的电影歌曲,旗帜鲜明地拓展了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高昂的爱国精神和饱满的战斗激情,唱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由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及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出现了

高中音乐《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3.2.1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 【导入】 欣赏歌曲《送别》 课前欣赏的歌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送别》,作者是著名音乐家 李叔同,也就是我们尊称的“弘一法师”。歌曲《送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从“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为踏上“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之路而艰苦奋斗。音乐则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折射出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光明 的追求。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 一、二胡曲《光明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曾出现了一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 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认为中医、中国画、书法、京剧以及中国音乐等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统统予以轻视和排斥。正是由于受“五四”精神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注重教育和学术性的音乐社团。“国乐改进社”就是其中的代表。面对西方音乐文化广泛地渗入中国,“国乐改进社”将“改进和振兴国乐”当做艺术的宗旨。而这时,有一个作曲家则用毕生精力来实践他的音乐观念,他就是刘天华。其中二胡音乐的创作是他实践中重要的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他的一首二胡作品——《光明行》。 在欣赏的时候,大家试着从旋律、速度、节奏和音乐情绪方面, 来进行分析。

旋律:雄壮、明快坚定 速度:欢快 节奏:密集、富于弹性 音乐情绪:振奋人心、热情奔放 可以说,《光明行》这首二胡曲的出现,一改之前的传统二胡曲目给人的那种萎靡不振、绵软无力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区别呢?我们通过谱例来看一下。 第一段大家会看到,基本上每个音符上面都有黑色的实心倒三角形。这个符号叫做顿音记号。那么这一段在演奏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二胡的“顿弓”技法。(教师示范演奏) 第二段(教师示范演奏)左手按弦的时候,有一个揉的动作, 这种演奏技法叫做揉弦。 第三段特点很明显,右手运弓的时候,有颤抖的感觉,这种演 奏技法叫颤弓。(教师示范演奏) 刘天华正是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融入到二胡演奏中(如:顿弓揉弦颤弓等)来展现其音乐形象。同时借鉴了西洋音乐的进行曲曲式和转调手法。使得这首《光明行》听起来欢快明朗,气势豪迈。是中国的第一首“二胡进行曲”。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认识了刘天华这位音乐家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民族音乐家——黄自。

小学音乐《我的中国心》教案3

《我的中国心》教案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2、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验歌曲的情绪。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爱国歌曲呢?” 生回答。 师:“那同学们听听,老师唱的这首歌曲你们听过么?” 生回答。 师:“这就是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的歌曲——《我的中国心》。” 聆听歌曲,感受鉴赏 聆听歌曲《我的中国心》。 聆听歌曲,并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作品简介。 师:“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这首歌曲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祖国同胞的强烈共鸣,人们都记住了那位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从那以后,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都会飘荡着这首歌的旋律,是这首歌把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我们零距离的感受我们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承的一家人!30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下这首歌曲,同时找出歌曲中哪些旋律是相似的?歌曲根据旋律情感能分成几个部分?” 生回答。

师:“1—8小节和17—24小节相似。A段(1—8小节),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旋律起伏不大,音乐柔和轻缓、真挚深沉;突出表现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B 段(9—16小节),旋律起伏较大,“长江,长城”与“黄山,黄河”采用同样的节奏,旋律由三度音程向六度音程的递进,显得情绪逐渐高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A1段(17—24小节),为第一乐段的再现,表达了对祖国感情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旋律的发展,全曲在高潮中结束。最后一个乐句中的“中国心”采用高八度呈现,使情绪表达更加激昂。” 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教师为学生范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再次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演唱歌曲 全班同学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情感。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演唱我们真正的体会到祖国的伟大,我们都热爱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自豪感。同学们回家学习其它的爱国歌曲,我们下节课交流,下课!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也存在着悠久的音乐历史。有据可考的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而在这漫长的八千年里,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在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繁荣、多元素融合、故步自封、重新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后,如今的中国音乐类型、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传统乐器革命歌曲 一、古代音乐 中国最悠久的音乐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1年在我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用鹤骨打孔制成的七孔骨笛可以说是现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现在大量出土的同时代的陶埙、骨哨预示着当时的人们就已具备基本的音乐需求。根据现存文献的记载,当时人们主要通过音乐表达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其后出土的夏、商、西周等时代盛行的鼓、编钟、磬等都说明我国有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那个时期我国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其后才逐渐出现了七音乐器和作品。到了汉代,国家开始建立专门搜集、编制音乐的政府部门“乐府”,后来“乐府”一词逐渐演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在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出现,西域文化传入我国,我国传统音乐被注入了新的元素。但总体来说,汉代以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隋、唐时期可谓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巅峰时期,由于国泰民安、国家富足,人民开始重视起精神文化的发扬,音乐成了他们生活、娱乐的主要项目。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渗入,唐代音乐非常繁荣,音乐教育也开始萌芽,甚至出现了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如梨园、教坊、大乐署。我国传统音乐传至清代,民间普及程度已非常高。在这一时期,社会上既有高雅音乐又有民间小调,地域音乐特色异彩纷呈,民族音乐形式种类丰富多彩。既有北方的山东大鼓,又有南方的浙江道情;

从歌曲中看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从歌曲中看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近年来,各地相继传唱经典红歌,开展各种活动,了解祖国的历史,抒写家乡的变化。特别是红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掩卷遐思,不同时代的歌曲,都明显地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歌曲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地变迁。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从一些歌曲中得到反映。每一次听到一首首激情洋溢的歌曲,仿佛又置身于那些难以忘怀的年代。这里,让我们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以体验不同时代斗争的波澜壮阔,感受历史发展的潮起潮落…… “汉军立志把仇报,里应外合都有我同胞,长枪大炮都已准备好,楚望台上旌旗飘,驱除鞑虏,还我中华!铁血男儿壮志冲云霄……”这是《辛亥革命歌》中的歌词,体现了辛亥革命斗争中旧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的一种激昂的精神。到了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社会的矛盾集中在人民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去军阀”。这一时期,《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农友歌》等,是当时家喻户晓而且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歌曲。 到了国共合作的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这一时期,《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经典歌曲,展现了中国国土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反法西斯的战斗岁月。体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相继解放,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一首《解放区的天》,把人们真切感受到“解放”的心情唱了出来。那种心情,那种欢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体验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接着是西藏的和平解放,它实现了两个深刻的历史性转变:一是由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历史性转变;二是由贫穷落后到初步繁荣的历史性转变。让人感受到西藏今天的变化。西藏民主改革的完成,仿佛一股春风,吹遍了雪域高原。世世代代牛马不如的农奴,从此可以昂起头来,堂堂正正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使百万翻身农奴从心底涌现出一支优美的旋律。感激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曲《翻身农奴把歌唱》,不仅唱出了西藏农奴的心声,也唱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到了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中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春天。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提出了新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及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等。在这些方针和理论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唱出了时代的强音:“……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