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以文为本,读中感悟,深化认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在四十二中举行本色语文教研学习中,我聆听了刘琴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听后细细品味,深有感触,更是受益无穷。

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刘老师在课堂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地震片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自然引出地震中的故事,并揭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录像中地震的震撼力,在后面的学习中能更好地体会父亲在危急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救儿子所包含的强烈的爱。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够大声读,同桌读,默读……以各种朗读方式初读课文,做到在自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片断为例。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1、看看父亲挖了多少时间,谁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父亲的脸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如果你是废墟中的儿子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你想对爸爸说些什么?

4、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吗?

5、再读这句话,除了读得越来越响,还能够怎么读?

二、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在分析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时,刘老师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句子。特别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对这两句话,刘老师重点通过朗读来归纳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让学生在朗读中明白父亲对孩子的爱,这是一位坚忍不拔的父亲,文章的难点也自不过然地解决了。

三、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实行朗读训练时,刘老师巧妙地使

用搭桥性的语言,实行引读,在层层推动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