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文书法、钱币与民俗

钱文书法、钱币与民俗

钱文书法、钱币与民俗
钱文书法、钱币与民俗

中国古代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古代钱币与甲骨、竹简、木牍、碑刻、绘画一样,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将中国的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

座恢宏的、古老而又现实的书法艺术殿堂。

(一)、汉字的起源及书体的演变

中国文化是从写字开始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使用比较

广泛的文字系统。从远古时期人们开始刻符、结绳记事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汉字系统,因刻于龟甲兽骨而

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

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

有的书法意趣。

"金文"指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产生于殷商,兴盛于西周,由于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

的装饰性。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齐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石鼓文"传为周秦石刻文字,自唐初发现以来为书坛所称道。据

考证为秦献公时期刻在10个鼓形石上的文字,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叙秦

朝君王的渔猎情况。"石鼓文"是后人研究小篆来源的典型材料。

李斯"小篆":秦始皇时代的标准字体。秦统一中国,"车同轨,

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李斯的书法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唐人张怀瑾评价"画如铁石,字如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小篆"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

"秦简"、"汉简":是保留秦汉时期文字的主要出土文物,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从"小篆"演变到"隶书"的发展脉络。在汉代造纸术

发明之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大批秦简,毛笔墨书,震惊世界。

"隶书":产生于战国末年,极盛于东汉时期。相传由狱吏程邈

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

现波、磔,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

的《熹平石经》。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草书":西汉时期,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地书写文字,将隶书

结体变为简约,笔画出现牵带钩连的现象,但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

并保留了隶书的书写意味,这就是中国草书的最初形态,被称为"章草"。"章草"相传为汉代史游所创,可能因多用于章奏而得名;又因从隶

书简化变易而来,亦称隶草或草隶。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

字之间笔势相连。草书始终只是一种辅助书体,在书法史上并未形成

一个独立的阶段。"草书"的代表人物有"颠张狂素"即张旭和怀素,开

尚意书风之先河。

"楷书":由省改汉隶波磔,增加钩剔而成,因其形体方正,

笔画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而得名。一般认为开创于三国至魏晋

时期,魏太傅钟繇被尊为开派宗师。到隋唐时期,"楷书"鼎盛,有"初

唐四杰"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以及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

柳公权,使"楷书"发展到极致。

"行书":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是相对于正体(篆、隶、楷)的草率化写法,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的一种中介字体。书

时无规定标准,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之"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

行草"。"行书"的代表作有"二王"、智永等。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钱币书法的千姿百态

中国古钱是古代文字、书法艺术的集大成,其语种之多,书法之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国汉文字书法,总体上分为篆隶真行草五体。由于书法家的求新和创造,每一书体中往往又可细分为多种体例。中国钱币上的文字,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有金文

古篆、大篆、小篆,以及篆书的变体如悬针篆、韭叶篆、玉箸篆、九

叠篆;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瘦金书,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字书体,如去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纥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满文、维文等,而且钱文大多为书法名家墨迹,不乏艺术造

诣精深的杰作,观赏这些书法杰作,是一种艺术熏陶和审美训练,不

啻为一次难得的精神旅游。

1、春秋战国时期刀布圜钱文字,皆属大篆,随范刻就,不刻意

追求艺术效果,显得明快质朴。

2、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半两",使用小篆,一扫书法上的繁复

冗赘之气,结体凝重,端庄飘逸,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3、王莽时期的钱币,采用"悬针篆"书体,精美异常,堪称古钱"

三绝"之一;书法特征是结体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型狭长,住笔尖锐,有如钢针倒悬一样。

4、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铸造的货币,采用韭叶篆,笔画曲屈,

起笔尖,住笔锐,字形像自然界中的植物薤叶一样。

5、南北朝时期北周铸造的钱币,采用玉箸篆,丰满圆润,端庄

匀称,住笔如柱,其形如筋,笔法华美,篆法绝工,为六朝钱币之冠。

6、唐代"開元通宝",由欧阳询制词并手书钱文,八分隶篆,点

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劲健含蓄,凝重秀丽,开"十进位通宝年号钱币"系统之先河。

7、宋代钱文从沿用隶书到篆、隶、真、行、草五体并用,出现

充分体现书法艺术的对钱、御书钱、三体书等。对钱是一种仅钱文书

体不同,但钱文内容、钱制大小、钱身厚薄、轮郭阔狭、穿孔大小、

字体大小、文字位臵、笔划粗细、深浅乃至铜质、制作风格完全一致

的两枚成对的钱。一般都分别以真书和篆书为钱文书体。御书钱为皇

帝亲自为钱币书写的钱文,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都有多种御书钱。如宋太宗的淳化、至道钱,真宗的咸平、景德、样符、天禧钱,

徽宗的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钱。三体书是指三种书体的同

一钱文的钱币。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就是真、行、草三体,由宋太

宗赵光义用三种书体题写钱文开始,皇帝题写钱文成为一种定制,宋

太宗的楷书笔力含劲,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畅,结构得中;草书笔

健墨活,神采飞扬。他还敕命汇集拓印了中国第一部书法丛刊《淳化

阁帖》。而元丰通宝小平钱是篆、隶、草三种书体,又有很多不同的

版别。一些变体字,省笔字作为书法的运用和创造,在宋钱上得到了

充分的表现。

8、宋徽宗御书钱币,堪称中国古钱一绝,不仅铸造精美,而且很

有书法艺术成就。赵佶自创瘦金书体,横划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连笔有如游丝飞空,运笔瘦硬,锋

芒外露。任何一枚御书崇宁、大观、宣和钱,都是一种钱币艺术珍品,不仅受到中国钱币收藏者、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同时深受国外钱币收

藏者、书法爱好者的钟情,成为追求和收藏的对象。

9、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题写过"元丰通宝"和"元佑通宝"钱文。苏轼的书法与他的文章一样,荡涤了当时文坛艺坛的"绮罗香泽之态",苍劲豪放,态浓意淡,体势秀伟。

10、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是非常稀罕的钱币珍品。九叠篆始

于隋代,盛行于宋元时期,起初用于刻印章,后用于钱文。该篆体笔

划反复折迭,盘旋屈曲,填满空白部位,求得均匀美观。

11、金代"泰和重宝"篆书大钱,是著名书法家党怀英题写钱文,

是玉箸篆钱文的极品,其完美精整程度堪与现代机器制币相媲美。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灿明珠。有不

少中国书法艺术精品,在钱币的小小天地之间,展现着巨大魅力。我

国钱文书法的发展轨迹.也大体上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演进过程,

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历史成就。

中国古代钱币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文化现象, 是人类祖先生存经验、生存智

慧的总结,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形成的群体性文化,

正是通过民俗的样式表现出来的。

中国钱币钱文图案蕴涵的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中华民族民俗风情

的历史长卷。她既展示了先民们对大千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也充

分反映了祈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思想感情,也从中透射出各个历史时

期的民情民俗和宗教信仰,是浓缩了的典故、传统,仿佛无声的述说

着中国百姓求福求喜求安宁的生存主题,向我们透露着超越时空的信息。

民俗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是人们为避邪、祈福、供养、

游戏、纪念、记事等而特铸的,是专供佩带、悬挂、摆放、礼赠或收

藏之用。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每个图案都表现一个优美

的故事。虽不是流通货币,却被人们视为特殊的灵物,赋予类似宗教

或巫术的文化功能,世代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一、避邪

汉代“除凶去殃,辟兵莫当”佩钱,形状独特,是当时人们保身

求胜、祈求免受刀枪侵害的护身符。表达了人们常吉远凶的良好愿望,开创了中国民俗事项赖以表现的厌胜钱体系。

中国钱币上的生肖文化

生肖纪年相传是汉代东方朔首创的。

十二生肖的源头连着古代天文学。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

种历法。用12种动物与12地支配合组成12生肖(属相),是中国古

人记忆和推算年龄的特殊符号。我们的祖先在观天象时,将昼夜分为

十二时辰,每个生肖代表一个时辰,时序间隔为2小时,依照十二种

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它们的排列顺序是:子

时(夜11—12点),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就是

属鼠;丑时(午夜1—2点),因为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就

属牛;寅时(后半夜3—4点),寅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动

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就属虎;卯时(早晨5—6点),因为早晨5至6

点钟,还在“太阴”(即月球)时间内,传说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

时就属兔;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正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

以辰时就属龙;已时(上午9—10点),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春草

作掩护,出洞觅食,所以已时就属蛇;午时(中午11—12点),阳气

到项,阴气始再生,而马行千里,属于“阴”类动物,所以午时就属马;未时(下午1—2点),传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强,

所以,未时就属羊;申时(下午3—4点),因为天快晚了,猿猴要呻叫,所以申时就属猴;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当月出之际,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就属鸡;戍时(晚7—8点),因为此

时是夜的开始,犬是守夜的家畜,所以戍时就属犬;亥时(晚上9—10点),这个时间天地最混沌,而猪最爱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

属猪。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下来:子鼠、丑牛、寅虎、

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后来,

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每十二年循环一次,周而复始。

民间认为,人在本命年里,会遇到许多灾厄,只有进行禳解才能

祈求神灵庇护,逢凶化吉。在北方,旧时无论大人小孩,凡是在本命

年做生日的,都必须扎红禳解。生日那天,小孩一般穿红背心、红裤衩,大人则扎红腰带,这年的腊月三十,从日落到第二天日出,凡是“扎红”的大人小孩都必须闭门不出,已婚男子还要由妇人陪伴,以

避邪驱恶,祈求吉利。否则来年若遇到天灾病痛或其他不幸,人们就

会认为是去年没有“扎红”的缘故。此外,本命年的孩子还要在生日

那天“跳姑圈”,就是把头顶的头发剃光,四周留下一圈,以期祈福

避灾。

本命生肖钱

古人非常重视本命生肖,本命年时都要佩戴主管生死命籍的星官钱,诚心供奉。就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并且耿耿于怀煞是忌讳,目

的是祈求长生不老,享龟鹤之寿。宋元时期吉祥钱盛行,道教中人分

别铸造了十二种“本命”吉祥钱,按十二地支分配十二属相成一系列。面铸“本命星官”、属相及地支文字,背铸道家符。十二枚吉祥钱上

有十二个本命星官,民间按各人属相取以佩戴,以祈求平安吉祥。生

肖与钱币的结合,反映了十二生肖文化的渗透力。生肖钱的主要用途

是取吉利,避邪恶,作斋祭之用。所以,人们也把生肖钱称作“命钱”,小孩子一生下来,大人就给他佩上一枚生肖钱,以保平安无事。

二、祈福祝寿

自古以来,人们对永生长寿有着强烈的愿望。长寿富贵吉祥语钱,书法楷体兼有魏碑之风,其中“富”字省点不出头,取“富贵无顶永

无尽头”之意。

福禄寿喜

中国古代的吉祥图案,往往以瑞祥的动物和植物作为装饰。这些

动物植物,或以其谐音,或以其象征意义表示吉庆和美好愿望,如鹿

谐“禄”,蝠谐“福”,蟢谐“喜”;再如龟、桃、灵芝、松柏等象

征“寿”;“福禄寿喜”吉祥语,用来祝贺人长寿、升官、富贵、遇

喜等。

致仕钱(明清时期铸连升三级)

口彩钱(招财进宝黄金万两)

男钱(后赵石勒铸丰货)

女钱(南梁武帝铸公式女钱)

情侣钱(汉代长毋相忘日入千金佩饰)

利产钱(后周世宗毁佛所铸周元通宝)

上海民俗钱币——中国民间的古钱崇拜,是人们对古钱的一种迷信,以为它具有驱邪镇魔,禳灾祈福,趋吉避凶等超越于自然社会的

力量。陪嫁、镇宅、供佛、祈福、驱邪、随葬均用钱币,是一种具有

浓郁特色的中国民俗文化现象。图为旧上海出殡场景。戴墨镜者钻入

了“太平通宝”钱眼中,两手执“算盘”和“如意”。意为祈求死者

在阴间“太平如意”。

三、供养

安史之乱后,北方的五代梁、唐、晋、汉、周王朝都铸造了自己

的货币,其中铸造精美流通最广的要属后周“周元通宝”。这种钱是

后周柴荣下令毁掉3336座佛寺,熔掉一尊尊铜佛像铸成的,因而中国

古代一直传说这种钱十分神奇,能治病助产。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玳瑁“开元通宝”;五台山出土的宋代

“淳化元宝”金佛币;北宋时期开始铸造的“香花供养”钱币;

宗教花钱

八卦

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天地自然万物的基本符号,相传是由人类始

祖之一伏羲发明的。“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太平御览》记载,八卦是由最基本的“━”(阳)、“--”(阴)两种符号组成,后又演变为八种符号,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兑、艮、离、坎,依次象征天、地、雷、风、山、泽、火、水八种自

然现象。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变为六十四卦,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的变化与结合,推演宇宙万事万物。人们佩带“八卦钱”,借以

镇压邪气,避灾免祸,祈求平安。清朝中后期,民间风俗还把“八卦钱”缝缀在小孩的衣帽上,保护小孩平安成长。中国的八卦文化直到

今天还在周边的韩国、日本沿袭使用。

八仙

“八仙”是我国道教奉祀的神仙。“八仙”不受玉皇大帝的管辖,不司专门神职,放荡不羁,游踪不定,所以被称为“散仙”。“八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所到之处,专干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抑富济贫、医人疾病、救人苦难、超度点化的仙活。宋、元以来因多数受玉

帝敕封的神仙只吃糕、不降妖,于是百姓们便奉“八仙”——未受玉

帝敕封的散仙为救世主、大恩神。又因“八仙”之像有老有少、有文

有武、有男有女、有贵有贱,各阶层人们均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代表仙

物;故人们常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八仙”身上。“八仙”是历

代人们最喜爱的神仙群体。压胜钱中有展示“八仙”及所持法器图案

的(暗喻“八仙”人物),象征吉祥喜庆。民间传说故事中,铁拐李的

葫芦能炼丹制药,普救众生;吕洞宾的剑,有天盾剑法,威震群魔之能;汉钟离的扇,称谓玲珑宝扇,能起死回生;张果老的鱼鼓,能占

星卜卦,灵验生命;韩湘子的笛,有妙音萦绕,万物生灵之能;曹国

舅的拍板,其仙板神鸣,万籁无声;蓝采和的花篮,篮内神花异果,

能广通神明;何仙姑的荷花,出泥不染,可修身禅静。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释迦牟尼

创立,自西汉始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晋后期逐渐盛行,对中国思

想文化各领域和社会风俗习惯产生较大影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魏晋以来佛教一直得到尊崇,并在不断与道教的斗争中保持其信仰与对风俗的影响力,中国本土的

神灵,在早期布局中是一神居中或者两神对应的,如女娲伏曦,如西

王东公,中间主神两侧辅神的三位一体格局出现,乃是受佛教影响。

象玄武题材、二郎神信仰、张天师崇拜、九曜信仰等都可以在压胜钱

币上找到表现。

宋朝以前,人们以宗教的虔诚认真严肃对待神怪传说,宋代之后

神怪世俗化,至明三教合一为大观。清代的神怪的地位,已经沦落为

福禄寿三星之类的生活乡愿。已不复有宗教一元的含义,也少有工匠

花大精力大心血戮力为之的宗教精品出现。铸造钱币既娱神娱人,又

诠释社会信仰与民俗。

四、游戏

儿童游戏

主要是捉蛐蛐、放风筝、捉迷藏,也有演傀儡戏。图为表现儿童

玩游戏的钱币.

宋代开始,在当时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

一种叫“选仙”的游戏。人们将选仙钱作博戏工具,饮酒作乐,吟诗

诵词,这些选仙钱,图景带意,意境生诗.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

术品.

选仙钱是我国古代一种博戏工具,始于北宋初年。有诗仙、酒仙、琴仙、棋仙、散仙、王母、双成、曼倩、壶中仙、拔宅仙、龟鹤

仙等各品。有方形与圆形两类,圆形分方孔、无孔两种。每品一面为

图形,一面为五言绝句一首,图文并茂,流溢出仙界的灵幻和诗词的

意趣浪漫。宋人王珪在《宫词》中就描写过宫中玩这种游戏的情景,

咏及“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还有“一串铜牌赌选仙,仙家岁月日如年,圆中斗大黄金桔,乞与真灵作洞天”指的都是这种

博戏。

宋元时期流行的打马博戏打马格是宋代在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

一种游戏。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对打马格游戏非常喜欢而且颇有研究,她撰写了《打马图经》,称赞“实博弈之上流,乃闺中之雅戏”,我们可以从她的诗词中,看到她对这个游戏非常钟爱。打马格游戏到

现在已经失传了,但是流传下来的打马格钱,却非常精美,今天观赏

这些被称为“将马钱”的博戏棋子,重现了古代名将跃马疆场的英姿,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人声鼎沸、战马嘶鸣、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国名

将“秦将白起”,跃马横枪,威风凛凛,破敌七十余城屡建战功;

“吴将孙武”,西敌强楚,北胁齐晋,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兵

家所祖;“赵将廉颇”,策马领兵,攻城拔寨,为报国老当益壮,将

相和千古流芳;“汉将韩信”,少有大志,智慧过人,为汉室基业立

下汗马功劳;三国名将“蜀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蜀将马超”,冲锋陷阵,勇冠三军;还有“蜀将关羽”、“将

军黄忠”,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忠臣猛将,一幕幕壮怀激烈的鏖战场

面……“唐将尉迟”,乃初唐良将尉迟敬德,辅佐太宗,功勋卓著,

被后人敬为守卫门神。“明将徐达”,是迄今发现的“将马钱”中时

代最晚的一位将军,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四方,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将马钱”还包括名将所骑坐骑,战马与其主人一起驰骋沙场,其功

勋同样为后人称道。如“赵骑特勒”“魏骑骥足”、“吴骑渥洼”、“齐骑青驹”等等,可以看到骏马或伫立,或行走,或踏越,或飞驰,仿佛听到它们或浅吟,或长鸣,或狂啸。可以认为是一幅名将百骏图。这里有伴随周穆王巡游天下的八匹骏马“骅骝、绿耳、赤骥、白义、

渠黄、俞仑、盗骊、山子”;那边是跟从秦始皇南征北战的号称“秦

始皇七骏”的七驾名骓“追风、白兔、蹑影、追电、飞翻、铜雀和晨凫”;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昭陵六骏”--

“拳毛娲、飒露紫、白蹄乌、特勤骠、青骓和什伐赤”更为后人所颂扬,这些神马在打马格钱都可以看到。

五、记事寄情

节庆文化

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的载体,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

的集中展示;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黏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是提升美好情操和培育丰富情感的熔炉,是广

大人民群众展示美好心灵和表现艺术才华的舞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

史上,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都是大规模的集体项目,而

且由于满足节日内容的需要,演变出种类繁多的节日形式,成为独特

的文化图景。世界范围内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凝聚,很大程度上就来自

于这些内容、形式都饱满的传统节日。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英烈,重阳登高敬老,香港、澳门地区始终将它们与春节一

起作为“五大传统节日”。也许,这正是它们历经百年殖民统治,仍

然保持民族情感和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然而,大陆经历“五四”新

文化运动,虽然在反传统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经过“扫四旧”、“文革”的放大,很多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甚至是

文化精神上的破坏。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传统

文化、传统节日在内地日益衰微。这也正是2004年“两会”中国人民

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

入我国法定假日,各放假一天”;无独有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

光会同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香港旭日集团主席杨钊等百多位香

港政协委员,也递交了类似提案的原因。这两份提议引起了很多与会

代表、委员的关注。

五月初五(端午节)钱币与邮票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

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

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

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

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

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

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

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

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

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

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

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

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

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

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

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

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

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

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

定名为曹娥江。

七夕节(乞巧节)钱币

中国古代每年的七月初七称为七夕,又称为乞巧节。乞巧节这天,妇女们都要在月亮下比赛穿针。各人面前放七根针,谁穿得快称为

“得巧”,谁穿得慢称为“得输”。不论是“得巧”或“得输”,都是

为了向织女星乞求做针线活儿的功夫,所以叫做乞巧。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一年月色最

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林光朝《中秋月夜》)。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

团圆节。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国人的心态情感

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

科举文化

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每个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荣誉。清代诗文钱“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表现了殿试中状元后飞奔报

捷的那种喜形于色的心情,背面则为文昌魁星(俗称文曲星),一手

捧书,一手执笔,立于鳌首之上,似正欲阅尽天下大块文章,圈点题名。所谓“魁星点斗”、“独占熬头”、状元及第、五子登科,都是

古代科举取士制度的生动写照。

商业文化

日有万陪钱币意为经商做生意的人们期盼自己生意兴隆,日日顾

客盈门。“陪”字取其本意,可释为主人陪伴邀请来的客人,即顾客;该钱背面图案为衡器--秤,秤杆之上挂有一权(即秤砣),秤钩所挂

之物上有一“意”字,既可理解为“称心如意”,也可引申为“诚心

诚意”(诚与秤谐音),即在商业经营中,对顾客要讲信誉,诚心诚意,以诚相待。自古经商之道,生意诚为本,诚招天下客,这对我们

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六、神话传说

《西游记》、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白蛇传》、周处斩蛟/田真哭荆钱币

“周处斩蛟”是中国古代“浪子回头金不换”教育的典型范例。

周处(242-297),字子隐,晋代阳羡人。他的祖父周鲂,做过吴国的

鄱阳太守。周处年轻的时候,力气过人,性情蛮横,因父亲早死,无

人管教,常与人斗殴闹事。当时,长桥下有条独角蛟,南山有只白额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们连同周处在内称作“三害”。后来有

人劝他去射虎斩蛟。周处先入南山射杀白额虎,接着又下长河,搏蛟

历时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四处相告,拍手庆贺。这时,周处居然斩蛟回来了,看到乡亲们庆贺的不是他射虎斩蛟,而是

以为他死了,这才知道乡亲们憎恨自己甚至超过虎蛟,便从此决心悔改。于是,周处就去找当时有名的学者陆机、陆云兄弟。并说“我很

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可年纪大了,恐怕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吧”。陆

云回答说“古人云朝闻道,夕可死矣。何况你年纪尚轻,前途还很远大”。从此以后,周处就立志改过,努力求学,最终成为晋朝一代名臣。元康年(297)周处西征齐万年反叛,由于他为人正直,受到一些

大臣忌恨,作战时,杀敌上万,至弓断矢尽,而援兵不至。最后浴血

战死疆场。周处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谥号孝。晋惠帝下诏

书曰“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赞美周处以身徇

国的崇高精神。钱币中周处执剑于浪涛中搏杀蛟龙,气势汹涌、构图

简洁,很好地表现了故事意境。

“田真哭荆”的故事在北宋时已有流传,赞美中华民族纯真的兄

弟情谊和团结的美德。相传陕西临潼有田真三兄弟,三人长大后分家,将祖上遗留的田产家私分成三份各得其一,仅剩庭院中一株紫荆树未分。三兄弟约定明日一早将紫荆树分斫为三,谁知次日早晨树已枯萎。田真惊叹树魂有知“闻知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三

人相拥而泣,遂不再斫树分树。从此三人相互团结兴家立业,紫荆树

也恢复生机,枝叶繁茂起来。钱币图案中庭院中有一棵紫荆树,田真居中,旁有两人,一人抚树垂首,一人似在比划什么。

古钱上的迷信

西汉末年,国势衰微,谶纬迷信开始广泛流传。谶,即征兆,用

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神学观点解释儒家经义。中国文字本身具有象征性和哲

理性,加之人们对文字的崇拜而带来的神秘感,使文字有了一种超乎

寻常的力量。

王莽在居摄二年(7年)铸造金错刀、契刀印证“卯金刀帝出,

复尧之常”的神话。“卯金刀”即“劉”(“刘”字的繁体),到篡位后,借口“卯金刀”不合“灭刘兴王”的天意,在始建国元年(10年)废止。

东汗光武帝刘秀利用谶纬学说为争权夺位进行舆论宣传,把王莽

时期大量铸造的“货泉”钱牵强附会解释(繁体“貨泉”,横列拆解

分开,“泉”字为“白水”,“貨”字为“真人”,联结起来就是

“白水真人”),便在南阳舂陵白水乡起兵,自号“白水真人”,就是

说刘秀“天意”授予他“中兴受命”之兆,是真龙天子下凡来了。

东汉灵帝好敛积钱财,不择手段,开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之先河。其铸行的“五铢”钱,在钱背内郭上有四道斜纹连接边缘,俗称“四

出文钱”。民间传说此钱象征天子下堂分道而去,意即汉室江山四分

五裂。果然没过多久,便爆发了黄巾起义,灵帝搜刮百姓积聚的钱财

真的象“四出文”那样向四处散去了。

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造了太货六铢,文字

苍劲秀美,形制精美。由于朝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称钱文中的

篆文“六”字好像一个人双手叉腰一样,民间就谣传出了“叉腰哭天子”的说法。果然不久陈朝灭亡,太货六铢成为有名的丧钱。

风雨飘摇的北宋政权,在金兵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了。宣和八

年(1126年)宋徽宗赵佶匆忙退位,钦宗赵构继位,改元为靖康,第

二年金兵就攻破汴梁,俘徽宗钦宗北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渡河南下,在临安登极称帝。一些谶纬术士编造种种故事,声称宋亡非战不利,而是取年号不吉利所致,将“靖康”二字,拆读为“十二月立康”,牵强附会为钦宗只能当十二个月皇帝便被康王赵构取代,是天意,天命难违。当然这是迷信,不足为信。

“一马乱天下”——崇祯年间,明王朝濒临灭亡,为了支付庞大

的军费开支,大量铸造“崇祯通宝”,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钱背

有奔马图案,钱币界称作“跑马崇祯钱”。民间附会“一马乱天下”

故事,有人传言此钱暗寓奸臣马士英使国家大乱,王朝灭亡;也有人

传言此钱征兆李自成起义军进北京,李自成自称“闯王”,“闯”字从“马”从“门”,一马进门,是李自成推翻明朝之图谶。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134020549 张晴林 借本学期开了民俗学课程的契机,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丛书之一,由高丙中教授著书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与此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看过许多学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及理解。结合着网上的扩展介绍,加上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以此写下读完这本书以后的理解和思考。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近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一部理论民俗学专著,在本书内容架构中,作者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继又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从而确定了解答理论难题的思路;接着将民俗学定位于生活世界,使一系列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迥然有别的内容(如语言层面的口头文学、信仰层面的迷信、行为层面的习俗等),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对“民”和“俗”的界定,对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的阐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民俗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民俗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918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刊物《歌谣周刊》的发行。这门既年青又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从理论到方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化是独立学科的标志。我搜索了作者写书的初衷,了解到高丙中教授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迫切地想把民俗学纳入经世学术之列。所以,此书不仅是理解民俗以及民俗学诸概念必不可少的学术专著,而且为民俗学与社会实践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是民俗学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但是,高丙中充分论证了一个“应该研究”的对象世界,却未能解决一个“如何研究”的现实问题。高丙中没有注意学术发展往往还有其自因的、出世的一面,也即科学革命无法人为预设的一面。具体的科学研究如何做、做什么,往往只与该项研究所持的理论与方法相关,而与我们如何定义操作对象没有关系。也许,学术的入世与出世,本来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两种取向,彼此无法相融,却始终互补。 我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之一是作者在书中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了两种研究取向——民俗事象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两种研究取向各自抓住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两个方面:文化和生活。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doc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_策划书,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例如: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如东北二人转);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最新尔雅《民俗与文化()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 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 理念、风俗,及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活动。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 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那么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为精神文化。在阶级社 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下面我来简述一下,武汉著名的吉庆街,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中山大道和大智路的交汇处,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吉庆街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吉庆街成为夜市大排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整顿、被规范的“不合法”状态中。汉口的码头文化在吉庆街发扬光大;吉庆街的菜肴各种菜系之精髓,周围的食客,有的是官高权重的要员,有的是斯文儒雅的公司白领,还有偶尔光临的明星名人。在武汉,没有哪条170米长的街道夜市,能像吉庆街一样,历经多次整顿取缔,却仍“顽强”生存下来;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使得天南海北的游人食客纷至沓 来,争睹它的风采;也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引 起如此大的争议,从2001年10月开始,各部门着 手对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进行。 成立了各个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吉庆街夜市场管理小组,对市场的进行了统一要求,摆放统一规范。直至2004年6月,经武汉市城管局批准,吉庆街成为武汉市首家获得审批的占道夜市。这段路是全国惟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 为了将名街的汉味特色进一步传承,增强名街品牌效应的辐射作用,进一步丰富其特色名街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迎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饮食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江岸区委、区政府决定打造沿江商务区,首选吉庆街进行改建。吉庆街以武汉本地特色菜肴小吃和民间艺人席间即兴演出为特色,外地人来吉庆街不只为了吃,多数是冲着汉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而来。 不是任何街头艺人都有资格在吉庆街进行卖艺活动,表演的艺人必须事先办理一定的手续,取 得演出证,挂在胸前。 演出证相当于是营业执照。有些艺人们别具一格,在“艺牌”上又附加一个“身份牌”,上面还有本人的肖像漫画。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到晚上,吉庆街就开始鲜活和喧嚣起来,从店内到店外,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顾 客随意选择、 自由搭配,艺人街头助兴,每家生意都显得很红火。可分为:美食生活区、民俗创意区、文化馆藏区、商务办公区。各块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之间交通联系便利,自东南向西北,产业板块布局由喧闹渐次走向宁静,由夜间经营渐次过渡到日间经营,衔接自然。 在吉庆街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种类 浅谈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徐佳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表演艺术系,河南 济源454650) 摘要: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音乐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 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关键词:音乐;文化;生活;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 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15-02 215--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中国古代钱币五十珍加图片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钱币五十珍宝 1、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 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 “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 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 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 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 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 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 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燕昭王二 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 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清代嘉庆年 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 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背面铸有三 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 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 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

刀、赵刀。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 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 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 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 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 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 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 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 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 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 铸。“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 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 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 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 春节的传统民俗 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如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敬天法祖传统文化祭祀节仪才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2010-01-30

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c12588164.html, 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梁珊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第06期 [摘 ; ; ; ; ;要] ;阐述了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及功能,论述了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困境,探究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之路。 [关 ; 键 ; ;词] ;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K89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8-0014-02 一、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和文化功能 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原儿女,在漫长的 岁月长河中,创造出特色各异、种类繁多、内蕴丰厚的民俗文化。其中,有起源于远古时代宗庙社祭制度的庙会文化,有起源于古代社会社祭、综合了戏曲、歌舞和杂技等民间艺术的游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有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岁时节日文化,以及隶属于物质生活民俗的居住建筑民俗等等。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包括了信仰、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等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河南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体现了河南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 首先是庙会。庙会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现象,是指围绕着庙宇这一特定所指而发生的群 体性信仰活动,它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的联系十分密切。它的形成和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祭制度密不可分,是人与自然、社会相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关键纽带。河南庙会群,从祭祀性质上可划分为原始神庙会、宗教神庙会、世俗神庙会和祖师神庙会等四大类。 其次是社火。社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包括戏曲、舞蹈、音乐和杂技等民间 艺术。它与民间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在庙会中以社火作为娱神的基本手段。社火的广泛存在,是祭祀土地社稷神的一种特殊的庙会,是庙会吸引百姓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敬神娱神媚神悦己的基本方法。在中原地区的流传分布有陕县大营社火和确山的打铁花等。 第三为岁时节日。岁时节日,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火生 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豫南地区的上蔡县,就是重阳节的重要起源地。如今,重阳节在当地成为人们插茱萸、戴香囊、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被称为“敬老节”,百岁老人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

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襄阳第二届(中国)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前言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水流域核心城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之乡。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殊鲜明、影响广泛,通过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自身文化涵养,为传承创新襄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带头作用。争取把此活动做到最大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襄阳新名片。也为襄阳公共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襄阳本土文化传媒企业,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总结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百姓文化娱乐项目种类,吸纳各地方组织举办经验,特向襄阳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春节期间在诸葛亮体育场举办“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并主动请缨为本届文化节执行承办单位。 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荟萃全国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不仅会展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而且此次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开放的文明时代精神紧密融汇,将为襄阳百万儿女营造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襄阳打造出一例民间民俗展示基地及旅游品牌。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亲友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北方和国内很多大型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喜庆的现场布局氛围、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文艺汇演,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在北方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全国各地发展蔓延。近年,以千年庙会文化演变的民间民俗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也发

漫谈山海关的历史文化

漫谈山海关的历史文化

漫谈山海关的历史文化 万里长城似一条巨龙,自嘉峪关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向东,便一头扎进渤海湾。顺着“龙头”回首向后望去,一排排嵯峨的山峰连绵向北排列着,犹如巨龙的双角,因此山名也唤做“角山”。闻名于世的古城山海关,便坐落于这“龙头”与“龙角”之间。如果你到山海关游览,最好选择在重阳前后,那时蟹满菊黄,寻得一处古色古香的小酒店,煮熟一盆通红的海蟹,就着产自昌黎的红葡萄酒,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心中,便凭添出几许怀古的幽情。在重温那一段段苍凉而悲壮的历史之余,使人对这座古城的文化背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文化摇篮——本土文化 角山深谧之处有一座古朴雅致的寺庙,当地人称作“角山寺”,其实早在明清两代,这里汇聚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因此名为“栖贤寺”。寺的周围栽种许多种古老的林木,每年秋季阔叶树的树叶纷纷落下,寺前满地的枯黄,显得落寞和凄凉。 关于栖贤寺的建筑年代已无丛查考,《临榆县志》上记载只说寺之由来盖已有年,但是最晚也是明代的建筑。当时的栖贤寺巍峨壮观,香火旺盛,不但是山海关一处佛教寺庙和名胜古迹,更重要的它还是山海关文化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从明代初至晚清,有大批读书人寄居于此著书立说,其中不乏颇有建树者,他们的著作被纳入四库全书,传述海内。肖显,明代著名书法家,祖居山海关,青少年时期曾在栖贤寺读书,1742年中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肖显致仕后在栖贤寺旁筑“围春山庄”读书自娱。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匾额相传就是当年肖显所书,肖显卒年不详,死后葬角山之阳,可见肖显对角山的厚爱。在栖贤寺众多读书人当中,詹荣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年少时在角山寺西跨院角山精舍内读书,后来中进士第任户部分司主事,郎中等官位,明嘉靖十三年,詹荣编写了山海关建关以来的第一部史志书——《山海关志》。后来詹荣官至兵部左侍郎,詹荣晚年隐居角山寺,自称“角山先生”。逝世后葬于南海大湾,志书载南海大湾间有詹荣书墓。 明清时期的栖贤寺人杰地灵,可惜后来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浓郁的文化氛围似乎也在那个时侯销声匿迹了,但仍然有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流传下来,至今被人们所传颂。栖贤寺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角山文化”,并逐渐影响形成山海关的本地文化。 二、流民大潮——移民文化 自明、清开始,便有中原地区的大量流民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移民入籍至山海关。那些东音西曲、南腔北调的群众性文化,也得以“安家落户”,溶于“土著”文化之中。在长期以来的流民大潮中,对山海关影响比较大的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闯关东”和改革开放后的大迁移。其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出关还是入关,留守在山海关的移民大部分是“能”人中的保守者,如今,我们仔细体会当地人的特征不难发现,在他们当中不乏老谋深算、狡黠诡诈,但同时又缺乏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他们固守家园、安居乐业,到也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有大批流民到关东平原开垦荒地。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山海关外大片土地闲置,政府鼓励中原汉人到关外垦荒,但在康熙七年,清政府又开始担心“龙兴之地”遭到破坏,于是下禁令不允许汉人出关。但关外的沃野千里,对生活在中原地区为穷困所迫的农民来说,仍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迫使他们不顾政府禁令冒险闯关,于是便有了“闯关东”的说法。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

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论文

姓名: 唐银平 学号: 10080427 班级: 2010级财经学院会计04班

四川饮食文化 之 川北凉粉 前言 (一)川北凉粉的简介 (二)川北凉粉的历史典故 (三)川北凉粉的发展渊源 (四)基本原料与制作步骤 (五)川北凉粉的特色吃法 (六)川北凉粉的营养价值 (七)川北凉粉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川北凉粉历史悠久创于蜀汉时期,经历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西南乃至 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做工简单而美味成为川北人们不可缺少的饮食。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川北凉粉;发展;营养价值;文化 前言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已经在南充生活了21年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当地的好吃的小吃——川北凉粉,那可真是微辣鲜香、细致绵软、清爽利口。来到重庆求学后,我意外地发现这儿也有卖川北凉粉的地方。因此趁着这次作业我就介绍下自己难忘的美味。俗话说:名以食为天。古往今来,这最不能少的就是吃了,而特别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

(1).产品简介 发源地:四川省第三大级城市南充市 川北凉粉(注册商标),原为农舍小食,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有的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拌、制做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到一年,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过去卖凉粉,多是挑着担儿卖,或在街边,或在十字路口,担儿一放,四面八方的顾客就来了。现在一般只卖成品凉粉,吃辣、吃酸,自己加佐料拌。要吃,也只有到大餐馆的筵席上品味儿了。 (2).历史典故 寻踪溯源,追根究底。川北凉粉,创于蜀汉,兴于明清,盛于五十年代。靠川乡礼仪之帮,经二十八代传人之手,牵丝挂牌,制粉调汤,传承至今,其间,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相传早在蜀汉时期,安汉县(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在渔舟货船之间,沙丘卵石之上,有两个凉粉棚:大棚姓薜,人称薜凉粉;小棚姓谢,名叫谢凉粉。大棚经营冷吃旋子凉粉,小棚经营热食片子凉粉。两家凉粉`冷热有别`开头各异。一样的绵软细嫩,爽口宜人;一样的麻辣鲜香,其味无穷;薜家婆媳与谢家父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夫妻和睦,绝技传家,两面三刀种凉粉,合流一处;谢凉粉更招换记,粉墨登场,亮相安汉。据说巴西郡(今阆中)太守张飞,巡视安汉,对谢凉粉喜爱有加,备受封赏,成为蜀国刘备御前贡品,谢凉粉才挤身市井闹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夹,改制砣粉,再调红油,配上松脆酥香小锅魁,风味独特,鲜美异常。刹时间,老饕光顾,馋虫毕至,车水马龙,食客盈门。 (3).产品的发展 史书记载,川北凉粉始于蜀汉,自清光绪年间四川南充设店经营至今。1956年政府成立了国营南充市川北凉粉店,2004年企业改制,成立了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17家。2006年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22家。2007年发展连锁加盟店24家,建立“辣椒红油”工业化生产线,产品通过国家QS认证,进入南充及周边市场。 三年来,公司以传承川北凉粉饮食文化为宗旨,为大众提供物美价廉、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为目的,以经营川北凉粉系列菜品(小吃、中餐、快餐)及产品(菜籽油、红油、淀粉、调味品)为主,以连锁加盟发展为模式。建成了食品研究所、中心化验室,配置了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从事产品研发。制订了“辣椒红油”、“豌豆淀粉”企业生产标准,购置了先进的制油、沱粉生产设备,专业生产“川北”牌辣椒红油及凉粉专用沱粉,产品统一配送到全国各连锁加盟

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俗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区别 内容摘要:文化,是实践领域最广;时代象貌最真实、完整的人民大众对最贴近生活、最现实的--现实中最突出及至最不突出的;科学理念浅化到惯常状态下(随生活用品渗入)最扎实、实用的;情感交流中最敏感、深刻的直至社会体制上最细微、晦涩的……事物及其发生,取得种种狭缢浅显的或广域深邃的;或是正统、非正统; 有渊源、无渊源的……有关真、善、美的感觉感悟或是洞察。民俗和文化的交织中会触碰出怎样的火花!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在全国来说有一定普遍性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

xx古代货币历史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制的一种称量货币。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 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大量的青铜铸币外,偶而我们还会发现铅质的铸币。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还使用黄

(完整版)谈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风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乃至一万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卓绝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在这里,要谈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太实际,于是我挑选民俗风情来表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理解。 民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现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表现民族传统、心态、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 例如,所谓古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正是早期自然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例如江南的竹文化,北方的牧区毡蓬住房形式,这些独特的文化风俗正是由于当地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再例如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灵魂的迷信,成为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 而把以上那些民俗活动总结并表现的更为有组织和系统的当然是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了。在我国现代的生活中的传统民俗节日,因剔除了封建迷信糟粕,往往只保留了节日的外在习惯,如节日的饮食、娱乐活动等。从内容上考察,传统节日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其中既有单一性的节日,更多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都多种多样,那我们的民俗自然有多样性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时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学的东渐,汉、唐了两代文化整合的气魄,元、清两代的多民族共处,这众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国的民俗上,决定了它们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必然要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我国民俗特点的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其的实用性。 实用性,即一种“有所为的活动”。民俗学界普通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民俗信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民俗事项有利于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作用。因此,可以说民俗活动乃是一种所为的活动。由于折中有所为的实用性目的存在,才使民俗事象的约定俗成和世代传承有了积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表现合家团圆,亲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交流活动,这表明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心态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和”,“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实用性也就是扣准这个“和”字。我国民俗的实用性,具体地说,可以巩固和强化家庭的世系,增强祖宗观念和家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民俗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起到助团结、促和睦、调感情等作用,通过礼仪和祝愿的渠道,使亲朋好友团聚,加强人的伦理观念,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使家庭生活、人际关系趋于和谐。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例如赛龙舟、荡秋千、赛马、斗马、跳月、走街、踏青、登高、对歌、除旧扫房、迎春喜祝、民间花会、游艺表演等等,与人们追求的健康、调剂生活、增强情趣、娱乐休息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传统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其“良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健康的“陋俗”则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传统民俗中的“陋俗”必须加以改革,剔除糟粕的东西。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现象,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概括起来,民俗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民俗对人们可以在法律、纪律、道德、行为等方面起规范作用。民俗与国家政策法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措施要符合民心民情,要结合国情,而民俗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正是重要的民心、民情、国情的标志所在。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为,则多半取决于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