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四节 第二课时 硫 酸 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四节 第二课时 硫 酸 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四节 第二课时 硫 酸 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四节 第二课时 硫 酸 含答案

第二课时硫酸

[课标要求]

1.了解硫酸的酸性。

2.了解浓硫酸的三大特性,特别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了解硫酸的重要用途。

1.硫酸的电离

H2SO4是二元强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2-4。

2.稀硫酸的性质(具有酸的通性)

写出稀H2SO4发生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与Fe反应:Fe+2H+===Fe2++H2↑,

②与CuO反应:CuO+2H+===Cu2++H2O,

③与Ba(OH)2反应:Ba2++2OH-+2H++SO2-4===BaSO4↓+2H2O,

④与Na2CO3反应:CO2-3+2H+===CO2↑+H2O,

⑤与BaCl

2反应:Ba

2++SO2-

4===BaSO4↓。

1.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常温下,铁、铝遇浓H2SO4发生“钝化”,“钝化”并不是不反应,而是浓H2SO4强氧化性的体现。

3.必记两反应: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C+2H2SO4(浓)=====

CO2↑+2SO2↑+2H2O

稀硫酸的性质

1.小强同学为了区别稀硫酸与稀盐酸,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解析:选C A中都会产生气泡不能区别;B中溶液都能变为红色不能区别;C中硫酸中会产生沉淀,而盐酸则不能产生沉淀;二氧化碳不能和酸反应,因此D中没有明显现象。

2.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加入稀硫酸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Zn―→ZnSO4

B.CuO―→CuSO4

C.块状大理石―→制取大量CO2

D.Ba(OH)2―→BaSO4

解析:选C 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时,由于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CaCO3的表面,阻止了硫酸与CaCO3的进一步反应,故不能用大理石与稀H2SO4反应制取大量CO2。

1.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1)吸水性:浓硫酸能够吸收气体、液体中的水分子及固体中的结晶水,故常用作

干燥剂。

(2)脱水性:浓硫酸能把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原子组成比脱去常常剩余黑

色的炭。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的反应:除金、铂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浓硫酸作用,如与铜反应:

实验

操作

实验现象a试管中铜丝表面有气泡逸出

b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浓硫酸的特性

c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逐渐变为红色

将a试管里的溶液慢慢倒入水中,溶液变为蓝色

实验

结论

Cu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H2SO4(浓)=====

CuSO4+SO2↑+2H2

O

②常温下,冷的浓硫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

③与非金属的反应:

加热时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2SO4(浓)=====

CO2↑+2SO2↑+2H2O。

2.硫酸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

(2)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

(3)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作干燥剂等。

[特别提醒] 稀释浓H2SO4的方法是把浓H2SO4沿玻璃棒(或器壁)慢慢注入水中而不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1.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中,表现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提示:表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2.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如何证明H2SO4的还原产物是SO2?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或消除)SO2对环境的污染?

提示: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若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会恢复红色,则证明产生的气体是SO2。用可抽动的铜丝代替铜片,可控制反应的进行,从而减少SO2的产生量;多余的SO2可用NaOH溶液吸收,以免污染环境。

3.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常温下应如何储运浓硫酸?

提示:因常温下,浓H2SO4能使Fe、Al“钝化”,故可用铝槽(或铁罐)车储运浓硫酸。

1.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的区别

由此看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本身是否存在水分子。

2.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1)本质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是因为H 2SO 4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具有很强的得电子能力。

(2)反应规律

①Fe、Al 的钝化。常温下,当Fe 、Al 遇到浓硫酸时,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现“钝化”现象。

②常温下与活泼金属反应(铁、铝除外)表现强氧化性和酸性,生成硫酸盐和SO 2,硫酸浓度变小后,生成的气体为H 2。

③与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的规律。

a .反应需要加热,否则不反应。

b .还原产物一般是SO 2,一般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的硫酸盐,非金属被氧化为高价态氧化物或含氧酸。

c .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而与非金属反应时,只表现强氧化性。

d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变小,一旦变为稀硫酸,反应即停止。

④与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反应,如与H 2S 、HI 、HBr 、FeCl 2等物质反应。

1.将下列现象与硫酸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连接起来。

(1)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2)浓H 2SO 4滴在纸上,使纸变黑

(3)浓H 2SO 4干燥SO 2气体

(4)锌粒放入稀H 2SO 4中有气体放出

(5)盛有浓H 2SO 4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

(6)把木炭放入热的浓H 2SO 4中有气体放出

答案:(1)—D (2)—C (3)—B (4)—A (5)—B (6)—D

2.下列事实与原因(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浓硫酸具有难挥发性)

B .向某样品溶液中先滴加过量的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加BaCl 2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样品溶液中含有SO 2-4)

C .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D .浓硫酸可与铜反应(只显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解析:选B 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是因为浓硫酸的吸水性;向样品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任何现象,说明一定没有Ag +,再加入少量BaCl 2溶液,生成白色沉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强氧化性

淀,此时溶液为酸性,而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则白色沉淀为BaSO4,溶液中含有SO2-4;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主要是利用了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与金属铜的反应中既表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又显示浓硫酸的强酸性。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氯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钝化

解析:选D A项,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炭化;B项,浓硫酸与Cu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C项,H2SO4与NH3反应,因此浓硫酸不能干燥NH3;D项,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Al、Fe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2.下列叙述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能使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B.浓硫酸对有机物的腐蚀性是浓硫酸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的综合体现

C.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稀硫酸无氧化性

D.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布拭去,再涂上稀NaOH溶液

解析:选B 浓硫酸使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A错误;稀硫酸中的H+具有较弱的氧化性,C错误;NaOH本身具有强腐蚀性,不能涂在皮肤上中和消除浓硫酸的腐蚀作用,D错误。

3.下列现象和用途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浓硫酸作干燥剂

B.浓硫酸使火柴梗变黑

C.浓硫酸加热时与炭反应

D.浓硫酸加热与铁反应

解析:选B 区别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要看原物质中是否有水分子。一般来说,脱水性是对有机物质而言,其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即以H2O的形式脱去。A选项中浓硫酸表现吸水性;C项,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D选项中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和酸性;只有B选项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

4.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对看到的现象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苹果块会干瘪

B .②中胆矾晶体表现有“白斑”

C .③中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D .④中pH 试纸变红

解析:选D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苹果块中散发的水分、胆矾风化产生的水、饱和KNO 3溶液挥发产生的水分都被浓硫酸吸收,从而导致苹果块变干瘪、胆矾表面失水而出现不带结晶水的无水CuSO 4,饱和KNO 3溶液失水而有晶体析出,浓硫酸中不能电离出H +

,因此pH 试纸不会变红,但会被炭化而变黑。

5.为了验证木炭可被浓H 2SO 4氧化成CO 2,选用下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1)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______接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接______。

(2)仪器乙、丙应有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已检验出CO 2?

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丙中__________________。

(3)丁中酸性KMnO 4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O 2、SO 2和水,由于SO 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检验CO 2之前首先要除去SO 2,SO 2具有还原性,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除去。为验证是否除尽需要再通过品红溶液检验,所以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A 、F 、E 、C 、D 、B ;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中出现白色沉淀,而丙中品红未褪色时,即可表明已检验出CO 2;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丁中酸性KMnO 4溶液的作用是吸收SO 2;

(4)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

答案:(1)A F E C D B

(2)出现白色沉淀 品红未褪色

(3)吸收SO 2

(4)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1.下列关于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B .浓硫酸可用铁罐贮存

C .稀硫酸能使蔗糖脱水

D .SO 2溶于水,可得到稀硫酸

解析:选B A 项,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错误;B 项,浓硫酸与铁发生钝化,故可用铁罐贮存;C 项,稀硫酸没有脱水性,不能使蔗糖脱水,错误;D 项,SO 2溶于水,可得到亚硫酸,错误。

2.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会有白雾生成。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的是

( )

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盐酸具有挥发性

D .气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解析:选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盐酸挥发,和浓硫酸的脱水性无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可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进行稀释

B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O 2、CO 2

C .浓硫酸与铁反应可产生H 2

D .浓硫酸对皮肤或衣服有很强的腐蚀性

解析:选C A 项,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且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所以不可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稀释,应该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正确;B 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O 2、CO 2,正确;C 项,浓硫酸是氧化性酸,与铁反应得不到H 2,错误;D 项,浓硫酸对皮肤或衣服有很强的腐蚀性,正确。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氨气等气体,但不能干燥有较强还原性的HI 、H 2S 等气体

B .浓硫酸与单质硫反应的方程式为S +2H 2SO 4(浓)=====△3SO 2↑+2H 2O ,在此反应中,浓硫

酸既表现了其强氧化性又表现了其酸性

C .把足量铜粉投入到含2 mol H 2SO 4的浓硫酸中,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22.4

L

D .常温下能够用铁、铝等容器盛放浓H 2SO 4,是因为浓H 2SO 4的强氧化性使其钝化

解析:选D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NH 3,A 不正确;浓硫酸与S 作用时,只表现其强氧化性,B 不正确;Cu 与浓H 2SO 4反应时,浓H 2SO 4浓度逐渐降低,当成为稀H 2SO 4时,反应停止,参加反应的H 2SO 4少于2 mol ,故C 项产生的SO 2在标准状况下不足22.4 L 。

5.通常情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组是( )

A .SO 2、Cl 2、H 2S

B .O 2、H 2、SO 2

C .O 2、H 2、NO

D .HCl 、CO 、NH 3

解析:选B A 项,H 2S 与SO 2、Cl 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而且H 2S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错误;B 项,O 2、H 2、SO 2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而且都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正确;C 项,NO 和O 2不能大量共存,错误;D 项,HCl 、NH 3会发生反应产生NH 4Cl ,不能大量共存,而且NH 3与浓硫酸会发生反应,因此不能使用浓硫酸干燥。

6.下列各实验相应操作、实验现象及原因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

解析:选D 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钝化,A 不正确;浓硫酸使白纸变黑是由于浓硫酸的脱水性使纤维素炭化,B 不正确;二氧化硫通入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溴水褪色,二氧化硫表现为还原性,C 不正确;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只有NH 3,D 正确。

7.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①2NaCl(固)+H 2SO 4(浓)=====△Na 2SO 4+2HCl↑

②C+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③Cu+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④2FeO+4H 2SO 4(浓)===Fe 2(SO 4)3+SO 2↑+4H 2O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选B 金属、金属氧化物(具有变价的金属元素处于低价态)与浓H 2SO 4反应时,浓H 2SO 4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非金属与浓H 2SO 4反应时,浓H 2SO 4只表现强氧化性。

8.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

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 .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 2的量

B .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 2的生成

C .③中选用NaOH 溶液吸收多余的SO 2

D .为确认CuSO 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解析:选D 上下移动铜丝可以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与分离,从而可以控制反应生成SO 2的量,A 项正确;SO 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 项正确;SO 2有毒,要用NaOH 溶液吸收处理,C 项正确;反应液中H 2SO 4的浓度较高,不能向①中加水,应将①中溶液沿器壁慢慢加入水中,D 项错误。

9.某同学设计实验证明铜与浓硫酸能发生反应,并检验生成气体的性质,如图所示,在试管里加入2 mL 浓硫酸,用带导管和一个小孔的胶管塞紧,从孔中插入一根铜丝,加热,把放出的气体依次通入品红溶液和石蕊溶液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a 、b 分别检验生成气体的性质,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及其性质。

试管a 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管b 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铜与浓硫酸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 +2H 2SO 4(浓) =====

△CuSO 4+SO 2↑+2H 2O ;(2)反应产生的SO 2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SO 2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产生亚硫酸,电离产生H +

,使溶液显酸性,因此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答案:(1)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2)品红溶液褪色 漂白性 石蕊溶液变红 酸性

10.(1)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下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 瓶的溶液褪色,C 瓶的溶液不褪色。A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B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C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确定的产物是________,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解析: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CO 2和SO 2。CO 2和SO 2在化学性质上的相同点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跟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会相互干扰鉴别。CO 2和SO 2在化学性质上的明显不同点为SO 2有漂白性,CO 2则没有;SO 2有较强的还原性,CO 2则没有。在SO 2、CO 2混合气体中,首先用品红溶液检验SO 2的存在,然后将SO 2氧化除去,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 2的存在,是一种确认SO 2和CO 2共存的好方案。

由于对CO 2、SO 2的确认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应在确认CO 2和SO 2之前先确认H 2O 。与H 2O 发生作用并伴有明显现象的物质,中学生应该熟知的是无水CuSO 4。白色的粉末与H 2O 反应生成蓝色的晶体。CuSO 4与CO 2和SO 2都不发生任何作用。

答案:(1)C +2H 2SO 4(浓)=====△ 2SO 2↑+CO 2↑+2H 2O

(2)④ ② ① ③

(3)验证产物气流中有SO 2 将SO 2全部氧化吸收

确定产物中SO 2已被B 瓶溶液全部吸收

(4)无水CuSO 4(或变色硅胶) 水蒸气 由于产物气流通过①③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②必须设置在①③之前

(5)澄清石灰水 CO 2

1.下列关于浓硫酸和稀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稀硫酸都难挥发

B .浓硫酸、稀硫酸都能氧化金属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同

C .浓硫酸、稀硫酸在加热时都能与铜反应

D .浓硫酸、稀硫酸在常温下都能用铁制容器贮存

解析:选A 选项B ,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氢气;选项C ,稀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不反应;选项D ,常温下稀硫酸能与铁反应,所以不能用铁制容器贮存稀硫酸。

2.下列有关浓H 2SO 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H 2SO 4与铜片共热的反应中,浓H 2SO 4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 .浓H 2SO 4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后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SO 2,与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H 2

C .常温下,铁或铝不与浓H 2SO 4反应,所以可用铁或铝制的容器贮存浓H 2SO 4

D .浓H 2SO 4是不挥发性强酸,氢硫酸是挥发性弱酸,所以可用浓H 2SO 4与FeS 反应制取H 2S 气体

解析:选A 浓H 2SO 4与Cu 片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SO 4(浓)+Cu=====△ CuSO 4+SO 2↑

+2H 2O ,由反应式可知,若2 mol H 2SO 4参加反应,其中1 mol H 2SO 4作氧化剂,使Cu 氧化,本身被还原为SO 2,另外1 mol H 2SO 4起酸的作用,故A 项正确。在浓硫酸中存在的是H 2SO 4分子,其分子中+6价的硫易得到电子,它把金属氧化的同时本身被还原为硫的低价化合物SO 2,即使是遇到活泼金属如Zn 、Fe 等也是如此,故B 项错误。常温下铁或铝不是不与浓H 2SO 4反应,而是发生钝化,故C 项错误。浓H 2SO 4有强氧化性,H 2S 有强还原性,前者能把后者氧化,得不到H 2S 气体,故D 项错误。

3.某研究小组成员设计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如下方案,不合理的是( )

解析:选B 向稀H 2SO 4中加入金属铝片后,产生无色无味气体,B 错误。

4.向50 mL 18 mol·L -1的H 2SO 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 )

A .小于0.45 mol

B .等于0.45 mol

C .在0.45 mol 和0.90 mol 之间

D .等于0.90 mol

解析:选A 18 mol·L -1的H 2SO 4是浓H 2SO 4,在50 mL 溶液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

0.90 mol。铜与浓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在“充分反应”的限定下,似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是0.45 mol。但是,事实上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逐渐被消耗,而且水的生成逐渐增多,使得硫酸浓度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浓H2SO4就变成稀H2SO4,不再与铜发生反应,可见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

0.45 mol。

5.一定量的Cu粉与浓H2SO4共热产生SO2气体的体积为2.24 L(标准状况下),则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 )

A.加入Cu的质量为6.4 g

B.加入浓H2SO4中含溶质为0.2 mol

C.加入Cu的质量大于6.4 g

D.加入浓H2SO4中含溶质多于0.2 mol

解析:选B 随反应进行,浓H2SO4会变为稀H2SO4,稀H2SO4在加热条件下难与Cu反应产生SO2。

6.将足量的铜片与100 mL 18 mol·L-1浓硫酸加热充分反应,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SO2气体V L,下列对此反应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B.反应结束后两种反应物均有剩余

C.被还原的硫酸为V

22.4

mol

D.参加反应的Cu为0.9 mol

解析:选D 浓硫酸可以和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稀硫酸与铜不能发生反应。当浓硫酸变为稀硫酸时反应停止。反应过程中浓硫酸逐渐变稀,因此反应结束后铜和稀硫酸均有剩余,

则参加反应的n(Cu)<0.1 L×18 mol·L-1×1

2

=0.9 mol;被还原的硫酸应依据生成的SO2来

算,可得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n(H2SO4)=n(SO2)=

V L

22.4 L·mol-1

V

22.4

mol。综上所述,

故D项错误。

7.用20 mL 18.4 mol·L-1的浓H2SO4与铜共热一段时间后,冷却,过滤除去多余的铜,将滤液加水稀释到100 mL,所得溶液中SO2-4的浓度为3.18 mol·L-1,则此时溶液中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50 mol·L-1B.0.75 mol·L-1

C.1.00 mol·L-1D.3.18 mol·L-1

解析:选A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稀硫酸与铜不反应,所得溶液为CuSO4与稀H2SO4的混合溶液。反应前n(H2SO4)=18.4 mol·L-1×0.020 L=0.368 mol,反应后n(SO2-4)=3.18 mol·L-1×0.100 L=0.318 mol;因此减少的SO2-4的物质的量n(SO2-4)=n(SO2)=0.368

mol -0.318 mol =0.050 mol 。由反应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可知,n (CuSO 4)

=n (SO 2)=0.050 mol ,则c (CuSO 4)=0.050 mol 0.100 L

=0.50 mol·L -1。 8.已知X 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变黑。A 与X 反应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均已略去,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X 使蔗糖变黑主要体现了X 的强氧化性

B .若A 为铁,则足量A 与X 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

C .若A 为碳单质,则将C 通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一定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D .工业上,B 转化为D 的反应条件为高温、常压、使用催化剂

解析:选D X 为浓硫酸,使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A 错误;常温下,铁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B 错误;若A 为碳单质,则C 为CO 2,过量的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没有沉淀产生,C 错误;工业上,SO 2转化成SO 3是500 ℃左右、常压、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D 正确。

9.在化学课上围绕浓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将适量的蔗糖放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浓硫酸,生成黑色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的黑色物质(单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这种黑色物质继续与浓硫酸作用会产生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填字母)。

A .酸性

B .吸水性

C .脱水性

D .强氧化性

(4)将(2)中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可以看到品红溶液________,说明这种气体具有________性;将(2)中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水中可生成一种不稳定、易分解的酸,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否用澄清石灰水鉴别这两种气体?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不能,请填写两种能鉴别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蔗糖炭化,所以生成的黑色物质(单质)是C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炭反应生成CO 2、SO 2和水,其中SO 2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的主要

污染物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中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4)SO 2具有漂白性,因此将(2)中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可以看到品红溶液褪色;SO 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 2+H 2O H 2SO 3。(5)SO 2、CO 2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气体过量后沉淀又溶解,所以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这两种气体;由于SO 2具有漂白性和还原性,所以能鉴别两种气体的试剂可以是品红溶液、溴水。

答案:(1)C (2)SO 2 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3)BCD (4)褪色 漂白 SO 2+H 2O H 2SO 3

(5)不能 品红溶液、溴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1)装置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 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应浸一种溶液,这种溶液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 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 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 ,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 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 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B 中应放置的溶液是________。

a .水

B .酸性KMnO 4溶液 c .浓溴水 D .饱和NaHSO 3溶液

(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 mol·L -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

反应完毕时,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u 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2H 2SO 4(浓)△,CuSO 4+2H 2O +SO 2↑。反应过程中H 2SO 4不断被消耗,同时反应生成的H 2O 使H 2SO 4的浓度减小,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变为稀硫酸时,反应停止。(2)生成的SO 2具有漂白性,且污染大气,可用NaOH 溶液吸收。(3)余热使反应继续进行,生成的多余气体可储存于B 中,排出的液体进入长颈漏斗,为减少SO 2的

溶解,B 中应为饱和NaHSO 3溶液。(4)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成稀硫酸,而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不和铜反应。

答案:(1)Cu +2H 2SO 4(浓) =====△ CuSO 4+2H 2O +SO 2↑

(2)NaOH 吸收多余的SO 2,防止污染空气 (3)广口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液面上升 d

(4)反应过程中浓硫酸被消耗,逐渐变稀,而铜不与稀硫酸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vip专享)【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整套】 精品配套学案 打包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精品配 套学案汇总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 课前预习

一. 预习目标 结合初中的化学实验常识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 二. 预习内容 (一)实验室规则 1、进实验室前, 应先预习实验, 明确实验、、 , 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 应先检查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 严禁随便地进行无关的实验, 不得大声喧 哗. 4、有意外事故, 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 应将仪器 , 整理清洁实验台. (二)了解安全措施 2、一些药品的保存: (1)金属钠、钾放在 (2)白磷放在中;溴用封;碘易升华, 封存 (3)氯酸钾、硝酸铵不要同可燃物混放, 防爆炸; (4)酒精等易燃物应密封且远离火源; (5)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放瓶中阴冷处 (6)酸放在玻璃瓶中, 碱放在带的试剂瓶中. 3、安全常识-----“六防” 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 . 如:H2,CO,CH4,C2H4,C2H2等 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应加 防失火:可燃物质要远离 防中毒:制取有毒气体应在中进行, 要注意吸收 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时, 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 要安装装置防污染:制取有毒物质是要有装置 (三)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 1、药品的取用 (1)固体的取用要注意什么? ①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 块状的用 . 用后及时擦干净药匙或镊子. ②固体粉末时, 先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的 ,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③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先把容器 , 把药品放到容器口, 再把容器 慢慢竖立起来, 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 (2)固体药品取用的几个原则: ①三不:不能用手直接取用或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 精编版

必修2 教学案(全册按课时) 带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其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 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 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 自主探究: (06广东高考)同主族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A、6 B、12 C、26 D、30 还有哪些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测试: 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C.NaH D.H2O2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 精品导学案】高中化学 2.3.2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时宜从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1.可逆反应 (1)在同一条件下,①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②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有“四同”:同一反应;(反应处于)同一条件;(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3)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时,不用“”,而用“③”。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2和1 mol I2发生反应: H2(g)+I2(g)2HI(g) 对于以上反应: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④最大。 ②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⑤最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 ⑤反应进行到⑥v(正)=v(逆)时,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 ⑥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⑦这个状态称为⑦化学平衡状态。 ⑧此时反应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任何一种物质反应掉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在生产、生活中,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主要是促进有利反应和控制有害反应两个方面: ①促进有利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加快有利反应的速率; ②控制有害反应,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减慢有害反应的速率。 (2)为加快煤燃烧的反应速率,对煤炭颗粒的要求是⑧越小越好,对空气的要求是保持适当过量,并保证煤炭与空气中的氧气⑨充分接触。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单元测试题(A)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B.1∶4C.3∶4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高一化学导学案 (必修1)

阅读教材5步曲 读:课前阅读教材,思考本节所讲的核心内容,如果阅读后印象不深,再阅读一遍。然后独立思考,完成学案。 划:阅读教材和学案,划出理解该概论要点与细节,以及不懂的地方,并适当做以标记。 写:带着阅读教材的体会,深入课堂,静心听讲,把教师对概念的理解,快速以简要的文字,标写在书上该概念旁,不可把黑板上所有东西茫茫碌碌照抄照写、以免影响听课的质量。 思:听课后要认真思考,把握核心概念理解的要点,形成自己理解的思路。记: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结合老师的讲解,把所学内容的内涵记在笔记本上,并用不同颜色加以标注,以便课后复习。

导学案NO.1 年级:高一科目:化学主备:审核: 课题:过滤与结晶课型:复习课时 : 1 【考纲解读】 过滤和结晶使用的仪器及其应用 【自学与归纳】 分离和提纯的区别: 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每一组分都要保留下来,如原来是固体,最后还是固体 提纯:指保留混合物中的某一主要组分,把其佘杂质通过一定方法都除去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质的分离方法有:、、。 1、 原理:利用物质的差异,将液体和分离开来。 实验用品:、、、、。 注意事项: 过滤操作实验小结: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两低不要忘。

2、和结晶 原理:利用的方法,使溶液中不断挥发而析出(晶体)的过程。 实验用品:、、、。 操作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 的。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 3)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用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是分离和提纯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物质的混合物,且混合物中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而另一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交流与展示】粗盐的提纯 1.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杂质,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提纯。以上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作用依次是: (1)________溶解。 (2)引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方法 杂质加入的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硫酸盐如Na2SO4 MgCl2 CaCl2 多余的__________、 适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1.试剂:____________; 2.步骤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有机化学

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二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 【学习目标】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的存在和用途,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电子式、结构式的正确写法。 3、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学习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预备知识】 1、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外,常有、_____,还含有、、、_ 等。其中仅含和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也可称为,该类物质中组成最简单的是。有机物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种。【基础知识】 一、甲烷的结构与性质 1、甲烷的存在:。 2、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 结构式:。 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为:, 对应的CH2Cl2有几种结构? 常用的分子模型有两种。 3、物理性质: 甲烷是色、味、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或小)。用或收集甲烷。 4、化学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稳定,与不反应,与也不反应。因为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所以在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一般 用箭头而不用等号。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写出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有机方程式与无机方程式写法的区别:。(2)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材实验3-3)将一瓶甲烷与一瓶氯气混合, 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高压汞灯照射, 观察到什么现象? 化学反应现象:光照时,氯气的黄绿色

逐渐,瓶壁上有 生成,液面, 试管中有少量。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①常如何验证HCl的生成呢? ②常温下,除了CH3Cl是气体外,其他三种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我们看到黄色油珠呢? 。其实,在该反应中,生成的有机产物除一氯甲烷外,还有 。 [课堂练习] 请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取代反应的定义: [思考与交流] 1.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之间的差别为: 2.历史上,科学家们在测定了甲烷分子组成为CH4后,对甲烷的分子结构曾提出了两种猜想:正四面体型与平面正方形,科学家如何判断出甲烷分子是哪种空间构型的? [归纳小结]:甲烷取代反应 条件: 特点: 【过关检测】 1、下列关于甲烷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B. 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为正四边形结构 D. CH2C1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都不反应 B. 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点燃前不必验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实验学化学复习1学案.docx

单元复习 【知识框架】 【专题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涵义: 混合物的分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混合物中所含有的各种物质一一分开成为纯净 物,并要求恢复物质的原来状态;物质的提纯则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杂质,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二者要求不同,这也是两种题型在解题中的区别。 2.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原则 在用化学进行分离与提纯时,所选用的试剂一般只能与杂质反应,提纯过程中不能引入 新的杂质。试剂与杂质反应的生成物要易于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被提纯的物质要复原,尽量不减少。所选用试剂应尽可能易得到。即符合“多得”、“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的原则。 【注意】( 1)在实际操作中,加入“适量” 的试剂除去杂质是很难的。要彻底除去杂质,所选择的试剂必须过量。所以由所选择试剂过量而引入的新杂质也必须除去。 (2)对于分离与提纯的全过程,要求做到选择试剂合理,加入顺序正确,操作步骤 简便,除去杂质彻底,并且尽可能地将杂质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1.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1)过滤法;2)蒸发法;(3)蒸馏法;(4)萃取和

分液法。 【例题 1】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 2+2+2++ Zn、 Hg、 Fe、 Ag 等四种离子。某学生利用 实验室可以提供的药品和仪器,综合考虑有关因素(如反应速率、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设计从该污水中回收金属银的方案为: 实验室可以提供的药品:锌粉、铜粉、铁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提供的 仪器:试管、烧杯、导管、铁架台(包括铁夹、铁圈、石棉网等)、酒精灯、 U形管、启普发生器等。试填写下列空白: (1)第①、②步操作中需要的药品为:①;②。 (2)第③步操作的仪器必须连接装置,理由是。 (3)第④步操作必须的玻璃仪器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现象 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第④步操作开始时应该,结束时应该。实验过程中对多余氢气的处理方法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混合物的分离除杂质知识,对于汞的易挥发而引起的环境污染,要 充分注意。银是不活泼的金属,可以用活泼的金属从溶液中置换出来,由于汞也不活泼,因 此固体残渣中一定含有汞,虽然汞易挥发,但汞蒸汽有毒。所以在加热回收时必须加一个冷凝 装置。因为加热时银将变成氧化银,所以需要用氢气还原。 【答案】:⑴①铁粉;②稀盐酸或稀硫酸。⑵冷却回收;回收金属汞,防止汞蒸气污染环境。 △ ⑶试管、导管、酒精灯;棕褐色固体变为银白色,试管口有水滴;H2+Ag2O 2Ag+HO。 ⑷先通 H ,待 H 充满试管后,再加热;先停止加热,继续通H ,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H ; 2222 点燃。 【专题 2】.物质的鉴别 1.物质的检验分为物质的鉴别、鉴定和推断三种情况。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征,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分析,将它们区分开来。物质的鉴定是指对未知物进行分析,确定物质的组成。进而确定它是什么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核素 1、质量数 忽略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 +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练习(1) (2)判断:任何微粒都有:质子( )、电子( )、中子( ) (3)1mol 下列物质的质量分别为:H 2O : D 2O : T 2O : 3、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把具有 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同位素: 注意:(1)同位素 性质基本相同, 性质不同 (2)不论游离态、化合态,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不变 同位素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考古时利用 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用于制造氢弹,利用 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 制原子弹、核反应堆原料。 4、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1、已知铀元素有235U等多种核素,则铀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35()2、B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核内有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6个中子,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问在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碱金属元素 课前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钠与氧气常温: 钠与氧气加热: 钠和水(滴加酚酞):反应: 现象: 2、完成教材P5 碱金属元素表格,并总结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合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思考: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上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写在书上) 课上 1、碱金属元素符号: 名称: 2、碱金属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5、碱金属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问题]一般情况下,怎样取用固体、液体?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低、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导学案2.2.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学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学习目标 (1)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2)了解发展中的原电池; (3)能依据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自主学习 1.请写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2)二次能源: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等。 课内探究 一、原电池原理深化认识 【例题】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的是() [练习1] 下列组合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有() [练习2]

由X、Y两种金属和稀硫酸组成一个原电池,结果发现X表面无气泡而Y的表面有气泡产生。X与Y分别作什么极?哪个金属性更强? [练习3] 用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 [练习4] 用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浓硝酸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并写出相关电极反应方程式。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负极(锌):(反应) 正极(石墨):2N+2e-2NH3↑+H2↑(反应) 2.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负极(Pb):; 正极(PbO2):; 总反应:。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电压高、质量轻、寿命长等。 用途:作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的电源等。

3.燃料电池(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 (1)用酸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2)用NaOH等碱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三、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中含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对、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旧电池中的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随堂检测 1.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硫酸中,锌片() A.发生氧化反应 B.发生还原反应 C.为正极 D.为负极 2.某金属能与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为() A.Mg B.Fe C.Al D.Cu 3.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另一组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4.如图所示的装置,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上有气体放出 B.M为负极,N为正极 C.稀硫酸中S-移向M极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5.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 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6.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O 2 B . Na 20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 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 溶液 B .悬浊液 C . 乳浊液 D . 胶体 3.能用 H + OH H 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 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 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 . C I 2T c 「 B . Zn i Zn 2+ C . H 2^H 2O D . Cu? CuCI 2 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 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 K +、Mn04「、Na +、C 「 B . K +、Na +、N03「、CO 32 C . Na +、H +、N03「、SO 42一 D . Fe 3+、Na +、C 「、SO 42- 7. 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 可能是置 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③ C .①② D .③④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 CaCO 3+2HCI=CaCI 2+CO 2 f + H 2O C . 2H 2O 2 ; 2H 2O+O 2 f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 2++Fe=Fe 2++Cu B. 稀 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f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 2SO 4反应:Ba 2++SO 42一 =BaSO 4j D.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 32 一 +2H +=H 2O+CO 2f 10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 5NaBr+NaBrO 3+3H 2SO 4=3Br 2+Na 2SO 4+3H 2O ,与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 . 2NaBr+Cl 2=2CaCI+Br 2 B . AICI 3+3NaAIO 2+6H 2O=4AI(OH) 3 J +3NaCl C . 2H 2S+SO 2=2H 2O+3S J C . NaClO D . FeSO 4 B . CaO+H 2O=Ca(OH )2 D . CaCO3 '' CaO+CO2f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全集(含答案)

【目标导航】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示。 2、懂得发生实验事故时的一些简单处理方法,能正确使用一些基本仪器并进行一些 简单的实验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练习蒸 馏、萃取等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 对提纯操作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学习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第一课时:实验基础知识 【问题导学】 1、如何保证实验安全?(课本第4页) 2、课本第4页,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试给下列几类物品举例。 易燃气体 易燃液体 自燃物品 爆炸品 剧毒品 腐蚀品 氧化剂 3、你听过实验中的“六防”吗?试着查查资料,了解一下,把你不熟悉的地方标记一下。 5、你认识下列仪器吗?是否知道他们的作用?

上面仪器中哪些可用作反应容器? 哪些可以直接加热? 哪些可以间接加热? 强调:胶头滴管 【练习】1、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酒精灯不慎碰到起火时可用水扑灭 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至通风处抢救 C、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浓硫酸 E、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加热再通氢气 F、拿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G、在通风橱中制备有毒气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练习】2、加热固体试剂时,不能使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烧杯 C. 蒸发皿 D. 坩埚 【问题导学】6、初中你一定学过很多基本实验操作,一起来复习一下。 (1)药品取用: 原则

高中化学必修二(新教材) 全书导学案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原子结构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学业要求 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深化对原子 结构的认识。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明确质量数和A Z X 的含义。 2.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 原子核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 ? ?原子核 ? ? ? ? ? ?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决定原子质量 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序数=□0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02质子数(Z)+□03中子数(N)。 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如16 8O表示质量数为□0416,质子数为□058的氧原子。 核素同位素 1.核素 具有相同数目的□01质子和相同数目的□02中子的一类原子。

氢元素有氕、氘、氚三种核素,分别用□0311H、21H、3 1 H表示。 2.同位素 □04质子数相同而□05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例如 1 1 H与□0621H、31H互为同位素。同位素分为□07稳定同位素和□08放射性同位素。 课堂互动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提示:不一定。11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 1.原子的相对质量(M)=原子质量 m(126C) 1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知识拓展 核力是使核子组成原子核的作用力,属于强相互作用力的一类。原子核中有中子、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所以质子之间会互相排斥。是非常强大的核力将它们吸引在一起,使它们在非常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原子核尺度上才显现出来。 1.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b a R B.a+b-2 a+2 R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化学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 D、空气、氮气、胆矾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也属于同类氧化物的是() A、CaCO3 B、SO3 C、CuO D、KMnO4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 B、洁净的食盐水 C、冰、水混合物 D、含氮30%的硝酸铵(NH4NO3)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A、碱:Na2CO3 酸: H2SO4 盐: NaHCO3 碱性氧化物: SiO2 酸性氧化物: CO2 B、碱:NaOH 酸: HCl 盐: NaCl 碱性氧化物: Na2O 酸性氧化物: CO C、碱:NaOH 酸: CH3COOH 盐: CaF2 碱性氧化物: SO3 酸性氧化物: SO2 D、碱:KOH 酸: HNO3 盐: CaCO3 碱性氧化物: CaO 酸性氧化物: SO3 5.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此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 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现象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A、H2、O3 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7.奥运五环代表着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团结在一起。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A、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B、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Cl C、①NaCl②K2SO4③KCl④NH4Cl D、①Na2SO4②K2SO4③KCl④(NH4)2SO4 8.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学习重点】实验安全常识、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预备知识】 一、你记得这些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吗? 1.酒精灯 a.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 b.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酒精。 c.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熄,不能用嘴吹灭。 d.万一洒出的酒精着火,不要惊慌,应该立即用铺盖。 e.使用前检查灯内是否有酒精,酒精占 容积。 2.试管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不要垫石棉网,但要先进行预热,以免试管炸裂,若为液体时,则不超过1/3,试管倾斜,管口不;若为固体,应平铺底部,管口略向,以免水蒸气冷凝倒流炸裂试管。同时,加热时用试管夹夹试管的位置___________。 3.量筒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___________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___________。同时,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4.托盘天平 要放置___________,使用前要___________,砝码和游码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时注意物体___________。 5.烧杯 给烧杯加热时要___________,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烧杯。用烧杯加热液体时,液体的量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___________为宜,以防烧杯内沸腾时液体外溢。烧杯加热时,烧杯外壁___________,烧杯加热腐蚀性药品时,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以免烧杯内液体溅出。 二、你记得这些操作吗? 1.在实验室,我们如何取用药品呢?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精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阐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提问〗在初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实验安全问题是要注意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制取并收集氧气、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浓硫酸的稀释三个实验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假如这些问题我们忽视了,容易引起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讲解〗在做这几个实验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