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班别:姓名:座号:

(一)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4分)

俱:欲:幸:遂:

2.区别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

疑:古义:今义:

3.比较下面两句中“此”的含义是否相同。(2分)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二)《论语》六则(2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_两种修辞手法。(4分)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

B、知___________

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

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22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语段出自《木兰诗》,节选自____ __编的《______ ____》。(2分)

2. 解释加下划线的字。(8分)

(1)旦辞爷娘去()(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军书十二卷()(4)出郭相扶将()

3.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B.策勋十二转记了许多次功。

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____ _。

(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2)不耻下问:。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2)关于学习方法:。

(3)关于孔子自谦:。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

答:

(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9、解释下列词语

(1)去(2)戏(3)委(4)引(5)

10、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答: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15、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6、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

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

18、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携:

19、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