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论文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论文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论文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论文

如何正确对待批评论文

有了缺点毛病,受到领导或同志的批评,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的同志却不能正确对待,感到丢了面子,抬不起头来,担心影响进步,以致背上思想包袱。应当说,受批评固然是不愉快的事,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批评的压力可以变成继续前进的动力,其关键是调整好自己对待批评的心态。一、“良药苦口利于病”有的同志受到批评,往往以为是领导和同志跟自己过不去,因而产生怨恨泄气等情绪。其实,这些同志对批评缺乏正确的认识。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一个同志有了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处分,是对个人成长和部队建设负责的表现。批评对人的帮助、挽救、促进作用,是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1、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 1、批评是治病救人的“手术刀”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臻于犯错误。”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怎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问题。批评就好比医生给病人治病,是针对人们思、言、行上存在的“病灶”进行的,目的是要把病治好。有缺点毛病的同志受到批评后,就会在思想上引起震动,促其认识错误、吸取教训、改掉毛病,进而变成一个健康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2、批评是人生道路的“修偏仪” 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惜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青年人由于阅历不丰富,思想及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经验,在前进道路上难免发生主客观不相符的情况,或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组织、领导、同志及时给予批评,甚至对错误严重的同志给予必要的处分,正是要把这些同志从偏差和错误上拉回来,端正其人生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受了批评处分,有利于有缺点错误的同志清醒头脑,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警示自己,主动预防和避免犯同类错误,防止重蹈覆辙。 3、批评是维护纪律的“助推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规矩守纪律。家有家规,乡有乡规,厂有厂规,国有国法,军有军纪。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无论任何人违反了纪律,都必须坚决纠正,包括给予必要的批评处分。如果光是提倡怎么做,而对那些违反的同志不给予批评乃至处分,就不能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遵守的自觉性。二、要勇于接受批评勇于接受批评,是改正缺点毛病、争取更大进步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和勇于接受批评呢? 1、要“闻过则喜” 一棵树长了多余的枝杈,只有及时修剪,才能长成栋梁之材。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诚恳接受批评,才能清除身上的“细菌”和污垢,从而成长为“四有”革命军人。有句话叫“脊背上的灰自己看不见”,有了缺点毛病,就好比脊背上有灰尘一样,往往自己看不见,而旁观者就看得比较清楚。如果不让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帮助“拍打脊背上的灰尘”,怎能保持肌体的健康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批评,就应当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十分欢迎领导和同志经常给自己“拍打拍打”,即使“拍打”得重一点也应愉快接受下来。 2、要勇于承认错误有的同志受到批评时,往往态度不冷静,不注意认真反省,急于辩解和开脱自己,这是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

的表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妨先冷静地把批评接受下来,严格认真地检讨和反省自己,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并作出真诚的检查,这比辩解要强百倍。即使确有解释的必要,也要承认错误先检讨,然后找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再说明情况。如著名的雷锋式战士王杰,有一次利用休息时间去帮邻近的一位老大爷喂牲口,他顾不得一天施工的劳累,一口气干了四十多分钟,帮老大爷挑满了一缸水,铡了一百多斤草。谁知刚回到班里,就挨了班长的批评,说他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不请假。王杰开始感到做了好事还挨批评,实在太冤枉,心里不是滋味。后来他认真想一想,感到班长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自己外出不请假,违反了纪律,尽管是为群众做好事,也应该批评。于是,王杰在班务会上主动检讨了错误,并恳请班长今后对他要求更严些。王杰同志严以律己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要严于解剖自己这是勇于接受批评的内在动力。古人曰:“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聪明,这是颇有哲理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曾经引用过曾子的一句话,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一天要几次反省自己,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在受到批评的情况下,更应该严于解剖自己,认真检讨和反思缺点错误,敢于把“刀子”指向自己的痛处,这样才能真正与缺点错误一刀两断,从而获得新的进步。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严于解剖自己、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光辉典范。周恩来同志生前经常讲自己的缺点,说:“有错误要逢人就讲,既可以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以借鉴。”在晚年,他还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陈毅同志一生光明磊落,也经常用自己在参加革命初期因缺乏经验而走过的一些弯路来教育干部。他在63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中夜尝自省,愧悔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能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严于解剖自己,不努力清除自己思想上的尘垢呢?三、要坚决改正缺点受到批评,光勇于接受还不够51-论文-网-欢迎您

,还要能坚决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能“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要把批评当作动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继续前进,这才是批评的目的,是领导、同志们的希望所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否达到批评的目的,最终要取决于被批评同志的内因。 1、要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甚至犯错误,受到批评后,自己感到惭愧、内疚、悔恨,吃不香、睡不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持满不在乎的无所谓态度,那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不错,列宁曾讲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但那是从总体上就年轻人发展的趋势是好的而言。作为个人,应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姑息迁就,而应防微杜渐,一点一滴都不放过。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背上思想包袱,对进步和前途丧失信心。鸟的翅膀挂上重物就难以高飞,鱼的尾巴拴上重物就难以畅游,人的头脑若是压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我们应该懂得,错误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变成好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快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面对批评,我们要抛弃的是自己的缺点毛病和思想包袱,要加以利用的是从压力转换来的动力。 2、要找准并正确吸取教训受到批评,一般来讲总有教训可找。有时候,反面教训比正面经验更能教育人,更有利于促进人们成长进步。在这里,其关键是找准教训。有的同志往往从消极的方面找教训,如“今后要多栽花,少栽刺”;“多说好话,少提意见”等,这样找出的教训会把自己

引向歧途。为了把教训找准,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出发点,既对自己负责,又对工作、对部队建设和人民利益负责;要善于倾听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请大家帮助自己把教训找准;要对照做得好的同志,看看自己的差距和教训在哪里,这样才有利于切实改正自己的缺点毛病。 3、要用实际行动消除偏见受到批评,领导和同志们大多会给予热情帮助,但有时也会遇到少数同志的冷嘲热讽和另眼看待。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一个人的缺点毛病在别人印象里不容易一下子消除,有时人们还会由于心理上的定势,较长时期地对有缺点毛病的同志存有偏见,这在心理学上叫“光环效应”。克服这种“光环效应”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正吸取教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将功补过。这样,冷嘲热讽就会变成理解鼓励,另眼相看就会变成刮目相看。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著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 (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1)创作论:《神思》—《总术》二十篇(《物色》提前) (2)批评论:《时序》—《程器》四篇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唐:强调文道并重,文从字顺,务去陈言; 宋:古文家文道观与唐基本相同; 道学家文道观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 三、论述(3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想象力]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亲和力] 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说改造和发展了前人的见解,对诗歌的本质和功能作了更为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出“兴观群怨”四者都是“情”的表现。尽管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情”,是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事父、事君、草木鸟兽等)所触发的形形色色的感情的具体表现,这就深刻地阐明了诗歌的社会本质。 其二、王夫之还指出,兴、观、群、怨四者并不是各自独立无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兴中可观,观中有兴,群而愈怨,怨而益群,四者的配合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量。 其三、对“兴观群怨”作雅俗得失之辨。这就不是一般地讲“兴观群怨”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能,而是对“兴观群怨”作审美价值的判断。 其四、诗人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鉴赏都与“兴观群怨”紧密相关。 总之,在王夫之看来,“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为配合,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故而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境况、经历来接受这种艺术感染。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1)出处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2)内涵 愤,怨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司马迁对“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作了较深的探索和阐发。 (3)意义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 二○风格与神气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趋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此所谓八体,不是指文章的体制而是说文章的风格,就文章的风格而加以区分,这应当算是最早的材料了。后来日本《文镜秘府论》卷四《论体》篇,有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六目,就是本《文心雕龙》所举八体,稍加改易而去了新奇轻靡二体。唐代皎然《诗式》以十九字括诗之体,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虽品目较多,然而没有《文心雕龙》所说的扼要。盖刘氏所说的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为一组,奥与显为一组,繁与约为一组,壮与轻为一组,这四组就是所由构成风格原因的四类。雅与奇指体式言,体式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视其所习,所以说:“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奥与显指事义言,事义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又视其所学,所以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繁与约指辞理言,构成之因视其才,所以说:“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壮与轻由风趣言,构成之因视其气,所以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在这里,雅奇、奥显、繁约、壮轻是两种相等的不同的风格,雅郑、浅深、庸俊、刚柔,又是两种相对的表示优劣的评语,两相配合,固然不能尽当,但是雅奇和习,奥显和学,繁约和才,壮轻和气,却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比附。在此四类之中再可以综为二纲,这即是他所说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情性出于先天,所以才和气可以合为一组,所谓“才有天资”。陶染出于后天,所以学和习又可合为一组,所谓“学慎始习”。 才和气的关系即《体性》篇所法“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诸例。他总结所举各例说:“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这就说明了个性和风格的问题。 学和习的关系,即《定势》篇所说:“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以及“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覈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他如《文镜秘府论·论体》篇所说:“称博雅,则颂论为其据;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陈绮艳,则诗赋表其华;叙宏壮,则诏檄振其响;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言切至,则箴诔得其实。”这都说明了文章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此外,《文心雕龙》还有《时序》一篇说明风格与时代的关系,《物色》一篇说明风格与地域的关系,也可以作参考。风格问题,本来也是受当时玄学的影响,多少不免带些唯心的色彩,不过象《文心雕龙》这样讲,说明风格和种种具体事实的关系,尚不致令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觉。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2011年第4期 山东社会科学 N o.4 总第188期 S HANDO NG SOCI AL SC I ENCES GeneralNo.188 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张 艺 高 云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从社会结构高度讨论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利关系。它不但研究语言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本文主要回顾了批评话语 分析的发展历程,探讨它的哲学渊源,并列举了批评话语的主要分析方法,最后指出了它的发 展动态。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哲学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4-0124 04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开始关注语言在建构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而当时语言研究的热点仍是语言的形式,即Cho m s ky所倡导的形式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共性,认为语言独立于任何语境。虽然语用学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但侧重点却是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把句子或句子成分当做基本单位。而社会语言学则旨在描写和解释语言变异以及交际事件的结构,并不涉及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利。在这种背景下,对话语、话语的生成、阐释及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新的研究兴趣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 每个与批评相关的研究领域都会涉及诸如责任、利益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它们不只是关注纯粹的学术或理论问题,而且是从当前最流行的社会问题入手,批评性地分析谁握有权利、谁有责任并可以解决问题。所以批评话语分析主张 语言就是社会实践 ,认为语言使用的语境至关重要,尤其关注语言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批评话语分析发起人之一W odak 指出批评语言学(C ritical L i ngu istics)(简称CL)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 l D 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可以互用,但目前更倾向于用批评话语分析来代替之前的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出版的两本书Lan guage and C ontrol和lan guage as I d e ology奠定了批评语言学的基础,9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进入成熟期。其主要代表人物Van D ijk、F a irclough以及W odak先后在撰写或主编的一系列著作如H an dbook of D iscourse A nalysis、Language and P o w er、Language、P o w er and I deology中解释阐明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假设、原则和研究步骤。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得益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传媒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其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 二、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虽然最早出现在Z elli g H arris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 isc ourse Anal y sis的论文中,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70年代,由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特别是语言哲学家Aust i n、Searls与G rice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以及H alli day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 收稿日期:2010-12-17 作者简介:张艺(1968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高云(1970 ),女,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N or m an Fai rcl ough and Ru t h W odak, C riti cal D i scou rse An al sysis ,i n T.van D ij k(ed.),Discourse S tud ies:A M u lti d isci pli nary In troduc ti on,Vol um e2,London:Sage,1997,pp.258-284. Ruth W odak, W hatCDA is ab out–a summ ary of it s history,i m port 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 opm en ts i n R.W odak and M.M eyer(ed.) ,M e t hod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 y sis,London:Sage Pub licati ons,2001,pp.1-13. 12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文论观点

(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 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 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CDA批评话语分析简介

Outline Definition The aims of CDA The principle of CDA The sets of CDA Methodolog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analytic method springing up in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mainly studies public discourses and non-literature discourse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ing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iscourse un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aims to disclose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It methodology is built on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Defini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discourse tha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social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the ways social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 are reproduced in text and talk. CDA is a type of discourse analytical research that primarily studies the way social power abuse, dominance and inequality are enacted, reproduced and resisted by text and talk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With such dissident researc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take

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

第9卷第2期 2012年2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Feb.2012Vol.9No.2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了解中国,因此,很多政治语篇如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等都需要译成外文。在政治语篇特别是官方政治文件的翻译中,忠实于原文往往是对译者的首要要求,但是政治语篇的翻译过程也不仅仅是语言文本的单纯转换,也会有很多其它因素左右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文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政治语篇的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这一话语研究方法最早由R.Fowler 等人 在Language and Control (Fowler et al ,1979)一书中提出,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与主流话语分析(mainstream discourse analysis )不同,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语言形式与权力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丁建新、廖益清,2001:305)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ibid )Fairclough (1995)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1.语篇(text ),口语或书面语;2.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 ),包括语篇的生成与解释;3.社会文化实践。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一般应包括:1.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2.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3.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 批评话语分析的这些基本观点要求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而韩礼德(1978)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结构提出了纯粹功能性解释,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要实现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并提出语言的三大功能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 )和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 ),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这三大功能分别可以通过及物(transitivity )系统、语气(mood )系统和主述位(theme )系统来实现。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分析方法。(辛斌,2005:55-57)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 系统和转换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作出有意义的概括。 三、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非文学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司法官员、商业组织、新闻机构等的话语。另一个是个人话语,即个人间发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辛斌,2005:57-58)因此一些官方发言和文件便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点,同样,这些政治性语篇翻译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虽然原文和译文都代表了本国政府的立场,但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本文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中语言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体现之间的关系。(一)分类 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Fowler et al ,1979:210)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辛斌,2005:65)分类系统往往最能反映发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认真考察语篇中对核心过程和人物的描述会帮助我们清楚了解发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辛斌,1996:23)对同一事物选择不同的词来描述,就能反应出说话者的不同态度和倾向性。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文中有些地方选择了不同的词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并不完全是字对字的直译。比如,文中有一句“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应的译文是“completed a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其中的“城镇居民”被译为“non-working urban residents ”,即“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这样的译文向目的语读者传达的潜在意义为我国有工作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现在要进一步完善的是那些没有工作的居民的医疗保险,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并不是刚刚建立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涵盖的范围更加全面了,这样翻译意在维护我国“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读。又如,原文中大部分的“我国”在译文中都翻译为“China ”,“我国”是第一人称的口吻,而“China ”则是第三人称,这种变化体现出了说话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 批评话语分析与政治语篇翻译 ———以《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为例 汪 颖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政治语篇翻译过程中词语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加以探讨,以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主要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其中英文本进行分类、转换、情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说明意识形态与政治语篇翻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政治语篇;翻译;意识形态 125··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 汤红娟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 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 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Tang Hong-j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 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 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No.2 Serial No.171

中国文学批评史剖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听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 一、学科建立之前的发展概况: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上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但此前的学术史也不容漠视。正是由于前人成果的点滴积累,这门学科才能在本世纪的学术氛围中汇成江河,并形成滔滔奔涌之势。 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的研究史,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在《序志》篇中对曹丕、曹植、应瑒、陆机、挚虞、李充、桓谭等古人的批评理论进行过评价。钟嵘《诗品序》对前人与时人的文学批评也有简要的评断。历代对于文学批评家和批评著作的研究持续不断,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批评学术史的发展。不过,研究文学批评学术史最为简捷的路径,是从目录学入手。 中国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一般认为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自觉”的标志之一就是两部批评名著——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的出现。因为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所以从它们的分类归属可以看出目录学家对这类著述的基本态度。 最初著录它们的正史《隋书?经籍志》将之与《文选》、《玉台新咏》同归入集部总集类。《隋志?总集后叙》认为总集是作为一种创作范本而汇聚成钞的。《隋书》约成于公元656年,因此可以说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古代的目录学家对于文学批评类著作已经予以重视。以今人之眼光,将《文心雕龙》与《诗品》归入集部总集类不免庞杂,但由于早期的文学批评著作大多结合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演绎,如钟嵘《诗品》对汉魏至齐梁五言诗的品骘,刘勰文体论的“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都是与作品同步进行的。所以《隋志》将之划入总集类,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于文论著作性质的认识。 自《隋志》将刘、钟二氏著述列入集部后,传统目录学便一直把文学批评著作作为集部的一个分支。但是归类却是不断趋于细密和科学,唐开元年间编定的《崇文目开元四库书目》,首次将文学批评著作从总集中厘析出来,而别立“文史”之名。“文史”类是后来诗文评的先驱,它第一次把文学批评著作从文学作品中分离出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文学批评独立性的自觉意识,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分析设立“文史”之目的缘由说:“唐宋以后,纪闻随笔,门类实繁;诗话文评,牵连杂记,是则诸子之中,别立文史专门也。”这种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正是诗话文评著作大量出现,才促使“文史”类在目录学中的确立。宋代的目录著作也纷立“文史”之目,而所收的著作数量更多且范围也更为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目录学家除了在分类上渐趋纯粹和周密外,对于分类的原因和各类的特点也多有阐释。宋人对文史类著作的评论,标志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性质和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对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区分。如郑樵《通志》就分列“文史”与“诗评”二类,将综合各体文学批评的《文心雕龙》、《翰林论》等归入“文史”,而“诗评”类则专收诗话诗格著作,像钟嵘《诗品》、王昌龄《诗格》等均在其中,一些明显带有批评倾向的诗歌总集如《河岳英灵集》也包括在内。稍后的章如愚在其《山堂考索》中更细分“文史”为“文章缘起”、“评文”、“评诗”三类,“评诗”类全文收录钟嵘的《诗品》,“评文”类主要引述经部、诸子、史传及文集中有关评论文章之语,“文章缘起”类则以任昉的《文章缘起》为主。诗评、文评类的出现对明代“诗文评”类的确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明代是社会经济和文学创作发展比较迅猛的时代,明代的图书业也因为印刷技术的提高而空前发达。一些有名望的藏书家几乎都撰有家藏书目,如高儒的《百川书志》、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赵定宇书目》等不下十数种,再加上官方的《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等,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 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 一、引言 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1]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做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