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案例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0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案例

南京市中山小学熊晓颖

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课前调查:

1、目的:(1)通过课前调查,使教师进一步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

重难点,学习教学方法,开拓教学思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通过课前调查,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空间观

念和感知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对象:依据目的,课前调查的对象为两方面。

一是教学者——教师,二是教学主体——学生。

3、内容:(1)教师的课前调查

(2)学生的课前调查

4、分析:通过课前调查,使教师认识到“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是学生空

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笔者通过让学生做2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橡皮、文具盒、书包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教师再通过两个长方体大小的比较,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晰的表象。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本节课设计的练习在学生理解体积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实际认识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知识,为下面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作准备。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很多学生在课前调查中要求通过自己动手作实验和自己动手作“体积单位”来自学本节课。教师也顺应学生的要求,例如让学生讲故事导入,设计了实验内容和自学内容。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手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

3、

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火柴盒、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1、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15页内容。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它

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练习:

(1)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说明: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6(),体积是1()。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3)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4)一辆冷藏汽车冷冻箱的体积约是9()

⒋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

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授课教师体会: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实验、自学等多种手段,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例如,本节课的导入采用了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比较生疏,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笔者通过让学生做2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水面的变化,说明石块占据空间。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2个石块分别放入水面等高的2个烧杯中,观察水面有什么不同变化,说明石块大小不同,占据空间大小也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橡皮、文具盒、书包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加强“体积”概念的教学。教师教学“体积单位”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计量长度和面积用什么单位,然后说明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模型、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晰的表象。例如用一颗蚕豆、一个粉笔盒来近似地表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大约有多大,也可以让学生用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帮助记忆体积单位的大小,使学生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本节课设计的练习在学生理解体积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实际认识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知识,为下面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作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手脑,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其他听课教师意见:

这节课较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课堂气氛较好。特别是在课的形式上比较新颖,有讲故事、作实验、小组学习等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充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导向作用。本节课更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这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改”相关精神。(备注:本节课在2003年度“校新秀杯”赛课活动中获“青年组一等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