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学考研2014马原分析题

天学考研2014马原分析题

天学考研2014马原分析题
天学考研2014马原分析题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重要分析题

(一)马原

1.材料:(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等)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原理说明人如何在实践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要点】①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物质基础,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②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关系。③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主要来源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④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措施是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2)用度的原理说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要点】①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其极限叫关节点,超出关节点,事物就达到新的质量统一。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做任何事情,既要的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防止“过”或“不及”。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要通过实践获得人类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自然为人类造福;又不能过度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问题,从而危及人类永续发展。

(3)简述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①地理环境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地理环境是一个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生态失衡,危及人类永续发展。③当今整个气候因素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气候进一步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紧迫任务。④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必

须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⑤但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性质的变化。

2.材料:(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对立面之间的关系;矛盾群的解决;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等)

(1)为何在实践中对立面之间要做到同中存异、异中求同?

【答案要点】①矛盾即对立同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③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二者的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④这一原理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同中存异,异中求同。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如在处理中美、中欧等对立面的关系时。

(2)矛盾双方辩证转化的原理及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创造条件实现对立面的转化,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化失败为成功,变化逆境为顺境,没有退路、多想出路,变废为宝等。(3)应如何处理和对待矛盾群的解决?

【答案要点】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正视矛盾,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分析法是分析事物的根本方法。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

都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原理及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①矛盾是普遍的,要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矛盾又是特殊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任何事物内部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首要要抓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叫“重点论”,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的解决的好,也有利于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解决,这叫“全面论(两点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重点论”和“全面论”的统一。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其他方面建设的好也有利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突出经济建设,又要做到“五位一体”。

(5)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①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②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③我们可以从个别的事物中找到一般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地认识其他事物。

3.材料:(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相关材料、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等)(1)简述群众路线与认识论的一致性及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②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③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即真理,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统一的客观真理。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二者是一致的。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动力。②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来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再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④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一原理是我们正确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2)理论创新及其实践要求。

【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无止境,人们的认识也无止境,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新必需具备的条件:①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②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实践要求。

【答案要点】①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现实中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

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④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⑤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实践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尊重群众,尊重实践,

紧紧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如何评价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答案要点】作用: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②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主要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可加速和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③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只有顺应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决定的历史趋势才能成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评价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也要实事求是,运用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

4.材料:(文化建设的相关材料等)

(1)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①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包含肯定的否定。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应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古代文化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外国的东西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在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增强国家的软实力。5.材料:(改革开放的相关材料等)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依据:①我国深化经济体制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③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是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2)改革的性质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①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②改革是前进的重要动力。③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6.材料:(科技成就;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含义、作用及在科技创新中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及作用: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②理性因素指理性直观和思维,具有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③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

用。

实践要求: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②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2)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科技。

【答案要点】作用:①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主要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作用。②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具有两重性:科技的发展如同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人口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等。

实践要求:①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②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③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的关系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②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④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1P[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B 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正确答案】A 3.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D)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与宗教 C自然科学 D逻辑学和语言学 4.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句话反映了(CD) A.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内在要求的体现 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识为转移 5.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7.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是因为(BCD) A.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B.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C.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D.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8.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ABCD 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 B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之上 C旧式分工的消除 D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二、单选题 9.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实现了自我否定 B.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正确答案:D,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11.“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

马原基础必背30条 .pdf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个基本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 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二者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 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 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6.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0 (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走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景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 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以量取胜,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不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Ⅲ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中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领土分割完毕。(2)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难点)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背诵提点 资本主义整体而言在积极改善,也在积极改变一些形式,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只需要记住,资本主义只是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经济全球化的考点,同学们重点拿下。 2018年考研秋季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不适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马原必考30题答案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P8 (单选) 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参考模拟一单选2 2、马克思体系理论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P9 (多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模拟一多选1 3、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P14 ( 判断、单选) 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 (单选) 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参考模拟一单选3 5、物质的概念 P30 (名词解释)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参考模拟一名词1 6、联系的概念 P40 (名词解释)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参考模拟一名词2 7、为什么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P40 (简答题) 答:①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参考模拟一简答2 8、唯物辩论法的实质与核心 P43 (多选) 答:对立统一规律。理由有三: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否了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时间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参考模拟一多选12 9、实践的概念与类型 P34-35 (名词解释、多选)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类型有三:①物质生产劳动时间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参考模拟一名词2多选8 10、真理的概念,与谬论的区别 P71、75 (名词解释、多选) 答: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参考模拟二名词1多选13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7 (简答题)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参考模拟二简答1 1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P68-69 (单选) 答:①从实践到认识②从认识到实践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完整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C]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社会存在是指省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D] 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3.马克思把商品转化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二、多项选择题。 17.1971年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成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下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完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启示是[AB] A.要从实践中获得灵感B.要尊重实践的要求C.不要对任何自然事物做改变 D.要求对事物本来的面目做直接反映 1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由于[ABC] 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19.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AB]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强调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20.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思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A.阶级斗争说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论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D]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二.多项选择题。 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CD]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9.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CD]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2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 .学习帮手.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之欧阳光明创编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 点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 律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 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 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 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2)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b.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b.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4)发展与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 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单选 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

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

近5年考研的马原大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摘自:《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 材料2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摘自:《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做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从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新要求。

"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四个全面"的提出以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为深刻根据,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为新时期的战略布局,这是一个过程。(1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现从认识到实现的飞跃需要具备条件。作为实践指南和行动纲领,"四个全面"在现实中的协调推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现实可行的情况下,不断被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才能真正指导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也是一个过程。 总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个全面"已经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战略布局,落实"四个全面"就是一个新征程。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 【解析】"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四个全面"不仅揭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