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浅析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6-02-18T14:36:28.3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作者:王彦娇

[导读] 巴彦县人民医院病毒性脑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快速进展为重型病毒性脑炎。王彦娇

巴彦县人民医院 1518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康复护理应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39例。两组在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上A组行常规护理,B组行加强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B组的总有效率为97.44%,显著高于A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惊厥、颅神经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1年伤残情况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中配合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病情康复,降低伤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脑炎;小儿;康复护理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快速进展为重型病毒性脑炎,经积极治疗后多可完全康复,但仍有部分患儿可遗留肢体、语言及智力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1]。本院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实施康复护理,获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均经头颅CT检查、脑电图检查、腰穿检查等确诊。男41例,女37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6.55±

2.31)岁;其中30例脑干脑炎型,26例弥漫型脑炎,22例假肿瘤型。随机分为A组与B 组,各3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与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予以降低颅内压、吸氧、维持呼吸道通畅、营养神经以及激素治疗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包括:①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急性期后,待患儿的神经症状控制,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以后实施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即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指导患儿进行体育锻炼以及肢体活动锻炼,锻炼强度宜由小到大,密切监护,避免发生相关不良事件。②语言功能康复护理:鼓励患儿参与集体游戏、听音乐、集体合唱等方式,增强患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逐渐恢复患儿的语言能力。③智力康复护理:针对患儿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拟定智力康复锻炼计划,主要实施反复运动处方训练,并配合日常生活、学习指导等。④癫痫治疗护理:对于具有癫痫后遗症者,针对性予以抗癫痫治疗,并配合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⑤心理康复治疗:针对患儿的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针对性地予以疏导、安慰和鼓励等,并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照护患儿,缓解患儿的焦躁、紧张、害怕等负性情绪,加速神经功能的康复。

1.3 观察指标观察统计两组患儿的惊厥、颅神经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等主要症状缓解时间,随访1年内患儿的伤残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3 d内病情控制,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有效:治疗4~7 d内病情基本控制,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 d以上临床病情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B组的总有效率为97.44%显著高于A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B组的惊厥、颅神经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1年伤残情况比较随访1年,A组5例(12.82%)语言障碍,6例(15.38%)智力障碍,7例(17.95%)肢体障碍,10例(25.64%)行为异常,B组依次为1例(2.56%)、2例(5.13%)、3例(7.69%)和4例(10.26%),B组的伤残情况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重症病毒性脑膜炎小儿在急性期常存在发热症状,并可继发头痛、嗜睡、昏迷、惊厥、神志模糊以及吞咽障碍等,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措施,可遗留严重肢体及神经系统伤残[2]。临床研究证实,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优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改善临床预后[3]。在康复护理中,通过强化心理干预、并发症护理以及身体干预等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配合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智力、心理康复护理以及癫痫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身心状态,促进肢体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康复,从而改善其生存状态,减少或减轻伤残情况[4]。本研究中,B组患儿在开展康复护理后,主要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相比于A组显著缩短,总治疗有效率达97.44%,相比于对照组的84.62%显著提高,随访1年显示伤残情况发生率较A组显著降低(P<0.05),与刘玉波[5]报道相似。综上所述,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中,配合优质康复护理能够促进病情康复,预防或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与临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晓春,赵桂林,张润芳,等.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康复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0):131-133.

[2]晏陶.康复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0):603.

[3]江虹.康复护理干预对重症患者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改善作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9):1508-1510.

[4]海敬.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研究.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1):6419-6420.

[5]刘玉波.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66-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