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总结

★国际经济学

名词★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绝对利益:由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

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

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

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

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

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

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

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

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

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

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

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

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

利益。

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

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

商品价格的比率,简称“交换比

价”。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

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

品价格指数对比来表示。

关税壁垒:指高额进口税。国家通

过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提

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

争能力,形成对国外商品进入本国

市场的阻碍,像一堵墙一样保护国

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故名。是贸易

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外,还有

差价税和进口附加税。它是在贸易

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

手段。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

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

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

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

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

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

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

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

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

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

检疫规定等。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

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资金收支流动的行为。包括两种具体形式: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转移。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

来,如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

等。

流动借贷: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

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

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

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

要的决定性影响。

固定借贷: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

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

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从

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

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

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马歇尔—勒纳条件:一国货币贬值

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关键取决于进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的需

求弹性只有在足够大时,贬值才能

引起更大需求。进口商品的需求弹

性越大,汇率下跌对进口的抑制作

用也就越强。假设进出口商品的供

给弹性趋于无穷大,则当进出口商

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绝对值大于1

时,汇率下调就能改善贸易收支,

否则就会出现相反情况,这是该条

件的重要性。

官方储备: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

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包括货

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

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

款权。

SDRs:特别提款权:是与基金组织

有关的储备资产之一,其目的是通

过人为地创造一种储备资产以弥

补当时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的黄金

的不足。作为国际结算的信用资

产,其不具有内在价值。每隔一定

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份额

将其分配给会员国,会员国可以用

它支付债务,或卖掉以获取外汇现

金。它是无附带条件的流动资金。

国际投资头寸: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定义,其为一国对外的金融资

产与负债存量的余额。其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构成,但与该表共同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账户。它的构成与国际收支表中的金融账户是一致的。

外汇汇率: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条件是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且对方不报复。

浮动汇率:指一国货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没有义务干预的汇率。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当局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

联系汇率:即盯住汇率。国际金融

中汇率决定的一种做法,即将本币

盯住某单一国家的货币,与之建立

某种联系来确定自己货币的汇率,

实际汇率围绕它根据供求状况在

一定幅度内浮动。某些发展中国家

实行之。

升水、贴水:在直接标价法(即用

本币表示外币价格的标价法)下,

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的差价称

为升水,低的差价为贴水。在间接

标价法(即用外币表示本币价格的

标价法)下,相反。

偿债率: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

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

年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当年出口

收入的比率。实践证明,该比率在

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

现值经济债务率:在经济上衡量一

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

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的现值与

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世行认

为80%为临界值,债务超过临界

值60%的为中等债务国。

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

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

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贸易

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

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贸易乘

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

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

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

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

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

口倾向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

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开放经济: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

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

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

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

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

经济。

封闭经济:一国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的经济往来,如没有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劳动力的交流,仅仅存在国内的经济活动,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并末存在密切的往来,称该国处于封闭经济状态。贸易创造: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NAFTA: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由美加墨三方于92年签订、94年元旦起生效和实施。内容:①关税相互减免;②取消进口限制;③坚持产地规定;④政府采购协定;⑤鼓

励投资;⑥扩大相互金融服务;⑦

发展相互自由运输;⑧鼓励保护知

识产权;⑨协商争端解决机制等。

★财政学名词★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

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

要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具有非排他

性、非竞争性特征。这使得消费者

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

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

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

或间接提供供给。

社会公共需要:相对于私人个别需

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及某些社

会职能的需要。如行政国防文教卫

生环保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

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节市场经

济运行而采取各种措施和各种政

策提供的服务。

外部效应:指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

对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带来利益

而未得到补偿或造成损失而未予

以补偿的现象。带来利益的外部效

应称为正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

造成损失的外部效应称为负外部

效应(或外部不经济)。

购买性支出: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

买商品和服务活动的支出,包括购

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

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

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

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的支出,主要

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

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

活动。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以公开招、投

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厂商,从国

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

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具

有公开、公正和竞争性特点,公开

竞争是该制度基石。

成本—效益分析法: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目标的方案,详列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质包含两个过程:①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方案,②政府选择项目和方案。 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底为择优的标准。 公共定价法: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前者是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钢铁等基本品行业)的价格;后者是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制度。不同于无偿拨款和商业性投融资,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渠道,目的性很强,有严格的范围限制,主要是为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其方式和资金来源多样化。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该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收支出等。

财政贴息:指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是政府提供的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是政府的间接性、财政补贴性支出。 规费收入: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种。

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它不同于课税对象,如商品课税的对象是商品,但其税基则是厂家的销售收入或消费的货币支出;也不同于

税源,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但税基却可能是支出。税基选择是税制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①何为税基(收益、财产;支出)。②税基宽窄。

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决策的影响,即常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购价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复合税制:指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对说明税率与税收、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说明: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国债: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形成的国家债务。是一特殊的财政和债务范畴,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发行市场:即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

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间

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

全部买下所发国债。

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

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一般

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

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

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分为证券

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

计划,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

收支状况。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

预算组成。有多种预算形式和预算

方法。

国家预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

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

法律依据。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

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

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

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

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

法律效力的规章所收取、提取和安

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

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预算体制:即预算管理体制。指处

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

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

称。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

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和法律依

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

分税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

采取的一种分级分税预算体制。主

要特征是规范化、法制化,长期相

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

一级预算主体。要点有四:(1)一级

政权,一级预算主体,自求平衡;(2)

在明确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

分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3)收入

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

度,即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

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具有导向、协调、控制和稳定等四方面功能。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性,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财政平衡: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相等的状态。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对比而言。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是实际生活中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

财政赤字: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即预算收支出现逆差。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各国界定不完全一样。债务收入是否列入正常财政收入,对是否出现财政赤字影响很大。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

结果。评价财政政策效应,既要看

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还要看所付

出的代价。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的

背离称为政策效应偏差,包括实际

执行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和人

为造成的偏差两类。

★货币银行学名词★

平方根定律:美国鲍莫尔发现,货币

的交易性需求对利率也很敏感,且

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呈现出规模

经济的性质。

货币需求的公共权力动机:是因政

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

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

机。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投

向哪些部门,哪儿将受冲击。故这

类动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政府

如何分配这些所创造的额外货币。

货币外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由中央

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

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

素的制约。无论货币需求多大,或

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多么强烈,

由于它的存在,货币供应不会受影

响而是自行变化。货币供应的控制

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

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和金融政

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

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

量。

单一规则: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

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

即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不变的货

币供应增长率。弗里德曼认为,①

货币数量的范围应该确定为流通

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

款,即M2;②货币增长率应与经济

增长率大体相适应;③货币供应增

长率一经确定不能任意变动。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

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

产构成。

货币均衡: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大

致相等的一种状态。有两层含义:一是简单货币均衡,即货币市场中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对等;二是总需求均衡下的货币均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示大致相当条件下的货币供求均衡。前者是浅层次的,后者是深层的。

利息和利息率:利息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使用货币或借来资金所支付的代价,或说是货币资本所有者所获得的报酬。利率则是利息与货币资本的比例关系。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重要的变量,是各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二者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基准利率:是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

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它的变动

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

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

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

款成本,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

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

场的利率水平。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前者是指时

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

货币市场利率;后者是指时间在一

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

场的利率。二者在金融市场上是被

联结在一起、会同时升降的,但短

期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利率。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即需求型通

货膨胀。指源于总需求膨胀而形成

的通货膨胀。其第一推动力直接来

源于货币的过量发行。货币的过量

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通

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上游

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而

引起的通货膨胀。货币工资率上升

引起通货膨胀的条件是:只有货币

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

率的增长时,通胀才会产生。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生产结构的变

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

供求关系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

胀。结构失衡引发通货膨胀的传导

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

机制。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现实经济生

活中,纯粹定义上的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动型、利润推动型、结构型

通货膨胀等,都不可能持续地进

行,最终演化为复杂的混合型通货

膨胀。供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是其

主要表现形式。从其动态特征看,

有“螺旋式”和“直线式”两类型。

直接融资:指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

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

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特征: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证券商、经纪人等中间人只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

间接融资:指货币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来进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获得货币资金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主要特征是:金融中介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货币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从原持有者的资产

负债表上消失。作为直接信贷资产

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储蓄贷

款机构最适于开展此类业务。其本

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

为可转换工具的过程。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

机构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由于金融

业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各国政府

都很重视金融监管,一般都通过立

法予以保障。内容主要有:(1)审批

新设金融机构;(2)审定业务范

围;(3)检查市场活动;(4)挽救有问

题的金融机构,措施主要有存款保

险、兼并、接管、清盘以及注资挽

救等。

期货合约:是一种协议,要求协议一

方在指定的未来日期以确定的价

格买入或卖出某物。期货市场的基

本经济功能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

防范不利价格变动的机会。期货合

约是交易所创造的产物。要创造一

个特定的期货合约,交易所须得到

政府批准。

期权合约:期权是一份合约,期权

的卖方授予期权的买方在规定的

时间(或日期)内从卖方处购买或

卖给卖方一定资产的权利。买方付

出一定货币(期权价格)购入此权

利,并非一定要行使而只是在执行

价格对自己有利时才行使。

互换:互换是双方(包括到期对手)

达成的一项协议,此协议双方同意

定期交换支付。交换支付以事先确

定的本金为依据,这个本金叫做名

义本金额或名义额。每一方支付给

对方的数量等于约定的定期支付

率乘以名义本金额。双方只交换约

定的支付,而不是名义金额。

上限和下限:是一种协议。如果协

议中指定的金融变量的实际值与

事先确定的水平有所不同,协议的

卖方(接受保险金的一方)同意给

协议买方(支付保险金的一方)以

补偿。如果协议规定指定的金融变量实际值超过执行价时卖方将对买方支付,这一协议叫做上限;如果协议规定指定的金融变量实际值跌到执行价以下时卖方将对买方支付,此协议叫做下限。

金融工程:指对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及为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核心在于“创新”“创造”。是由金融工程师运用概念性和实体性金融工具进行的。

金融创新: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金融自由化:指8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包括价格、业务、市场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

金融管制:指一国政府为维持金融

稳定而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利

率、信贷规模、区域分布等方面采

取的一系列管制办法。为金融创新

的直接诱因。

菲利普斯曲线:菲1958年发表的

有关失业与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

的英国实例研究结论:在失业率和

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

的置换关系,并以一条曲线概括该

现象,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依此曲线,作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目

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

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

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

两全其美。可能的选择只有:(1)失

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通货膨

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3)在物价

上涨率和失业率两极之间进行权

衡。

中介目标: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

货币变数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

标或政策指标。央行以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等的调

整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进而间

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

收支等最后目标。中间目标须具备

以下条件:①中介指标须为政府所

能控制;②中间指标与最后目标之

间须存在稳定关系;③可测性;④

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

度较低;⑤与经济、金融体制有较

好适应性。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

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

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

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种方针和措施

的总和。一般包括政策目标、工具

和效果等内容。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

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

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

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

部时滞两个阶段。①前者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②后者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公共评价理论:是由15世纪佛罗伦萨的罗道尔波斯提出的,他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而货币供求的变动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的公共评价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的贵金属成分的纯度、重量及市场价值。理论的核心是论述货币对于汇率的决定性影响,故又被称为“供求理论”。

购买力平价: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

力之比,后者是指两国汇率的变动

是两国同期物价变动的反映,汇率

等于基期汇率乘以两国物价指数

之比。

一价定律:意为同种商品无论出现

在哪里都是同一价格。根据一价定

律,两地间同种商品价格的差异不

能大于两地间的商品运费,否则会

引发商品套利行为。

边际出口换汇成本:是指汇率每变

动一个百分点,贸易部门愿意增加

的出口量引起的进口付汇的外汇

数量的变动幅度,由这样的点构成

的曲线实际是贸易部门的外汇供

给。

边际进口效率:指汇率每变动一个

百分点,贸易部门愿意增加的进口

量带来的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数

量的变动幅度,由这样的点构成的

曲线实际是贸易部门的外汇需求。

国际金融体系:广义讲,其构成要素

几乎囊括了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狭

义讲,主要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包

括国际汇率体系、国际收支和国际

储备资产、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间

经济政策协调。

特里芬难题:美特里芬1960年指

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

着①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②

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

的国际清偿力这两个矛盾的责任:

要满足世界经济增长需要,国际储

备须有相应增长,这须有储备货币

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

才能完成;但各国持有的美元越

多,则对美元与黄金间的兑换关系

越缺乏信心,且越要将美元换成黄

金。此“特里芬难题”最终使布雷

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EMC:即欧洲货币体系。为制止汇

率剧烈波动,促进共同体国家经济

的发展,在法、德两国推动下,

1978年12月欧共体各国首脑在

布鲁塞尔达成协议。1979年3月,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有:(1)继续实行过去的联合浮动汇率机制;(2)创立了欧洲货币单位,即埃居;(3)成立了欧洲货币基金,以增强欧洲货币体系干预市场的力量,为共同货币埃居提供物质准备以及给予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更多的信贷支持。 IMF: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由39个国家根据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正式成立、1947年2月开始工作、同年的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目前成员国200多个。 支出调整政策:指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实施可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 支出转换政策: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狭义的则专指汇率政策。 米德冲突: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丁伯根法则:指为避免米德冲突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即要实现n 个经济目标,须具备n 种政策工具。实现内外均衡须两种政策工具配合使用。 货币中和政策:在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为抵消

外汇占款增加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外部因素的作用,进行中和操作。我国中和操作的主要形式为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辅之以开办特种存款和发行融资券。在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是以利率为传导的,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给的目的。

内外均衡:假设一国经济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和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则内部均衡被定义为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商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内外均衡则是指一国经济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状态。

★西方经济学 名词★ 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需求既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要求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需求规律使消费者对商品

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供给不仅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愿望,也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生产能力。供给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向变动。

均衡价格:由供给等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市场价格高低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结果是趋于均衡价格。

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

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

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

度。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

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

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它可以用

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

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

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

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

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

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

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

际效用)是递减的。原因在于追加

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刺

激和重要性逐渐下降。

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

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既定的收

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

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

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

态,即RCS1,2=MU1/MU2= P1/P2

和P1X1+P2X2=M 图形表示为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

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

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

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

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

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方程为

P1X1+P2X2=M。预算约束线限

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

围。

无差异曲线: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

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

量组合描绘出来的轨迹。在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

有特点:(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

不会相交;(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

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

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

效用等级就越高;(3)无差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RCS 代表。呈递减趋势。

替代效应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

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

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

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

为MPL=ΔTP/ΔL。由于边际收益

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

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

递减的。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

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

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

出来的一条曲线。特征:①有无数

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

点越远产量越大;②任意两条不相

交;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

(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

定)。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

(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

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

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

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

增加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边际技术替

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

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

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

一般说来,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

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

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

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

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

的边际产量递增。这样,在保持产

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

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

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

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

一致。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

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

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

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

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

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该最优组合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规模收益: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

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

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MC=ΔC/ΔQ。在短期内,由于边

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

际成本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

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

边际成本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

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

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

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

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长

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

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因为对应于

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

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

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

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厂商决策

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它要求每增

加一单位产品(或要素)所增加的

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

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

本:MR=MC。

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

构,基本特征:①市场上有众多的买

者和卖者,每个占有非常少的市场

份额,以至于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

定而加以接受;②厂商生产的产品

是无差异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是

如此;③行业中不存在进入障碍,

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④消费

者或厂商拥有完全信息。

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较普遍存在

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

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特

点:①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②

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

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决策时不

考虑对手的反应;③厂商进入和退

出较容易;④行业存在着模仿。

寡头垄断厂商:即寡头垄断市场,指

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上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

其典型特征是厂商之间的行为互

相影响,以至于厂商的决策要考虑

对手的反应。①根据产品特征,可

分为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和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②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分为有勾结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

古诺模型:法国古诺分析双寡头行为的一种理论模型,因而又被称为“双头模型”。①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成本为零的)产、销相同矿泉水的厂商,他们共同面临一条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双方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②A厂商先进入市场,其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一半;③B厂商进入市场,其最优产量为剩余容量的一半,即总容量的1/4;当A知道B 留给自己的总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将产量调整为3/8;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调整后, A厂商产量逐渐减少,B厂商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在分别达到总容量的

1/3时,市场处于均衡。而市场价格

则由此时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

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与产品价

格之积,即VMP=P*MP。在其他

条件不变情况下,它是完全竞争厂

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

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产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

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

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之

积:MRP=MR×MP。在不完全竞

争市场(如卖方垄断市场)上,由

于厂商出售既定的产量可以索要

的价格与厂商的产量有关(通常呈

反方向变动),因而一种要素的边

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不等于

原有价格与边际产量之积(因为增

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价格

下降)。这样,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

收益就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

产出量的边际收益之间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要

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

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

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

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的

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

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这是

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

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因而,

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

的价格。

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

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

争市场上,它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

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上,它就

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

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

增加。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随着劳

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

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劳动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劳动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收入效应(增加闲暇消费)逐渐超过了其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消费)。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指某一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一般均衡指经济中所有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局部均衡以所有其他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不变为条件,研究一种商品或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与此不同,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经济社会的各种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供

求状况和价格同时达到的均衡对

价格的决定作用。

瓦尔拉斯定律:①对于任意价格,整

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

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

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②这一

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意义在于,它

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

总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其他

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其

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

场一定处于均衡。因而,一般均衡

分析不可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

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

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

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③由

此可见,该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

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

指对于一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

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

响他人福利状况条件下改善某些

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

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纯

交换经济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

最大满足。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

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

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

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人获得更大

的福利,因此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

的条件是RCS A1,2=RCS B1,2在表

示纯交换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

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交

换符合帕累托最优。

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生产

中,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不同产品

的生产。当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

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

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

一种产品产量的条件下使得另外

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因此生产符

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RTS1L,K=RTS2L,K

在表示生产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种产品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

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的累托最优的条件:如果经济中某种物品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即RCS1,2=RPT1,2.此时,两种产量转换曲线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具有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这些特征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

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

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

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

免费搭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支付

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

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

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

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

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

之外。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

形象地称为搭便车。

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指从

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

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

全部成本。结果,社会所得到收益

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

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

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

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它

可以不同的形式分类。以某种行为

对收益产生影响而言,外在性分为

正向外在性和负向外在性两类:前

者是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后者

是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以外在

性的源泉来划分,外在性有消费外

在性和生产外在性两种:前者是消

费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响;后者

则是生产者的行为对他人产生影

响。

科斯定理:①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

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

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

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

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

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②由此引申

出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

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

资源配置的效率。③科斯定理现已

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

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

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GNP 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

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

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

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

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在价格

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家庭部门的

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

平:C=C(Y)。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

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

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

数。

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

的部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作储

蓄函数或储蓄倾向:S=S(Y)。边际

储蓄倾向递增。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

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

MPC=ΔC/ΔY。通常,边际消费

倾向服从递减规律。

边际储蓄倾向:指在增加的收入中

储蓄所占的比例。如果边际消费倾

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

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

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变化

的比率。表示为ΔY=ΔI/(1-

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

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

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

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

比。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

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

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变动所引起

的,则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ΔY=

-βΔT/(1-β)。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

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

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

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

件下,平衡预算乘数等于l。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正

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R0=R1/(1+r C)+…+R n/(1+r C)n。式中:R0为一项资本物品的价格;R1,…,R n分别为该项资本物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r C 为该项资本物品的边际效率。由于它反映了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的估计,因而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投资函数:即投资随利息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表示为I=I(r)。对于一项资本品而言,如果其边际效率超过购买该项资本品所需支付的利息率,那么它就会被用于投资。因此,一个经济的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并与之成反方向变动关系。IS曲线: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若储蓄函数为S =S(Y),投资函数为I =I(r),则IS曲线为S(Y)=I(r)。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

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LM曲线: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

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描述出来的

曲线。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

的收入,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

决定均衡利息率。收入与均衡利息

率的对应关系就是LM曲

线:L1(Y)+L2(r)=m。它是一条向右

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

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

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

或预防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

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示

为L1(Y);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

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示为

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

为:L=L1(Y)+L2(r)。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极低时,

有价证券的价格处于高点,人们就

会出售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以免

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此时,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向于无穷。

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

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

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西

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

过收、支两方面发挥作用的。从财

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

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

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

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

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

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

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

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看,

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

发稳定作用。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

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

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

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总结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总结

作者: 日期:

克鲁格曼三角特里芬难题时间不一致性对储备的冲销贬值的现金余额效应 J-曲线效应 经常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 综合差额 基本差额国际收支国际投资头寸交易者原则弹性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 J曲线效应 吸收论 贬值的效应:闲置资源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 J资源配置效应 ]现金余额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 货币幻觉效应 货币论 结构论 国际收支失衡(6)「偶发性失衡周期性失衡 J结构性失衡 j货币性失衡收入性失 衡 冲击性失衡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向金本位下:价格-现金流动机制 1)固定汇率: 利率效应 J 收入效应 相对价格效应 ②纸币本位下 2)浮动汇率:相对价格效应(贬值)

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选择 ①融资(financing) 『②支出减少政策;财政、货币政策。 调整(Adjustment) V 「③贬值或贸易政策:提高外币价格T M X f .支出转换政策Y -④外汇管制和进口配额、出口补贴等: 直接限制进口数量,鼓励出口。硬通货 外汇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套算汇率(交叉汇率) 三角套汇 贸易加权汇率(有效汇率)升值、贬值 法定升值、法定贬值 掉期率 严按干预程度:屮由浮动(清洁浮动)管理浮动(肮脏浮动)浮动汇率制度y ②按浮动形式不同「单独浮动 Y钉住浮动 I联合浮动 汇率高估 汇率低估四. 购买力平价理论 真实汇率 有效汇率 真实的有效汇率 利率平价说 无抛补利率平价说 有抛补利率平价说 国际费雪方程式(真实利率平价) 国际收支说 国际借贷说 资产市场说

汇率的货币论 弹性价格货币论 粘性价格货币论(汇率超调模型)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一价定律 五、 外汇管制〔①含义 ②作用:1)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S 2)限制资本外逃,改善国际收支 3)稳定汇率从,保持国内物价稳定 I③分类:直接管制方法 间接管制方法 ④方式:1)实行本币定值过高的汇率管制 2)复汇率制 3)许可证制 4)进口存款预交制 5)对销贸易 ⑤负面影响:1 )宏观:贸易矛盾和摩擦 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外汇供求平衡难以实现均衡发展不利于输入国外 资本 2)微观:使进出口贸易手续多,成本大 可能引起逃汇、套汇、走私以及外汇黑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①假设 ②浮动汇率下政策效应,)货币政策 J “ 2)财政政策 4)贸易政策 I ③固定汇率下政策效应1 )货币政策T三元悖论(克 鲁格曼三角)Y 2)财政政策 ?)贸易政策 4)汇率政策外汇平准基金国际储备(①概念: ②构成:货币型黄金 I 外汇储备 ([IMF储备头寸 、特寺别提款权 (「③作用:1)融通国际收支赤字,有助于实现内外均衡 2)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国汇率稳定 3)充当对外举债的保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国际金融 名词解释全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C2 balance of payments:The set of accounts recording all flows of value between a nation’s residents and the resident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during a period of time. the current account:Records the valu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sold and purchased abroad, net interest and other factor payments and net unilateral transfers and gifts. the capital account:consists of capital transfer and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nonproductive assets and non-financial assets. the double-entry bookkeeping:Any exchange automatically enters the balance-of-payment accounts twice: as a credit and as a debit of the same valu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equals the net credits - debits on the flows of goods, services, income, and unilateral transfers. It also equals the change in the nation’s foreign assets minus foreign liabilities, also known as net foreign investment. the overall balance:equals the sum of th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and the private capital account balance.(算式) th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is a statement of the stocks of a nation’s international assets and foreign liabilities at a point in time, usually the end of a year. the IMF:The IMF was set up with contributions of gold and foreign exchange from member governments. It grants all member countries the right to borrow reserves to finance temporary deficits. SDRs:(Special Drawing Right)is an artificial "basket" currency used by the IMF for internal accounting purposes. The SDR is also used by some countries as a peg for their own currency, and is used as an international reserve asset. C3 foreign exchange:holdings of foreign currencies: (1) foreign currencies; (2) payment instruments dominated in foreign currencies, like demand bank deposits; (3) securities in terms of foreign currencies; (4) other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doczj.com/doc/8c6439234.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国际经济学 作图题 作图解释整理

国际经济学(作图)整理,最全集合 1.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图形如下: 2.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故: 生产者剩余增加,+(a+b+c) 消费者剩余减少,-(a+b) 政府补贴额为,-(b+c+d+e+f+g) 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3.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 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 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 在没有资本流动时, 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 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 当发生资本流动时, 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

《国际金融学》习题

《国际金融学》习题练习 第一章国际收支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 2、结构性失衡 3、贴现政策 4、自主性交易 5、外汇缓冲政策 二、判断题 1、特别提款权的币值是按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英镑五种货币的算术平均数计算的。() 2、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是有一定界限的,超过界限的,政府就应改进行干预。() 3、紧急处于高涨期的国家由于进口大幅度增加,其国际收支必然是逆差。() 4、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复式簿记原理,系统的总结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会计报表。() 5、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债权、债务的余额,因此,它表示一种存量的概念。() 6、国民收入减少往往会导致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下降。() 7、如果进出口供给弹性之乘积小于进出口需求弹性之乘积,则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其贸易条件;反之,则会使贸易条件恶化。() 8、黄金平价表示了货币的实际含金量,而铸币平价表示了货币的名义含金量。() 9、蒙代尔分派法则认为,分派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任务,分派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 10、一国货币对内贬值必定引起对外贬值。() 11、国际收支平衡表顺差国毋须调节国际收支,只有逆差国才须调节。() 12、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凡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应记入借方;反之则记入贷方。

() 1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资本项目。() 14、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会导致国际储备增减。() 15、消除国际收支平衡表逆差的措施之一就是降低贴现率。() 三、选择题(含单项或多项) 1、属于居民的机构是()。 A 在我国建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B 我国的国有企业 C 我国驻外使领馆 D IMF等驻华机构 2、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利息,应列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账户。 A 经常账户 B 金融账户 C 服务 D 收益 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子项目。 A 资本账户 B 金融账户 C 服务 D 收益 4、国际收支失衡因素包括()。 A 临时性 B 结构性 C 周期性 D 货币性 E 收入性 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转移项目包括一国的()。 A 对外借款 B 对外贷款 C 对外投资 D 投资捐赠 6、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储备资产变动包括()。 A 货币黄金 B 外汇 C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D 特备提款权 E 其他债权 7、《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列出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由()构成。 A 经常账户 B 资本与金融账户 C 储备账户 D 错误与遗漏账户 8、下面哪些交易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 A 出口 B 进口 C 本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 D 本国居民收到外国侨民汇款 9、一国居民出国旅游的交易属()。 A 自主性交易 B 补偿性交易 C 事前交易 D 事后交易 10、当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补偿性交易收支余额为()时,我们说该国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含答案word版本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练习题(一) 一、单选选择题(请从A、B、C、D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1.不属于国际贸易当代理论的是__C______ 。 A.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B.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C.技术差距论 D.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某国产商品价格为1000元,其中500元为进口原料(不征收关税),500元为新增价值,如果对同类进口货物征收20%的从价税,但对原料尽快免税,该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为D________ 。 A.20% B.25% C.30% D.40% 3.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包含_A_______项目。 ①货物②服务③收入④资本转移⑤投资⑥国际赠款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二、名词解释 1.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2.一价定律 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3.边际进口倾向 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4.幼稚产业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5.提供曲线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7.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及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 **************Wangdi不要你钱!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动词大慈,动词大慈……*****************************************************************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马歇尔-勒纳条件: 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Dx+Di)> 1.外汇: 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债权债务结算的支付手段.间接标价法: 用1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J 型曲线效应: 在现实中,货币贬值导致贸易差额的最终改善需要一个"收效期",收效快慢取决于供求反应程度高低,并且在汇率变化的收效期内会出现短期的国际收支恶化现象.这种现象用曲线表现成J字形.自由兑换货币: 指该货币是国际交易中被广泛使用的支付货币;该货币是主要外汇市场上普遍进行交易(买卖)的货币.离岸金融市场: 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IBF: 是指国际银行设施,是在美国境内的美国银行或外国银行开立的经营欧洲货币和美元的账户,此体系资产独立于总财产分开.欧洲货币市场: 在一国境外进行该国货币借贷的国际市场.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定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远期利率协定: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1)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

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国际贸易: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最大产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对于单一厂商来说,均衡时,即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w/r。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简答(部分)

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2、欧洲货币:指货币离开发行国被其他国家经营。 3、欧洲货币市场:是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被储蓄和借贷的各种货币的市场。 4、外国债券:是指筹资者在国外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面额的债券。 5、欧洲债券:是指筹资者在某货币发行国以外,以该国货币为面额发行的债券。 6、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出口产品给予利息补贴、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及信贷担保,鼓励本国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的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 7、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居民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得经营管理权的跨国投资活动。 8、国际储备: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资产的总称。 9、外汇风险:是指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价值变化给其持有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按其内容不同,大致可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转化风险。 10、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根据市场货币供求变化,任其自由涨落,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原则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担义务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样的汇率就是浮动汇率制。 11、国际金融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参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 12、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或美式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或100)的本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币的一种方法或是用若干数量的外币表示一定单位(1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