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常见的酸和碱主题设计

适用年级九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在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本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酸和碱,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九年级课本第十单元。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四个专题:

专题一:酸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认识酸的性质并知道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酸的使用;了解酸的应用。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认识碱的性质并进一步学习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浓碱的使用;了解碱的应用。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酸和碱中的H+和OH-结合成H2O;知道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的方法降低酸或碱的含量。

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主题单元检测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3.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及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常见酸和碱学会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学习探究认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学习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4.通过对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及酸碱混合后pH的变化测定体会间接观察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酸碱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习体会化学的价值所在

对应课标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3.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4.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如何认识和区分酸和碱?

2.酸和碱有哪些性质?怎样探究酸和碱的性质?

3.常见的酸和碱有哪些?它们的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稀释浓硫酸?

5.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及判断酸碱性强弱程度?

6.什么是中和反应,其实质是什么?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何作用?

专题划分.......

专题一:酸及其性质(2 课时)

专题二:碱及其性质(2 课时)

专题三:酸碱中和反应( 1 课时)

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 1 课时)

其中专题四:溶液的酸碱性中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酸及其性质

所需

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3课时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认识浓硫酸、浓盐酸两种酸的主要特性,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其相似的化学性质及性质上的差异,知道常见的两种酸的用途。学会使用酸的方法。

(2)通过对盐酸和硫酸的性质的对比,总结出酸溶液具有的通性并能通过对其溶液组成的分析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实质上是酸溶液中所具有的相同的H+决定的。

(3)通过对酸碱盐间的反应规律的分析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会书写常见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列表比较法学习两种浓酸的特性,从而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酸的通性的认识过程学习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3)通过酸的性质实验探究活动体会认识物质的性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盐酸和硫酸的组成上的差异讨论分析,学习认识物质的相似性的基础上认识物质差异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酸的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继续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能提高探究认识物质的欲望。

(2)通过酸的主要用途的学习,明确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化学的价值。时

专题问题设计1.什么样的物质是酸?

2.酸有哪些性质?

3.如何探究认识酸的性质?

4.为什么盐酸与硫酸有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实验室信息化资源:多媒体平台常规资源:相关化学实验仪器、药品、导学案等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酸

1.创设情境: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西红柿、柠檬、猕猴桃等有酸味的水果。

2.学生品尝生活中常见的柠檬、西红柿、食醋等,说出它们的共同点。

3.谈谈对酸的认识。

活动二:认识两种浓酸

1.教师介绍化学上常见的两种浓酸——浓盐酸和浓硫酸

2.设问:想了解两种酸的性质吗?

3.小组共同活动:观察、实验辨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1)提出问题:思考从哪些方面认识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

(2)自主设计,进行分组活动,观察并辨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4.填写表格:归纳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差异。

5.讨论:如何区分两种浓酸。

6.听讲解并看演示:稀释浓硫酸

课堂小结:酸有共同的特点:有酸味,溶于水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H+;浓盐酸和浓硫酸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除盐酸、硫酸外常见的酸还有硝酸、醋酸和碳酸。

活动三:完成达标测试

第二课时:

引入:上一课我们从两种酸的物理性质上辨识了它们,认识了它们的异同点,那么它们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活动一: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提出问题:

(1)回忆物质的分类,盐酸属于哪一类?课本中提供的试剂分别属于哪一类?

(2)确定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你认为怎样选择试剂进行实验?理由是什么?

2.根据预习、思考和讨论,确定选择的试剂,制定探究方案。

3.按照设计的探究方案分组进行探究。

4.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盐酸的化学性质。

5.阅读课文,认识复分解反应、盐的概念。

活动二:硫酸与盐酸性质的比较

问:硫酸和盐酸一样都是酸,它们化学性质一样吗?

1.用硫酸代替盐酸再次分组进行刚才的探究。

2.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硫酸的化学性质。

3.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点。

4.提出问题:

(1)盐酸和硫酸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盐酸不能与氯化钡反应而硫酸却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3)谈谈你对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的认识。

5.归纳酸的通性?

6.阅读了解酸的用途。

课堂小结:认识物质可以由个别到一般。

1.酸溶于水时都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酸的通性是:(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3)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4)能与部分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

3.盐酸与硫酸溶于水时,解离出的阴离子不同所以性质上也有差异。

4.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活动三:完成达标测试

评价要点1.认识生活中的酸

评价方法:总结出酸的共同特点

评价指标:

(1)勇于发言谈个人感受;(2)表述准确。

2.认识两种浓酸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说出物理性质的项目。

(2)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配合得当操作规范,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3)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4)现象描述准确。

3.总结归纳

评价方法: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记录准确真实。

(2)对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认识充分会运用其区分两种

酸。

4.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当堂达标测试。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专题

碱的性质

所需

课时

课内2课时每周3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 知道几种常见碱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碱的通性,

3.能够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专题问题设计1.知道几种常见生活中哪些物质摸起来有种滑滑的,涩涩的感觉?

2.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碱都有什么用途?

3.氢氧化钠溶于水为什么烧杯壁会有烫手的感觉?

4.在家做馒头时为什么家人会放一些碱面?

5.碱面的成分是什么?

6.碱的性质和用途,

7.了解碱的通性,

8.能够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

用。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环境,学生在家庭自己完成课堂上布置的家庭小实验。信息化资源:互联网,课件,动画等,同时需要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以便在课堂上演示。学校应该给与资源支持,要提供足够的药品等。

学习活动设计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说出家里面都有哪些物质属于碱类,分别说出什么气味,本专题有2课时组成。课时1学习常见的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等途径来完成,化学性质只要是动手操作和实验相结合。课时2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最后总结出碱的通性。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把碱的性质给掌握了。

评价要点实验操作要细心,因为大部分件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