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晚熟山药套种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早、晚熟山药套种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早、晚熟山药套种生产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本课题来源于江西省薯类产业体系建设项目(JXARS-19)。按照操作规程的编写,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向省局申请《早、晚熟山药套种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立项,由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主要负责该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山药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山药价格持续走高,种植山药的经济效益较好。然而,传统山药种植前期整地和搭架成本较高,山药集中上市价格偏低,这些因素都极大限制了人们种植山药的积极性,影响山药的产业发展。

因此,体系针对江西省山药生产中存在的季节供应期短、光温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产水平、山药品质、种植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突出问题,在品种筛选、适期播种、透光网架、一垄双行、合理密植、肥水运筹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的基础上,选择成熟期不同的早、晚熟山药品种进行套种,彼此互不影响生长和产量,实现一地两熟山药栽培,研发集成了早、晚熟山药套种栽培技术模式。相对于早熟山药单种栽培方式,高密度早、晚熟山药套种栽培方式在提早播种的情况下,可使早熟山药提早至7月中下旬集中采收上市,抢占山药市场,晚熟山药延迟至12月份和次年2月初上市,山药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效益非常高;此外,由于种植山药时整地和搭设架体人力成本占比很高,通过早晚熟山药套种可实现一次整地、一次搭架、两季收获的栽培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物料投入和人力成本。

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在南城县绿缘生态农庄的天井源乡良湖村基地建立了山药早、晚熟品种套种关键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150亩,并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南城县辐射推广1000亩。2019年8月9日,来自江苏省农科院、三明市农科院等单位的同行专家现场考察了“山药早、晚熟品种套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南城县天井源乡良湖村百亩连片示范现场,并对该套种技术模式的早

熟茬山药进行了现场测产。结果示范片早、晚熟品种套种的早熟茬山药平均亩产达2713.8 kg,比目标产量高出713.8 kg/亩,达到了一地一熟传统种植方式的全年山药产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2月28日,体系又在南城县天井源乡良湖村百亩连片示范现场组织了“山药早、晚熟品种套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晚熟茬山药的测产,晚熟茬山药平均亩产达1881.22 kg,比目标产量高出381.22 kg/亩。该模式极大提高了山药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山药早、晚熟品种套种关键技术模式可充分利用我省土地和自然光温资源,显著降低物料和人力投入,实现山药一地两熟收成,早、晚熟山药套种生产技术对促进我省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对推动我省山药的产业化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有必要将该技术编制成地方标准,指导我省山药高效种植。

三、遵循原则和编制依据

本标准遵循“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严格按照GB/T8321、NY 5010、NY/T 496、NY 5221和NY/T 1065等标准要求进行编写。

四、标准的制定过程

1.在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江西省薯类产业体系建设项目的资助下,针对我省山药早、晚熟山药套种的品种选择、关键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 成立了《早、晚熟山药套种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编写小组,由周庆红副教授为组长,曹天旭、朱强龙、单楠、孙静宇、黄英金、付云飞、张宏玉、王葡萄、李建华为组员,共同编制该技术规程。

3. 对江西省各地早、晚熟山药套种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制定标准研制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对标准的起草及现场调研工作做出详细部署,在此基础上编写标准草稿。

4. 多年试验。自2015年开始,每年进行试验示范,最终获得本技术规程。

5. 多方请教,集合众人智慧。在该规程的制作过程中,虚心向山药育种、栽培及植保专家请教,包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张培通研究员、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树妹副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的李明军教授、张

江利副研究员等。在实践基础上,经历反复验证和修改,完成初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