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与代数解读分析

数与代数解读分析

数与代数解读分析
数与代数解读分析

数与代数解读分析

小学数学学科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直接关系着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生成。下面我从教学意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分析。

一、教学意义

1、“数与代数”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2、“数与代数”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3、“数与代数”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数与代数教学的意义、内容和具体要求。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逐步建立数感。

3.掌握数的运算法则,培养运算能力。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理解代数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5.在探索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年级1、生活中的数即学习认识10以内、100以内的数;

2、比较10以内、100以内数的大小;

3、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4、认识钟表;

二年级 1、数一数与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

2、乘法口诀的学习;

3、分一分与除法,体会除法的意义,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

4、时、分、秒;

5、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

6、万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年级1、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2、千克、克、吨的认识学习;

3、两位数乘一位数及连乘、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4、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及估算意识的培养;

5、年、月、日的学习;

6、分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 1、认识亿以内的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

3、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4、负数的初步认识;

5、小数的认识及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的学习;

6、认识方程;

五年级 1、倍数与因数;

2、分数的再认识;

3、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学习;

4、分数混合运算;

5、百分数的学习;

六年级 1、百分数的应用;

2、比的认识;

3、正、反比例的学习;

编排特点

1、知识内容螺旋上升,分散教学难点。

2、呈现形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培养数感。

3、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体现算法多样化。

4、教学素材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5、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研讨: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一)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不仅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借助童话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算例、掌握算法。

(二)借助直观模型,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在史冬梅老师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史老师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直观模型较好地处理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史老师在这节课上没有将会写“竖式”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竖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方法背后的道理。并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在研究中,学生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成果。虽然学生们的分法不完全相同,但“先分后合”的思路是一致的,这一点恰恰就是乘法竖式运算的基本思路。在这之后,史老师再次将分点子图与竖式中的四句口诀进行了对应,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个细节背后的道理。“分点子图”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积累活动经验的宝贵机会,同时又使学生能够借助直观模型,较好的理解了两位数乘法算法背后的道理。

史老师这节课恰恰是为学生真正地、扎扎实实地经历理解的过程提供了鲜活而典型的案例。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有机会感受,有机会理解,有机会创造。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目标,它背后深远的意义还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潜心感悟。

(三)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北京小学于萍老师曾经上过的《小数加减法》一课,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于老师让学生自主进行编题,其中就有一名学生编出了一道 0.8+3.74= ,这种类型将要揭示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小数加减法总结算法的重要时机。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于老师就让每个学生自己试做,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道理。

师:你们以前做过很多很多加减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可这道题为什么不末位对齐呢?

生:整数的末位是个位,末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对齐。

师:你们虽然没把末位对齐,但把谁对齐了?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看得很深、很准,这样做肯定有这样做的道理。可为什么一定要小数点对齐、要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 1 :如果不对齐算出来就错了。

生 2 :如果不把小数点对齐,而把末位对齐的话,十分位的 8 就和百分位的 4 对齐了,相加之后肯定就不对了。

生 3 :我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买两样东西,一个是 0.8 元,另一个 3.74 元,如果把末位的 8 和 4 相加,就是用 8 角加 4 分,那肯定不对了。

师:我们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比如,可以讲道理,也可以举例子。刚才这道题,就有同学想到了用我们都熟悉的“元角分”举例子来解释,简单的事说明了深奥的道理,你真棒。看来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能够相加减。

小结:原来看似和整数加减法不太一样的“小数点对齐”其实和“末位对齐”一样,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你们不仅找到了方法,还理解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真了不起。

小数加减法在小学“数与代数”的学习领域中占有什么位置?如何把握它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在这节课中又该如何呈现知识的本质,抓住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于萍老师的教学实践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了本节课知识的“魂”实施教学,她没有满足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逼近数学本质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即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像这样,将“讲理”与“明法”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目标。

三、对“数的运算”教学的建议

(一)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这个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直观的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帮助学生去理解。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算法多样化,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可能这个学生适合这样的方法,那个学生喜欢另一种方法,但是它们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老师要想办法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道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

(三)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做题量的积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思维。

(四)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以及解决问题的联系。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最终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

五、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动手操作,心领神会

3、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4、创新活动,灵动课堂

教材——结果,需要我们认真去研读;教材——素材,需要我们灵活去选择;教材——资源,需要我们合理去开发。研读教材,让课堂灵动飞扬,我们且行且感悟且实践。

新课标解读数与代数

新课标解读数与代数. 新课标解读之“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分析与研讨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能够作为小学暑期培训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

主要负责《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部分的解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交流。也希望通过交流能够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我们都知道,数与代数部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整个数学学习和学习其他的学科的基础,可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主线。“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等。通过研究分析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使我们了解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内容的本质与发展,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概念和数的发展脉络,促使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旧课标比较有何变化? 2、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概念。 3、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4、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的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5、如何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 如何依托现实情境帮助学生体现和理解常见的量、6. 问题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旧课标比较有何变化?《标准》对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

(完整)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这份期末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对四年级数学上学期内容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查,题型丰富多样,难易程度适中,是一份很好的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试卷共有五大项题目,下面逐项进行分析。 第一大项,填空题,共11小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第3、9两题考查空间与图形知识,学生得分较高;第8题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对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还不能正确加以运用,其它各小题失分较少。 第二大项,判断。6道题中,第1题失分的同学较多,主要原因是对“数位”与代数单位的概念混淆,其余各题失分较少。第三大项,计算。这一大项的题目,有70%的同学能得满分,另有30%的同学失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计算时粗心大意,如“84万-56万=28”;2、部分学生计算

时运算顺序出现错误;3、利用乘法分配律做简便运算有的学生还不能掌握。 第四大项,按要求做一做。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第1题和第3题90%的同学基本得满分;第2题和第4题有50%的同学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1、用方向确定位置,部分学生有困难;2、在平移图形时平移的格数有误差;3、旋转后的图形画不准确。 第五大项,解决问题。这大项共有5道题,其中第1、2、4题学生基本得满分,少数失分的同学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第5题制作条形统计图,比较简单,全班同学都得满分;第3题,只有70%的同学能得满分;还有30%的同学,由于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含糊不清,加之看图能力较差,因而失分较多。 三、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答题情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运算定律的正确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正确运用。 2、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标解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标解读 一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能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经历回顾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二、三年级下册课程目标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中考数学试卷分析报告.doc

2011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卷概况 (一)试卷结构 2011年中考数学试卷共六大题25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内容为义务教育九年制七年级至九年级数学教材(人教版)各册涵盖知识。 全卷:数与代数占分值52分,空间与图形6分值53分,统计概率分值15分。第一大题为选择了共8小题(8×3′=24分),第二大题为填空题共8小题(8×3′=24分),第三大题共3小题(3×6′=18分),第四大题共2小题(2×8′=16分),第五大题共2小题(2×9′=18分),第六大题共2小题(2×10′=20分) (二)试卷基本特点 2011年中考数学试卷,在题目的设计提题量上与2010年大至相同,改2010年选择题10题,填空题6题为2011年选择题8题,填空题8题,仍为以答题卷形式答题,实施网上阅卷。试卷难度适中,整卷难度分数为0.58左右。试题反映了考生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该学生的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求,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注重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考查,加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也体现的更加明显,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表一:试卷结构

成绩分析表 试题难度分析(选择题除外) (9—16题) 一、考查知识点 (1)有理数运算法则 (2) 分解因式 (3)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6) 平 面图形中有关分解的数量关系 (7)h. 旋转圆形的中心点 (8) 几何图形中角的关系、线段的关系的解答 二、主要失分原因 (1) 分解因式未完整 如:x 3-x=x(x 2-1)=x(x+1)(x-1)只分解到第二步 (2) 解方程组答案缺括号 如: ?? ?-==34 y x 写成:x=4 y=-3 (3) 解析式中的量的关系 如:y=2 1x+90 写成y=2 1x+90o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学科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数与代数部分占据了近50%的比重。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直接关系着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生成。所以对本部分教材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更好的提高个人素质,把握教学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分析。 一、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1、生活中的数即学习认识10以内、100以内的数; 2、比较10以内、100以内数的大小; 3、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4、认识钟表; 5、购物; 二年级1、数一数与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 2、乘法口诀的学习; 3、分一分与除法,体会除法的意义,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 4、时、分、秒; 5、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 6、万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年级1、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2、千克、克、吨的认识学习; 3、两位数乘一位数及连乘、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4、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及估算意识的培养; 5、年、月、日的学习; 6、分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1、认识亿以内的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

3、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 4、负数的初步认识; 5、小数的认识及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的学习; 6、认识方程; 五年级1、倍数与因数; 2、分数的再认识; 3、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学习; 4、分数混合运算; 5、百分数的学习; 六年级1、百分数的应用; 2、比的认识; 3、正、反比例的学习; 二、数与代数教学的具体目标 在这部分的叙述中将整个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学段(1---3年级)和第二学段(4---6年级)。 (一)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玩以内数的大小。案例: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案例1: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案例2: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结合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修订组研究,制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按照新标准修订的数学教课书将在今年秋季开学时的七年级使用。 在认真学习数学新课标的基础上,参照从其它方面了解的情况,对新课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简单解读。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在新课标制订之前,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改教科书已经结合各方面的意见,于2005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则是课标的第一次修改。 《标准2011年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实验稿》的基本结构,对理念,目标,内容等做了一些重要修订,力图更加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依据。 二、《标准2011版》的理念与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数学教育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好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 1、强调了数学的定义。标准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及实践经验,要特别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习兴趣作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体现因材施教。 3、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这两条合并成一条,形成现在的5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提出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如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的。 课程内容强调要反映社会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要注意概念的背景,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还要有结果形成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不仅要有抽象后的概念和法则,也要有直观的说明和启迪。 数学教学活动强调实施积极参与的良好互动,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他人交流,从中学会思考,学

最新初中数学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期末数学质量检测)本次数学质量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初三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以激励他们投入到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去。初三数学检测试卷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掌握的知识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等。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 一、试题特点. 1.突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是否“达标”进行评估.并提出适当的、有发展性的要求. 2.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应与相应内容在教材中所占课时相适应. 3.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基本类似于教材中的随堂练习、例题,习题中的中等难度部分,个别难度较高的试题也应当把“难”定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水平的考察、对探索规律过程的关注. 4.考试重点为各章的主体知识和基本技能,繁难运算题较少. 5.题目的数量不大,分A、B两卷,共29题,目的是为了防止将答题变成一个考查“记忆水平”的活动,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6.提供有不同思维要求、能力要求的问题串,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又为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留有空间. 7.关注创新,编制新题,几乎所有的试题都是自编题和改编题,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取的情境新颖,设问巧妙,目的是创设一个公平、真实的测量环境. 二、测试结果. 初三数学考试成绩结果如下:

人数人均分及格率优分率低分率1169.3654.5%18%36.36%每小题的得分率如下: 12 0.790.893 0.94456 0.8378910 0.70 0.930.870.960.780.93 11121314151617181920 0.830.740.840.810.640.740.780.850.790.80212223242526272829 0.59 全卷试题的难度比如下: 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73∶19∶8 从以上可以看到,初三学生在知识的识记、直接运用以及基本运算方面掌握得比较好,有关形式运算方面的试题得分率偏低,例如第21题、第22题、第24题;背景相对陌生的试题以及要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试题的得分率偏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周末上课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较严重,最高与最低分之间相差76分.2.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明显,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典型错误.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总结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2.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数学运算的需要两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数 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在估计大数、刻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等活动中,发展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算理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进一步总结梳理估算的方法,能合理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能合理、灵活、正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4.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养成检验和反思的习惯。 5.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价值。 6.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比例的意义,深刻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回顾与反思中,体会函数的思想。 7.整理常见的量及其单位,进一步体会各个单位的实际意义,复习单位之间的换算。 8.进一步经历探索给定情境中蕴含规律的过程,体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发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近五年天津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天津中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命题方向(2008-2012) 试卷结构分析: 近五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基本相同,共三类题型:选择、填空、解答题,分Ⅰ卷(30分)、Ⅱ卷(90分),满分120分。其中: 选择题10道每题3分共计:30分 填空题8道每题3分共计:24分 解答题8道19题6分,20-24题8分,25、26题10分,共计66分 从教材角度分析: 七年级所占比重百分之15左右,其中上占百分之6 下占百分之9左右 七年级上册章节较少,总共四章,但每一章都是初中后面学习的基础,所以应加以重视,其中直观出现考点的章节为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下册共六章,其中直观出现考点的章节为第三章《三角形》多出现于填空题,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第五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多出现为解答题第19题,第六章《数据收集与描述、分析》多出现选择题。 八年级所占知识比重为百分之33左右,其中上占百分之13 下占百分之20左右 八年级上册共有五章,每一章节均会有考点,其中重点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五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难点为第一章、第四、五章。 八年级下册共有五章,每一章节均会有考点,其中重点章节为第二章《反比例函数》和第四章《四边形》,难点章节为第一章第四章。 九年级所占知识比重为百分之五十一左右,其中上占百分之22左右下占百分之29左右 九年级上册共有五章,每一章节均会有考点,其中分值较大的为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和第四章《圆》,第一章《二次根式》和第五章《概率》多以选择填空,第四章《旋转与中心对称》多结合于其他题中。 九年级下册共有四章,每一章均会有考点,前三章《二次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形》均会以大题形式出现,第四章《投影与视图》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其中重点与难点为第一二章。 从知识板块分析: “数与代数”、“图形的认识”、“空间与图形”三大领域是考察重点,函数仍是重中之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标解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标解读 一、课程总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二、第二学段目标:(四----六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三、全册目标: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 教材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2)知识点体现在整册教材中的每一个角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课程目标解读

第1单元课程目标解读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具体目标: 1. 数的认识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 数的运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除法。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 常见的量 ●在现实的情景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吨和长度单位米、分米、厘 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 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案例一: 教学过程 ▼ ▼ ▼ ★教学内容分析 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教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八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

八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

八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面对新课程,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探索、反思与创新;面对新课程,大家在困惑与成功的交织中成长;面对新课程,机遇与挑战并存。谁真正思考、研究、探索、实践了,谁就有可能:成就教学;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第一章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标准》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二、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六、建构发展性教学观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标准》还提出“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提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案例:某教师对一名学习困难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你的其他功课名列前茅,说明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我欣赏你的聪明。同时,你学习数学的刻苦精神也令我感动。尽管你的数学成绩暂时落后,但我相信,只要你找到了方法,数学成绩肯定也会像其他功课一样名列前茅。让我们一起寻找学习数学的路径吧!如果换一种语气评价,会怎样呢?教师评价:你的其他功课都很好,为什么数学成绩这么差呢?肯定是你没有认真学习的缘故,或者你干脆是个笨蛋。我可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试卷分析.doc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试卷质量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年段标准,对1——3年级学段分三个领域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 一、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 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二、空间与图形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三、统计与概率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根据年段标准,本次测试应该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册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纵观整张试卷,二年级数学试题基本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从卷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填空、选择、口算、列竖式计算和画图以及圈一圈等方式进行检测。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考查应用实践。试卷中的基础知识类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大部分题目都是平时练过多次的题目,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份试卷还是比较侧重基础知识的。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新课标与原课标的变化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核心理念 原课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选择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数学教学 将“ 数学学习”与“ 数学教学”合成一条,整体阐述数学教学的特征。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领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订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完整版)2017年潍坊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7年潍坊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分析 总体概况: 一、选择题 第1题是实数与幂的运算,考查幂运算法则,基础性题目 第2题是关于图形三视图的题目,考查俯视图形的实线与虚线,基础性题目 第3题是科学记数法题目,本来是一道很基础的题目,结果考查的比较细,和小数点精确结合起来考查。基础性题目 第4题是考察对称图形与点坐标结合的题目,首先理解图形轴对称的画法,在求出相应点的坐标。基础性题目 第5题是关于数轴上的点与二次根式结合的题目,需要弄明白二次根式的值在那两个整数之间,注意符号。难度也不大,基础性题目 第6题是平行线上角运算的题目,这次考查的比较基础,难度不大,基础性题目 第7题考察了数据的分析,重点考察了平均数与方差的应用。以及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个题目已经给出两组数据,降低了难度。基础性题目 第8题是考察函数图像的题目,这个题目重点是对两个未知数a与b的正负进行判断,难度不大,但情况比较多。难度中等 第9题是关于分式与二次根式的取值范围的题目,以及不等式的取值问题。基础性题目 第10题考查圆内角的的转化,重点应用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相等的性质及垂径定理弦与弧的转化,这一点在图形中隐藏比较深。高难题 第11题考查新定义问题的题目,考查函数的应用。综合型强一些,重点要抓住取值范围,用排除法就好。难度中等 第12题是个圆与菱形相结合的题目。这个题目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并考虑两种做法的情况。难度很大,大部分考生对题目没思路

总结:选择题还是以基础性题目占主导,中等题目辅助并不是太难,只是在基础性题目基础上稍微变化一点,让考生多考虑一些问题的角度,高难题目就2道,所以在考前备考中还是以基础性题目为基准,不要盲目追求高难题目。 二、填空题 第13题是关于分式乘除的简单计算的题目,比较容易化简,基础性题目 第14题是考查因式分解题目,可以拆分,也可以去括号。做练习练得很多,基础性题目 第15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条件,条件有很多,重点搞明白通过证明两个小三角形分别于大三角形相似证明他们相似。基础性题目 第16题是一元二次方程有根的的条件考察,练习次数很多。基础性题目 第17题这个题目考查了代数式中的找规律问题,这个题目要将两种图形进行找规律,然后相加。重点是分清楚单个的规律。难度不大,但比较麻烦。中等难度题目 第18题这个是矩形的折叠问题,两次折叠,没有角度,只有一个长与宽的差为2,及两个边的长度之比。难度很大,大部分考生都空着。 道题目确实有难度,所以在备考中要保证每次做填空题都能拿到4道题的分数,当然基础好的同学要求自然还要高一些。 三、解答题 第19题和往年一样,解答题中必考的概率统计题,其中的三个小问题都不是太难,第一问就是补充图像,没啥难度,第二问就是估算人数,重点在于看清是两种情况的概率。难度也不高,第三问就是考查概率常用的方法,画树状图或者列表算出概率,都是属于基础性题目。第20题这是一道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其中不需要自己去做辅助线找出对应的直角三角形,但求解的过程中要将楼层高和楼高分析清楚,然后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对应线段长度,难度较大,除此之外重点在于计算,数都不好求。高难题目。 第21题是一道应用题题目,第一问题目难度不大,题意比较直白,就是需要换算单位。基础性题目。第二问是考察一次函数的最值及不等式的取值相结合的题目。这部分练习的少,但题目不太难,比较好理解。中等难度。 第22题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是圆与三角形结合的题目,这次第一问考查的重点在圆的切线,切线知识考查的比较基础,第一问考查切线证明,难度不大,但是第二问求阴影部分面积,得要转化思路,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到相等的三角形中,应用“割”的方法将面积求出,综合性强一些,中等难度。 第23题也是一道应用题题目,和第21题题目相似。第一问考察二次方程的题目,题意比较直白,需要先作图再列式。基础性题目。第二问还是考察二次函数的最值及不等式的取值相结合的题目同时考查了无盖长方体的侧面积与底面积。这种题目不太难,比较好理解。中等难度。 第24题是一道旋转平移类题目,第一问考察平移与菱形的判定,判断边的长度。需要自己先判断,后证明。中等难度,第二问考查最多的还是旋转问题,第一小问就是简单的全等证明,没难度,基础性题目。第二小问题考查了点的位置及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这就需要很好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2011年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结合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修订组研究,制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按照新标准修订的数学教课书将在今年秋季开学时的七年级使用。 在认真学习数学新课标的基础上,参照从其它方面了解的情况,对新课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简单解读。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在新课标制订之前,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改教科书已经结合各方面的意见,于2005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则是课标的第一次修改。 《标准2011年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实验稿》的基本结构,对理念,目标,内容等做了一些重要修订,力图更加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依据。 二、《标准2011版》的理念与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数学教育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好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 1、强调了数学的定义。标准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具有广

泛的应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及实践经验,要特别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习兴趣作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体现因材施教。 3、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这两条合并成一条,形成现在的5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提出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如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的。 课程内容强调要反映社会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要注意概念的背景,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