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汇总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汇总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汇总
人力资源自考(组织行为学 )汇总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1、组织的涵义应把握的要点:①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②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③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④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⑤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⑥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出克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人的行为的特点:①具有适应性;②具有多样性;③具有动态性;④具有可控性;⑤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4、为了更深刻认识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实质,必须进一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哪些要点?

①研究对象;②研究范围;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目的。(简答)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包括:①边缘性;②两重性;③应用性。(简答)

6、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的,进而研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认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7、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8、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有哪几点?

①文化是区别不认同社会的标志;②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③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④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⑤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简答)

2、简述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这种方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②它提供了许多研究建议,为解决未来的实践和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了许多准备。

缺点:①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②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另外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3、观察法的分类:①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②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4、简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研究人员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去观察,使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

缺点:①由于亲自投入现场作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而非参与观察法就较为客观;②在观察别人时,会使别人感到人自然。

5、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境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准实验。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4、社会知觉包括:①对他人的知觉,也就是对他的血药、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等的知觉;②对人际关系的知觉;③对角色的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④对因果关系的知觉,这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因和结果的判断。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6、简述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关系。

自我知觉往往实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可见二者是在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

7、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①知觉防御;②首因效应(成见);③晕轮效应;④投射。(简答)

8、X理论与Y理论。

领导的行为和作风对被领导者的影响作用,与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的看法有密切关系。X、Y 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呗领导人的理论,也就是按照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的不同看法而采用的不同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的理论。(简答)

9、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10、归因理论的依据和应用。

①归因理论的依据: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②归因理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11、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2、态度:是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3、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4、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包括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和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三部分。

15、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论述)

①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②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③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④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⑤同员工哦你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16、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有机组合。

17、个性倾向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

18、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

19、气质: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0、分别说明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论述)

①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其主要行为特征: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这类人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等,善于管理夕阳企业。

②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其主要的行为特征: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爆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③粘液质(安静型)。粘液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或不均衡,不灵活。其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行为的改造较容易。适合从事科研、保险、金融、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

④抑郁质(抑制型)。抑郁质的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其主要行为特征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这类人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3、论述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包括①家庭影响;②文化传统影响;③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

24、简述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

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希望在他领导下的每个职工的工作都能作出成就,也希望自己本身的工作取得极大的成就。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人工作成就的大小与他们各自个性性格差异是密切相关的。

25、论述个性差异与管理的关系。

管理者了解职工的不同个性,并根据这些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①知人善用;②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③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26、简述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

内因控制论者着重按绩效行赏,这对管理有重要意义。如果他们相信良好的工作绩效会得到应得的奖励,那么也会坚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工作上的成功。公司的报酬制度应该能加强员工这种信念。如果这样,员工会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内因控制。这对公司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因为这样管理者就可以从控制员工的沉重负担重解脱出来了。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①首创性;②有用性;③适应性;④主动性。

3、简述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

①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②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③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4、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包括:①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②善于发现问题;③勤于思考;④富裕灵活性;⑤善于应用;⑥怀有好奇心;⑦充满自信;⑧坚持独立思考;⑨勇于坚持到底。

5、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组织环境,包括:①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②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③要有

和谐的人际关系;④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⑤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⑥要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4)社会环境,特别强调六个方面:①能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工作单位和工作职业,也就是说允许人才自由流动;②全社会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空气;

③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力度;④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创新成果;⑤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和进行奖励;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1、事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负担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2、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负担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简述事业生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有效的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这种配合程度集中表现为所设计的事业生涯对个人和组织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程度。

4、论述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①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②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

③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④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见的相互了解和合作;⑤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⑥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5、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6、简述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

①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②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③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④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

7、简述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①鼓励和指导职工进行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②监督职工事业计划的执行,并及时向职工反馈信息;③在招聘和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现有职工的失业计划情况,也要考虑到新员工的职业期望和兴趣,更要考虑到组织的要求和所提供的事业发展途径;④人力资源的配置也需与事业设计和规划统一起来;⑤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是对员工事业计划的监控;⑥组织必须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开发活动,帮助他们获得和提高其事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以便在事业生涯道路上顺利发展并实现事业生涯目标。

8、简述薛恩认为的五种职业锚。

①技术职业锚;②管理能力职业锚;③创造性职业锚;④安全感职业锚;⑤自治独立职业锚。

9、简述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①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有灵活性;②在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中,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③为实施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工作,还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机会;④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⑤两种生涯的结合(双事业生涯的配合)。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1、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简述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

①安全需要;②地位需要;③自尊需要;④情感需要;⑤权力需要;⑥实现目标的需要。

3、简述群体发展的阶段。

(1)五阶段模型,即①形成阶段,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②震荡阶段,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③规范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④有所作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⑤中止阶段;

(2)间断-平衡模型,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4、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5、简述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具有的基本功能:①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②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③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④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6、角色的特性:①角色同一性;②角色知觉;③角色期待;④角色冲突。

7、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8、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②加入群体的难度;③群体规模;④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⑤外部威胁;⑥以前的成功经验。

9、简述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其目标。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那么凝聚力高的群体就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高,绩效规范却很低,群体生产率通常比较低。如果群体凝聚力低,但绩效规范高,群体生产率比较高,不过比不上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高的群体。如果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体生产率肯定低于一般水平。

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1、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2、社会惰化效应: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简述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惰化效应。

也许原因是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你把别人看作是懒惰或无能的,你可能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你才会觉得公平。另一种解释是群体责任的扩散。因为群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具体某个人的作用,个人投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就很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降低群体的努力。换言之,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群体的效率就会降低。

4、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5、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6、简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①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因素、情绪的稳定性、自信心、个性特点和人际关系;②环境因素,包括群体的气氛、群体的竞争性、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目标和群体的规模。

7、简述沟通的过程。

①沟通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8、简述小道消息的三个特点。

①它不受管理层控制;②大多数员工认为它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渠道解决问题更可信、更可靠;③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

9、简述小道消息的目标:①构建和缓解焦虑;②使支离破碎的信息能够说得通;③把群体

成员甚至包括局外人组织成一个整体;④表明信息发送者的地位或权力。

10、论述减少小道消息消极影响的建议。

①公布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②公开解释那些看起来不一致或隐秘的决策和行为;③对目前的决策和未来的计划,强调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指出其不利一面;④公开讨论事情可能的最差结局,这肯定比无言的猜测引起的焦虑程度低。

11、简述有效沟通的障碍。

①失真源;②沟通焦虑;③过滤;④选择性知觉;⑤情绪;⑥语言。

12、简述群体思维现象的几种表现:①群体成员把他们所作出假设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

②对于那些暂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成员就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③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④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换句话说,缺席者就被看作是赞成者。

13、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14、群体决策技术包括:①脑力激荡法;②命名小组技术;③德菲尔技术;④电子会议。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

1、合作:所谓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2、竞争:所谓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地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3、简述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①动机;②威胁;③信息沟通;④个性特征;⑤组织文化。

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

1、简述群体互动行为的产生。

所谓群体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群体间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或者说,互动行为的结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当群体之间呈合作状况时,群体互动就表现为建设性的;当群体之间彼此面临利益冲突是,就会产生破坏性的互动。

2、简述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

①相互依赖性;②任务不确定性;③时间与目标取向。

3、冲突的过程:(1)阶段1:潜在的对立或失调,概括为三类:①沟通;②结构;③个人因素。(2)阶段2:认知和个性化,包括①认识到冲突;②感觉到冲突。(3)阶段3:行为意向,包括五种处理冲突意图:①竞争;②协作;③迁就;④回避;⑤折衷。(4)阶段4:行为。(5)阶段5:结果,分为:①提高群体绩效;②降低群体绩效。

4、运用竞争:竞争策略也叫强制策略,这是一种不合作的方式,通过竞争,必然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5、简述激发冲突的技术。

①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②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③重新构建组织结构: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④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或任命一名批评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1、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

动过程。

2、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3简述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

①正式领导者一般是工作领袖,非正式领导者往往是情绪领袖;②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离;③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将工作领袖和情绪领袖两种角色集于一身。

4、简述领导的功能。

①创新功能;②激励功能;③组织功能;④沟通协调功能;⑤服务功能。

5、简述权力的作用:①权力的影响作用;②权力的双重作用;③权力的潜在作用;④权力是构成组织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6、简述权力的构成:①资源控制权;②奖惩权;③专长权。

7、授权: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力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8、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9、简述领导威信的作用。①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②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③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④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⑤有利于吸引人才。

10、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11、简述提高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

①计划;②委派;③贯彻;④评价;⑤奖惩。

12、奖惩:就是通过对符合计划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符合计划的行为实施惩罚,以保证领导活动的既定方向。

第十一章领导理论

1、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2、简述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年龄结构;②智能结构;③专业结构;④知识结构;⑤个性性格结构。

3、简述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

(1)把领导行为归纳为两个变量。即:①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方式;②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领导方式。(2)把领导行为方式分为四种类型。①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低规章,低协商;低规章,高协商;高规章,高协商;高规章,低协商。

②密执安大学的研究;(3)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

4、简述领导行为方格论。

(1)方格图模式;(2)五种领导行为类型,即:①贫乏式管理,对人和生产都很少关心,是回避责任、缺乏执行或不称职的领导,注定失败。②乡村俱乐部式管理,对人高度关心,友善待人,认为只要人们心情舒畅,工作就一定会搞好,很少关心工作控制、监督和规章制度。③任务式管理,对工作高度关心,但对人则很少关心。④中间型管理,领导者折中地关心人和关心工作两者之间求得平衡,不求做出什么成绩,也不会出大的差错。⑤团队式管理,领导者对工作和人的关系都有高标准的要求,认为员工利益与组织目标是相容的。

5、集权型领导:所谓集权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管理方式。

6、民主型领导:所谓民主型管理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领导方式。

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

1、简述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

①决策是领导过程中最主要的职能;②领导者权利的实现要依赖于领导者制定决策;③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④决策是竞争形势的需要;⑤决策决定着组织运行的方向。

2、简述领导决策的原则。

①信息健全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系统分析原则;④对比择优原则;⑤时效原则;⑥集体决策原则。

3、简述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

①对决策对象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②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③对社会发展的研究;④决策要符合政策和法律规范。

4、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式、模型的特征编制出的实施决策的步骤顺序,它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简述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性。

①组织超大规模发展的需要;②决策科学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多变性的需要;③决策科学化是现代社会活动联系的广泛性和影响后果的严重性的需要。

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

1、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简述影响人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

①爱好和兴趣;②价值观;③抱负水准。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分为五层,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第十六章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3、简述传统组织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把组织看作是一种由合法的管理权威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机械性系统,把组织管理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着重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

②重视工作和制度,忽视人。③把组织看作是一种权责分配和制度管理的体系。④重视人的物质需求,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4、简述现代组织结构理论的观点。

①组织是开放系统和整体系统;②组织的权变观念;③强调人是组织的中心,认为衡量组织经营不能单纯用利润指标,还须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应使组织成员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受到组织的尊重和信任;④强调领导权威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组织战略,培养和塑造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

5、组织结构合理化: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

6、简述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组织目标设置的合理性;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置的合理化;③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

④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

7、简述组织决策的合理性的衡量标准。

①组织决策体制的科学性;②组织决策者的素质;③组织决策民主化;④决策手段科学化。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1、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达到目的的手段。

2、简述组织变革的阻力。

(1)来自个体对变革的阻力,包括八个方面:①经济利益;②安全性;③求稳性;④求全性;⑤依赖性;⑥保守性;⑦习惯性;⑧恐惧性。(2)来自群体对组织变革的阻力,包括两个方面:①群体规范冲突所造成的阻力;②人际关系变革所造成的阻力。(3)来自组织与领导方面的阻力。

3、简述消除改革阻力的方法。

(1)在改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有四种方法:①激励职工改革的动机,宣传旧体制的弊端和建立新体制的好处;②有针对性的采取克服心理阻力的措施;③施加外部压力,使其感到有非改不可的迫切性;④选择改革的恰当时机。

(2)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转换阶段有六种方法:①让职工参与改革,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应改革的方面,需要采取的方法和对策,把改革的成败看成自己的事;②利用群体新的规范和群体的内聚力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向,凡归属意识强的人,当看到群体支持改革,他也就会支持改革;③把改革的总目标,分解为几个目标,逐步过渡,最后达到总目标,这样,有利于减少阻力;④变阻力为动力;⑤先试点再推广;⑥尽量保持企业原有的协作关系,避免因变革而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确保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3)改革后的行为转化阶段的方法包括:①要采取各种激励、强化积极行动,转化消极行为,使职工对新的行为规范逐渐认识并与之相适应;②保持原有社会联系的相对稳定性。

4、简述组织老化的标志:①机构臃肿;②反应迟钝;③文山会海;④模式僵化。

5、克服组织老化的对策:①定期审议;②破格行为;③主动管理;④越级建议;⑤人员平移;⑥灵活用工;⑦组建团队。

6、简述组织变革的内容:①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革;②技术方面进行改革;③人事方面进行改革;④影响环境方面进行改革。

7、管理模式:所谓管理魔术,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8、简述现以宝钢为例来说明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的重大差别。

①管理模式形式的基础不同;②管理目标不同;③管理职能结构不同;④部门结构及干部配备不同;⑤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同。

9、论述我国大中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思路。

①组织结构形式的多样化;②企业管理的战略化与企业发展的国际化;③组织职能经营化和组织发展社会化;④组织发展规模趋于小型化;⑤组织运作的高效化和民主化。

第十八章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简述组织文化的内容:①组织目标或宗旨;②共同的价值观;③作风及传统习惯;④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3、简述组织文化理论的意义。

①标志着组织行为的科学研究向更高、更深方向发展;②标志着对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体研究向组织内部成员的整体研究转化;③标志着组织行为科学对个体认识的全面化和深刻化;④标志着组织形象的塑造向立体化、整体化发展;⑤标志着组织管理成为一门正在的管理艺术。

4、主文化:是由大多数组织成员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5、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6、简述美国的组织文化的特征:①能力第一;②崇尚竞争;③尊重知识;④相信科学,提倡创新;⑤遵守法纪;⑥建立亲密文化。

7、简述日本的组织文化的特征:①民族精神;②家族主义;③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④忧患意识;⑤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 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 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 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 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知觉具 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 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它是基 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 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 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11.压力带来的后果: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血 压升高等;紧张、焦虑、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的影响(当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会对机体产生激活作用,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绩效。 过大的压力水平会使机体的绩效降低。可见,适中的压力能让个体创造高绩效) 1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 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任务评定。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给定的工作,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阻挡来达成期望。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强度,即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强弱;一般性,即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1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行为榜样;其他人的劝说;个体自身的生 理和心理状态 14.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15.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 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持续承诺(指的是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规范承诺(指的是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16.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提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D)。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C)。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A 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B)。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C)。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C)。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15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C) A需要层次论 B 成就需要论 C ERG理论 D 双因素理论 16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A)。 A成就需要B权力需要C社交需要D安全需要 17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D)。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A)。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 X理论、Y理论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19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或A)。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投入 2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 2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本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3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B)。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 24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word文字版组织行为学00152自考2017年4月试题及答案

2017年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 试卷 (课程代码 001 52 )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如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3页,共3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发涂,等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4页至4页,共1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等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5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经济人”假设的基础是 D.资本主义 B.现实主义 C.社会主义 A.享乐主义 2.人的行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D.倾向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A.整体性 3.引发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 D.情感 C.目标 B.需要 A.动机 4.在个性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 D.情绪 C.性格 A.气质 B.能力 S.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发展变化情况的模型是 3.群体发展六阶段模型 A.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b.间断平衡模型 C.塔克曼模型 6.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位置的是 D.奖想结构 C.群体结构 B.职权结构 A.人事结构 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D.刻板印象 C.社会促进效应

A.社会惰化 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9人或11人 C.7人或9人 B.5人或7人 A.3人或5人 DO1.OO12组织行为学试卷第1页《共4页) 9. 在非正式沟通网络中传播效应最高的是 A.单串型 C.集合型 B.饶舌型 D.随机型 10.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地解决 A.垂直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B.水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C.斜向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D.非正式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l.人们通过语言传达的只是有限的信息,必须要从谈话背景中进行推论和解释。这种背景属于 A.低文化背景 .高文化背景 D.任何背景 B.中文化背景 12.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A.传统观念 B.相互作用观念 D.经济人观念 C.人际关系观念 13.在正式组织中,按照指挥链和职权关系,上级在运用耶位权力命令和控制下级的活动和行为时所发生的垂直方向的冲突,这是 B.冲突的社会模式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D.冲突的官僚模式 C.冲突的系统模式 14.最早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组织问题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是 D.权变理论 C.现代组织理论 A.古典组织理论 B.近代组织理论 15.能从本质上反映组织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关系的是 A.组织规模 C.组织类型 D.组织结构 B.组织效率 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信念和 C.能力 D.态度 A.情感

组织行为学(考试必考)word版本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目的: 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2、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 4、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预测、解释、控制、引导 第二章: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特点: 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 恒常性: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3、知觉的影响因素: 知觉者自身的特点:需要和动机、兴趣、经验知识、性格、气质 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物理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对象的社会属性、对象的组合 知觉发生的情景:当时周围的环境影响知觉。 4、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5、社会知觉效应: 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包括:晕轮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 6、什么是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个性差异性(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7、什么是气质? 气质的概念与特点: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与生俱有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相比有更大的稳定性。但重大事件的发生可能改变气质。 8、气质的类型与行为特征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全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容有哪些?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04)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10) 答: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组织研究的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 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

2017第一次组织行为学自考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 [简答]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多选、简答]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多选、简答]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 [多选、简答]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1)托尔曼的理论。(2)赫尔的理论。(3)斯金纳的理论。 [单选]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多选]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名词解释]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名词解释]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多选、简答]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自主性。(3)社会性。(4)连续性。(5)持久性。(6)可塑性。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名词解释]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名词解释]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多选、简答]意志活动的特点。(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多选、简答]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 (1)坚毅性。(2)果断性。(3)自制性。 [名词解释]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多选、简答]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 [多选、简答]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名词解释]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简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

2017年10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52)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 B 】 A.外在激励 B.内在激励 C.荣誉激励 D.目标激励 2.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 B 】 A.原始性内驱力B.继发性内驱力 C.社会性内驱力 D.群体性内驱力 3.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 A 】 A.需要 B.动机 C.目的 D.行为 4.在个性心理中,有“好坏之分”的是【 C 】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情绪 5.在员工一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心理契约 D.价值观 6.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称之为【 B 】 A.社会惰化B.社会促进作用 C.从众 D.刻板印象 7.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正式关系的是【 D 】 A.人事结构 B.奖惩结果 C.群体结构D.职权结构 8.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 A.规范 B.制度C.压力 D.环境 9.当我们自身的工作量大且很繁重,急切需要人进行信息协调筛选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D】 A.链式 B.轮式 C.环式D.倒Y式 10.网络时代最显著的沟通特征是沟通方式的【 A 】 A.扁平化 B.高耸化 C.社会化 D.人性化 11.人们通过自己所说的词语直接传达信息,并不需要考虑谈话的背景。这种背景属于【 A 】 A.低文化背景 B.中文化背景 C.高文化背景 D.任何背景 12.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C 】 A.传统观念 B.人际关系观念 C.相互作用观念 D.经济人观念 13.正式组织内部行使不同职能的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这是【 C 】

00152《组织行为学》讲义自考重点复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ZU ZHI XING WEI XUE 泰罗学院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1)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于发展 (3)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3)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3)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4)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5)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5)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8) 第一节人性假设 (8) 一、“经济人”假设 (8) 二、“社会人”假设 (9)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10) 四、“复杂人”假设 (11)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11)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1) 二、新华生主义 (12) 三、卢因的观点 (13) 四、个体行为规律 (13)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16) 一、心理过程 (16) 二、个体心理 (17)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18)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18)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18) 二、需要与动机 (19) 三、动机与行为 (19)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20) 一、价值观 (20) 二、态度 (20) 三、工作满意度 (21) 第三节知觉与行为 (22)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22) 二、知觉过程 (23)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 (23)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24) 第四节个性与行为 (25) 一、个性概述 (25) 二、气质与行为 (25) 三、能力与行为 (26) 四、性格与行为 (27) 五、情绪与行为 (28)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29) 一、组织承诺 (29) 二、组织公民行为 (30) 第二篇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31) 第一节群体概述 (31) 一、群体的含义 (31) 二、群体的类型 (32) 三、群体的作用 (33) 四、群体发展阶段 (33) 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 (34) 一、群体外部环境 (34) 二、群体结构 (35) 三、群体互动过程 (39) 四、群体决策 (40) 第三节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42)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42)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43) 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4) 第四章沟通 (46) 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 (47) 一、沟通概述 (47) 二、沟通的分类 (49) 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53) 一、沟通障碍 (53) 二、有效沟通 (54) 第三节互联网时代的沟通 (55) 一、网络对沟通的影响 (55) 二、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56) 第四节跨文化沟通 (57) 一、文化与跨文化沟通 (57) 二、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及改进 (57)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5)科学性。 3.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二强调独裁式管理。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 5.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 6.访谈法的优点: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7.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8.常用的心理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 9.X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服自己的情感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10.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1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1、人是“社会人”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12.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13.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及其管理措施以人与

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组织行为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卢因 B.托尔曼 C.赫尔 D.华生 2.“社会人”假设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金钱 B.社会环境 C.良好的人际关系 D.制度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行为意向和【 B 】 A.价值观 B.情感 C.行为 D.环境 4.凯利认为,判断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一贯性和【 D 】 A.差异性 B.行为倾向性 C.整体性 D.共同性 5.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一般有三种角色表现,即: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 B 】. A.领导角色 B.维护角色 C.关系角色 D.沟通角色 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称为【 C 】 A.协同效应 B.社会惰化 C.从众行为 D.晕轮效应 7.处于不同层级且没有隶属关系的人员之间的沟通,是【 D 】 A.下行沟通 B.上行沟通 C.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8.当一名主管自身的工作量极大且很繁重,急切需要人手进行信息的协调筛选时,最好的沟通网络是【 C 】 A.链式 B.轮式 C.倒Y式 D.全通道式 9.每个团队的建立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规范期和【 A 】 A.激荡期 8.信任期 c.磨合期 D.衰亡期 10.团队建立和工作的心理机制,首先是使成员【 A 】 A.“属于”这个团队 B.“分享”这个团队 c.“表现”这个团队 D.“参与”这个团队 11.虚拟团队的组织边界特征是【 B 】 A.狭窄型 B.宽泛型 C.有限边界型 D.无边界型 12.冲突的观念有三种类型,即:传统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和【 C 】 A.管理观念 B.历史观念 C.人际关系观念 D.权变观念 13.把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优先事件选择、过程顺序安排而产生的冲突称为【 D 】 A.目标冲突 B.情感冲突 C.认知冲突 D.程序冲突 14.把组织分为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混合性组织,这种分类的方式是【 C 】 A.按组织规模分类 B.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 C.按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分类 D.按社会功能分类

组织行为学自考重点划分

自考《组织行为学》总结 2006-12-14 9:49 【大中小】【我要纠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应考者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国家考试,命题是确保考试质量的核心工作。 为做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组织行为学”课程全国统一命题工作,特制定本命题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考试目标 1.课程性质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2.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考生在做领导工作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二、考试内容(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教材第一、二章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其中第一章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对章内各节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和一定的把握;第二章属一般性内容。 第三章至第五章介绍个体行为与管理,其中第三章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对章内各节的主要内容重点了解和把握。第四章为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五章为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皆为一般性内容。 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群体行为与管理。其中,第六章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七章为群体内部互动行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第八章为群体的人际关系,属一般性内容。第九章为群体间互动行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介绍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其中,第十章为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属一般性内容。第十一章为领导理论,为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十二章为领导的决策行为,该章不作为重点内容。 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为激励理论与应用。其中第十三章为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属重点内容。 第十四章为激励理论研究,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十五章为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是一般性内容。 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介绍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其中,第十六章为组织结构,该章属一般性内容。第十七章为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属重点内容,应该对章内各节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和一定的把握。 第十八章为组织文化,属一般性内容。 三、考试命题的原则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 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 月第1 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组织行为学自考单选题复习

1.个体行为的理论模式可用( )来表示。 A.B=f(Pa、b、c·Rm、n、o) B.B=f(Pa、b、c……·Em、n、o……) C.B=f(P·G) D.B=f(P·L·E) 2.观察者以自己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支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称( )。 A.案例研究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心理测验法 3.形成知觉的第二个阶段是( )。 A.组织 B.解释 C.选择 D.观察 4.个体往往注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而忽视那些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这主要是因为( )。 A.投射 B.晕轮效应 C.知觉的防御 D.首因效应 5.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在分析比较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择优选用。这主要是根据( )。 A.系统分析原则 B.对比择优原则 C.时效原则 D.可行性原则 6.个体的行为的表现为:情绪变化激烈、主观易于冲动、性急脾气暴臊,此气质属(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7.有的理论学家把行为改造型理论称为ABC公式,其中,B表示( )。 A.行为的起因 B.行为的过程 C.行为本身 D.行为的结果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 )对人际吸引的重要性。 A.接近性 B.熟悉性 C.相似性 D.互补性 9.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决策程序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 )。 A.确定目标 B.提出预测 C.拟定方案 D.核定价值准则 10.群体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群体发展了凝聚感,成员们互相产生了好感,并与群体取得认同时,这时群体处在 ( )。 A.规范化 B.震荡 C.形成 D.有所作为阶段 11.个体由于别人在场或同时参加,活动的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属于(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从众现象 12.在下列各种形式的沟通中,( )中成员的满足感最高。 A.轮式 B.Y式 C.链式 D.全方位型 13.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组织中,一般是采用( )较为适宜。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专制型 14.9.9领导为( )。 A.俱乐部型领导 B.团队式管理 C.任务式管理 D.中间型管理 15.日本的自主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 A.成就需要论 B.双因素理论 C.期望理论 D.公平理论 16.Z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威廉·大内 B.勒温 C.卡斯特 D.斯金纳 17.在激励理论的分类中,期望理论属于( )。 A.需要型激励理论 B.状态型激励理论 C.过程型激励理论 D.动态型激励理论 18.最早用实验证明群体中从众现象是( )。 A.梅约 B.阿希 C.斯金纳 D.弗罗姆 19.在处理冲突的两维模式中,自我肯定但不合作的方式是( )。 A.回避 B.折衷 C.迁就 D.竞争 20.在组织中,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成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忠诚感。其组织文化是一种( )。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1. 人事心理学主要解决( ) A. 人与事的配合 B. 人与机器的配合 C. 人与人的配合 D. 营销者与消费者的配合 2. 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也有这种想法,这是( )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