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善宁波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_王先鹏

完善宁波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_王先鹏

完善宁波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_王先鹏
完善宁波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_王先鹏

[摘要] 城乡规划的法制化是规划行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地方性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宁波市作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和沿海改革开放代表性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城乡规划条例为主干、以政府规章为依托、以其他规范性文件为部件的多层次的比较完备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但尚未形成独立的标准体系,规划技术标准的内容以技术规范文件的形式从属于法规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宁波市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完善,原有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内容需要顺应《城乡规划法》的新要求予以补充或修改,并加强部分缺失领域的立法工作,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逐步推进技术规范文件的标准化。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地方法规体系 地方标准

作者王先鹏,宁波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硕士。(浙江宁波315040)

王先鹏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并在城乡规划立法领域表现活

(一)引言

跃,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宁波市城乡规划法规与标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保障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法》实施以来,在国家法规体系层面,还有不少后续工策,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调作要做,“在具体操作内容上,还需要有相应的法规予[2]控手段。城乡规划的法制化、标准化是城乡建设的科学以深化”。在各个地方,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的完合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善、调整则更为滞后。

下,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进步伴随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非一日之功,既需要对现有着法制建设进程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法规与标准系统进行有效继承,又需要对今后法规与标一到配套、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到今天已经基准的制定和修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而所有这些工作的本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城乡规划法规和标准体系。随前提是必须对宁波市现行各类城乡规划法规和标准文件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设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本文所指的宁波市城乡规划法规及体系已经成为规划工作者的共识,而城市规划地域性强标准体系是指宁波市城乡规划领域内包括各类地方性法[1]的特点使得地方城市规划法规日益受到重视。

规、地方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在内的法规体系和宁波市是我国沿海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城市,作为享包括各类地方性的标准、技术规范文件在内的标准体系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地方政府在地方法制建设方

研究。

完善宁波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

若干思考

建筑的通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

二、宁波市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规划批复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等。

4、规划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一)城乡规划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宁波市规划局为了更好地实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1990年代中期以来,以《宁波市城市规划条例依据上位法和上级机关政策文件,也陆续制定并出台了(1996版)》的施行为标志,宁波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一批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前仍然有效的共计37项,内容建构工作不断推进,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宁波市城乡规涵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各个方面,划条例(2011版)》为主干、以政府规章为依托、以其是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的主要依据,也是全市城乡规划法他规范性文件为部件的多层次法规体系,城乡规划法规规体系的基本部件。从发展趋势来看,在2004年《行政体系已基本完备。据统计,截止至2012年底,全市城乡许可法》实施前,市规划局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更多侧重规划领域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共计于实体方面, 2004年以来,为更好地实施《行政许可53项,其中地方法规3项,地方规章4项,市政府及其办法》,适应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市规划局加强了对行公厅发布的规范性文件9项,市规划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政行为特别是规划许可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力度,制定了37项。此外,还有一系列相关领域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相当数量的有关行政审批制度建设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文件作为支撑,如《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宁波市如《关于对城市建设项目实行规划公示制度的通知》、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形成对城乡规划行政管理工作《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实施办法》、《建设项目公示的重要支撑。操作办法》、《行政许可工作规程》等,对推动规划管

1、地方法规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1年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宁波市城乡规划条总体而言,市规划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有两个特例》是根据《城乡规划法》的精神在原《宁波市城市规点:①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并重。程序是实体的依划条例》基础上修改形成的,在全市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托和保障,实体是程序的目的和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中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地位,市、县(市)政府及城乡规紧密联系。②内容比较全面,涵盖编制、审批、实施管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制定城乡规划政府规章或理、监督检查各个层面。既有约束规划部门内部审批管规范性文件时,都不得与其相冲突。为了加强对部分风理程序的制度建设,又有针对行政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景名胜区和历史名城名镇的保护,还专门颁布了《宁波信息公开、项目公示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条例》和《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二)城乡规划技术标准

条例》。目前宁波市对于城乡规划领域的技术要求都以规范

2、地方规章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后文称为技术规范文件),尚未制

近年来市政府为了完善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保障订过经过标准化管理部门认定的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标城乡规划实施,陆续制定并出台了4部地方规章。其中,准”,更未形成独立的标准体系,技术标准的内容以技《宁波市违反城市规划建设处理办法》和《宁波市城市术规范文件的形式从属于法规体系。

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主要针对规划实施管理领据统计,截至2012年,宁波市城乡规划领域的技术域,《宁波市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主要针对规划规范文件有9项,其中综合性的技术规范文件1项,即

编制和审批领域;《宁波市车棚车库使用管理暂行办《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在规划的编制和管法》则是针对停车设施的专项规定。理领域发挥支撑性的作用;基础性的技术规范文件1项,

3、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即《建筑报批总平面图绘制及输出规定(试行)》,属

这类文件共有9项,其中最重要的是《宁波市城乡于图形方面的技术规范文件;通用性的技术规范文件1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指导全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项,即《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是对控规性技术文件,是规划编制和审批部门开展工作的技术指编制领域的共性技术规范文件;专用性的技术规范文件南。其他文件主要有《宁波市重要建筑设计方案审批细6项,如《宁波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规则》、《宁波则》、《关于调整宁波市城市规划区内重要地段和重要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定》等。

见征求对象多为市区级相关部门,对于专家的意见征询

三、宁波市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反馈机制尚未建立。②规划法虽然要求“修改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一)法规体系存在问题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通过对相关部门的调研和座谈,结合对现有各项法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分析解读,宁波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主方案”,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一是利害关系人如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何界定,二是利害关系人意见的合理性难以界定、如何

1、法规等级效力偏低界定,三是意见取得后后续措施如何等未能清楚地界

目前,宁波的规划地方立法以规范性文件占绝大多定。

数,仅有少量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对于一些十分(二)标准体系存在问题

重要的技术规范或管理规定,仅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立1、标准化建设工作滞后

法,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地方性规划法规体系的整体法律宁波城乡规划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滞后,目前所有技效力,降低管理实践中法律的执行力度。术标准都以规范文件的形式出现,不利于规划编审工作

2、缺乏系统性,重要领域法规缺失的规范化、标准化。

规范性文件由于针对性强,修改方便,因此在目前2、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地方特色发展的需要

法规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但数目众多的规范性文件国家的《镇规划标准》不能与宁波小城镇发展的实之间缺乏系统关联,比较零散,导致某些重要领域缺乏际完全吻合,需要出台地方性的镇规划标准。此外,宁统领性的规章、办法,如对于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等。波2009年设立一批卫星城市,提出按小城市的目标进行此外,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如何开发利用、控规中相应内建设,并赋予镇政府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于容调整的具体程序等都缺乏相应法规、规章。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标准、卫星城市的规划管理程序等

3、重城市轻乡镇,村镇规划领域规章制度不完善方面,都需要相应的标准或规定的支撑。

《城乡规划法》虽然强调城乡统筹,对乡镇及村庄

规划编制和管理等做了一些具体规定,但目前城乡“二四、完善宁波市城乡规划法规及标准体系的若干建议元分治”的结构尚未有根本性改变,村镇规划管理参照

城市标准和程序的做法遇到很多问题。①违反村镇规划(一)完善法规体系的建议

法律惩治主体不明确,具体管理主体不到位;②违反村当前,宁波市城乡规划的法制化工作正在积极推镇规划法律惩治效率低下,造成违法建设普遍;③村镇进,《宁波市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规定》草案已经拟定并规划管理参照城市标准,造成村镇建设缺乏个性,特色征询意见,《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改工作不鲜明;④国家的《镇规划标准》与宁波的小城镇发展已启动,《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列不甚吻合,同时,单纯的乡镇及村庄规划标准尚未制入2013年市人大立法计划。为进一步推进法规体系的完定,宁波还需出台乡镇及村庄规划方面的标准。⑤村民善,近期建议推进如下工作:

建房规划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程序,具体乡村规1、完善村镇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划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各地差异很大。由于原规定一些内容已经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

4、对编审方面的程序设置还存在不少盲点定,1998年颁布的《宁波市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规定

目前宁波在规划编制审查的程序设置方面,还存在(试行)》已经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加紧制定出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①规划法第26条规定,城乡规划宁波市农村村民建房规划管理办法及宁波市乡村建设规报批前应进行公示,同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其它方划许可证管理的有关规定,各县(市)人民政府可以结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一并提交给审合本地实际和村镇规划建设特点,制定和完善地方村镇批机关,但现有规划编审程序设置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规划的规定或导则,把村镇规划工作逐步纳入标准化、一方面,市民缺少在规划编制早期就介入规划的可能与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途径,另一方面,以目前规划审查程序的设置,规划意针对卫星城市建设这一新生事物,应制订《宁波市

卫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对卫星城市的规划体颁布,相关用地分类和用地标准方面的内容需要调整;系、规划编制审批的程序、规划建设的标准、建设用地其次,原有内容不够系统,还需要充实市政、环卫、道和建设工程的管理等等作出规定。路、桥梁等方面的规定;再次,还需要制订符合宁波实

2、推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建筑工程规划管理际的“村镇规划编制”以及“卫星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规定》的标准规范,这一部分内容既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纳联合建委等相关部门,在整合已有关于建筑工程管入《规定》。

理的规范性文件基础上,推进制订综合性较强的《宁波2、适时推动技术规范文件的标准化

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管现有国家政策下,规划标准既可以以地方标准的形理流程。式出现(与质监部门联合行文),也可以以行业规范的该规定应主要包括以下七大内容:①建筑工程管理形式出现(规划部门制订文件,获得市政府认可即

的流程规定,市规划局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②市规可)。如《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就属于地方标划局内部管理流程规定,市局与分局事权划分规定。③准,是“我国首次针对一个城市提出的详细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审批规定,包括审批依据、设计方案的组织与技术标准”。目前宁波市规划领域的技术标准要求都

[4]

委托、评审组织与程序、审定。④建筑工程许可证发以行业规范的形式出现。

送,包括组织进行技术指标核定、日照分析、交通影响本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评估,必须的相关资料(土地证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出发点,将技术规范书面审查意见。⑤批后管理,包括机构与人员、工作职文件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工作内容、程序的规范能。⑥竣工验收,包括必备资料、相关指标的处理办法化。《宁波市地方标准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也明确指和程序、与房管及测绘等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的衔接、出:“鼓励将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提升为地方标准或在与相关部门单项验收的关系及程序。⑦法律责任。规范性文件中引用地方标准。”因此,可以借鉴深圳经

3、完善规划编审方面的程序性设置验,将规划部门出台的某些技术规范文件提升为地方标

对《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准,如《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报批改完善,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控规调整时,利害关总平面图绘制及输出规定(试行)》、《宁波市控制性系人如何确定;②建立完善专家介入规划编审程序的办详细规划编制导则》、《宁波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法,内容包括专家如何确定、专家介入的环节、对专家规则》、《宁波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定》、《宁波意见的反馈规定;③对于控规性质已调整、但近期未能市建筑工程部分差异性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宁波市启动的地块,其改扩建的相关规定。建设工程停车配建指标规定(修订)》等,根据约束性推进对《宁波市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的修的不同,可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和约束性地方标准。订,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公众参

与和专家参与的途径、程序予以确认,进一步推进阳光[参考文献]

规划。[1]汤黎明、庞晓媚:《地方城市规划法规的两种模(二)标准体系完善的建议式》,[J],规划师,2006(2)。

1、推动《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修订[2]孙施文:《城乡规划法与依法行政》,[J],城市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在我国许多城市是日常

规划,2008(1)。

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在详细规划未能覆盖

[3]耿慧志、张晨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比的地区,《技术规定》几乎成了土地开发控制的惟一依

较分析:以上海、深圳为例》,[A],《规划50年—

[3]

据。现有的《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在宁波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2006。

市的规划标准中起到了主干性的作用,是规划编制的主

[4]朱文华:《城市规划需要强化标准的制订:深圳要依据,但该《规定》仍存在内容不够全面系统、与国

市城市规划标准语准则编写记》,[J],城市规划汇刊,家最新标准规范不一致、不能适应管理要求的问题。首

1998(1)。

先,随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 137-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建设部[ 1990-7-2] 关于发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通知 建设部(90)建标字第32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_90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市规划司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0年7月2日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第250号文的要求,由我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在本标准的编制过程中,标准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外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鉴于本标准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规划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交我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百万庄,邮政编码10003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0年3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统一全国城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年级专业:2012级园林(景观设计) 学号:201206194028 姓名:唐明明

第一节技术标准 一、《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正文共列出151条基本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编制(分十七项内容: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电力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城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城市规划管理。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在大类下,又根据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根据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用地计算原则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宁波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定》2010版

关于印发《宁波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定》和《宁波市建筑工程部分差异性建 筑面积计算规则》的通知 发布机构: 宁波市规划局 文号: 甬规字〔2010〕122号 发布时间: 2010-10-22 各规划分局、市局各处(室): 由于原印发的《宁波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定》和《宁波市建筑工程部分差异性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甬规字〔2010〕113号)有误,现将修正后的《宁波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定》和《宁波市建筑工程部分差异性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甬规字〔2010〕113号文件作废。各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相应规定,也可以参照执行。 本文件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二日 宁波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定 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我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特制定本规定,作为全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和审查的依据。 一、依据与参考资料 1、《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甬政发〔2007〕77号) 2、宁波市规划局城乡规划技术委员会会议纪要(〔2010〕第2期) 3、全市规划系统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工作例会纪要(宁波市规划局专题会议纪要〔2010〕2号、〔2010〕3号) 4、《浙江省房屋建筑面积测算实施细则(试行)》[简称“省房”] 二、容积率计算 (一)地下室 通常情况下,地下室用作车库、设备用房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用作商业服务业、市场、文化娱乐、体育等用房的,其建筑面积按0.6系数折算后计入容积率。 (二)车库 建设项目的配套停车库设置在地下和地上二层(含二层)以下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其余按0.5系数折算计入容积率。竖直循环式机械停车库按3.6米层高计算建筑面积后,按0.5系数折算计入容积率。 房屋层内,以机械设备划分若干层次的立体车库,无论高度和停放层数多少,均按单层计算建筑面积和层次(“省房”4.3.6)。 (三)架空层 建筑底层设架空层应满足以下条件: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只用作公共通道、停车、绿化、公共休闲等用途。 建筑底层设架空层的,除电梯(楼梯)间、门厅、管道井(水、电、排风等)等围合部分外,其余部分不计入容积率。 (四)地上建筑的层高 1、住宅建筑的层高大于3.6米,按3.0米层高折算容积率。设有套内楼梯的住宅,起居室(厅)层高大于3.6米,按3.0米层高折算容积率。公共入户门厅的建筑面积不折算容积率。 2、办公建筑的办公室层高大于4.5米,按3.6米层高折算容积率。门厅、中庭公共部分其建筑面积不折算容积率。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2010修正 发布: 基本信息 发文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布日期2010-12-20 实施日期2003-12-01 发布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 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仓储用地;(五)市政设施用地;(六)绿地。 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

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 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 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 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附件: 《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修订) 调查问卷 1.您的年龄是(___(2)_________)。 (1)20岁以下(2)20-40岁(3)40-60岁(4)60岁以上 2.您的工作单位是_____(1)______,工作性质是(______(1)________)。 (1)规划管理(2)规划编制(3)大专院校(4)其他 3.您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年限(_____(3)_______) (1)0-3年(2)3-5年(3)5-10年(4)10-20年(5)20年以上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评估 一、作用与适用范围 1.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下文简称《90版标准》),《2011版标准》的适用范围除规划编制和用地统计之外,新增加了用地管理一项,您认为是否适用?(_____(1)________) (1)基本适用(2)部分适用,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 (3)其他________________

2.较《90版标准》,《2011版标准》的适用范围从城市总体规划延伸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您认为适用性如何?(_____(1)_________) (1)基本适用(2)部分适用,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 (3)其他________________ 3.《2011版标准》适用于“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它具备条件的镇”,您认为是否适用?(_______(1)_______) (1)基本适用(2)部分适用,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 (3)其他________________ 二、城乡用地分类 1.《2011版标准》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建构了覆盖城乡全域的“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包括了“城乡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大部分,您认为适用性如何?(______(1)________) (1)基本适用(2)部分适用,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 (3)其他________________ 2.《2011版标准》中,城乡用地分类中建设用地(H)根据用途细分为五个中类用地,您认为是否适用?基本适用请划√,不适用需调整请划○,需要删除请划×;请给出调整建议或相关理由。 调整建议及相关原因: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修订稿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 标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6、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即: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 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7、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8、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9、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10、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国泊位是指地块应配置的停车的车位数。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燃气设施等。 11、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成,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余姚市城乡划管理技术规定

余姚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及目的)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乡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所确定的城乡规划区范围。 第三条(编制规划及管理要求)编制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村庄规划、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特殊情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旧城改造等特殊地块可以根据经批准的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执行。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 第五条(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执行,同时与国土部门用地分类相衔接。 第六条(混合用地)当一个地块中某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超过90% 时,该地块被视为单一性质的用地;混合用地是指一个地块有两类或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且每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均超过10% (含)的用地。工业、仓储用地除外。 混合用地中的用地比例一般按计容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其中,计容总建筑面积应扣除有明确要求的配套设施面积。当涉及无建筑的用地之间混合时,按用地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 第七条(混合原则)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且相互间没有不利影响的用地,可混合设置。 环境要求相斥的用地之间禁止混合。鼓励城市各级中心区、公共活动中心区、客运交通枢纽地区、重要滨水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内的用地混 合。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1)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Urban Planning GB/T 50280—98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9年2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8〕1号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文的要求,由我部组织制订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我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8月13日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 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 municip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 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七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七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文的要求由我部组织制订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我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8月13日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munici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完整版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94 [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附条文说明] 防洪标准GB 50201-9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附条文说明)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 46-91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99(附条文说明)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附条文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附条文说明)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附条文说明) 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 65-95(附条文说明)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 67-95(附条文说明)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容貌标准CJT 12-1999 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CJJT87-2000(附条文说明)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条文说明]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宁波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操作办法》解读

《宁波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操作办法》解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环节和流程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甬政发[2012]89号)(以下简称《通知》)文件精神,市规划局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宁波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操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制定《办法》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是城乡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城乡规划有效实施的前提。由于建设工程涉及的面广,涉及部门多,审批前置环节多,周期时间长。2012年市政府下发了《通知》,要求简化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环节和流程。为贯彻落实《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今年起我局将在本市试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从着重批前审查转向加强批后监管。因此,有必要抓紧制定《办法》,结合城乡规划(测绘)信用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办法》起草依据 (一)起草依据起草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实施规定》和《通知》,同时借鉴上海、厦门等城市的先进做法。 三、《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共分13条,主要规定以下内容:一是对定义和方式作

了明确。《办法》明确建设单位或个人向规划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实行告知承诺制,申请人以书面形式签订《告知承诺书》,承诺相关内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及由此造成的损失。(第二条)二是明确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宁波市规划局是告知承诺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告知承诺制的管理工作。市局相关处室、各规划分局负责管理范围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的具体实施。(第四条)三是明确规划部门向申请人告知的内容(第六条)和申请人的承诺内容,包括建设单位或个人的承诺内容、设计单位的承诺内容(第七条)。四是规定不同材料提交的不同期限。申请人在申请建设工程许可时,应向规划部门递交告知承诺书,并按相关规定提交申请材料。按照告知书约定可在后期补交的申请材料,申请人应在递交申请后7个工作日内(规划部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补交。其中,相关部门的审核意见,应在2个月内补齐。申请人在不同材料提交上有一定缓冲空间,节约了时间,同时明确指出不再需提供指标复核报告。(第八条)五是明确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期限。规划部门在受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和《告知承诺书》7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大幅缩短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期限。(第十条)六是规定后续监管的方式。在规划部门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2个月后,申请人未补齐相关部门审核意见的,规划部门可依法撤销行政许可决定。规划部门在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2个月内,对申请人的承诺内容是否属实进行抽查。未经抽查的建设项目,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违反承诺的,视情节轻重依法处置。(第十一条)七是建立诚信档案。

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布部门】上海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89.06.22 【实施日期】1989.07.1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发布日期:1995年6月27日实施日期:1995年7月15日)废止 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1989年6月22日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合理调整城市布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市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项建设活动,必须服从本市城市规划,不得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和市容景观。 第四条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是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分管的建设规划管理,业务上受市规划局领导。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章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 第五条进行地区开发建设(含旧区改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须报市规划局或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批准。 第六条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根据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和新区开发建设与旧区改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市政、公用工程地下设施先行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集中成片地进行开发建设。 地区开发建设的地段和规模,由市建委根据近期城市建设计划统筹安排。 第七条地区开发建设应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和建筑群。凡属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执行。其他应予保护的建筑和建筑群,由市规划局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确定保护范围;因公益需要,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必须报经市规划局批准。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6、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即: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 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7、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8、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9、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10、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国泊位是指地块应配置的停车的车位数。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燃气设施等。 11、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成,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2、建筑间距系数:是指遮挡阳光的建筑与被遮挡阳光的建筑的间距为遮挡阳光的建筑高度的倍数。 13、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4、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15、住宅平均层数:是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即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之比。单位:层。 16、住宅建筑净密度:是住宅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 17、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8、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9、人口净密度:是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反映居住区住宅用地的使用强度,公式为:人口净密度=居住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 20、人口毛密度:是单位居住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公式为:人口毛密度=居住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 21、生地:完成土地征用,未经开发、不可直接作为建筑用地的农用地或荒地等土地。 22、毛地:在城市旧区范围内,尚未经过拆迁安置补偿等土地开发过程、不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土地。 23、熟地:经过“几通一平”的开发或已经拆迁完毕,可供直接建设的土地,即建筑地块产品。 24、飞地:又称插花地,指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处于他人土地范围内。 2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6、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7、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2014年新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 ZZJ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用地管理 (1) 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 (1) 第二节地下空间 (5) 第三节绿地与广场用地 (7) 第三章建筑管理 (8) 第一节建筑间距 (8) 第二节建筑退让 (19) 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26) 第一节城市道路 (26) 第二节公共交通 (28) 第三节停车场及加油加气站 (30) 第四节步行与非机动车 (32) 第五节市政管线综合 (32) 第五章城市景观 (35) 第六章村庄管理 (40) 第一节一般规定 (40) 第二节建设用地 (41) 第三节建筑管理 (45) 第四节公用设施 (48) 第七章附则 (49) 附件一名词解释 (50) 附件二:用地混合引导表 (5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宁波市城市规划区。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应当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建设用地 第四条结合本市用地实际,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作局部优化。在居住用地中增加其他居住用地(Rr),包括服务式公寓用地(Rra)、职工宿舍用地(Rrc)和老年居住用地(Rrd)。工业用地中增加工业研发用地。取消旅馆用地(B14)中的服务型公寓。具体见表一。 第五条当一个地块中某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超过90%时,该地块被视为单一性质的用地;混合用地是指一个地块有两类或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且每类使用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计容总建筑面积比例均超过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图和表经整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 号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已经2003年9月29日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韩正 二○○三年十月十八日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中心城内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 (二)生产防护绿地(G2),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第十一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