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一)

探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一)

探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一)
探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一)

探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一)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旅游开发

论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世界、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给遗产地带来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是必然的,无形中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偏远地区和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率先确立了“文化立省”大战略,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并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省还设计了多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二月街”民族节、苗族“赶花节”等。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生存环境恶化,开发工作困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条件的变迁、技术的发展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第一,是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第三,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

2.开发模式单一,缺少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遗产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遗产地居民的极大热情往往会导致对科学规划工作的干扰。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民俗村、寨、博物馆在一些地区比较时髦,致使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

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造景观泛滥,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挥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反而会使遗产地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3.资金投入不够,开发力度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较好的地方一般都位于西部地区或偏远的民族地区,而“老、少、边、穷”一直是用来特指这些地区的同义语。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行开发,则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旅游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开发力度,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至今还未开发利用。多数地方没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导、参与这项工作。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开发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只有采用开发式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才会活生生的传承下去,才不会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消失。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210096) 摘 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其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遗产保护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长城等6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0年来,迄今世界遗产的数量已增至33项,名列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巨大的号召力使遗产旅游迅速蹿红,绝大多数的遗产地成为旅游热点。2001年,中国昆曲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广大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和接纳世界遗产的新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 大众 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在中国的大众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Reco mmendatio n o n the Safeg uarding of T raditio nal Cult ur e and Fo lklo re),建议界定了#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1997年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确认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 ral and Intan g ible H eritage)的概念,并于2001年宣布了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 nv en t ion for the Safeguar ding o f t he Intang ible Culture Her it ag e),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公约?第二条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为: #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宣布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0项。 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一系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研究、抢救工程旋即展开。2002年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揭开了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12月在上海召开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上海宪章?;2003年1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1月,古琴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实施原则和保护措施;4月,文化部宣布中国将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地涌起挖掘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11月,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被宣布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成功,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和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有望成为继电影产业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行业 从整体文化产业来看,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在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之后,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人均GDP迈过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以上,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 文化行业的快速增长已经在电影产业得到了验证。与电影行业一样,演艺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演艺产业的规模大,产业集聚化程度高。 国外演艺市场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剧场密集的分布创造出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的气氛,扩大了观众的整体数量。密集的剧场分布形成一个剧场群落,对于培养戏剧观众和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带动了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外演艺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的纽约百老汇聚集了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9家剧院共计47962座,有100多个舞蹈团、近60个音乐团体常驻于百老汇剧院区

进行演出,年票房直接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间接经济效益在43亿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整个北美的电影票房收入也只有100亿美元。 与电影相比,演艺市场呈现更加小众化、消费高端化的特点,但是中国的演艺产业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民众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户外娱乐消费升级的需求; 2、政府政策对文化演出市场和民营经济的支持; 3、演艺人才队伍的繁荣发展; 4、演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 中国的演艺市场正在进入爆发性的发展阶段,目前是最佳的抢占市场战略发展阶段。 二、旅游行业是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艺”的模式最有竞争优势 旅游产业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产业之一,是典型的成长型朝阳产业。2013年,尽管遭遇政务消费减少、禽流感疫情和国外游客减少的不利环境影响,我国的旅游行业依然实现高于GDP的增长水平。 在“三公”经费压缩的背景下,国内旅游仍然实现较好发展,说明大众消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出境旅游较快发展,境外消费大幅增长。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 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8d2508054.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栏 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中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o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O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O的典型代表。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o时代的先行者。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 材料二: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毫无疑问.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

深度。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主题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因此,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摘编自《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一方面促使文化旅游迅速崛起,一方面推进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加速发展。 B.文旅企业如果想要成为文化旅游2.O时代的赢家,就必然要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C.从材料二中四个年龄段用户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文化体验游认可度在21~30岁这一年龄段最高,而后随年龄段增大而递减。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能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劳动大众的智慧和精神,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热点内容。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深入,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真性逐渐消失,而一些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其曰益脱离社会生活,逐渐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存遭受威胁。只有在发展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得到不断传承,并以新的形式存活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的简介,分析了其开发现状和宁夏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幵发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民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专门对“保护”一词做出了解释,“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一、宁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审美、教育、康体等多项功能,开发利用价值大。根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宁夏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扩展项目在内,宁夏共有10大类近100个非遗项目,分布在19个市县区,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包括回族山花儿、回族服饰、回族器乐等共1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国家级、自治区级共143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刚迈出步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处于静态的保护中,没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同时,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被开发,部分非遗项目入驻景区,在景区其他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下,进行展示和表演。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1.文化旅游景区;例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西部题材影视文化而扬名,是宁夏知名度较高的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同时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基地,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西部影视城景区内,包括草编、撤法、剪纸、花儿等在内的30多项非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雷蓉,胡北明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4-0012-05 收稿日期:2012-02-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C11E010);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074)作者简介:雷 蓉(1972-),女,四川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战略管理; 胡北明(1973-),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2-7-3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8d2508054.html,/kcms/detail/51.1676.C.20120703.1153.004.html 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7No.4Aug.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后,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各国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一个主旋律。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对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不失为其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与转型,不仅在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其理论研究也是当下关注颇多的一个焦点。 本文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国内近年(2003—2011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进行评述。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旋即加入该公约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 )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从2003—2011年共有相关文献 11148篇,其中期刊论文3957篇,博硕士论文262篇,其它文献6929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持续走高。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2007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刊文献只有460篇,2008年 623篇,2009年790篇,2010年达到高峰有832篇,2011年也有792篇[1]。 就其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上看,早期(2001—2004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内涵方面;中期(2005—2007年),主要文献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各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近年来(2008—2011年)特别是随着遗产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 某城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某种食品申报市(县)、区与单位: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某城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制 二○一一年三月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项目类别主要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二)此申报书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五)封面内容填写一律用仿宋三号加黑,各栏目内容正文一律用仿宋小四号,单倍行距,标题加黑。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 (二)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技艺完整流程等; 3.子项目说明、主要流派等。 (三)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 (四)在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某城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一、项目简介二、基本信息 三、项目说明 篇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报条件已列入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 3、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 4、具有鲜明特色,在街道内有较大影响。(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1、申报报告: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向区文体局提出本街道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报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同时附街道办事处意见。2、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简介、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保护计划、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3、辅助资料:包括录音、录像资料、代表性图片、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关资料。4、街道办事处同意申报的函件。 5、已正式公布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件。(三)申报程序1、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申报地区或单位的意愿,组织专家对具备条件的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筛选、论证。2、经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报送区文体局。(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 2、依靠专家,认真筛选、论证申报项目,确保项目质量,并重点关注下列项目:(1)“中华老字号”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民族传统医药、饮食、民俗等有关项目;(3)有利于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定义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族民间口述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等多种因素,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破坏。为了保存这些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合作,在2001年开始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请。当年,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19个代表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这种申报工作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国入选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40项,其中最早入选的几批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乌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木卡姆的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区都有木卡姆。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后,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几次大规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现在,对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护更加强了。 蒙古族长调同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在花香风甜的季节里,蒙古牧民骑上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举目遥望,碧草连天,闲云自飘、牛羊盖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牧民们的歌声悠长舒缓。有人说蒙古族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到2013年为止,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格萨尔》史诗;表演艺术,如昆曲、古琴;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医针灸;传统手工艺,如剪纸;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等。 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18项保护对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和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和保存、对传承人的扶植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以及做好传承工作等。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西宁特色经济服务。 西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较为齐全(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61项)。这些项目中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唐卡、剪纸、地方曲艺、佛教音乐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

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就西宁市旅游发展来看,特色旅游资源是西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来塔尔寺观光旅游的游客除了对西宁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其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下面,就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让非遗特色加工产业走向旅游市场。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可以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旅游景区或旅游商品步行街可以设立非遗技艺的展演和产品出售活动,让游客既能了解西宁非遗文化,又可以买到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 二、二、让非遗特色演出业走向旅游市场。 三、西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中,有四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了解和感受青海地方文化,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