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课题第 4 章种群与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教学需要分析高二学生李晶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

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

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

教学

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

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

内容

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

分析

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学生

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

分析

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教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策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

略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 4 章种群与群落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 A物种群 B出生率>死亡率♀>♂

个体种个体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板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书第 1 节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

设一、种群密度

+预测

计 1.概念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迁入率+种群密度

-迁出率( 1)样方法:影响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性别比例

( 2)标志重捕法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必修1

和必修 2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生物(分子水平和

细胞水平),必修 3 的前三章学习了生物个体对生

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思考:

①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学生思考讨论:

物?①核酸和蛋白质。

②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②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包括人都能够通过自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

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

繁殖等生命活动。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是

单个存在的。请学生思考:

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③有关系。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

来说明。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

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的影响。所以,

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时,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

各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推进新课

从第 4 章开始,我们从各种生物的整体水平

上对生命现象进行学习。第 4 章标题为“种群和

群落”,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板书)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

种群。(强调种群的几个要素)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叫生物群落。

思考:学生讨论思考:

①请学生根据种群的概念举例。(通过学生回①举例。

答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概念的几个要点)②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

②学生思考: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种,鲤鱼、草鱼、罗非鱼等等。并个种群?为什么?解释种群的概念。

③在必修 2 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请③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学生回顾。请学生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群、物种的相互关系。成为一个物种。思考并讨论。

结合学生对问题 3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

出三者关系:(板书)

种群 A物种群 B

个体种个体

备注

将学生从分子

和细胞水平、生物

个体水平引入种群

水平,让学生从已

学习的知识点回顾

中引起新内容的思考。

加强学生对

“种群”概念的理解。

思考:

④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④不会。虽然有个体的死亡,但是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还有它的后代在继续延续。

而消失呢?

使学生通过对

⑤在同一个生活区域,是不是只有一个种⑤不是。举例。

群?举例。问题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程的

结合学生回答,推进本节主要内容。同一区

学习。域中往往生活着许多个生物种群,种群内个体之

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

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下面就开始讲解本节主要

内容“种群的特征” 。(板书)

新课详解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种群的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认识

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

1、种群密度的概念(板书、课本)密度的定义;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

我们平时经常听说够某种珍稀动物在全球有

多少只、某种作物的产量是否提高??要分析这

些数量上的变化,先要调查种群的数量。对于一

些珍稀动物,因为数量很少,就很容易通过逐个

计数得到其总体数量。但是对于数量很大的种群,引导学生思考逐个计数就会非常困难,比如要估算一片稻田的联系课本知识和生水稻有几株。活经验,提出各自

请学生思考,可以有什么方法能够估计这样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

认为适合的方法。

的种群数量。验提出各自的方案。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

回答引出系统和正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确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

解。

·方法一:样方法。

( 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

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了解

步骤。

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小组讨论探

( 2)学生阅读“探究”部分的资料,小组讨论如学生要学会小何进行实际操作。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样方法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通过教师的组合作讨论,并且

进行总结。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能够充分发挥积极

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性,对样方法的操集合。作进行讨论和学( 3)请学生思考,在选择样方的时候,它的位置习。

应该确定在哪里?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样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

确定在哪里都可以。

则:随机取样。因为要调查的种群在调查区域内

的分布是随机散布的。所以取样的关键就是要进

行随机取样,能够保证中群众每个个体被抽取的

机会是一样的。

(4)取样的方法:取样的方法关系到用调查数据估计的种群密度是否接近真实值,所以取样的方法非常重要。以下介绍两种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板书绘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判断两种方法适用于怎样布局的

调查对象。

·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1)请学生思考:如果要估计某一区域中的老鼠

数量,能否用样方法?为什么?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

密度调查,样方法就不再使用。就用另一种方法估计——标志重捕法。

(2)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标志重捕法的概

念和步骤。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材料总结出标志重捕

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行标记后记

数为 a,重捕个体数为 y,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 b,种群个体总数为 x)

(3)根据总结的公式,要求学生思考课本中“学

科交叉”部分中的材料,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

群的种群密度。(注意:计算个体只能取整数)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学习了种群密度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后,

进一步学习种群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直接

或者间接的作用影着种群密度。

根据课本东北虎、大熊猫田鼠、蝗虫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学“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思考:

①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

例。

②生物的出生率是有什么决定的?③前面说过个

体与种群的关系,个体的死亡不会引起种群的消

失,因为个体在不断地繁殖后代,新个体的出生

和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密度有直接的影响。思考: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五点取样:调查总体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调查总体为长条形。

不能。老鼠会活动,不像植物

一样保持在一个地方。

a/x=b/y

x=ay/b

39/x=15/34

x=88.4

即 x≈88(只)

①不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

子、苍蝇等昆虫。②结合课本:

生物的繁殖能力。③学生通过讨

论分析总结得出:

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c.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通过对试验方

法的探究,使学生

真正掌握样方法的

步骤和取样规则。

鼓励学生自己总

结规律,并结合学科

交叉,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鼓励学生思考

总结规律,教师的

作用只是做适当的

引导和补充。

联系社会:根据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同时,让学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思考思考和讨论,以达生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发言。到情感态度目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于许多种群来说,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

定种群数量以外,迁入率和迁出率叶是决定种群

密度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学生根据生活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候鸟的迁徙、我国很多人从一常识和一些对我国出的行为。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迁移。社会背景的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内陆边疆地区人对该部分内容掌握口密度小,除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还有一比较容易。

个因素就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除了以上的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

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年龄组成A: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看体少,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

图 4-3 ,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B:稳定型。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

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变化不大。

C: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

体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2、性别比例相对简单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知识点,鼓励学生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自己思考并通过小用。组讨论得出结论,思考: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让学生既激发学生的兴

将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结合起来思考。)趣,也培养了学生

①♀>♂①♀>♂,种群密度增长快积极思考和小组合

②♀≈♂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作的学习习惯。

③♀<♂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补充蜜蜂、蚂蚁等不符合一般性别比例的特

例。

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

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学生跟着教师的带领,主动思

样的?考讨论,同教师一起总结对本节内

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容进行一个总结。

年龄组成

预测

-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数量

-迁出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

影响

性别比例

通过学习,请学生举一些常见的与种群密度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和经验作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答。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除了以上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

它一些特征,比如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概念)。

请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分析水稻、杂草、瓢水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比较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均匀;杂草是散布的,没有什么规

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即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

布、集群分布(板书绘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知识

目标教

目能力标目标

情感

目标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个人札记〖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

素,大家看“问题探讨” ,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 1.Nn=2

n

,N 代表细菌数量, n 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

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 P66 图 4-4 细菌种

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 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

样的呢?

〖答并板书〗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

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

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t

N t=N0λ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 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 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

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

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 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 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

挖造巢穴的场所;③ 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 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都能在 K 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 P69 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 年的研究,发现

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

的“J型”增长。( 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

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

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

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

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 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

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

自然灾害等。

典型例题

例 1(2000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本题正确答案是 C。

例2(2004年吉林、浙江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

的两个种群 (a、b) 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

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 ,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 ,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 为 S型增长 ,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为 J型增长 ,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解析根据题意,种群 a 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 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 b 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 K 值就锐减,既不是“ S”型、也不是“ J”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

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种群数量

K

a

b

O时间

第 3 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

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

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

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

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

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

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 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

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

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

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 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

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

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

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

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 P71 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

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 P71 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

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 1)结合课本 P72 图 4-8 、图 4-9 、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

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

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 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

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

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

1. 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

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

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 P72-73 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 1 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 1 和资料 2 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

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

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

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

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

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 1 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

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 2 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关系类型物种

关系一般特征实例A B

互利共生++彼此有利,彼此依赖地衣、根瘤寄生+-一方有利,一方受害蛔虫和人竞争--彼此抑制水稻和稗草

捕食

+-种群A得利羊与草种群B有害狼与羊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

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 图 4-10 种间关系。

设问: 1. 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

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

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 P74-75 图 4-11 、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

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

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二、群落的物种组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七、作业设计

课本 P77 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

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 共生、竞争、捕食C.竞争、共生、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D.捕食、竞争、共生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 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关系,又是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

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

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 _________ 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

八、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四个亮点:①体现新课程理念,把实验探究

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②充分利用教材

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

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 ,能够较有效地与学

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

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

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

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学生

活动

回顾群落的结

教学说明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

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 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

是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

群落?

分析讨论案例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 苔藓、地衣哪个竞

争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习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回顾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 还有没

学习在废弃农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田上进行的演替,思考讨论问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题。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讨论践踏对草生生活经验的事地群落的影响。例展开教学。

师生共同归纳: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

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教材中“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的素材。

分析与归纳:

学生观看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

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师生归纳:(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讲解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教师点拨: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

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观看图片,分析提高学生的环保

归纳。意识。

结合实例,对学

生进行可持续发学习事例,形成展教育。

保护环境的意

识。

及时检测学生

的掌握情况。

练习巩固知识。

课堂自测:课本 P82页练习及金榜前面的基

础知识自测。

自我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自我感觉讲解比较清晰,有条理,时间把握比较好,气氛较活跃,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存在问题:由于内容简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讲解群落演替实例时,大面积的文字说明容易使学生分

散注意力。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生物试卷3 姓名:班级: 一、单选题 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 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 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 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 图甲和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它 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衰退和增长 B. 增长和衰退 C. 稳定和衰退 D. 稳定和增长 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 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休渔:为保 证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 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捉鱼)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 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 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 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并使该种群数量能保 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D. 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7.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虾数量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 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活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选B。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选A。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 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选B。“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 4.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