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唐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

简论唐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

简论唐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
简论唐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

唐朝文化 教学设计

《唐朝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杜慧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 1、朗读课本文字部分,欣赏图片; 2、运用学过的方法收集有关唐朝文化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 3、从文学、书法、农业、名人、茶艺、敦煌壁画或其他这七项中选择本 小组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对唐朝文化进行合作学习; 4、选择你们小组认为最吸引人的方式做准备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1、大量阅读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主持人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唐诗。 (初识唐文化) 1、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唐朝政治经济繁荣,国际交往频繁,都城长安宏伟繁华,还认识了任人唯贤的唐太宗,不怕艰辛的鉴真和增进民族友好文成公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文化》。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文字、欣赏图画,用一句话说一说,你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读书。 3、指名回答。 (相知唐文化) 1激趣过渡:同学们,无论是唐朝的书法、茶艺、绘画,还是文学、农业,无不向我们展示她丰富多彩的魅力,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就组内最感兴趣的一方面继续深入交流学习,然后向全班展示,好吗?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方法并解疑。 3小组汇报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4、感受影响深远 A、师:要说的话太多,要展示的内容太丰富,同学们,唐朝已经离我们远

去,但是它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现在的我们!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你在哪里找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子呢? B、指名回答: 生:我们语文书上就有《浪淘沙》和《牧童》两首诗都是唐朝人写的。 生:我现在学习的书法就是“颜体”,我知道还有人在学“柳体”。 生:唐装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服装了。 生:我知道唐太宗的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句话影响了许多人。 生:我知道春节晚会的节目《千手观音》就是根据敦煌壁画来的。 …… 5、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倾听了这么多,你们对唐朝文化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个词来表达。 生:博大精深 生:影响深远 生:丰富多彩 …… (携手唐文化) 师: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实唐朝文化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你们刚才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如“唐三彩”、唐装、丝绸之路、孙思邈的《千金方》、雕版印刷术、画圣吴道子等等等等,每当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它们时,我们都会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为唐朝的繁荣昌盛而自豪,为祖国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而骄傲!如果感兴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 课堂作业: 完成“唐朝小百科”。

12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制度与发展生产的措施 ?唐初户口数量大减,土地大片荒芜。到高宗显庆年间,河南一代还是“田地极宽,百姓太少”。(《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624年,推行均田制。 ?1、均田制度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给田之制有差:丁男、中男以一顷;老男、笃疾、废疾以四十亩;寡妻妾以三十亩,若为户者则减丁之半。凡田分为二等一曰永业,一曰口分。丁之田二为永业,八为口分。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凡官户受田减百姓口分之半。凡天下百姓给园宅地者,良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亩,五口加一亩,其口分、永业不与焉。” ?《通典》卷二《食货典·田制》:“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其一,授田对象的变化。妇女、奴婢、耕牛原则上不再授田。除户主为寡妻妾以外,一般妇女不授田,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授田的规定。 ?其二,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贵族官僚普遍授田。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授永业田一百顷到五顷不等,亲王一百顷,至男爵授五顷,职事官(实际职位)、勋官(武官)、散官(文阶)按品级授予永业田。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都有职分田和公-田。 ?第三,对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 ?《唐律疏议·户婚》曰:“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即应合卖者,不用此律。” ?“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者,准令并许卖之。其赐田欲卖者,亦不在禁限。其五品以上若勋官,永业地亦并听卖。” ?这就为土地兼并开了方便之门。 2、租庸调制 ?《唐六典·尚书户部》:“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二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陆贽《陆宣公奏议》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概括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一般称作租庸调法。此外还有杂徭即小徭役,是指中男(十八岁以上)起承担的临时的夫役和杂使。 ?租庸调法直接继承隋代的,并有所调整。 ?其一,租。隋朝交纳三石,唐代妇女一般不授田,也不课税,口分田从120亩降为80亩,租也由三石改为二石。 ?其二,调。583年隋朝将绢一匹调整为二丈,布也应减少,可能史书漏载。唐朝沿用此法,将调绢定为二丈,布则二丈五尺,另加绵或麻。 ?其三,力役。隋力役为二十天,590年又规定丁年五十可以“免役受庸”或“输庸停防”。唐代将输庸代役制度化,普遍推广,适用于任何年龄。 3、乡里制度和户籍制度 ?乡里组织:乡、里、邻、保。 ?《唐六典·尚书户部》:“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

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对今天的启示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原因、作用和启示 ※主要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因: 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 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 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 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作用: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启示: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 1 -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 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 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言,重个人情 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 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 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 的进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 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表现领 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原有的多 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 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 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 ①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盛唐气象 一、【课标与教材】 1、新课标要求 (1)通过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艺,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2)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2、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的重要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本课展现的正是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辉煌的景象,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学习中,学生从多角度体会唐朝的鼎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1、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难点:1、民族交往与交融,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2、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了盛世局面。 2、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做到对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学生对盛唐气象的认识缺乏整体构建,对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视频、图片、史料等加以归纳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解文成公主进藏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3、了解多彩的文学艺术和开放的社会风气,感受盛唐气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史料袋中的史料体会盛唐经济繁荣的情况,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表演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学生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一、春秋战国文化总体特征:文化异常繁荣。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不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思想方面: 一、老子和《道德经》 1、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2、其主张: (1)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道德经》包含着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着,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 二、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 1、孔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其主张: 思想方面 (1)主张实行“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著作:《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实力最强,道家其次。 1、原因(背景):社会的大变革;许多思想家发表不同见解;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3、儒家 (1)孟子的主张: 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荀子的主张: 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等都是自然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1 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传入长安的副食包括水果、蔬菜、调料等。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黄桃、波斯枣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唐彦谦有《咏葡萄》一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刘禹锡则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蔬菜包括胡萝卜、胡芹、波斯菜(即菠菜),调料包括糖、胡椒等。这些胡食的传入大大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唐代女性服饰大气而开放,追求身形美好而飘逸,多采用轻薄的纱制成,尤1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D],西北大学2015,第14页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唐代社会生活概述

唐代社会生活槪述 刘玉峰 摘自:《历史教学》2000. 2 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血仍有法规上的球卑贵贱之别。武徳四年(621),唐商祖初定服饰之制. 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人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国专用,自此黄泡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徳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來说.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庶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塔.头戴倏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帶.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木的服装有裙、儒.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 大藝上身穿窄袖衫儒,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拓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C 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全身障蔽C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爲,无复遮蔽.七庶竞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樂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岡前”的开放服饰C 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來愈肥,愈加喪博。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商髻为贸,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缩髻、半翻窖、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他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廢、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資.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女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女种朵粮。小麦面食是昴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样式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X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馒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豆钉或曼头.炙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徹子),馄饨等。副食以小葱、韭、蒜、姜、裁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荀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戈制成各种芙味。蛤刪.報鱼、虾.盤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有盐、醋、醫、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县女.仅京师长安一帶就有西市腔.郎官淸、阿婆清、新丰酒、仇凉酒.户县酒等。城乡幹地酒丿占.旗亭众筝.酿酒沽酒生总红火,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煬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 to 闾之间,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饿.尽供胡食’,成为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

最新 唐代妇女生生活开放性的表现与原因-精品

唐代妇女生生活开放性的表现与原因 唐代女子生活的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婚前宽松的择偶和自由恋爱,也体现在婚后夫妻离异和女子再嫁等方面,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唐代妇女生活开放性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自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地下,男尊女卑思想占主导地位。唐朝时,虽然女性依然处于从属地位,但大唐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和自信包容的,为唐代妇女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唐代妇女相对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女性,生活更为开放自由,多姿多彩。 一、唐代妇女生活开放性的主要体现 (一)开放大胆的婚恋观 1、未婚女性婚前大胆追求爱情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婚姻缔结的主要途径,但在唐代,很多未婚女性大胆主动追求爱情。相传宰相李林甫允许自己的女儿通过相对隐蔽的途径自己相看贵族子弟,遇到中意的人选可以选为夫婿。[1]据《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一“李翱女”条记载,元和十四年(819),卢储向中书舍人李翱,投寄自己所写的诗文,希望获得李翱肯定,得到推荐。卢储的文卷无意中被李翔的女儿看到了,她对自己的婢仆说:“这人肯定会成为状头。” 李翱听到后,即选卢储为婿。第二年,卢储果然以第一及第,并迎娶李翱之女为妻。另据《南部新书》丁卷记载,宰相郑畋之女因为欣赏罗隐之诗,有意嫁他为妻。但郑女在帘后窥见罗隐后,发现他容貌丑陋,爱慕之心顿熄。上述事例都是唐代女子婚前享受部分择偶自由,可以大胆追求爱情的明证。这种情况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也多有体现,如《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等,故事主题都是年轻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大胆追求。 事实上,唐代社会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相对包容,在法律上也是有所体现的。《唐律·户婚》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婚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父母的认可,已经建立的婚姻关系,法律是予以认可的;只有未成婚而不尊从长者才算违律。毫无疑问,尊长的主婚权是受到保护和绝对确认的,但是难得的是,在卑幼无过错情况下,未定婚而在外自娶,是可以被认可为合法婚姻的,这样开明的律法条款,在封建社会非常可贵。 2、婚后离异与再嫁阻力较小 唐代女子生活的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婚前宽松的择偶和自由恋爱,也体现在婚后夫妻离异和女子再嫁等方面。唐太宗贞观元年(627)颁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若

音乐文化,兴之唐朝

音乐文化,兴之唐朝 —浅析唐朝音乐文化的兴盛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性情。在中国音乐史上,唐朝的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在唐朝的兴盛不仅反映了这个朝代文化的空前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音乐形式多样,宫廷音乐兴盛,民俗音乐也流行,最主要的特色是音乐与唐诗相结合,形成了这个朝代独特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音乐唐朝兴盛 引言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的这首《赠花卿》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足以说明唐代音乐的普及与繁荣。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相应的,唐朝的文化发展也是空前繁荣。音乐作为唐朝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兴起繁荣与唐朝的历史背景不可分割,其特点也同唐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恢弘气概息息相关。同时,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唐朝的音乐文化还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唐朝音乐文化兴起的原因,并简单论述音乐文化在唐朝与唐诗融合的独特魅力。 一、唐朝音乐兴起的原因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朝音乐的兴起,与诸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水平的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也就是社会制度。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中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唐朝自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①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全国户口大幅增长,垦田面积大量增加,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基础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唐朝相对稳定的社会形势也给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滋润的土壤,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了唐代繁荣的音乐文化现象的出现。 其次,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广泛的艺术交流,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在思想文化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朝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还展开了广泛的国际交往。唐代不仅与天竺、日本、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展开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②由于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加之交通的便利,使唐朝与亚欧非国家之间的往来空前密切,为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朝之所以有如此兴盛的音乐文化,与统治者 ①《贞观政要》 ②《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唐太宗贞观 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 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接受外来文 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 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 (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发展同步。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2、)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189首。诗画的融通有很大发展。画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色彩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3、)音乐、舞蹈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诗记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200篇。《全唐文》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对乐声和舞容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唐代文化的成果及原因

唐代是一个气势恢弘的时代,辽阔的疆域、繁荣丰富的都市生活、清明的政治及灿烂的文化一起将唐王朝浓妆艳抹。虽然在后期唐王朝渐渐衰落,但凭借在前期及中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唐朝文化的繁盛还是令众多帝国望尘莫及。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一段记忆:坐在书桌前或站在父亲面前,熟练的背着唐诗……每个中国人都会有唐诗情结,这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人生第一本教材。让我们从唐诗开始,领略一下灿烂的唐朝文化。 “诗唐”——文学传奇 闻一多先生曾把唐代称为“诗唐”,唐朝300年间创造出了诗的神话。在唐代,几乎认识字的人都会吟诗。且不说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就是幼小时的骆宾王都可以吟出像模像样的作品,还有上官昭、薛涛这样的女诗人。吟诗已成为各个阶层的习惯,据说唐太宗、玄宗、武则天都喜好吟诗。在《全唐诗》中,有诗歌48900首,诗人2000多位。唐代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诗人们完善了乐府体,将绝句、律诗推向了高峰。而在风格方面,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并存的局面。在题材方面,也多种多样,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将诗歌的思想深度加深了,揭露权贵的腐败生活、关心百姓等等,大批能产生历史共鸣的佳作将唐诗推向文学的顶峰,而作为铺垫的,正是数以万计的诗人群体。值得一提的是,词也在唐朝时兴起,李白就曾做过许多优秀的词作,直到温庭筠,将词发扬光大。 唐初,魏晋盛行的骈体文成为文坛主流,也有《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流传下来。陈子昂最先在诗歌领域批判了这种齐梁遗风,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作”,一扫文坛绮丽的散文风格。韩愈、柳宗元随后掀起古文运动,为今后散文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杰作。唐末,小品文异军突起,诸多短小精悍、活灵活现的小品文以其鲜明的特征深受后人喜爱。 在小说方面,唐传奇的发展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盛行,特别是从唐代宗到宣宗100多年时间里,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题材多以爱情为主,还有大量历史题材的作品。唐传奇的兴盛说明时人已接受小说这种通俗的文体,特别体现了士人群体的通俗的审美情趣。唐传奇又大量借鉴了诗歌的特点,具有诗意化情调。 唐代文学在诗歌、散文、小说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一方面自然有文学自身规律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体现了文人的自觉意识及文学平民化。 挥毫落纸——大气的艺术创作 唐代是书法与绘画的黄金时代。在书法方面,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楷书名家,又有怀素、张旭这样的草书名家。他们发展了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并铺平了一条新的道路。在绘画方面,整个画坛新鲜活泼、充满活力,中国的绘画艺术文人化,出现了完备的绘画理论,更出现了吴道子这样的大师。唐人张彦远用“灿烂而求备”一语概括了唐代绘画的气派。值得一提的是,唐人

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1、分析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宗教很多,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其它都是外来宗教。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宗教中,没有一个像佛教那样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下层的穷苦百姓都虔诚的皈依佛门;并且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政治方面 唐代是佛教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唐代社会不同阶层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唐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受佛教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崇佛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崇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是很复杂的。他们最看重佛教在政治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地利用佛教来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民众,甚至改朝换代的有利思想武器;他们也利用佛教进行敛财,追求权势等等;当然,他们对佛教也有着纯粹的精神需求,为自己修功德、为亲人祈福、为亡者表达哀思等等,通过佛教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唐玄宗限制佛教,而在唐朝后期,唐肃宗、唐代宗又再次推崇佛教,导致了相当势力的寺院经济出现,同时又有僧侣干预政事;其后唐宣宗唐懿宗崇佛。加之唐时禁忌少,科学文化政策开明,总体上看,唐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教,这才是佛教在唐能兴盛的根本历史原因,因为宗教与政治息息相关,宗教必须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之下才能得到兴盛。 二.经济方面 唐朝佛教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唐朝经济更加全面、稳定地发展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佛教作为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尤其是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②佛教特殊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唐朝的佛教活动需要用到各种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载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而且唐朝宗教生活较为自由,许多人笃信佛教,并不吝钱财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经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费当中。③佛教观念和佛教道德,如业报轮回说,佛性平等及农禅思想等也都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促进并加快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方面 佛教文化对唐代艺术的发展及影响: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佛寺、石窟、塔等佛家建筑的大规模兴建,佛教绘画、造像、壁画等特点显异,雕刻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雕刻艺术家们侧重于表现人物造型丰满圆润的肌体,优美健硕的身姿,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 在佛教禅理的影响下,使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充满佛理的诗歌主要是对佛教和佛教徒的咏颂,或是对佛教禅理的直接传达。唐诗中除了表现寺庙建筑、佛教壁画、佛教音乐和梵宇静境等诗作外,受盛行的佛教影响,还出现了许多文士与诗僧交往的唱和之作,《全唐诗》中共收录此类诗篇2273首。 唐代的天文学与数学亦受天竺学术之影响。不少此类书籍皆随著佛教而输入中国,唐代曾屡次更定历法,如开元时僧大行作大衍历,最称精密。医学也随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