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16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培养提炼研读信息并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揣摩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1 按要求提炼概括信息。

2解读文章说明顺序。

相关链接----作者作品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他的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4)、《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物候学》(1963,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

知识储备

1、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2、说明顺序:介绍些事物内部构造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预习导学】

一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标段序,借助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萌发( ):

次第( ):

翩然( ) :

孕育( ):

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什么叫做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一精读品味

1.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二)互动释疑

(1)本文的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请举例分析。

(2)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如文章在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

(3)本文为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找出一、二个例子分析其作用。

温馨提示: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概括要点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话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学习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科学而又生动优美的语言

创读延伸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分层检测】

一、积累与应用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迹连翘()翩()然

农谚()差()异孕()育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è méi()、西府hǎi táng()、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3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二、阅读与品味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

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

(1)飓风,这个名字是根据古代印第安人的雷神来命名的,意思是“风暴之神”。飓风大多发生在西经25度以西,北纬8度至30度之间的大西洋。最早()时,只是热带海洋上空的一股低压带,暖空气向那里汇流聚集,不断上升,巨大的气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凝成云和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这股气流上升得更快。科学家估计,飓风从海洋中和空气中所卷走的水达25万吨。这些水在一天里由冷凝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级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上升越来越快时,新的空气不断聚集在风暴中心,就这样,飓风变成速度更猛烈的风。

(2)飓风吹到海岸时,隆隆雷声响成一片,狂风卷起滔天巨浪,猛烈扑过来,冲走了房屋、船只、树木,也卷走了仓惶逃生的人。洪水泛滥,陆地尽成泽国。无怪印第安人要称他“魔神”和“恶神”了。1780年9月,飓风袭击巴巴多斯岛时,这个岛上城市、乡村、被夷为平地、石堡被破坏,重炮被刮到几十米以外。在圣卢西亚停泊的大船被掀落到一所市立医院里,四十多艘舰船葬身海底,连同大洋上被击毁的船只,总计在400艘以上。1969年命名为“卡来拉”的飓风,是美国最猛烈的暴风,造成256人死亡,财产损失达15亿美元。

(3)飓风等热带风暴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气象卫星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热带风暴,日本、印度、东南亚和美东南部,总降水量就将减少四分之一。一般在全速中前进的热带风暴,一天之内可能放出相当于400颗2000万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可见它左右着地球上的热平衡。如果没有热带风暴将热带地区的热量驱散,热带将变得更热;同时,两极地区会变得更加寒冷,而温带地区因雨量减少,郁郁葱葱的景色将会改观。

1.第(1)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是[ ]

A.产生 B.形成 C.孕育 D.酝酿

2.第(1)段中“风暴之神”加引号表示 [ ]

A.直接引用 B.突出强调 C.比喻说明 D.特殊舍义

3.第(1)段中的“这些水”是指________。

4.第(1)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5.第(2)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

6.概括第(3)段内容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热带风暴能左右地球上的热平衡。

B.全速前进中的热带风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能给人类带来益处。

C.热带风暴既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又给人类带来有利的一面。

D.热带风暴能改善地球的气候,平衡生态环境。

7.给本文拟个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飓风 B.热带风暴 C.风暴之神 D.最猛烈的暴风

【整理学案】

1、同学们,学习贵在积累,本课学完后,你一定会有一些觉得积累的知识,请将其摘抄在笔记本上,肯定也有一些你没掌握的知识,将其抄在纠错本上。

2、老师们,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展示时,一定有很多闪光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都值得我们思考、记录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 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

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

波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波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陆文新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波的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折射现象. 2.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3.知道波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5.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 6.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7.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关系:sini/sinγ=v1/v2. 教具 水波槽,观察反射与折射现象用的木板与玻璃砖,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以及机械波的描述方法,今后几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波的一些特有现象.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衍射,波的干涉.这些现象是波动形式的共同特征,也是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 【板书】*第四节波的反射和折射 ●进行新课 【板书】一、波的反射 思考讨论并回答: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哪些现象是属于波的反射现象? 1.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原因是对着山崖或高墙说话,声波传到山崖或高墙时,会被反射回来继续传播. 2.夏日的雷声轰鸣不绝.原因是声波在云层界面多次反射. 3.在空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响.原因是:声波在普通房间里遇到墙壁,地面,天花板发生反射时,由于距离近,原声与回声几乎同时到达人耳.人耳只能分开相差0.1s以上的声音.所以,人在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比在野外大,而普通房间里的慢帐、地毯、衣物等会吸收声波,会影响室内的声响效果.4.水波传到岸边也会发生反射现象. 下面我们通过水波的反射来研究波的反射特点. 【演示】在水波槽的装置中,把一根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当金属片振动时,金属丝周期性的触动水面,形成波源,在水面上从波源发出一列圆形波.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实验现象:(参见课本图10-20) (1)水面上形成一列圆形波.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教学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 ),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 25 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三线”、“两角”:入射光线——OA;反射光线——OB; 法线——ON;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6)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篇).doc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篇)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1)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钩钩云, 明天准下雨。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蜘蛛忙着结网, 出门要带太阳伞。 金鱼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红色的颜料。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烽火小学三年级:徐龙毓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摇曳着的柳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柳枝冒出柳芽儿,春天来到人间。 蝴蝶在翩翩起舞,不就像给蓝天绣上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大自然在天空写着,夏天就在眼前。 枯叶争先恐后地从树上飘落,为大地织起了金黄的地毯。这是在告诉人们,秋天伴随着那叶子降落。 你看那一片一片雪花,这是大自然的信使。大自然要告诉人们,寒冬已经来临。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西安市雁塔区航天小学三年级:吴奕漩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1)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天上钩钩云, 明天准下雨。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蜘蛛忙着结网, 出门要带太阳伞。 金鱼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红色的颜料。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烽火小学三年级:徐龙毓 仿写《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摇曳着的柳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柳枝冒出柳芽儿,春天来到人间。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读大自然的语言有感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读 后感,读大自然的语言有感 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五) 文章主要写了大自然会说话,天上的白云,蚂蚁,蝌蚪,大鹰,大树, 鱼,化石都代表着大自然不同的语言?读了《大自然的语言》,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奇妙的,大自然中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能告诉我们知识,可最重要的还是细心观察,如果你不爱学习,粗心大意,就算非常有用的知识从你身边走过,也是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做每一件事的时

候要细心观察 寻找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六)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 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111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 (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三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与折射

2.4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与折射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惠更斯原理,要求学生了解波面、波线等概念,学会利用惠更斯原理确定下一时刻新的波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波的反射现象和波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并利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论证。 【教案目标】 理解惠更斯原理 知道波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频率,波速、波长都与入射波相同知道波发生折射是由于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教案重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波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 难点是理解惠更斯原理 【教案思路】 通过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性,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首先学习惠更斯原理,使学生了解波在传播时某一时刻的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波源,向各个方向发出子波,由此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分别进行探究和论证。主要手段是先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大致的规律,进而利用惠更斯原理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分别得出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满足的规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这样教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科学家研究物理现象的极为巧妙的思维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和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会应用解题。 【教案器材】 发波水槽、投影仪、自制多媒体课件等 【教案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各种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声波在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后也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入人耳,听到的就是回声,我们在山中、在大的空房间里大声说话时,都会听到回声。 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体验。 教师:演示实验——水波的反射现象,并指导学生观察认识(采用发波水槽和实物投影仪)。 学生:观察实验,认识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其有何规律呢? 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学习惠更斯原理。 ◆新课展示 一、惠更斯原理 1.相关概念:波面、波前和波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表示波传播的方向?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0页有关内容,理解: (1)什么是波面?什么是波线? (2)对于水波和空间一点发出的球面波和平面波为例,如何理解波面和波线?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光的反射》导学案

《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重难点: 1、重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难点: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一预习导学: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 引入新课:光射向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二合作学习 (一)光的反射定律 1、认识一点、两角、三线 观看ppt,重点:法线 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 2、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和法线位置关系如何? 学生分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 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 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 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①.将F板与E板旋转到同一平面, 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 射入O点的光,观察在右侧F板 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甲) ②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如图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观看ppt)得出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实验(2)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如何? 教师演示实验(光具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祝小平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5.1光的反射和折射 导学案

七年级科学(下) 编号:020501 主备:祝小平 使用时间:2013年3月28日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科学下册§2.5.1光的反射和折射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知道光的反射定律; 2、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3、了解光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学习重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及应用、光路图的做法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7~P69,勾画出主要的知识点,并完成课本上相关的活动和讨论 1、思考:漆黑的夜晚,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被灯光照亮的物体而看不到没有被照亮的物体? 2、什么叫光的反射.... ? 请在右边方框中练习作出图2—49并在图像上标出“一点二角三线”(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反射角)。 (注:法线不是光线,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设的— 条线;法线用虚线表示。) 3、探究一: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关系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假设: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____同一平面内(填“在”或“不在”); (3)设计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把装置 沿ON 线剪成甲乙两半,再用胶带把剪开处粘在一起,使接缝与镜面成垂直且位 于镜面中心。将甲固定在镜面上(用胶带纸粘),乙转至与甲有一定角度处。打开改装的手电筒(或激光),发出一束窄光,沿甲面45°处照射在镜面O 点 上。观察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转动纸 板乙,直到甲乙两板在同一平面时才能在乙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4)得出结论: 。 探究二: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猜测与假设:反射角__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看图2-48(课本P68),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读出了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如下表所示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______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 两侧;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可简单概括为“三线两角”的关系) 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提示:先过入射点做出法线) (1)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 图1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1@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 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〇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 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〇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〇课时安排 2课时 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 载途(z?i)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竺可桢(zhúzhēn) 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z?i (登载)(转载)(一年半载) zài (载重)(载人) 翘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D项,“堆移”应为“推移”。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 ....,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 ....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 周而复始 ....。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项是(B)

波的反射和折射

四、波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波的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折射现象. 2.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3.知道波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5.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 6.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7.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关系:sini/sinγ=v1/v2. 教具 水波槽,观察反射与折射现象用的木板与玻璃砖,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以及机械波的描述方法,今后几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波的一些特有现象.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衍射,波的干涉.这些现象是波动形式的共同特征,也是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 【板书】*第四节波的反射和折射 ●进行新课 【板书】一、波的反射 思考讨论并回答: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哪些现象是属于波的反射现象? 1.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原因是对着山崖或高墙说话,声波传到山崖或高墙时,会被反射回来继续传播. 2.夏日的雷声轰鸣不绝.原因是声波在云层界面多次反射. 3.在空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响.原因是:声波在普通房间里遇到墙壁,地面,天花板发生反射时,由于距离近,原声与回声几乎同时到达人耳.人耳只能分开相差0.1s以上的声音.所以,人在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比在野外大,而普通房间里的慢帐、地毯、衣物等会吸收声波,会影响室内的声响效果.4.水波传到岸边也会发生反射现象. 下面我们通过水波的反射来研究波的反射特点. 【演示】在水波槽的装置中,把一根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当金属片振动时,金属丝周期性的触动水面,形成波源,在水面上从波源发出一列圆形波.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实验现象:(参见课本图10-20) (1)水面上形成一列圆形波. (2)画面上的圆形是朝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波谷. 【板书】(1)波面:朝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或波谷是在同一时刻构成的,

13.1.1光的反射和折射(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反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2、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的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3、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 一、光的反射定律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光的反射现象: 。 2、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两角相等)。 3、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二、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1、光的折射现象: 。 2、折射光线: ,如右图中的 。 3、折射角: ,如右图中的 。 发生折射现象的同时也会发生反射现象(如上图)。 4、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下表为光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认真观察下表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① 。 ② 。 说明:大角增大(或减小)得快,小角增大(或减小)的慢。 6、折射定律: 。即: 12sin sin n r i = 三、折射率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n 12是个 ,它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 ,只与两种介质的 有关。 2、光从真空射向其它介质时,此常数用 表示,不同介质的常数 不同,即此常数与 有关。 3、折射率: ,简称 ,用符号 表示,即:r i n sin sin = 。 说明:光从空气射入介质近似与光从真空射入介质的情况。 4、折射率与速度的关系: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某种介质的折射率还等于光在真空(或空气)中 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 之比,即: 。因为 > ,所以, 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 都 1,即当光从真空(或空气)射入介质时, 中的角大于 中的角。 1、如果光线以大小相等的入射角,从真空射入不同介质,若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则( ) A .折射角越大,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大 B .折射角越大,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小 C .折射角越小,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大 D .折射角越小,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小 2、已知水的折射率为1.33,一潜水员自水下目测到立于船头的观察者距水面的距离为h 1,而船头的观察者目测潜水员距水面深h 2,则( ) A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大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大于h 1 B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小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小于h 1 C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大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小于h 1 D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小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大于h 1 3、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气层的情况相比( ) A .将提前 B .将延后 C .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 D .不变 4、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2的介质中,入射角为45°,在界面上入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是( ) A .75° B .90° C .105° D .120° 5、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砖,当入射光线与玻璃砖表面成30°角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则此玻璃砖的折射率是( ) A .2 B .3 C .2/2 D .3/3

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00字_1

大自然的语言作文200字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大自然将春天的信息,让燕子妹妹传递。燕子急急的飞向南方,向人们宣布春天的到来。 你看那天上的紫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朝有披紫云,午后雷雨临。树叶在水上漂着,不就像一只只小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秋天已经来到。 你看那可爱的松鼠,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松鼠匆匆地囤食,就代表冬爷爷到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动脑的人看不见,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写作指导:从思维分析写作失分的原因】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任何物化产品形成前都有一种思维在活动。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是考生思维外化和物化的产品。笔者年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总的来看,考生失分点很多,但根本原因是考生的思维“失分”了—— 以为话题作文只要扣上话题就行,不注重审题立意。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以“话题”为主,并且被普遍叫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话题作文给不同的考生提供了有话可说的空间,不会闭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塞思路,不会让考生写不出文章来。但话题作文也日益显现出其弊端,那就是高考作文产生了大量的套用文、克隆文,甚至有些得了高分甚至满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考失去了信度和公允,也产生了不良的导向。(next88)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命题者在命题上加强了限制,提示语更具规范和科学,再也没有“可以编故事、写寓言”等宽泛的要求,就连“文体不限”也改成“文体自选”了;另一方面拟定了更加实用到位的评分细则。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再也不能“扣上话题,信马由僵”了。 从作文阅卷实践操作来看,阅卷者大都看重审题立意,将是否切合题意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今年的作文题提高了审题立意的难度,题意立得准,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作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得分的重码。得低分者大都是离题和偏离题意的。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眼里容不下沙”的文章,语言表达相当不错,本应往高分里打,因为偏离题意,只得了40分。 追随上年高考作文思路行文,不注意变化。求新、求变是人们所追求的,高考作文也不例外。但若按上年或前几年的高考作文思路行文,就是“黄胖夯年糕——吃力不讨好”,这也是失分的点。因为阅卷者大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以前的高考作文非常熟悉,你想“驾轻就熟”——偷懒,那给你的回报就是低分。今年阅卷中还是发现了此类考生,这些考生拟的题目就是过去考过的,比如“人生的选择”“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从构思到材料几乎全是上年的高考作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学习写读书摘要。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3、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新吐绿芽的柳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翻飞如火的枫叶、傲雪独开的梅花)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子燕翩舞、落叶翻飞,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题)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二、出示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有四个: 1、感知一篇摘一摘(内容要点) 2、选读一段理一理(说明顺序) 3、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语言) 4、仿写一段练一练(表达能力)三、感知一篇摘一摘 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个环节: 1、积累字词(指名学生读自己积累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齐读)出示: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我们知道课文是一篇讲述物候知识的文章,请同学们根据所提示的问题,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小结: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与农业的重要关系; 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随机板书:物候、关系、因素、意义) 2、出示“摘录卡”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清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种花次序递次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如烟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循环往复。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开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

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损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开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须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两个课时) 竺可桢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 2.理请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积累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优美特点, 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件投影四季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学家。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2、读准下列字音 簌簌(sù)销声匿(nì)迹翩(piān)然 孕(yùn)育农谚(yàn) 衰(shuāi)草连天风雪载(zài)途 3、解释下列词语: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纷纷落下得样子。 销声匿迹: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 藏起了行迹。匿,隐藏。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 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什么叫物候? 3、什么叫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学生回答) 明确: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第1段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卷(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卷(附答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和平( ) 落叶( ) 差劲( ) 和面( ) 落枕( ) 出差( ) 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 2.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抒情比喻拟人 B.证明拟人比喻 C.叙述拟人比喻 D.描写对偶拟人 4.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5.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综合练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