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别:必修

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配合离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等基本知识。并且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二、主要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及相当学习网站

1、教材:

北师大等院校编《无机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①《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庞锡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书》庞锡涛主编

④《现代化学基础》华东师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⑤《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⑥《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⑧《大学化学》杂志

3、相关学习网站

①.https://www.doczj.com/doc/8d6602991.html,/jpkc/inorg/

②.https://www.doczj.com/doc/8d6602991.html,/chem/wjhx/

③.https://www.doczj.com/doc/8d6602991.html,/ChemEdu/Echemi/elaborate/wujihuaxue/

④.https://www.doczj.com/doc/8d6602991.html,/pthx/eveluation/index.html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理论解释

难点: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

四、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为主

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内容有平时测验、习作讨论、课外作业等方面。期末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分两学期进行。理论部分的深度和广度应以能够阐明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材料为准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元素部分以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和典型反应为最基本知识,充分重视典型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课时计划:132学时,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

大纲内容

绪论(2学时)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二.化学的分支、发展和前景

三.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

四、怎样学习化学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8学时)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史

1.道尔顿的原子论

2.氢原子光谱

3.波尔理论

二.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1.波粒二象性

2.德布罗依关系式

3.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4.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波函数、原子轨道

2.几率密度、电子云

3.波函数、电子云图形(径向分布函数、角度分布函数、空间图形)4.四个量子数

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2.屏蔽效应、钻穿效应

3.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周期表中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五.元素周期系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

六.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原子半径

2.电离势

3.电子亲合能

4.电负性

5.氧化态

第2章分子结构(8学时)

一.路易斯结构式

二.价键理论

1.共价键的形成

2.共价键的特征

3.共价键的类型

三.价层电子互斥理论

四.杂化轨道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要点

2.杂化类型

五.共轭大 键

六.等电子体原理

七.分子轨道理论

八.键参数和分子性质

1.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

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极性、磁性)

九.分子间力

1.范德华力

2.氢键

第3章晶体结构(4学时)

一.晶体

1.晶体的宏观特征

2.晶体的微观特征

3.晶胞的基本特征

4.布拉维系

二.金属晶体

1.金属键

2.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三.离子晶体

1.离子结构特征

2.离子键

3.晶格能

4.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四.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分子晶体

2.原子晶体

3.过渡型晶体

五.离子极化学说

1.离子的极化作用

2.离子的变形性

3.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第4章化学热力学初步(6学时)

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二.基本概念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2.热化学(焓和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及应用、几种热效应及计算)四.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的自发性

2.熵的初步概念

3.吉布斯自由能

4.化学反应等温式

五.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

第5章化学平衡(4学时)

一.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定律

3.平衡常数与反应标准自由能变的关系

4.有关平衡的计算

二.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5.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理原理

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4学时)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法

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机理、反应级数、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仑尼乌斯公式、活化能

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反应速率理论的简介

1.分子碰撞理论

2.过渡状态理论

第7章酸碱平衡(8学时)

一.酸碱理论

1.酸碱的电离理论

2.酸碱的质子理论

3.酸碱的电子理论

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的电离和离子积常数

2.溶液的酸度

3.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三.水溶液中电离平衡的计算

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稀释定律、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2.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四.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2.缓冲溶液的配制及应用

第8章沉淀平衡(4学时)

一.溶度积原理

1.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2.溶度积原理

3.溶度积与溶解度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2.酸效应

3.分步沉淀

三.沉淀与溶解

1.生成弱电解质

2.氧化还原反应

3.配位反应

4.沉淀转化

四.沉淀反应的应用

第9章电化学基础(8学时)

一.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1.氧化数、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氧化数法

2.离子—电子法

三.原电池、电极电势

1.原电池

2.电极电势

3.标准电极电势

4.标准电极电势与电极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的关系

5.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四.电极电势的应用

1.计算电池的电动势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3.求反应的平衡常数

五.化学电源

六.电解

1.电解池

2.分解电压与超电压

七.元素电势图与电势—pH图

1.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2.电势—pH图的应用

第10章氢、稀有气体(2学时)

一.氢

1.氢的存在和物理性质

2.氢的化学性质和氢化物

3.氢能源

二.稀有气体

1.稀有气体的发现简史

2.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稀有气体的存在和分离

4.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第11章卤素(6学时)

一.卤素通性

二.卤素单质

1.单质的制备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氟的特殊性

4.用途

三.卤化氢

1.卤化氢的制备

2.卤化氢、氢卤酸的性质和用途

四.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

1.卤化物

2.卤素互化物

3.多卤化物

五.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1.卤素氧化物

2.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六.拟卤素

拟卤素概念、氰和氰化物、硫氰和硫氰酸盐

第12章氧族元素(6学时)

一.氧族元素的通性

二.氧和臭氧

1.氧的结构、性质、用途

2.臭氧的结构、性质、用途及制法

3.氧化物

三.过氧化氢

1.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用途

2.过氧化氢的制备

四.硫及其化合物

1.硫的同素异形体

2.硫化物和多硫化物

3.硫的重要氧化物

4.硫的重要含氧酸及其盐

亚硫酸、硫酸、硫代硫酸、过硫酸、连硫酸、焦硫酸及它们的盐类5.硫的其它化合物

五.硒和碲

第13章氮磷(4学时)

一.氮磷元素的基本性质

二.氮及其化合物

1.氮的结构和性质

2.氮的氢化物

3.氮的氧化物

4.氮的含氧酸及其盐

三.磷及其化合物

1.单质磷

2.磷的氢化物、卤化物

3.磷的氧化物

4.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第14章碳、硼、硅(4学时)

一.通性

1.自然界存在和丰度

2.元素的基本性质

3.电子构型和成键特征

二.碳

1.碳的同素异形体

2.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

3.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

三.硅

1.单质硅的性质、用途和制备

2.硅烷

3.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

4.硅的含氧化合物

四.硼

1.单质硼的结构和性质

2.硼烷

3.硼的卤化物和氟硼酸

4.硼酸和硼酸盐

5.硼、硅相似性比较

五.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

1.离子型

2.金属型

3.共价型

第15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学时)

一.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二.分子型氢化物

1.热稳定性

2.还原性

3.水溶液的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

三.含氧酸

1.含氧酸及其酸根的结构

2.含氧酸强度

四.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

1.溶解性

2.水解性

3.热稳定性

4.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五.p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

1.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特殊性

2.第四周期元素的不规则性

第16章金属通论(2学时)

一.概述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金属的提炼

1.金属的提炼

2.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

3.金属的精炼

第17章s区金属(4学时)

一.碱金属、碱土金属的通性

二.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单质

1.存在和制备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1.氧化物(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2.氢氧化物

3.氢化物

4.盐类

四.对角线规则

第18章p区金属(4学时)

一.p区金属概述

二.铝族元素

1.概述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3.铝盐和铝酸盐

4.铝的卤化物和硫酸盐

5.铝和铍的相似性

三.锗分族

1.概述

2.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3.卤化物和硫化物

四.砷分族

1.砷、锑、铋的单质

2.砷、锑、铋的氢化物

3.砷、锑、铋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4.砷、锑、铋的硫化物及硫代酸盐

五.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19章配位化合物(8学时)

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配合物的定义

2.复盐与配合物

3.配合物的命名

二.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

1.结构异构

2.几何异构

3.对映异构

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价键理论的要点

2.价键理论的应用

四.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简介

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配合物的离解平衡和稳定常数

2.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

六.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因素

1.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2.配体性质的影响

七.配位平衡

1.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

2.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

3.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

八.配合物的应用

第20章ds区金属(4学时)

一.铜族元素

1.铜族元素通性

2.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3.铜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4.铜(Ⅰ)和铜(Ⅱ)的相互转化

5.铜族元素与碱金属元素的对比

二.锌族元素

1.锌族元素的通性

2.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3.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4.汞(Ⅰ)和汞(Ⅱ)的相互转化

5.锌族元素与碱土金属元素的对比

第21章过渡元素(6学时)

一.过渡元素的通性

1.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氧化态

2.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

3.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4.过渡元素氧化物的酸碱性

5.过渡元素的配合性

6.过渡元素水合离子的颜色

二.钛

1.钛的存在、冶炼、特性和用途

2.钛的重要化合物(Ⅲ、Ⅳ)

三.钒

1.钒的性质

2.钒的重要化合物

四.铬、钼、钨

1.概述

2.铬的化合物(Ⅲ、Ⅵ)

3.钼、钨的化合物

4.同多酸和杂多酸及其盐

五.锰

1.锰的性质和用途

2.锰的重要化合物(Ⅱ、Ⅳ、Ⅵ、Ⅶ)

六.铁、钴、镍

1.概述

2.铁系元素重要化合物(Ⅱ、Ⅲ)

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配合物

七.铂系元素简介

第22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2学时)

一.镧系元素

1.镧系元素的通性

电子层结构、氧化态变化、镧系收缩、离子颜色2.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性质和用途

3.重要的镧系元素化合物

二.锕系元素

1.概述

2.钍和铀

三.超铀元素

1.新化学元素的发现

2.周期系的展望

《无机化学下》第四版习题答案

第13章 氢和稀有气体 13-1 氢作为能源,其优点是?目前开发中的困难是什么? 1、解:氢作为能源,具有以下特点: (1)原料来源于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水,因而资源不受限制; (2)氢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很大; (3)作为燃料的最大优点是燃烧后的产物为水,不会污染环境; (4)有可能实现能量的储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氢气的发生,氢气的储备和氢气的利用 13-2按室温和常压下的状态(气态 液态 固态)将下列化合物分类,哪一种固体可能是电的良导体? BaH 2;SiH 4;NH 3;AsH 3;PdH 0.9;HI 13-3试述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各组分的根据和方法。 3、解: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稀有气体中分离各组分,主要是利用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原子间不同的作用力、熔点沸点的高低以及被吸附的难易等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 13-4试说明稀有气体的熔点 、沸点、密度等性质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4、解:氦、氖、氩、氪、氙,这几种稀有气体熔点、沸点、密度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惰性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大,熔点沸点越来越高。 密度逐渐增大是由于其原子量逐渐增大,而单位体积中原子个数相同。 13-5你会选择哪种稀有气体作为:(a )温度最低的液体冷冻剂;(b )电离能最低 安全的放电光源;(c )最廉价的惰性气氛。 13-6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解释HeH 、HeH + 、He 2+ 粒子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氦没有双原子分子存在? 13-7 给出与下列物种具有相同结构的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其空间构型: (a) ICl 4- (b)IBr 2- (c)BrO 3- (d)ClF 7、 解: 4XeF 平面四边形 2XeF 直线形 3XeO 三角锥 XeO 直线形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存在的状态………………………………………………………………2 一、气体 .......................................................................................................... 2 二、液体 .......................................................................................................... 3 ①溶液与蒸汽压 ................................................................................................ 3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 3 ③渗透压 .......................................................................................................... 4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4 三、胶体 .......................................................................................................... 4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5 一、化学反应速率 ............................................................................................ 5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 6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6 2、温度 ............................................................................................................ 7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8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 8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 9 4、自由能 ....................................................................................................... 10 ①吉布斯自由能 .............................................................................................. 10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 11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11)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沁阳六中胡小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碱盐)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大学无机化学期末试卷及问题详解

《无机化学》试题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40分) 1、对于Zn 2+ /Zn 电对,增大Zn 2+ 的浓度,则其标准电极电势将 (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2 、 Cu 2 + 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 ( ) A 8e B 18e 型 C 18+2e D 9~17e 型 3、设氨水的解离平衡常数为θb K 。浓度为m mol ·L -1 的氨水溶液,若将其用水稀释一倍,则溶液中OH -的浓度(mol ·L -1 )为 ( ) A m 21 B θb K m ?2 1 C 2/m K b ?θ D 2m

4、已知θ K(Ag3PO4) = 1.4×10-16,其溶解度为 sp ( ) A 1.1×10-4mol?L-1; B 4.8×10-5mol?L-1; C 1.2×10-8mol?L-1; D 8.3×10-5mol?L-1 5、下列各组物质,能自发发生反应的是() A Cu、Cu2+; B Cr2O72-、Cr3+; C MnO2、Mn2+; D SnCl4、Sn 6、3d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是() A 1,2,3 B 0,1,2 C 0,±1 D 0, ±1, ±2 7、下列各分子中,以sp3不等性杂化轨道成键的是() A BeCl2 B PCl3 C BF3 D SiH4 8、熔化下列晶体时,只需克服色散力的是() A HF B Ag C KF D CO2 9.已知V E A/θ:Cr2O72- +1.36 Cr3+ -0.41 Cr2+ -0.86 Cr,则判断发生歧化反应的是() A 都不能 B Cr2O72- C Cr3+ D Cr2+ 10.下列各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 A K2O B MgO C CaO D Na2O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时数:72 学分:3 @ 2010年 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专业知识目标:

(完整word版)大学无机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无机化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 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 1、对于 Zn 2+ /Zn 电对,增大 Zn 2+ 的浓度,则其标准电极电势将 (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2、Cu 2+ 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 ( ) A 8 e B 18 e 型 C 18 +2 e D 9~17 e 型 3、设氨水的解离平衡常数为 K b 。浓度为 m mol ·L - 1 的氨水溶液 ,若将其用水稀释一倍 ,则溶液 中 OH - 的浓度( mol ·L - 1 )为 ( ) A 1 m B 1 m K b C K b m / 2 D 2 m 2 2 4、已知 K sp (Ag 3 PO 4) = 1.4 ×10-16 ,其溶解度为 ( ) A × -4 -1; B 4.8×10 -5 -1; 1.1 10 mol?L mol?L C 1.2 ×10 -8 mol?L -1 ; D 8.3 ×10 -5 mol?L -1 5、下列各组物质,能自发发生反应的是 ( ) A Cu 、 Cu 2+; B Cr 2O 7 2-、Cr 3+ ; C MnO 2 、Mn 2+ ;D SnCl 4 、Sn 6、3d 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是 ( ) A 1,2,3 B 0,1,2 C 0, ±1 D 0, ±1, ±2 7、下列各分子中 ,以 sp 3 不等性杂化轨道成键的是 ( ) A BeCl 2 B PCl 3 C BF 3 D SiH 4 8、熔化下列晶体时 ,只需克服色散力的是 ( ) A HF B Ag C KF D CO 2 9.已知 E A / V :Cr 2O 72- +1.36 Cr 3+ -0.41 Cr 2+ -0.86 Cr ,则判断发生歧化反应的是 ( ) A 都不能 B Cr 2O 7 2- C Cr 3+ D Cr 2+ 10. 下列各物质中 ,熔点最高的是 ( ) A K 2O B MgO C CaO D Na 2O 11 稀溶液依数性的本质是 ( ) A. 渗透压 B. 沸点升高 C. 蒸汽压下降 D. 凝固点降低 12 要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以采取的手段是 ( )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移去产物 D. 使用催化剂 13 如果一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为零 ,则反应 ( ) A. 能自发进行 B. 是吸热反应 C. 是放热反应 D. 处于平衡状态 14. 反应 A + B C ,焓变小于零,若温度升高 10 ℃,其结果是 ( ) A.对反应没有影响 B. 使平衡常数增大一倍 C.不改变反应速率 D.使平衡常数减小 15. 在 HAc-NaAc 缓冲溶液中,若 [HAc]>[NaAc] ,则该缓冲溶液 ( ) A. 抗酸能力强于抗碱能力 B. 抗酸能力弱于抗碱能力 C.抗酸能力等于抗碱能力 D.无法判断 16. 在室温下, 0.0001mol .L -1 NH 3 水溶液中的 pKw 是 ( ) A. 14 B. 10 C.4 D.8

无机化学答案下(2)

( 第13章稀有气体氢 (1) 第14章卤素 (3) 第15章氧族元素 (5) 第16章氮和磷 (8) 第17章碳硅硼 (15) 第18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21) 第19章金属通论 (24) 第20章 s区金属(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26) @ 第21章 p区金属 (29) 第22章 ds区金属 (35) 第23章 d区金属 (44) 第24章 d区金属(二)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 (53) 第25章 f区金属镧系与锕系金属 (57) 第26章无机合成化学简介 (59) 第27章特殊类型的无机化合物 (60) 第28章生物无机化学简介 (61) ; 第29章无机固体化学简介 (62) 第30章核化学 (63) 第13章稀有气体氢 13-1 氢作为能源,其优点是什么目前开发中的困难是什么 解:氢作为能源,具有以下特点: (1)原料来源于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水,因而资源不受限制; (2)氢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很大; (3); (4)作为燃料的最大优点是燃烧后的产物为水,不会污染环境; (5)有可能实现能量的储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氢气的发生,氢气的储备和氢气的利用 13-2按室温和常压下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将下列化合物分类,哪一种固体可能是电的良导体 BaH2;SiH4;NH3;AsH3;;HI 13-3试述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各组分的根据和方法。 解: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稀有气体中分离各组分,主要是利用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原子间不同的作用力、熔点沸点的高低以及被吸附的难易等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13-4试说明稀有气体的熔点、沸点、密度等性质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 解:氦、氖、氩、氪、氙,这几种稀有气体熔点、沸点、密度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惰性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分子量。分子量越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99057B1 建议课时数:54 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密切相关。《有机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合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训练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获得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各个岗位工作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改革一直体现着“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精神。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淡化学科意识强化专业意识,强调“必须、够用”原则。紧紧依附专业,提炼、收集本学科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它们为主线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加强与后续课程的横向联系,内容的选取上着眼于专业需求,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服务于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例如,《有机化学》设置有与药物化学关系密切的杂环化合物、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遵循“加强基本训练、体现职业特色、建立环保意识”的原则,以药学研究中所需的有机化学基本技术为主线,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回流、蒸馏、

分馏等实验操作练习均为培养学生后期对药物提取、分析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依据我院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门课程总学时设为5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14学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 (2)掌握各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典型性质,熟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和实例。 (3)掌握简单的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能通过有机化学的结构特点分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构型、构象等立体化学基本知识。(5)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6)了解与医药有关的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及用途。 (7)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对有关化学问题具有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力。 (8)能够运用所学有机化学知识理解和分析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的理论和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 (1)学会有机化学实训常用仪器的使用,掌握有机化学实训的基本操作技能。 (2)学会蒸馏、回流、分离、萃取等有机化学基本单元操作。 (3)掌握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方式。 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2)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精选)大一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题精选

(√) 1.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2. 同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键长越短,其键能越大,化学键也越稳定。 (√)3.系统经历一个循环,无论多少步骤,只要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量均为零。(√)4. 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小。 (×)5. 原子轨道的形状由量子数m决定,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由l决定。 (1)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5,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a.p区ⅦA族 b.s区ⅡA族 c.ds区ⅡB族 d.p区Ⅵ族 (2)下列物质中,哪个是非极性分子:b a.H2O b.CO2 c.HCl d.NH3 (3)极性共价化合物的实例是:b a.KCl b.HCl c.CCl4 d.BF3 (4)下列物质凝固时可以形成原子晶体的是:c a. O2 b. Pt, c. SiO2 d. KCl (5)在298K,100kPa下,反应 2H2(g)+O2(g)=2H2O(1) Δr H mΘ= -572 kJ·mol-1 则H2O(l)的Δf H mΘ为:d a.572 kJ·mol-1 b.-572 kJ·mol-1 c.286 kJ·mol-1 d.-286 kJ·mol-1 (6)定温定压下,已知反应B=A的反应热为Δr H m1Θ,反应B=C的反应热为Δr H m2Θ,则反应A=C的反应热Δr H m3Θ为:d a.Δr H m1Θ+Δr H m2Θ b.Δr H m1Θ-Δr H m2Θ c.Δr H m1Θ+2Δr H m2Θ d.Δr H m2Θ-Δr H m1Θ (7)已知HF(g)的标准生成热Δf H mΘ= -565 kJ·mol-1,则反应H2(g)+F2(g)=2HF(g)的Δr H mΘ为:d a.565 kJ·mol-1 b.-565 kJ·mol-1 c.1130 kJ·mol-1 d.-1130 kJ·mol-1 (8)在氨水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氨水的离解度:d a.没变化 b.微有上升 c.剧烈上升 d.下降 (9)N的氢化物(NH3)的熔点都比它同族中其他氢化物的熔点高得多,这主要由于NH3:c

无机化学下试题(一)

<无机化学下>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难溶盐饱和溶液中,Ag+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a)AgCl (b)Ag2CO3(c)Ag2CrO4(d)AgBr (K sp,AgCl=1.56×10-10K sp,Ag2CO3=8.1×10-12K sp,Ag2CrO4=9×10-12K sp,AgBr=7.7×10-13) 2. 已知下列两个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 Cu2++2e=Cu φo Cu2+ /Cu=0.337V Cu++e=Cu φo Cu+ /Cu=0.522V 由此算得Cu2++e=Cu+的φo Cu2++等于 /Cu (a)0.184 (b)0.352 (c)0.859 (d)0.152 3. HF,HCl,HBr,HI 的水溶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a)HI (b)HF (c)HBr (d)HCl 4. H2S水溶液放置后变浑是由于 (a)与水中杂质作用(b)被空气氧化(c)见光分解(d)生成多硫化物 5. 硼砂的化学式是 (a)B2O3(b)H3BO3(c)NH4BF4(d)Na2B4O5(OH)4·8H2O 6. CO2分子偶极矩为零,这一事实表明该分子是 (a)以共价键结合的(c)直线型的并且对称 (b)角型的(d)以离子键结合的 7. 保存SnCl2水溶液加入Sn粒的目的是防止 (a)SnCl2水解(b)SnCl2被氧化(c)SnCl2歧化(d)SnCl2分解 8. 含有П46离域大п键的是 (a)ClO3-(b)SO32-(c)SO3(g)(d)SOCl2 9. 石墨晶体中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是 (a)范德华力(b)共价键(c)金属键(d)离子键 10. +3 价铬在过量强碱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为 -(c)Cr3+(d)CrO42- (a)Cr(OH)3(b)CrO2

化学基础课程标准

《化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化学基础》是生物工程系专业的一门基础辅助课程。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优化组合、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溶液浓度的计算、配制及通性,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滴定分析法和酸碱中和滴定,分光光度法,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参考学时及学分 该课程总学时60,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22学时。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讲授和实训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化学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必需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组装及使用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 (一)能熟练掌握溶液浓度的若干表示方法和换算以及各种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溶液中的平衡分析 (三)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和滴定方法

(四)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会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 (六)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类、命名。 四、设计思路 本着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力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操作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训中穿插介绍各种仪器的使用,各种常用的滴定方式,各种实验手段和生产技术。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项目任务 (1)理论课程(共38学时) 序号项目学 时 任务学时 1 溶液 6 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换 算 溶液配制 稀溶液的依数性2 2 2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 平衡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 衡 2 3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 4 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 2

无机化学下册参考答案

第十章P 333作业参考答案 思考题 1、(4)极化力与极化率 极化力:描述阳离子对阴离子变形的影响能力。 极化率:描述离子(主要指阴离子)本身变形性的大小。 13、离子的极化力、变形性与离子电荷、半径、电子层结构有何关系?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和性质有何影响? 举例说明。 答:(1)离子极化力的影响因素: 阳离子的正电荷越高 半径越小极化力越大; 当阳离子的电荷相同和半径相近时,阳离子极化力大小与其最外电子层结构关系是18e、18+2 e->9~17 e- > 8 e-。 ⑵离子变形性的影响因素:阴离子半径愈大、变形性愈大;阳离子变形性与它最外层电子构型有关:18e、 18+2 e-> 9~17 e-> 8 e-。 (3)离子极化结果:使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阴阳离子间的配位数减小、溶解度减小、熔点降低、颜色加 深。 14、试用离子极化的概念讨论,Cu+与NV半径相近,但CuCI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CI小得多的原因。 答:Cu+最外层电子结构是18e而N6是8e。C1的极化力大于N6, CuCI中的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使离子键减弱,所以CuCI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CI。 17、形成氢键具备的条件是:元素的电负性大、原子半径小、有孤对电子(F、O N三种元素具备条件)。 习题: 1、填充下表 7、下列物质中,何者熔点最低?NaCI KBr KCI MgO 答:KBr熔点最低(因为阴阳离子的半径均大,晶格能小) 8、熔点由高到低:(1)从NaF到Nal熔点降低。

9、下列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构型属于哪种类型? Ba 2+8 e- Cr3+9~17 e- CcT 18 e- Pb 2+18+2 e- S 区d 区ds 区p 区 10*、I的半径最大、极化率最大。 11、写出下列物质极化作用由大到小顺序 SiCI 4> AICI 3> MgC2>NaCI 12、讨论下列物质的键型有何不同? (1)CI 2非极性共价键(2)HCI 极性共价键 (3)Agl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4)NaF 离子键 16、试用离子极化观点解释AgF易溶于水,而AgCI、AgBr、AgI难溶于水,并且由AgCI到AgBr再到AgI溶解度依次减小。 答:AgF是离子键,所以易溶于水。而AgCl-AgBr-AgI随着阴离子半径的增大,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程度增大,所以难溶于水,且溶解度减小。 第^一章P366作业参考答案 思考题 1、区别下列概念 (2)、d—d跃迁:在晶体场理论中,一个处于低能量轨道的电子进入高能量轨道,叫做 d —d跃迁。此过程吸收相当于分裂能的光能。 (3)、晶体场分裂能:中心离子5个能量相等的d轨道,在配体影响下分裂为两组(一组能量低、一组能量高),两组的能量差叫分裂能。 4、试述下列理论 (1)价键理论: A、形成体(M)价层有空原子轨道,配位体(L)有孤对电子; B、形成体的空轨道在配位体作用下进行杂化,用杂化轨道接受L的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M - : L ; C、杂化轨道不同,配合物空间构型不同。 (2)晶体场理论: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 、C2H2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H2O:104.5°;BF3、C2H4、C6H6、石墨:120°白磷:60° NH3:107°18′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2、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 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3、常见物质的构型: 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 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 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 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 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4、常见分子的极性: 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CS2、BF3、CH4、CCl4、、SF6、C2H4、C2H2、C6H6等 常见的极性分子:双原子化合物分子、H2O、H2S、NH3、H2O2、CH3Cl、CH2Cl2、CHCl3等5、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1、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 ①酸:只有硅酸(H2SiO3或原硅酸H4SiO4)难溶,其他均可溶; ②碱:只有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它均难溶。 ③盐: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硫酸盐:仅硫酸钡、硫酸铅难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它均可溶;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信息表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加工与检测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实训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具备了基本的化学元素知识和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训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食品营养分析与评价、食品品质管理工作岗位,培养食品检测等专业素质,具备基本的化学操作技能,为后续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仪器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表2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定位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针对食品检测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术进行“讲-演-练-评”,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元素结构知识、四大滴定的原理的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重点强化溶液浓度的计算及配制、各种仪器操作技能的规范训练。通过实训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具备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复杂工作情境中综合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表3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学时分配 表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实践课程安排 表5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课程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查 考核类型:开放试题 该课程为考查课,期末考试采取开放试题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过程性考核成绩占100%。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操作规范、结果评价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内实训室 表6 校内实训室表 表7 校内实训室表 表8 校内实训室表

最新大学无机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无机化学》试题 学号:姓名:座号: 系别:年级:专业: 总分合计人:复核人: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 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40分) 1、对于Zn2+/Zn电对,增大Zn2+的浓度,则其标准电极电势将()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2、Cu2+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 A 8e B 18e型 C 18+2e D 9~17e型 3、设氨水的解离平衡常数为 K。浓度为m mol·L-1的氨水溶液, b 若将其用水稀释一倍,则溶液中OH-的浓度(mol·L-1)为()

A m 21 B θb K m ?2 1 C 2/m K b ?θ D 2m 4、已知θsp K (Ag 3PO 4) = 1.4×10-16 ,其溶解度为 ( ) A 1.1×10-4mol?L -1; B 4.8×10-5mol?L -1; C 1.2×10-8mol?L -1; D 8.3×10-5mol ?L -1 5、下列各组物质,能自发发生反应的是 ( ) A Cu 、Cu 2+; B Cr 2O 72-、Cr 3+; C MnO 2、Mn 2+; D SnCl 4、Sn 6 、 3d 轨 道 的 磁 量 子 数 可 能 是 ( ) A 1,2,3 B 0,1,2 C 0,±1 D 0, ±1, ±2 7、下列各分子中,以sp 3不等性杂化轨道成键的是 ( ) A BeCl 2 B PCl 3 C BF 3 D SiH 4 8、熔化下列晶体时,只需克服色散力的是 ( ) A HF B Ag C KF D CO 2 9.已知V E A /θ:Cr 2O 72- +1.36 Cr 3+ -0.41 Cr 2+ -0.86 Cr ,则判断发生歧化反应的是 ( ) A 都不能 B Cr 2O 72- C Cr 3+ D Cr 2+ 10. 下 列 各 物 质 中 ,熔 点 最 高 的 是

学年第二学期无机化学下册期中试题

北华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无机化学期中考试卷 1.氟与水猛烈反应, 并伴随燃烧现象,其主要反应产物有( ) A . HF 和O 2 B. HF 和FOH C. HF 、O 2和FOH D. HF 和O 3 2.实验室中制取少量HBr 所采用的方法是( ) A.红磷与Br 2混合后滴加H 2O 固体与浓H 2SO 4 C .红磷与H 2O 混合后滴加Br 2 在水中歧化反应 3.下列含氧酸的氧化性递变不正确的是( ) >H 2SO 4>H 3PO 4 >HClO 4>H 5IO 6 >HClO 3>HClO 4 >HClO 3>HIO 3 4.在热碱溶液中,Cl 2的歧化产物为( ) -和ClO - -和ClO -2 -和ClO - 3 -和ClO -4 5.卤素单质与磷反应能生成三卤化磷而不能生成五卤化磷的是( ) 2 C 6.下列物质的水解产物中既有酸又有碱的是( )

3 C 7.下列单质硫在常温下稳定性最大的是( ) A.斜方硫 B.单斜硫 C.弹性硫 D.无定形硫 8.分子结构和中心原子杂化类型都与O 3 相同是() 2 C 9.为使已变暗的古油画恢复原来的白色,使用的方法是() A.用SO 2漂白B.用稀H 2 O 2 溶液擦洗 C.用氯水擦洗 D.用O 3 漂白 10.与Zn粉反应可生成Na 2S 2 O 4 的试剂是() 3 C 11.与FeSO 4 和浓硫酸发生棕色环反应的是() 2 C 和S 2 2-反应的产物是( ) 和S 和S 13. 在磷酸二氢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析出白色AgH 2PO 4 B. 析出黄色Ag 2 HPO 4 沉淀 C. 析出黄色Ag 3PO 4 沉淀 D. 不析出沉淀 14.黄磷与KOH溶液共热,反应产物为( ) 和K 3P 和 3 C和K 3 P 和PH 3 15.与Na 2CO 3 溶液反应生成碱式盐沉淀的离子是() ++++

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上)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 一、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 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 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 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 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 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2L 2mol 1-2K 1- 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 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 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 W )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 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 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 c 、体积分数:φ= 2 1 v v d 、摩尔分数:xi= 总 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 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 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 4、气体扩散定律 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 1 u u =21p p =2 1 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 、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 、同位素分离 二、液体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等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板块课,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中学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化学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2.教学内容 (1)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化学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教学重点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学习观念的转变。 5.教学建议 借助教学课件互动或通过问题解决思路来展示学习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念。 第二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想气体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 (2)掌握反应热效应和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2)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标准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2.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 3.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4.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玛格分体积定律。 (三)教学重点 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3.理想气体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1.基本单元的理解。 2.分压与分体积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教学。 2.使用必要的图示或多媒体动画资源,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物质结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