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知识的管理活动,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只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自发的,内容也比较零散;说它年轻,知识管理真正作为一门严格的管理开始被学术界系统研究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1.2.1 古代的知识管理

“知识的管理”与“知识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正式的“知识管

理”之前,有知识管理的起源和“知识的管理”存在。

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社会的最早时期。最早的知识的组织管理实践活动据称是在古巴比伦,“在叙利亚的爱伯(Ebla)地区发现了大量距今4000多年前的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档案(cuneiform archives),这些文献试图组织有关当时的文明、政府和商业的各种记录,从而保证里面记载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能够顺利地一代代传递而不会丢失”。[56]这种保存知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古代大批藏书的出现,像最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藏书室就是在公元前3 世纪建立的并且存在了大约1000 年。在藏书室的最顶层存放了500000多本全部是手写的书,而这些书的复制品被散布到了全世界。这种全手工的复制和散布非常耗时间,但正是依靠这种方式,古代的很多知识才得以流传下来。

印度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历史十分久远,“仅就印度而言,知识管理的最初起源,并非在‘公司部门'这个环境之中,而是起源于《奥义书》。在《奥义

书》中,知识管理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以及追随者来进行的。‘知识获取'的方式则是通过观察和讨论来进行的;‘知识保管'则采取存入人们的大脑,或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知识传播'则主要是通过演讲以及辩论的方式进行的”。[57]而《奥义书》是波罗门经典《吠陀》的形而上学的释义,文献形成的时期是在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4 世纪。

古代知识的管理得益于语言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在文字发明之后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技术落后原因,文字的记录和保存都十分困难,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用一种木制有铁尖的笔在湿的土块上来记录,然后再烘干这些土块,但保存与携带不便。陶器的碎片等也曾被广泛用来写信件、帐目甚至作业,但是它们记载文字都有很多缺点。中国造纸技术发明并传播到西方后,大大推动了学术知识的记录与保存。随着古老文明的不断交替发展,人们在保存知识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希腊人和波斯人的很多知识都在伊斯兰帝国时期遭到了破坏,所以其知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言被保存了下来,这些知识最终流传到了欧洲的一些修道院,在那里,翻译的技术和藏书科学都被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可是,由于它们仍然主要通过人工来复制和保存,知识的传播仍然是一件非常艰巨艰难的事情。[58]

为了使知识的获取、保存和分配能变得更有效和更有效率,不断有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欧洲13 世纪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及其“学徒工——熟练工——师父” ( Apprentice-Journeyman-Master )的模式被看作早期比较系统的知识的管理实践活动。[59]

在我国古代,将能够收集到的文献材料与文献资源,组织编制成目录,或摘要式的文献管理,就是具体而有效的知识的组织管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

过程中,“知识”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但知识必须透过媒体才能扩散出去,也才能产生力量。图书曾经担负着记载知识的主要任务,图书作为知识象征的观念也被人们认同。在古代,“编书” 也是系统化的知识组织方式。据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研究,1775 年以前中国所拥有的书籍,占世界总数的1/2 以上,换句话说,当时中国拥有的知识占世界总和的一半之多。故《史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编书工程,可算作15 世纪和18世纪的系统化知识的组织管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知识能大量被记录下来,既保存了知识,大大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又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1.2.2 近代的知识管理随着近代印刷术的推广、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等社会活动,社会知识进行组织、扩散与创新,促使社会知识量膨胀发展,知识的增长又推动着“知识的管理”的发展。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到20 世纪中期,人类的社会知识量和知识创新活动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有的专家指出,人类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5 年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1750?1900年的150年间,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增加了一倍,1900?1950年的5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但是1950?1960 年,仅10 年的时间,知识总量就又增加了一倍。美国在登陆月球的前一年,即1968年,出版了68 万册科学书籍和近100 万种研究报告。

在近代对知识的组织管理中,技术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 世纪后期每一项重大发明都会导致一个新的工业的出现,平均每几个月都有一起。从185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珀金发明靛青染料到1911 年发明现代电子

管,一些重要的发明如打字机、汽车、电话、无线电等,都大大影响着知识的

收集整理、加工组织、传递与利用。

在近代具体知识的组织管理过程中,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知识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是关于知识的认识,包括从费希特的知识论到1921 年舍勒的知识社会学,以及知识的分类。另一方面是经济与管理学的新理论,1912 年在格拉茨大学任教的约瑟夫?熊彼特 ( Joseph Schumpeter )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

总的来说,古代和近代的知识管理,表现为知识的组织管理,具体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的载体(文献、媒体等)的组织活动,二是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管

理。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1.2.3 现代的知识管理

关于现代知识管理的起始,有人认为,“ 20 世纪50 年代到90 年代初被认为是现代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60]也有人认为,“现代知识管理是在60年代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彼得?德鲁克最早关注到这种社会变迁的”。[61]陈锐提出知识管理发展有四个时期:1900-1950年是以图书馆和档案馆为象征的传统管理时期;1950?1980年是以电子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1980?1995年是

以信息总监为象征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1995 年至今是以知识总监为象征的知识管理时期。[62]

现代知识管理的发展可分为3 个阶段。

1.第一阶段:现代知识管理初创阶段(1945?1985年)

将1945 年作为现代知识管理的开端,一是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

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有了重大变化,人类社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二是因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于1945年研制成功,开始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革命。三是知识在人类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关于20 世纪社会变革是从哪一件事或哪一项发明开始的?彼得?德鲁克的回答不是电脑,也不是核能开发、空间探索等重大科技事件,而是二战结束时发表的“美国士兵权力宣言” ,这项宣言规定向所有战斗归来的士兵提供上大学的经费。他称之为“当代社会的起跑令”,“从此开始了美国和全世界向知识社会的转变” 。[63]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传统意义的生产管理已逐渐被现代信息化和知识化管理所取代。知识管理作为当代管理学科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是人类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产物,是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图书情报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知识管理起源于美国的企业,“是作为对业已失败的TQM(全面质量管理)、BPR(业务流程重组)的补救措施而提出的”。昭1959 年,彼得?德鲁克就从对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的分析中预言“知识劳动者” (knowledge worker)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接着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

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出现了一些超文本/群件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分布式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 KMS) , 一些学者提

出了“知识获取” 、“知识工程”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等观点。1978 年,Doug Engelbart 推出了一个早期的超文本/群件系统,它能够与其他系统交流信息,Rob Acksyn和Don McCracken开发了一个知识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工具,也是后来的WW技术的预演本。

美国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 1982年在他的《大趋势:改变我

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一书中说:“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重要的因素”。

2.第二阶段:知识管理推广应用阶段(1986?1995 年)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对企业内知识的作用感兴趣,尽管缺乏管理知识的战略和方法,但知识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明确化。最有意义的是:1986年苏黎世国际劳工组织(I LO)会议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管理” 一词。而且彼得?德鲁克在80年代正式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阐明了知识管理。

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1988年,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1/2月号上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织,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1989 年,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Sloan ManagementReview) 、《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 Science)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彼得?圣吉

(Peter Senge,也有译为“彼得?森格”)的《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 )和日本学者屋太一( Sakaiya )的《知识价值的革命》(The Knowledge Value Revolution) ;一个美国企业社团Chaparral Steel 公司联合会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试验项目;国际知识管理网络(The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Network,IKMN) 在欧洲创办。

进入20 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开始在多个方面推广应用。一是知识管理的知识化环境升温,知识社会的认识形成。1990 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新概念,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出版,并认为“知识的变化是

引起大规模力量转移的原因

或部分原因。” 1993 年,在美国克拉里蒙特研究生院任社会科学和

管理教授的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中提出了“知识生产力”的概念。其开篇“知识社会的兴起” 中专门讨论了知识社会的问题。他认为:由于知识意义不同,即知识被应用的对象不同,依时序造成三个不同的革命:第一阶段,知识被应用于工具、过程和产物。这种应用创造了工业革命。但这种应用同时也创造了马克思所谓的“异化” ,创造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第二阶段,知识有了意义,它被应用于工作这就引来了生产力革命。这一革命把无产阶级转变为具有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这形成了管理革命。这时知识快速地变成生产的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兼有资本和劳动。它逐渐造成新型的社会即知识社会。1994 年,德鲁克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文章《社会变革的时代》中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世纪都没有像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那样发生如此众多、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社会变革改变了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经济、团体和政治形态。正是这些社会变革孕育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知识社会的出现。

二是开始了知识管理研究,产生了重要成果。1991年当斯图尔特在《财富》(Fortune ) 杂志发表了“智囊” (Brainpower) 后, 知识管理概念开始广为人知,知识管理著作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是许多管理咨询公司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一些著名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随着Internet 的普及,知识管理管理项目蓬勃发展。组

织为取得竞争优势,开始重视管理并开发隐性和显性知识资源,使得有关知识管理的会议和研究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欧洲的国际知识管理网络于1994 年在网上建立主页。不久,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和其他一些相关组织与出版物也纷纷加盟该网络,使该网络一度成为知识管理界的旗手。1994 年IKMN发表了其对欧洲公司知识管理活动的调查报告。

3.第三阶段:知识管理全面发展阶段(1995 年至今)

1995年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也有人译为“野中欲次郎”)

和竹内广孝(Hirotaka Takeuchi ,也有人译为“竹内广隆”或“竹内弘高”)出版了一部影响世界的著作《创造知识的公司: 日本企业如何建立创新动力学》(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该书

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理论产生的标志。1995年欧盟通过ESPRIT计划首次资助知识管理类研究项目。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已经出现了研究知识管理问题的案例。1995 年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和安达信的知识管理会议吸引了500 位企业总管并主持11 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基准调查。企业管理界和学术界都对知识管理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 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理论与应用迅速发展的阶段。

(1)知识经济环境促进知识管理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 nowledg&Based Econo my)中正式确定了知识经济的概念,更加推动了知识管理向纵深发展。1997 年,美国科

学院发表了《国家知识评估大纲》,对知识革命作了这样的解释:

“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长途电信价格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 年前根本不可想象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1998 年,世界银行发表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K nowledge for D evel opment)的年度报告,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形成。由国际商业和金融界发起(包括世界银行和IBM )倡议和批准,2000 年被确定为知识管理年。[65](2)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形成气候21世纪初,知识管理逐渐发展成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项目的投入逐年加大,许多企业开始着手实施由各种新技术组成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微软、麦肯锡等都成为在知识的创造、分享和利用等方面获得成功的知识管理典范。

这一时期,知识管理标准体系开始形成。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

(ANSI)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 SO)1999年1月28-29日在华盛顿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关于知识管理标准问题的会议,具有推进知识管理的里程碑作用。2002 年1 月15 日,ANSI 正式批准GKEC(Gl obal Knowl edge Economics Counci l )知识管理方案为国家标准,标志着知识管理进入正规化实施的新阶段。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知识管理工作建立在由欧洲委员会知识部框架

和标准(SIG)活动基础上。2001 年11 月在海牙召开了欧洲知识管理会议,2002 年6 月24 日召开了有40 个参会者的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关于知识管理工作场会议() ,一致同意开发知识管理优秀实践的欧洲指南,目的是给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有意义的和有用的指导。

系统的知识管理框架研究引发了欧洲知识管理运动。从最初的“才智研究计划” ( Esprit Research Programme )中“产业学习与培训”(Learning and Training in Industry )课题(1994~ 1998), 到后来的“框架计划五”

(Framework Programme V 1998 ~ 2002)

中的“行动联盟H 1.2知识管理”,欧洲委员会起着领导的作用。“框架计划五”中的知识管理项目分为3 大类:[66]

第一代知识管理( 1998)。信息平台——整合必要信息,为组织所有办公流程提供信息的工具和方法。信息系统供应商们为知识管理进行的早期开发中,第一代知识管理工具缺乏整体框架结构、人员或以团体为中心的知识管理工具。从1 999年开始,摆脱这种局面, 用更整体化的方式处理隐性知识。

第二代知识管理( 1999~2000)。从知识流程到业务流程——指那些把知识和业务流程联系起来的工具和方法。评估或衡量型项目——试图衡量和比较组织内和组织之间知识管理的实施情况,以及管理和衡量知识生命周期对组织的影响。合作与革新——有关工具、方法和实践经验促进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人员交流,最终目的是支持组织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共同体。

第三代知识管理( 2001~2002)。知识和创新系统——形成了有关工具、方法和实践经验,能够确定环境障碍,确定加强组织吸收与创新能力的因素,并试图复制跨组织或网络的联合创新能力。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把人作为唯一

的知识所有者,并把人员之间的交流作为创造新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网络与工

作小组——试图在“信息社会技术计划”内外形成关键集合。

(3)知识管理研究全面深入的开展,研究成果丰硕。

1998 年哈佛商学院出版《知识管理》一书,书中收录了很多这一领域知名学者的重要文章,比如彼得?德鲁克的“新型组织的出现”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新型企业”以及戴维?加文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等。20 世纪90 年代末,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1998年《加州管理评论》“知识与公司”特刊,收集了伯克莱分校举办的“知识与公司第一届年会”上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各国学者和知识实践者们大量有关知识管理的论述,至今有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被誉为“知识运动之父”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及其所在的一桥大学国际企业战略学院在理论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知识的公司》(也被译为“创造知识的企业”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合著)、《知识创造的螺旋》(竹内广孝和野中郁次郎合著)、《创新的本质》(野中郁次郎和胜见明合著)三部重要著作代表了日本知识管理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创造知识的公司》利用日本著名企业的许多案例着重阐述了知识创造的过程,1996 年获美国出版学会“年度最佳管理类图书”奖。该书提出的理论被视为“知识管理文

献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理论之一” ,[67]被德鲁克称为“经典

之作”。《知识创造的螺旋》一书汇集了日本一些著名学者在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理论扩展到组织层面,提供了在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方面的尝试。《创新的本质》是对几家日本企业在以知识为基础的领域所面临范围广泛的问题的研究。

(4)知识管理研究机构得到发展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机构逐步得到加强。著名的有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KSL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旧金山大学、伦敦大学、卢顿大学知识管理中心、著名跨国公司IBM 、毕马威

的知识管理研究院所等,同时还有受到世界认可的知识管理研究及评估组织—美国生产力和质量研究中心APQC,由Teleos发起并主办的每年一度全球“马克” (MAKE )研究项目,以全球知识经济委员会、全球知识创新组织

(GLII )、国际知识管理协会、欧洲工商管理知识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基准协会、知识管理政府网站(美)、达尔文在线为代表的知识管理专业组织,还有以知识管理世界、知识管理资源中心、知识管理杂志(英)、知识管理评论、欧洲知识社区、斯维拜网站、知识管理新闻、知识商店、DenhamGrey 知识管理网站、信息管理论坛等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网站。

(5)知识管理理论得到系统发展形成了专门以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理论,突出的表现为理论框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产生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理论。

美国知识管理专家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 )提出知识管理两阶段论。[68]1999年12月1日,他在CIO 网站撰文指出:现在知识管理已非常“流行”,企业不断推出各种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包括IBM 及Microsoft 等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的IT 企业都推销自己的知识管理理念及技术产品,而CKO 也成为一种非常正式的职位。这样看来,知识管理会一直“存在”下去,那么知识管理的前景或者说其下一步的发展将会是怎样呢?其价值又如何呢?达文波特把知识管理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很容易被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第二个阶段:当企业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库里的知识资产太“拥挤”时,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本身的改进与提高。

如果希望能够使知识的供需实现基本平衡,需要首先考虑知识工人到底是怎样从事他们的工作的。达文波特举例说,如果目标是为了提高组织里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绩效并做到在最适合的切入点将知识非常好地融入到产品当中,就应该考虑让开发者、工程师和市场人员等参与此过程的人尽可能地掌握其所学习到的知识,并将知识与其他新产品开发项目团体共享,从而做到更有效地利用来自组织内外部的知识,尽可能地避免或少犯错误、达到较好的市场效果。[70] 在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 知识已成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知识管理实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和强力支持者,IBM 知识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新英格兰综合系统研究所( NECS)I 主要成员、知识管理联盟的知识管理模式标准委员会主席马克?麦克尔罗伊( Mark McElory )在他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概念,他提到:“第一代知识管理力图以技术为中心解决所有问题, 而第二代知识管理则更侧重于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 。[71]第二代知识管理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知识生成(考虑需求方),但不否认第一代知识管理中编码化和分享的重要性(考虑供应方);重视知识生成,期望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效率;确定了组织知识的结构(知识结构中的陈述式知识程序规则集),以及基于过程的知识生命周期。如果要促成健康的组织学习,必须培养和关心这个生命周期;第二代知识管理让人信服地把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联系起来,而且由此认识到嵌套学习域和知识管理在帮助组织(不只是个人)比竞争者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而且,这个关联的价值命题是非常重要的。

(6)知识管理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

以1996年OECD勺报告翻译出版、1997年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

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报告发表、1998 年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大学庆典中指出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三件大事,直接引发了1998 年被中国学术界称之为“知识经济年” 。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1998 年正式传入我国。实际上,随着知识管理勺引入,从1998年开始,

我国勺知识管理研究开始升温。国内第一部翻译勺知识管理著作《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Paul S. Myers主编,蒋惠工等译)于1998年出版。长城所和北京科技网(当时域名:)于1998 年正式签定协议以共同开发建设国内第一

个专业中文知识管理栏目。1999 年中国首

家知识管理网站——中国知识管理网(.cn)诞生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做法逐步被国内的学者和企业家应用于企业管理,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也逐渐成熟起来。2001年4月17日,莲花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规模盛大的“ Lotus World ' 2001——走进知识管理”新技术推广和创新应用汇展,介绍莲花软件(Lotus )第一套完整的、创新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随后,大规模的知识管理进入中国企业的推介活动广泛展开。在知识需求的拉动下,许多大型企业如联想、清华紫光、TCL等都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知识管理,在建立知识库、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知识共享和风险共担企业文化、注重企业知识资本应用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业内称2004 年是中国的知识管理年。[72]

从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增长情况看,据ABI/INFORM 数据库统计I73】,1988?1994年论文数只有84篇(其中,1988年3篇;1989 年6篇;1990年2篇;1991 年3 篇;1992年20篇;1993年28 篇;1994 年22 篇),而1995?1998 年就有1122 篇(其中,1995 年44 篇;1996 年

107 篇;1997年273 篇;1998 年698 篇),十年间每年新发表论文都比上年增长一倍多。

笔者以几个典型数据库为例检索1986 年以来的知识管理文献,分别以“知识管理”为检索词进行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得出表1-1 。

表1-1 知识管理研究文献情况表

表1-1显示,第三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措施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使知识管理书籍和论文的数量激增,大大超过了第二阶段。

由上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知识的发现、知识的组织、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利用为基础,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并相应地满足不

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随着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将日臻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