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

美学

美学
美学

1、维柯诗性的智慧

维柯《新科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原始人的智慧,神学诗人的智慧,同哲学家们理性的智慧相区别。诗性的智慧是创造性的智慧,它的特点在于想象、虚构和夸张,也就是形象思维。维柯认为,原始的人类还没有形象思维,只有形象思维即诗性智慧,因此他们也没有理性的抽象的玄学,而只有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维柯揭示了诗性智慧的一些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主要有三点:

形象思维在先,是抽象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以己度物的隐喻。

形象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想象性的类概念”

卡塔西斯(katharsis)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心理概念的叙述解释各异:

第一类是净化说,持此说的人大致分为三派:第一派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在于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的痛苦的坏因素,好像把怜悯与恐惧洗涤干净,使心理恢复健康。第二派认为是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的利己因素,使它成为纯粹的利他的情感,换句话说,在于使观众忘掉自我,对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发生怜悯与恐惧之情。第三派认为卡塔西斯作用在于净化剧中人物的凶杀行为的罪孽,例如凶杀行为出于无心,因此可告无罪。

第二类是宣泄说,持此说的人大致也可分为三派:第一派,以毒攻毒,认为怜悯与恐惧是病态的情感,需要采用“致病医病疗诀”来医治,例如宗教狂可用狂热的宗教音乐来医治;第二派,人们有有要求满足他们的强烈的怜悯与恐惧之情的欲望,看悲剧时这些欲望得到满足,他们发生这两种情感,把它们发泄掉,在发泄的过程中感到快感,情感便趋于平静;第三派,重复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可以减轻这两种情感的力量,从而导致心理的平静。

第三类是陶冶说,人们的恐惧和怜悯的情感在看悲剧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锻炼,使之合乎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的健康。

十翼

齐物论

本篇是《庄子》内七篇的第二篇。“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

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5、格意

6、论崇高

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起来加以研究,创立了最早的崇高学说。《论崇高》主要是一部修辞学著作,他讲的崇高,首先指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在《论崇高》中,他还使用很多与崇高相近的词来描绘崇高的特性,如伟大、庄严、雄伟、壮丽、刚健、超凡威严、遒劲等,这说明崇高这个美学范畴当时还在形成当中。朗吉努斯首先把成功这个美学看作是一切伟大作品共有的一种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最高价值,也是衡量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他说“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崇高的文章风格有这么一些特征:它是高超的,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它是“使人惊叹的”,能够“是理智惊诧而使仅仅合情合理的东西黯然失色”。它是“专横的、不可抗拒的”。

真正的崇高不在文辞的华美.雕琢和虚假的感情,而在思想感情的高超.强烈和庄严,它能提高我们的灵魂,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是我们充满快乐和自豪。郎吉鲁斯讲的崇高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具有高超的思想感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诱导力和征服力的风格文章。郎吉鲁斯认为崇高风格的因素有三种,“即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感情”,“修辞学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词”和“把前四种连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前两种因素要靠自然或天资,后三种要靠艺术或人力。这三种因素的共同基础是“运用语言的能力”。

朗吉努斯也讲到了社会政治生活和自然界的崇高。他认为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崇高的东西,向往崇高是人的天性和使命。崇高和优美是有区别的。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博克.康德等人关于美和崇高学说的萌芽

崇高学说在英国经验派博克那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和美的人。博克认为崇高与美分别起源于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欲,即自体保存和社会交往。自我保存是崇高感的基础,因为自我保全的观念主要是由痛苦和危险引起的。痛苦和危险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它们在感情上一般表现为“最强烈的情欲”即痛感,使产生恐惧和惊惧,而这种恐怖和惊惧就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内容。对于实际生命危险的恐怖只能产生痛感,而对崇高对象的恐怖却夹杂着快感,因为崇高感发生的条件是一方面要仿佛面临危险,而另一方面这危险有须不太紧迫或是受到缓和。真正的危险因产生恐怖而令人畏避,而崇高对象的危险却因产生恐怖而使人感到某种程度的愉快,对它持欣赏的态度。就崇高的客观性质来说,博克认为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即可恐怖性“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可恐怖性是一种共性,还是抽象的,须具体表现与某些具体的感性之质。依博克分析,崇高对象的感性之质主要是体积的巨大,其次是晦暗,力量,空无,无畏,壮丽,突然性等。博克早分析崇高时也提到了艺术,例如谈到晦暗时,他指出在自然中阴暗的混茫的形象比明确清楚的形象还能产生更大的效果,在诗中也是如此。

康德对崇高问题的探讨比起过去任何美学思想家都远较深入,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部分你。“崇高的分析”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就崇高和美的差异来说,崇高对象的特点在于“无限制”或“无限大”,康德说“自然引起崇高的观念,主要是

由于它的混茫,它的最粗野最无规则的杂乱和荒凉,只要它标志出体积和力量。崇高是与主体的心灵相关的,崇高的对象在形式上却仿佛和人的判断力背道而驰,不适应人的认识形象的功能,对人的想象力仿佛在施加暴力。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关于数量的崇高,所涉及的重要是体积,在面对崇高事物的判断过程中,一方面人的理性在认识对象中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另一方面崇高对象的巨大体积却超过想象力(对形象的感性认识功能)所能掌握的极限,想象力不足以达到理性所要求的的整体。正式想象力的这种不适应唤醒人心本有的一种“超感性功能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崇高感也就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的胜利感。力量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力量崇高的事物一方面须有巨大的威力,另一方面这巨大的威力对于我们却不能成为支配力。巨大的威力使它可能成为一种“恐惧的对象”使我们并不会逃避,反而使我们欣喜,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的这种表面的可能进行较量。这“另一种抵抗力”就是人的理性方面使自然的威力对人不能成为支配力的那种更大的威力,也就是人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康德说:”对自然的崇高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使命的崇敬,通过一种“偷换”的办法,我们把这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去(对主体方面的人性观念的尊敬换成对对象的尊敬)。崇高感是一种以痛感为桥梁而且就由痛感转化过来的快感,在恐惧与崇敬的对立中,崇敬克服了恐惧,所以崇敬是主要的。

康德的崇高学说把崇高归结为主体内心的观念,是主观唯心的,但它包含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人比自然优越。它肯定利润人的勇敢精神的价值,这是十分宝贵的。

在康德的影响下,黑格尔对崇高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它认为崇高起于感性形象不足以表现精神方面的无限,并且以此为象征型艺术(东方原始艺术的特征)。这类艺术的特点是以体积巨大,怪诞离奇的自然形式来象征一个民族某些抽象的理想,具有物质压倒心灵内容的崇高风格。艺术的真正概念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而象征型艺术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并未调和,因为它的精神内容本身还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因而具有崇高的艺术风格。

7、温克尔曼和莱辛的美学思想比较

8、康德的美学与哲学

康德

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致那个不计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

审美判断: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呈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德。

自由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

依存美: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

“共通感“: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先天条件。

9、孔子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国的影响

孔子的仁学与中国美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仁”或“不仁”取决于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按照这个思想,孔子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对于

人的精神的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要高于只是的境界。

同时,孔子依据他的“仁”学思想,反过来对审美和艺术进行了规定。《论语》有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武乐则不符合道德的要求,而《论语.八》中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孔子强调:在“乐(艺术)中,”美“和善”必须统一起来。“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根据这种观点,孔子提出了他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论语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空孔子的审美标准里,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这就是孔子“和”的美学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他的着重点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评价:艺术要符合礼的规范具有阶级局限性,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是否违背审美里的纯粹性?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比较。

道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内七篇的第一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齐物论

本篇是《庄子》内七篇的第二篇。“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

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由于它的混茫,它的最粗野最无规则的杂乱和荒凉,只要它标志出体积和力量。崇高是与主体的心灵相关的,崇高的对象在形式上却仿佛和人的判断力背道而驰,不适应人的认识形象的功能,对人的想象力仿佛在施加暴力。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关于数量的崇高,所涉及的重要是体积,在面对崇高事物的判断过程中,一方面人的理性在认识对象中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另一方面崇高对象的巨大体积却超过想象力(对形象的感性认识功能)所能掌握的极限,想象力不足以达到理性所要求的的整体。正式想象力的这种不适应唤醒人心本有的一种“超感性功能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崇高感也就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的胜利感。力量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力量崇高的事物一方面须有巨大的威力,另一方面这巨大的威力对于我们却不能成为支配力。巨大的威力使它可能成为一种“恐惧的对象”使我们并不会逃避,反而使我们欣喜,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的这种表面的可能进行较量。这“另一种抵抗力”就是人的理性方面使自然的威力对人不能成为支配力的那种更大的威力,也就是人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康德说:”对自然的崇高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使命的崇敬,通过一种“偷换”的办法,我们把这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去(对主体方面的人性观念的尊敬换成对对象的尊敬)。崇高感是一种以痛感为桥梁而且就由痛感转化过来的快感,在恐惧与崇敬的对立中,崇敬克服了恐惧,所以崇敬是主要的。

康德的崇高学说把崇高归结为主体内心的观念,是主观唯心的,但它包含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人比自然优越。它肯定利润人的勇敢精神的价值,这是十分宝贵的。

在康德的影响下,黑格尔对崇高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它认为崇高起于感性形象不足以表现精神方面的无限,并且以此为象征型艺术(东方原始艺术的特征)。这类艺术的特点是以体积巨大,怪诞离奇的自然形式来象征一个民族某些抽象的理想,具有物质压倒心灵内容的崇高风格。艺术的真正概念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而象征型艺术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并未调和,因为它的精神内容本身还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因而具有崇高的艺术风格。

7、温克尔曼和莱辛的美学思想比较

8、康德的美学与哲学

康德

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致那个不计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

审美判断: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呈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德。

自由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有符合目的性而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

依存美:涉及概念,利害计较和目的之类内容意义。

“共通感“: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的先天条件。

9、孔子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国的影响

孔子的仁学与中国美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仁”或“不仁”取决于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按照这个思想,孔子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要高于只是的境界。

同时,孔子依据他的“仁”学思想,反过来对审美和艺术进行了规定。《论语》有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武乐则不符合道德的要求,而《论语.八》中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孔子强调:在“乐(艺术)中,”美“和善”必须统一起来。“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根据这种观点,孔子提出了他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论语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空孔子的审美标准里,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这就是孔子“和”的美学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他的着重点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评价:艺术要符合礼的规范具有阶级局限性,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是否违背审美里的纯粹性?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比较。

道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

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内七篇的第一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齐物论

本篇是《庄子》内七篇的第二篇。“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 编者致谢: https://www.doczj.com/doc/8d8068314.html,/s/blog_4962038a01000b3z.html 2007-06-29 18:13:59 这是一篇目前在网上搜不到的名作,我是一字字输上去的,与博友一起分享。版主:幽冬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然而,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肯定。在审美中,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条,精神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 一 审美的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 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趣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工人不能自己选择机床,农民难以选择土地,士兵只能拿到发下的武器,学生只能用规定的教科书……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你修养浓厚喜欢“阳

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山不会俯就、讨好任何人,它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这也算是我爱山的一种理由吧。 我这个人有点怪癖,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即便勉强地去了,去了就去了,从不会留下只字片语。倒不是那些名山对不起我,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我不仅爱去,还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这座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我特讨厌染指,连带"染指"这个无辜的词。 试想,原本好端端的一个物,一件事,一段情,与局外者毫无干系,你非得伸过去一个指头。何况那根指头也许并不干净;就算它干净,还能比造物的上苍高明吗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一一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 三年前我去太朴山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因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自家的花盆里。次年春天,花开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 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彷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家美学观点之历史比较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 主观派的美学论争。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在那样一个危急的时刻,很多青年看不到出路,彷徨无所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正好成了一些人的解脱良药,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精神家园。 (三)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对立面 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另一条美学路线。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受王国维、尼采和El本的厨川白村的影响,在哲学基础上都认为是外界物质力量压抑人的生命而产生苦闷,这种苦闷的象征即是文艺。后期的鲁迅翻译了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他毕竟是从文艺理论这方面来谈美学的,并不是纯美学。所以,当时的美学领域还是由王国维、朱光潜的思想影响着。要想清除其影响,必须在哲学的基础上,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加以清理和批判。这项重要的工作是由蔡仪先生担当起来的。 二、20世纪40年代美学的代表——蔡仪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虽然主要阐述的是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但也提出了美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这样,旧美学的矛盾、弱点就暴露了出来。批判旧美学,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一时期蔡仪先生出版了《新美学》一书,构建了新的美学体系。 蔡仪的新美学体系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应该在美的事物本身去寻找,既不能求诸外界,也不能在人心中寻找。这便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当时唯心主义在美学领域还占统治地位,而朱光潜是各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的译介者和综合者,所以,蔡仪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集中批判,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美学观。主要批判内容有以下几点。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文涛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文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美学、技术、人机、环境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既包括理性方面,也包括了感性方面。科学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产品设计的实施和展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围绕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展开,介绍了产品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和组成结构,为产品造型的设计评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产品造型,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involves a lot of fields such as aesthetics, technology, man-machin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e evaluation of product design includes both the rational aspect and the perceptual aspect.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not only can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ut also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In this paper, arou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riteri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which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product design. Keywords:Product modeling, Modeling desig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1 引言 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造型设计,堪称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楷模。究其原因,产品造型设计是实现企业形象的具体表现。产品造型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以评价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片天地。 现如今,人们往往对产品设计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往往忽略了对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品设计的实施与展开;也可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做保证;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避免了资源浪费。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着重于理性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注重理性评价,虽然数据资料充分明确,证明力强,但与用户关联少或几乎没有,多为采纳专家意见作为评价依据。产品造型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产品没有广泛关注消费者的亲身感受,这样的产品造型,定然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而在国外,他们虽然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注重感性研究。不过这种研究同样也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例如:消费者人数过多,数据不易采集;采集的数据资料缺乏准确性等等。如何正确解决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现在很多学者广泛研究的问题。要评价一款产品是否完美,就要考虑到多个因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在本质上,美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也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自由感。”①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对一件作品我们会觉得它是美的,但却并不一定觉得它是自由的。审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阅览经验就很难看出一幅作品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审美主体在爱好、休养、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美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层次来。②所以对艺术家们的作品来说,要体会它们的内在情感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能够迅速的进入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是以日常生活状态为入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当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时,要以审美状态的角度去欣赏它,去发掘其令我们内心产生愉悦感的源头。长此以往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审美趣味,“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趋向、审美爱好、艺术爱好和审美判断力。”③但人们投入生活中的大部分情感都是非审美的,这给我们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审美活动还必须要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绪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人不能选择医生的职业,学生不能选择像企业家一样去经营一个公司,科学家不能像画家一样去做伟大的画作……但在审美领域他,们却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进行选择。“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同时也是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④不过也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有较大的主观性。美或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情人眼里出西施”美感除了具备客观标准外还有很强的主观性。 审美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要将审美上升到自由的高度则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由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不能被驯服且拒绝为他们所驱使的;它曾经使艺术始终朝着生命之亘古荒原的边界进发,并作为探索生命的激情和行动的拓荒者而生存下来。”⑤可见自由对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对所有的作品我们都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它所象征的意义,它所代表的内涵,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容易被人接受的大众化的作品。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自由女神像就是一件很具审美韵味同时也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其自由感的作品: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的发表日期“1776.7.4”字样。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她时就可以领略到其所代表的那份自由感。 美是自由的形象,几乎任何自由的形象都可以通过美表现出来。美虽然寓居在现象领域,却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和谐的生命形式。⑥艺术家们在创作一件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如何表现这件作品的美,还应当考虑到它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于是美感和它的内涵就构成了一定的内在性的联系:美感带动内在情感的流露;内在情感推动美感的表达。当一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正义感时,它就必须在集中表现作品自身美的同时嵌入具备自由感的元素。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是中世纪神学美学向近代人文美学过度的一个环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柯布西耶与纯粹美学

勒·柯布西耶与纯粹美学 在建筑设计师中,关于现代美学谈论最多的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9)。他的这些以立方体为基本居住单元的建筑设计是新材料(尤其是混凝土)与创造建筑标准模式的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在他的设计中,空间、光线和体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机器隐喻是柯布西耶全部作品的主要动力。他在《走向新建筑》的开头中写到:“一个伟大的时代已开始,它根植于一种新的精神,这种新精神孕育出大量的新作品,在工业产品中尤其如此。建筑由传统习俗决定它样式。建筑风格是一种谎言,样式是一个时期设计的所有作品的惯用原则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的时代正在每天决定自己的样式。” 这种理想的、诗意的观念使勒·柯布西耶的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并在他的作品生动地体现出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表达他所想象的理想建筑的建筑语言,一种可以用“美好生活”来描述的理想建筑。对于勒·柯布西耶来说,美好生活的意味着欢乐、轻松、秩序、和谐、以及与时代同步,同时又具有永恒和稳定的价值。他所追寻的就是能够包含并表达所有这些特质的形式语言。 勒·柯布西耶1887年生于瑞士一个制表业小镇拉绍德封,原名查尔斯·爱德华·让雷内,曾就读于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雕刻技术,靠自学成为了一名建筑师。他游历过众多不同的国家,并从这些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来自这些地方的灵感带给了他丰富的建筑语言,这些建筑语言在他日后的一生中得到不断应用和发展。帕提农神庙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从中体会到了整体美和秩序感。他写到:“这是一个纯粹发明的问题,非常个性化,以至于可以说是完全个人的创造。菲迪亚斯设计了帕提农神庙……在任何时期都没有像它这样神奇的作品了……帕提农神庙的造型是绝对经典的,是难以逾越的……我们靠我们的感知去关注;我们以我们的头脑去凝思;我们触及到了和谐的真谛。没有宗教信仰问题的干扰;没有表示象征的内容;没有自然主义的陈述;在精确的关系中只有纯粹的形式。 如果我们在表述上用柯布西耶的名字代替菲迪亚斯,那么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核心?“纯粹”和“和谐”。柯布西埃在应用简单几何体及普遍性上与古典主义美学形式相似。尽管菲迪亚斯不懂得飞机、汽车和海轮,但他采用了自然的形式和它们的特质作为其灵感之源,而柯布西埃则利用机械化的产品来表达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征。 勒·柯布西耶早期的作品致力于解决住宅问题。1914年他提出了框架式结构体系,这是一种基于带有承重框架结构的立方体建筑的设想。它的基本单元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采用了标准化的构件,这种基本单元成为了柯布西耶所有作品的原型,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在当初的设计构想中,这些建筑仅仅用于一些工人住宅或艺术家工作室,以及一些街区住宅的项目,后来也被用来设计较为复杂的别墅。 在室内空间方面柯布西耶强调利用空间中共用的墙体或隔断进行分割空间,他认为住户应该可以划分自己的居住空间。他提出的这种灵活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框架结构具有适应性强、可随意修改和人性化的特点。柯布西埃这种基本的、具有多功能空间的设计构想正是他对当时德国理性建筑简朴风格的理解。他谴责那些缺乏建筑美学趣味的设计,在谈及营造和建筑的本质区别时,他写到:“营造的目的是把所有的东西组合在一块,而建筑的目的是要感动大家。当建筑合着我们所顺从、赞赏和尊重的宇宙规律的节拍产生共鸣的时候,这就产生了建筑的感情。” 柯布西耶认为,人们与建筑的关系中,情感必须超越其功能。柯布西耶把情感因素归结为简洁、秩序和纯粹的形式。 1917年柯布西耶移居巴黎后,他的“纯粹美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他与画家阿米蒂·奥泽方(Amedee Ozenfant)开始了他们的“新精神”运动。这场运动继承了立体派的衣钵,推崇诸如瓶子之类的机械制造的产品的形式。“新精神”强调产品中形式的纯粹,在大量的类似产品之间建立和谐统一时,它起着基本的作用。柯布西埃和奥泽方对这些抽象形式的反应有两种不同的层次理解:直觉和经验。 作为建筑师的柯布西耶认为这两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他的抽象作品可以同时在直接层次和间接较复杂层次上进行交流,在建筑语言上既针对普通公众又针对专业的人士。 就好像在到巴黎的早年,让雷内改名为勒·柯布西耶∶“勒”是给人一个客观印象,“柯布西埃”是因为他的侧面像而取自法语中的乌鸦(corbeau)一词。他是个性格内向、常常独来独往的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他是个严厉的人,并且他对每件事情都不妥协。

传统美学元素与当代艺术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深厚底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如何将先辈们几千年来总结的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规律和成果运用到当代的艺术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传统美学;元素;当代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在当代艺术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艺术作品也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妙手天成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来,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还能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是当代艺术表现所追求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传统美学元素的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中充满生命活力之美。如纹饰里面的动物纹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图腾的形象。反映的夔龙纹、夔凤纹等,都是根据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演化而来的,风格迥异,并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记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不论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新实践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无论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还是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或是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家具,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纹饰、戏装、面具、木版年画等等等等,都充分体现出了或是灵巧,或是简约,或是精致,或是工整或是粗放或是热烈或是娟秀,或是质朴或是奢华的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水墨还是板刻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剪纸还是色彩艳丽的木版年画,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为当代艺术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装饰素材。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化的道路,就必须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向传统美学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发挥,使中华传统美学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艺术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个性”。这样,我们的现代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二、传统美学元素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也是世界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之众多,中国文化早已向世界各地广泛地传播开来,影响之深之广,其市场潜力之不可估量,可想而知。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之大,以及在世界文化中所占的比例之重,也就决定了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的价值前景是无限的,潜力也是无穷的。比如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威尼斯派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的乔凡尼?贝尼所作的《众神聚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的真实写照。画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诸神所用的器皿都是源自于中国宋代所烧制的青花瓷,可见当时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名声远播以及在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崇拜之情和向往之意。 三、当代艺术大量运用传统美学元素的原因 当代艺术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符号大致有两种。一方面是设计师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创新;另一方面,一些有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存有深厚感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一种责任感。 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不断丰富发展,经济活动方式的不断改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大众传媒也日益增多,我们必须在全球化意识和人类文明双重体系的大前提下不断汲取和吸收不同文明的构成中的良性基因,以敏锐、超前、综合的理念与世界的视觉语义相接轨,在注重客观与尊重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把人们迷恋传统造型的“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平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艺术领域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评价提示评价方式评价要求 艺术领域音 乐 审美感受 能集中注意倾听或观看喜欢的 音乐舞蹈表演,能在音乐活动 中体验快乐。 倾听、情绪活动评价 1.主动倾听,体验音乐的快乐。(优秀) 2.知道倾听,感受音乐。(良好) 3.教师引导下倾听,同伴带动下参与活动。 (再努力) 艺术表现 能进行唱歌、律动、打击乐等 活动,会跟着音乐做简单的身 体动作。 动作、节奏感、会 使用2-3种打击 乐、知道名称。 抽查 1.动作合拍,节奏感强,会正确使用打击乐。 (优秀) 2.能随音乐愉快做动作,知道感应节奏。(良 好) 3.会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同伴动作。(再努力) 想象创造 对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乐 曲能进行自主的模仿。 音准、旋律抽查 1.发音正确,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优秀) 2.能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音准、旋律。(良好) 3.歌曲旋律或节拍方面把握不够准确。(再努 力) 美 术 审美感受 愿意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对色 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参与性、主动性 日常观 察 1.能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优秀) 2.在教师指导下愿意参与活动。(良好) 3.不愿参与美术活动。(再努力) 艺术表现 学习正确的握笔、做画姿势, 会有序摆放材料及安全使用材 料。 会用画笔大胆涂鸦。 会使用美术工具进行随意撕 纸、粘贴,大胆玩泥。 1.正确握笔 2.横竖线、曲线、 螺旋线、圆的画 法。 3.尝试用多种材 料操作。 作品分析 实际操作 1.会运用简单线条组画,画面突出主题。并会 运用多种材料尝试作画、手工制作。(优秀) 2.线条应用不很流畅,知道围绕主题绘画。在 教师指导下使用多种材料进行作画、手工制 作。(良好) 3.会在纸上涂涂画画。知道动手使用各种材 料。(再努力) 想象创造 绘画中有初步的想象,能简单 添画。 能否想象添画作品分析 1.能有目的的添画,丰富作品内容。(优秀) 2.愿意动手随意添画。(良好) 3.不会添画。(再努力)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作者:————————————————————————————————日期: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完整版)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黄鑫 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 因此,将融入美学元素的古诗词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地位、教师功能、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定位,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封闭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对话,确立并保护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能动性,主动拓展期待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进行丰富的个性化解读,发展创造性思维,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审美心境的培植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学中学生若能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古诗词意境赏析,学生能动性必强,学习效果必佳,反之亦然。 1、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 教师设计导语时,其情绪色彩应与古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相通,并富有一定感染力,旨在用导语去震动学生心灵,以求先声夺人之势。如我在执教《兵车行》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有人说苦难让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身心受创;苦难也磨练了杜甫,让他与大唐的国运、

大唐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终于铸就了中国诗坛一坐高入青云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的叙事名篇——《兵车行》。”导语语言简练,情势凝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蓄势作用。 2、加以声情并茂的吟诵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或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或让学生表情朗读、默读、跳读等,读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味,从而使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激发情感,探寻揣摩诗词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3、采用恰当有效的辅助手段 由于古诗词所具有的含蓄的审美特征,又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是相当有效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利用挂图解说、插入歌曲欣赏、播放PPT、FLASH等,李清照的《一箭梅》中诗与歌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诗与画的结合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但切忌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觉听觉形象统一学生对诗词意境及表达情感的认识,冲谈诗词作品的韵味,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4、运用形象生动、优美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 诗词作品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心灵活动,不是理智的投入而是在理智指引下的感情投入。学习欣赏古诗词,应该是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始终串以形象生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在学生心中呈现出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1自然美 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求的氧气,同时也是多种植物生存的家园,自然环境中的植物、阳光、空气,也是城市环境艺术 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元素,从中可以了解到自然才是城市环境设计 的基础,自然美也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主要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 计中,设计人员将技术与艺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使得城市环境可 以更为良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节能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今天,城市环 境设计所具备的自然美美学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需求,同时还可以现代城市居民的审美观。 1.2社会美 城市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城市环境设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设置,对城市建筑群体重新组合,加强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对城 市生存空间进行生态haunted的改造,从而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具有 人文化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3建筑美 建筑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我国传统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就是对城市建筑群体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加强 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可以将建筑物个体具有的特点良好 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群体具有良好的美观性,生化建筑 群体的内涵。现代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区域文化给予了充 分尊重,建筑物不仅具备了时代特性,同时还可以将区域特性良好 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塑造,

可以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得城市具备良好的个性化特征,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影响。 1.4文化美 城市环境不仅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界的物质,同时也含有民族的、历史的、区域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可以更为良 好的表现出来,加强城市居民的审美体验。文化美也是城市环境设 计中非常重要的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计想要实现这一功能,不仅 需要将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进行整合,同时还需要融入城市环 境设计相关理论,以及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将实现城市 环境设计的文化美。文化美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环境设计领域发展, 同时还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独有的精神。城市居民会因生 活在这样的城市感到骄傲、自然,也会让城市居民自主的`去保护生 存的家园,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基础。 2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反思 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中,设计人员要从城市整体面貌进行思考,对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进行分析。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但 是随之也带来了很多不良问题,其中工业、建筑领域发展迅速,导 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为严重。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进行分析,虽然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取得 了一定可观成就,但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仍然不 能忽视,众多理论性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2.1权利审美问题 改善城市居民环境,缓解城市污染现状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想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对城市环境设计的民主性必须要给予充 分尊重,城市环境设计决策也必须要实现民族化的特点。但是对以 往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决策阶段还是设计 阶段,都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已经相关企业最终决定的,并没有吸取 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城市环境设计民主性较差。也正因如此,很多城市景观建设都是根据主观意见决定的,城市景观建设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