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 (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备课 (全)

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备课

一、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学生26人。经过六学期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本班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掌握常用汉字数量大,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音序查字典,检索汉字,看懂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一、二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二、对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的分析: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3-4篇,共24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

1.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本册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说话等训练。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2.关于习作

本册课本仍然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共安排了7课。

3.关于练习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综合练习包括处处留心意、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6)继续学习预习和复习,并养成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读书做记录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在教学中,多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写字习惯。

3.继续抓好学生默读、查字典、专心听讲、踊跃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习惯的培养。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加大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6.从写作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多写多练。

五、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课题课时数单元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 3

2

1、老师,您好!

3 第 一 单 元 2、但愿人长久 3 习作1指导 2 3

3、古诗两首

2

练习1 4 习作1评讲 2 4

4、秋天

2 第 二 单 元

5、我给毛主席献花 2

6、天安门广场 2 习作2指导 2 5

7、徐悲鸿励志学画

2 8、虎门销烟 2 习作2评讲

2

6

十一长假 7

机动

2 练习2

3 9、泉城 2 第 三 单 元

习作3指导 2 8

10、九寨沟

2 11、田园诗情 2 习作3评讲

2 9

12、桂花雨 2 练习3 3 10 13、开天辟地

2 第 四 单 元 14、普罗米修斯盗火 2 习作4指导

2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秋日诗词”,包括《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这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丰富,有诗歌,有历史故事,也有古诗。《老师,您好!》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现代诗歌,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对教师的感激、热爱之情;《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抓住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望洞庭》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秋天月夜洞庭美景,反复品读古诗,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自己置身于洞庭湖美景中,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峨眉山月歌》展现了一幅秋夜月映清江的美景,诗歌描绘的意境及插图仍然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秋天》是一首儿童诗,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句更增添了语言的生动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根据四篇课文的特点,结合学段训练目标和实际学情,我们把“赏诗文,会想象”作为本单元“语用”主题和训练重点。

周次 课 题

课时数 单 元 11

15、一路花香 2 第 四 单 元 练习4

3 期中复习、整理

2 12 16、说勤奋

2 第 五 单 元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2 习作4评讲

2 13

18、维生素C 的故事 2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2 习作5指导 2 14

练习5

3 20、诚实与信任 2 第 六 单 元 习作5评讲 2 15

21、珍珠鸟 2 22、九色鹿 2 习作6指导 2 16

练习6

3 23、雾松 2 第 七 单 元

习作6评讲 2 17 24春联

2 25、古诗两首 2 习作7指导 2 18 机动课 2 练习7

3 习作7评讲 小作文

2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基础性的教学内容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达到学会的目的,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相互监测、评价、鼓励来提升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虽说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读懂诗歌大意的能力,但读懂诗歌的内涵,品味字里行间作者所蕴含的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另外,学生在写作时,多会写看到的、听到的内容,而不太会写想到的内容。针对这样的学情,确立了“学习诗文,在品读诗文、品味诗韵的基础上,学会想象,并联系生活实际、仿写诗歌,改写诗文等”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将以此目标为“导航”,按照“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突出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的掌握字词较困难,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使之有较大提高。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运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扎实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达到会读、会写、会运用;掌握“埋”“磨”两个多音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读法;养成联系生活实际或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边读边想象,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养成在阅读中主动做记号的习惯。

3.借助诗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和诗歌背后的故事等多种方法读懂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挚情感;从字里行间感受诗人通过看到的事物,展开合理、新奇与有趣的想象,并学会想象以及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恰当地表达想象。

4. 在朗读、理解、背诵中,积累语言,并能根据情境将诗歌改写和仿写一段话。

四、教学重点: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

《老师,您好》重点理解“春蚕”“甘露”“新苗”“鲜花”等的意义,表达尊师感情。

《但愿人长久》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

《古诗两首》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

《秋天》学习和积累拟人化的写法,体会秋天景物的特点。

五、课堂教学措施

1、利用教材编排特意考虑的节日,节气的对应性,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2、利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授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试着完成学习过程

3、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我手写我心,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4、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重视学生的识字、写字,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六、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

内容

基本课型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方法

第一课时1-4课

字词、

课文预

习情况

预习过关课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2.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

度,重点学习易错字“宽”“”“溪”“缺”“塑”衷”“柔”

的写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收获,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1.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

2.合作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二课时《望洞

庭》

方法指导课

1.继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2.能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

诗中的画意,从而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3.朗读古诗,学习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语言美,

体会作者的情怀。熟读成诵。

4.能运用习得方法读古诗想画面,并能感悟诗中作者巧

妙的修辞方法,并尝试运用。

1.古诗导入,整体感知。

2.目标导学,自学古诗。

3.品读诗句,引领学法。

4.自悟诗句,学法实践。

5.多元诵读,深化意境美。

6.欣赏名句仿写诗句。

7.谈收获,迁移学法。

三课时《但愿

人长

久》

方法练习课

1.有感情地读课文,诗文对照,了解文包诗的特点,

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4---6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苏轼的内心活

动,学习、运用想象诗歌背后的故事读懂诗歌,体会诗

人表达的真挚情感,感受诗人想象的合理与新奇。

3.拓展阅读《水调歌头》上阕,进一步练习体会作者

想象之奇妙;运用想象的方法给远方的亲人写一段话。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品读全文,整体感知

3.品读文,学习想象写文

4.自主读文,练习想象写作

5.想象说话,迁移运用

四课时《峨眉

山月

歌》

方法实践课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运用图文对照,展开

想象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人

思念故土、友人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2.运用《但愿人长久》一课习得的文包诗写法,展开合

理想象,练习写文包诗——《峨眉山月歌》。

1.回顾学习,导入新课。

2.整体把握,深化整体认知。

3.识诗意,学习想象。

4.自学诗意,练习想象。

5.下笔成文,运用想象。

五课时《老

师,您

好!》

诵读运用课

1.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与美好。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搜集的师生情深的故事,理

解“哪……不……”,“那是……”等重点句子的含义。

3.继续拓展想象,叙说自己想说的话,仿照课文写一

小节诗,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激。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

3.联系生活实际,仿写诗歌。

预习过关课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重点学习易错字“宽”“”“溪”“缺”“塑”衷”“柔”的写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收获,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第六课时

《秋天》

方法实践课

1.用品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诵读诗歌《秋天》,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借助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2.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3.结合本单元“赏诗文、会想象”的主题,运用学到的想象写作手法,练习仿写秋天片段。

1.复习导入,忆想象。

2.想画面,品诗文。

3.想画面,背秋天。

4.写话训练。

5.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第七课时

单元内容回顾

提升

巩固提升课

1.回顾本单元“赏诗文,会想象”的学习

方法。

2 复习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再一次深化学生对本单元组教材的整体认知。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回顾本单元的诗歌,展示积累的优美词句和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

4.运用“赏诗文,会想象”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5.识背、积累经典古诗文,积淀学习中华民族文学经典的情感,从中感受中国经典诗文的魅力。

1.导入新课,回忆学诗方法。

2.回顾内容,深化整体认知。

3.诵读积累优美词句。

4.背诵诗句。

5.写作小练笔。

6.激发阅读,开阔视野。

第八

课时

想象拓展 想象拓展课

1.再读《秋天》,回顾 “赏诗文 会想象”的单元主题。

2.通过图画、诗文等不同途径拓展练习想象,感受想象带来的愉悦和美妙。

3. 运用想象的方法,给习作补白。学会用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表达清楚、完整、准确。

1.回顾单元主题。

2.通过各种途径,体会想象的好处。

3.习作补白训练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重点学习易错字“宽”“”“溪”“缺”“塑”衷”“柔”的写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能够运用识字方法熟练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描红练写一类字,做到正确、规范、美观。学习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书写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

老师:调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

1.整体感知: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个单元有四篇课文,有现代诗、儿童诗,还有唐诗宋词,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并运用查课后生字表、或同学请教的方法解决读书障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出示读书要求:

轻声读课文,用“—”标画生字新词,并做好批注。(方法点拨:边读边标画的新词如果明白其意思,就做好批注,不理解的打“?”)

(二)合作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过渡:这四篇课文你读得怎么样?能做到正确、流利吗?

1.检查第2课《但愿人长久》预习情况—抓住重点句段,集中练读。尽量找后进生分段读课文。

课件出示重点句段: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设(1)强调“埋”的两个读音,读准字音。

预设(2)词语理解:把词语放在语境中,结合语境推想词语的意思,然后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郑重”、“精确”在精读感悟环节还要深入体会。

2.检查第3课《古诗两首》——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1)指导读正确,读顺畅。

(2)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

在古代,诗可以谱成曲,吟唱出来。所以,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感的,大家试试在读准字

音的基础上,试着把节奏读出来。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预设:强调“磨”的两个读音,读准字音。

预设:感知《峨眉山月歌》中的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3)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4)交流诗人刘禹锡、李白资料。

3.检查第1课《老师,你好!》和第4课《秋天》预习情况——同桌轮读互评,纠正错误,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全班交流.

(1)投影出示本课几个难读的句子,学生集中练读。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

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

(2)运用抽签的方法随机找同学读,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课前,学习班长已经把本小组成员生字描红、书写的优缺点向老师做了汇报,我们来看那一看部分同学的书写情况。(投影出示部分有代表性的同学的书写作业。)

2. 我们从正确和规范两个方面来评价一下同学的作业。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过程中注意些什么?教师随学生的生成指导易错字的书写要领.

3.对照正确的书写,请大家把把错字每个书写两遍,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评价:通过我们一起努力,掌握了一些把字写正确、规范的小细节,平时写字时,就应该注意这些细节。

4.课件分类出示难写的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烦、恼、袍、梳、浸、绪、酒(左窄右宽)

指导书写,要注意左右部分笔画的穿插。

(2)上下结构的字柔、悲、崇

指导书写:翼分为三部分记:羽、田、共,写时羽的两钩去掉,上下宽些,中间要紧凑,田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共的第二横要长,以便托住上方的字。“掌”上面的宝盖头不能过大,口在田字格的上面,要写的小些。

(3)同音字“霞”“峡”

学生对照书写两遍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

2.练写生字,争取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六、板书设计:

预习过关课

自主预习合作学习

方法指导课《3 古诗两首—望洞庭》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抓字词、抓比喻、看插图等方法,能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

画意,从而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3.想象诵读中,感受古诗的画面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熟读成诵。

4.能运用习得方法读古诗想画面,并能感悟诗中作者巧妙的修辞方法,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赏古诗学想象”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理解“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三、前置学习活动

1.自主读懂古诗,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浏览洞庭湖的风光图片,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古诗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知道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诗歌,有古诗。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你能背诵一首写景的古诗吗?

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南好》等。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今天我们看看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山水,又是怎样的呢?板书:望洞庭

3.结合预习,你从题目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4.从题目你能读出这首诗作者写的什么内容吗?

预设:作者远望洞庭湖看到的景色。

5.作者远望洞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板书:湖光、秋月、湖面、山

(二)目标导学,自学古诗。

1. 这首诗作者不光写了看到的景物,还有想到的呢!像诗人刘禹锡这样看到一种事物,就想到另一种事物,这就是想象。作者为什么把想到的也写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节课我们来一探究竟。

2.根据提示自学,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不能解决的疑难在书上做上记号。

自学指导:

1.读一读:把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查有关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和、未”的意思。

3.说一说: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试着说一说。

3. 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品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学习想象

师出示前两句诗,指名读。

1.看到什么:理解“两相和”

(1)从这两句诗你读出作者看到什么?作者看到的湖光秋月什么样的呢?

(2)出示画面。(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和”是什么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没有风,湖面风平浪静。)

2.想到什么:研讨“镜未磨”

(1)夜晚,湖面无风,月光照在湖面上,迷迷蒙蒙,这时作者联想到了什么呢?

(2)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比喻的好处:启发想象

(1)作者把迷迷蒙蒙的湖面比作是未打磨的镜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2)看,通过作者的这个比喻,我们看着湖水、看着明月就产生了如此美好的想象。老师把这句诗改了一下,再读读看!

出示对比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无风静悄悄。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的精妙,进一步体会想象的好处。

(4)请大家一起想象着美景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小结学法:作者看到了什么?

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四)自悟“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练习想象。

1.请同学们用以上方法自主理解后两句诗。

2.交流汇报。

(1)从这句诗读出作者看到了什么?(洞庭山水)

(2)创设情境:闭上眼睛,想像你眼前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盘子,而且还是银色的呢,这时老师把一颗小巧的青螺放到了盘子里,感觉怎么样呀?(如同一个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

(3)结合插图,作者联想到什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好处。

(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就像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多么美的景色!多么丰富的想象呀!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这月下山水美景。读出自己的感受。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想一想,你是怎样在头脑中浮现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到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的呢?(看板书)

是呀,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抓住主要的字词,以及作者所用的修辞方法,并结合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来体会诗人所描写意境。

过渡:结合想象我们读懂了古诗。那么,结合想象我们能不能读好古诗呢?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多元诵读,深化意境美。(配乐诵读)

1.想象画面诵读,洞察艺术之美。

(1)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头脑中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诵读古诗。

2.角色体验诵读,感悟心境之美。

(1)交流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诗人的资料。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

(2)想象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诵读古诗。

(六)欣赏名句仿写诗句。

1.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qǐnɡ)如熔(r?nɡ)金。”

--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注释: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熔金:熔化了黄金,比喻金色的月光。

(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dài)镜中心。”

——《题君山》唐·雍陶

注释:“疑是水仙梳洗处”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2.结合这节课的学习方法理解感悟。

3.回顾带比喻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不只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月似。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我是小诗人。

花儿开放了,红得像,黄得如。

(七)谈收获,迁移学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今后在学习诗歌、写作方面,你有什么收获呢?

2.预设:

(1)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2)观察景物时,可以边观察,边想象,并在写作时用上比喻等修辞方法。

……

3.教师总结,预习新课。

是呀,想象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丰富我们的习作。还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但愿人长久》,诗人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想到了什么?写下了怎样的千古绝句呢?希望同学们课下自主预习。

六、板书设计

《望洞庭》

看到想到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

银盘把湖面比作大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

方法练习课《2 但愿人长久》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文对照,了解文包诗的特点,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4---6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学习、运用想象诗歌背后的故事读懂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挚情感,感受诗人想象的合理与新奇。

3.拓展阅读《水调歌头》上阕,进一步练习体会作者想象之奇妙;运用想象的方法给远方的亲人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4---6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想象诗歌背后的故事读懂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挚情感,感受诗人想象的合理与新奇。运用想象的方法给远方的亲人写一段话。

三、前置学习活动

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与同学讲讲苏轼的小故事。

3.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中秋节刚过去,谁没和你一起过?你想念他吗?(预设学生发言:想念。)我的弟弟在外地工作,我也很想念他!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能不想念自己的亲人呢?宋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就是独自一人在外地过的中秋节,面对明月,他思念亲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一首词,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a),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 qǐ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板书课题)

读了这首词,你有什么疑问吗?

2. 预设学生发言:谁写的?为什么写?怎么写?诗意是什么?出示:谁写的?为什么写?怎么写?诗意是什么?

3.为了解决大家的问题,编者根据这首词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文,刚才你读的词是诗,这种文章是文包诗。那怎样学习文包诗呢?

出示:谁写的?为什么写?怎么写?诗意是什么?

同学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文包诗你就学会了,这篇文章你也就学会了。

(二)品读全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出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引导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预设发言:中秋佳节,苏轼在密州做官,因思念弟弟而创作《水调歌头》。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言意兼得

(三)品读文,学习用想象写文的方法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个词语不太好理解,(出示:心绪不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找一找这句话。诗人为什么心绪不宁?出示:

看到的: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想到的: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有七个年头了!

2.苏轼为什么看到“皓月当空”就心绪不宁呢?

预设: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形影不离。长大以后,各奔东西。所以思念弟弟。

预设:因为苏轼看到中秋节别人家在团圆,自己却身在异乡,所以心绪不宁。

(适时体会:“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已有”的意思。)

3.你读看到的,找你的好朋友读想到的。读时把苏轼的心绪不宁读出来。(播放《良宵》,生读。)

先范读,再指名多生赛读。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想象的写作手法,以后在我们的作文里一定要用上,使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好!(四)自主读文,练习想象的写作手法

1.我们学习了“看到的——想到的——体会情感”这样一个方法,课文中还有看到、想到的和丰富的情感变化,请同学们也用这个方法找出来。(自主阅读四、五、六自然段,用不同的标记标画人物看到的和想到的语句,并写上批注。生讨论交流。)

出示: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学生划出看到和想到的句子,并回答:

预设:诗人看到的: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

预设:诗人想到的: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两个想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关键词法)

预设:(1)埋怨;(2)宽慰

3.分段出示,你能读出来埋怨和宽慰吗?(指名生pk读。)

4.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由刚才的“心绪不宁”转变为“埋怨”又转变为“宽慰”,于是,有感而发的吟诵了一首词,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诗文对照,是文包诗的特点。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这几句词的意思吗?

6.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师生配合回答。

这篇文章运用想象故事的手法介绍了苏轼这首词的创作过程。其实,每首诗词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希望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想象说话,迁移运用想象

1.同学们,其实《水调歌头》整首词都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读这首词的上阕,找出:哪些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体会诗人的情感?

出示《水调歌头》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a),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词的意思,师逐句读词意,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3.同学们,苏轼看到了明月想到了弟弟,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此时此刻,有的同学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有的同学哥哥姐姐在外地上学;有的同学好朋友转学到外地了,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4.读一读你写的话。展示写得好的。

5.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也很想念自己的弟弟,我给弟弟写了几句话。(出示)师读。

月夜抒怀

曾记得饭桌上淘气的你

曾记得田埂上耍赖的你

还记得我出嫁时爱哭的你

还记得我儿子周岁时爱笑的你

岁月无声此去经年恍如今

是儿女绕膝的你

是肩挑重担的你

是步履匆匆的你

是独在异乡的你

今夕何夕青草离离

明月送君秋风绵绵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六)布置作业

1.搜集苏轼的诗词,读读背背,进一步感受大文豪的才华横溢。

2.搜集写月亮的诗词,多积累多背诵,丰富古典文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看到皓月圆月月有……明月

想到弟弟分离人有……天上

情感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热爱生活

方法实践课《3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峨眉山月歌》。学会运用图文对照,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思念故土、友人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结合《但愿人长久》一课习得的文包诗写法,展开合理想象,练习写文包诗——《峨眉山月歌》。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图文对照,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习得方法,并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写成文包诗。

三、前置学习活动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初步理解《峨眉山月歌》的大意。

2.展开丰富的想象,试着读读这首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回顾学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掌握的怎样呢?回顾一下,完成练习: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体裁的文章,主要写了宋代大诗人在佳节思念,而写作《》的历程。

指名填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久别家乡,中秋佳节由月生情,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2.其实,每首诗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每首诗都可以再现一个动人的画面,苏轼望月而思亲,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而唐代大诗人李白月下又会经历些什么?生出何中情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起探究李白创作诗歌的过程是怎样的,他望月生出了何种情感?

(二)读诗文,整体把握

1.出示: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范读古诗,学生练读,指名读。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注意说明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季节)(时间),(人物)(地点),外出远游。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识诗意,学想象

1.这首诗是李白在二十五岁时离别家乡,乘船泛舟江上所作,下面让我们再来读读诗文,读懂古诗的意思,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诗文的背后,体味真情。

2.自读古诗前两句,小组交流:诗人看到了什么?

(1)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诗,借助文中的插图,用你喜欢的符号标注诗人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2)指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理解字词。

预设:

生1: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李白家乡的山。

生2:月亮

此时的月亮是怎样的?(半轮)半轮月是什么样的?看看课本插图,指名描述。出示图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半轮指上玄月或下玄月。并了解“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正确语序是“峨眉山半轮秋月”。

生3:影、江水

谁的影子?(月影)“流”字写谁的?水。还有谁在“流”?月影。月影虽然倒影水中,可怎么会流动呢?(诗人顺流而下,月影倒映水中,像一位好友,伴随诗人左右)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呀!

(3)古人说:“人月两团圆”,此时李白离别家乡、亲友,他抬头望见的月圆吗?人圆吗?此时诗人心中会想什么,说什么?指名描述。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描述。

(4)望着远去的亲友,熟悉的山水,心里自然百味俱全。景多美,情多浓,能读好吗?练读,指名读。

(5)读了这两句诗,诗句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考考你们,出示填空:

一个夜晚,峨眉山上悬挂着,影倒映中。

(四)自学诗句,练想象

1.在学习前两句时,我们先找到诗人看到的景物,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练习朗读,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出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自己读读这两句诗,找到李白都经过了哪些地方?此时已离家乡千里之遥的诗人又会想到些什么?思考完成后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一:行程

生1:清溪、三峡、渝州。

这三个都是江名、地名,是诗人的行程路线。(师将三处地点打乱顺序)你们看老师把它们排列了出来,老师排列的对吗?

你知道诗人从哪儿到哪儿,最后到哪儿吗?理解“发、向、下”。

前面还有两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这五个地名让你知道了什么?(诗人的行程)短短28个字却出现了12个字的地名,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了行程,构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程图。

(2)预设二:诗人想到了什么?

“思君”?思:思念。李白思念的“君”是谁?(故乡、亲人、朋友)

2.此时,亲人、朋友还在身边吗?不在。那一轮一直陪伴自己的故乡的月也消失在崇山之中,李白回忆过去的生活,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出示场景,练习想象。

3.离别乡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一句,师范读,练读,指读。

4.你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填空:夜晚从,三峡,想念却,只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