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社会学2010300110056 黄雪峰

中国自诩上下五千年历史,自称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是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美国大片,感触于欧美文化,逐渐接受了高贵典雅的西方文化。

有一天,当我猛然想起在那个忧伤的江畔,屈原饮恨投江.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么? 清明时节的行人,依旧断魂么?故乡里的社戏,依旧在演吗?或许已经淡忘了吧。在这个摩登时代里,又有多少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许,更多的人是哼着流行歌曲,脚下跳着迪斯科,在狂欢吧。那什么渐渐淡了呢?我才意识到,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不经意间在渐渐离我远去了。

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不知道有谁还能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赛龙舟。

中国文化,已经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了!或许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收国外文化,却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我们又怎能完全丢掉自己而去全盘学习别人呢?

随着中国的入世,越来越多的洋文化进入了中国的家庭,尤其是当代青年,视“洋文化”为时尚。头发染得千奇百怪,不过春节过圣诞,不吃米饭吃快餐,

还动不动就:“How, cool!”张口闭口“我的上帝啊”。就连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也渐渐被跆拳道等外国拳术的风头盖过。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摇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懂得珍惜。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凡事都该有个度,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干嘛非要去跟在“时尚”后面跑呢?作为中国人,如果连本国的文化都不了解,那么就很愧对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这些国粹瑰宝了,更别说了解别国的文化了。在迷恋西方文化的同时,君应清醒,人人都有“崇尚”的心理。要知道,很多国家也很崇拜中国文化呢!如今走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头带京戏脸谱、身着唐装、嘴里哼着京剧小调儿的外国人。中国文化在外国人中同样被崇拜到今人发晕的程度。

我思考着春节与圣诞节为什么共同出现在中国?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在我的面前摆放着《文化苦旅》和《飞鸟集》,摆着……我会微笑着捧起所有的文化经典,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一个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会爱上世界所有文化瑰宝。

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就得发自内心地热爱、了解传统文化,在对待中外文化上,我们要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让我们真情传承中国文化,敞开心扉拥抱世界吧!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8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9、地理环境的不同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美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间的交流向其他国家渗透和扩张自己的文化。它的所谓文化输出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其根本目的是逐渐弱化并腐蚀中国传统文化,力求青少年一代接纳并认同美国文化。本文拟就这一现象进行评述、分析,让中国的青少年一代真正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传承、发扬、创新、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全球化的格局的呈现,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策略也发生了改变。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功能,积极地进行着文化扩张和渗透,企图削弱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力量。它不仅仅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而且在文化上逐渐践行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和侵蚀。美国文化随着其国家经济的强大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美国式势力,对世界各国进行着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单方面输出,并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冲击更加明显。承载着中华民族未来与希望的青少年一代越来越多地接纳甚至追随美国文化,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关注和担忧。 美国文化及其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个地区或区域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共有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惯例。狭义的文化是指我们所说的知识,譬如音乐、美术、数学、物理等等,它可以向父母、同学和老师学习,也可以从阅读、图书馆、网络等众多渠道获得,而且这种文化不分国界,为全人类所共享。本文所指的美国文化是指美国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已经侵入我国青少年生活的诸多方面,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影响。 1.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方面——街头、商场的美食城,我们随处可见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等,而且吃饭的当口,常常是每一家门店都爆满,这些洋快餐满足了人的味觉,填饱了肚子,实则毫无营养价值,可它们却成为青少年的最爱。 服饰方面——身穿欧美风格服饰的青年男女穿梭在马路上,他们典型的美国范儿是耳朵上经常戴着耳塞,边走边哼唱;或着头上顶着稀奇古怪的发型;或者戴满金属饰品。美国的阿迪达斯和耐克等品牌同款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价格比美国市场高出数倍,但依然受到中国大陆许多年轻人的热捧。 业余生活及娱乐方面——喜欢阅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国学经典无人问津,即便是文学经典作品搬上荧屏,为了满足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也被改编得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如:诚实守信、三省吾身、勤劳俭朴、温良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可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中国文化精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中国文化有断层的危险。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目的: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演讲稿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好,十分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文化的交融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下面就以下影响作出说明: 1:节日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过“洋节”了,相对于中国的七夕节,西方的情人节更显得浪漫,当我们感叹于春节越来越索然无味时,圣诞节也悄悄开始受到国人的追捧。还有我们能准确的说出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的日期,但我们有些人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2:食品 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美食,中国的年轻人们往往更喜欢在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餐厅里消费,以至于在中国每一个大大小小大的城市里都会闪现这些店的身影,而且生意也异常火爆。 3:电影 面对日益火爆的中国电影产业,相对而言,国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好莱坞大片,惊险的的动作,富有悬念的情节,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都能满足国人的胃口,而国产电影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 1: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势在必行 2: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和模仿 3: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思想大开放大的结果 我们应该怎样做? 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在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发扬和弘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The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Hello, Everybody !today I am very pleased to be here with you together and discuss something about western cultural impact on China, we know that ou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world into a global village, all kinds of culture m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 series of changes,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has been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following influence explanation: 1 festival: We all know that Chines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the section ", "the relative Chinese qixi, western valentine's day, when we are more romantic sportsperso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and vapid quietly started compatriots. And we can say the dates of Thanksgiving, April fool's day, but our Halloween, some people forgot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chung yeung festival which day is. 2: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relative to the Chinese young people tend to prefer KFC, McDonald's, hut in

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简论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院专:管理工企班级:1201 学号:12432822152126 姓名:刘家富 摘要: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早已被人认知,我们知道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出现了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在语言中,本文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一词的定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以及在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等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 had your meal?”“Where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 ByeBye””Seeyou later!””Seeyou next time !””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 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 m n Day.等,英语国家有”V a l e n t i n e’s Day (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Day(愚人节),Thanks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2007-01-13 11:16:43) 转载▼ 最近,有这么几件事让国人对中国文化重拾自信,看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 刚刚结束的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独唱音乐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轰动了整个美国。当晚的演唱会,宋祖英从古色古香的中国之门走出,以优美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开头、以欢快昂扬的《爱我中华》压轴,演唱了《木兰从军》《龙船调》《出嫁歌》《好日子》《蝶恋花?答李淑一》《孟姜女》《猜调》《小河淌水》等18首经典曲目,倾倒了现场二千二百名美国观众。演唱会的观众中,除了主流社会的政界、商界人士外,还有很多纽约艺术家,他们都是专程赶来。三次谢幕,5分钟的自发起立鼓掌,被称为中国艺术家在美国观众面前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最高礼遇。坊间评论说,这是真正的中国民歌之夜,真正的中国之夜。 无独有偶。由谭盾作曲,张艺谋带领王潮歌、樊跃导演的歌剧《秦始皇》从2006年12月21日首场公演到2007年1月25日最后一场演出,从最贵的350美元的门票到最便宜的15美元的门票都已售罄。这在大都会歌剧院创下了一个新记录。如今,观众想要买票,必须要排3个小时的队,而且只能拿到站票。歌剧《秦始皇》在著名的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引起轰动。当天,所有观众早早的来到大都会歌剧院,盛装出席这一歌剧盛宴。首演大都会歌剧院迎来了克林顿等贵宾,演出结束后,4000名观众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把主要演员多明戈和导演、作曲家一次次唤回舞台,连续四次谢幕让他们欲罢不能。日本作曲家喜多郎在电话中对《秦始皇》不住地夸奖,从导演到音乐,再到舞美都一个劲儿地说“很棒” 。我们没理由不相信《秦始皇》将成为世界经典已成事实! 备受关注的中国钢琴家郎郎每次在纽约举行演出,门票也都早早售完;在美术方面,在今年的世界美术作品拍卖市场上,中国画家的作品身价的飙升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还有,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兴起了学中文热,美国也不例外。 中国迄今已经在美国创建了8所孔子学院,其中以马里兰大学(以下简称马大)孔子学院设立时间最早,因而也影响最大。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形式是全球第一家网上孔子学院。它给那些本来没有机会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引起了美国人的兴趣,中国文化对美国影响越来越大,已超过日本! 这一点从美国学生的留学选择也能体现。美国国际教育机构最近的调查显示,2005年,共有6389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2004年增长34.9%;而2005年留学日本的美国学生只有4100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亚洲,中国与亚洲诸国,或国土相连,或一衣带水,成为古代东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如今在海外,中国艺术家受到了集中关注。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江源镇学校孙明霞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促下,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辛勤地耕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 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其中有功力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在研究中,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宾们大饱眼福。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讨气氛浓郁。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全省的教师代表们。会后,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表示本次活动办地相当成功,意义深远,为推动全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谢上级为我校创造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自己家就能参与上级的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技能,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的学生。 二、以教研促进课题研究,以研究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实验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老师们群策群力,智慧的火花在充溢。本学期,课题组老师以经典诗文的研读作为研究之重点来开展研究,老师们的经典诗文研读指导各有千秋,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上了一节文言文研究课——《伯牙绝弦》,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我以诗歌单元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李白”,“走进杜甫”,师生互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词的的知识,带着学生走进了古诗探究之旅,领略古诗的魅力萍专门上了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接着让学生根据诗中景物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描绘画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我们就是这样,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潜移默化,让中华传统文化播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以开展综合性学习为研究特色,强调经典诵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本学期,我们继续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生活实践,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让经典诵读滋润孩子们的完美人格。各年级实验班按计划,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是建立在现在社会生活一种过于完美的理想的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由于包含了外国民族的意识和特点,而对我国的人充满了诱惑力和隐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年代的困惑与追求历来体现在人身上,因为三国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使得外国文化易被我国人所接受并效仿,导致中国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该小组选择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人建立科学的文化观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计划细致,希望能够使中国人能够对哈韩有充分的认识,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 【关键词】日流韩风文化现象中国人诱惑力隐患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国也出现了不少哈韩现象,音乐听日本的,衣服穿韩版的,电影看好莱坞大片,同时,在人们之间,我们也发现爱看外国剧,喜欢买哈韩饰品和服饰的人数量不在少数。可见,外国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小组针对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做研究,希望能够减缓这一现象,从而使得中国文化的地位能够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地:了解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生活中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筛选外国文化对人的吸引点,比较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区别和差异。 意义:1、通过调查研究,可大体了解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喜爱程度,也可以让国人正视外国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优势。 2、这一调查研究对中国本身的文化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为此,我们想借助外国文化来探讨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中国人的影响。 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我们课题组通过分析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查、采访及文献调查等方法,意在揭示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和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供中国人参考和改进,以保障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自2012年7月份以来,我们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则是调查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1.实地调查 我们在西单询问了几家饰品店,服装店的老板,问起了销售情况,几家店的老板都说外国物品销售最旺。 2.问卷调查 我们小组依据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制定了问卷调查,复印了200份分别在北京西站以及北京南站发放了问卷。收回问卷后,对问卷进行了删选,总共100份。根据这些问卷,我们从中发现有43%的人喜欢看韩剧,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对于目前许多人因过分追逐外国时尚娱乐的看法,有57%的人认为凡事适可而止,应加以适当劝说,但还有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或者是很正常,理所应当的。我们认为这些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需要更正。还有一题则是对哈日哈韩哈美哈美一族有什么看法?有些人认为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哈日哈韩哈美哈美没有什么不对的,但也不能全哈,狂热的追求会使人忽略了根本。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很高兴这些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外国文化。还有的人认为哈日哈韩哈美哈美是社会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2.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转变为课程研制者,建设一支不断发展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充分利用当地的商周盐业遗址进行《盐业文化》和《中华经典诵读本》开展研究,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形成学校一定的办学特色。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内涵。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弘扬和培养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民族精神,更可以促进小学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新时期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的子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校内外,应对学生进行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盐业文化》教育,如何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盐业文化》教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我校应该结合当地商周盐业遗址的发掘,怎样对学生进行《盐业文化》教育,课题组认为应首先以开发盐业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为主题,编写出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我们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校本教材,然后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本》的实验研究,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兴趣班、组织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思路

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优选稿

浅析西方文化对的影响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学号:姓名:课程:西方文化与礼仪 浅析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所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是无法忽视的问题。西方文化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确实是一种侵蚀,但是我认为全盘否定西方的一切也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外来文化应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西方文化,并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影响、文化渗透、平衡 最近的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的产品和文化也随之涌入了中国,中国刮起了一股股的“西洋风”。现在,许多城里孩子都是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咖啡,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而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几乎不了解。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习以为常地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了。不过,有些好的西方文化我们还是应该学习的,但是无条件接受西方的一切,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就是十分可悲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文化的确是有不尽的生命力,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国人尤其是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超过积极影响,如过洋节,吃洋快餐,西方的时尚元素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传承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正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着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