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和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

转座子(transposon)

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

转座子的共同特点

1都有一个保守结构,有一个或多个ORF,两端有末端反向重复序列

2转座后靶位点呈现正向重复

3编码与转座有关的蛋白

4可以在基因组中移动

转座子的分类

1 DNA-DNA方式转座:通过DNA复制或直接切除两种方式获得可移动片段,重新插入基因组DNA中

2逆转录转座:由RNA介导转座的转座元件。结构和复制上与逆转录病毒类似,但没有病毒感染必须的env基因。通过转录合成mRNA,再逆转录合成新的元件整合到基因组中完成转座

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1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IS):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

(1)含短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

(2)含编码转座酶的基因;

(3)靶位点存在5-9 bp 的短正向重复序列

(4)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转座

2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包含有转座非必需基因的中央区和两侧两个IS

(1)中间区域含编码转座酶以外的标记基因;

(2)两端具有插入序列;

(3)两末端是反向重复序列;

(4)靶位点存在短正向重复序列

(5)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转座;含有的一个或两个IS元件也可进行单独转座

复合转座子的结构

8

3.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家族(transposon A, Tn A)

长约5kb左右,两端具有ITR,而不是IS,中部的编码区不仅编码抗性标记,还编码转座酶和解离酶

4.转座噬菌体:以溶菌和溶源周期性交替生长的温和噬菌体

①含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和反向重复序列

②能够整合进寄主染色体,催化一系列染色体的重新排列

10

转座作用的机制

1增殖:在基因组中增加转座因子的拷贝数

2步骤:

①供体剪切:使转座因子从宿主DNA中分离出来

②链交换:转座酶催化使转座子与靶位点相连

③修复:以DNA合成反应填补缺口

3靶位点的重复制:修复缺口的同时产生同向重复序列

复制型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①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在原先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因子

②有转座酶和解离酶的参与

2非复制型转座(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①转座因子直接从原来位置上转座插入新的位置,并留在插入位置上

②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

③结果是在原来的位置上丢失了转座因子,而在插入位置上增加了转座因子,可造成表型的变化。

3保守型转座(Conservative transposition)

①非复制转座的一种

②类似于入噬菌体的整合作用,转座因子都比较大

③转座的往往不只是转座因子自身,而是连同宿主的一部分DNA一起转座

④转座子从供体上切下然后插入靶位点,供体恢复原状

转座引起DNA重排(Rearrangement)

正向重复序列相互重组的结果

反向重复序列相互重组的结果

转座子多个拷贝之间的同源重组引起宿主DNA的重排;

转座子重复序列间的同源重组导致精确或不精确切除

(正向重复序列相互重组的结果反向重复序列相互重组的结果)

转座引起的遗传学效应

(1)引起插入突变

(2)产生新的基因

(3)产生新的变异,有利于进化。

(4)引起染色体畸变

(5)调节基因活动的开关

逆转录病毒和逆转录转座子

1逆转录病毒—RNA病毒。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首先将RNA转变为cDNA,并插入宿主的DNA 中,进行复制、转录、翻译达到扩增目的

2三个结构基因:

gag-编码核心蛋白、pol-编码逆转录酶、env-编码被膜糖蛋白

3整合的原病毒是双链DNA序列

gag 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质

pol基因编码与核酸合成以及重组相关的酶类

env 基因编码病毒外壳蛋白质

RNA→DNA →RNA

逆转录转座子:以RNA为中介,反转录成DNA而进行转座的遗传元件的转座子

1具有与逆转录病毒类似的长末端重复结构(LIT)

2含gag和pol基因,但无被膜蛋白基因env

3不具有LTR但有3’polyA,其中心编码区含有gag和pol类似的序列,5’端常被截短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与逆转录转座子结构

23

逆转录转座子的类型

1LTR反转录转座子:含有与逆转录病毒相类似的LTRS,编码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可自主地进行转录。但不能以自由感染的方式进行传播

2非LTR反转录转座子:包括LINES 和SINE 等。没有LTR,自身也没有转座酶或整合酶的编码能力,需要在细胞内已有的酶系统作用下进行转座

质粒(plasmid)

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

1 、F质粒:携带有负责接合转移的基因即编码形成性纤毛的基因和DNA 复制的基因

2、R质粒(resistant plasmid ):由决定抗性转移因子的DNA和决定抗性因子的DNA做成,含有对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又称抗药性质粒。

3、col质粒:携带有产生大肠杆菌素(colicin)酶系基因的质粒

4、质粒噬菌体(phagemid) :

质粒DNA特性

1. 质粒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但要由细菌染色体多种酶系统来完成

2.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3.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4.质粒的转移性

5.质粒具有不相容性

1严紧型质粒:当细胞染色体复制一次时,质粒也复制一次,每个细胞内只有1~2个质粒2松弛型质粒:当染色体复制停止后仍然能继续复制,每一个细胞内一般有20个左右质粒质粒的不相容性:当某种质粒在宿主细胞内存在时,将阻止其他类质粒进入细胞寄宿

质粒的转移性:质粒通过细菌的结合作用,将质粒复制子转移到新的宿主细菌内

质粒中的选择性标记

鉴定稳定接受质粒的细菌群,常用抗生素

抗性基因做标记

1,氨苄青霉素(ampr)

2,四环素(tetr)

3,氯霉素(camr/cat)

4,卡那霉素(Kanr )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 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实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

表观遗传学与疾病及其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在基因组DNA 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基因表达发生的改变也是可以遗传的,导致可遗传的表现型变化。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调控、基因组印记、假基因、内含子、核糖开关等。和表观遗传学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肿瘤、心血管病、成瘾、自身免疫系统性病等。本文就表观遗传学与疾病进行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疾病 一、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础是核酸,生命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算的碱基序列上,碱基序列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体表现型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可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DNN、组蛋白、染色体水平的修饰也会造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并且这种改变是可以遗传的。这种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遗传信息的现象成为表观遗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即探索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1]。Epigenetics这一名词的中文译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表观遗传学”、“表现遗传学”、“后生遗传学”、“外因遗传学”、“表遗传学”、“外区遗传学”等等。表观遗传学是Waddington于1942年在描述生物体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提出的,他指出基因型的遗传(heredity)或传承(inheritance)是遗传学研究的主旨,而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则属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范畴,他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一个控制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机制。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这个词的意思越来越窄[ 2]。1987年,Holliday指出可在两个层面上研究高等生物的基因属性:第一个层面是基因的世代间传递的规律,这是遗传学;第二个层面是生物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基因活性变化的模式,这是表观遗传学。1994年,Holliday又指出基因表达活性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发育过程中,而且也发生在生物体已分化的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某种变化可通过有丝分裂的细胞遗传下去,他进一步指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上代向下代传递的信息,而不是DNA序列本身”,是一种“不以DNA序列的改变为基础的细胞核遗传”。1999年,Wollfe把表观遗传学定义为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与遗传学是一个对应的关系,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的学科。它现在有很多新的定义,在非神经学中它的定义是不依赖于染色体上DNA序列的改变却能稳定遗传的表型变化。在Allis et al最近的一本书中可以找到两种定义,一个是:表观遗传是和DNA突变无关的可遗传的表型变化;另一个定义是:染色质调节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3]。从1989到2008年期间和表观遗传相关的著作将近6000多本,不论人们怎样定义表观遗传学,它始终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把表观遗传学描述为:在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方面和遗传的变化相关,是一个细胞转录水平长期、稳定的改变因素,但并不一定是必须的遗传因素。本文就针对表观遗传学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病原微生物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微生物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真菌B.细菌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 2.关于噬菌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B.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含DNA和正RNA D.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弱E.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3.用来测量噬菌体大小的单位是: A.cm B.mm C.μm D.nm E.dm 4.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下列哪种微生物相似?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5.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 E.DNA或RNA 6.溶原性细菌是指: 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R质粒的细菌 E.带有F质粒的细菌 7.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 A.毒性噬菌体 B.溶原性噬菌体 C.温和噬菌体 D.前噬菌体 E.以上都不是 8.既有溶原期又有裂解期的噬菌体是: A.毒性噬菌体 B.前噬菌体 C.温和噬菌体 D.β噬菌体 E.λ噬菌体 9.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取决于: A.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B.其核酸组成与宿主菌是否相符C.噬菌体的形态D.细菌的种类E.噬菌体的核酸类型 10.毒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导致细菌: A.快速繁殖B.停止繁殖C.产生毒素D.基因突变E.裂解 11.细菌的 H-O变异属于: A. 形态变异 B.毒力变异 C.鞭毛变异 D.菌落变异 E.耐药性变异 12.BCG 是有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下列哪种变异形成的? A. 形态变异 B.毒力变异 C.抗原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菌落变异 13.S-R 变异是指细菌的: A. 形态变异 B.结构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抗原变异 E.菌落变异 1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 染色体、核糖体、前噬菌体 B.染色体、质粒、异染颗粒 C.核质、核糖体、质粒 D 核质、质粒、转位因子 E.染色体、质粒、中介体 15.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 A. F 质粒 B. R 质粒 C.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质粒 16.关于质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B.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C. 可自行丢失或经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 D. 是细菌必备的结构 E. 带有遗传信息,赋予细菌某些形状特征 17.关于细菌的耐药性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自然发生 B. 可经理化因素诱导发生 C. 细菌接触药物之前就已发生 D .细菌在药物环境中逐渐适应而变为耐药株 E. 药物仅起筛选耐药株的作用

病原生物学检验习题集

病原生物学检验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 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2.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 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3.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 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4.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 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5.AIDS: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为HIV。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 播和垂直传播。临床表现经过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四阶段,最后常死于感染和相关肿瘤。 6.KIA: 克氏双糖实验,可检测出细菌是否能够分解乳糖、葡萄糖, 7.串珠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含青霉素0.05-0.5U/ml培养基上,经37℃培养6小时后, 炭疽杆菌可发生形态变化,显微镜下可见大而均匀的圆球状菌体,成串珠样排列,为串珠试验阳性。 8.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章节 9.汹涌发酵:将产气荚膜梭菌接种于牛乳培养基中,该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 10.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 的遗传性状,称转导。 11.溶原性转换:是指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产气白 喉杆菌的形成。 12.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 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 13.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1.接合作用:当细菌与细菌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 2.转化作用:由外源性DNA导入宿主细胞,并引起生物类型改变或使宿主细胞获得 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化作用。 3.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时,发生在供体 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 4.转座(转位):转座是指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个位置转到基因组的另一个位置。可 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和转座子转座。 5.基因重组: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位点特异 的重组和同源重组.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并与自身染色体DNA进行重组,引起细菌原有基因组的改变,导致细菌遗传性状的改变,称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4)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是分别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悬于高渗培养基中保持原生质体状态,然后将两种细菌的原生质体混合,滴加聚乙二醇促使原生质体融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以短期生存,在此期间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融合体经培养重新形成细胞壁,再按其遗传标志选择重组菌。 子座(Stroma):某些高等真菌菌丝体形成的一种组织体,是菌丝分化形成地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地垫状结构物;

基因诊断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判定基因结构异常最直接的方法是 A.PCR法 B.核酸分子杂交 C.DNA序列测定 D.RFLP分析 E.SSCP分析 2.不符合基因诊断特点的是 A.特异性强 B.灵敏度高 C.易于做出早期诊断 D.样品获取便利 E.检测对象仅为自体基因 3.遗传病基因诊断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了解患者的家族史 B.疾病表型与基因型关系已被阐明 C.了解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D.了解相关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等知识 E.进行个体的基因分型 4.若要采用Southern或Northern印迹方法分析某特定基因及其表达产物,需要 A.制备固定在支持物上的组织或细胞

B.收集组织或细胞样品,然后从中提取总DNA或RNA C.利用PCR技术直接从标本中扩增出待分析的片段 D.收集组织或细胞样品,然后从中提取蛋白质 E.收集培养细胞的上清液 5.目前基因诊断常用的分子杂交技术不包括哪一项A.Southern印迹 B.Western印迹 C.Northern印迹 D.DNA芯片技术 E.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子杂交 6.SNP的实质是 A.碱基缺失 B.碱基插入 C.碱基替换 D.移码突变 E.转录异常 7.DNA指纹的遗传学基础是 A.连锁不平衡 B.DNA的多态性 C.串联重复序列 D.MHC的限制性 E.MHC的多样性

8.在对临床病例进行基因诊断时,若遇到不能检测出已知类型突变的情况,如果表型明确指向某种疾病,适用下列哪一类筛查技术 A.PCR法 B.ASO分子杂交 C.反向点杂交 D.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 E.STR拷贝异常的诊断 9.生殖细胞若发生基因结构突变可引起哪种疾病 A.肿瘤 B.高血压 C.糖尿病 D.遗传病 E.传染病 10.PCR技术容易出现 A.假阴性结果 B.假阳性结果 C.灵敏度不高 D.适用不广 E.操作繁冗 11.目前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最敏感的方法是 A.斑点杂交试验 B.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子杂交 C.Southern印迹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表观遗传学与癌症肿瘤 卢向成2012122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研究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的改变不涉及DNA序列变化,但又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现象的遗传学分支领域。其研究对象是表观遗传修饰,目前认识到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重塑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认识的深入,尤其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物、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等在治疗肿瘤患者的成功临床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主要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两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调控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肿瘤的表观遗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癌症、肿瘤 1表观遗传学表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了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的现象很多,已知的有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ting),母体效应(maternal effects),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RNA编辑(RNA editing)等。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 2癌症肿瘤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异常 2.1 DNA甲基化修饰与癌症肿瘤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下,将甲基基团转移到胞嘧啶碱基上的一种修饰方式。它主要发生在富含双核苷酸CpG岛的区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近5万个CpG岛[5]。正常情况下CpG岛是以非甲基化形式(活跃形式)存在的,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沉默。DNMTs的活性异常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位于染色体上的DNMT3B基因突变可导致ICF综合征。有报道[6]表明,重度女性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2条X染色体上TMP1基因去甲基化比例增高有关。DNMT基因的过量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风湿性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DNA甲基化之间关系已经确定[7],在SLE病人的T细胞发现DNMTs活性降低导致的异常低甲基化。启动子区的CpG岛过度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受到抑制的基因如癌基因被激活[8],都会导致细胞癌变,进而导致癌症的产生。 2.2 组蛋白修饰与癌症肿瘤 组蛋白的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ADP核糖基化、羰基化等,组成各种组蛋白密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乙酰化、甲基化。一般来说,组蛋白乙酰化标志着其处于转录活性状态;反之,组蛋白低乙酰化或去乙酰化表明处于非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乙酰化修饰需要乙酰化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组蛋白修饰酶异常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

生命科学与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型_果蝇_万永奇

生命科学与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型——果蝇 万永奇, 谢 维* (东南大学遗传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9) 摘 要: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它在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建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果蝇自身独特的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又在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疾病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出许多新的重要贡献。果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模型。可以预期,随着研究手段的丰富及科学的发展,果蝇将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生物在生物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模式生物; 果蝇; 基因组; 基因功能; 疾病模型 中图分类号:Q969.462.2; Q95-33 文献标识码:A Drosophila: an important model organism for understanding basic biological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WAN Yong-Qi, XIE W ei* (Genetics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al Genes and Human Disea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al model organism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has been instrumental for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romosome theory of genetics. After 1970s, investigators take the unique advantagesof Drosophila to make many new finds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neuroscience and human disease research.Drosophila is a very powerful model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t may be anticipated that Drosophila willcontinue to be an ideal model organism and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biological and human diseasemechanisms greatl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odel organism;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genome; function of gene; model for disease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6)05-0425-05 1 研究历史与贡献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20世纪初,Morgan选择黑腹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单的杂交及子代表型计数的方法,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奠定经典遗传学的基础并开创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先河[1]。1927年,Morgan的学生Muller发现放射线可以导致遗传损伤和突变,从而可以进行人工诱变。20世纪30年代,Painter 和Bridges发表了果础。Lewis、Nusslein-Volhard与Wiesschaus由于在胚胎早期发育遗传机制的重大发现而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2]。这些成就也反映了模式生物果蝇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表1)。 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历史悠久,对其染色体组成和表型、基因编码和定位的认识,都是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果蝇的基因组操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果蝇中发展出一系列有效技术,许多这样的技术如今已应用到其 [3 ̄4]

表观遗传学简介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表观遗传学及其与有关疾病的联系 刘松鹤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指以不涉及到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但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进行遗传的生物现象为内容的生命学科。本文将细致的介绍表观遗传学所涉及的调控机制来加以对其了解,并将阐述其与有关疾病的关系。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疾病 Epigenetics and i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ease LIU Song-h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Shandong Zibo 255000) Abstract: Epigenetics refers to not related to the sequence of nucleotides changed, but can be by mitosis and meiosis of genetic biological phenomenon for content of life science.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meticulous epigenetics involve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b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ease. Keywords: epigenetics, control mechanism, disease 引言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fie variation)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早在1942年的时候,C.H.Waddington就首次提出了Epigenetics一词,并指出表观遗传与遗传是相对的,主要研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几十年后,霍利迪(R.Holiday)针对Epigenetics提出了更新的系统性论断,也就是人们现在比较统一的认识,即表观遗传学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1)表观遗传学涉及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内容(2)。 1调控机制 表观遗传学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调控4种方式来控制表观遗传的沉默。(3)可以说,任何一方面的异常都将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1.1 DNA的甲基化 在DNA共价修饰中,最主要的是DNA甲基化,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以及细菌中,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家族以S一腺苷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供体,将C转变为5一甲基胞嘧啶(5MC),在真核生物DNA中,5一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学性修饰碱基。cG二核苷酸是最主要的甲基化位点。由于DNA甲

遗传类问题(拓展-转座子)(1)

转座子在育种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应用 转座子或转座因子是一类可移动的一段基因(DNA)序列,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另一位点,破坏被插入的基因,或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此过程称转座。转座子可以在细菌的拟核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真核细胞中转座子可以在同一染色体DNA,或不同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转移。转座子通常有以下A、B、C三种情况。转座子在育种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取得很多成果。 1.玉米的籽粒颜色有紫色、白色和花斑之分。为研究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用紫色籽粒玉米进行自交,偶然发现后代表现为紫色:花斑:白色=12:3:1,据此推测: ①该玉米基因型为__________(用基因A与a,B与b,C与c……表示)。 ②花斑籽粒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对花斑籽粒进行测交,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③已知亲本紫色籽粒玉米为纯种,从基因组成上推测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为_________。(举一例说明即可) (2)多年后研究发现玉米籽粒花斑性状的出现 与9号染色体上的C基因、Ds基因和Ac基因有关。 玉米籽粒不同颜色的形成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花斑籽粒的出现受到_________基因调控,所 以不同于一般的基因突变。 ②白色籽粒的出现是由于该染色体上

____________ ,导致C基因被破坏。 ③花斑籽粒中紫色斑点出现的原因是:种子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___ 。紫色斑点的大小由____________ 决定。 (3)依据上述机理,利用Ac和Ds(序列已知)特有的功能,可用于研究:____________。 2.DNA序列D能在基因A表达的转移酶作用下,从序列S所在染色体的某个位置转移到其他位置,或随机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科研者利用这一原理来构建稳定遗传的大豆突变体库。 (1)科研人员分别将序列D和基因A作为___________,插入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 上,利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筛选得到转D植株和转A植株。 (2)将得到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中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占 ___________,则判断该植株为T-DNA单拷贝插入。继续种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种子,长成植株后进行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___________,可获得纯合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 (3)科研人员将纯合的转D植株与转A植株杂交,并根据转入两种植株中的DNA序列的差异,用PCR方法确定杂交是否成功,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可知,编号为___________的F1植株是杂交成功的,分析其他F1植株杂交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对杂交成功的所有F1植株进行序列D检测,发现其位置均没有发生转移,推测序列D 的转移只发生在___________(填“体细胞”或“配子”)中,按照这种推测,如果让杂交成功的F1植株自交,理论上F2植株中序列D发生了位置转移的最多可占___________。 (5)序列D随机转移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可以在F2植株中筛选得到多种突变体。让F2植株自交,应在F3中筛选出序列D和基因A为___________的植株用作构建突变体库,原因是这种植株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M和P两个品系果蝇杂交过程出现一种不育现象,子代性腺发生退化,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此现象与P品系特有的P因子(一段可转移的DNA)有关。用两个品系的果蝇

生物的变异和人类遗传病1

生物的变异和人类遗传病1 1.下列哪项为流感病毒表面抗原产生变异的机制() A.逆转录酶氨基酸序列改变 B.在猪宿主细胞中休眠 C.整段 dsRNA重新分配 D.神经胺酸酶氨基酸序列改变E作N核蛋白的RNA发生突变 2.一基因发生突变后,由此突变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后合成的多肽链与由正常基因所产生的多肽链做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发现此两条多肽链前半段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但后半段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由此结果可推知此突变最有可能属于哪一类的突变?( ) A.单一核苷酸的替换使中止密码子提早产生 B.单一核苷酸的替换使原本的密码子改变 B.连续3个核苷酸插入 C.连续3个核苷酸缺失 D.单一核苷酸的缺失 3.请分别回答下列有关染色体互换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相距越远,则此两个基因间越不易发生互换 B.染色体互换处常发生基因转换 C.互换率的计算常以F个体自交后所得的F2子代为样本 D.两个基因间的互换率为50%时,则这两个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4.模式植物阿拉伯芥花部四轮构造发育受到A、B、C相关基因模型的调控A群基因调控外两轮B群基因调控中两轮,C群基因调控内两轮,植物学家发现一种突变体的花,自外而内依次为:心皮、雄蕊、雄蕊、心皮,则其是哪一群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结果() A.A B.B C.C D.A与C E.B与C 5.(多选)19世纪40年代科学家 Avery想探索科学家 Griffith所称的转化主导因子,他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纯化出某些物质进行转化实验,借以确认转化主导因子。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长出的是平滑的菌落,其具有致病性的关键因子是荚膜中的多糖成分;而R型肺炎双球菌长出的是粗糙的菌落,请问:哪些观察是 Avery的转化实验结果?( ) A.将S型肺炎双球菌杀灭后的萃取物,经过多糖酶分解后,不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 B.将S型肺炎双球菌杀灭后的萃取物,经过蛋白质酶降解后,仍可使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 C.将S型肺炎双球菌杀灭后的萃取物,经过核糖核酸酶降解后,仍可使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 D.将S型肺炎双球菌杀灭后的萃取物,经过脱氧核糖核酸酶降解后,不能使活的R型肺炎双球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 6.(多选)下列哪些遗传性疾病多了一条染色体?( ) A.特纳氏综合征( Turner s syndrome B.唐氏综合征(Down s syndrome) C.猫叫症( Cri-du chat syndrome) D.克氏综合征( Klinefelter' s syndrome)

分子生物学重组DNA技术试题

分生—重组DNA技术试题 一、单选 1、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分子克隆主要是指() A、DNA的大量复制 B、DNA的大量转录 C、DNA的大量剪切 D、RNA的大量反转录 E、RNA的大量剪切 2、在分子生物学领域,重组DNA又称() A、酶工程 B、蛋白质工程 C、细胞工程 D、基因工程 E、DNA工程 3、在重组DNA技术中,不常用到的酶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聚合酶 C、DNA连接酶 D、反转录酶 E、DNA解链酶 4、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的DNA末端为() A、平头末端 B、3突出末端 C、5突出末端 D、粘性末端 E、缺口末端 5、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酶称为() A、限制性外切核酸酶 B、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C、非限制性外切核酸酶 D、非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E、DNA内切酶 6、CDNA是指() A、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互补的DNA B、在体外经反转录合成的与DNA互补的DNA C、在体外经转录合成的与DNA2补的RNA D、在体内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互补的DNA E、在体内经转录合成的与DNA互补的RNA 7、基因组代表一个细胞或生物体的() A、部分遗传信息 B、整套遗传信息 C、可转录基因 D、非转录基因 E、可表达基因 8、在基因工程中通常所使用的质粒存在于() A、细菌染色体 B、酵母染色体 C、细菌染色体外 D、酵母染色体外 E、以上都不是 9、就分于结构而论,质粒是()

A、环状双链DNA分子 B、环状单链DNA分于 C、环状单链RNA分子 D、线状双链DNA分子 E、线状单链DNA分子 10、聚合酶链反应可表示为() A、PEC B、PER C、PDR D、BCR E、PCR 11、在已知序列信息的情况下,获取目的基因的最方便方法是() A、化学合成法 B、基因组文库法 C、CDNA文库法 D、聚合酶链反应 E、差异显示法 12、重组DNA的基本构建过程是将() A、任意两段DNA搂在一起 B、外源DNA接入人体DNA C、目的基因接人适当载体 D、目的基因接入哺乳类DNA E、外源基因接人宿主基因 13、ECoRI切割DNA双链产生() A、平端 B、5’突出粘端 C、3’突出粘端 D、钝性末端 E、配伍末端 14、催化聚合酶链反应的酶是() A、DNA连接酶 B、反转录酶 C、末端转移酶 D、碱性磷酸酶 E、TaqDNA聚合酶 15、将PstI内切酶切割后的目的基因与用相同内切酶切割后的载体DNA连接属() A、同聚物加尾连凑 B、人工接头连接 C、平端连接 D、粘性末端连接 E、非粘性末端连接 1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后产生() A、3磷酸基末端和5羟基末端 B、5磷酸基末端和3羟基末端 C、3磷酸基末端和5磷酸基末端 D、5羟基末端和3羟基末端 E、3羟基末端、5羟基末端和磷酸 17、重组DNA技术中实现目的基因与载体DNA拼接的酶是() A、DNA聚合酶 B、RNA聚合酶 C、DNA连接酶 D、RNA连接酶 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8、以质粒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菌的过程称() A、转化 B、转染 C、感染 D、转导 E、转位 19、最常用的筛选转化细菌是否含质粒的方法是()

微生物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microorganism (微生物) bacterium(细菌) plasmid(质粒) capsule(荚膜) spore(芽胞) L -form of bacterium(L-型细菌) pyrogen(热原质) 菌落 disinfection(消毒) sterilization(灭菌) bacteriostasis(抑菌) antisepsis(防腐) asepsis(无菌) phage(噬菌体) virulent phage(毒性噬菌体) lysogenic phage / Temperate phage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 transformation(转化)、 transduction(转导) Conjugation(接合) BCG (卡介苗) protopast fusion(原生质体融合) transposon Tn (转座子) 医院获得性感染 normal flora(正常菌群) microdysbiosis(微生态失调) toxemia(毒血症) septicemia(败血症) bacteremia(菌血症) pyemia (脓毒血症 ) invasiveness(侵袭力)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品)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动免疫) DNA vaccine (DNA疫苗,核酸疫苗) subunit vaccines(亚单位疫苗) toxoid(类毒素) SPA SLO 凝固酶 抗“O”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 BCG(卡介苗) 动物源性细菌 人畜共患病 串珠试验 波浪热 卫星现象 异染颗粒 Actinomycetes (放线菌) sulfur granule (硫磺样颗粒) mycoplasma (支原体) mycoplasmal pneumonia (支原体肺炎) rickettsia (立克次体) 虱传斑疹伤寒 鼠型斑疹伤寒 Well-Felix reaction (外斐反应) chlamydia (衣原体) elementarm body (原体) inclusion body (始体) spirochete (螺旋体) 钩体的显凝试验 virion (病毒体) virus (病毒) prion(朊粒) defective virus(缺陷病毒) abortive infection(顿挫感染) inclusion bodies (包涵体) interference(干扰现象) inclusion body(包涵体)

第13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3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重点:转座子的类型、转座的分子 机制和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难点:转座子的分子机制。 第一节转座因子的发现与 分类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二、DNA转座 三、反转录转座子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Emerson(1914)玉米种子色素的遗传: 回复突变 花斑 发现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 Rhoades(1938)玉米种子糊粉层色素遗 传:二个基因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基 因a1是一个不稳定的突变基因。其不 稳定性由与之不连锁的Dt基因控制。 McClintock是第一个发现转座子的科学家。 1940年至1950年,McClintock研究了玉米胚乳的紫色、白色以及花斑等三种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发现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这种表型并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由于一种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致的。 McClintock认为原来的C突变(无色素)是由一个“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即解离因子(dissociator)Ds的插入所引起,它可以插入到C基因中。另一个可移动的因子是激活因子Ac(activator),它的存在激活Ds转座进入C基因或其他基因中,也能使Ds从基因中转出,使突变基因回复,这就是著名的Ac-Ds系统。 McClintock根据大量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于1951年提出了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因子学说。 这些转座因子既可以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跳跃。转座因子又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打破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固定”的传统观念,将基因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DNA转座 1、复制型转座 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在原先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因子。复制转座有转座酶和解离酶的参与。转座酶作用于原来的转座因子的末端,解离酶则作用于复制的拷贝。 复制型转座 2、非复制型转座 转座因子直接从原来位置上转座插入新的位置,并留在插入位置上,这种转座只需转座酶的作用。非复制转座的结果是在原来的位置上丢失了转座因子,而在插入位置上增加了转座因子。这可造成表型的变化。 非复制型转座 3、保守型转座 也是非复制转座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转座因子的切离和插人类似于λ噬菌体的整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