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整理

地理整理

地理整理
地理整理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宇宙中的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

2、最基本的天体及其共同的特征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有巨大的质量

⑵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

⑶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卫星:⑴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⑵它的质量比其所环绕的行星小

⑶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彗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分为彗尾和彗头(彗核、彗发、彗云)

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流星体:是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我们将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流星体叫做陨星。陨星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

铁)和石铁陨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四级)分为河外星系和银河系(三级)

银河系分为太阳系(二级)和其它恒星系统

太阳系分为地月系(一级)和其它行星系统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6、河外星系的成员

河外星系包括仙女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小麦哲伦星云等星系以及巨量的星际物质。

7、宇宙年

2.5亿年(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运动,转一周的时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⑴共面性

⑵同向性

⑶近圆性

10、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金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太阳分为内层(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外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与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1年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耀斑)

⑵产生磁暴现象(太阳风)

⑶极光(太阳风)

⑷气候异常(降水量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19、卫星最多的是土星,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木星。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

20、地球成为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的条件

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液态水、适宜的温度

⑵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度的引力、适宜的大气

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季节轮回、岩石风化

⑷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迄今为止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1、月球的环境特点

有少量氮、氖、氩等气体、白天也是漆黑一片、星星格外明亮、万籁俱寂、温差很大、没有生命。

2、月球的地形特点(环形山密布)

⑴表面起伏不平,从地球上看,明亮的地方是高原和山脉,阴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和

盆地。

⑵月面上山岭起伏,月岩裸露,月壤深厚,环形山密布,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

的贝利环形山。

3、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⑴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是一样的,公转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

⑵自转方向、公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4、地球的天然卫星

月球

5、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出现的农历时间

6、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9.53日,称为一个朔望月

7、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太阳、地球和、与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而产生的

8、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

月食:太阳-----地球------月球

9、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日食:新月

月食:满月

10、潮汐的概念

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汐

白天出现的海水升降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升降称为汐

11、潮汐出现的原因

潮汐是地球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地球上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的引潮力造成的。

1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1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大潮:初一(新月)、十五(满月)

小潮:初八(上弦月)、二三(下弦月)

1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⑴加剧海岸的侵蚀作用、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分布

⑵根据潮汐的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

⑶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

⑷利用潮汐发电

⑸海洋运输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宇宙。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环境资源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⑴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1日(23时56分4秒恒星日;24时太阳日)

⑵自转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在南北两极点为0

⑶自转角速度:15°/小时。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处处相等。

2、地轴北端的指向

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4、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逆时针

南极:顺时针

5、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⑴地方时:因各地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⑵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

⑶北京时间: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6、时区划分的方法

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把从西经7.5°到东经7.5°最为零时区(中时区);从零时区开始向东和向西每15个经度就划为一个时区,分别划了十二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作东西十二区。

7、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自东向西:加一日

自西向东:减一日

8、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南半球:偏左

北半球:偏右

赤道:不偏转

9、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⑴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⑵周期:一年(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365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

⑶速度: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慢

10、黄赤交角的度数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11、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12、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的变化规律

⑵季节上变化:

在任何地区,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小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大值。

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时,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小值。

13、晨昏线的区分

地球自转造成地表各处昼夜交替。天文学上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14、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

⑴大陆漂移学说

⑵海底扩张学说:地幔物质从洋脊(海岭)顶部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原有

的大洋板块向两侧推移,海底不断扩张,直至海沟处消亡。

洋脊:大洋地壳新生处;海沟:大洋地壳消亡处。越靠近洋脊,岩石年龄越轻。

⑶板块构造学说:见后面

2、六大板块的名称

⑴亚欧板块

⑵印度洋板块

⑶太平洋板块

⑷美洲板块

⑸非洲板块

⑹南极洲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⑵由于海底扩张,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滑动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陆漂移现象

⑶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⑷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张裂或碰撞,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5、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

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碰撞形成_____________

6、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图例

生长界消亡界

7、地震概念、横波、纵波波速的区别

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释放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

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源、震中距、震中、震源深度等地震要素

⑴震源:通常把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⑵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

⑶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⑷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9、震级、烈度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

⑴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叫震级

⑵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受影响地区的烈度越大;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的影响。

10、地震大多集中于岩石圈板块交界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⑴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包

括西太平洋岛屿和东太平洋的美洲西部地区

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横越亚非欧三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

板块的结合地带。

11、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12、防震措施,生存教育

建设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报地震

13、火山概念

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结果。

14、火山分类

⑴活火山⑵休眠火山⑶死火山

15、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

⑴环太平洋火山带

⑵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

⑶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⑷洋底火山带

16、火山的利用

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许多火山还是旅游观光的场所。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1、岩石的定义

岩石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2、岩石按成因分类

⑴岩浆岩⑵沉积岩⑶变质岩

3、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定义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岩浆岩是

岩石圈的主体。分为岩浆岩和侵入岩。

侵入岩: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在地下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喷出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在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重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构成地壳

表层的主要岩石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矿物成

分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学会根据三大岩石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4、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点及典型的代表岩石

5、各类岩石形成的典型地貌 黄山:花岗岩 张家界:石英砂岩 泰山:变质岩

6、矿物的概念

岩石的组成物质就是矿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7、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前三位) 氧、硅、铝、 8、矿产的概念

大量可利用矿物富集在一起时,就形成油开采价值的矿产

专题7 地貌

1、主要的地貌类型名称(重点我国喀斯特地貌和黄土地貌的分布,黄土地貌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流水地貌。根据景观图判断各种地貌和形成的原因。)

侵蚀、搬运、堆积

5、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

分布地区:石灰岩分布地区、我国西南各省区(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 6、地表和地下的主要喀斯特地貌类型 ⑴地表: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峰林)

⑵地下:石钟乳、石笋、石柱、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地下瀑布 7、喀斯特地貌的利用 ⑴利:发展旅游业

⑵弊: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不利;岩石渗水性强,地下多溶洞,在水利工程建设

时如果选址不当,出现水库渗水、开裂

8、海岸地貌分类

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9、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的主要类型

⑴海积地貌:由泥、沙等物质构成的海岸地带,波浪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沉积在近岸

的浅水带里,形成了沙滩、沙洲、沙堤等海积地貌

⑵海蚀地貌: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粉碎,岩壁

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

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10、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

⑴海积地貌: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⑵海蚀地貌: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11、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海岸线特点及利用

⑴海积地貌:海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利用:港口建设

⑵海蚀地貌: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利用:大型船只泊靠的深水码头

12、风成地貌的形成及分类

⑴形成: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⑵分类:风成地貌风蚀地貌

13、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

⑴风蚀地貌:风力对地面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⑵风积地貌:沙尘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14、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

植树种草和防风固沙是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

15、黄土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

我国黄土高原

16、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

⑴黄土塬(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

⑵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⑶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

黄土地貌的物质来源:风力堆积。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流水侵蚀和切割

17、黄土地貌地区的综合开发治理

植树种草

18、地形图、等高线概念

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貌形态的地图。

等高线: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叫等高线

19、五种地貌类型特点及等高线的特点

20、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判读

⑴陡崖: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⑵瀑布: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同时有河流穿过

⑶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则表示该地为山峰

⑷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则表示该地为盆地或洼地

⑸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由于形似马鞍,称其为鞍部

⑹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就表示是山脊

⑺山谷: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就表示是山谷

(以下21-25点要求是会评价某地的地貌对农业、工程、城市、旅游等的影响)

21、海拔、坡度、坡向、地貌物质组成等对农业的影响

⑴①海拔较低的低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好,因水分条件不同而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

业。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

②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高原,种植高寒作物和发展高原畜牧业

⑵坡度:①平原地区地表宽阔平坦,利于机械作业和农田基本建设,适合发展规模农业

②丘陵、山区地表起伏大,自然环境复杂,适宜发展多种经营。

地表的坡度越大,土壤受侵蚀越强

坡度在3-7°就要采取等高种植

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

坡度超过25°的山地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只适宜发展林业或留作自然保护

⑶坡向:坡向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南坡比北坡接受太阳辐射多,光照和热量条件好;但蒸

发强烈,水分条件比北坡差,林木不如北坡茂盛

⑷地貌物质组成:

①流水地貌中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由颗粒较细的泥沙构成,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

特别有利

②黄土地貌是由身后疏松的黄土构成的,土层厚、持水性好,耕性好,富含钙、磷

等矿物养分,适合农作物生长,但由于黄土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③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22、海拔、地质基础、地表起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⑴海拔

①海拔较高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条件和使用

效益

②在海拔较低的临水地区,由于地下水埋深都比较浅,施工中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和海

水倒灌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防潮、防盐碱的费用

⑵地质基础:水库、大坝、高层建筑、铁路、公路都要求地质基础坚硬

①在平原地区,因土层深厚,地基松软,多流沙层,在施工时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和

防水

②喀斯特地貌区,因岩层的渗水性强,而且多地下溶洞,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如果选址

不当,容易出现水库渗水、大坝开裂等问题

⑶地表起伏:地表起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施工难度和使用效益

①在平原和高原地区,地表起伏较小,有利于工程建设的选址、选线与施工

②在丘陵和山区,相对高差大,地形陡峭,平整成本高,而且易发生地质灾害,不利于大型

③工程的选址和选线

23、海岸地貌对港口建设的影响

⑴海积地貌:形成的平原海岸,岸线开阔,坡度较小,有利于港口建设。但由于泥沙淤

积旺盛,航道较浅,不利于大型船只泊靠

⑵海蚀地貌:海蚀地貌形成的山地丘陵海岸,水深坡陡,适宜建设供大型船只泊靠的深

水码头。但这种码头潮高狼大,泊稳条件相对较差

24、地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⑴地貌影响城市的布局: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 ⑵地貌制约着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格局: ①河谷、山谷中的城市只能线性延伸

②高原、平原上的城市可向四周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扩展 ③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街区则呈立体发展态势 25、地貌与旅游开发

地貌构成了景观的骨架,形成风格各异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群峰林立的张家界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怪石林立、溶洞幽深,是我国云南、贵州、广西自然景观的基本地貌。赤岩险峻的丹霞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各种地貌形态同时为山地避暑、海滨度假、林海滑雪、温泉沐浴、沙漠探险等形形色色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不同的环境。

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识记】

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中的少量的粉尘、烟雾、晶体盐和其它一些固态或液态的化学物质。

二、大气垂直分层

【识记】各层名称

【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三、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理解】

1、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A 、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1)大气对流星体的阻隔作用—“防弹衣”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遮阳伞” (3)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保温被” (4)适度的大气压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 B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则反向近地面,人们将返回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多云的夜晚,有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强,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中高纬度秋冬季节,水气和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常出现霜冻。

补充与拓展: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 太阳高度角

所以一天之中正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最大,一年之中是夏季的太阳辐射强度最大; 全球的太阳辐射强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 大气的透明度和厚度

全球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并不位于纬度最低但是多雨的赤道地区,而且在纬度较低(虽然高于赤道)但是天气晴朗的北非撒哈拉地区。

我国太阳辐射量的最大值也不是在纬度最低的海南而是在青藏高原。因为那里海拔高大

气厚度小,大气稀薄能见度高。(如: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我国太阳辐射量的最小值也不是在纬度最高的黑龙江而是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因为那里受地形影响多阴雨云雾,大气透明度差。(如:贵阳的命名)

专题9 行星风系(C )

一、气压与风

1、气压变化直接原因

①气压: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②原因:地表气温的变化引起的大气密度变化是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 2、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①风的形成:在水平方向,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 ②风向确定: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3、【理解】热力环流: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图

4、海陆风图【简单应用】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明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①确定陆地与海洋的冷、热 ②指出高、低气压 ③画出近地面水平风向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白天风从 吹向 夜晚风从 吹向

5、山谷风图

【简单应用】利用 热力环流原理阐明 风向变化并解释理由

6、气压系统:

①高压系统:中心气压值高,气压值向外逐渐降低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②低压系统:中心气压值低,气压值向外逐渐增高的一组闭合等压线,构成高气压系统。

热 冷

二、大气环流

1、定义:由于太阳辐射的温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环流。

2、 三圈环流 (与气候联系)

(1)记住全球共有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名称【识记】

(2)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理解】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

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⑴高气压:在高气压带,气流以下沉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是地球表面降水较少的纬度带。

⑵低气压:在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云致雨,是地球上降水较多的区域。

★副极地低气压带:来自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锋面。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终年受西风控制的地区,如欧洲西部,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地带的气候特征:赤道低压和内陆信风交替控制的地区,出现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沿海地区大部分处于北纬30-40°之间。夏季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进入地中海地区,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的空气,气候温和多雨,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位置分布规律、成因、地区分布和气候特点【理解】

②受高气压控制

④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简单应用】根据气候图表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气候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和我国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二、东亚、南亚季风的影响范围、形成原因、冬夏风向及性质:【理解】

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

1、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

⑴高压、低压和锋面都是常见的天气系统

⑵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台风的定义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3、寒潮的定义

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

3、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状况、水平气流运动状况、垂直气流运动状况、其控制下的天气状

况及典型的天气实例

上海的寒潮标准为24小时内温度降幅≥10℃,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7℃,日最低气温≤-6℃

6、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初夏向盛夏过渡时期,在准静止锋影响下,产生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称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7、锋面的定义及三种类型

⑴定义:气象学上把冷暖气流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称作锋,气流相遇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⑵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8、准静止锋的定义、出现时间、影响范围、天气特征

⑴定义:准静止锋是指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⑵出现时间: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

⑶影响范围:江淮地区至日本南部(北纬26°-北纬34°)

⑷天气特征: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9、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规律

4、5月在东南沿海,6月中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从7月中旬

开始,在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

炎热的伏旱季节。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 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 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 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 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 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 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 境。、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 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

中国旅游地理重点整理(科学第三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志们,这份资料很详细,可以再你们觉得合适的范围内加以增减,到时候大家自己把字体改小用于。。。。我就不多解释了,大家懂得。还有啊,里面提示大家要看的图不可以忽略啊 重点的三个大区图建议大家要么熟记要么复印书本 旅游地理 导游欢迎词结构 1 代表接待组团社表示欢迎 2 介绍自己介绍其他人员 3 预告行程 4 表示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态度 5 预祝成功欢送词 1 表示惜别 2 感谢合作 3 小结旅游4 征求意见5 期盼重逢 旅游资源调查步骤1 成立调查小组2 确立调查目标 3 收集二手资料 4 制定调查方案 5 准备相关设备 6 制定调查工作计划 7 整理资料分析总结 8 完成景区旅游资源地图编制 9 写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概念分布于广阔的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 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1942年瑞士人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不会永久居留也不是主要从事赚钱的活动暂时性异地性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在其居住地境内居留超过24小时一年以下的人特点异地性暂时性享受性回味性 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吸引旅游者所有因素的总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事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特点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易损性不可移动性 观赏性地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季节性永续性垄断性吸引力定向性 基本特色时间空间经济文化 旅游资源的分类 1 根据资源本身的特性成因差异进行分类 2 根据景区资源的管理等级分类 3 按资源特征与游客等级分类 根据吸引强度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 根据功能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购物型 按形成和属性自然和人文两类 按资源客体属性物质性非物质性无知与非物质共融性 按资源发育背景天然赋存性人工创造性两者兼备的复合型 按资源持续利用潜力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旅游业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介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人们的旅行游览提供服务从中取得经济收益的部门和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有文化性质 旅游业四大支柱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 旅游业特点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涉外性季节性脆弱性劳动与资金密集性 旅行社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导游等服务而取得收入的企业。国外旅行社分为旅游经营商批发商零售商 我国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 旅游饭店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和各种服务汽车旅馆度假商务青年旅社会议旅馆旅游饭店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地位 1 构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 2 取得旅游收入的重要基地 3 体现旅游业服务质量 4 为社会提供广泛

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复习终极版

-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由六大要素所组成的有机的无机的动态的静态的 通过物质和能量联系起来的有机的综合体。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六大要素的形成、发展、演化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特征、分异规 律 第一章:地球 1.简述地球圈层构造: 地球内三圈:地核,地幔和地壳(地震波传播的改变)地球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地貌类型、 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 作用; ④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 3.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①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太阳辐射) 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 面成为 液 +气界面,海底成为液 +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 气 -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③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 质和现象。(地貌) ④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 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 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第二章: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三个尺度:元素、矿物、岩石 (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矿物,矿物又在不同的 结构和构造形成岩石) 简述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并举例说明 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 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如:花岗岩是又地下岩浆喷出和侵入冷却结晶形成。 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如:砾石经过剥蚀,在重力作用或其他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 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https://www.doczj.com/doc/8f10646896.html,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招生目录 系所名称城市与环境学院 招生总数85人。 系所说明推免比例约90%(不含单列项目)。招生总数含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单列项目25人,由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共同指导。本院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生专业及人数 070501自然地理学10 070502人文地理学10 070521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4 070522地理学(地貌学与环境演变) 3 070523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32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 4 071012生态学9 083001环境科学13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考试科目 系所名称城市与环境学院 招生总数85人。 系所说明推免比例约90%(不含单列项目)。招生总数含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单列项目25人,由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共同指导。本院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 (070501) 人数:10 研究方向01.土地科学 02.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03.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04.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05.资源信息系统 06.流域综合管理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④自然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复试为综合面试。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4德任选一门 3 601高等数学 4 872自然地理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在2002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选中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得票率名列全国第一,2006年再次顺利通过评估。该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由资源与环境地理系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负责。 自然地理学教研室是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策源地,也是最早从事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研究的单位之一,林超、陈传康、李孝芳、徐启刚等老一辈教授是学科重要奠基人。在5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坚持综合研究方向,在理论和方法深入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应用,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在地表自然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区域开发与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于中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LUCC成为土地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四个主要方面之一,而且是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已被列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国内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也将陆续起步。以此为突破口,将推动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生态和资源问题的综合研究。以土地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分析为主要突破口,以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态为目标。因此,本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5年来,完成了有关地球表层动态与人地关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质量变化、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自然保护、区域旅游开发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其他项目。上述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工作如退化土地的重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生物气候学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特色方向有:土地科学、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等。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9人。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2010-2012年报录比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 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 ○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 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 6、山系:

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②山地多,平原少; 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 (1)地理位置角度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 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 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 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 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 因素:(1)地理因素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

旅游地理学讲义

《旅游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讲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的问题,分别是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通过讲述,学生对该门课程要有初步认识,尤其对该课程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解,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本章重点是第二节,即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计划用三个课时。 §1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它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1、几个基本的概念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务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扣除的时间是必需的,也是极具弹性的。重点是要理解三个问题: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关于闲暇与休闲的增长和休闲的障碍。 游憩(Recreation):关键在于这种活动是否达到游憩的目的。 旅游(Tourism):关于旅游与游憩的关系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旅游地理学:各国学者出发点不一样,其看法也不一样。 本书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从旅游的本质属性出发探讨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 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K.G.麦克默里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论文。早在1935年﹐英国地理学家R.M.布朗就倡议地理学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游业上。他和S.B.詹姆斯﹑A.S.卡尔森等先后论述了局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基础﹑聚落构成的差异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测定了旅游形态及其经济价值﹐并阐述了旅游形态和旅游设施的意义。40年代E.艾塞林﹑G.F.迪赛对游客客流进行了分析。50年代联邦德国地理学家H.哈恩从游客的性质﹑逗留时间﹑季节性变化方面划分了德意志联邦旅游地类型。可是﹐这段时间内绝大多数旅游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游胜地﹐或限于一般论述旅游的经济意义﹐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讨。 60年代以来﹐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964年﹐加拿大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题库期末考试(最终版)

厄尔尼诺:源自西班牙语,原意“圣婴”,用来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气候分异: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了全球的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即气候分异。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显示土层序列及其组合状况的垂直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白浆化过程:是指在较冷的湿润地区,土壤表层由于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表层铁锰还原,并随水侧向流失或向下积淀,部分则在干季就地形成铁锰结核,使腐殖质层下的土层逐渐脱色,形成粉砂含量高,铁,锰氧化物含量较少的灰白色白浆层。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 生物放大作用:某些物质,尤其是一些进入生物体后难以分解或排出的物质,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地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即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也称为显域土,是指那些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强烈影响的土壤。地带性土壤大多是受不同程度的灰化、铁铝化和钙化作用而发育形成的,剖面发育完善,土壤分布与相应的生物气候带一致。 非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也称泛域土,是指那些土壤发育极弱,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土壤特性主要仍受母质影响的未成熟土壤。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一般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土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地承载力变弱的过程。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地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且非周期性地运动。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海沟:海洋中最深区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深度一般超过6000m 冰川:是陆地表面的一种固态水体,是地表固态降水的积累与演化形成的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系。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层层序律: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北京大学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自然综合体2变性极地大陆气团3综合剖面图4第一河源带 5景观的"省性" 6台湾暖流7土地评价8活跃生长期 9地域系统研究法10海洋空间资源11 垂直地带性12紫色盆地 二、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例释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 2. 自然区划工作的生产实践应用(举例说明). 3.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差别与联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复合式分布规律. 5. 第四纪我国境内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6. 举例说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 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论述"可持续发展论"的地理学原理. 2. 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试论"人-地关系"之我见. 3. 试析1998年长江流域重大洪水灾害的成因及今后的减灾对策. 4. 试析我国风景地貌的旅游价值(举例说明). 北京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概念解释(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地球表层2沉积物的主要类型3热量带 4水位与流量5土壤氧化还原作用6生态因素、生境与处境 二、简述题(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 新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 3. 三角洲的类型及其特征 4. 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 土壤的基本特点、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势及其对农业分布的意义 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一、概况(认真参考地图册146---178页,按顺序随时翻阅) 1、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和省区? 45°N-------准噶尔盆地-(蒙古)-东北平原 40°N-------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北京 35°N-------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秦岭-淮河 30°N-------雅鲁藏布江谷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记住几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落实到地图上) 季风非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800㎜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到青藏高原东南部 400㎜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张家口市—兰州---拉萨附近—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外流区域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南段接近200MM 等降水量线 中国三级阶梯分界线:---一、二级: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秦岭-淮河一线意义? 1)、黄土高原南界; 2)、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800MM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4)、河流有无冰期 5)、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6)、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 二、中国的国土和疆域 1、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及意义?

2、读地图册142页图“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范围? 3、说出我国领土四至点?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34′N)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4、熟读我国14个陆上邻国?说出新疆和云南的邻国?(新疆8个、云南3个) 三、中国的近海 1、比较我国四个海区? 1)、位置最北、面积最小、水深最浅、盐度最低-渤海 位置最南、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盐度最高-南海 2)、全部大陆架--渤海和黄海 3)、黄海-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 4)、东海-我国大陆与我国我国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大陆架最宽。 南海-台湾海峡是南海与东海间的交通要道 2、我国潮滩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分布:40%分布在杭州湾以南沿海省区、60%以上分布于杭州湾以北沿海各省市; 开发利用:浙闽沿海---养殖贝类;苏北沿海---盐业、种植棉花、成为商品棉基地;上海金山石化—填海造陆; 3、我国海岸类型及分布? 杭州湾以北——沙岸或泥岸为主-----海积地貌 杭州湾以南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岩岸为主,水深,多良港-----海蚀地貌 4、我国近海油气田分布?(主要在大陆架) 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浅滩、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油气盆地。 5、长芦盐场的形成条件?台湾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 长芦盐场:北方为沙岸、泥岸,雨期短,春季至初夏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利晒盐; 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山脉的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纬度低、蒸发旺; 6、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前两个条件必写) 1)台湾暖流和黄、渤海冷水团在此交汇,海水易搅动,促使营养物质上浮,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且水温适宜,冷暖水性鱼类在此交汇洄游,数量众多; 2)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大河入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为多种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索饵、洄游场所; 3)海区位于大陆架,海水浅、阳光足,可直射海底,有利海洋生物繁殖; 4)纬度适中,多优良避风港,有利捕捞; 7、潮汐能的分布? 潮汐能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等沿海。

中国旅游地理重点整理(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同志们,这份资料很详细,可以再你们觉得合适的范围内加以增减,到时候大家自己把字体改小用于。。。。我就不多解释了,大家懂得。还有啊,里面提示大家要看的图不可以忽略啊 重点的三个大区图建议大家要么熟记要么复印书本 旅游地理 导游欢迎词结构 1 代表接待组团社表示欢迎 2 介绍自己介绍其他人员 3 预告行程 4 表示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态度 5 预祝成功欢送词 1 表示惜别 2 感谢合作 3 小结旅游4 征求意见5 期盼重逢 旅游资源调查步骤1 成立调查小组2 确立调查目标 3 收集二手资料 4 制定调查方案 5 准备相关设备 6 制定调查工作计划 7 整理资料分析总结 8 完成景区旅游资源地图编制 9 写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概念分布于广阔的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 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1942年瑞士人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不会永久居留也不是主要从事赚钱的活动暂时性异地性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在其居住地境内居留超过24小时一年以下的人特点异地性暂时性享受性回味性 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吸引旅游者所有因素的总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事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特点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易损性不可移动性 观赏性地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季节性永续性垄断性吸引力定向性 基本特色时间空间经济文化 旅游资源的分类 1 根据资源本身的特性成因差异进行分类 2 根据景区资源的管理等级分类 3 按资源特征与游客等级分类 根据吸引强度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 根据功能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购物型 按形成和属性自然和人文两类 按资源客体属性物质性非物质性无知与非物质共融性 按资源发育背景天然赋存性人工创造性两者兼备的复合型 按资源持续利用潜力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旅游业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介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人们的旅行游览提供服务从中取得经济收益的部门和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有文化性质 旅游业四大支柱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 旅游业特点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涉外性季节性脆弱性劳动与资金密集性 旅行社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导游等服务而取得收入的企业。国外旅行社分为旅游经营商批发商零售商 我国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 旅游饭店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和各种服务汽车旅馆度假商务青年旅社会议旅馆旅游饭店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地位 1 构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 2 取得旅游收入的重要基地 3 体现旅游业服务质量 4 为社会提供广泛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简答题答案整理

Short-answer item Year 2001 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答: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地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1)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因此在夏季的时候气温没有内陆那么高,冬季的时候没有内陆那么低。另外,海上的云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多,风速较陆地答,这也能减少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海洋性气候区的最冷月(2月)和最热月(8月)均比内陆落后一个月。 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月和10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缓和,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与秋温。 4)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的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5)海洋性气候的大陆度比大陆性气候的大陆度小。 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共有3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板块生长的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源地震。如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等。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这里是2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用我国的湖泊) 答:依据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如我国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由于没有径流流出,故其盐分比一般的湖要高,因而形成咸水湖。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海洋。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等,洞庭湖有河流径流流入,又有径流流出,经长江最后注入到东海。 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区域地理笔记整理

位置:东经130°—145°,北纬30°—45° 地形: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众多岛屿组成 气候: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八月和二月。 主要资源:日本资源缺乏,较为丰富的资源是森林资源,地热资源和海洋资源 农作物: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发展生物技术,精耕细作,水稻产量达到自给。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老工业区)。新工业区向九州岛(向南)和北海道岛(向北)发展。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人口分布特点: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城市:首都东京(九州岛,“硅岛”) 印度 位置:东经70°—90°,北纬10°—30°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有德干高原,北部有恒河平原及印度河平原 气候: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为高山气候。 河流:印度河、恒河 主要资源:煤、铁、锰等,多分布于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农业:主要作物有稻米(分布于沿海平原及半岛东北部)、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及恒河上游)、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三角洲)和茶叶(半岛东北部山地)。 印度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水旱灾害频繁;粮食需求大 工业区:班加罗尔(印度“硅谷”)、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孟买(棉纺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采矿业、纺织、电力、钢铁、机械、信息技术等 人口分布: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埃及 位置:东经30°,北纬30° 地形:多平原 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00多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 主要资源:石油、铁、长绒棉 农作物:棉花、小麦、水稻和枣椰等 农业区: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近年来,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旅游行为: 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 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 又称专家调查法。 7.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 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 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 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 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应称其为旅游商品。1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 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 闲娱乐产业。 14.城市旅游形象: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 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15.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指对一个旅 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16.旅游区划:按照旅游的某一些方面的统一性(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探讨旅游或旅游的某 些方面的特征及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等重大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 17.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 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是想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18.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 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完整版)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测试卷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气温高低及影响因素的正确叙述是()A.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一月均温大致相等 B.甲地海拔低于乙地,一月均温甲高乙低 C.甲深居内陆,乙距海较近,一月均温甲低于乙 D.甲比乙受冬季风影响小,一月均温高于乙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地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等 B.乙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C.丙地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山脉 D.丁地有我国重要的常规能源基地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3~5题。

3.该地最可能属于 ( ) A .燕山山脉 B .秦岭山脉 C .南岭山脉 D .天山山脉 4.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 ) A .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 B .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 .北坡海拔400—1600米处 D .北坡海拔700米处 5.该山地所处自然带为 ( ) A .森林带 B .森林一草原带 C .草原一荒漠带 D .荒漠带 下图中甲地位于46.3°N 、83.7°E ,丙地位于42.1°N 、 87.5°E ,回答6~8题。 6.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 A .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 .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C .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 .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7.图中丙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 A .森林 B .草原 C .草甸 D .荒漠 8.图中甲、乙、雨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 ) A .依次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依次呈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出地垂直地域分异 D .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 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 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 3189 山峰 等温线 8℃ 26° 28° 100° 102° 104° 3189 4℃ 8℃ 10℃ 12℃ 8℃ 4℃ 5596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2018-2019年考研时,地理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是广大考研学子十分关心的问题,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最新第四轮地理学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排名数据。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共有43所开设地理学类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东师范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术含量高、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地理学分支。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在老一辈的学者,特别是侯仁之院士的努力与开拓下,取得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地理是中国品牌学科,代表中国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内容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注重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传统、地域特征等问题,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民族特色,并与今天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区域管理相结合,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几十年来,在侯仁之院士的带动与指导下,配合北京城市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人-地关系问题,而开拓北方地区环境演变史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大规模治沙工程启动,北大以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从而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文明起源环境机制、原始农业形态、历史聚落分布、农牧业转换机制、北方历史人口特征、半干旱地带城市发展、旅游资源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中,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