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转载】《西方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为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知识挑战,我们需要尽快扩展自己的文化知识视野。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批判和分析的态度,将介绍二十世纪以来影响西方社会、文化的重大文化思想运动和思想流派。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化的发展走向和内在规律,增强辨别西方文化思潮(包括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并了解西方当代学术的一些研究方法,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涌现的几门新的人文学科(New
Humanities)所体现的新研究范式。本课程重点介绍英国的通俗文化理论和青年亚文化现象,力求满足我院学生了解西方青年文化的需求。
由于“西方”是一个容纳了众多地域和文化类型的宽泛的概念,因此只能选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来讲,以法、德、英、美四国为重心。课程采用英文资料为参考教材,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讲授用中文,旨以提高师生理解西方学术原著的精确度和翻译水平。

(小青)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
介绍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化”概念,尤其要激发学生阅读英文学术材料的兴趣。

课时分配 2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第一节 课程简介
一、 课程的定位
1)选修与跨学科问题(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了解“文化”的重要性
2)传媒时代的需要
对于通俗文化(大众文化)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需要了解

二、 主要内容
时间:本世纪,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欧陆和英美有关大众文化的研究
内容:各种思想流派
课程具体内容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国学术界的文化理论
二)“文化与文明”的传统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福柯、威廉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四)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及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
五)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及拉康与福柯
六) 德里达(Derria)与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七)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及詹姆逊
八)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东方主义(orientalism)
九) 女性主义(feminism)与性别政治运动
十)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十一)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与传媒(mass media)

三、 教学方法
外文教材,自学为主,老师的讲解更多从课外加入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 考

察方式

平时小论文与期末开卷考察(翻译并评论)各占一半

第二节 何为“文化”
一、 古代中国有关“文化”的定义
“文”与“象天法地”,自然神秘崇拜,天、地、人三文相关,从外在到内质
“人文”:指人伦社会之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构成的社会网络。“以文教化”。
◆西汉以后, “文化”是与武功相对的治理国家概念,即文教治理的手段。

二、 “文化”概念的现代思想源头
一) 现代以前的“文化”概念
“文化”(拉丁文为Cultura)一词最早的意思是耕种、居住、培育和练习等;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观念的成形――即文化被称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则是十八、十九世纪以后的事情。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所下的经典定义(“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就将文化看成了与自然相对的价值体系。


二) 现代民族国家与“文化”概念
伴随着西欧的民族―国家理念和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展。
民族-大众文化被阐释成一种相对封闭自足的、区别于其它同类的完整而稳固的文化想象,用以支撑民族-国家的精神大厦。

三、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广义与狭义文化观

1. 马克思社会结构观
文化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等并列
意识形态说(依据文化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紧密程度)
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最难理解的层面,也是学习文化概论的关键)

2. 马克思“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相互并行理论(理论基石)
◆ “文化”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人”,是人的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
3. 文化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4. 文化与知识的差别:“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

四、当代西方学术语境中的“文化”概念

“文化”,一个很难找到确切定义的概念(如同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只叫名字,或下定论,而应该了解他的出身、经历、所受过的打击)
1.指“智慧、精神和美学的发展过程”(民族文化想象的连续性、自足性)
2.“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内容很广泛)
雷蒙·威廉斯认为主要指“智慧,特别指艺术实践”
3. “表义的实践活动”(诗歌、肥皂剧、广告等的制作和接受

)。

思考题:
1、 谈谈对本门课的要求。
2、 如何理解“文化”概念的历史变迁。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5:002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二章:意识形态与通俗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引导学生对ideology和popular
culture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辨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意义。让学生动手翻译,尽快进入英文语境。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意识形态
一、文化≠意识形态
文化,不是一个实体的领域,而是一个实践和行为范畴,是表义和指意的活动,生活和行为的方式。
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概念,“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

二、五种意识形态概念
1.某些特定人群所表白的理念体系;
2.表示某种掩盖、歪曲、隐瞒(masking, distortion, concealment),是一种虚假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
3.“意识形态形式”:表现世界特定表象的方式。电视小说、流行歌曲、故事片,肥皂剧)。
4.Louis Althusser 提出的新意识形态理论。
5.Roland Barthes 所用的“myth”一词,指含义(connotation),传达 unconscious。不由自主的联想和认同。

三、总结
culture 与 ideology 的差别,在于后者明确强调政治。但两者都与政治和权力相关,因此,谈通俗文化,并不仅仅是讨论休闲和娱乐的。

第二节 通俗文化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一、“通俗”与语境
“popular”(通俗的)一词在Raymond Williams看来,有四种普通的“通俗”意义:
(1)“深受大众喜好的文化”(well liked by many people”)
(2)“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inferior kinds of work”)
(3)“有意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work deliberately setting out to win favour with the
people)
(4)“大众为自己创造的文化”(made by people for themselves)

二、“通俗文化”的定义角度
一)数量指标(quantitative index):人数的多少
二)以high culture来定义popular culture.
三)用“mass culture”来定义通俗文化
四)用“人民的文化”来定义
五)用Antonio Gramsci的“霸权”(hegemony,领导权)概念定义。
新葛兰西主义(Neo-Gramscian)
六)用后现代主义来探讨通俗文化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差异的消失;商业与文化艺术品界限的消失与混同

三、总结
不同定义的共同之处:伴随着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和城市化(urbanization)而

兴起的文化。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两种:共通文化,与上层文化
工业革命之后:雇员与雇主关系改变(现金交易);都市化与居住区的分离;法国大革命的反作用,遏制激进主义,为通俗文化创造了更多广阔的空间。

四、作这他者的通俗文化
没有统一的单一的定义,方法显得更加重要;本书描绘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的复杂接触及其遇到的许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例: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

思考题:
1、 至少列出四种“意识形态”的定义。
2、 如何理解“通俗文化”的含义。

习作:
翻译教材第8页下方的那段总结文字,要求准确流畅。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6:003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三章 “文化与文明”的传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英国文化传统中有关“文化与文明”的对立,了解影响当代英国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家及其思想脉络。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和影像赏析
第一节 通俗文化在英国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和城市化(urbanization)

二、工人阶级文化的出现与意义
common culture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纯粹属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也不复存在。
精英的经典文化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商业的、工业(利润),削弱文化凝聚力;一是工人阶级直接挑战文化权威。
城市工人的政治和文化运动――宪章运动(Chartism)。
在都市中第一次出现了被统治阶级的文化,第一次出现了对于通俗文化的政治研究。

第二节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一、 时代背景及方法论意义
开创了一种看待通俗文化的传统和特殊的方式,一种将通俗文化定位在整个文化领域当中的方式――“文化与文明”的传统。1860-1950 。

二、阿诺德所说的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意思:
1) 认知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论的手段;(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能力)
2) 是一套知识;(最美好事物)
3)
是将知识运用于“心灵和精神的内在状态”;“照料(minister)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精神”;(在心灵和精神内部对于最美好的事物的实施application)

4) 不是通过驱除邪恶助人,而是通过让人自己去主动所示文化来改良精神:文化是对文化的追求:“有教养的无为(cultivated
inaction)”。(对最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关于文化与无政府(anarchy)
一)在阿诺德看来,通俗文

化与无政府成了同义词,他相信无政府带来的政治危机是伴随1867年城市男性工人进入政治舞台开始的。
无政府:特指工人阶级现实文化的分裂性或破坏性(disruptive nature)。
“粗鲁”、没有教养、未开化的

四、关于工人阶级与无政府:文化与强制

五、阿诺德的地位的价值
一)阿诺德是第一位关注通俗文化的理论家,便他关注的并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等级和文化差别对于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意义。
二)阿氏精英主义(elitism)理论的局限
三)阿氏理论对通俗文化理论的限定性影响
第三节 利维斯主义(Leavisism)
一、利维斯主要著作
与阿诺德有继承关系,Leavis的著作跨越了将近40年的时间,他对于通俗文化的态度体现在《大众文明和少数文化》(F.R.
Leavis)、《小说和阅读的公众》(Q.D. Leavis)以及《文化与环境》。名著《伟大的传统》(The Great
Tradition,1948)

二、利维斯主义的立论基础:
建立在一种假定之上:文化历来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三、“文明”与“文化”的对立
“文明”和“文化”成了一组相互对立(antithetical)的术语。权力和权威感被从文化中分离出来。

四、对当代通俗文化的激烈批判和对逝去的黄金时代的赞美
“有机共同体”(organic community)的丧失
劳动与娱乐:为工作而工作(过去,再创造recreation)与为谋生而工作(现在, 幻灭decreation)的区别,一种积极的传统文化消失了。
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 健康的个体
平庸单调的市郊文化 不健康的日常文化

五、利维斯主义的贡献及局限
第一次将以前用于“严肃”作品的文学分析方法用之于通俗文化的研究,并对种种文化现实提出了激进的批判。
精英主义的缺陷:过去被描绘成一个文学的神话(英格兰伟大文化传统),通过传播文学经典来挽救消失的权威,培养起一批有教养的公众,抵抗野蛮的大众文化和大众文明。

第四节 美国五十年代的大众文化讨论
一、美国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的理论
intellectual:指那些从事学术、研究并具有社会公共关怀和批判力的人。
两条传统:法国左拉;俄国贵族知识分子;
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

二、五十年代争论的主要立论点
Ross总结的三个代表性论点
1. 美学-自由主义(aesthetics-liberal)立场;
2. 合作-自由主义(corporate,社团的)或进步-进化立场;
3. 激进的社会主

义的观点,大众文化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

三、有关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一)悲观的pessimistic批评
(P.29最下方引用的这段话让学生翻译)
二)Gilbert Seldes(乐观自由主义者)肯定多元性的同时也厌恶大众文化
但他不同意“文化怀旧者”,并不对过去理想化
三)Edward Shils问题在于知识分子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
四)Leslie
Fiedler的看法更乐观的(optimistic),他认为大众文化是源自美国的特定文化现象。谁要是反对大众文化,他就得反对城市化、公众教育和民主。

他认为这并不是完全消极,而表明了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从中看到了解放个性和社会内在潜力的积极一面。“阶级”一词由对立到非对立的non
antagonistic差异并存。文化选择和文化消费成为阶级隶属和差异的双重标记。由阶级对抗到阶级多元性的选择。

四、总结大讨论的成果
有关大众文化的辩论成了建构封锁和遏制的冷战意识形态的场所,美国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并有可能促成世界上最好的大众文化的出现。
本章总结:他者的文化
这一传统有很多缺陷,一方面为通俗文化研究创造了教育空间,另一方面又阻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讨论和思考:电影《阿甘正传》和《费城故事》赏析
《阿甘正传》的反讽与历史呈现
小说原名Forrest Gump,作者是Groom, Winston,London: Black Swan1994.
电影《费城故事》反映的西方社会深层问题
作业:
翻译p.21所引Cleridge和p.22-23所引两段阿诺德的话,深入理解英国文化――文明传统。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6:004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四章 文化主义(culturalism)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英国文化研究几位创始者Richard Hoggart, Raymond Williams, E.P.Thompson,和Stuart
Hall的基本理论立场和观点,结合学生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化对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认识。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文化主义”(culturalism)一词的由来:
Richard
Johnson(曾任CCCS主任)杜撰“文化主义”一词。指Thompson、Hoggart和Williams等人的著作,Hoggart和Williams与传统的利维斯主义,E.P.Thompson马克思主义都有决裂。


二、主要的理论家
四位:Richard Hoggart, Raymond Williams, E.P.Thompson, Stuart
Hall奠定了文化主义的基础文本,在英国形成了最有活力、最有本土特色,同时又有建制支持的思想流派。共同对Leavisism传统的继承,左倾利维斯主义

和马克思的混合。


二、三大代表作:
The Uses of Literacy ,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Long Revolution.

三、共同的方法论特征
P.37:
将他们联结为一体的是一种方法,即坚持通过对某一社会的文化――一种文化的文本形式和有记载的实践――进行分析,可以重建(恢复)生产和消费该社会的文化文本和实践的男女老少们所共享的规范的行为和思想体系。

对主动创造文化的“human agency”的强调
第二节 理查得·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

一、 本书(Richard Hoggart,The Uses of Literacy)简介
分两部分:
一是“旧”秩序(30年代,童年时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一是“新”(50年代的大众娱乐形式的文化)
二、对于30年代工人的美学观的评述
他所认为有工人阶级的美学观念: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有浓厚的兴趣,享受日常生活,并不是要逃避日常生活。

三、对于50年代的通俗文化的评述:破坏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
五十年代的大众娱乐文化却在削弱这种健康的审美追求。娱乐文化:腐败的伶俐、不正当的诱惑、道德的逃避,没有真正启迪人的身心的东西。
1)工人阶级的文化消费
2)年轻一代体现的堕落文化症候
但他对大众文化的进程并没有完全失望。但忧虑文化征服(subjection)比经济征服更难反抗。

四、霍加特与利维斯的异同
与利维斯一样,都假设了一个文化衰落的话题,将美好的过去 / 糟糕的现在的二重对立,都将教育看成抵制大众文化诱惑的手段。
但霍加特对工人文化有细致的关注和赞扬的。利维斯极力反对和批驳的1930年代文化正好是霍加特所推崇的东西,这一点又与利维斯不同。他拒绝接受利维斯的“许多内在的文化评价”,但依然延续了他的传统并在树立一种新的传统,只不过渴望改变这种传统。

第三节 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
一、威廉斯简介(Raymond Williams ,1921-1988)
见冯建三的“介绍”:出身工人阶级,考进贵族大学剑桥,并在牛津和剑桥取得学术声誉。在大学任教时自愿献身劳工成人推广教育。
重大贡献: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强调他对文化主义和大众文化研究的贡献

二、对“文化”重新下定义
1、“理念”或“理想”,完美的状态,文化分析的作用是在生活和作品中发现和描述永恒秩序和对普遍的人类状况具有永久参照的价值;
2、“文献记录”,有记录的文化作品或实践,批评性分析与评价;
3、“社会”的文化,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这第三种定义引出

了三种思考“文化”的方法:
A .人类学(anthropology) 认为,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描绘;
B .表达某种意义或观念;
C .文化分析的作用是“澄清某种生活方式和某种文化中清晰和含蓄的含义和价值”。
涉及对生活中某些因素的分析,构筑了文化主义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步骤。

三、文化分析
P.45中间一段所引,就是对文化理论的明确定义,将文化的“复杂组织“当成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看待。

四、威廉斯的突破
a) 文化是一种实践活动:生产、做生意、政治、养家一样
b) 文化是“普通”男人和女人的日常的“生活体验”,与利维斯传统的决裂
c) 对通俗文化的态度(对工人阶级)的改变(发现其民主性)
第四节 E.P.汤普森 Stuart Hall及CCCS的建立
一、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成书于1963年)
一)“阶级”
关键词:阶级、生产关系、利益、阶级意识、认同
“工人阶级出现在它自身的形成中”,是一种“历史的historical现象”。阶级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个人的体验),但将体验转换成阶级意识却必须是由创造历史的人来完成的。

二)研究阶级的方法
阶级作为社会的和文化的构成,应该研究其形成过程。
1. 重建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工人阶级的激进传统;
2. 不同工人阶层在工业革命中的社会文化体验;
3.强调工人阶级自我创造过程(不只是被创造)

三)得出结论有二
1.1790-1830年间,最显著的事实就是“工人阶级的形成”;
2.这可能是英国所能领悟的最杰出的大众文化。

四)主要贡献:
历史记录(account)的本质:不是抽象的政治、经济过程,而记载的是“普通人”的体验、价值、理念、行为、欲望。
大众文化成为反抗和抵制那些从工业革命中得益的人的一个场所。
打破“精英历史”写作,写底层历史的范例。

五)与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不承认自己是“文化主义”,反对对于文化主义的否定理解,强调文化的能动性,即强调工人的能动性和革命性。

二、Suart Hall和Paddy Whannel
一)所提出的问题
通俗文化进入课堂的严峻问题(NUT大学教师联合会的争论):个人责任
二)如何应对通俗(流行)艺术
引入新的概念定义“通俗文化(popular art)”来解决理论难题
三)从青年文化看通俗艺术文本与接受者的互动关系
从更全面的方位来看青年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工作、政治、家庭、道德

信仰。青年人的社会心理、想象等等,认同(略)

三、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建立和文化研究实践
1964年成立,霍加特任第一任主任,后霍尔接任,霍尔79年离开该中心。
经历了从阶级、种族、性别到身份等因素为主要对象的研究阶段。
从建制上讲,从英文系脱离,后又与社会学系联合招生,直至2003年底,该中心被迫解散。

思考题
1.简述雷蒙·威廉斯有关“文化”的论点。
2.英国文化主义思想的重点。

习作
P.40-41引用的Raymond Williams的一段话,特别有说服力,请翻译出来。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7:005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五章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结构主义思潮的内在线索,对索绪尔语言学和罗兰·巴特符号学有一定的理解,并要求学生选择一定的大众传媒文本进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
课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和影像赏析
第一节 概述
一、 结构主义是分析方法,而不评价方法
(The method is analytical, not evaluative )
二、是一种研究文本和实践的方式
三、由索绪尔那里衍生,由巴黎五巨头发展而来的具有方法论辐射意义的思潮
forerunner: Swiss linguist Ferdinand de Saussure (弗迪南德·德·索绪尔)
代表人物(Exponents):
①Louis Althusser(路易·阿尔都塞) in Marxist; 马克思主义
②Roland Barthe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
③Michel Foucault in philosophy and history;哲学和历史
④Jacque Lacan in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
⑤Claude Lévi-Strauss in anthropology 人类学
⑥and Pierre Macherey in literary theory. 文学理论
四、结构主义者的共通点:同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
[补充: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为现象背后必有深层规则,由种种要素决定,它的方法论特征:Wholeness;Transformation;Self-Regulation

第二节 索绪尔
一、 Saussure (1857-1913)简介
《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Students of his wrote it from their notes of his lectures between
1906-1911.

二、signifer/singnified 能指/所指
索绪尔将所有的符号(语言)分为两部分来分析:
sign = signifier + singnified
一)符号的任意性(Arbitrary Nature of Signs )
二)能指的线性(Linear Nature of the Signifier (线性)
语言系统不只是依靠能指与所指的对应,还依赖于一种差异的和相关表达的过程。syntagmatic axis(结构语段轴心)


三、Synchronic / Diachronic 共时/ 历时
一)索绪尔区分了两类研究语言学的理论方法:
历时的(diachronic approach)和共时的(synchronic approach)
二)他认为共时的方法建立语言学科学(science of linguistics)的必需,这直接影响到结构主义的方法

四、Langue / Parole 语言/ 言语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结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
1.语言:Langue refers to the system of language; the rules and conventions
which organize it. This is language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2.言语:Parole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utterance, the individual use of
language.
3.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就象国际象棋比赛(game of chess)中的比赛规则和实际比赛(the rules of the game and an
actual game of chess)。
无规则比赛无法进行,但在实际比赛中又规则又隐蔽。
结构和呈现,结构同质性使呈现的异质性成为可能

五、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两大思想贡献
1. a concern with the underlying relations of cultural texts and
practices,
2. In other words, cultural texts and practices are studied as ‘analogous"
to language.
总结:The task of structuralism, therefore, is to make explicit the rules and
conventions (the structure) which govern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acts
of parole).
第三节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一、 法国结构主义的历史语境
1.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为反驳背景的。
2. 结构主义在对待语言的、精神分析及现象学以及知识分子的“介入”实践等方面对存在主义均构成挑战。

二、Claude Ievi-Strauss(1908-)简介: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发展了结构人类学。长期在巴西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和讲学代表作 The Raw and the Cooked, The Savage
Mind,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and Totemism.

三、 结构人类学
1.神话学(mythology):对索绪尔语言学的运用
潜在的交流规则与语言学
神话素(mythemes)与音素(phonemes)或 词素(morphemes)
2.对神话结构的语言学分析
3. 神话结构的社会文化功能
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类似于语言学的结构,寻找各个要素背后的规律
第四节 Will Wrigh运用结构主义对西部片叙述结构的分析
一、 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对西部片的结构要素进行整理
西部片中常见的几个结构要素构成二元冲突
Hero Society
Outside society Inside society
Good Bad
Weak Strong
Wilderness Civilization

二、对西部片的叙述结构进行整理
叙述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the progres

sion of events and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s)事件发生的过程及解决的办法,类似于句法结构

三、赏析电影《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提示:与旧的西部片的异同
第五节 罗兰·巴特《神话学》(Roland Barthes: Mythologies)
一、生平著作Roland Barthes(1915-1980)
才子型的个人化写作风格, 对流行文化的敏锐与细腻感受,法兰西文化的优雅
著述广泛
1) Writing Degree Zero(1953)
2)Mythologies (1957)
3) The Fashion System(1964)
4) S/Z
5)A Lover's Discourse

二、巴特创立符号学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类似于书写系统、聋哑人的手语、象征性礼仪、套语及军事信号等等……出现一门研究符号在社会内部使用情况的科学,是可以理解的……我将这一门科学称为符号学”。(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igns that express ideas, and is therefore comparable to a
system of writing, the alphabet of deaf mutes, symbolic rites, polite
formulas, military signals, etc ....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life of
signs within society is conceivable... I shall call it semiology.)

三、神话学的分析目标:揭示大众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隐秘
(黑人青年士兵向法国国旗敬礼这一神话图景呈现了什么秘密)
四、神话:意识形态的生产和消费
He claims that it is at the level of secondary signification or
connotation that myth is produced for consumption. By myth he means
ideology understood as a body of ideas and practices, which by actively
promoting the values and insterests of the dominant groups in society,
defend the prevailing structures of power.

五、神话的去历史语境性(解政治性)
His argument is that 'myth is constituted by the loss of the historical
quality of things: in it, things lose the memory that they once were
made'. It is what he calls 'depoliticized speech'.

六、神话:影像、音乐与文字互动(MTV及广告片)

思考题:
1. 索绪尔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2.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关系。

习作:
1.以结构主义符号学观点赏析电影《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2.选择一流行文化个案进行符号学分析
3.翻译p.26页的句子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7:006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六章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后结构主义思潮与结构主义的内在联系,了解德里达、福柯、拉康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各自所学专业的现存知识体系进行讨论。
课时分配:6学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第一节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差别
一、 后结构主义简介
是一种从结构主义脱胎又超越于结构主义的理论思潮,代表人物德里达、福柯‘巴特和拉康。对后结构主义的理解完全依赖于对结构主义的把握,它对结构主义方法和假定提出质疑,其核心在于不承认有所谓语言、文字的结构。


二、与结构主义的不同处
反驳结构主义的稳定结构说,对阐释的静态稳定性提出挑战。强调语言的进行无尽的意义区分和播撒,各种要素的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生成,否定整体性和中心性。意义的不确定性、暂时性,意义的生成过程。

Signifiers do not produce signifieds, they produce more signifiers.
巴特提出“The death of the author”,强调语言结构自身的生产性和变化
第二节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
一、 简介
1930年生于阿尔及利亚,8
岁进巴黎。具有阿尔及利亚籍犹太人的独到的童年经验,一种不被接纳的边缘感。后来进入巴黎高师之后,他处于很激烈的心灵冲突当中。德里达成了后结构主义的同义词。

主要著作:
《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马克思的幽灵》等

二、 德里达的主要观点
德里达的研究起点:胡塞尔现象学。德里达认为语言本身就有一种作用,既在语言中体现,又面对语言出现。我们永远不是面对在场,我们总是被包围在没有真理、根源、上帝的处境之中。


一) 延异的概念différance
用来描述符号的区分本性,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同、差异(differ);二是延迟(defer),迟一步的差异。这个概念是向着存在场的话语提出质疑。
二) 解构(deconstuction)
对二元对立的概念进行解构(药与毒;好与坏;写与说;纯洁与脏)
三) 能指的播撒、嬉戏,踪迹、增补

第三节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
一、 简介
不仅是精神病学家,还是理论家,从1954到1980年,向各类公众开办了将近30年的公开的学术讨论班。1964年自创学术团体“巴黎弗洛伊德学派”(École
Freudienne de Paris),直至1980年解散。
二、主要理论观点
号召“回到弗洛伊德”,批判性地阐释结构主义,发表出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post-structuralist
psychoanalysis)。
一)天生处于“缺失(lack)”状态与补偿,母体的充分与个体永远向回找,l'objet petit a(小写的客体a)
二)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three determining stages of development:
1) 'mirro

r phase'(“镜像阶段”):想象界(the imaginary)。narcissistic process
(自我与他者的辩证法)
2) 'fort-da' game(转棉轴游戏):象征界(the symbolic)的问题。
对主体性(subjectivity)的重新定位:没有先在本质论的主体性存在
Subjectivity is thus produced from the very processes of language, made
and remade within its patterns and articulations, and not an essential
pre-given as non-psychoanalytic accounts pre-suppose.
3) 'Oedipus complex'(俄狄浦斯情结):碰到性的差异,欲望的终生追寻
欲望是依赖于能指而不断再生和传递,但永远也无法到达自己所期待的完整状态。

第四节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一、 简介
Michel
Foucault(1926-1984):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的思想家”,其学说跨越哲学、医学、历史、政治学、文学和性学等领域。他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理论对人类知识界和思想界造成强烈冲击。1984年死于爱滋病。
《疯癫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azation)、《诊所的诞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临床医学的诞生)、《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七十年代中期后,福柯应邀担任柏克利加州大学的客座教授,全心投入《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的写作。第一卷《前言》于1976年出版,第二卷 《快感的利用》(The Uses of
Pleasure)和第三卷《爱护自身》(The Care of the Self)、也于他临死前出版。

二、福柯作为一种思想风格和气质的象征
他曾说:“毫无疑问,我并不是唯一一个以写作来模糊自己面孔的人。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希望我会保持不变。”
方法论:“当今的哲学――我指的是哲学活动――如果不是关于它本身的批判性思考,又会是什么呢?而且,如果这种哲学仅在于证明人们已知的合理性,而不打算去弄清楚如何以及在什么限度内有可能用别样的方式去思考,它又会是什么?”


三、 主要理论观点
1.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区别:话语(discourse)
2. 系谱学分析(genealogical analysis)
所有的知识都是由话语(discourse)构成的一套话语型构(discursive
formations),这种型构允许某些思考方式,排斥某些思考方式。因此,需要对知识进行考古,考察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
3. 知识和权力:how power operates through discourse and how discourses are
always rooted in
power。权力是一种

无所不在的建构主体的力量,渗透于各个微观层面,除了意识形态机器之外,更重要是通过知识话语来进行。知识是通过话语型构本身具有的选择与排斥规则来完成的。

3. 话语的生产性以及对绝对真理和永恒真理的抛弃。
4. 为疯狂(madness,
folie)、犯罪、同性恋(homosexual)及各种边缘人的生活方式正名:这些称号是强势集团生产出的一套话语(如异性恋[heterosexual]是天经地义的)。

5. “人之死亡”:目前我们对于“人”的认识,所谓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套话语只有两百年历史。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8:007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后结构主义的异同,了解代表人物列奥塔、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对流行文化样式(pop music和
TV)的分析来理解后现代社会景观背后的文化焦虑。
课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第一节 后现代状态及其社会根源
一、后现代是一种状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何为后现代?(无法定义,只能描述)
可以指:认识论方面的反目的论倾向、对“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攻击、战后出生人到中年普遍的感情淡薄、幻想破灭的失望心态、夸大其辞的比喻、表面化的扩散、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的新阶段、对偶像、时尚和编码的痴迷……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元叙事”的怀疑,文化等级制度的崩溃、大学的日渐衰退、新兴微型技术的影响,社会与经济向“媒体”、消费者“或”跨国“阶段的全面转变,“无地方性”与对“无地方性的”批判(全球化文明与恐怖主义,普适性规则与原教旨主义并存),时间对于空间的替换(飞机、互联网)……


二、后现代与1960年代
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反资本主义主义体制(anti-capitalism)和反文明压抑成为时代大潮,东方社会主义和古巴切·格瓦拉的全人类与个体完全解放思想。

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厌恶资本主义和中产阶级的循规蹈矩,提倡新感性(new sensibility)。
曾经具有反叛意义的现代主义者都被尊为“经典”了,现代主义及先锋派被收编为高等教育、学术及文化领域的经典,青年一代面临的社会状况促使他们去反击这一切。

在美国,表现为:反越战、支持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的二次勃兴、反高雅现代派的精英主义、欢迎同性恋解放运动、文化实验主义、替换性戏剧(观众即兴参与)、(嬉皮士友爱大聚会(love
i

ns)、赞颂日常生活、引人亢奋的艺术和令人迷幻的摇滚乐……(电影《阿甘正传》有所展现)

三、理解后现代的途径
从时间、空间、经济生产方式、认知方式或人的心理感受等不同的维度来看,后现代呈现为非常混杂的状态,因此让-弗·利奥塔将其称之为“后现代状态”。
第二节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一、 利奥塔对于后现代的界定
他于1979年在法国出版《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84年译成英文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此书促成了“后现代”一词的流传。
后现代状况是由西方社会中知识地位出现的危机所标示出来的。这表现为对“元叙事(metanaarratives)”的不信任及“合法的元叙事手段的淘汰”。

元叙事:能够为科学立法的权威话语。而科学立法即是被赋予权威的立法者为科学话语和命题提供规定性条件的过程。
列奥塔用“现代”一词指“任何根据某种元话语为自己立法的科学,它们明确求助于一些宏大叙事,如精神辩证法、意义的解释学、理性或劳动主体的解放以及财富的创造”。(p.23)


二、科学话语与元叙事危机
科学进步―――知识结构与性质改变
自50年代末以来:所谓第三次产业革命、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消费社会、计算机技术对科学作为元叙事的合法性构成了严峻挑战。
人们相信科学:不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朝着绝对知识和绝对自由的方面逐渐向前 发展,“目标不再是真理,而是实用性(performativity,表演性)”。

(用实用性来评价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技能,而不再是确立理想。
“它是真的吗?――“它有什么用”?“它会值多少钱?能卖出去吗?”
知识被当成文化资本来关心)
科学家的合理性被功利性更多替代,实践者甚至去承担证明他自身实践合理化的责任。(科学与商业的合谋)

三、后代状况、知识分子角色、学术机构
随着科学话语失去元叙事地位,各门学科话语之间也越来越分离,成为各自相封闭的话语游戏
福柯:普遍性知识分子与专业性知识分子(核专家)
普遍性知识分子自认为是大众或人类代言者,满怀信心地、全知全能地推广普遍价值观。(日益衰落)
专家性知识分子是后现代知识分子,沉迷于微观政治学,突出差异和特殊性。试图推翻一切的定论和公认的“真理”。
元叙事危机为知识的自由发展开拓新空间,促成了“知识分子的新生代”,来自以前被压抑的边缘(种族、性别、阶级

、性取向),主要指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女性、工人阶级、东方人、同性恋者……


四、列奥塔后现代主义观与通俗文化
后现代主义是新生态的现代主义,挑战以前有关高雅/通俗以及所有关于文化的二元“区分”。
后现代文化现象:反叛性与被俘虏性并存
第三节 让·鲍德里亚(Jean Budrillard)
一、后现代主义与符号政治经济学
提出一种社会阶段论:物品生产向信息生产的历史性转折
经济生产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的混合,各种文化制品、形象、表征、甚至感情和心理结构都成为经济世界的一部分。
二、仿真和幻象(simulacrum)
现在处在一个由冶金术的(metallurgic)社会向符号(semiurgic)社会转变的时代,尤其出现了无所不在的仿真假象。
赝品充斥,原版不定,讨论真实失去意义,符号的流通
模仿可能比真实更动人,高度写真主义(Hyperrealism),数字技术
人们理解事件的资源更多来自影像叙述的剪辑和制作
名星与政客的频繁出镜,因为这更易于赢得民心

三、个案分析
现代大众传媒不再是对现实的二度创作,而是模仿和制造它们要传播的现实。
当真实已经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之时,怀旧就显示出它的全部意义
生活与电视的相互混淆与渗透
(梦幻工厂、迪斯尼乐园,大型超市、购物天堂;网络虚拟空间)
第四节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一、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文学流派改变的角度来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在经历了自由竞争和垄断阶段以后,已经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六十年代以来进入多国或跨国资本主义阶段。与之相应,文学也从现实主义经历现代主义,走入后现代主义阶段。

通俗文化被“商业文化”所取代,高雅文化与商业形式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混淆。后现代主义不只是一个风格概念,还是一个划分时期的概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大杂烩式的模仿(pastiche),对历史典故的玩弄,但不同于戏仿(parody)。戏仿还有一定的目的:嘲弄、奚落传统习惯或道德规范。而pastiche是空洞的模仿。

2.一种引用文化,“互文性”文化,平淡或无深度的文化;缺乏历史深度感,玩弄风格而逃避现实,平庸而琐碎的文化
3.彻底商业主义,文化完全成为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彻底“美学化”
4.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

三、文化解放的可能性
大众的麻木与

被动,无所不在的商业与拼贴文化,流行文化俘虏了个体身体的每个部位。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与价值多元论(pluralism)
一、 后现代的典范样式:音乐与电视
说唱音乐、街舞、排行榜、随身听
娱乐与商业操作、互文性、拼贴性、剪辑组合、支离破碎

二、阐释的危机:差异的消失
高雅――低俗; 过去――现在; 历史――怀旧
虚构――真实;
为什么、为谁,通常都是如何被阐释的

三、价值多元论
1、后现代主义冲击着所有
“本质的(intrinsic)”、“客观的(objective)”、“绝对的(absolute)”、“普遍的(universal)”、“先(超)验的(transcendent)”的标准,使得经典的标准都成为可质疑的问题。

2、但也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即在特定时期掌握文化权力的人决定着“选择的传统”,提醒我们注意文化经典与权力的关系。
3、反抗的快乐与狂欢,创造新型文化关系的可能性

四、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趣味区分、文化资本和文化权力
制造不同趣味并掩盖背后的经济政治权力关系,使后者拥有合法性
文化消费的区分功能与维持功能
思考题:
1、“后现代状况”主要具体在哪几方面?
2、选择一个案来说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8:008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与学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衔接,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倾向,对其中两大流派:葛兰西―阿尔都塞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有相对清晰的了解。
课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第一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
一、 不同于其它哲学的核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以革命理论来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方法:所有文化都应被置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当中去分析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但最终受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权力有直接关系

三、意识形态的掩盖和合法化功能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性质
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社会政治分析,揭露其背后的权力支配关系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ool)
一、 学派概况
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相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所发展的一套理论,1923年建立(由一位红色资本家Weil家族资助,独立于官方和大学体制),1933年迁往纽约(附属哥伦比亚大

学),1949年迁回德国。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
经历了三个时代,就有三代代表人物
第一代: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泰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里奥·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和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年) 《工具理性批判》、(1967年)、 《批判的理论》 (1968年)、
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年)等。
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1949年)、《黑格尔研究三讲》 (1963年)、 《否定的辩证法》
(1966年)《社会批判论集》(1967年)、《美学理论》。
沃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抒情诗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文化革命与造反》
第二代:于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识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还从事欧盟宪法的制定
第三代:霍耐特(Axel Honneth),《关于社会研究所的未来》

三、批判理论
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结合,被称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1937年发表,“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不同,霍克海默认为“哲学的社会功能就在于批判当下普遍流行的东西”。
批判理论则力求从外部批判社会的缺欠,对研究者自身所处的位置也应该有反省

四、文化工业
1944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创用了“文工业”(culture
industry)一词,指电影、广播、杂志、音乐、报纸等大众文化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文化与资本结合起来,并服从于资本的商业利益。同时,文化与技术结合起来,并服从于技术的统治。生产出的都是“标准化、老套、保守主义、虚伪、受操纵的消费品”文化。


五、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同质性(homogeneity)与欺骗性
大众文化中只有“一致性(conformity)”,大众被欺骗
以娱乐和信息为主的文化工业阻碍了政治想象力的形成,以满足虚假欲望的手段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它提供满足,而不刺激思考欲望,成为精神鸦片。
第三节 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
一、概述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革命哲学家。家境贫寒,读书刻苦,大学未毕业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受法西斯迫害入狱,直至1937年获释,不入离世。忍受多种病症和监禁折磨,保持了纯洁伟大的人文精神和革命节操。

《狱中札记》是他在狱中所写的大量笔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

二、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导权
将上层建筑划分为有鲜明强制性的和没有明显强制性的两类机构:
1.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由政党、教堂、工会、教会、学校、家庭、学术文化团体、俱乐部和各种新闻媒体等构成,以意识形态或舆论方式得以维持。

2.政治社会(political society)或“国家”, 政治社会的执行机构是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采取的是强制暴力形式。
3.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理论,即与政治社会当中的“政治领导权(political
hegemony)”相对应,在市民社会同样存在“文化领导权(cultural hegemony)”或“精神的和道德的领导权(intellectual
and moral leadership)”。

三、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
葛兰西将革命过程中的知识分子区分为传统的和有机的两种类型。
“有机的知识分子”与反对统治阶级的各个集团建立有机合作关系,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领导权。资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依靠自己的文化领导权让来自于各个阶级的民众逐渐顺从和接受资本主义的社会理念,而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则领导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争夺阵地的战斗。


三、葛兰西与英国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狱中札记》英文版1971年出版,左派们从中看到了斗争的可能性和力量
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抵抗问题
第四节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简介:
1918年生于阿尔及利亚,1939年考入巴黎高师,卷入二战被俘。1948年起在巴黎高师任教。影响大批法国青年学生中。1980年精神分裂,杀妻;1990年离世。

代表作:《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列宁和哲学》等等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简称ISA)
国家权力的实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在两种国家机器中进行:
一种是强制性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前者包括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
后者包括宗教的、教育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的、传媒的(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的(文学、艺术、体育比赛等)等诸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劳动力再生产与主体建构和身份认同
意识形态把个体召唤(interpellate,质询、询问或叫喊)为主体。
家庭、学校、教堂


四、文艺与意识形态(复杂性)
一般的文艺就是意识形态,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的文艺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伟大的艺术却发挥着批判现实和解放人性的意识形态功能,它们总在迫使现存的支配性意识形态暴露窘相,力求激荡受众对于生命的强烈体悟,对于阶级压迫的猛然震惊。


五、“症候式阅读(symptomatic reading)”与文学批评

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oversight)”,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辩论出缺乏的东西,在充满文字的文本中间发现空白的地方。我们需要某种完全不同于直接注视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有信息的(informed)注视,是由视域的转变而对正在起作用的视野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把它描绘为问题框架的转换。



思考题:

1.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你有哪些启示?
2. 阐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



发言者发表于 2005-07-31 09:18:009楼
jjrousseau
(小青) 第九章 女性主义(feminism)和性别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概况,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女性思潮达到较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对西方性别理论和性政治有所了解。


课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含义及沿革
一、女性主义释义
“feminism”一词既指女权理论,又指女权运动。作为运动,一般译作女权,作为学术思潮,一般译为女性主义
按《布莱克韦尔政治思想百科词典》的说法,“‘女性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词……它关心妇女的地位……现代女性主义的语言和目标出现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后,它追求妇女的权利、性别平等,并对‘妇女’一词重新定义”。大约是在1910年进入英语词汇,有两个主导思想,即妇女作为人的解放和作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标是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完全发展的一切障碍”。


概括:女性主义就是基于天赋人权而产生的、以男女平权或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它指导了实践(女权运动),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批判和发展,并最终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潮。


二、历史沿革
始于18世纪末期的女权主义运动,先后在法、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影响波及全世界,呈现出兴起——衰落——再度兴起的阶段性;与女权主义运动相携共生的女权主义理论,在指导、总结女权运动的同时,也经历了激进——受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