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

技术要求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目录

前言

本标准是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系列技术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1)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2)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与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3)家庭网关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本标准是根据陕西广电网络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用于规范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和用户界面等内容。随着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还将制订后续的相关标准。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基本应用和用户界面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广电网络中使用的家庭网关设备e+-B、e+-C和e+-D。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总体要求

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物理媒质相关(PMD)层要求

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传输汇聚(TC)层要求

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ONT管理控制接口(OMCI)

要求

RFC 213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RFC 2132 DHCP选项及BOOTP供应商扩展

RFC 2327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RFC 2373 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

RFC 2460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

RFC 24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RFC 2472 IP Version 6 over PPP

RFC 2516 以太网上传送PPP协议(PPPoE)

RFC 2617 HTTP Authentication: Basic and Digest Access

Authentication

RFC 2663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 Terminology and

Considerations

RFC 3261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RFC 3262 Reliability of Provisional Response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3263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Locating SIP Servers RFC 3264 An Offer-Answer Model with 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SDP)

RFC 3311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UPDATE Method

RFC 3312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3315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RFC 3325 Private Extensions to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for

Asserted Identity within Trusted Networks

RFC 3326 The Reason Header Field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3361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for-IPv4)

Option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ervers RFC 3428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xtension for Instant

Messaging

RFC 3489 STUN - Simple Traversal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 (NATs)

RFC 3515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efer Method

RFC 3550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RFC 3633 IPv6 Prefix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version 6

RFC 3646 DNS Configuration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RFC 3925 Vendor-Identifying Vendor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version 4 (DHCPv4)

RFC 3960 Early Media and Ringing Tone Generation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4028 Session Timer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4730 A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vent Package for Key

Press Stimulus (KPML)

RFC 4861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

RFC 48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RFC 5072 IP Version 6 over PPP

RFC 6334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Option for Dual-Stack Lite

IEEE CSMA/CD访问方式和物理层规范

IEEE 无线局域网媒质访问控制层及物理层标准

IEEE 媒体访问控制(MAC)网桥

TR-069 CPE WAN Management Protocol

TR-098 Gateway Device Version Data Model for TR-069

TR-104 Provisioning Parameters for VoIP CPE

UPnP IGD 通用即插即用标准(综合网关设备)

3.缩略语

4.设备总体定义

1.1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家庭网关是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接口单元。

TCMS(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是家庭网关业务的部署和控制平台,也是家庭网关设备的远程管理平台,通过它既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上的数据、语音、高清互动、QoS 等功能进行部署、管理和控制;又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状态查询、故障管理、设备配置和软件升级。

家庭网络内部各种终端通过家庭网关的用户侧接口与家庭网关进行通信,家庭网关对经过其的数据和应用进行转发、控制和管理,并通过网络侧接口与业务平台和TCMS进行交互,实现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通信,提供各种可管理、可控制的应用。

1.2接口定义

a) U 接口

U 接口是家庭网关和宽带接入网的接口,采用以太网、EoC、EPON、GPON、CM等接入技术,同时传递接入认证、QoS 适配等的控制信息。

b) T 接口

T 接口是家庭网关和各种应用终端或布线终端的接口,实现家庭网关对家庭应用终端的设备发现和统一管理;其中家庭网关与语音终端的接口传递注册和注销等控制信息和媒体流,家庭网关与机顶盒等终端的接口传递设备管理信息和数据流,家庭网关与外置 AP 等布线终端的接口传递设备管理信息和数据流。

c) M 接口

M 接口是TCMS和家庭网关之间的逻辑接口,采用 TR-069 系列协议,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管理、配置、软件升级、性能统计、故障诊断等功能。

1.3设备形态

频段为可选参数。

以下按照接口、功能、安全、管理和维护、性能、运行环境、软硬件、基本应用、家庭网关界面等方面对各种类型的家庭网关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规范的附录 A 按照家庭网关(e+)形态对这些要求进行了汇总。

5.物理接口要求

1.4网络侧接口要求

网络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至少应是10/100 Base-T Ethernet接口,应符合IEEE+标准,应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宜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

宜采用100/1000 Base-T Ethernet接口。

应符合IEEE EEE标准。

EOC接口要求

应符合《陕西广电网络模块化EOC设备技术规范》

CM接口要求

待定

EPON接口要求

待定

GPON接口要求

待定

1.5用户侧接口要求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至少应是 10/100 Base-T Ethernet 接口,符合 IEEE+ 标准,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宜采用 100/1000 Base-T Ethernet 接口。

应符合IEEE EEE标准。

WLAN接口要求

应符合 IEEE 协议(详细要求见),并且通过 Wi-Fi 联盟互操作性认证。

USB接口要求

应符合 USB 规范,应支持 Full Speed 速率要求,可以支持 Hi-Speed 速率要求。

当家庭网关具有 1 个 USB 接口时,在 USB 接口外接 1 个 USB 设备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 500mA;在 USB 接口下挂 USB Hub 的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能达到 1000mA。当家庭网关具有 2 个 USB 接口时,每个 USB 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 500mA。

USB 接口应支持 USB Mass Storage 类下定义的所有的子类及传输协议,须能识别并加载标准的USB Mass Storage 类设备;应支持 FAT、FAT32、NTFS 的分区格式。

用户侧电话接口要求

至少提供一个 FXS 接口(采用 RJ11 形式),应符合 YDN065《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要求。每个FXS接口应支持4部普通电话机同时接入且功能正常。

6.功能要求

除特殊标明外,本章的要求同时适用于家庭网关启用 IPv4、IPv6 或 IPv4/v6 双栈的情形。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在网络侧,家庭网关设备应与网络设备配合,完成用户接入、网络地址分配、用户信息认证等管理控制功能,以支撑网络运营。

在用户侧,家庭网关设备应该能够支持家庭网络运行,提供如地址分配、地址解析等管理服务功能。

IP 协议要求

应支持 IPv4/v6 双栈协议:

a) 支持同时获取 IPv4/v6 地址的能力。

1) 支持同时建立业务类型、绑定关系都一致的 IPv4、IPv6 两条路由网络

连接,两条连接分别获取 IPv4、IPv6 的地址,分别支持 IPv4 和

IPv6 的应用,并能够同时生效。

2) 支持建立一条支持 IPv4/v6 双栈的网络连接,同时获取 IPv4、IPv6

的地址,同时支持IPv4 和 IPv6 的应用。

b) 能够根据获取 IP 地址的类型,自动启用相应的协议栈;对于同时获取到

IPv4/v6 地址的情况,优选使用 IPv6 地址。

c) 访问外网时,能够根据外网目的 IP 地址的类型,自动选择相应的网络连接

或启用相应的协议栈进行外网访问;若外网目的地址 IPv4/v6 同时存在,

优选使用 IPv6 地址。

d) IPv6 协议应能够由 TCMS进行远程开启或关闭,缺省关闭。

e) 在启用 IPv4/v6 双栈协议时,根据用户数据的协议(IPv4 或 IPv6)进行

同协议类型的路由转发。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a)应支持路由工作模式、桥接工作模式、桥接路由混合工作模式。三种模式下应

同时支持 IPv4、IPv6 报文的转发,应支持基于接口绑定、VLAN 绑定两种绑

定方式进行数据转发;在所有WAN 连接均采用路由工作模式时,宜支持全路

由方式,基于用户侧数据的目的 IP 地址进行转发。

b)应支持静态路由。

c)宜支持动态路由,IPv4 下支持 RIP v1/v2,IPv6 下支持 RIPng。

d)路由模式下,家庭网关应支持对同一时间接入公网终端数量(基于接入的

IPv4 私网地址、IPv6 全局地址或 MAC 地址)进行限制,并通过 DHCP

Option60 来区分设备类型。配置方式有两种:一、仅配置同时接入公网的最

大数量;二、仅对每一种终端类型进行单独的数量限制,对于不能识别的设

备视为 PC。接入终端数量限制应且只能通过远程方式配置。假设当前限制接

入的终端数为 N,家庭网关在处理 1 个新的终端接入 Internet 请求时,应

支持如下限制策略:

1) 如果当前已接入公网的终端不足 N 个,直接允许新的终端完成

Internet 的接入

2) 如果当前接入公网的终端已经是 N 个,检测先前接入的 N 个终端中是

否有终端离线(使用 ARP 方式进行检测,如果某终端连续 3 次检测无响

应,则认为此终端已经离线):

如果检测出有终端离线,则当前在线的终端已不足 N 个,允许新的终端

完成Internet 的接入。

如果 N 个终端仍然都在线,则家庭网关拒绝新终端接入 Internet 的请

求,但此新终端可以获取私网 IP 地址,可以访问 LAN 侧其他终端和设

备。

DNS功能要求

a)应支持DNS relay,支持家庭网络内部设备的 DNS 请求转发至 DNS 服务器,

并将服务器的DNS响应转发至家庭内部网络设备。

b)应支持 IPv4 和 IPv6 的 DNS client,具备从外部 DNS server 同时获取同

一域名 IPv4/v6 地址的功能,查询 A 记录时优先使用 v4 方式(如 DHCPv4 option6)获得的 DNS 服务器,查询AAAA 记录时优先使用 v6 方式(如

DHCPv6 Option23)获得的 DNS 服务器。

c)应支持每个 WAN 连接使用对应的 DNS Server,家庭网关应支持自动获取、或

在 Static IP时手工配置 DNS server 信息。

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a)路由、桥接、路由桥接混和模式下,家庭网关应支持 DHCPv4 server,应具备

为家庭网络提供至少 253 个可分配地址的能力;

b)缺省所有 LAN 侧 IP 地址段为。支持基于终端设备类型分配同一地址段的不

同区间的 IP 地址,并根据设备类型开放所需的协议端口,要求设备类型和

地址区间的对应关系可以配置。

c)在 WAN 侧,应支持静态配置 IP 地址、 DHCPv4 、 PPPoE 三种

工作方式(遵循RFC2684/RFC2516);当 WAN 连接采用 DHCPv4 工作

方式时,应支持以下 DHCP option 字段:

1) Oprtion60 字段配置及上送,字段内容格式符合《陕广电DHCP+私有描述符定义规范》的要求,Oprtion60 字段的具体内容能够由 TCMS

进行配置

2) Oprtion125 字段配置及上送要求待定

d)根据设备发现配置 IP 地址及开放的协议端口。

e)整机设备应同时支持至少 16 个 session,应同时支持至少 3 个路由

session。

1)以太网/EOC/EPON/GPON上行设备应至少支持 4 条 VLAN 同时连接,每条VLAN 应支持 5 个 PPPoE session 同时工作(每个 session 的模

式应可由运营商设置,并可任选桥接、路由、或桥接路由混和模式)

2) CM上行设备:要求待定

f)通过 WEB 或 TR069 建立 WAN 连接要求:

1)仅广电维护人员和 TR069 远程可配置 WAN 连接;

2) WAN 连接名称应自动生成,WAN 连接名称生成规则如下:

WAN 连接名称:序号_关键字_桥接或路由方式_ VLAN 信息

表2 WAN连接名称定义

1_TR069_R_VID_2(表示此WAN连接的业务类型为TR069,工作方式为Router方式)

2_INTERNET_B_VID_8(表示此WAN连接的业务类型为INTERNET,工作方式为Router方式)

3_Other_B_VID_10(表示此WAN连接的业务类型为Other,工作方式为Bridge方式)

4_INTERNET_R_VID_2(表示此 WAN 连接的业务类型为 INTERNET,工作方式为Router 方式,VLAN ID 为 2)

5_INTERNET_R_VID_ (表示此 WAN 连接的业务类型为 INTERNET,工作方式为Router 方式,VLAN ID 为空)

3) WAN 连接配置可增加,可修改,可删除;

4) WAN 连接配置后即启用;

5) WAN 连接按手工和远程配置的数量和名称显示;

6) WAN 连接建立时选择关键字,就确定了 TR069 等绑定的关系;

7) 数据绑定方式要求:

家庭网关用户侧端口应支持多种业务数据携带不同的 VLAN ID(每一种业务的上下行 VLAN ID 相同),应支持以下数据两种绑定模式,每个端口的绑定模式可通过本地GUI 及 TR069 进行配置:

基于端口绑定:各用户侧端口应支持和 WAN 连接的绑定和非绑定模式。对

于进行了绑定的端口,对应端口数据经由绑定的 WAN 连接收发;对于未进

行绑定的端口(非绑定模式),对应端口数据经由缺省路由/缺省连接收

发。

基于 VLAN 绑定:按照配置的 VLAN 转换表进行转发,没有 VLAN 标志的

数据经由缺省路由/缺省连接收发,带有 VLAN 转换表中未指定的 VLAN ID 的数据丢弃

在两种绑定模式下,与带“INTERNET”关键字的 WAN 连接绑定的终端应能够访问家庭网关WEB 页面,各终端间应能相互访问。

8) 全路由方式要求:

在所有 WAN 连接均采用路由工作模式时,宜支持全路由方式:

所有 WAN 连接不进行端口绑定或 VLAN 绑定配置,根据用

户侧数据目的 IP 地址和 WAN 连接的绑定关系实现数据转发

应支持不小于 1024 条的根据用户侧数据目的 IP 地址和 WAN 连接的绑定关系配置,未配置的用户侧数据目的 IP 地址的数据流由缺省路由/缺省连接转发,不存在缺省连接时进行丢弃。

在进行 DNS relay 时,首先向缺省路由/缺省连接进行 DNS 转发,无法解析成功时再依次向其它 WAN 连接转发

9) 关于缺省路由/缺省连接的确定:

带“INTERNET”关键字的 WAN 连接(包括路由和桥接)为缺省路由/缺省连

当存在多条带“INTERNET”关键字的路由或桥接 WAN 连接时,终端自动选择其中生效的一条为缺省路由/缺省连接。

没有支持“INTERNET”关键字的 WAN 连接时,则没有缺省路由。

10) 默认 IPv4 NAT 模块启用要求:

新建 WAN 连接时,带“Router”关键字的路由 WAN 连接均默认自动起NAT;但如果此 WAN 连接是 TR069、或语音专用,则应自动关闭 NAT,且不能出现端口绑定内容(WEB 页面上灰显可以接受)。

11) 默认 DHCPv4 Server 模块启用要求:

家庭网关用户侧 DHCP Server 分配的 IP 地址区段为。

在数据绑定方式下,新建带“INTERNET” 关键字的 WAN 连接时(无论是Router 还是 Bridge),针对此 WAN 连接默认自动起用 DHCP Server。新建带“Other”关键字的 WAN连接时,针对此 WAN 连接要求可以开启/关闭 DHCP Server 功能,默认关闭。

在全路由方式下,家庭网关用户侧自动起用 DHCP Server。

12) 多 Router 连接情况下上报TCMS要求:

当家庭网关建立了一条以上 Router WAN 连接时,家庭网关向 TCMS上报的管理 IP地址应是 TR069 通道的地址,上报的宽带帐号应是带“INTERNET”关键字的 WAN 连接用的帐号。

13) 多连接情况下的数据隔离要求:

当家庭网关建立了一条以上的 WAN 连接时,不同 WAN 连接之间的数据(包括 DNS、ARP、管理应用数据等)应支持完全隔离。

应屏蔽网络侧源 IP 地址或目的 IP 地址在家庭网关用户侧私网段内的 ARP 报文。

IPv6 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a)路由、桥接、路由桥接混和模式下,家庭网关应支持 SLAAC(无状态地址自动分

配)和 DHCPv6 server,可为家庭网络设备公告 IPv6 地址前缀。

b) 支持 DHCPv6-PD 机制,家庭网关能够接受 DHCPv6 通过 IAPD(Identity Association for Prefix Delegation)下发 LAN 侧的地址前缀,并公告给家庭网络设备,支持根据给 LAN侧的地址前缀设置 LAN 侧全局 IPv6 地址。

c)在 WAN 侧,应支持静态配置 IP 地址、DHCPv6、PPPoE 三种工作方式;当 WAN 连接采用DHCPv6 工作方式时,应支持以下 DHCP option 字段:

Option16 字段配置及上送,字段内容格式参照附录 B,Option16 字段的具体内容能够由TCMS进行配置

d) 家庭网关 IPv6 缺省本地管理地址为 fe+0::1。

e) 支持 LAN 侧设备的全局 v6 地址前缀和家庭网关所公告的地址前缀的一致性检查,对不一致的报文不进行处理或转发。

f) 宜支持基于 LAN 侧终端设备类型指定不同的 v6 地址前缀,设备类型和地址前缀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广电维护账号和 TCMS进行配置。

g) WAN 侧 IPv6 地址前缀可通过 SLAAC 获取,即自动向 WAN 侧路由器请求地址前缀,并根据下发的前缀生成 IPv6 全局地址。

h) WAN 侧支持启用 DHCPv6 Client,使用 DHCPv6 报文请求地址前缀和其他配置,生成 IPv6全局地址,并保存其他配置参数。

i) WAN 侧支持 RFC5072 协议规范,支持 PAP/CHAP 认证,获取接口 ID,IPv6 全局地址前缀则使用 SLAAC 或 DHCPv6 获取。

j) WAN 连接的命名和配置与中的 f)保持一致, 9)和 10)除外:

1)IPv6 不需要 NAT 功能;

2)默认启用 SLAAC 和 DHCPv6 Server。

IPv4 NAT

a)应支持 NAT,NAPT,符合 RFC2663、RFC3022 协议规范,支持的 NAT 数量不低于

4000。

b)UDP 穿越 NAT,应支持 STUN (RFC3489)的规定。

其他功能要求

a)家庭网关应支持 IPv4 ALG 功能,实现、SIP、RTSP、L2TP、IPSEC、FTP、PPTP

等的私网穿越的功能,每种 ALG 应提供单独的开关功能。

b)应支持 IPv4 virtual server 功能,实现外部网络对于家庭内部主机的访问。

c) 应支持 SNTP,应支持 NTP 服务器和 WAN 连接的绑定;支持至少配置两个 NTP

服务器地址,多个 NTP 服务器采用主备工作模式,获取的时间作为设备统一时钟。家庭网关每次上电应和 NTP 服务器同步,持续上电时的同步间隔可配置,缺省为每 24 小时同步一次。

DS-Lite 功能要求

家庭网关应支持DS-Lite功能,具体要求如下:

a)支持DS-Lite功能的独立开启和关闭

b)DS-Lite功能只针对带有“INTERNET”关键字的路由WAN连接

c)启动DS-Lite功能WAN连接,应支持如下功能:

WAN侧自动关闭的IPv4 协议栈,支持PPPv6(RFC5072)、

NDRA/SLAAC(RFC4861/4862)和DHCPv6的Option5,23,25,26,24

(RFC3315/3646/3633/6334),并能正确获得IPv6地址

支持通过DHCPv6协议动态获得IPv6 DNS地址、AFTR域名和用户侧接口的

Prefix

对绑定的用户侧端口支持IPv4至IPv6的DNS代理,作为下接IPv4主机的

DNS服务器,将主机发送的IPv4 DNS请求转换为IPv6 DNS请求向网络侧转

发,收到网络侧IPv6 DNS响应后(A记录)再转换为IPv4 DNS响应回送给

V4主机

支持IPv6流量的直接转发(无需经过隧道封装处理)

IPv4流量应使用隧道封装的方式通过IPv6来承载,实现自动发起IPv4-in-

IPv6隧道,隧道中的下行流量应解封装后发送到对应的IPv4地址上

同时对于上行IPv4流量,宜采用增大MTU方式来避免对数据的分段处理,否

则,应实现报文的分段处理;对于下行IPv4流量,应支持对分段报文的重组

WLAN AP功能要求

本节要求仅适用于带有WLAN用户接口的设备。

根据WLAN接口支持协议不同,WLAN接口具体可有如下形式:

W1: (1条空间流)

W2: (至少2条空间流)

W3: (至少2条空间流)+(至少2条空间流)

针对W3,视频应用(如DTV)主要在频段承载,其它业务主要在频段承载。

WLAN AP具体功能如下:

a) 应支持WLAN功能启用/禁用,默认为启用;WEB页面和设备外部硬开关每次操作都为反转,且WEB页面和设备外部硬开关状态需一致(W3采用一个开关同步控制2个模块)。

b) 应支持并符合IEEE 协议,应支持g/n Mixed工作模式。

c) 频段应支持20MHz频宽的频宽模式,宜支持40MHz频宽、20/40M频宽自适应的频宽模式,频宽模式可使用广电维护账号进行配置,并支持TR069远程配置;频段应支持20MHz频宽、40MHz频宽、20/40M频宽自适应的频宽模式,默认为20/40M频宽自适应模式。在20/40M频宽自适应模式下,家庭网关能够与各个关联无线客户端协商适当的频宽模式,并能根据外界干扰和业务实际带宽需求等动态改变信道特性。

d) 应支持多SSID功能。至少支持4个虚拟AP,每一虚拟AP应拥有自己的SSID(依次表示为SSID-1,SSID-2,SSID-3,SSID-4等等)、BSSID、Sequence Number、发送队列、安全机制、配置参数,即对外看来,每一虚拟AP和实际物理AP等同。应支持单独设置每个SSID的隐藏及加密设置,应支持各SSID和WAN连接间建立独立的绑定关系。默认仅启

用SSID-1,其他SSID的启用和相关配置仅通过TR-069方式实现,不对广电维护人员及普通用户开放。

e) 应支持自动速率调节。

f) 应支持STA在节电模式下工作,能够识别STA进入节电状态,并缓存相关数据,能够通过Beacon信标帧唤醒STA,并发送已缓存的数据。

g) 信道要求:

1) 频段,应支持13个工作信道(channel 1~13),信道范围符合协议要求。

2) 频段,应支持5个工作信道(channel 149,153,157,161,165),信道

范围符合协议要求。

h) 频段应支持自动信道选择和手工配置两种方式,默认自动信道选择方式,在自动信道选择方式下,设备仅在channel 1~11做选择。频段支持自动信道选择和遇干扰时信道跳转,要求如下:

1) 应支持在开机时刻自动选择干扰较小的信道。

2) 当频段有客户端关联且无业务传输时,家庭网关应能够感知无线干扰,并协

同已关联客户端进行信道切换,跳转到干扰小的工作信道。

i) 应支持发射功率可调(广电维护账号或用户账号均可配置)。频段最大发射功率(包含天线增益)达到85~100mW; GHz频段发射功率(包含天线增益)默认

100mW,最高可调至200mW。

j) 应支持视频业务流组播转单播的功能要求。

k) 可选支持项:支持Wi-Fi Protected Setup(简称WPS)规范,支持PIN、Push Button功能。针对Push-Button功能(此功能频段应支持,频段可选支持),具体要求如下:

1) 能够和支持WPS Push-Button功能的WLAN终端设备在2分钟内协商好加密算

法,分发密钥,各自配置好相关参数,建立连接。

2) 正常工作状态下(无需设备或AP重新启动),应能和多个STA依次建立连

接。

3) 新STA和AP通过WPS Push-Button方式建立连接的时间段内不应影响已连接

STA的连接和使用。

4) 自动保存相关配置,在设备重启后,保证和STA的连接。

5) WPS功能无需在WEB页面启用和配置,默认启用。

6) 可以通过登陆本地管理页面多次修改WPS相关配置,如SSID和密钥。

7) WPS PBC按钮应和WLAN功能开关独立设计,不能共用。

8) WPS按钮按下至协商成功(或2分钟超时)时间段内,应有对应的指示灯为用

户提供反馈,指示WPS工作状态;宜采用多色指示灯;指示灯应符合如下WPS规范要求的时序,如图2所示。

图2 WPS指示灯时序要求

9) 应支持 WPS 功能和多 SSID 的结合,能够通过一个 WPS 按钮,依据不同的

关键字,实现不同 SSID 的接入。具体可通过在 AP 和 STA 侧增加如下 WPS IE 的扩展实现设备和关键字的匹配(见图 3),同时在 AP 侧实现关键字和 SSID 的映射关系,此映射关系可通过 TR069 远程设置。

图3 WPS扩展IE

表 3 说明图 3 中各参数定义:

表3 WPS扩展IE参数定义

说明:

对于未携带上述扩展字段的设备,AP 应默认使用 SSID-1 连接;Vender ID 默认使用 ff:00:00(hex)。

l) 应提供统计功能,宜至少支持 IEEE 附录 D MIB 库中规定的“dot11Counters TABLE”中的所有统计项。

m) 家庭网关应具备和其它 WLAN 设备的良好兼容性,应通过 WiFi 联盟认证。

n) 宜支持通过馈线方式延伸无线天线,实现天线和整机设备的分离安装。

o) 应支持数据帧汇聚(Frame Aggregation),支持把两个以上的帧组合成一个帧传输,减少协议开销,提高信道利用率。

p) 应支持块应答(Block ACK),支持对接收到的多个帧用一个帧回应,让发送方只重传没有接收成功的帧。

q) 频段可选支持隐式波束成型技术,频段应支持显式和隐式波束成型技术,符合规范中的规定。

r) 可选支持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智能天线。

s) 应支持400ns、800ns两种保护间隔,保护间隔可使用广电维护账号进行配置,并支持TR069远程配置,频段默认使用400ns。

t) 可选支持规范STBC、LDPC功能,符合协议相关规定。

u) 应支持规范MLD(Maximum-Likelihood Decoding)功能,符合协议相关规定。

v) GHz频段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应支持基于最大延迟时间的数据重传控制。尝试发送数据包若超过时间门限

仍未成功则丢弃该数据包。超时门限值可使用广电维护账号进行配置,默认为20ms。

2) 可选支持业务服务质量管理。家庭网关对于多个频段客户端按照业务承载状

态区分优先级,优先保障已连接的互动业务质量。当一个客户端申请加入视频组播或进行视频点播时,不应该降低已在承载互动业务的客户端的服务质量。

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家庭网关对其连接设备进行自动发现后,对特定设备配置IPv4特定私网IP地址和特定参数(如QoS、Port Forwarding等)。

a) 家庭网关作为DHCP Server时应支持通过DHCP报文扩展字段Option 60识别设备,参见《陕广电DHCP+私有描述符定义规范》。对于不能识别的终端(如DHCP请求未携带Option 60字段,或Option 60字段不符合《陕广电DHCP+私有描述符定义规范》定义),则视其为“Computer”。

b) 支持UPnP 协议,要求如下:

1) UPnP功能应支持启用/禁用,默认是禁用(disabled)。

2) 对于用户/应用接入家庭网关的操作,应支持配置为read-only,避免一些接

入后的操作对家庭网关状态的更改。

3) 应支持NAT traversal启用/禁用。

4) 应支持用户做基于LAN IP地址的UPnP流量block。

c) 多媒体家庭网关(普及型e+-C,增强型e+-D)应支持UPnP AV Media Server和DLNA DMS

1) 应支持UPnP AV Media server,应支持Media server的CDS(Content

Directory Server)、Connetion Manager,可选支持Media server定义的AV Transport服务。

2) 应支持的DMS设备功能,宜通过DLNA 认证。

3) DMS功能只能通过TCMS进行开启/关闭,缺省关闭。

4) 应支持向家庭网络发布家庭网关连接的存储设备中的共享媒体内容,支持共

享内容的读写。

5) 内容共享应支持FTP Server、SAMBA协议,支持共享访问的用户权限管理,

可支持6个账户,每个账户均具有能够进行有效访问的根目录,账号可由本地

GUI(包括广电维护账号和用户账号)和TCMS进行修改,缺省账号为家庭网关用户账号。

6) 具备支持索引1000个媒体文件的能力,能够生成并定期刷新维护共享内容的

目录索引树,刷新的周期时间可设置。

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家庭网关应具备用户业务发现和控制的功能,家庭网关通过与业务平台交互实现业务管理和控制,接口详见《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与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业务发现

业务发现应实现家庭网关对用户使用业务的实时发现,发现的方式支持两种:a) 基于设备的业务发现:当有用户设备接入家庭网关时,家庭网关可以根据设备发现的结果进而发现设备的业务能力。

b) 基于数据流的业务发现:家庭网关应支持根据源/目的MAC、源/目的IP、协议(如TCP、UDP、RTP协议等)、源/目的端口号、Flow Label(仅针对IPv6的数据流)等信息,对用户数据流进行分类。根据数据流分类的结果,完成对用户业务发现。

业务控制

家庭网关应具备业务控制的功能:

a) 家庭网关能够将业务发现的信息上传到TCMS。

b) 家庭网关能够执行控制策略,实现对家庭网关上承载业务的控制功能。

c) 家庭网关能够根据平台下发的指令,对业务控制策略进行修改、增加和删除。

QoS 功能要求

家庭网关设备作为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数据枢纽,应能够根据用户侧端口(包括有线及无线接口)、业务发现结果进行数据流分类,对不同数据流进行QoS适配:

a) 应支持基于数据流的CAR。

b) 优先级标识:

1) 根据业务发现结果,对特定业务的数据包(如RTP数据流)进行以下标识:

二层IEEE 标识

三层DSCP(RFC3260)标识

三层Flow Label标识(仅针对IPv6数据,可选支持)

三层Traffic Class标识(仅针对IPv6数据,可选支持)

三层TOS标识(仅针对IPv4数据,可选支持)

2) 对具有三层DSCP(RFC3260)标识的数据包进行二层IEEE 标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