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以拙政园为例浅谈园林造景

In the example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Landscaping

摘要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至明清尤胜,

江南园林更是瑰宝之中的精品,本文以苏州

名园拙政园为例,从整体布局,路径组织和

造景手法三点进行赏析。

Abstract Chinese garden art has a long history, is better than to the Qing, Southern Gardens is a gem among the boutique, paper Suzhou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for example, from the overall layout, organization

and path

Appreciation landscaping practices three points.

关键词自然之美虚实相生看与被看

Keywords natural beauty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ioi see and be seen

参考文献《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Reference "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建筑145 林佩娜1416600022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江南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江南现代园林两种,而古典园林较为著名。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现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

一整体布局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之美,强调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以再现自然的方法追求诗画意境。为此,江南园林的布局规划常常因地制宜,建山引水,整体布局均衡而不规则,宛若诗词韵脚,抑扬顿挫。

拙政园在并入东西两个园子之前,原园范围为中园。其中园的布局中心为建筑远香堂,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面的四面厅,位居中央,为四面景物所环拱,体量远大于周围建筑,结构装饰华丽精美,和水池一起,奠定了整体景区的体势和主调。堂北有平台可以环顾水池及附近景色,饱览中部园林精华。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形成了最初入园的轴线感。为了打破轴线,于是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隔断轴线上通往远香堂的道路。以假山为界,来者眼前出现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桥廊曲折且斜,至此轴线感已经被完全磨灭,取而代之的是园林特有的平仄相错之美。远香堂西南方向有水系,著名的小飞虹就凌驾其上,分隔出园中之园小沧浪水院。其中“小沧浪”“志清意远”等建筑小品均跨水而架,临水而建,构筑别致。在此廊间或窗外,所见皆水,令人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顿忘尘嚣之纷扰。远香堂东南方向则筑石为山,山南为另一个园中之园“枇杷园”。有别于小沧浪水院的清朗静雅,枇杷园花木繁盛,精致丰饶。园以曲线优美的云墙界分,进月门,嘉实亭与玲珑馆分别列于前,北有伫立着绣绮亭的黄山假石与外景相隔。园内枇杷丛植,与攒三聚五的湖石交错而生,待果实硕累枝头,金黄嘉果与绿叶相映衬,锦绣满眼,美不胜收。这两个园中之园,主体、风格迥异,对比之下各显风情。置于全园,它们对于水池和远香堂这一主景区,主体建筑来说,又处于左右的宾衬地位。它

们以不同的特色衬着作为全园主体的景区和景观,显得宾主分明而不是喧宾夺主。

二路径组织

中国古典园林在居住功能之外,也着重于发挥园林的游览休憩功能。不同于现代道路的简洁高效,园林路径追求诗画意境,往往曲折幽深,不可一眼到头。中国园林中,迷宫般交错的游览路径虽不是实体要素,却与山石,水系,建筑,花木等要素并行,前者引导来客或行或立,在闲庭信步之中体会后者高低错落,远近不同的景致,同时,蜿蜒曲折,形态各异的复道廊桥也自有风情。

拙政园中园园路长达1815米,面积约占全园的17.86%。园路岔口众多,转折处或延入建筑内部,或通向花木深处,错综复杂。如荷风四面亭坐落于三条园路交汇之处,四面各有景致,竟难以抉择一路前行。另有一处水上折廊,呈“L”形环池布局,有坡有斜,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处路径峰回路转之外,园路质地变化和铺装也是一大亮点。铺装材料有碎瓦,卵石,棱石等等,有简约的几何图案,有花鸟吉祥的纹样等铺装样式丰富多彩。而除去园路本身的艺术性,园路的核心在于其与园内景致的关系。路与景大体上有三种关系:路在景的侧面,路在景的垂直面,和路在景的延长线上。路在一侧,则与景没有交汇,景独立于路,随着游人的前行,景致如画卷般慢慢展开,映入眼帘,随之,步移景异,画卷呈现连绵变换而意趣深远。路在景的垂直面表示在路径中设置有景框。视线之内的远近的零散景物一同入画,得以汇聚。且景色大小远近不同,使画卷更具深度变化。景与路同在一线的情况类似第二张情况,皆是与路径成垂直关系,其特别之处在于“不在路上”,是当视线引导与路径进程不匹配是发生的,这一点体现了园林组景的精华。廊桥小飞虹东面一处斜廊,恰好位于荷风四面亭的延长线上,路径在小飞虹处折而向西,而视线则越过水面直达见山楼。路与景的多种间隔布置形成了游览路程中行进的节奏感,且展开了园林中一个空间的多重景观面游人随着园路移动的视线和静止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致组合在一起,是园中一幕幕景象犹如长镜头般,连续播放。在这样的观景过程中,眼前所得,既是一个景面的连续播放,也是多个景面的相互切换。即在一个时空里,既存在镜头的跟随移动,存在镜头景深的拉伸和压缩,有存在着这两者组合的蒙太奇。通过移动和切换,景观被展开,压缩,和拼贴,从而不断的被强调,也被通过各个视角,各种方式表述着。这是构成园林景观丰富性的主要原因。

三造园手法

虚实相生拙政园景致繁复,离不开贯穿全园的虚实手法。以下举例浅析。

远香堂位于山环水抱、风物围拱之中,厅堂四周全部装置秀丽玲珑的玻璃长窗。这种四面全虚的四面厅,可变观周围景色: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梧柏华轩,曲廊萦纡;背面透过宽阔的平台和水面,可遥望对岸山土起伏,亭台曾差,花树扶疏,波动影摇。在厅内四望,景色可谓面面不同,窗窗不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梧竹幽居亭四个月洞门两两相对,环环相套。给人以园转的动势感,人们身在其中,虚灵圆转,如入幻境。诸洞门外,或高梧清荫,或修竹含香,或枫杨苍古,或绿柳如烟,或亭馆俨然,或漏窗映翳,或曲桥浮光。在亭内环视门外,圆框内的景中之象,景外之象,生生不已,变化莫测,各种画面惹眼迷目,令人难以应接。

游人如在梧竹幽居听西望,可见北寺塔依然高耸,把园林空间的边界推到了数里之遥。这一园外的塔景之虚,还给横向展开、具有平远特征的池山风光增添了纵向的景观,取得了虚实相生、纵横相破的审美效果。

苏州园林面积较小,划分为景区之后就更小了。为了扩大空间感,园中往往在适当的地方设一大镜,称为“镜景”或“镜借”。它不但把镜前的空间翻了一番,在镜面上使人感到其中有景,其中有象;富于立体的深度感,而且把实在的景观反了一反,使熟悉的景物陌生

化,令人顿生新奇别致之感。人们身在一派空明之中,就如入琉璃世界,水晶天地,可能进行视觉与想象相伴的“镜游”。

拙政园的“香洲”,一进舱门,迎面是明镜相迎,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镜面上有“烟波划船”匾额,令人感到似实似虚,似真似幻,似静似动,似近似远。

拙政园有海棠春坞,是春日品赏海棠风韵的好去处;有荷风四面亭,是夏日品赏水面风来、荷香四溢的极佳景点;有待霜亭,是秋日品味“洞庭需待林满霜”诗意的山亭;有雪香云蔚亭,是冬日赏梅,捕捉暗香浮动的理想之地。这样,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在绮绣亭,有“晓丹晚翠”匾额,也点出了朝暮景色之美的殊异。

拙政园在方寸之间,却令人深感游之不尽,其妙处正在于虚实相生之间,空间无形中延长开阔。

看与被看处于园林之中的建筑物或景,被要求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看,即要提供适宜的观景角度欣赏周围景色。二是被看,即其本身应当作为观赏对象存在,因此必须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园林建筑,一无轴线牵引,二不求对称平衡关系,看似肆意挥洒,景出偶然,而事实上却深刻而含蓄的受到这种视觉关系的制约。

以与谁同坐轩为例,从被看方面来讲,亭子的位置选取颇为巧妙。自别有洞天进园后,与谁同坐轩因地位优越,成为了来者所捕捉到的第一处盛景,起到点景作用。另外,身为被看的景致也必须考虑到从其他较为关键的位置看过来的观赏效果。与谁同坐轩无论是从通往留听阁的曲桥,还是从通往倒影楼的水廊中凝望,都能够呈现较佳的景观形态。从被看方面而言,与谁同坐轩正面临水开朗,其余三面通过门洞,窗口,皆有景可对。轩内背面的扇形窗口,正好框进园中西北处的浮翠阁。西南面门洞则取了三十六鸳鸯馆的对景效果。东北面从门洞望去,可得倒影楼的对景效果。

小结本文拣取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了简要的园林景观分析。至此可得,园林需统筹全局并于细节处用心,方有盛景。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精心整理 以拙政园为例浅谈园林造景 IntheexampleoftheHumbleAdministrator'sGardenLandscaping 摘要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至明清尤胜, 江南园林更是瑰宝之中的精品,本文以苏州 型,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之美,强调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以再现自然的方法追求诗画意境。为此,江南园林的布局规划常常因地制宜,建山引水,整体布局均衡而不规则,宛若诗词韵脚,抑扬顿挫。 拙政园在并入东西两个园子之前,原园范围为中园。其中园的布局中心为建筑远香堂,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面的四面厅,位居中央,为四面景物所环拱,体量远大于周围建筑,结构装饰华丽精美,和水池一起,奠定了整体景区的体势和主调。堂北有平台可以环顾水池及附近景色,饱览中部园林精华。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形成了最初入园的轴线感。为了打破轴线,于是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隔断轴线上通往远香堂的道路。以假山为界,来者眼前出现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

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桥廊曲折且斜,至此轴线感已经被完全磨灭,取而代之的是园林特有的平仄相错之美。远香堂西南方向有水系,著名的小飞虹就凌驾其上,分隔出园中之园小沧浪水院。其中“小沧浪”“志清意远”等建筑小品均跨水而架,临水而建,构筑别致。在此廊间或窗外,所见皆水,令人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顿忘尘嚣之纷扰。远香堂东南方向则筑石为山,山南为另一个园中之园“枇杷园”。有别于小沧浪水院的清朗静雅,枇杷园花木繁盛,精致丰饶。园以曲线优美的云墙界分,进月门,嘉实亭与玲珑馆分别列于前,北有伫立着绣绮亭的黄山假石与外景相隔。园内枇杷丛植,与攒三聚五的湖石交错而生,待果实硕累枝头,金黄嘉果与绿叶相映衬,锦绣满眼,美不胜收。这两个园中之园,主体、风格迥异,对比之下各显风情。置于全园,它们对于水池和远香堂这一主景区,主体建筑来说,又处于左右的宾衬地位。它们以不同的特色 何图案, 动的视线和静止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致组合在一起,是园中一幕幕景象犹如长镜头般,连续播放。在这样的观景过程中,眼前所得,既是一个景面的连续播放,也是多个景面的相互切换。即在一个时空里,既存在镜头的跟随移动,存在镜头景深的拉伸和压缩,有存在着这两者组合的蒙太奇。通过移动和切换,景观被展开,压缩,和拼贴,从而不断的被强调,也被通过各个视角,各种方式表述着。这是构成园林景观丰富性的主要原因。 三造园手法 虚实相生拙政园景致繁复,离不开贯穿全园的虚实手法。以下举例浅析。 远香堂位于山环水抱、风物围拱之中,厅堂四周全部装置秀丽玲珑的玻璃长窗。这种四面全虚的四面厅,可变观周围景色: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梧柏华轩,曲廊萦纡;

拙政园空间分析知识讲解

建 筑 设 计 | 拙 政 园 空 间分析姓名:穆垚 班级:环艺106班 学号:201005014612 指导教师:岳璐

目录一、园林简介 二、园林内部构成 三、园林表现特点 四、园林空间与功能 五、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六、总结

园林简介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园林内部构成 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 拙政园东 园重要的景 点有秫香馆、 松林草坪、芙 蓉榭、天泉亭 等,拙政园的 纪念品店也 设在此处。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造景手法艺术设计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美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造景艺术手法使园林具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受到了美景与身心的愉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建造园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尤其是在苏州一带,更是有众多的私家园林留存至今。从时间来看,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较为繁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集大成者,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具有了无限的风景,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我们后世建造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与设计方面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一切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天人合一,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哲学观。因此,古典园林在建造时,并没有急功近利,与自然抗衡,而是遵照自然法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的亭台楼榭,并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丰富了园林内部景观,透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意境。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色,虽已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依然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纵观整个古典园林的构造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造园者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几种造景方式来对古典园林的景色进行深化。常见的几种造景手法包括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 (一借景 古典园林的空间一般都是比较狭小的,有时候设计太多的风景反而会使空间更为狭小,令人压抑,而借景则可以巧妙地避免这一缺陷,并使风景层次更为丰富。所谓借景,就是将本来不属于园内的风景通过一定的叠合、引入等方式来组合到园内,从而弥补古典园林空间小的不足之处,使园林通过引入其他风景而更为丰富,更富魅力。如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等。 1.借景的方法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借景手法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 (1开辟赏景透视线 在景物观赏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物阻挡人们赏景的视线,如树木的枝叶,因此,在借景方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赏景的阻碍物,修剪树木枝叶,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使人能够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人们观赏园林时会受到园林界限的限制,所以看到的仅仅是园内的一些景物,而提升视景点的高度,则可以使人们观赏到俯视或者平视远景的效果。如此一来,观赏者便可以观赏到更多的风景,使园林内的假山、池筑、亭台楼榭一览入目,达到良好的借景效果。 (3借虚景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

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虽然是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来说较小,但在园林建筑形式上却丰富多样,涵盖了大多数古典园林建筑类型,起到了点景、观景、引景、对景等诸多作用。园林中有大量的闭合空间和长廊,为了防止人们视觉审美疲劳,在设计手法上,利用镂空造型表现借景等艺术形式,让整个空间动静结合,富有生气。

拙政园构景手法

拙政园中运用的构景手法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拙政园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中、西、东三个部分,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中部的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借景”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拙政园中部的借景是做得最好的,在拙政园“梧竹幽居”,它四面借景,它在全园的中心,利用原来自然的溪池,形成一片长长的又四处连通的水面,池的北面堆了二座小山,南面是整齐而又自然伸展的岸壁。水池是长长的,从东面向西看,园外北寺塔巍峨的身姿耸立在花园之外,看似,你就会觉得这个塔是处在拙政园里面,其实这座塔在离拙政园几公里之外。眼前美丽的花池绿树和远处的高塔是一种风景的对比,而高高的塔身恰好又倒映在水池之中,这是借景的妙笔。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了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塔影亭建于池心,为橘红色八角亭,亭影倒映水中似塔。蔚蓝色的天空,明丽的日光,荡漾的绿波,鲜嫩的萍藻和红色的塔影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巧妙的虚实组合的借景手法,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园景,从而达到拓展空间的目的。 “对景”它是指园内两两相对、互相感受的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在拙政园中园水池的四周、山上、岸边、池端、廊道都建有亭子,这些亭子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个画面,而这些亭子又都是按着造景的要求,造成了一组组对景。每一个亭子正对着另一个亭子,在空间布局上是对峙的,在景观上是对视的,在外形上是相同的但细细观察又不尽相同。方亭对方亭,长方形对长方形,六角亭对六角亭,但细看亭子的屋顶做法又不相同。如“雪香云蔚” 亭对着“远香堂”,都是长方形歇山屋顶,但一是有竖脊的,一是无脊卷棚。水池

拙政园赏析论文

拙政园景观赏析论文 建筑学专业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 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 园。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 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 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 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 设考究。东部原称“归田园 居”,配以山池亭榭,仍保 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 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 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 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 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 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1、廊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 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 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 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 政园的经典景观。 2、阁 松风水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89596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拙政园的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和谐的空间布局,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富的视觉变化,从而归纳出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潜在规律,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空间布局空间分割视觉分析 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布局 在考察实习中,拙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拙政园相对于其园的园,如、留园、沧浪亭、,面积大很多,但是拙政园并没有因为其面积大而显得单调空旷;相反,园内通过整体空分间的划分而显得大而有致。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分为了三部分,别是:东园、中园、西园。 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东园的面积约为31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归园田居”为主。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经门廊、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

林,林西为秫香馆。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文档批量处理工具BatchDoc Word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是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亭台楼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中园空间分析拙政园中园园区分为了五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建筑主体与鲜明的庭院主题;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隐居安乐为主的生活,因此从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上也能体现出这特点,园内拥有各个独立空间,或静观或游赏,移步换景都有特定的内容,不厌其烦。但是五个景区总体风格是比较和谐融洽,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 七、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园林创作之前必先立意。立意是园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针对地形、气候、历史、人文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体验、思考,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景观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特定的主题思想,达到建园预想的艺术境界。使游人在有限的风景中,生发出无限的风景和遐想,产生浪漫主义激情,使园林形式美升华为美的情感、美的意愿、美的理想,情景交融,达到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园林受文学、绘画创作的影响,园林设计,尤其是古典园林设计极其重视意境构思。如明代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目录 1 拙政园简述 (2) 2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2) 2.1障景 (3) 2.2框景 (4) 2.3借景 (4) 2.4对景 (4) 2.5漏景 (5) 2.6点景 (6) 2.7添景 (6) 3 结论 (6)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底蕴,而苏州的拙政园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所以苏州园林的的设计必定是具有典范方面的造园造景手法,而造园造景也是一座园林的特色之处。本篇论文以造景手法为切入点分析各种造景手法在拙政园是如何的运用和体现,,从而给当然园林设计也有创作的空间。 【关键词】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1 拙政园简述 1509 年, 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后还乡, 倾历官所积资财, 构建此宅, 营造一片城市山林。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 “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在拙政园历经沧桑变化的45 1 年中, 时为衙府、时为民居、时为会馆、时为学校, 园主更换达30 多姓。 2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

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2.1障景 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2框景 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比如这一幅漏窗。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2.3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园内的中花园,是成为造园经典的“借景”——将离拙政园3.5里外的北寺塔借入园中,那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煞是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称赞这里为“极妙的借景”。 2.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面厅,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四周均为落地玻璃长窗,不仅透光通气,还可以坐在里面观赏四面不同的景色。由远香堂北面远眺,对景荷花池中西山上的雪香云薇亭;在雪香云薇亭内有可以远对景远香堂。拙政园西部卅六鸳鸯馆,是一座两面厅,是听昆曲的地方。顶棚拱形,反射声音,创造“余音绕梁”的效果。隔窗远望,笠亭似戴笠渔翁垂钓般俨然而立,卅六鸳鸯馆与笠亭构成对景。 2.5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 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 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摘要 如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是当前园林研究的热点。拙政园是中国名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拙政园的特点为切入点,将拙政园自身的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从拙政园的园林风格、建筑及植物的特点等方面对拙政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古典园林中国名园拙政园现状 一、拙政园概况 (一)拙政园历史沿革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的东北部,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这一带历史悠久,人文会出。据史记记载,今园址一带,三国时(187——219年)为东吴郁林太守陆绩第宅;东晋(387——441年)为高士戴顺宅园;宋代山阴主簿胡棱言建五柳营,其子胡峰而名“如村”;唐末(?——约881年)为诗人陆龟蒙住宅;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寺;元延祷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年(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府。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建拙政园。随后,徐氏从王献臣儿子处赢得拙政园,一直居住了五代。民国27年(1938年)日伪维新政权江苏省长陈则民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1946年9月,国立社教学院从四川壁山迁至苏州,借拙政园为校舍。1951年,11月交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并动工修缮。东部未修复,为苗圃和职工宿舍。1952年11月6日正式开放中、西部。1954年1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拙政园,并进一步整修。1959年重建东花园,1960年9月完工,东、中、西三部分均已整修开放。住宅部分为苏州市博物馆、工艺美校等。 (二)拙政园现状 拙政园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分分合合,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现在全园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部分,占地62亩。 (三)拙政园地位

拙政园赏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赏析 -----以拙政园为例 容摘要:本文先从空间布局展开,全局上把握整个园林的造景特点和风格,对拙政园进行赏析。同时,从造景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借景,对景,障景,框景,题景,漏景,夹景等手法的特点及产生的效果。 关键字:拙政园造景手法空间结构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可归纳为立体交融式,即分区设景。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异景。组景讲究起景、入胜、造极、余韵的序列。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达十余种之多,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接景、返景、点景……不一而足。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手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拙政园的造景手法甚多,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几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 空间布局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西部以曲尺形水池为中心,散为主,聚为辅,处理上与中部截然不同。 3 造景手法分析 3.1借景 “借”是指园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视景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在拙政园的借景中,远借北寺塔最为著名。站在园中,见有塔影,以为塔在园中,想去一攀。谁知此塔在几里之外,大感意外,这就是拙政园的精妙,在此处不建遮挡视线的建筑,而是留空,如此一来,远处的塔景就“引”了进来,为己所用。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_以拙政园为例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所以能正确体会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对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园林艺术 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通过具体对拙政园的造园和造景特色的分析举例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特色,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造园艺术的灵魂所在。 【关键字】中国园林欣赏特色拙政园 【前言】中国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文明之珠。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园林之母”之称的拙政园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和特点, 1.1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筑山来营造山林之美,从而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在园林中常常通过筑山来丰富园中景致,达到合理自然地分割空间和增加景物层次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的假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园林的各个地方,使得整个园林增加了许多自然艺术气息,也使得园林更加和谐和富有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对对自然美的向往。在拙政园中更不乏各种假山的错落分布更为园林增加了几分情趣和美感。

1.2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在拙政园中水系尤为的多,每个建筑都几乎临水而建,因此对水系和池的处理更尤为的灵活。 1.3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拙政园园林分析

拙政园园林要素分析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园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规模现为苏州园林之最,是一个宅院合一的园林。 主体建筑分析: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先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给人一种放的感觉,再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以及门左右种植一些园林植物,营造出园林幽静自然的氛围。进入腰门后,可以看到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风的感觉当绕过土山后,空间变得不再狭小了,也到了该院的主体的景观。园中的湖景,建筑景观全部在此时映入我们的眼帘。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可以使人不会一眼就浏览完所有的景观,同时给游客留下无穷的遐想。这采用了园林上的一种“遮景”和“抑景”的艺术手法,使用这种手法它不但能阻挡外界的喧嚣,而且能藏住园内美景。 过了土山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都是通透的窗,透过这些漏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远香堂的东面,是建于假山处的绣绮亭,透过这些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夏冬景观的对比。这些漏窗还可以给人一种环境的开敞,不会给人压抑感。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几大特点:例如结构上的特征,主要采用木质结构,在墙体上设计漏窗等。 主体廊桥—小飞虹分析: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为三跨石梁,其形状略微拱起。站在小飞虹上,能够欣赏到周围的水景,廊景以及各种园林植物,同时在此处还能看到远处的见山楼,近处的香洲,小沧浪,可谓是节点位置,给人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风景的感受。所以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还是建立了以桥为中心的奇特景观。同时它还将水景割裂开来,使人站于桥上所见全部都是水,这一水环境给人一种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忘记现实中的烦扰,心灵上悠然而生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人站在上面也会给他人一种是在欣赏一幅园林山水画的感觉。同时桥与水面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感觉。 园林要素“水”的分析: 拙政园地处江南水乡,所以在拙政园中水所占的比重必然不小。观赏拙政园的时候肯定能发现水景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与周围景物形成各种关系。而且全园三部分的水系贯通,收放有致,成为全园游赏的线索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是沿水观赏,就可掌握全园整体的自然山水风貌。水体又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而在拙政园中水的运用主要属于静态应用,没有动态的景观,重点放在模拟自然中的湖溪泉滩等水的自然形态。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理水时挖出的土方可以构造水中的岛屿和堆高地形,在拙政园中主要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拙政园

拙政园浅析 摘要:通过对拙政园历史背景、园林营造手法、植物选择、植物造景等做介绍和分析,展现其造景的经典之处,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园林空间园路铺装园林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 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 的联系。品中国古典园林,必先品苏州 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朵 奇葩,其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 筑巧夺天工。而苏州最大的园林便属拙 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山清池广,竹木掩映,建筑得宜,风格。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 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园林是一门 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拙政园更是中国造 园的经典之作,与故宫、长城、秦兵马涌、 布达拉宫等同属国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 宝。开阔而疏朗,是江南文人园林的代表 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结构体系: 拙政园的中部是江南园林中结构体系的典范,水池的面积占全园的三分之一,是以水池作为整个园林的构图中心,通过路径、廊架等进行空间的分隔与组织。园林建筑在空间的组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筑、游廊和其它景观元素形成相互关联的空间体系,既具有较严谨的秩序,又蕴涵了灵活与变化。 图1用分层的方式显示了拙政园空间结构的 形成过程。通过山水体系的布局基本形成了园林 的整体性空间结构;建筑位置的经营进一步划定 和完善了空间的细部结构;园林植物依附于山水 和建筑的布局之上,使山水和建筑庭院空间中增 添了许多变化的因素。 (二)空间层次 拙政园的空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图1 1、第一个层次为园区,主要依据园林的空间 位置和结构来划分。据此,拙政园分为东部、中 部、西部三个园区(如图2)。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荣观创作;美学;造园手法 作者:苗鹏云,女,1982年10月出生,2004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 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2 拙政园概述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黜政园”。 3 拙政园的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宜以视觉为主。从视觉观赏出发,研究视线与景物组合规律,是利用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重要环节。景物与视线的巧妙组合,通常是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及借景等处理方式来实现的。 3.1 对景 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 如拙政园中部从枇杷园通过圆洞门“晚翠”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又如

拙政园客流量分析

系统动力学在研究拙政园游客流量中的应用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后,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外出旅游的欲望增强;其次,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普遍加大,需要通过旅游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还有,媒体的宣传造势充分利用人们的趋众心理,是推动人们外出旅游的直接因素。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其他原因,近年来旅游热潮在全国兴起,全国各大知名景点备受欢迎。尤其到了假期,各大景点接待游客数激增,仅201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苏州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62万人次;北京故宫博物院游客仅在2012年10月2日一日游客接待量就突破18万人次,北京故宫博物院2015年全年参观总人数为1506万人次,在同年6月,故宫博物院开始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次。过高的游客流量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假日旅游高峰严重破坏旅游景区和景点的生态环境,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严重的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交通拥挤,住宿困难也是假日旅游高峰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其次,旅游服务质量下降,造成游客体验下降,满意率普遍下降,投诉增多。 综上所述,景区和景点的游客流量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对景区和景点的游客流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游客流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景区的旺季和淡季时间,以便景区做出相应的调整政策,一方面来缓解游客对景区造成的压力,并给游客创造相对舒适的旅游度假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篇以苏州市拙政园为例,简要探讨影响拙政园游客流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2.拙政园面临的问题 苏州园林式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其中又以拙政园为首,且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自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更成为旅游的热点景区,开放旅游资源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拙政园常处于过载状态,旅游品质下降。在旅游旺季,甚至于出现了景区外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难以保障的现象,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园林花木、山石等产生人为的破坏,这对于旅游业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和损失。因此,寻找影响拙政园游客流量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就变得十分重要,以便景区合理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