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种理论阐发

程晖哲学专业0311232 指导教师:夏莹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列斐伏尔后期文献《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的解读,着重阐发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如何与马克思的经济概念融合、对应,并最终由空间经济学走向空间政治学。在阐释空间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过程中,对比了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空间政治学、日常生活

[正文]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这位20世纪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早期的列斐伏尔,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两本著作中。在列斐伏尔看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发现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在早期他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异化现象,作了分析与揭露。其后,列斐伏尔走出了异化理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独立在经济与政治之外,并且将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到了生产活动之上:日常生活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成为了新革命的源泉。因为日常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的压迫核心。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却似乎始终存在于列斐伏尔理论话语之中。因此,通过前期与后期的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思想中存在的断裂。

例如,在其早期著作《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是沉闷单调的生活现实,它终究要被一种革命的、非异化的社会生活所取代。几十年后,在他的系列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却变成了富有革命的场所,可以作为神秘的和非异化瞬间。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漫天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

耀眼的灿烂阳光。瞬间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拯救:“日常生活=单调性/在场的瞬间”。①对于日常生活的这种研究为列斐伏尔以后的空间政治学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一方面,通过日常的琐碎性,列斐伏尔认识到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性,以及对人性、社会的异化作用,但同时也让他发现了日常生活内在的革命的潜能。这种理论的内在张力最终帮助他的理论走向了更为深刻的空间理论、地理学理论,以及与后现代密切相关的城市社会学。在这方面,他的成就甚至超过福柯。

有学者认为,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也是目前对西方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方面是对“社会空间”的发现。“列斐伏尔不断地将自己的最初的日常生活概念译解为一个空间与城市领域内的范畴。”②也就是说通过列斐伏尔的努力,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从时间移向了空间。美国著名的左派地理学家戴维·哈维在《空间的生产》一书英译本后记(列斐伏尔,1 991b)中指出:通过1968年的历史事件,列斐伏尔认识到了城市日常生活状况的重要意义—它是革命激情与政治的核心。③对于列斐伏尔来说,空间不是简单意味着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不是一个抽象逻辑结构,也不是既定的先验的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他指出了空间的社会生产性:空间性不仅是被生产出来的结果而且是再生产者。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中《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以及《空间政治学的反思》等文章,着重对列斐伏尔的思想做出研究和分析。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空间理论思想史的背景中将更为鲜明的凸现出来。空间,在其显在的状态下,人们更多的将其视为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自牛顿、伽利略开始,空间就与经典物理学密不可分,而到了近代,爱因斯坦提出划时代的相对时空观,批判发展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思想,这就动摇了绝对时间的基础,从而接触到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问题,揭示了空间和时间之间某种普遍而新颖的联系,引起人类时空观的变革,把人类引向新的科学纪元。但在其本质上空间问题又不得不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并且对空间的哲学关照几乎和哲学诞生于同一时间。因此可以被视为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它是一个最为日常的存在,无形而

①参见刘怀玉:《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②参见刘怀玉:《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③参见刘怀玉:《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无相,但却又无时无刻不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空间因此不仅是科学的概念,同时更是一个哲学概念。

那么在古代先哲的眼中,空间究竟是什么呢?

在柏拉图看来则空间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神秘替换:“当你们用…空间?(存在)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于是,由此引发了亚里士多德的感慨:“空间看来乃是某种很强大又很难把捉的东西。”④他们对于空间的这种认识,将空间的现实性与神秘性凸现了出来,空间是现实存在的一个空间,但同时又是一个无法直接感知的空间。可以说在古希腊的时候,空间更多的还是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似乎还仅仅是作为一个需要认知的对象,但毕竟空间,在这些哲学家的眼中已经进入,或者说必须进入人的视野,由此透露出了一种人与空间之间宿命般的相关性。然而这一相关性似乎到了近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那里才真正的显现出来,他指出,“每逢一个世界,都发现属于它的空间的空间性。”⑤因为一切行为都意味着“在某个场所”。即人的行为毕竟是在某个空间中发生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没有空间,也就是没有人的行为的发生,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的那样“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⑥

由此可见,空间属于那种最普遍、最空洞的定义。谁都知道什么是空间,也都在各种语境场合用到它,然而一旦深究起来,空间这个看似“自明的东西”,恰恰最是晦暗不清。但这并不能妨碍它的广泛使用,因为空间是一切实在都会与之相联的概念,只有以空间为前提才能设想任何实在物,而且任何行为都蕴含着与运动与场所的关系,它们均具有空间性的一面,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下才有意义,而且是空间赋予的特定的意义,这也就是海德格尔的话语内涵所在。

空间的复杂性导致了空间定义的复杂性。空间思想史上的这种种界定最终都只是揭示了它的一个方面。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没有像关注时间那样的如此关注空间,这一点,福柯已经认识到了,他指出,“19世纪以前的西方思想史一直与时间的主题相纠缠,人们普遍迷恋历史,关注发展、危机、循环、过去、死亡等问题。而20世纪则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我们所经历和感觉到的时间可能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由时间长期演化而成的物质存在,而更可能是一个个不同的空间互相缠绕而组成的

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四章,商务印书馆, 1982版

⑤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6月,P504

⑥列斐伏尔:《The Production of Space》,第22页。转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85

网络。”⑦时间的空间化促使思想家需要对空间问题给予更为直接的、系统的,同时也应是更为哲学的研究,列斐伏尔的研究无疑是这种哲学倾向的先行者。

在列斐伏尔看来,在所谓的现代社会中,空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讳言的。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着重体现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他的思想与传统的思想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他对空间的认识,不是光靠眼睛、理性,更依靠感觉和感受,以发掘空间的深刻和丰富,清楚感知到空间内部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也促成了抽象空间的拓展和另类空间的出现。

他把自己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叫做“空间分析”或“空间学”,以同现有的术语相区别。在此之上,他成功构建了空间生产的本体论框架。

列斐伏尔力图纠正传统社会政治理论对于空间的简单和肤浅的看法,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空间的作用不单单是使任何事情不在同一个地方发生的手段,它超越了这种单纯的、物理性的、自然的涵义。自然空间的地位早已如烟般逝去,它虽然产生了社会过程,但是现在已经沦为被社会生产力操纵的产物了。如今的空间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空间的研究虽然始于“对自然节奏的研究,即对自然节奏及其在空间中的固化的研究”,但显然“这种固化是通过人类行为尤其是与劳动相关的行为才得以实现的。因此,也就是始于社会实践所型塑的空间节奏”

⑧,这说明,社会空间是一种被用来使用的产品,或用来进行消费,而且也是一种生产方式。自身在空间中的投射与固化,这也产生了空间本身,所以说,社会空间不但是行为的领域,而且是行为的基础。⑨空间是富含着社会性的,它是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脉络,同时叠加着社会、历史、空间的三重辩证,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所支持,也被其所生产。空间还是一个模型,承载着商品生产性的使用价值。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必然处于一个个既定的专署的生产模式中,它的特殊性质架构出了空间,空间性的实践界定了空间,也赋予了空间社会实践性。因此,在此传承之中必然有着历史的溯源,社会的特性叠加在空间之中。⑩人类从根本上来说是空间性的存在者,总是忙于进行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境和居所的生产。在这空间性

⑦参见福科:《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陈志梧译,载包亚明主编:《都市与文化》第1辑:《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8页

⑧列斐伏尔:《The Production of Space》,P117。转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96

⑨列斐伏尔:《The Production of Space》,P182-3,190-1,转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97

⑩包亚明《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引自文汇报2005-11-06

的生产过程中,人类被包裹在周围的复杂社会空间的重叠和渗透之中。其实,人类就是一种独特的空间性单元: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塑造着我们周遭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集体性、社会性也产生了巨大的空间和场所。11

正是因为空间与社会与人的行为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联,促使了列斐伏尔有可能创造一种空间的生产理论。同时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建构当然也要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契机。

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问题中提出了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如今,在列斐伏尔看来,我们要重视空间范畴,它同他们一样,在生产与社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此时,空间表现出比之于时间更加强大的能力,它排挤了时间,除非时间作为涉及到工作、物质生产和剩余价值,它已经变为空间生产的手段和工具。正因为经济的,特别是政治的优先位置,使得空间超越时间之上的地位。

列斐伏尔说:“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与之相关的生产方式,包括那些通常意义上被我们所理解的社会,都生产一种空间,它自己的空间。”12而且他强调,我们通过对生产的分析已经可以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以及知识指导生产的介入是促成这种转变的根源。空间也一样是种需要被节俭的使用,以及谨慎的管理,来增加价值回报的手段,这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非常吻合,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空间生产的核心。

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与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消费、阶级等核心概念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构成了列斐伏尔构建空间生产理论的基石。空间作为生产资料:它与生产力、技术和知识都是相关联的,区域、国家的空间配置相当于工厂增进了机器设备一样,增进了生产力。所不同的是,这样的层次是递进的,更高级的和不易察觉的。同时空间还可以作为消费对象:就像工厂里的机器、设备、劳动力和原料一样,他们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消费对象,当作生产资料来被消费,以获得产出。同时,由于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景观、场景、物质,以及代表着特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迹,它是独特的,因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也是促成被消费的原因。

然而生产与消费所构筑的经济领域无疑是阶级生成与发展的现实背景,正是在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诞生构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真实基础,所以从某种

11包亚明《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引自文汇报2005-11-06

12《城市生长的隐喻》杨小彦,引自《读书》2006年第2期

意义上说,当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一旦具有了一种本质上的同构性,那么阶级的概念也就逻辑的被输入到了空间领域之中,即空间的政治也就相应的诞生了。在此,列斐伏尔正是按照经典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从空间的生产推出了空间的政治学,即空间的阶级对立。随着阶级斗争介入:阶级行动可以制造差异,反抗和阻止抽象空间的蔓延。并反抗内在于经济成长的策略、逻辑与系统。13在这种形式与量化的抽象空间,否定了所有差异,包括那些自然和历史以及身体的、年龄、性别、族群等的差异,因为这些因素的意蕴,正好掩盖了资本主义的运作,属于富裕与权力之中心的支配空间,不得不去形塑属于边缘的被支配空间。14在后资本主义中,经济与政治趋向融合,但是政治并没有凌驾于经济之上,直到经济与政治空间实现融合,才能消除差异。

因此,空间应该,也能够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学。空间虽然表现为客观的,是一种科学对象,因而看来是中性的,被当作是“无辜的”,“非政治的”,但就其本质来说,空间是政治性的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强烈的表现出政治经济的痕迹,富丽堂皇的别墅和低矮破旧的贫民窟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无声的彰显了阶级的对立。空间的占有与划割就是政治经济地位的体现,继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和社会形态。“空间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相反,它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15我们容易将空间的内容视为中立性的,非利益性的,所以我们把它与政治性很难联想在一起,它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纯粹形式的、理性抽象的缩影,正因为“它已经被占用了”16,可见被各种历史、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政治的,所以它脱离不开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实,社会空间已经被列为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特别是其再生产的一部分。空间的生产和任何类型的商品生产并无不同。并且,商品的生产和空间的生产紧密交织,正因为有着空间的生产,使得占有空间的私人可以经营并产生剥削关系。

政治性与其空间的生产连接显然是列斐伏尔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他后期城市社会研究的一个特色,并由此开启了空间文化研究的先河。

当空间可以成为一种政治,那么空间也必须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由此可能出现所谓资本主义空间与社会主义空间的区分,这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理论的进一

13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P285-295,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50 14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P285-295,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52 15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P339-352。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62

16同上

步深化:

资本主义的空间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空间的无限扩张,这种扩张的动力在于经济利益的无限扩大的内在的驱动,因此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内在驱动,由此,资本与区域国家所产生的都市化建设环境与组织机构,把空间塑造为社会的“第二自然”,而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空间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与相互交织。在全球范围、国家范围、都市范围中,资本主义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空间的区域化、非区域化以及重新区域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积累无休止的空间实践,如今已经渐渐成为世界的发展框架,只有将某一区域的资本主义摆在全球范围内才有可能对它充分理解。同时,对于空间的重新征服和整合,也已成为资本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

与资本主义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空间。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空间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现实的实然存在的状态,那么社会主义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列斐伏尔通过空间生产理论所建构的一个乌托邦的指向。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这些社会需要大部分关涉到空间:住宅、家庭设备、运输与都市空间之重组,等等。它们延伸了资本主义生产空间的趋势,但同时剧烈地修改了其产品。这样做有助于日常生活的转变,有助于以社会而非个人的方式来定义发展,同时又不排除个人的生产方式。17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能够有权利接近一个空间,并且拥有作为都市生活的权利。这种转变有赖于“公共”和“私人”的分离,也必须经历思想、想象和创造性的转变。

在列斐伏尔看来,在社会主义空间中的生产,必须在意识到概念与潜在问题的情形下,生产自己的空间。“它意味着私有财产,以及国家对空间之政治性支配的终结,这又意指从支配到取用的转变,以及使用优先于交换。”18在生产力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变成了空间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空间政治,只有在经济和社会矛盾中才能解决自己的空间矛盾。于是,“社会主义这种社会的转变,预设了空间的拥有和集体管理,被利害相关的各方不断干预,即使他们有着多重的利益。这种取向能够克服工作空间和商品空间之间的分隔与脱离。”19

同时,列斐伏尔还不满足于资本主义空间与社会主义空间的二分,他还提出了所17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P285-295,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56 18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P285-295,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55 19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P285-295,引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上海教育出版社P58

谓“空间生产的历史方式”,即借鉴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他将迄今为止的空间化历史过程理解为如下几个阶段:一、绝对的空间——自然状态;二、神圣的空间——埃及式的神庙与暴君统治的国家;三、历史性空间:政治国家、希腊式的城邦,罗马帝国;四、抽象空间:资本主义,财产的政治经济空间;五、矛盾性空间: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与地方化意义的对立;六、差异性空间:重估差异性的与生活经验的未来空间。20社会主义空间与资本主义空间只是这个空间生产的历史方式中的两个必经的环节,如同它们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的两个环节一样。

由此空间生产理论的构架基本完成,即以作为生产资料与消费对象的空间为基础,以空间中的阶级斗争为矛盾的主线,建立起来的一个空间的历史发展模式。

显然,列斐伏尔的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但是他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他的空间政治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两者的联系与差异。

首先,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建构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建构具有逻辑上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

其一,从经济的对立推向政治的对立。列斐伏尔通过将空间与生产资料、消费对象等等概念的对应关系逻辑的推出了空间中的阶级斗争,以及所谓社会主义空间与资本主义空间的存在,这种逻辑的推理本身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框架同构。

其二,在社会主义空间的理论设想中,与马克思相同,将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视为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特质。

其三,同样在社会主义空间的理论设想中,凸现了“使用”对于“交换”的优先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继承。马克思在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中通过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分析,表露出了马克思本人对于使用性的人类学特质的推崇。即由于“商品就它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很明显,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但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21所以,使用价值被排除在了商品拜物教的领域之外,而马克思的未来社会中必然是一个消灭了商品拜物教的理想社会,因此,体现在使用价值中的使用,由于它没

20参见刘怀玉:《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2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87页

有被抽象,也就没有被拜物教化,所以必然将以优于交换的特质得以存在。马克思对于这种“使用”的优越性没有直接点明,但在列斐伏尔这里却获得了直接的彰显。

其四,在政治思想上,列斐伏尔同样突出强调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这是以马克思为起点的,继而列斐伏尔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空间矛盾所导致的区域自治,也指出了区域自治的微观权力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政治多样性,这种被他称为反空间的区域自治是一种新的政治斗争形式,它并没有消弱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可能性。

然而,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毕竟不是对马克思的理论的简单重复,他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的后继者们也存在根本的不同。

其一,在众多强调宏大政治的声音中,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强烈的呼吁重视日常生活等微观政治对于社会发展,或者说空间变革的意义。这是两者存在的一个根本差异。

列斐伏尔认为哲学的观念必须发生改变。他认为“哲学不能被当作栅栏,也不能为了提升世界和为了区别浅薄与严肃时,将存在、深度和本质孤立在一边,而将事情、外表和显现孤立于另一边。”22我们不能把哲学与日常生活对立,把日常生活和哲学分离开来,而是应该意识到日常生活变成了哲学的客体,必须重视日常生活批判。所以,黑格尔与马克思都“遗忘”或蔑视个人的生存与“平凡的”生活事务,而一味地关心“国家与革命”这些“非常态”的东西。但是,列斐伏尔却要“让马克思从庄严宏伟的历史殿堂屈尊下凡到这个平庸的、沉沦的、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23他继承了马克思传统,填补了马克思在日常生活和表象等领域的理论空场,深化了以阶级基础的政治来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列斐伏尔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归根到底不是经济人、理性人、技术人、劳动人、政治人, 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所以他把目光落在了日常生活上。

只有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批判时,才最具有创造力。如今,日常生活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而是无可挽回地趋向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状态。列斐伏尔没有被异化理论的一般框架所束缚,放弃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元关系,创造性地将日常生活视为独立于经济与政治两个“平台”之外的一个新的“平台”,并且日常生活这个“平台”已经处于比生产更重要的主导性的位置上:马克思的工厂车间不是社会的核心位置了,而由日常生活取代了;现

22仰海峰:《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中国学术论坛

23参见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引自《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具有统治地位,这是新革命的源泉。然而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显然是对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最为现实的切入点。

其二,马克思仅仅看到一定空间与时间制约下的物质生产,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更是一个不断地超越地理空间限制而实现空间的“自我生产”过程,由此而忽略了空间的政治性研究。列斐伏尔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了空间的政治学,并阐发了这种政治的运作机制,诸如阶级斗争,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空间等等理论以及包括他独具特色的“空间生产的历史方式”。

总之,对于列斐伏尔的空间政治学来说,它之于马克思理论仍是继承大于背叛,但由列斐伏尔所开创的日常生活批判却已经成为进入诸多不同形态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入口,而后者恰恰是背叛大于继承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列斐伏尔包含了空间政治学的日常生活批判显然是一个典型。

无庸讳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空间理论以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拓展了传统马克思政治学的研究视域。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空间的存在状态,同时也改变了政治的表现形态,当经济的剥削与压迫失去了它原有的残酷性,显然政治也失去了表面上尖锐的对立,然而列斐伏尔在空间中,特别是在城市空间中所发现的压迫与异化,为在新的形势下发现人的新形式的异化提供了契机,从而也找到了进行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新途径,从而最大限度的在当下社会的新形势中发扬了传统马克思的批判与革命的两大政治主题。因此必然成为今天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包亚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刘怀玉:《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4.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引自《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5.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四章,商务印书馆, 1982

6.《读书》2006年第2期,《城市生长的隐喻》一文

7.仰海峰:《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中国学术论坛

8.包亚明《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摘自文新传媒-文汇报2005-11-06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4.1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们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发展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在整个国际和国内政治中起了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使现代国际关系具有全球性和整体性,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表现为世界基本矛盾的运行和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发展,并由此决定着国际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其中,世界基本矛盾的作用最为突出。

(1)世界基本矛盾 ①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的矛盾。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基本矛盾错综复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此外,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新的内容。 (2)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 国际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作为国际社会最主要构成要素的主权国家的高度组织性和效能,就构成为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基础。 3.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其实在的物质内容。实质上是一种利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2)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家利益的根本是经济利益,不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使得国际关系出现了全球化和交错性的特点,冲突、竞争与协调、合作同时并进。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国际政治学 2.国家力量 3.联合国 4.国家主权 5.世界主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国际组织的分类。 2.简述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 3.简述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的关系。 4.简述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当代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特点、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2.国家利益在一国对外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国的对外政策,请论述国家利益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国际政治学 答: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2.国家力量 答:国家力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物质力量,是指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文教力的综合。精神力量,是指社会制度、政府效能、国民意志、民族凝聚力、外交战略决策的水平。这两部分构成的国家力量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如经过相互作用和政府的良好组织,这两种力量就会产生出一种国际影响力。在国家力量中,经济与科技力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国家力量是由构成力综合而成的统一体,可称之为综合国力。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取决于国家力量。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做如下解释: ①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②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③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政治学 2、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的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解释: 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 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a.权力的主体只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主体主要指国家, 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 b.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权力客体与权力主体的关 系是相对的。 c.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强制力。 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政治权力的类型:①强制性权力②功利性权力 ?③操纵性权力④人格型权力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政治权力的基础:①武力②财富③技能④动机⑤知识⑥制度基础 ?政治权力的分配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历史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有一下几方面: ①政治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②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内容:①政治认知性成分②政治情感性成分 ?③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的类型:①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②狭隘型文化、顺从性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社会资本是新型的政治文化 4、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普及信任的程度。社会资本理论(美·普特南)是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提出来的。 ?政治文化的功能: ①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②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全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30强.doc

2019年全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 30强 全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30强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介绍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专业课程就业前景招生计划专业学校专业排名 专业代码:030201 层次:本科学习年限:4 专业类别:法学类学科:政治学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介绍 本专业研究的所有问题几乎都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并要有效的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多研读一些大师的思想精髓、经典著作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当代的一些政治思潮开展研究,这也是政治学的主要学习目的。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就业前景 毕业生还是可以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学习课程 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

社会政治分析等。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政治学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必备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或技术; 3.具有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有关政治体制、决策过程以及党政管理法律、制度、方针、政策; 5.了解政治学及行政学、法学、国际政治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排名在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序言 一、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 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 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包容性? 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 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 一、填空题 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 二、名词解释 1.权力 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 2.安全困境 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 3.集体安全 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三、简答题 1.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政治学主要理论

政治学主要理论 第一课 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既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A.为什么:○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核心。○3民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我国的民主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民主制度尚不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B.怎么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 4.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5.我国的对内对外国家职能: 对内:○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3文化职能○3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对外:第一,抵御外部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6.人大、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位、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它。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7.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么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有如下优越性: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一国两制的地位、含义、内容、意义(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地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综合真题+答案2010

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国际关系综合试题 (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共1页) 一.简述题 1.简述国家组织形式(政体)的含义,主要类型及其特征(10分) 2.西方政治思想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0分) 3.简述二战前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凡尔赛体系)(15分) 4.简述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15分) 5.简述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15分) 二.论述题(85分) 1.试述卡普兰国际系统学说所阐述的国际系统的六个模式以及其特征(18分) 2.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战略(22分) 3.试述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20分) 4.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这些都为世界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全球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根据所学知识,对胡锦涛主席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加以阐释。(25分) 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 1.简述国家组织形式(政体)的含义,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1.寡头政治(社会少数阶层控制着国家所有权力的政府形式,如古希腊城邦)

2.贵族政治(社会地位最显要的群体来掌握权力的政府形式) 3.君主政治(权力归于个人的政府形式,君主政体类似于专制政体,但是其中有个重大区别:君主政体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而专制政体则可以远超过法律。君主立宪制就是君主政治的畸变。) 4.君主专制(权力归于君主个人,且君主的意志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无法制约) 5.代议制度(就是议会制度,英国的首相就是又议会选出,而美国的总统则是全民选出) 6.共和制度(共和政体是一种赋予人民或其代表,而不是一个君主或独裁者最高权力的制度) 7.总统制(国家领袖为总统,由全民选举产生) 8.军国专政(指一个国家的[1-2]政治权力由军队所拥有) 2.西方政治思想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是指西欧和北美的政治思想,它的内容主要是人们对政治生活各要素的理解和关注,比如政治与理性、政治与伦理、公民与共同体、平等与差异性、自由与强制等一些基本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些要素的理解和关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由此导致政治的概念本身在时间进程中不断变化,而政治思想也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政治范畴的演变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希腊时期。在这一时期,城邦是基本的政治单元,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政治与城邦是同一个概念。政治生活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个人与公共之分,个人是城邦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生活必须完全服从城邦的规则与利益,城邦(政治)价值占据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部,这是一种“泛政治”的概念。第二阶段是古罗马时期,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哲学与政治的分离阶段;一是宗教与政治的分离阶段。由于罗马领土的扩大,其公民已经不可能像古希腊城邦时期那样广泛的参与政治生活,因此,公民的个人生活开始于政治生活疏远,政治开始成为少数人的特权。人们不得不开始在政治之外寻找安身立命的伦理依据和精神支柱,于是,道德哲学开始从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但是,哲学是深奥难懂的,一般平民百姓很难懂得哲学,这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了某种空白,

党校国际政治综合考研资料-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重(精)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 1、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2、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秦治来编著:《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康绍邦、宫力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洲出版社2006年版 6、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7、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8、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党校国际政治综合考研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版 宋新宁陈岳 目录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 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 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 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

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 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

政治学理论排名

030201 政治学理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理论 南开大学--哲学系-- 政治学理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系-- 政治学理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政治学理论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政治学理论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政治学理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政治学理论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学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政治学理论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政治学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政治学理论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政治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政治学理论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政治学理论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政治学理论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政治学理论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政治学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 政治学理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政治学理论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政治学理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政治

政治学理论真题汇编(1)

2007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真题 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 1、宪政 2、民主化 3、多元主义 4、公共政策 5、消极自由 二、简答 1、运用政党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转型” 2、“公民社会”概念成为近些年的学术热点,试述其学术价值意义 3、论述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的区别和比较 三、论述 1、简述近期学术界支持政府干预的主要观点,试反驳或论证 2、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论述社会公正实现的关键是什么? 综合 简答 1、当今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有哪些? 2、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内容和特征 3、以日本为例,简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君主立宪制区别 4、简述美国国会与总统的权力制约机制 5、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及实践(以瓦窑堡会议为例) 6、解放战争期间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1947年12月中央会议为例) 论述 1、论述当代中国社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政府对社团的管理模式和转变这种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2、论述普选原则的发展与变化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作用 3、结合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过程和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谈谈你对毛和毛思的看法 07复旦政治学原理 一.名解 1.行为主义政治学2.现代国家建设3.政治不服从4.法团主义5.民粹主义6.历史制度主义7.社会动员8.权威政体9.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10.寡头政治铁律 二.材料分析 材料取自于阿尔蒙德和维巴关于政治文化的一段材料 1.什么是政治文化?2.政治文化对政治民主的作用.3.材料体现的哪种政治文化?

三.请举例论证"现代政党产生与议会,最终发展到社会根植与民众."的根本原因和促成因素. 四.有限政府"有限"的内涵和原因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北京大学政治学试题 2005年 一名词解释(7*5) 1、全球化 2、大政府 3、政治沟通 4、依附理论 5、社群主义 二简答(15*3) 1、政府类型划分的方法和理论 2、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分歧 3、政治社会化等同于社会政治化吗?(说明理由) 三论述(15*2) 1、论证或反驳“宪政=限政” 2、近年来,社会信用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试用政府角色理论,说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对于社会信用体建设的重要性。 2004年 一名词解释(5*6) 1、政治合法性 2、行为主义 3、有限政府 4、威权主义 5、消极自由 二简答(4*15) 1、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政治分析的可行性,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3、政治科学化的意义和影响 4、民主作为政治制度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三论述(2*30) 1、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实践,论述现代政府的执政原则。 2、论述我国政治权力与政治监督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政治学理论,分析对公共权力限制的必要性。 2003年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冲突 2、政治过程 3、政府租金 4、政治稳定 5、政治文化 二简答 1、经济分析方法对政治生活的适用性 2、现代政治选举制度的原则有哪些 3、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政治学学科期刊排名

政治学学科期刊排名 本学科涉及全文被转载的期刊数量为278种,转载全文总量为1096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总量(12569篇)的8.7%,其中,转载量排在前30名的期刊共被转载453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总量的3.6%。 全文转载量排名 期刊名称 转载数 名次 现代国际关系 34 1 学术前沿 30 2 当代世界 28 3 世界经济与政治 27 4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5 5 国际安全研究 21 6 探索与争鸣 21 国际问题研究 17 8 国外理论动态 17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7 政治学研究 15 11 科学社会主义 15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14 13 理论学刊 14 美国研究 11 15 西亚非洲 11 国际政治研究 11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11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11 当代亚太 10 20 教学与研究 10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0 学习论坛 10 理论视野 10 欧洲研究 9 25 社会主义研究 9 新视野 9 理论探索 9 理论探讨 9 国际观察 8 30 全文转载率排名 1

期刊名称 转载数 发文数 转载率(%) 名次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5 70 35.71 1 国际安全研究 21 65 32.31 2 世界经济与政治 27 93 29.03 3 现代国际关系 34 118 28.81 4 当代亚太 10 39 25.64 5 美国研究 11 46 23.91 6 国际问题研究 17 79 21.52 7 政治学研究 15 81 18.52 8 西亚非洲 11 60 18.33 9 国际政治研究 11 66 16.67 10 欧洲研究 9 66 13.64 11 学术前沿 30 235 12.77 12 阿拉伯世界研究 7 56 12.50 13 国际观察 8 66 12.12 14 当代世界 28 240 11.67 15 德国研究 4 37 10.81 16 国际论坛 8 77 10.39 17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14 144 9.72 18 日本学刊 6 62 9.68 19 国外理论动态 17 177 9.60 20 国际展望 6 64 9.38 2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4 44 9.09 22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8 93 8.60 23 台湾研究 6 71 8.45 24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11 134 8.21 25 俄罗斯研究 4 49 8.16 26 和平与发展 6 74 8.11 27 探索与争鸣 21 271 7.75 28 东北亚论坛 6 80 7.50 29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7 228 7.46 30 综合指数排名 期刊名称 转载量归一值转载率归一值篇均分归一值 综合指数 名次 现代国际关系 1.000000 0.806780 0.890821 0.909280 1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0.735294 1.000000 0.923632 0.871207 2 世界经济与政治 0.794118 0.812903 0.946947 0.845602 3 国际安全研究 0.617647 0.904615 0.923164 0.795393 4 学术前沿 0.882353 0.357447 0.884131 0.725415 5 当代世界 0.823529 0.326667 0.872837 0.689263 6 国际问题研究 0.500000 0.602532 0.918147 0.656204 7 当代亚太 0.294118 0.717949 0.947055 0.617148 8 美国研究 0.323529 0.669565 0.921310 0.606674 9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