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稿)

一一部位

1、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左外开三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其特效)、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左三分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心脏分支神经;正下2~2.5分大小肠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左上方,距大间高Array二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枝神

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

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

节左上方,距大间上二分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治心脏,1~

2.5分肺分支神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3、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

去第三节指横纹三分三。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

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

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中)节正中央外开

(向大拇指)二分去第三(末)节指横

纹三分四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4、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2分,去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外开2分,去第三指横纹六分六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5、中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本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

主治: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

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手掌向上)。

手术:针深1~2.5分。

效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治疗疝气之特效针,单手取穴可也。

注意:禁用两手同时取穴。

6、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治流产、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中节外侧(即与小指接触部),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1~3分(扎指骨上缘)。

注意:禁忌双手取穴。

二二部位

1、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1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大指掌骨与食指骨之间,虎口下约1寸是穴位。

手术:1寸针,针深至3~5分。

2、重仙穴

部位: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2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热、心跳、膝盖痛。

取穴:大指骨与食指骨间,距虎口2寸处是穴。

手术:1寸针,针3~5分深。

应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上白穴

部位: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5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5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1寸针,针3~5分深。

4、大白穴

部位:手背面,在食指拇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而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距虎口底左侧5分是穴(左手为准)。

手术:用1寸针,针4~6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5、灵骨穴

部位:手背面,在食指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

大病、妇女经脉不调、难产、经闭。背痛、

耳鸣、偏头痛。

取穴:拳手取穴,在食指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1.2寸,与重仙穴相通。治肺——肠——肾——脑。

手术:用1.5~2寸毫针,针深通透重仙穴(过量针)。 应用:针深1.5~2寸可避鬼邪。

注意:孕妇禁针。 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5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及肾脏病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小便黄。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5分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7、下白穴

部位: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1.5寸(距中白穴1寸)。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1.5寸(即距中白穴1

寸)

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8、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2.5寸。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及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肾亏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女人因此穴效果佳,以单手为宜,且腕顺一二穴只用一穴)。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2.5寸是穴。 手术:针深2~4分。 9、腕顺二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1.5寸(即腕顺一穴下1寸)。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1.5寸是穴。 手术:针深2~4分。

应用:腕顺一穴与腕顺二穴互相配用。 10、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即屈小指,使其指甲触及手掌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而引起之一切麻木以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即屈小指使其指甲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用三棱针出血立解,用毫针10~20分钟全解。 11、土水穴

部位: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距该掌骨小头1寸处一穴,

后5分处一穴,又后5分处一穴,共三穴。

解剖:拇指对掌肌、脾分神经、肾支

神经、桡神经。

主治:胃炎、久年胃病。

手术:针深3分,每用一穴即可。

三三部位

1、其门穴

部位:在手横纹后2寸,桡骨之外侧。 解剖:此处为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2寸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2~5分。

2、其角穴

部位: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4寸(距其门2寸)。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4寸处是穴。

手术:同其门穴。

3、其正穴

部位: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6寸(距其角2寸)。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6寸处是穴。

手术:同其门穴。

应用:其门、其角、其正三针同用,(即一用三针)。

4、火串穴

部位:在手背腕横纹后3寸,两筋骨间陷中。Array解剖:有总指伸筋,骨间动脉,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

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便秘,心跳,手下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向下,从横纹中央直上3寸处取之,

握拳屈肘掌心向下,现沟凹处是穴位。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左手下臂痛针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针左手穴。

5、火陵穴

部位:去火串穴2寸(横纹后5寸)。

解剖: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枝,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距横纹5寸,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是

穴。

手术:针深0.5~1寸。

6、火山穴

部位:去火陵穴1.5寸(横纹后6.5寸)。

解剖: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枝,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距横纹6.5寸,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是穴。

手术:针深1~1.5寸。

应用:左手抽筋取右手穴,右手抽筋取左手穴;胸部发闷发胀及痛,则火陵、火山两穴同时

用针,但只可单手取穴,即用右手穴不用左手穴;用左手穴则不用右手穴。

7、火腑海穴

部位:火山穴上2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横纹后8.5寸)。

解剖:有长屈拇筋,桡骨动脉,中头静脉,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酸。

取穴:手抚胸取穴,距火山穴2寸。即长桡腕伸肌与短桡腕伸肌之间。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治贫血、头晕眼花,腿酸腰酸。疲劳过度时,下针10分钟后取针,改用垫灸3~5壮,(勿须下针,仅灸三至五壮亦可),隔日一灸,灸上三月,益寿延年。灸至第五、第十、第

十五次,下灸七壮至九壮(大壮),即每月大壮三次,小壮十二次。

8、手五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距腕豆骨6.5寸,去火山穴后开五分。

解剖:肝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6.5寸,即火山穴后五分是穴。

手术:针3~5分。

9、手千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手五金穴上1.5寸(距腕豆骨8寸)。

解剖:肝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8寸(距手五金穴1.5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手五金与手千金两穴同用,左坐骨神经痛,取用右手穴,右取左穴,即用交叉神经治疗法。注意两手五金穴千金穴同时使用会引起气血错乱,应忌之。

10、肠门穴

部位:当外尺骨筋腱之外侧,距腕骨3 Array寸。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

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晕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外尺骨筋腱之侧,

距腕骨3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11、肝门穴

部位:去腕后6寸,当外尺骨后侧。

解剖:此处为总指伸筋,歧出前膊皮骨间动脉之分枝,肝之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去腕后6寸,当外尺骨中部下侧是穴。

手术:毫针,针深3~5分。针下后,肝痛立消,此时将针向右旋转,胸闷解除;再向左旋

转,肠痛亦解除。

应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用左手穴(不可两手齐用)。

12、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莺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1.5寸陷中。即肘内侧大骨外,去肘端1.5寸。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肝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1.5寸是穴。

手术:针深4~7分。

应用:用右手穴则不用左手穴,用左手穴则不用右手穴。

13、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4寸。Array解剖:此处为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

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面上,从腕部横纹上行4寸,当前臂

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针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左手痛,针右手

穴;右手痛针左手穴)肩臂痛、背痛。针1寸治心脏病,心跳。

14、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内缘,去人士穴3寸(去腕横纹7寸)。

解剖: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枝,为

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

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7寸,即去人士穴3寸,

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1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1.5寸治心脏病。

15、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去地士穴3寸(去腕横纹10寸)。

解剖:肱桡骨肌内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去地士穴3寸是穴。

手术:针深1.5寸。

应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左右两手同时取穴,并配灵骨穴,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16、曲陵穴(尺泽)

部位: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

解剖:有肱二头肌腱,为后臂皮神经及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心之支神经,肺之交叉神经。

主治:抽筋,阳霍乱,气喘、肘关节炎,心跳。

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窝横纹上,在大筋之外侧以大指按下,肘伸屈时有一大凹陷处是穴。 手术:针3~5分。

应用:用三棱针刺曲陵穴内侧之动脉血管,使其出血,可治阳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

四四部位

1、分金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之前侧,去肘窝横纹1.5寸。

解剖:有肱二头肌,为后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肱动脉,

头静脉;心之分枝神经,肺之交叉神经。 主治:感冒、鼻炎及喉炎之特效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后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窝(曲池)横纹1.5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2、后椎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肘横纹2.5寸。 解剖:肝副神经,心之副交叉神经,直属脊椎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脱臼、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肘横纹2.5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3、首英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肘横纹4.5寸。 解剖:同后椎穴。

主治:同后椎穴。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后椎2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后椎、首英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

4、富顶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首英穴2.5寸(去肘横纹7寸)。 解剖:肝之副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疲劳、肝弱、血压高、头痛、头晕。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首英穴2.5寸。

手术:针深3~5分;针浅扎治疲劳、肝弱,针深扎治头痛、头晕及血压高。

5、后枝穴

部位:当肩中与肘之直线上,去富顶穴1寸(去肘横纹8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头晕、头痛、杀菌、皮肤病、血管硬化。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富顶穴1寸是穴。 手术:针深3~7分。

应用:富顶、后枝两穴同时下针,可治头项疼痛扭转不灵及面部麻痹。 6、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2.5寸。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平垂,自肩骨向下2.5寸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左肩痛扎右肩穴;右肩痛扎左肩穴,具有特效。 7、背面穴

部位:当肩骨缝之中央,举臂有空陷处。

解剖:有三角筋,回转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丹田神经。

主治:腹部发闷,发音无力。

取穴:举臂,肩骨连接处有空陷处之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用三棱针时,可治全身疲劳,两腿发酸,呕吐,肝霍乱,阳霍乱,阴阳霍乱。 8、人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3寸。 解剖:在二头膊筋之旁,桡骨副动脉、头静脉及内膊皮神经、肺之副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肝之副支神经。

主治:脚痛、手痛、肘臂肿痛难动、面黄(胆病)、四肢浮肿、

脾肿大,感冒气喘。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3寸是穴。 手术:用毫针,针深5分治感冒气喘;针深8分,治臂肿;针1.2寸治肝、胆、脾病。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肱二头肌,扎针部位应准确。

9、地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6寸(去人宗穴3寸)。 解剖: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心之支神经。 主治: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血管硬化。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之中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人宗穴3寸是穴。

手术:针深1寸治轻病,针深2寸治重病,两臂穴同时下针。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肱二头肌,扎针部位应特别准确。 10、天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肘窝横纹9寸(去地宗穴3寸)。

解剖: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六腑神经,小腿神经。

主治:妇科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具有速效)、小腿痛、小儿麻痹、狐臭、糖尿病。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地宗穴3寸是穴。

手术:针深1~1.5寸。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内伤肱二头肌,取穴部须准确。

11、云白穴

部位:在肩尖前约2寸,前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2寸。

解剖:有三角筋,回转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六腑神经,肺之副支神经。

主治:妇科阴道炎、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小儿麻痹。

取穴:垂手取穴,肩关节前方,骨缝去肩尖约2寸许处是穴。亦即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2寸。

手术:针深3~5分。

12、李白穴

部位:在云白穴稍向外斜下2寸。

解剖: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肺之支神经。

主治:狐臭、脚痛、小腿痛、小儿麻痹。

取穴:在臂外侧,从云白穴稍向外斜下2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13、支通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首英穴(去肘横纹4.5寸)向后横开1寸。

解剖:有头静脉,后回旋上膊动脉支,后膊皮下神经;肝之副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后背神经。

主治:高血压、血管硬化、头晕疲劳、腰酸。

取穴:自肩后侧直下,去肘横纹4.5寸,即首英穴向后横开1寸。

手术:针深0.6~1寸。

注意:贴近肱骨后缘扎针。

14、落通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即富顶穴向后横开1寸。

解剖:有头静脉,后回旋上膊动脉枝,后膊皮下神经;肝之副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后背神经。

主治:血压高、血管硬化、头晕疲劳、四肢无力、腰酸。

取穴:自肩端后侧直下,肘横纹7寸,即富顶穴向后横开1寸是穴。

手术:针深0.6~1寸。

15、下曲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即后枝穴后开1寸。

解剖:有后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后膊皮下神经,腋下神经;肺支神经,肝之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坐骨神经痛(肺与肝两种机能有健全所引起)、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经失灵及神经失灵而引起之骨头脱节症。

取穴:在肩端后直下,即后枝穴向后横开1寸是穴。

手术:针深0.6~1寸。

16、上曲穴

部位:在上臂后侧,肩中穴后开1寸。

解剖:有三角筋,后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后膊皮下神经;肾之支神经,肝之副神经。

主治:小儿麻痹、坐骨神经、臂痛、血压高、小腿胀痛。 取穴:在上臂后侧,即肩中穴向后横开1寸是穴。

手术:针深0.6~1.5寸,治左臂痛用右臂穴,治右臂痛用左臂穴。 应用:用三棱针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

17、水愈穴

部位:在上臂之后侧,即背面穴后开稍斜下2寸。

解剖:有三角筋,后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后膊皮下神经,腋下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肾脏炎、肾结石、腰痛、腿酸、全身无力、小便蛋白质、臂痛、手腕手背痛。

取穴:自肩后直下,即背面穴向后横开(稍斜下)2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用三棱针扎出黄水者主治肾脏之特效针。用

三棱针扎出黑血者主治手腕手背痛。用三棱针扎左边穴治左臂痛,扎右边穴治右臂痛(直接治疗)。

五五部位

1、 火包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底二道横纹正中央。

解剖:心之神经,肝之神经。 主治:心痛,胎衣不下,兼治肝病。

取穴:平卧,当足次趾底二道横纹正中央是穴。

手术:三棱针刺3分使其出黑血,立即见效。用毫针针深3~5分见效。

注意:禁灸,妊妇禁针。 2、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5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3、海豹穴

部位:在大趾之内侧,本节正中央。

解剖:有长大趾伸筋,浅腓骨神经,心之分枝神经。

主治:眼角痛(角膜炎),疝气,大指及食指痛,妇科阴道炎。

取穴:当大趾之内侧(即右足之左缘左足之右缘),(脚指甲后)大趾本节正中部是穴。 手术:针深1~3分。

应用:左手痛右脚取穴,右手痛左脚取穴。

4、木妇穴

部位:在次趾(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3分。

解剖:心之副神经。

主治:妇科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输卵管不通。 取穴:当第二趾第二节正中央向外开3分是穴。

手术:针深2~4分,贴趾骨下针(用最细针有效,粗针痛苦)。

六六部位

1、火硬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

解剖:心脏支神经,肝之副神经。

主治:心跳,头晕,产后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颔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注意:妊妇禁针,禁灸。

2、火主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去火硬穴1寸。

解剖:心脏支神经,心脏动脉,有感腓骨神经

枝,前胫骨筋。

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按取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去火硬穴1寸是穴。 手术:针深3~8分,治手脚痛时,左用右穴,右用左穴。 注意:禁灸,妊妇禁针。 3、门金穴

部位:在第二蹠骨与第三(中)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

解剖:有短总趾伸筋,第一骨间背动脉,趾背神经,十二指肠神经,胃之支神经。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蹠骨与第三(中)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即与火主穴并列。 手术:用细毫针,针深5分(具有特效)。 注意:单脚取穴,禁双脚同时取穴。 4、木斗穴

部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 解剖:脾神经,肝神经。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5、木留穴

部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去蹠骨与趾骨关节1.5寸(去木斗穴1寸)。

解剖:肝神经,脾神经。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去木斗穴1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6、六完穴

部位: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 解剖:肺之分枝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止血(包括跌伤刀伤出血或是打针血流不止)偏头痛、耳聋。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注意:哮喘、肺病、痰多、体弱均禁用此穴。

7、水曲穴

部位: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1.5寸(去六完穴1寸)。 解剖:肾之支神经,肺之分枝神经。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头神经痛(相对用)妇科子宫多病。 取穴: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六完穴1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8、火连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骨关节1.5寸。

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而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脏衰弱。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去蹠骨与趾骨关节1.5寸。

手术:针深5~8分,针横第一蹠骨底缘扎入。

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

9、火菊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骨关节2.5寸(去火连穴1寸)。

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

主治:手发麻,心跳、头晕、脚痛、高血压、头晕脑胀、眼昏、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去火连穴1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5~8分,针与蹠骨成直角,沿蹠骨底缘扎入。

注意:孕妇禁针,单脚取穴。

10、火散穴

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骨关节3.5寸(去火连穴2寸)。

解剖:心分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六腑副神经。

主治:脑痛、脑胀、眼角痛、肾亏、头晕、眼花、腰酸背痛。

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骨关节3.5寸。

手术:针深5~8分,针横蹠骨底扎入。

注意:孕妇禁针,单脚取穴。

应用:火连、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时下针,主治以上各症及脑瘤,脑膜炎,但注意单脚取穴,双脚不可同时下针。

11、水相穴(太溪)

部位:在内踝直后,跟筋前缘陷处。Array解剖:肾之支神经,脑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而

引起的腰痛,脊椎痛,背痛,妇科产后

风,白内障。

取穴:当跟筋前缘陷处,在内踝尖

直后2寸是穴。

手术:针3~5分,或过量针亦可(即针沿跟筋前缘扎透过去)。

12、水仙穴

部位:在水相穴下2寸处。

主治:同水相穴。

七七部位

1、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3.5寸。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痛(限脊椎部位),颈项筋痛(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3.5寸是穴。

手术:针深5~8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坐姿扎针,体弱侧卧扎针。

2、正宗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5寸许。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去正筋穴1.5~3寸处是穴。

手术:同正筋穴。

应用:正宗正筋两穴连带同时下针。

3、正士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7寸。

解剖:肺之分枝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去正宗穴2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4、搏球穴

部位:在正士穴正上2.5寸(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9.5寸)。

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副支神经。

主治:腿转筋,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取穴:平卧、脚跟用软垫垫高,当下腿后侧,在正士穴正上2.5寸即腓肠肌下缘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寸,以针尖抵骨效力为最佳。 应用:与四花中穴主治霍乱转筋及肾亏。 5、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

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分枝神经,脾之主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发炎,口歪眼斜(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踝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是穴。

手术:针深1~2寸。

6、二重穴

部位:在外踝直上5寸向前开1寸。 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分枝神经,脾之主神经。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2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寸。 7、三重穴

部位:在外踝直上7寸向前开一寸。

解剖:心分枝神经,肺之分枝神经,脾之主神经。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2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寸。

应用:一重、二重、三重三穴同时取穴(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8、四花上穴(足三里) 部位:在外膝眼下3寸,胻(读

heng

胫骨)骨外廉。

解剖: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内生瘤、头晕、心脏、抽筋、转筋霍乱。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3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

手术:针深2~3寸,针深1.5~2寸治哮喘,针深3寸治心脏病。

应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3寸。

9、四花中穴

寸)。

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支神经,

心脏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

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疼痛)心脏麻痹(心

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骨骼胀

大。

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4.5寸。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

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

用毫针,针深2~3寸治哮喘,眼球痛。

10、四花副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直下2.5寸(膝

眼下10寸)。

解剖:同四花中穴。

主治:同四花中穴。

取穴:当四花中穴直下2.5寸是穴。

手术:三棱针出黑血,治心脏血管

硬化,心脏麻痹,急性胃痛,肠胃炎。

应用:四花副穴与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诸症,立即见效;但扎针时,对正血管(不

论在穴之左右)下刺,以能见黑血为准。

11、四花下穴

部位:在四花副穴直下2.5寸(膝眼下12.5寸)。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部胀、胸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骨骼胀大。

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2.5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用细毫针)。

12、腑肠穴

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1.5寸((膝眼下11寸)。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同四花下穴。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1.5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用细毫针)。

应用: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13、四花里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1.2寸,当胫骨之外缘。

解剖:心之支神经,肺之区支神经。

主治:肠胃病、心脏病、心跳、转筋霍乱(呕吐),心脏麻痹。

取穴: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1.2寸,至胫骨之外缘处是穴。

手术:针深1.5~2寸。

14、四花外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1.5寸。

解剖:肺之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取穴: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1.5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1~1.5寸。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及其神经痛,肩臂痛,(左右)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

应用:使用三棱针时,先将四花外穴上下3寸内之附近部位,以酒精棉花擦净,然后在此血路上发现有暗影或青筋者,扎之,使其溢出黑血立即见效。

15、上唇穴

部位:在膝盖下缘。Array解剖:经外奇穴。

主治:唇痛、白口症。

取穴:当膝盖正下缘膑骨韧带上。

手术:用三棱针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使其

出黑血,立即见效。

16、下唇穴

部位:在膝盖下缘约1寸。

解剖:属经外奇穴。

主治:唇痛、白口症。

取穴:当膝盖下缘约1寸处。

手术:同上唇穴。

17、天皇穴(阴陵泉)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2.5寸。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枝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病),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2.5寸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过多。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18、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1.5寸(去膝关节4寸)。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

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2寸,胫骨之内侧。

手术:0.5~1寸。

应用:通常为天皇穴之配针,治胃酸过多,倒食症。

19、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去内踝7寸。Array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

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

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

不调、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在内踝

7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约成45度扎入,针深

1~1.8寸。

注意:孕妇禁针。

20、四肢穴

部位:当胫骨之内侧,在内踝上4

寸。

解剖:心之支神经,四肢神经,肾

之分枝神经。

主治:四肢痛、颈项痛、糖尿病。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

手术:针深0.6~1.2寸。

注意:孕妇禁针。

21、人皇穴(三阴交)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在内踝3寸。

解剖:肾之分枝神经。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

便蛋白质、小便出血、肾脏炎、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在内踝3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8~1.2寸。

注意:孕妇禁针。

22、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旁开1.5寸为侧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

解剖:肺之分枝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相对是外侧)。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5寸处是穴。

手术:0.5~1寸。

23、侧下三里穴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2寸(外膝眼下5寸)。

解剖:同侧三里穴。

主治:同侧三里穴。

取穴:在肌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2寸处是穴。

手术:0.5~1寸。

应用:侧三里与侧下三里两穴同时取穴,但单足取穴。治左边牙痛,用右足穴;治右边牙痛,用左足穴。

24、足千金

部位:在侧下三里外(后)开5分(然后对正外踝尖)直下2寸。

解剖: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枝神经、喉侧(甲状腺)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住喉管,肩膀及肩背痛,喉咙生疮、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

取穴:当肌骨前缘,即侧下三里向后横开5分直下2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25、足五金

部位:在足千金直下2寸。

解剖:同足千金。

主治:同足千金。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足千金直下2寸。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足千金与足五金通常同时取穴,除

治甲状腺炎可双足取穴下针外,其它各症均单

足取穴下针。

26、七虎穴

部位:在外踝后1.5寸之上2寸,又上2

寸一穴,再上2寸一穴,共三穴。

解剖:腓肠神经,胸骨、锁骨及肋骨神经。

主治:肩骨痛、锁骨炎、胸骨炎、肿胀及

肋膜炎。

手术:针深0.5~1寸,一用三针。

八八部位

1、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膝盖横纹

上5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

侧痛、心脏病而引起身体各部之风湿病、头晕、

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膝盖横纹上5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2、通山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央股骨上,在膝盖横纹上7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通关穴上2寸。

手术:针深5~8分。

3、通天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央股骨上,在膝盖横纹上9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通山穴上2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能双足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4、姐妹一穴

部位:在通山穴向里横开1寸后直上1寸。

解剖:六腑神经、肾分枝神经。

主治: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经期不定、子宫痒、肠痛、胃出血。

取穴:当通山穴向里横开1寸处直上1寸是穴。

手术:1.5~2.5寸。

5、姐妹二穴

部位:在姐妹一穴直上2.5寸。

解剖:六腑神经,肾分枝神经。

主治:同姐妹一穴。

取穴:当姐妹一穴直上2.5寸处是穴。

手术:1.5~2.5寸。

6、姐妹三穴

部位:在姐妹二穴直上2.5寸。

解剖:同姐妹二穴。

主治:同姐妹二穴。

取穴:在姐妹二穴直上2.5寸。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三姐妹两腿六穴,通常同时取穴用针。

7、感冒一穴

部位:在姐妹二穴向里横开1寸。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分枝神经。

主治:重感冒、发高烧、发冷、感冒头痛。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地霸道而显奇效

霸道而显奇效的董氏奇穴常用穴位 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2)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目录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 一、头部疾病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 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 (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 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 (六)眉棱骨痛: 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 (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 配灵骨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资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绘图:鸿儒、张林杰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就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就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就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最新胡光董氏奇穴与谐针法穴位最全整理版

综合组穴 一、李旸四针(有称鲍四针或杨四针) 人中穴、后溪穴、束骨穴、复溜穴扎10分钟,做主穴25分钟 治验应用: 1、通督脉:治疗腰痛如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腰突压迫神经髂前上棘疼,特别是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如果杨四针效果差就加上:小节、腕顺1、2(先针,令其动),小节+腕顺1,2可治各种腰、腿痛,尤其是腰椎间盘脱出、突出、膨出,坐骨神经痛。针:健侧,10分左右,令其动。 2、止痛要穴:a、三叉神经痛;b、舌咽神经痛;c、腰痛加五虎擒羊;d、尿闭、尿失禁、遗尿、夜尿多、尿床:秩边+杨四针泌尿系统(肾关三阴交秩边重子、重仙、小大浮外) 3、膝关节炎:杨四针+膝关节周围;如有积液:取穴远一点,不要在膝盖周围渣,可取穴: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膝关节疼痛不要脱离杨四针 4、治疗全身冷水过敏 注:原因扩大其治疗范围故仍从其原穴名,现因教学授课改称为“李旸四针”。 二、怪三针 正会穴、次白穴、鼻翼穴 临床应用: 治疗尿床、抽动秽语综合症、多动症、神经不集中、口吃、癔病、考前综合症、小儿脑瘫、痴呆、脑发育不良、癫痫、狂躁、怪病。 治验应用: 1、胃痛、小儿疳积:正会、次白(向指侧倾斜45—60°) 2、运动异常病:正会、次白、小节 3、面肌痉挛(眼跳):正会、鼻翼、眼黄 1.顽固性癫痫脑瘫(涉及到运动功能障碍就用小节) 2.多动症 3.抽动秽语综合征(怪三针) 厌食症(脾胃功能——斜次白——厌食) 4.尿床 a. 正会(百会)次白鼻翼 b.杨四针(附睾炎精索炎) c.重子、重仙、小大浮外间(哮喘) d、秩边透水道快速针刺1分钟+杨四针(前列腺炎尿闭、尿失禁) 5.眼黄(小指中节中点处)——斜眼 三、灵、大穴、三重穴 灵骨穴、大白穴为补阳要穴,三重穴可活血化瘀。 治验应用: 这组穴的作用于补阳还五汤疗效相似,用于一切偏瘫。 1.中风后遗症用健侧的灵骨、大白,下三重; 2.如伴吞咽困难:失音+上瘤(脚掌涌泉穴下3——5寸,根据患者的尺寸) 3.可治脑瘤、一切肿瘤,语言障碍、嘶哑、息肉, 4. +三重:甲状腺肿大、甲亢、甲低,留针25分钟 5.脑瘫:木火、灵骨、大白、三重(健侧) 6.三重+ 膻中:治乳腺增生 7.肝硬化:重子重仙+外三关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 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2 、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3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2 、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4 、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5 、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 、侧 三里(足三里后1 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 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 寸为上溪穴,其下1 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 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 、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 取两穴、向下斜刺)3 、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

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 、高血压头晕, 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 4.5 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 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 寸。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 、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2 、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配复溜效更佳。(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2 、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三)目赤: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2 、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加针上白,效果更佳。(四)目干涩: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2 、针光明、人皇。(六)沙眼:1、睑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七)白内障:1 、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效。2、针肾关、光明。(八)迎风流泪:1、针木穴特效。2 、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点刺三重穴。 4、花骨一穴之四穴(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叉口下每隔5 分一穴) 5、眼发干、流泪: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 线,四分法取三穴)(九)角膜炎,眼痛、眉棱骨酸痛:三叉一穴(十)偷针眼:灵骨(交刺)(十一)眼跳: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十二)青光眼: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十三)眼睛诸疾:分白、上白(食指、中指掌骨间上5 分、1寸5分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2016年4月22日—4月27日(22日全天报到)广州2016年4月09日—4月14日(09日全天报到)北京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

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著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四)心法特色: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

董氏奇穴针灸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 董氏奇穴再传入室弟子左常波 引言 孔子云:礼失求诸野。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两千年的岁月苍桑,传统针灸有许多精华的东西湮没佚散了,但是在民间,中国针灸之真传命脉却延绵不绝,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月印万川,风流千古。面对董氏先祖的大智慧,我的心灵一次次被强烈震撼…… 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东省平度县。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悬壶青岛数载,怀救世之心,挟济人之术,未几,医名鹊起。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1953年,蛰居台北。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算。其医术日见精进,造诣更为深厚。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如神,功至臻境。1971年,董公以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朝野,时人盛誉其为"当代针圣"。为弘扬董门绝学,董公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先祖不传外姓之常规,开门授徒,一时虔诚求师者日众,可谓桃李满天下,董公择其德才俱佳者七十又三人,收为入门弟子,悉心传授。1972年,从师学艺者某公(某大学教授),盗用董氏奇穴之部分,出版《江湖奇穴秘集》,董公深恶而痛绝之。为免众人受愚,以正视听,遂取其祖学之精华,于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董公厥功伟矣! 董公入门弟子七十三人,得其衣钵者乃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杨氏祖籍山东省高密县,家学渊源,自幼学习医药、伤科、针灸,后师从董公潜心研究董氏独门奇穴针法。因杨父与董公素有世交,且杨氏天资聪颖,用功精专,为人厚道,深得董公期许,遂将家传绝学倾囊相授。杨氏克绍箕裘,尽得其传。28岁即出版第一部由张大千先生亲笔题名的著作:《针灸经纬》,以后陆续推出《针灸经穴学》、《针灸五输穴应用》,尤可称道者,杨著《董氏奇穴针灸学》,乃董公原著之后第一部深入阐释董氏奇穴针灸心法的巨著,畅销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及美国等地区国家,引起轰动。 杨氏临证数十载,潜心于董门绝学的研究之中,苦心孤诣,兀兀穷年,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公元1997岁末,常波从青岛千里迢迢慕名前往台湾,拜谒董氏嫡传弟子、美国针灸学会学术组长、台湾中医针灸泰斗--杨维杰先生为师,学习董氏奇穴针灸心法。承蒙恩师不弃,拜在杨师门下,并登堂入室,成为董氏奇穴大陆再传入室弟子。徜徉董杨大成针灸之殿堂,神游心印,搜奇揽胜,真可谓玄机妙趣,异彩纷呈。 学术特色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 一、穴法特色 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

董氏奇穴针灸学 杨维杰著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 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

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 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二、针法特色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指挥针法内容有四: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不论病有多重,只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立见奇效。

董氏针灸(整理版)教学教材

董氏针灸(整理版)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

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

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

1997.12.9 师公董景昌先生常波与恩师杨维杰博士摄于台北市 ●董公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杨师曰:“只有一流的人品,才能成就一流的学问。” ●常波语:“董氏奇穴,永远相信奇迹。” 目录 1.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3)

2.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 (9) 3.董氏奇穴特种针法 (23) 4.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26) 5.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 (33) 6.董氏奇穴临床应用 (35) 董氏奇穴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 (35) 董氏奇穴特效美容针拨术 (36) 董氏奇穴治疗妇科病 (36) 董氏奇穴治疗疑难病 (36) 7.附录:董氏奇穴系列培训班 (44) 8. 后记 (45) 一、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引言 孔子云: 礼失求诸野。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两千年的岁月沧桑, 传统针灸有许多精华的东西湮没佚散了, 但是在民间, 中国针灸之真传命脉却延绵不絶, 一脉相承, 生生不息。 月印万川,风流千古。面对董氏先祖的大智慧,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强烈震撼…… 1、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祖籍山东省平度县。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在青岛悬壶数载,一时名声鹊起。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数。其医术日见精湛,造诣更为深厚。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

-董氏针灸常见处方表

病症处方手术 头痛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 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 的掌骨间 偏头痛 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前头痛 针火菊立止头痛公孙 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目干涩 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两眼睁不开 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眼跳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针风市、复溜 鼻出血 针肩中立止 耳鸣泻驷马补肾关即可停止泻曲陵补明黄,亦可停止 牙痛灵骨(左病针右,右痛针左,下 针立止,大白若痛不止加心灵一 穴 灵骨(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 心灵一穴,(前臂腕横纹上1.5 寸 鱼骨刺喉 针足千金有特效 喉痛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放血。 3、足千金放血。 项强(颈痛) 针正筋、正宗立效

肩颈痛 针肾关上、髀关。 落枕 1、针重子、重仙。 2、针正筋、正宗。 3、针重子、承浆。 4、针后溪、束骨。 失枕穴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 分上二分处{尺侧} 重子穴配承浆穴落枕时颈 项强硬涌左右转动者取后溪,不 能前后俯仰则取束骨,或刺正 筋、正宗亦有殊效。 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 与灵骨相对 手酸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腕关节痛, 手腕扭伤 侧三里侧下三里 肩关节扭伤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 手抽筋火串穴配火陵,火山火串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 火陵:火串上2寸 火山:火串上4寸 针对侧火山 肘关节痛1、灵骨特效。 2、针四花中亦特效。 手脚扭伤外陵,内陵外陵:承山外侧1.5寸 内陵:承山内侧1.5寸 脚抽筋 针正筋、次白 足跟痛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足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小腿酸胀痛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 技董氏奇穴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2016年4月22日—4月27日(22日全天报到)广州2016年4月09日—4月14日(09日全天报到)北京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

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着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四)心法特色: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下一)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下一)

董氏奇穴针灸特效配穴(下一) 2017-02-03 12:23阅读:247 二十七)肩背痛 1、针重子穴、重仙穴,特效。 2、针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特效。 (二十八)肩臂痛 1、双河穴点刺放血 2、四花外穴点刺放血 (二十九)四肢骨肿 1、腕顺一穴、腕顺二穴、复原穴。 2、挫伤引起的剧痛、痛入骨髓:患处对侧的五虎穴 (三十)全身骨肿 1、五虎穴、灵骨穴、大白穴、土水穴。 2、患处对侧的五虎穴 (三十一)骨节酸痛 1、金营上穴、金营下穴,配灵骨穴、复原穴、骨关穴、木关穴。 2、挫伤引起的剧痛、痛入骨髓:患处对侧的五虎穴 (三十二)网球肘、肱外上髁炎 1、二间穴、三间穴、手三里穴,特效 (三十三)腕隧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 1、针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董氏上肢穴、四肢穴、肾关穴,

5、耳针,由臀穴扎向坐骨神经穴 6、八关三穴、八关四穴 7、上曲穴、下曲穴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肩中穴 8、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9、掌诊坐骨神经区域 10、臂诊坐骨神经区域、腰椎区域 11、针玉火穴、中白穴,配合腕顺穴 12、三河穴 13、木魁穴、木科穴 14、掌三针 15、骨关穴、木关穴 16、人士穴 (四)治疗脚踝常用穴道 1、云白穴、李白穴 2、五虎穴 3、土水五穴(小节穴)(土水五穴有外踝点、足背点、内踝点之分)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 5、背部五金穴点刺放血 6、手腕尺骨突

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手腕对应点 (五)治疗小腿常用穴道 1、手解穴(治疗抽筋立解) 2、八关三穴、八关四穴 3、木华穴、胆穴 4、三叉三穴、中白穴 5、手指中指背部区域(木华穴、胆穴、八关三穴、八关四穴) 6、水沟穴(治疗抽筋立解) 7、董氏对应针法,取对侧下臂对应点 8、三灵一穴、三灵二穴、三灵三穴、腰灵穴、火圣穴 9、阳陵泉穴、承山穴、委中穴、条口穴透承山穴 (六)治疗大腿常用穴道 1、天宗穴、地宗穴、人宗穴 2、对侧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 (七)膝盖痛 1、针肩中穴,配通关穴,特效。 2、在背上五金穴点刺出血,奇效。 3、针中间穴、下间穴,有效。 4、针心膝穴,配膝灵穴,效果卓著。 5、针神肩穴,配建中穴,效果神速。 6、针两犊鼻穴,配肩中穴,特效。

刘凤江和谐针法、董氏奇穴之妇科、美容系列

第一节、老十针的重点推荐(针灸版补中益气汤)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 【作用】:临床扎针有耗气,用老十针是补气最好的处方。治疗所有久病、体虚、针灸时间长的修养阶段,来补益中气。老十针是胃肠疾病的好穴位。 (1)盘整作用:盘整临床用的穴位。 (2)调整作用:调整人体内部的中气,使人体的气机达到一个最好状态,给穴 位给予营养, 发挥穴位的最佳疗效。 【使用】:临床长期的病人,前期一定要用老十针补气。 新病人或体质健壮的病人,治疗10次左右后,要加入老十针。 【针法】:直刺。 【附注】:老十针王乐亭老先生首创老十针是取补中益气汤方义,调中气、健脾、理气、和血、生清、降浊,调理肠胃。 第二节美容类处方 1、女人生产后面容衰老——养颜驻颜针 【病理】:女人生产后面容衰老的机理是内分泌失调。欧美国家性为权力,中国女性生产后 将近2年把性封闭起来,女性性冷淡,造成女人极度老化。 【望诊】:(1)鱼尾纹、法令纹、下颌部及脖子皮肤松弛。 (2)黄脸婆:面黄肌瘦,黑,说话有气无力,眼皮不愿睁开,是肝脾肾+内分泌 失调。 【处方】: (1)针灸方法:董氏奇穴妇科、还巢 + 外老十针 外老十针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天枢、双子宫穴 加减:脾虚者加针下三皇,肾气不足加针百会穴。 (2)艾灸方法: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艾灸时间:春秋冬每天就灸均可,夏一周2次。 加减:脾虚者加灸下三皇,肾气不足加灸百会穴。 2、祛斑 【分型】:美容院分蝴蝶斑、干斑、晒斑、妊娠斑等只是为了卖化妆品,我把这些斑统称为 黄褐斑。 【处方】:

(1)浅层斑:也叫肝脾肾斑,在真皮层与表皮层之间的斑,是肝脾肾或内分泌失调引起的 色素沉着斑。 a. 早期:曲池、血海、下三皇,有月经不调者加妇科还巢。10次之内见效大。 b. 后期大面积的斑,或斑消退了85%后,加驷马穴。此时驷马穴的作用是调气理气, 快速将大量的气血聚集面部,将色斑冲走。 (2)深层斑:也叫心肺斑,主要在真皮层与肌肉层之间,斑的位置在口唇以上法令纹周围, 在颧骨以上眼周围,有圆点、有黑的色素沉着,已经影响了心肺功能。 在以上处方的基础上,加上面部的微针,选用1813针灸针,在面部的表皮层与肌肉层之间平刺。在解决平刺之间,在颧骨以上眼周围一定要先解决颈肩综合征的问题,在口唇以上法令纹周围一定要先解决腰疼的问题,特别是两胯部,比如髋关节的问题、竖脊肌的问题、梨状肌的问题、髂胫束,这个斑下的更快。放血基本不用,在后期只剩下边边角角的时候用。 3、青春痘 【症状】:青春期长在前额上,18~20岁左右长在颧骨周围,20~25岁左右长在下巴周围,结婚后30岁左右下巴周围。 【处方】:曲池、血海、驷马穴。 【加减】: (1)青春痘特别痒——加木穴 (2)青春痘特别大——加外三关 (3)长青春痘后羞于见人,留长发遮盖,不敢直视别人——加怪三针 (4)后期有痘痕——加下三皇 (5)个例:扎消退了又长——加食指上的青筋(大肠经),引流方法放血 4、酒糟鼻 【症状】:女性比男性多发,女性的好治,男性的不好治。 【处方】:董氏奇穴的曲池、血海、驷马穴,加上平衡针的鼻炎穴(类似颧髎透迎香),双侧。 【加减】:有红肿、脓肿的,加制污穴。制污穴扎法以放血为主,左手扎针右手放血,连续 2天后左右交换治疗。3的穴位可以用一针向指尖方向穿透,要贴骨进针。 5、鹅掌风 【处方】:木穴,木穴以靠近掌根的下穴为主,用单针,临床用双针效果抵消了。 6、减肥

最新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理论

2009最新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理论 穴道名称:大间穴 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剂量:直刺二~四分为肝及大小肠神经 穴位: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偏外侧三分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 治疗方法:刺针法 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愈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有效案例_特效主治:疝气 有效案例_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 有效案例_特效权值:90 针感:局部胀痛麻电感。 穴道名称:侧间穴 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剂量:以三棱针扎出血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即大间穴下二分半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主治: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喉炙脔、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

治疗方法:放血法 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愈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有效案例_特效主治:疝气 有效案例_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 有效案例_特效权值:90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侧间穴以三棱针扎出血(有特效) 特效配穴_特效权值:90 穴道名称:小间穴 取穴:掌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大间穴直上二分半是穴。 剂量: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上二分半处。即大间穴上二分半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支气管喘息,吐黄痰、胸闷、心悸、膝盖痛、小肠胀气、疝气(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 治疗方法:刺针法 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愈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有效案例_特效主治:疝气 有效案例_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 有效案例_特效权值:90

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

1997.12.9 师公董景昌先生 左常波与恩师杨维杰博士摄于台北市 ●董公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 ●杨师曰:“只有一流的人品,才能成就一流的学问。” ●常波语:“董氏奇穴,永远相信奇迹。” 目 录

1.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3) 2.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 (9) 3.董氏奇穴特种针法 (23) 4.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26) 5.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 (33) 6.董氏奇穴临床应用 (35) 董氏奇穴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 (35) 董氏奇穴特效美容针拨术 (36) 董氏奇穴治疗妇科病 (36) 董氏奇穴治疗疑难病 (36) 7.附录:董氏奇穴系列培训班 (44) 8. 后记 (45) 一、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引言 孔子云: 礼失求诸野。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两千年的岁月沧桑, 传统针灸有许多精华的东西湮没佚散了, 但是在民间, 中国针灸之真传命脉却延绵不絶, 一脉相承, 生生不息。 月印万川,风流千古。面对董氏先祖的大智慧,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强烈震撼…… 1、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祖籍山东省平度县。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在青岛悬壶数载,一时名声鹊起。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数。其医术日见精湛,造诣更为深厚。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如神,功至臻境。197l年,董公以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时人盛誉其为“当代针圣”。为弘扬董门绝学,董公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先祖不传外姓之陈规,开门授徒,并取其祖学之精华,于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精品讲义 导读代序 董氏奇穴为我国山东省平度县人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代代单传,至董先生在台湾行医,始允许学生在其诊治病人时侍诊学习,间亦回答学生发问,虽有讲义油印本,从未以上课形式传授,故门下诸生各人所得不尽相同,但其学生编书时,均以董先生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为蓝本,再加入自己所闻及经验。本讲义穴位用法经验系以赖金雄师伯所编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为本,删除部分罕用穴位,而本人经验部分及诸多董先生门人分别发表之病案,将以课堂讲述为主。 董氏奇穴按董景昌先生定名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盖

有不自囿〞奇穴〞一隅,而认为是正统针灸之意。今附上董先生于1973年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时自序的部分内容,以为读者一窥董先生将其「祖传之秘」公诸社会之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五针穴,颁行「五脏图」,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垂今历二千五百年,医圣辈出,遗着亦伙,惜以文字深奥,语意含蓄,非躬亲体验,实难领悟真谛,是以面授口传,居于重要地位,但囿于私相传习,秘而不宣,致高深医理,每失所传,良可惋惜!一般所传之针灸医学,循十四经脉络,订为三百六十五穴位。但观历代名医遗着,经穴经废弃者有之,经外再发现者亦有之。不独「俞穴铜人」未臻完备,十四经脉络穴位亦迭有鼎革,针灸医学仍须继续研究与发展,乃不争之论。景昌 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术神速治愈。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奈 先祖遗着毁于兵燹,至深遗憾!所幸景昌记忆力强,对

董氏奇穴针灸刺血疗法

董氏刺血 [转]zhuanlaide 见效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最快的中医刺血疗法 所谓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也叫放血疗法。本法不太严格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 本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刺血量要大。而取得血量的前提是:肉不是你自己的,认准了要放心刺。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刺血手法 一、认定血位后,腕劲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二、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 刺血后的反应 一、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

轻的人要快得多。 二、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刺血的时间 一、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二、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刺血的禁忌 一、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二、严重的心脏病。 三、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四、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五、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六、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一、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二、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三、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四、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

董氏针灸配穴处方系统作者胡文智(下)

董氏针灸配穴处方系统作者胡文智(下) 董氏奇穴应用-4 - 温暖人间- 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 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

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 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