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一、不离心镜检法

方法:直接混匀新鲜尿液1滴涂片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二、离心镜检法

方法: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在400g离心力(约1000转/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后,倾倒或吸弃上清尿液,留取底部约0.2ml尿液,混匀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三、离心染色镜检法

方法:Stenheimer-Malbin染色法:结晶紫和沙黄;Stenheimer染色法:阿利新蓝和派若宁B;或0.5%甲苯胺蓝染色。需要制备特定涂片,如浓缩涂片、印片或细胞离心涂片等。

结果:不同染色结果报告各不一致。

四、计数板定量镜检法(1小时尿沉渣计数)

方法:患者先排尿弃去,准确采集3h内的全部尿液N ml。取混匀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吸去上层尿液9ml,留下1ml,充分混匀后,取混匀尿沉渣充入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内。计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计数20个大方格的管型,然后换算成1h尿液中细胞和管型的数量。

计算:1小时细胞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1000/10*N/3

1小时管型数=2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2*1000/10*N/3

式中:1000为ul换算为ml;10为尿液浓缩倍数;N为3h内的全部尿液量ml。

参考:红细胞男性<3万/小时;红细胞女性<4万/小时.

白细胞男性<7万/小时;白细胞女性<14万/小时.

管型<3400个/小时。

尿有形成分分析几个问题

尿有形成分分析几个问题 顾可梁(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1) 1为什么将尿沉渣检查定名为尿有形成分检查及尿颗粒分析? 尿沉渣检查是尿液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直接将尿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下检查,故称为“尿沉渣检查”。而目前开展的流式原理自动化检查方法,无需离心即可直接分析 尿中有形成分,故称为尿有形成分检查。近年来强调分析尿中所有颗粒,即细胞、管型、细菌、霉菌、结晶、药物等,故也称为尿颗粒分析(analysis of urine particle)。 2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有多种,包括玻片镜检法,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法,自动尿有形成分冲液器及设置标准计数池法,倒置显微镜检查法,相差、干涉、偏光、荧光及电镜等检查法,染色鉴别法,流式分析仪分析法,层流式图像分析仪法等。 不论用哪种方法,其指导原则应是:(1)按国际标准化准确分析,强调分析的高度重复性及标准化,以获取有临床价值的试验数据;(2)采用单位体积(如μl或L)报告代替用低倍镜视野或高倍镜视野报告最低到最高值;(3)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当自动分析颗粒出现报警信号或有形成分与物理化学方法结果不符时,应强调显微镜复查。要改变低倍镜看管型、高倍镜查细胞的传统概念。油镜检查(1 000×)更能鉴别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和尿中其他颗粒如影红细胞、细菌、结晶或脂肪滴等。 3为什么说选择合适的尿标本是保证尿有形成分分析质量的第一要务? 由于尿排出2 h以上可发生细菌生长、蛋白分解、细胞破坏、pH由酸性到碱性等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尿液分析的准确性。以往留尿标本要求:用清洁有盖容器;留中段尿(防止尿道、阴道分泌物污染);及时送检。以上要求门诊患者易于办到,但由于随意尿受饮食、运动等多因素影响难以做到标准化,目前多用于急诊患者或餐后尿测尿糖,并不适于尿细菌学 检查。清晨第一次晨尿送检时已贮留膀胱时间较长,尿成分浓缩,适用于试带化学过筛、蛋白检验、临床化学定量(以肌酐做比值)、细菌检查、亚硝酸盐试验特别是沉渣镜检等多种目 的。但鉴于病人清晨一醒即留晨尿送检时已>2 h,与2 h内完成尿有形成分分析的要求不符,因此有的作者提出二次晨尿(即晨8时定时尿),这样能及时送到实验室及时检查,不影响尿分析质量。送检时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留取尿标本时间、实验室收到尿标本时间及完成检查时间以备核查。留取中段尿前应清洗外阴部和尿道口以防止尿液污染。 4为什么要强调尿的理学、化学、有形成分检查的整体化报告模式? 尿的理学检查、试带过筛、有形成分镜检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如尿颜色加深与试带颜色叠加时可导致结果错误,因此采用空白试垫加载于试条上在自动化测定时可排除尿颜色影响。化学定性试带在实践中存在多种问题,如:蛋白试带测清蛋白不能测微清蛋白;尿糖只能测定葡萄糖而不能查出其他还原糖;胆红素的偶氮方法不如湿化学的氧化法敏感;尿比密试带受pH干扰和影响;潜血试带不只对血红蛋白反应;白细胞酯酶试带对淋巴、单核、嗜酸细胞等难以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Urinalysis)是尿液(Urina)和分析(Analysis)二词的组合。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对尿液分析明确定义:“用目测、理学、化学(应强调定性,定量)、显微镜及其他仪器(各种尿分析仪,渗透压计等)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 1.尿液分析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提高尿液分析检查的质量是关系到临床检查的重要环节。 2.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实验室确保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可靠信息去诊疗病人。 3.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致力于使质量特征符合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以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要保证尿液分析检查质量,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尿液分析管理措施,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的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尿液标本的采集:尿液标本的采集要求新鲜。住院病人尿常规检测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门诊或急诊病人可随时留取,但在标本容器上必须注明留取时间。 1.尿液标本的收集:尿液标本的收集容器要清洁。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的容器,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容器上应贴有病人、验联号(或条码)及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标签。 2.尿液标本的送检:尿液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一般尿液标本留取

至少为30ml,应在2h检查完毕,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破坏,据文献报到,尿液标本留取置25℃,2h后会出现如下改变: ●外观出现尿色变深,透明度变混或尿气味带有氨味; ●化学成分出现葡萄糖,胆红素、尿胆原、维生素C 下降,亚硝 酸盐升高,pH与蛋白质升高或下降; ●镜检出现RBC、WBC管型下降,结晶或细菌升高。 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冷藏或防腐保存。冷藏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维持尿液pH恒定,使尿中有形成分基本不变,但4℃条件下冷藏不得超过8h,有时冷藏会导致盐类析出产生沉淀,影响沉渣检查。化学防腐①甲苯:通常用于化学成分的保存;②甲醛:用于尿沉渣检验标本的保存。 4.尿液标本接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时,必须检查: ?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 ?标记容与医生所填写化验单是否一致 留尿到接收标本时间是否过长 标本是否被污染 近期是否给服用对尿液分析有影响的药物和其它物质?尿量不少于30ml:特殊病例不能达到此要求时(如小儿、烧伤,肾衰无尿期等)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收到尿量及检查方法。 尿液标本的接收要求:凡留尿超过2h(未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未注明留尿时间或尿量不够的标本应拒收。检验科收到合格的标本后应

A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 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案探讨 A 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作为尿液检测的初筛型仪器,为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准确性,需定期维护保养更换部件,升级内部程序,健全数据库模型。对日常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提出改进方法,如果能持续改进,可以更好地优化仪器性能,保证检测结果更加及时准确,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标签: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故障;改进方案 尿液分析是利用顯微镜或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辅助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1]。笔者所在医院使用A VE-764B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来定量分析尿液有形成分。该仪器镜检运用影像分析技术原理,尿液标本不需离心直接先经低倍镜初筛,筛选定位后转高倍镜采集尿液中各有形成分的特征参数,经计算机比对、处理、分析,参照仪器已建立的各有形成分模型,分类识别各尿液有形成分并定量计数,同时检验人员结合干化学结果对采集的图像人工审核来纠正仪器误差。平时工作中发现些常见故障及改进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 仪器蠕动泵和废液管容易堵塞 1.1 原因分析 尿液含有多种有形成分,含细胞、结晶、细菌、霉菌、黏液丝较多时容易产生沉淀,A VE-764B仅能在开关机时可对管道进行清洗浸泡,检测过程中不能清洗,大批量标本检测时结晶等沉淀物滞留管道无法排出,长期如此会导致管路堵塞。蠕动泵由于管道狭窄更易堵塞。随着使用期限延长废液管老化也溶液造成堵塞。 1.2 改进方法 在现有冲洗步骤的基础上,增加自动或者手动冲洗功能按钮,增加冲洗次数这样在可以随时对管道进彻底的清洗,可以有效减少前后尿液标本的交叉污染和干扰,预防管道堵塞对结果的影响。仪器蠕动泵和废液管每三个月需检查一次,否则容易堵塞造成结果误差。 2 流动计数池堵孔 2.1 原因分析 流动计数池堵孔表现为尿沉渣仪器前后标本图像相同,总是停留在同一界面,里面有冲洗不掉的物体。流动计数池通道两端的出入口直径较小,尿样大批量检测时其中部分尿液混浊、含有异物,易致计数池人口或出口部分或完全堵塞。加上计数池长时间的使用,本身老化,各种酸碱度的样本腐蚀,计数池易粘结堵

第八章 尿有形成分检查

第八章尿有形成分检查 一、A1 1、以下尿沉渣离心镜检法检查结果,属于异常的是 A、RBC:4~6/HP B、WBC:0~5/HP C、上皮细胞少见 D、少量磷酸盐结晶 E、管型:0~偶见/HP 2、阴道炎患者在尿沉渣镜检可见下列何种细胞增多()。 A、扁平上皮细胞 B、圆形肾细胞 C、尾状上皮细胞 D、红细胞 E、柱状上皮细胞 3、正常人尿常规检查,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结果()。 A、RBC0~1/HP B、WBC0~3/HP C、透明管型0~1/LP D、颗粒管型0~1/LP E、草酸钙结晶 4、反映肾小管严重受损的管型是()。 A、细胞管型 B、透明管型 C、蜡样管型 D、脂肪管型 E、颗粒管型 5、如患者患有急性肝萎缩、磷中毒或白血病等疾病时,尿液中可能出现下列哪种结晶()。 A、尿酸结晶 B、草酸盐结晶 C、亮氨酸或酪氨酸结晶 D、胱氨酸结晶 E、磷酸盐结晶 6、尿沉渣常规检查时,标本制备离心处理所需相对离心力约为()。 A、200g B、400g C、500g D、800g E、1500g 7、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 A、尿道 B、肾小管

C、膀胱 D、输尿管 E、肾盂 8、关于尿1小时细胞排泄率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排泄率显著增高 B、临床意义类似于Addis计数 C、标本收集时须控制过量饮水 D、标本收集必须加入甲醛防腐 E、应留取3小时尿液 9、肾小管病变时,会出现()。 A、肾上皮细胞管型 B、红细胞管型 C、脓细胞管型 D、颗粒管型 E、蜡样管型 10、关于尿颗粒管型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来自变性的细胞分解 B、管型基质有来自血浆的蛋白 C、粗颗粒管型可变为细颗粒管型 D、细颗粒管型主要见于急性肾炎早期 E、颗粒物质聚集于T-H糖蛋白基质 11、尿沉渣镜检所见小吞噬细胞来自()。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12、下列哪种管型出现时,表明肾脏存在实质性病变()。 A、透明管型 B、颗粒管型 C、红细胞管型 D、脂肪管型 E、白细胞管型 13、关于管型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衰竭患者 B、透明管型见于心力衰竭患者 C、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患者 D、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患者 E、红细胞管型见于膀胱炎患者 14、正常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Urinalysis)是尿液(Urina)和分析(Analysis)二词的组合。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对尿液分析明确定义:“用目测、理学、化学(应强调定性,定量)、显微镜及其他仪器(各种尿分析仪,渗透压计等)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 1.尿液分析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提高尿液分析检查的质量是关系到临床检查的重要环节。 2.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实验室确保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可靠信息去诊疗病人。 3.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致力于使质量特征符合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以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要保证尿液分析检查质量,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尿液分析管理措施,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的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尿液标本的采集:尿液标本的采集要求新鲜。住院病人尿常规检测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门诊或急诊病人可随时留取,但在标本容器上必须注明留取时间。 1.尿液标本的收集:尿液标本的收集容器要清洁。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的容器,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容器上应贴有病人姓名、验联号(或条码)及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标签。

2.尿液标本的送检:尿液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一般尿液标本留取至少为30ml,应在2h内检查完毕,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破坏,据文献报到,尿液标本留取置25℃,2h后会出现如下改变: 外观出现尿色变深,透明度变混或尿气味带有氨味; 化学成分出现葡萄糖,胆红素、尿胆原、维生素C下降,亚硝 酸盐升高,pH与蛋白质升高或下降; 镜检出现RBC、WBC管型下降,结晶或细菌升高。 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冷藏或防腐保存。冷藏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维持尿液pH恒定,使尿中有形成分基本不变,但4℃条件下冷藏不得超过8h,有时冷藏会导致盐类析出产生沉淀,影响沉渣检查。化学防腐①甲苯:通常用于化学成分的保存;②甲醛:用于尿沉渣检验标本的保存。 4.尿液标本接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时,必须检查: ?标本内容器是否符合要求 ?标记内容与医生所填写化验单是否一致 留尿到接收标本时间是否过长 标本是否被污染 近期是否给服用对尿液分析有影响的药物和其它物质?尿量不少于30ml:特殊病例不能达到此要求时(如小儿、烧伤,肾衰无尿期等)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收到尿量及检查方法。

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有形成分检查 1、1小时尿中有形成分计数成人女性红细胞<40000/h。 2、磷酸钙结晶常见于弱碱性尿、中性尿有非结晶形、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 3、肌红蛋白管型见于急性肌肉损伤引起的肌红蛋白尿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4、蜡样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直观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而粗,一般略有弯曲,两端常不整齐。 5、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来自组织中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为白细胞的2-3倍、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 6、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属于非肾源性血尿。包括: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 7、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形态大小多见正常,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肾性血尿,异型红细胞≥80%,非肾性血尿,异型红细胞≤50%。 8、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 9、尿中白细胞数>5/HPF为镜下脓尿。 10、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参考方法。(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1、鳞状上皮细胞的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因此A选项的说法错误。 12、尿液中有2种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后者来自组织细胞,体积为白细胞的2~3倍。 13、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14、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

EH-208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操作规程

EH-2080B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系统操作规程 目的:帮助仪器使用者,尽快掌握仪器的正确操作,避免因非正规操作造成仪器的故障。 1. 开机前准备 操作者要进行检查试剂是否够用、废液桶是否已清空,管路有无弯折,连接是否可靠,主机的电源插头是否安全插入电源插座,确保系统准备就绪。 2. 试剂准备当试剂余量不足、耗尽、过期或与出现相关报警时,应及时更换新的试剂。操作如下: 2.1 更换清洗液A、B 2.1.1 取一桶新的试剂,打开试剂桶盖,将桶放在待更换的试剂桶旁边。2.1.2 逆时针方向旋开待更换的试剂桶盖,并小心的取下试剂桶盖组件。2.1.2 将试剂桶盖组件的导液管插入新的试剂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试剂桶盖。 2.1.4 将新试剂桶盖盖到旧试剂桶上,并妥善处理旧试剂桶。 2.2 更换保养液 2.2.1 取一瓶新的保养液,打开保养液瓶盖,将保养液放在待更换的保养液旁边。 2.2.2 逆时针方向旋开待更换的保养液瓶盖,并小心的取下保养液瓶 盖组件

2.2.3 将保养液瓶盖组件的导液管插入新的保养液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保养液瓶盖。 2.2.4 将新保养液瓶盖盖到旧试剂桶上,并妥善处理旧试剂桶。 2.3 更换废液桶 2.3.1 取一只空废液桶,打开桶盖,将桶放到待更换的废液桶旁边。 2.3.2 逆时针旋转旧废液桶的桶盖,小心的取下桶盖组件。 2.3.3 将旧废液桶的桶盖组件尽量垂直插入新的废液桶内,顺时针方向扭紧废液桶盖。 2.3.4 将新废液桶盖盖到旧废液桶上,并妥善处理旧废液桶。 3. 开机与用户登录 3.1 将分析仪左侧的电源开关置于“ I ”。此时,电源指示灯亮,仪器进行自检。 3.2 启动计算机、显示器,启动完毕后进入操作系统后,双击 “EH-2080B/C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系统”图标,运行已安装的配套软件,进入登录界面。 3.3 在登录界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点击“确定”按钮或键盘上的Enter 键,进入软件界面;这时仪器自动进入开机保养程序,开机保养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初始化自动焦距校准程序,初始化结束后,系统进入主界面。 4. 仪器自动调焦校准

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或炎症疾病诊断。 (1)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为阳性。有些肾盂肾炎首发症状为血尿,或镜下血尿;在急性期尿白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见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多数有白细胞管形。 (2)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但无管形。急性期可有明显的肉眼脓尿。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胱颈炎、膀胱三角区炎症;如三杯均为脓尿(全程脓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颈以上的尿路,见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积脓等。 (3)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在血尿中,如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为500:1,应考虑出血,如比例为200:1,应考虑为炎症。 (4)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5)其他: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尿单核细胞增多,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尿,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等。 (三)上皮细胞 尿上皮细胞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1.上皮细胞形态 (1)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一般不超过15μm;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与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的小圆上皮细胞相似,须注意鉴别。 图5 肾小管上皮细胞 (2)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 1)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尿有形成分检查(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尿有形成分检查 1、对该患者可能诊断为 A.急性肾炎 B.慢性肾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慢性肾盂肾炎 E.肾病综合征 2、其感染途径考虑为 A.血行感染 B.淋巴道感染 C.逆行感染 D.直接感染 E.以上都不是 3、有助于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尿液细胞是 A.闪光细胞 B.大量白蛋白 C.多量扁平上皮细胞及白细胞 D.多形性红细胞 E.尾形上皮细胞

4、有助于诊断尿道炎的尿液细胞是 A.闪光细胞 B.大量白蛋白 C.多量扁平上皮细胞及白细胞 D.多形性红细胞 E.尾形上皮细胞 5、在尿沉渣镜检中,出现哪种管型提示存在早期肾小球病变 A.颗粒管型 B.白细胞管型 C.蜡样管型 D.透明管型 E.红细胞管型 6、在尿沉渣镜检中,出现哪种管型提示肾小管严重受损 A.透明管型 B.细胞管型 C.蜡样管型 D.颗粒管型 E.脂肪管型

7、在尿沉渣镜检中,出现哪种管型提示慢性肾衰患者预后差 A.透明管型 B.颗粒管型 C.红细胞管型 D.白细胞管型 E.蜡样管型 8、碱性尿中能见到的结晶为 A.尿酸钠 B.尿酸 C.尿酸铵 D.非结晶性尿酸盐 E.磺胺结晶 9、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时,检查细胞应观察的高倍视野数为 A.1 B.3 C.5 D.10 E.20 10、含铁血黄素颗粒可见于尿中何种细胞

A.红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 E.移形上皮细胞 11、尿沉渣常规检查时,对标本进行标准化离心操作所需的相对离心力为 A.200g B.400g C.500g D.600g E.1500g 12、肾小管病变时,易出现 A.红细胞管型 B.颗粒管型 C.上皮细胞管型 D.蜡样管型 E.透明管型 13、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于

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新)

各种尿有形成分主要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 ?1、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引起正常红细胞血尿的疾病很多,可以归钠为三类原因: ?(1)泌尿系统自身的疾病: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证、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火,肾盂肾脏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肾结核等等都是引起的血尿的常见原因。?(2)全身其它系统的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原历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有血小板减少时; 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发生血尿。 ?(3)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患者尿中也偶尔见到红细胞。 2、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各种肾损害 分型:(1)均一型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及血红蛋白含量一致的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大于75%; (2)多形型尿中红细胞形态多样,如靶细胞形、花环状、面包圈样、伪足样、细胞大小不一、血红蛋白含量不一,以及各种形态各异的影细胞和棘细胞所占的比例大于75%; (3)混合型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型和多形型的比例各占50%左右; (4)无法分型为尿中的结晶多、视野模糊或尿中的红细胞太少不能计算百分比的一种类型。 二、白细胞:单核(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多核(中性,嗜酸性);死亡、活体 1、提示感染的性质 ?①泌尿系统有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等; ?②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 ?③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 ?④淋巴细胞除肾结核时可见到外,淋巴性白血病也可出现,肾盂肾炎时也偶见到;?⑤尿液白细胞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⑥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扎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 ?2、吞噬细胞 ?呑噬细胞比白细胞大,为含吞噬物的中性粒细胞,可见于泌尿道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有白细胞增多 ?3、脓细胞 ?炎症时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发生变异或其外形变得不规则,结构不清,称为脓细胞。?过去有人认为区别尿中白细胞与脓细胞并无实际意义,而其数量多少由更为重要,但白细胞分类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4、闪光细胞(glitter cell)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其 临床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尿沉渣是尿液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一、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的方法。 (1)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浑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2)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 (3)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4)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2.仪器法灵敏度、重复性较好,效率高,但目前尿沉渣分析仪特异性仍有待提高。 二、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一般宜用新鲜、随机中段尿。要避免污染。尽量不加防腐剂。(2)使用标准器材如一次性清洁干燥容器,标准尿离心管,尿沉渣定量分析板等。 (3)采用可靠尿沉渣质控物 三、尿红细胞检查 肾性血尿: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尿酸碱度和渗透压影响。 非肾性血尿:主要是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经肾小球基底膜的挤压损伤,因而形态正常。

临床意义:鉴别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尿是肾源性还是非肾源性疾病。 四、尿白细胞检查 尿白细胞>5/HPF,称镜下脓尿 临床意义: 肾盂肾炎时,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阳性; 膀胱炎时,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但无管型; 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时,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时,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时,尿单核细胞增多;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尿上皮细胞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五、尿管型检查 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透明管型偶见,增多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肾受刺激后 红细胞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小球性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 白细胞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 颗粒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蜡样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脂肪管型正常尿中无。出现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尿有形成分检查习题_1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时,检查细胞应观察的高倍视野数为()。 A.1 B.3 C.5 D.10 E.20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尿沉渣常规检查时,对标本进行标准化离心操作所需的相对离心力为()。 A.200g B.400g C.500g D.600g E.1500g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于()。 A.输尿管 B.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 C.膀胱 D.尿道 E.肾盂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正常人尿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颗粒管型 B.红细胞0~1/HP C.尿酸结晶 D.白细胞0~2/HP E.透明管型0~1/IJP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种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 A.大圆上皮细胞 B.小圆上皮细胞 C.尾形上皮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

E.肾小管上皮细胞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正常情况下可观察到的管型有()。 A.细胞管型 B.透明管型 C.颗粒管型 D.蜡样管型 E.脂肪管型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如患者患有急性肝萎缩、磷中毒或白血病等疾病时,尿液中可能出现下列哪种结晶()。 A.尿酸结晶 B.草酸盐结晶 C.亮氨酸或酪氨酸结晶 D.胱氨酸结晶 E.磷酸盐结晶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管型构成的主要基质是()。 A.黏蛋白 B.本周蛋白 C.α1-微球蛋白 D.β2-微球蛋白 E.T-H蛋白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尿沉渣镜检时离心尿液弃去上清,留多少尿液准备镜检()。 A.0.5ml B.0.4ml C.0.3ml D.2ml E.0.2ml [单选]非金属材料是重要的工程材料,其中()主要是由金属氧化物、氧化硅和硅酸盐等组成的。 A.耐火材料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一、不离心镜检法 方法:直接混匀新鲜尿液1滴涂片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二、离心镜检法 方法: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在400g离心力(约1000转/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后,倾倒或吸弃上清尿液,留取底部约0.2ml尿液,混匀显微镜检查。 结果:管型,以低倍镜视野全片至少20个视野所见的平均值报告;细胞,以高倍镜至少10个视野所见的最低——最高数的范围报告;尿结晶等,以每高倍视野所见数换算为半定量的“-、+-、1+、2+、3+”等级报告。 三、离心染色镜检法 方法:Stenheimer-Malbin染色法:结晶紫和沙黄;Stenheimer染色法:阿利新蓝和派若宁B;或0.5%甲苯胺蓝染色。需要制备特定涂片,如浓缩涂片、印片或细胞离心涂片等。 结果:不同染色结果报告各不一致。 四、计数板定量镜检法(1小时尿沉渣计数) 方法:患者先排尿弃去,准确采集3h内的全部尿液N ml。取混匀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分钟,吸去上层尿液9ml,留下1ml,充分混匀后,取混匀尿沉渣充入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内。计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计数20个大方格的管型,然后换算成1h尿液中细胞和管型的数量。 计算:1小时细胞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1000/10*N/3 1小时管型数=20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2*1000/10*N/3 式中:1000为ul换算为ml;10为尿液浓缩倍数;N为3h内的全部尿液量ml。 参考:红细胞男性<3万/小时;红细胞女性<4万/小时. 白细胞男性<7万/小时;白细胞女性<14万/小时. 管型<3400个/小时。

尿液流式细胞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两种方法的比较

尿液流式细胞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两种方法的比较 目的对尿液流式细胞学分析法与尿沉渣镜检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对1000份尿液标本分别用UF-500i和沉渣显微镜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UF-500i 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大量尿标本,但由于影响因素多会出现假阳性率,而传统的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虽然准确度高,但是耗时、繁琐,应对大量尿标本不太实际。结论应加强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把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标签:UF-500i流式细胞仪;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影响因素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如糖尿病、血液病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尿常规的检测方法有尿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干化学分析法及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法等。本文主要介绍UF-500i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UF-500i全自动尿液流式细胞仪及配套质试剂(日本Sysmex),奥林巴斯显微镜,TD4NC尿沉渣离心机,玻片等。 1.2标本来源收集我院2015年1月份到5月份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的随机尿1000份于2 h内检测完成,其中男性标本119例,女性标本881例,记录实验结果。 1.3 方法①尿标本收集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患者清洁中段晨尿,充分混匀,分成两管,第一管用于UF-500i进行分析,另一管用于显微镜检查;②尿沉渣镜检法:取混合均匀尿液10ml于尿液离心管内1500r离心10 min,弃去上清液,留取尿沉渣0.2 ml,混合均匀后取约0.02 ml滴于载玻片上镜检,高倍镜10个视野所见细胞数,并记录结果;③UF-500i分析法:仪器每日上机前用质控物进行监控,标本检测前要充分混匀。 2 结果 2.1各方法参考区间UF-500i检测参考区间为:红细胞(RBC)0~25个/ul,白细胞(WBC)0~30个/ul,管型0~1.3个/ul,超出此范围判断为阳性。尿沉渣镜检结果参考区间:RBC 0~3个/HP,WBC 0~5个/HP,管型0~1个/全片,超过此范围判为阳性。 2.2 UF-500i、沉渣镜检WBC、RBC、管型的阳性率见表1。

尿液中常见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概念 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 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 (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无机成分(结晶) (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形态学检验 白细胞 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常规尿液检查不需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不染色标本不易进行白细胞分类,若采用相应的染色法则可以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加酸处理后的尿液标本可以根据核形区别出单个核和多个核白细胞。 分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闪光细胞。 吞噬细胞 尿液中吞噬细胞(phagocyte)主要来源分为两类:来自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细胞,体积为白细胞的2-3 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来自组织细胞的大吞噬细胞,边缘多不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常有空泡,体积约为白细胞的3-6 倍。在新鲜尿液中可见阿米巴样伪足活动;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致,

(五)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常规检验自动化仪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某些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可靠,尿液分析中应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尿试剂带的质量管理 (1)尿试剂带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放在30oC以下,防潮、通风条件好处密封保存。 (2)使用时取出必要数,盖紧容器。取出而没有使用过的试剂带不要重复放回原试剂带瓶内,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3)开封后的尿试剂带严禁冰箱存放,以防潮湿,不要放置易污染场所。 4)试剂带的反应部分严禁用手接触,不要使用变色的试剂带、过期的试剂带。 (5)每瓶试剂带开封前用标准质控尿检测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仪器的质量管理 尿化学分析仪是一种光学电子仪器,需要正确使用和保养。仪器均附有“空白试带”是用以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工具,应在规定时间检测并作好记录,如果检测结果与"空白试带"要求结果不符,应停止使用并请厂商修理。仪器的保养十分重要,如进样板上的污垢要及时处理;进样板上抽液小孔不能堵塞;以及试带位置

有无移位;排液系统是否漏气;废液瓶每天都应清洗等措施,不注意这些同样会影响尿分析结果。 三、尿液质控品的质量管理 经常进行质控检测,掌握尿试带的状态,防止保存条件不妥可造成使用前已失活或变质,保证分析数据准确可靠。做好质控记录并存档备查。 (一)室内质控流程 1、对新购进的仪器要进行技术性能全面测试和评价,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每天开机前,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后,确认无误后方可开机。 3、对使用中的仪器,要根据操作需要和厂家对仪器的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这是保证仪器准确的根本。 4、每天工作前对仪器和试剂带按室内质控流程图进行检查,在检查中首先应将质控物预温至室温,否则会因温度影响导致部分结果偏低。 5、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并建立完整的SOP文件,对每天操作出现的问题,以及维护保养、维修的情况逐一登记。 6、测定完毕后,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清理、保养,保证仪器每天处于最佳状态。 (二)质控的判断标准 1、质控物的测定结果由“正常”结果变成“异常结果”,或由

尿有形成分检查

尿有形成分检查
一、A1/A2 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 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不包括 A. 直接镜检法 B. 离心镜检法 C. 自然沉降法 D. 尿液干化学法 E. SM 染色法
错题反馈收藏试题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包括直接镜检法、离心镜检法、定量尿沉渣技术板法、自 然沉降法、染色法。 2. 10ml 尿标本经离心处理弃去上清液后,应保留多少沉渣做镜检 A. 0.1ml B. 0.2ml C. 0.4ml D. 0.5ml E. 1.0ml
错题反馈收藏试题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 我国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取尿 10ml, 采用水平式离心机, 有效离心半径 15cm ×1500 转/min,相对离心力 400g,离心 5 分钟。将上清液倒掉,保留 0.2ml 尿沉渣,轻 轻混匀后,取一滴置于载玻片上镜检。

3. 关于尿中结晶,正确的是 A. 尿中出现磺胺结晶提示有肝萎缩、磷中毒或白血病等 B. 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出现于尿中,一般无临床意义 C. 胱氨酸结晶在正常尿中少见,大量出现多见于肾脏或膀胱结石 D. 硫酸钙结晶为无色针状结晶,呈放射状排列,出现于新鲜尿液中有较大临床意义 E. 草酸钙结晶不属于正常的代谢成分
错题反馈收藏试题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胱氨酸结晶为无色、六边形、边缘清晰、折光性强的薄片状结晶,由蛋白分 解而来。正常尿中少见,大量出现多为肾脏或膀胱结石的征兆。如在新鲜尿中查到大量 磺胺结晶,同时与红细胞或管型并存,多表示肾脏已受磺胺药物损害,应立即停药,大 量饮水,服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以保护肾脏不受进一步损害。亮氨酸与酪氨酸结晶 为蛋白分解产物。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 昏迷、白血病或伤寒等。草酸钙结晶属正常代谢成分。 4.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时,检查管型应观察的低倍视野数为 A. 1 个 B. 3 个 C. 5 个 D. 10 个 E. 20 个
错题反馈收藏试题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E 解题思路:检查管型应观察 20 个低倍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或管型数,平均报 告。 5. 镜下脓尿是指尿中白细胞数为 A. >1/HPF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UF1000i应用介绍 1.名称 1.1.名称:全自动尿中有形成分分析仪 1.2.型号:UF-1000i 2.原理: 2.1. UF-1000i用红色半导体激光束照射经过核酸荧光染色后在鞘流贯流分析池中形成的鞘 流样本,并通过对从各粒子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以及侧向萤光信号转换成的光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粒子进行识别。 3.用途(使用目的) 检测尿中有形成分(尿沉渣)。 4.构成 4.1.仪器的构成 如下图所示,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由仪器部分和IPU部分构成。与医学招聘网UF-100型和UF-50型分析仪相对比,后者在仪器之外,还有激光电源部和空气压缩机,而UF-1000i 型把这两个部件都收进了仪器内,是考虑了空间实用性的设计。外形尺寸大约为580mm×615 mm×687 mm,重量约67公斤(安装进样器后约75.5公斤),仪器的整体面积比UF-100小。另外,如下图所示为装有进样器的机型外观,也有不装进样器的机型 4.2.试剂的构成 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使用两种染色液:细菌用染色液和沉渣用染色液。与此对应,稀释液也分为两种:细菌用和沉渣用稀释液。 ·UF II sheath(鞘液) ·UF II pack-SED,BAC(沉渣用,细菌用稀释液) ·UF II search-SED,BAC(沉渣用,细菌用染色液) ·UF II control(质控品High/Low 2个水平) 5.检测参数 5.1.分析参数(定量)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 5.2.标记参数(定性) 结晶,酵母样真菌,小圆细胞,病理管型,粘液丝,精子。 5.3.研究参数(定量) 结晶,酵母样真菌,小圆细胞,病理管型,粘液丝,精子,尿电导率。 5.4.研究信息 红细胞形态信息,尿电导率信息(尿渗量信息),UTI信息。 5.5.报警信息 低可靠性标记:划分异常(RBC/BACT,RBC/Debris,RBC/YLC),携带污染。 5.6.其它显示项目 a.检测日期和时间 b.样本信息:样本编号;架位号; c.分析信息:散点图,红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 6. 线性范围和显示范围 6.1.线性范围 ·红细胞(RBC) 1~5000(个/μL) ·白细胞(WBC) 1~5000(个/μL)

尿液形成的过程

尿液形成的过程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生成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基本步骤。 (一)肾小球滤过 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滤液除含极少量蛋白质外,其余各种成分的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血浆接近。而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不能滤入肾小囊囊腔,仍存留于血液中。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进入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由于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的结构各有特点,故重吸收的能力差异很大。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原尿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端小管被吸收。此外,原尿中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及部分尿素、尿酸等,也在该段被重吸收。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与排泄过程。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3.还可将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等排入管腔。此外,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以上这些物质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进行。 尿液的形成的过程及说明图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其余的成分都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虑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原尿中的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一些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尿液形成的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出,,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2)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成分又被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还将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消化液当中,小管液经过这些过程,最后流向集合管远端形成终尿。 尿液生成的过程 尿液生成过程:①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②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和分泌和排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