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课题: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学习第一段

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

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谏曰:“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请你认真阅读下文,认真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删去呢?你认为这合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

***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

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

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

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

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料。前他们起立时,我未让他们坐下,而是让他们齐声连喊两声——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情绪激昂,慷慨之至。甚好。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来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第一段及所删的段落

2、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对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

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

吊——慰问。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事——侍奉宦——使……为官为——充当

4、教师讲析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丈夫——男子免——娩豚——小猪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洁、美、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5、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

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苦肉计——暗渡陈仓——

5、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作业布置:

经过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国强大起来了。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课下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教后感

总体感觉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节课。

是不是教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学生送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