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P4

心理活动是通过反射产生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其基本过程是:来自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相应的神经中枢,经过分析整合,神经中枢兴奋,发出放应信息,反应信息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抑制,则不发生反应。或使反应减弱或停止。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P6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认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偏重于基础研究的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偏重应用研究的分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四)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P7

一、行为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特点:一是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超我,本我三种力量构成的系统

三、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主张人是信息的加工者,一种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认知活动是信息加工,人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可以采用由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四种主要成分组成的模型表示。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1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而不是受无意识的欲望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2 人有自由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3研究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使其发展为“健康的人”。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P17

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这一过程不仅包含积极、进步的变化,也包括消极、衰退的变化。

通常将个体心理发展化为8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24

皮尔杰理论的基本概念——图式

图式: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

1、发展的内在机制

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心理结构的适应.

适应就是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其中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比如儿童把新的玩具放在嘴边吮吸。顺应是当已有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的信息或新的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比如高中生把知识写在卡片上,记住卡片上的内容。

皮尔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人们很自然的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比如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旧的图式,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个体就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实现认知发展的。

2、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与运动来获得经验。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用语言与父母、伙伴交流,初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面对问题时,能够遵循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但不能

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皮尔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1、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特点

2、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P27

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对儿童而言,最近发展区会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拥有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的亦不是统一的,而是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一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它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它试图让教师知道运用一些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学生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使我们勾画出儿童最近的未来以及儿童动态发展的全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施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学影响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三)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1、智力与智力测验P32

智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比奈和医生西蒙实施的,所形成的测验工具被称为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经过多次修订成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计算公式 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2、智力差异的表现P34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智力结构的差异

(五)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与教育P39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具有动力性的心理特征。因为气质的先天特性,一个人的气质特点没有好坏之分,他只是给人的言行涂上某中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现代的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四中典型的类型 P39

①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迅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当采取直截了当的教育方式,但对于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评判要有说服力,注意培养自制的能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②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弱点是缺乏耐力与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缺点可以直接指出,并定期提醒。教师应多鼓励这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充分展示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③粘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这种人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方式,当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努力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同时发挥他们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④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制,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在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的。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共场合下指责,不宜给予严厉的批评。应注意培养他们友好,亲切,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同时发挥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六)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P41

性格是指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定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指引下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体在后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性格具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反应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学生性格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性格特征的差异和性格类型的差异

1、性格特征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理智特征

2、性格类型的差异

⑴内倾型和外倾型的差异

内倾型即内向型,指个性沉着冷静不善于人际交际的人。其特点是沉静,处事谨慎,反应缓慢,适应环境困难,顾虑多,交往少。

外倾型即外向型,是指个性好动,外露,善于人际交际的人。其特点是开朗,活泼情感外露,独立性强,善于交际。

⑵独立型和顺从型的差异

独立型的人具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沉着,较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顺从型的人容易不加评判的接收别人的观点,自己很少有主见,不善于独立应对复杂的局面和紧急情况。

㈢ A型性格B型性格和C型性格的差异

A型性格,又称型行为模式。特征是:对时间有紧迫感,做事快总感时间不够,长期亢奋,争强好胜,处于紧张状态,对人有戒心,少耐力和容忍,受挫折易变得敌意和攻击。

B型性格,又称型行为模式。特征是:不爱紧张,悠闲自得,不喜争强好胜,有耐力,能容忍。

C型性格,特征是忍藏气愤,过分表现合作忍让,耐心,缺乏主见,屈从权威,回避冲突。

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类型表现不同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A.竞争型B.协作型C.回避型D.参与型E.依赖型F.独立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P48

按照学习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按照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纳金和班杜拉)

斯金纳P5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1、有机体的两类行为:1)、应答性行为:对应应答性条件反射称为S(刺激)

2)、操作性行为:对应操作性条件反射称为R(反应)

操作性条件发射公式:反应—强化

2、强化理论:

强化物: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一个奖励性刺激物使个体行为反应概率增加(食物、金钱)

负强化:当某种行为出现后,撤除一个厌恶刺激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取消处罚、消除痛苦)

惩罚是减少行为发生概率,负强化是增加,因而两者不同。

班杜拉P53:观察学习理论

1、学习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

直接经验学习: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学习模式:刺激—反应—强化

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界刺激时的反应极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2、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信息的存储

(3)生成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行为表现

3、观察学习的条件:

(1)外部因素:榜样的特征、榜样行为的效果、社会文化因素

(2)内部因素:个体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价值取向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和布鲁纳)

布鲁纳P57:

1、学习是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结果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

2、学习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知识的评价

3、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2)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起重要作用

(3)发现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内在动机

(4)信息提取是发现学习的重要条件

奥苏贝尔P59:意义同化理论

1、根据两个维度把学习进行分类

(1)学习的方式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学习的性质内容分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的同化方式

(1)下位学习:属类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或命题的抽象性、概括性、包摄性

高于新概念或命题时,新旧知识建立了类属联系从而获得新概念货新命题的意义。(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或命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低于新概念或命题时,学生把一系列原有命题或概念从属于旗下的新概念或命题。(3)并列学习:组合学习。当新概念或命题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而仅仅能与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的一般背景相联系。

第四章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

1、注意P66

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征: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的朝向特定的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倾注或保持在所指向的对象上,同时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或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特征。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

维持功能:表现在注意时间上的持续

调节和监督功能: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对比差别的显著程度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

(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3)个体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产生的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要提高(2)培养间接兴趣

(3)设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4)加强意志锻炼

(5)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1)要提高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对活动产生直接兴趣

(2)要提高活动的熟练程度,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地察觉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广度的大小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活动任务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范围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是指在一定事物或某项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

(2)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

与稳定的注意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

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对象本身的特点(2)主体状态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练

(2)通过练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已经形成了牢固的联系,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受先前事物的影响,也与新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也有关系。

2、感觉和感知P71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觉性成反比,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成反比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根据知觉对象反应的事物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的不同,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着眼于事物的自然特性并以之为反映内容的知觉。

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反应物体空间特性。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运动)特性的反映

2)社会知觉:着眼于事物的社会特性并以之为反映内容的知觉

分为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官获得他人的外部特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认识他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他人完整形象的知觉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通过对自己的言行的观察来认识自己

知觉的基本特征:P73

1)选择性: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动静以及对象的新颖性、个体的需要和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知觉的组织现象:知觉以事物的组织结构特点为转移

3)理解性: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定式也影响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4)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不是一次性的瞬时知觉,而是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

3、记忆P77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是对输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和保证,回忆和再认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

记忆的种类:

(1)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

(2)形象、语义、情绪和运动记忆(重要)

(3)内隐、外显记忆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简称表象。

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表象与知觉相比具有概括性,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混杂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识记分类:(1)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所采用的方法: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的方法

(3)识记态度和情绪状态(4)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保持:是识记的结果,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遗忘:影响因素:时间、学习材料的意义、性质、数量、系列位置、学习程度

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影响因素:(1)识记和保持的程度

(2)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

4、思维和想象P85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1)动作、形象、抽象思维(根据思维过程凭借物不同)

(2)发散和集中思维(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

(3)知觉、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结论是否经过明确思考)

(4)常规性、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更多的创新成分并导致新事物)

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

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判断性、敏捷性和灵活性、逻辑性

想象P91: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和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产生条件:(1)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产生条件:(1)激发创造动机(2)积累知识经验

(3)积极的思维活动(4)灵感的作用

(5)原型启发

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第五章知识学习

1、.知识学习的类型P98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知识直观的方式P102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3、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P103

1.灵活选用直观呈现的形式

(1)根据知识学习的实际需要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2.根据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3.有效指导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呈现直观知识的过程

4、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P105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的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重视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概括

5.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自觉概括

5、知识概括的概念P105

知识概括是指对知识直观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深度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知识的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在知识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是获得理性知识的活动)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9

1.及时复习

2.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

3.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4.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问题解决的概念P114

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的已解决的心理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17

1.客观:(1)问题情境(2)无关信息的干扰

2.主观:(1)知识经验(2)心理表征(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动机和人格

3、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P125(有展开)

1.指导学生重视知识储备,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图式

2.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

3.教会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创造力的含义P127

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创造力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最终生产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做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5、创造力的影响因素P128

1.生理因素

2.年龄和性别

3.知识和智力

4.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因素(学校:课堂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期望家庭:父母的特征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开放因素社会文化指向因素社会文化的平等因素)

5.心理因素(认知因素感情、动机因素个性因素)

6、创造力培养的策略P133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注重创造的教育观

(1)人才观的转变

(2)教学观的转变

2.变革教育手段与方法,使学生真正创造性学习

(1)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2)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3.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气氛

4.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第七章学习动机

1、动机及其功能

2、学习动机的含义

3、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种类

5、学习动机的理论

6、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学习策略的含义和分类

2、学习策略水平的训练原则

3、学习迁移的概述和分类

4、迁移与教学

第九章动作技能学习

1、动作技能的概念:由身体懂得做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即动作技能。如写字、跳舞、

开车等。又称心因性技能。

2、动作技能的形成:东动作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练习,从外部的

个别动作开始逐渐使其自动化、系统化。

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动作的认知阶段2、动作的联系阶段3、动作的完善阶段

第十章品德学习与培养

1、品德的心理结构:指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一般分

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品德形成的理论:国外:1、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国内:1、李伯黍

2、章志光

3、林崇德

3、品德不良的含义与表现

品德不良的含义: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品的不良的表现:1、道德认识肤浅,道德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分

2、道德情感扭曲,爱憎颠倒,荣辱不分。

3、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制能力。

4、行为习惯不良

第十一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含义: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准则,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

内容:

1、智力水平正常

2、情绪丰富、稳定而协调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正确

5、社会适应良好

6、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

7、人格完整统一

3、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全体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活动性原则

5、保密性原则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一):自我意识教育:包括1、自我认知教育2、自我悦纳教育3、自我完善教育(二):学习心理辅导:

包括1、学习动机辅导;

包括a、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b、给雨雪上积极的关注和强化

c、归因训练

d、成功体验

2、学习策略辅导

3、考试心理辅导:包括a、排解考试焦虑b、挺高应试能力

(三);情绪情感教育;

包括1、情绪、情感与情绪智力;

包括a、情感、情感的含义b、情绪、情感的功能c、情绪智力的含义

2、情绪情感教育的内容;

包括a、情绪情感认知教育b、情绪情感识别教育

c、情绪情感表达教育

d、情绪情感调控教育

(四);人际交往辅导;包括1、人际交往认知教育

2、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3、人际冲突的心理辅导

(五);青春期心理辅导

(六):挫折教育:

包括:1、挫折观教育

2、应对挫折方式教育:包括a、拥有积极的心态b、建立积极的心理保护机制

c、学会自我心理按摩d\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3、挫折容忍力训练:包括a、保持适度的抱负水平

b、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c、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d、丰富挫折经验

4、对挫折应对不良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6、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

包括1、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

2、队友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来进行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a、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b、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2、心理咨询:a、心理咨询的原则

b、心理咨询的形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途径

7、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与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个层次:1、基础目标2、中间目标3、终极目标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华中师大《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行为规律的探讨 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人性化运动 B.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动 D.宗教化运动 3、关于17到19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思想 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 5、提出内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 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 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症病人 D. 超人 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 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 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 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 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 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 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 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 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 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 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顺序效应:由顺序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称作“顺序效应”,即,当信息以a-b的顺序展示, 和以b-a的顺序展示,人们会有不同观点的效应。顺序效应(Sequence Effects)是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8.ROC曲线:ROC曲线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二分类方式(分界值或决定阈),以真阳 性率(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传统的诊断试验评价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将试验结果分为两类,再进行统计分析。ROC曲线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无须此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中间状态,

西方心理学史考试重点(精)(新)

第一章绪论 1、把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①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心理学史属心理学学科范畴。 ②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理解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①新的心理学实验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心理学知识资料的积累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突破之间的矛盾。 ③心理学发展中分化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外部条件:①生产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水平。 ②哲学思想观点。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试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灵魂的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 逻辑线索: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 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 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成为归宿。 2、了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及其对后来心理学有何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 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限的世界。原子不可分割,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的差异。 (影响 : 柏拉图理念论:①承认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以回忆的方式最原始的表现了天赋观念和内省法; ②触及到主体和客体、先天和后天、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③指出心理活动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着;④相传是欧洲最早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雏形;⑤第一次描述了接近和相似两条联想律;⑥觉察和感觉的相对性和对比、情感两极性以及梦和欲望的关系等。(影响 : 3、理解亚里士多德生机论思想的成就及其对后来的心理学影响。 成就:①首次提出心理是有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 ②坚持身心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③提出发生学的观点、进化的思想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形式; ④提出心理结构的知、意二分法;⑤发现联想的三定律;⑥发现亚里士多德错觉;⑦触及到视觉后象、感觉阈限、感觉相互作用和适应、对比等; ⑧对记忆、梦和欲动等心理现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影响 :①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 关于灵魂的研究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方面都同关于活动的机体的研究发生关系。②界说了灵魂的性质及其活动。③具体描述了人类的经验和行为。 (P47 第三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了解中世际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观点与代表哲学家 ·阿奎那经院哲学观点:重视理智和抽象功能,把心理视为一个系统,承认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性等方面有正面意义。但存在理智主义、温和唯实论和神学目的论的倾向。 ·伊本·阿尔·海塔姆:视觉心理学思想,以光学决定论为基础,提供了科学解释视觉形成的某些根据,创造了机械决定论产生的前提条件。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 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A.本我B.自我C.超我D. 三者都是答案:A 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A. 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 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 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 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 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 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 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 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 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 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 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 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 蔽答案:A 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 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 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 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 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 答案:D 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 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 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 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 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D.操作 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 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 案:C 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 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 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A.不 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以上都不是答案:A 15.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 做的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验C.表象运动实验D.心理旋 转实验答案:D 16.情绪的()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A. 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过激反应答案:A 17.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B.空 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D.对比度分辨能 力的指标答案:A 18.经典的“视觉悬崖”测查的是()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答案:D 19.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A. 扩大B.缩小C.膨胀D.消失答案:B 20.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A.内脏B. 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答案:D 21.情绪与情感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的本性B.客观事物 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间的关系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答案:D 22.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A.感觉对 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答案:D 23.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求B.动机C.兴趣D.理 想答案:C 24.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条件反 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 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答案:C 25.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记忆A.瞬时B.短时C.形象 D.动作答案:B 2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答案:B 27.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 龄?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答案:B 28.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需要D.动 机答案:C 29.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答案:A 30.情绪情感的()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是一 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 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 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 时血管容积缩小等。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 过激反应答案:C 31.“忧者见之则忧之,喜者见之则喜之”,这是受一个人的 ()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答案: B 3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所具有的特点。A.再造想 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答案:D 33.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 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答案:C 34.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A.系列位置效应B.正 迁移C.负迁移D.技能学习答案:B 3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 称之为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答案:A 36.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A. 指向与集中B.思考与斟酌C.观察与打量D.分析与综合答案:A 3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 是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答案:B 38.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都属于()社会知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心理学重点 诸论 1、心理发展动力 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2、时代精神说 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3、伟人说 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4、结合“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两种基本观点,谈谈你对心理学发展动力的看法。 ⑴概念:“伟人说”: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时代精神说”: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心理发展动力”: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⑵影响:“时代精神说”:时代精神会决定哪些思想成为潮流,而另一些思想将最终消亡。一种理论、一个学派的流行,不一定使它比其他理论更正确。而往往是因为它比其他理论更合潮流、更为时尚。 “伟人说”:没有伟人,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史,在伟大人物从事的领域,只要他们还活着,这个学派就得以他们为正统。伟人不只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他们也能暂时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⑶不同点:推动心理学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不同,伟人说是有过重大影响的人伟人,时代精神说是整个社会时代背景。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 (二)思考题: 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 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 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 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 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 (二)思考题: 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P29-30 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 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P33 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P48(考过) 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 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 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 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 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P42-43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心理学史考试重点0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考试重点0 第一章绪论 1、把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①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心理学史属心理学学科范畴。 ②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理解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①新的心理学实验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心理学知识资料的积累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突破之间的矛盾。 ③心理学发展中分化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外部条件: ①生产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水平。 ②哲学思想观点。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试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 灵魂的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逻辑线索: 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以德谟 1 / 19

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成为归宿。 2、了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及其对后来心理学有何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限的世界。 原子不可分割,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的差异。 (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 ①承认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以回忆的方式最原始的表现了天赋观念和内省法;②触及到主体和客体、先天和后天、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③指出心理活动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着;④相传是欧洲最早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雏形;⑤第一次描述了接近和相似两条联想律;⑥觉察和感觉的相对性和对比、情感两极性以及梦和欲望的关系等。 (影响): 3、理解亚里士多德生机论思想的成就及其对后来的心理学影响。 成就: ①首次提出心理是有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②坚持身心不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普通心理学8~14章复习重点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特征是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者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后者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前者决定句子的形式,后者决定句子的意义。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EG:想表达“老师批评了我”也可以说“我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批评我了”。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包含两个或更多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是说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关系的规则。 乔姆斯基美国语言学家,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主张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应从语言转成语法,研究范围从语言使用转为语言能力,研究目标从观察现象转为描写和解释现象。他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的作用。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不直接与人交际,却是人们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人们在计划外部语言的时候,内部语言有重要作用,因此,1.没有外部语言就没有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语言的发展。2.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人们就不能顺利的进行外部语言的活动。 内部语言的特点是隐蔽性和简略性。 语言的发生机制由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组成。 呼吸器官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肺。作用在于肺部的扩张和收缩,气流从外界经口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1 / 14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 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 不包括的是: 兴的实质是: 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 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 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 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C. 弗洛伊德 D.奈瑟5、 提出内倾、 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I I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弗洛姆6 、阿德勒认为, 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自我7、马斯洛认为, 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 超人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2、文艺复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 学思想, A. D. 宗教化运动 关于17到19 世纪的心理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 D. 症病人

C.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 不 包含: 行为称为: 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15、以 下不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 真诚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 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10、 阿德勒认为, 衡量一个人是 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利比多 11 、 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 件积极关注 D. 指导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 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C.新行 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新行为 主义 D. 应答性行为14、在华生看来, 说话、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