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曹操的“奸雄”形象的塑造

浅谈曹操的“奸雄”形象的塑造

浅谈曹操的“奸雄”形象的塑造
浅谈曹操的“奸雄”形象的塑造

浅谈xx的“奸雄”形象的塑造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不可多得的一个人物,其塑造的形象也为众人所议论。对于这位名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评价不一,褒贬不一,有的人的看法甚至与所有的人截然相反。有的人认为他是“非常之人”,有人认为他是“乱臣贼子”,“古今以来奸雄第一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然而对于曹操这个独特的人物,他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简单的以“好人”和“坏人”来评定曹操,把他圈入善恶的范畴,那就有点“似是而非”了

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止一种面目和形象,就如同硬币有两面,或正或反。

凡事都有双面性,更何况一个思想复杂感情丰富的人呢?就如同曹操,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其一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历史形象”,另外一种就是在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文艺形象”,就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所以如何看待曹操的形象,就要求我们要从不同原因,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解读。

一、xx形象形成的原因

曹操作为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人物有着其自身的复杂性,不同的环境,年代,甚至是家庭教育,自身经历都决定了曹操的成长,同时这也就决定了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同样的,曹操的形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

(一)儿时的理想与自我保护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梦想,在小时候都想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小时候的曹操也同样如此。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三国鼎立的领袖们的童年也都有一些简要的介绍。例如:

孙权就是碧眼紫须,天生的生有异相,和别人不同。但是他很仁慈,很宽厚。刘备则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大人物的形象,此外,刘备还常常和自己的小朋友在大树底下玩耍,他自称自己将来会当皇帝,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不

俗的理想。接下来就是曹操了,曹操从小就出身寒门,家里的生活过的相当的艰苦,无奈之下,只好将他交由别人抚养,也因此由夏侯姓改为了姓曹,而且还有了一个并不高雅的小名“阿瞒”。“阿瞒”的意思就是类似咱们今天所说的小滑头,说谎精,小痞子之类的,在书中,作者还举了个例子,就是有关于他被后人指责为从小就很“奸诈”的例子:

事情是这样的曹操有一次在学校里面玩耍,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负责监护他的叔叔赶紧将他的父亲叫来了私塾。在得知

自己儿子的情况后,父亲赶紧就跑来看他,但是就在父亲到来的那一刻,曹操却好像没有生病一样,活蹦乱跳的,父亲连忙问,为什么叔叔说他已经病重,自己来了却没有看见一丝的异样。小曹操就说:

我一直好好的啊,可是叔叔一直不喜欢我,他希望我会发生不幸,才会给你乱说的。自此以后,曹操的父亲就再也不相信叔叔所说的任何关于曹操的坏话了,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曹操从小就学会了骗人,甚至连自己的叔叔和父亲都骗了,可是如果不这样的话,可能小曹操还会继续被叔叔告状,继续挨父亲的责骂,殴打,这样一来,父亲不会打他了,他也不用再去看那些他不喜欢但是叔叔却硬要他看的书了。可能大家就会想,小小年纪就已经这么有心计,长大还了得?但是只要说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保护自己,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吧。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很灵。但是曹操并没有因此就堕落,而是读了好多的书,努力练武,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这个例子也就充分的说明了曹操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敏,很有自己的理想,同时也会对不平的现实抗争的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形象。

(二)历史环境的影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曹操在作为一个文艺形象之前,他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有着自己的历史形象。所以曹操所处的年代对他的形象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汉末时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董卓、吕布、袁绍等一帮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而作为寒门出身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抱着为天下除害、国家分忧的宏伟大志,到

处招兵,搜寻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大破袁绍,使对方溃不成军,无力反击。自此以后,曹操开始南征北战,荡灭群雄,终于一统北方。在这个的基础上,曹操实行屯田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中原得到了安定,也为一统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鲁迅先生曾经对他有个很好的评价:

“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虽然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贡献,也可以看出曹操确实有治国的能力。

但是,因为曹操所处的是封建制度下的朝廷,只要有朝廷在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结党营私,党派之争,所以,没有避免的,曹操身上也出现了这些情况,这是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曹操就出现了很多恶行,恶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曹操的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所以在那些只知道记录事实的史官笔下,曹操就成了一大“奸臣”。

(三)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是“伦理——政治”,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带有宗法性质

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就是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汉以来,君主专制制度就在不断的强化,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门为封建君主就专制制度服务的体系。直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是“君权神授”,并且建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理念。认为“君尊臣卑”,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忠”和“奸”就成了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臣子是否对皇帝尽忠。

对于曹操的态度,在封建时代的不同阶层有极大的差异。上层统治者对曹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也就造成了曹操的形象也跟着更迭着。西晋司马氏取代魏,而魏世“受禅”于汉成为了正统,所以就有了一种说法是“帝魏寇蜀”;接着到了东晋,因为东晋的地势比较像蜀汉,所以就又产生了一种说法“尊刘贬曹”;唐王朝是以魏为正统的,太宗李世民就说曹操是一代“哲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尊刘贬曹”说法又开始兴盛。陆游还写出了“邦兴中兴汉,天

心大讨曹”的历史名句。总而言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曹操有很大的兴趣,也做了很多关于曹操的文章,但是总的趋势是随着封建专制制度越来越强化,人们对曹操的否定也就愈来愈重了,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也是曹操一直不被人们所理解的主要原因,历朝历代都对认为曹操是奸臣,人们也就对他是奸臣的观念根深蒂固了。

二、xx“雄”的形象分析

曹操的历史形象就是一个乱世的英雄,也可以说是一代枭雄。就算人们再说他是奸臣,不可避免的我们还是不能忘记曹操的英雄事迹。既然他可以为人们所讨论,就必定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必须看到曹操英雄的一面。在治国的方面,曹操可谓是一个治世能臣

(一)军事当面的能力

曹操自小出生在寒门,这就决定了如果他想获得更好的成就,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所以曹操从小就刻苦读书,不断的看书习武,让自己变的更强大,皇天不负苦心人,曹操所作的一切也都有了回报,慢慢的曹操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势力,在国难当头的困境下,曹操披挂上阵展现了自己不凡的军事能力。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有谋有略,他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这也是曹操在实战中积累下来的,在许多的战争中都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虽然曹操是一个将军级别的人物,统领着战争的全局,但是,曹操并没有因此就趾高气昂,而是身先士卒。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的有多么出色,如果他的军队没有

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强悍,没有人的军队比他的还要勇猛,袁绍的军队胜在了人数很多,但是不论是他们俩谁的军队在与曹操的军队战斗过之后都是惨败而归,这就说明了一点,曹操的军队战斗实力是很强的,这是因为曹操可以做到在战斗中身先士卒,领兵的政策也是坚持精兵,简政,以及重视粮食的生产和运输等等的措施所导致的。

在另一方面,曹操在军事上,对于各国英雄的战略部署都做了很通透的研究,可以说是了熟于心,因为他要求自己在作战的时候,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以曹操做到了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了军事家的本能。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三国演义》十二回中,曹操用计大破吕布的于定陶。曹操率兵到了定陶,连着好几日都不出战,引军退至四十里的下寨。当时正值小麦成熟的季节,曹操就命令自己的部队割麦子作为食物。吕布闻讯而来,怀疑寨子左边的茂盛林子中有埋伏,所以就回去了。得知吕布的军队已经回去了,曹操给自己的将士们说:

“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旗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定会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之。”果然,在第二天,吕布中计战败,落荒而逃。

从这一战,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来曹操在对敌人的心理分析是多么的精确,再加上对地形的了解,所以他才能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二)政治方面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政治家,就是指曹操在政治上的才能。曹操有很卓越的政治才能,比如说,曹操拥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他还非常重视人才的招揽,极力的搜罗,并且加以重用,不问出身,知道获取人心,能屈能伸,为了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

在尔虞我诈的征战中,曹操明白顺应民心是自己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和最重要的条件,他就尽自己所能的拉拢民心,所以每次曹操出师有名,都是打着天子的招牌,去讨伐逆贼。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六回中,曹操已经意识到刘备会是自己以后的劲敌、死对头,会是自己日后争夺天下的最大的阻碍,但是因为觉得刘备是难得的将才,便不忍心下杀手,总是极力的保住他,就算身边的谋士一直让自己杀掉他,曹操都没有动心。

xx说:

“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这其中可以看出曹操对民心的看重,同时也带出了他的另一方面——爱才,惜才,只要还有一丝的希望拉拢也绝对不放弃。

曹操爱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十八回里也有描写,

在宛城之战的时候自己的儿子被乱箭射死了,自己的侄儿被砍成了肉泥,自己的心腹爱将也被杀,甚至连他自己也中了一箭。这样的血海深仇,曹操为了大局着想,派人去劝说张绣,张绣经不住游说,降了。曹操见了张绣后并没有让仇恨蒙蔽了双眼,而是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重用张绣,还与之结成了儿女亲家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曹操简直是能忍人所不能啊,这一点,就值得人们的敬佩。

曹操做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唯一目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了实现天下归心的目标,努力的征战着。

(三)很伟大的诗人,文学家

曹操在政治上独领风骚的同时,在诗坛上也是一颗不可忽略的巨星,他是建安诗派的领袖,他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先风,成为了汉魏诗文革新的一代鼻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一面,《短歌行》用早晨的露水来比喻人生的短暂,《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示了曹操不凡的思想,即使自己老了还要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

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自己一生的政治追求溶于诗歌创作中,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诗歌中反映他的另一面。

三、xx“奸”的形象分析

我们已经说到过因为曹操所处的年代的关系,他就有了朝廷中的很多人都有的通病,那就是营造自己的势力圈,排挤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里他违背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逾距了,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地位,功高盖主,为群臣所忌惮。

所以经过史官的记载,他就成了一代奸臣。在戏剧中,曹操的形象是白脸,所以人们老是认为白脸的就是奸臣,曹操就成了奸臣的代表,这个形象的由来可以说是民间人们对他形象的概括。千百年来士大夫阶层和劳动人民都很痛恨他,皆称其为奸臣。我认为这个称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正所谓无风不起浪,肯定是曹操自身的问题,才导致了其奸臣形象的产生。

(一)封建统治阶层中的看法

曹操作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可以说是在朝廷中就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了,可以说曹操可以一手遮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所说的一句话,也正是由于这句话,让所有的官员们见了他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曹操一副多疑自大的毛病,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凶残的人。在第四回的时候

里面描写了曹操杀了吕伯奢及其家人的这一血淋淋的故事,让所有的官员触目惊心啊,曹操就这么给所有人留下了一个既可憎又可怕的印象。因为吕伯奢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却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多疑,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陈宫谴责他说:

“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的回答就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那就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这一句话已经成了一句遗臭万年的“名言”。不过这句话也非常经典的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官员的一种变质的心态!在第十七回的时候,写的是曹操攻打袁术,因为军粮快用尽了,曹操就提出了克扣军粮的主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军心涣散,军人们慢慢的都有了不满的情绪。眼看着就要压不下去的时候,曹操竟然将借粮官的头砍掉来平息这场风波。就算这个主意是曹操出的又怎么样呢,事情发生了他就残忍的将别人杀害来掩饰自己的错误,他的完美建立在很多人的鲜血上,残忍,奸诈。

《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一系列的残酷行为的描写,确实激起了所有人对他的痛恨,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事件也都成为了曹操变成一个奸臣的重要的历史依据。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一方面这些事情虽然是曹操的本性使然,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明白这也是时势的逼迫。历朝历代的朝堂上永远都弥漫着看不见的争斗,可是这些看不见的战争却可以随时要了一个人的命。所以为了自己可以更好的活下去,曹操只好用别人的命来保住自己的。徐州屠

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杖杀皇后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让曹操阴险、狡诈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民间大众对xx的看法

因为在群臣的眼中,曹操残忍,奸诈,凶狠。是一个典型的奸臣的形象,所以他们痛恨他是肯定的,而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他的痛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想着应该与曹操在民间的不堪的艺术形象是分不开的,曹操的文艺形象就是所有流传于民间的作品中所描写的曹操的形象,无论是小说,戏剧或者说是民间传说等等。民间的文艺作品就如同人们之间的八卦一样,极富有感染力,慢慢的经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曹操的形象就如同我们照哈哈镜一样——完全走样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办法”。但是在民间生活的人们了解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也就只有这两种办法。所以,不可避免的,曹操的形象就这样被人们定格了,成了戏剧舞台上的“白脸奸臣”。曹操的文艺形象不好,甚至还不如他的历史形象,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说的最多的原因应该就是他的奸了,例如,“篡汉”,古代的人们都注重的是正统,做皇帝必须名正言顺,如果你推翻一个王朝,你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不然

你是没有向天下人们交代,民心若无的话,亡国亦不远。他做的事情不要说是以前的人不认同,就是我们现在的人也无法理解,所以他奸臣的形象就这样留下了。不过让人们最痛恨的应该还就是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前的人们认为如果你是个英雄的话就应该是“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会负天下人”,曹操偏偏和它相反,也难怪人们认为他坏了,试想一个人宁可自己对不起全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他,都自私到这个份上来了,怎么会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好的形象呢?

除了奸诈之外人们最痛恨他的原因就是他对待普通百姓太残忍了。在徐州的时候“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人们既然对你已经有了一个残忍的形象,那就算你做再多的事情,也无法抹杀你曾经犯下的罪,更何况你给百姓带来的不是繁荣,不是幸福,而是杀戮,战争,与自己的亲人天人永隔的痛苦,就更别指望人们只记得你的英勇了。

在历史的角度看曹操,他是值得很多人效仿,称赞的,就如同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都对曹操有很高的评价,但是历史注重的只是“功”和“过”,民间作品就与之不同了。民间的作品他们看的主要就是一个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统一,他们不会在乎你是不是一代“奸雄”,他们看中的只是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道德标准,当然,很显然的是,曹操没有一丝的符合,所以,曹操就只能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存在于民间了。

这就是曹操,一个让人又恨又敬的人物,我们不能仅仅从其中的一方面来看,那就难免有点以偏概全了,我们既要看到曹操雄才伟略的一方面,若不是他,估计汉朝会更早的亡国,若不是他,很多拥有满腔抱负却没有施展的地方的有才之人也就不会在历史的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至少这些人是感谢他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原谅他性格中的残忍,暴虐,因为他的残忍也使得很多人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就不仅仅是看他奸臣的那面了,越来越多的人为曹操翻案,觉得曹操不应该就只背着这样的形象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学习他身上一些好的东西。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所以以后我们就必须用更客观的目光去看待,去研究他,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

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杜恒联老师。他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会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如果没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想我将不会这么顺利将我的论文完成。在这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

最后我要感谢培育我的母校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是它给了我发展学习的场所,可以让我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我祝愿我的母校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可以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李希凡,历史人物的曹操和文学形象的曹操【M】,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2】徐永杰,浅论曹操性格之演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版。

【3】黄耀东,如何看历史上的曹操【J】,学术论坛,2006年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M】,蓝天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寿,三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顾学问,三国演义所塑造的曹操【J】,大公报,1954年版。

【7】吴晗,灯下集·谈曹操【M】,三联书社,2006年版。

【8】鲁迅,中国古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年版。

【10】赵翼,二十二史札记【M】,中国书店,1987年版。

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之曹操》 ——汉语言传统文化艺术节名著大讲坛讲稿 莆田八中傅朝晖大家好。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历史上,大家对曹操都有不同的评价,或称其为英雄,或评之以奸臣,莫衷一是,今天我们也在这里来讨论一下曹操,通过他与身边人的一系列故事来了解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 有诗云: 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中国人对“三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当然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和人物性格的丰满。曹操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复杂性格,表现张力极强的人物。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接下来我们要来论一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的“奸”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 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 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莱特在剧中没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义在于为父亲报仇。对仇人的憎恨和与仇人的斗争成为哈姆莱特的感情基础,这是这部悲剧的主题和思想。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 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 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 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摘要 《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 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 cruel, 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 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 gone with the biography.”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 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 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CaoCao;political vision;multifaceted image;maverick;generous and optimistic 绪论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雄才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与民间传说而完成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重要代表。全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深刻揭示出三国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间的渗透与转化,从而塑造了史上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艺术加工。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虽并未称帝,但他在汉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可以使他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贬多于褒。肯定他的,说他胸怀大志,唯才是举,平定北方,登高必赋,文武兼备,御军三十余年,自著兵书十万余字,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否定他的,说他“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是个善于玩弄权术,残忍嗜杀的“奸雄”,尤其在民间,更将曹操作为“奸诈”、“虚伪”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把曹操形象丑化、被定格。因此,要还曹操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奸雄”——曹操 确实《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徐州屠城、水淹邺城、华佗被害、近待被杀、、出于恐惧和猜忌杀吕伯奢一家、为引诱吕布将掳来的群众当炮等等,确是曹操凶残性格的大暴露。罗荀被逼自戳贯中借助这一艺术形象严正地抨击了剥削阶级英雄的残忍,深刻提示了曹操之类政治人物固有的谋功逐利,不择手段的阶级本质。 (一)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二)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

曹操人物分析

曹操人物分析 杨慎在《三国演义首卷致辞》中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乱世三国,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千载悠悠,无论是煮酒论天下英雄的曹操和刘备,亦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至今也无非白骨一具已!一千个人品三国,就有一千个别样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小说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无非曹操了。而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历史人物普遍具有多重性,作为一名具备科学知识的现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而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不管他亦奸亦雄,至少他都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曹操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1、 奸诈阴狠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会有如此反应呢? (1) 其实在小说一开始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而从侧面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心计。在幼年曹操便显示出他具有政治家的资质,这也注定他的未来是不平凡的。 (2)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正是这种“奸诈”使得他成功收获一名大将。由此看来曹操的奸诈何尝不是一种大度和不计前嫌。(3) 而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的奸诈残忍。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狠计。他命令下属王垕用小斗发米,而后用王垕的人头平定军心。他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让人毛骨悚然,足以说明他的残忍!但是从军事领袖的角度上想以一人之牺牲就挽救了军心,这是否可行?而从王垕角度想,我们听过了无数类似王继光、董存瑞之类牺牲小我的英雄故事,而在这种情况下着又该如何判断?到底是绝顶的残酷还是伟大的智慧?这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曹操负面印象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曹操篡汉的社会效应。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由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所以导致他背上了农民起义镇压者的黑锅,但是由于他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而不是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因而能够

曹操的性格分析

大多数人了解知道曹操,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历史上典型的奸雄形象,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个小说,既然是小说,就必定有其塑造人物时要做到的典型性,难免有夸张以及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情况出现,但是三国演义的地位,导致大多数人对于曹操的形象有了一个“奸雄”的定位。那么,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性格的人? 曹操无疑是个有真正才华的人,一个没有任何本事只会做到阴险狡诈的人是走不到曹操那个位置的,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当机立断,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心怀天下的心,曹操初入仕途,当时政治腐败,宦官弄权,他并没有纨绔子弟的无知和目空一切,而且,他做到的,不仅仅是这些,他立法图志,改革弊端,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气度。以及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举措让他稳定了政治局势,巩固政权,这都充分的说明了他的领导才能,从那时起,曹操就已经开始有了他的雄心壮志,他统一天下的决心。 曹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的知人善用,他为此做过的最大的举措,莫过于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他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是因为他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曹操手下的能人猛将不在少数,也为他日后的称霸打下了基础。 但是,三国中讲的曹操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曹操也确实有其性格的多面性。 他勇猛正直又阴险狡诈。他的心机从小就已经有所显露,他的叔叔向父亲说他整日“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了对付叔叔,他便开始诬陷,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使诈陷害,曹操的狡诈不得不说是可以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了。 他求贤若渴又心胸狭隘。从之前的求贤令,看出的他对人才的渴望,但是杨修之死,又充分的表明了他嫉妒英才,他用人又疑人,他怕背叛,他严重的猜忌心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他狭隘的心胸,成就了他一代奸雄的称号。 他性格的多面性是无庸质疑的,也正是由于他复杂的性格,他矛盾的思想,他奸诈凶残又忠厚善良,历史事实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曹操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目录 一.内容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正文 (3) (一)、残酷多疑,奸诈多变的曹操 (3)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的曹操 (5) (三)、才华横溢,谋略出众的曹操 (7) (四)、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曹操 (9) (五)、总结曹操的形象 (10) 四.注释 (12) 五.参考文献 (13)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曹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小说中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多疑、自私、残忍,又有雄才大略和才智等方面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 Abstract:“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is an outstanding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ese masterpiece. In this work Lou Guanzhong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Cao Cao i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s and he is also the shape typical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rt. Cao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treacherous, fraud, false, cruel” crafty hero. Luo also wrote the other character, his desire to have an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and to use hypocritical, petty favors to win and enlist talent for his own use. In this paper, Cao’s main aspects: not only has the paranoid, selfish, cruel, there are ingenious and intellig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to analysis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world's literary history rarely and original art image. Key Words: Cao Cao;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crafty hero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一一曹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主张“亲刘贬曹”,把曹操写的奸诈狡猾、无恶不作。但是,在我眼中曹操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汉末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董卓、吕布、袁绍等一干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此刻,平时那些所谓英雄或默不出声或献媚与袁绍等人。而曹操,一个小小的宦官之子却抱着为天下除害、国家分忧的宏伟大志,到处招兵,搜寻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大破袁绍,使对方溃不成军,无力反击。难怪后来曹操曾说过:“这天下若不是我曹孟德,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啊!” 曹操不但有勇、有志,而且有谋。董卓当权时期,败坏纲纪。曹操便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气不下于荆轲,行刺失败时,董卓怀疑他,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变星夜飞离京城。“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不正是说明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吗? 曹操爱人才是自古有名的,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进入持久战,两方都暗自不动,曹方粮草就要耗尽,士兵们士气低落。这时,袁绍的某士徐攸因不满袁绍而投奔曹操,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操跣足而出。” “跣足”就是光着脚的意思,且不说曹操的用意如何,他的样子,就足够让人明白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 曹操曾请求许邵给自己做一评价,许邵便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是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但也是一个强人,他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选择。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 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 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 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镇压黄军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魏帝。曹操先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罗列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从上面这段对曹操的生平史料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历史上的目面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但他的语言行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侵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作者在艺术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历史环境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欣赏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 一.超凡的领袖才能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的领导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达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之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二.任人唯贤 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他颁布的用人政策能最大程度的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但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求贤令,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周泽雄的《青梅煮酒》里这样记载:即使你有“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有能力,仍能重用。.他在《短歌行》里写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诗人优礼贤才的决心,并以周公自比,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思贤之心,可见一斑。 三.狡猾奸诈 曹操的性格虽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狡猾奸诈。《三国演义》中,曹操无论做事还是为人,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这一个性。 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败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曹操说:“吾哭郭奉孝。如他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将,另一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1.天下人想评曹操为奸雄,莫不提吕伯奢之事。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 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出自一个误会。大家试想在兵荒马 乱的年代,经过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之后,任何人都已无法保持 冷静的头脑了。这些都是出自于一种求生的本能而已了。成大事 者不拘小节,你不杀人就要被人杀,试问大家如果身处于当时的 情景,各位会作出何种反应? 另:有人说,陈宫就是因为吕伯奢之事而离开曹操的, 此言差矣。《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 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 王之业也。”此时已经是初平三年。而吕伯奢之事是在中平六年,时间上已经过去很久了。 而我们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呢?就没有曹操那么真率了, 一张伪善的面具一直戴到临死。让徐州之美谈,自然是大家一场戏,演给天下看罢了:“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借此 手段来收买赵云人心,真是委屈阿斗了;白帝托孤时以退为进, 可叹临死了还不忘玩弄手段。可叹诸葛亮这个小流氓一直都给刘 备这个大流氓玩弄于鼓掌之间。亦犹自感叹遇之明主。为了不让 吕布为曹操所用,刘备也玩了一手阴的。“布告玄德曰:”公为 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操回

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吕布以为找到了救命的 稻草,没想到却是催命的阎罗)。 2.“若无孤,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大家都在说曹操是大奸臣,可惜终其一生都未曾称帝。 相反的他都是一直在竭力维持着汉家王室。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大军一共十几万人马,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联军,大 家推袁绍做盟主。但是,在酸枣附近讨伐董卓的联军却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大家可一点也不热心。连盟主袁绍都不想动,谁还愿 意先动手呢?曹操看出他们只想保存实力,不想打董卓,心里很 生气,就决定单独带着五千人马,向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进兵。遂败亦无可奈何。 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他一上任,就叫 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他立下禁令,谁 要是犯了禁,不管他是豪门大族,都用大棒责打。那时候,蹇硕 有个叔父,是个出名的恶霸,依仗蹇硕的权势在洛阳横行不法, 谁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里带刀乱闹,触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管他来头多大,把他抓起来,用五色棒一阵痛打。经受不起,当场就死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大家都赞曹操不怕权势,执法严明。宦官对他又恨又怕,后来,把他调出洛阳,去当 一名县令。按理说: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结果他背叛了那个腐 朽的阵营,昭示了他进步,向往光明,公正严明的一面。 至于“大忠臣”刘备呢?汉献帝还未被废,他就偷窥大宝。二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都充斥了他的大脑!

三国演义_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odern chinese 2012.03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成书以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三国演义》这一“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在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校正、删改、评点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使《三国演义》的正统色彩和伦理道德观念更加浓厚。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品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他归为反面人物,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的曹操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成 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代表了封建统 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层面讨论一下个人对曹操的解读。 一、一个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物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并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但却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亦认为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精神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束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尽管未获得成功,但他顺便来个跪地献刀,暂时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从此,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这条举义讨贼的路上,他历尽艰辛与磨难,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足见其政治家的风度。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〇赵风杰 摘 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大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曹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中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大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关键词:曹操 精神思想丰富 唯才是用 悲剧英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