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与文化

刷题课时练 2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票,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这反映了当时群众民主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政治的脆弱性。所以答案选B项。

答案:B

2.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有利机会②“民四”指的是民国四年③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④袁世凯换取了日本的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同时袁世凯换取了日本的支持,①②④正确;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B项正确。

答案:B

3.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一战()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派遣军队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C.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D.有效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展

解析:一战期间,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C项正确;中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是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但都没有实现,A、D两项错误;一战期间,中国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但中国军队没有出兵欧洲,B项错误。

答案:C

4.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利推动

解析:通过分析图片可知,1921年与1912年相比,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因为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A项正确;其他三项虽然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但都不是最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

答案:A

5.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B项正确;A项与题干中剪辫子的史实不符;C项错误,长辫子不是传统精华;D项中“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

6.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

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

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可以看出中华书局的这一理念是为了促进国民的觉醒,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民国元年是1912年,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7.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其中主张从文化层面学习西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付诸实施,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即器物,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排除B、C两项,

选择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到民国初元,一部分优秀国民意识到要通过共和制,求得“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处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

——摘编自许纪霖、陈凯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陈独秀“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解析:第(1)问“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方式在思想层面,要破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改造国民思想。他为此做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新文化运动上: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旧的伦理道德。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明显有激进与理智之分,但其共识在于,均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第二小问,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袁世凯尊孔复古,思想界必然掀起文化讨伐;同时,这也是辛亥革命以来,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现。

答案:(1)办法:破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改造国民思想。努力: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旧的伦理道德。(2)认识: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

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度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

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孙中山等人强烈肯定科举制,而宋应星、康有为等人则明确责难科举制,对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讨都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来答。如果肯定科举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回答;如果否定科举制,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禁锢思想、遏制科技发展、维护专制统治等角度回答。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明确,必须史论结合。

点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探讨类开放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肯定或否定科举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原因(为什么),科举制带来的结果(怎么样)。

4.古代中国的辉煌值得我们骄傲,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制度在汉初和元朝的变化,你如何理解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2)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在材料二中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1)变化: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2)学生可以选择论点一或者论点二进行论述,亦可将两种观点结合论述。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怎么变动都是始终围绕维护中央集权这一根本目的。

(2)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阅读材料二信息,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提炼一种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而且控制在200字左右。“观点”,由材料二信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可以提炼出: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或者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论证”,结合中国古代史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寻找相应的知识论证即可。

5.“文化出超”

“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主编问题:运用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阐述这一观点。

【答案】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超”现

象,并因此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政治方面,东亚国家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思想方面,东亚国家都设立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社会风俗方面,东亚国家在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深受中国影响。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的优势地位开始下降,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开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自然科学方面,西方的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等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冲击;人文学术方面,西方的古典哲学、逻辑学和艺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响。

“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同文明圈的相互交往与影响的体现。

叙述组织:

【解析】

【详解】

应该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然后,结合所学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进行阐述,可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说明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明清时期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然后结合所学,明清时期西方自然科学、人文学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触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逻辑清楚,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示例1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变革趋新论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逐渐摒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得中国迈出学习西方文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一步认可西方的技术优势;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在寻求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西方立宪制度的思想,把中国学习西方领入制

度层次;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大力批判儒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底层民众,传统文化逐渐在西方价值观的洗礼下变革趋新。(写出两个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得结论:在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挑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传统文化不断被批判、颠覆,在新时代的洗礼中变革趋新、融旧铸新。

【解析】

本题结合材料“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即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变革趋新。再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托古改制”的立宪制度、“民主”、“科学”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近纲报告第一章节--北洋军阀时期 引子--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渊源 事情还得从十九世纪末期说起。甲午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李鸿章派赴东北前线,负责筹拨粮饷并联络各军。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在战后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 袁世凯的运气也实在是好,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 翁同龢和荣禄等人随后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已初具规模的定武军,在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后,袁世凯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的袁世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这支军队上,几乎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袁世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后来北洋军阀的这批风云人物大都是在袁世凯的提拔任用下才脱颖而出的,譬如“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原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如曹锟、卢永祥、段芝贵等人,就连那些被朝廷革职的甲午败将如张勋、姜桂题、田中玉等人,他们也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的麾下,为之卖命。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中惨败,扩大新军的规模也就成为朝野中的共识,这对袁世凯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机遇。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由此,袁世凯甩开膀子大干,北洋陆军六镇也在两年之后大体编练完成,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发轫期。 当时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各镇的主要将领也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中上层军官也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 看到日益成长的新军和权势日渐加重的袁世凯,那些满族亲贵不免有些养虎为患的不寒而栗了。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但他又太能干了,而且是个汉人哪。袁世凯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套不住他了。特别是军队方面,清廷虽然计划编练三十六镇,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练成外,其它各省大都没有练成;即使练成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北洋陆军六镇。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忠君爱国、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万一他……哼哼,后果不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课号:研究生课程03216270/本科生讨论课03231330 学分:3 时间:周一9:00(研究生课程) 地点:廖凯原楼(政府管理学院大楼)436 教师:朱天飚(https://www.doczj.com/doc/906899896.html,/faculty/zhutianbiao/) 通讯:62767273或62767272tianbiao@https://www.doczj.com/doc/906899896.html, 答疑:周一14:30-17:30(廖凯原楼423) 简介: 比较政治经济学主要讨论国家、社会与经济互动的历史、理论及相关专题。主要问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全球化下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政府应该介入多少经济事务?经济因素是怎样影响国内政治的?本课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致力于对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做一个全面介绍。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政治、经济体系、力量、与主体行为者在国内层面的相互作用。 要求: 1.课堂讨论(可用一篇老师指导下的研究论文代替):50% 2.每周阅读总结与评论(每周阅读总结成绩为5分,共50分):50% 3.每次缺课减总成绩3分。 网址: 政治经济系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906899896.html,/ 政经学园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906899896.html,/(未名BBS—分类讨论区—课程特区) 必读: 1.《比较政治经济学》第二版草稿。 2. 每周阅读。 泛读(仅作参考,非必读): 1. Barry Clark,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 1991).《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王询译(当代政治经济学译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James Caporaso and David P. Levine,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政治经济学理论》刘骥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 Robert Gilp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东方编译所译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4. Ronald H. Chilcot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Westview, 2000).《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政治理论译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 Jan-Erik Lane and Svante Erss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2nd edition (London and Washington: Pinte, 1997).

2019-2020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随堂练习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内阁制,排除B项。此时皇帝已经退位,排除C项。袁世凯此时尚未称帝,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 A 2.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解析由题目中的“20世纪初”可排除A项和B项,A项是1842年签订的,B项是1895年签订的。C项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是日本在1915年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条约。 答案 D 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材料“覆民政而复帝制”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20世纪初期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民国乃得中兴”,故C项正确。 答案 C 4.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复辟帝制 解析结合材料“元首谋逆,蔑弃《约法》”可知此行动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护国运动,故选C项。 答案 C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解析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皖系军阀。 答案 D 6.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

比较政治经济学考研笔记 课件-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 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 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考研状元!2013年育明教育北大行管状元第一名学员 集体选择理论的主张(观点)P111-112 首先,利益集团的组成是一个集体行动的问题。(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 其次,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再次,社会中利益集团的构成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 23.社会联盟范式的主张P123及特点P124-126,代表作品P126-136。 A.主张: 它注重分解国家和社会,所强调的互动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的交叉联合与斗争,指出社会的组成部分和国家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利益而交叉组成社会联盟以推动或反对一定的政策。政策依靠社会联盟推动。 B.特点: 首先,对国家和社会的分解。 其次,以利益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再次,对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历史演变等宏观变量的重视。 最后,研究层次、方法的多样性。 C.代表作品: 两本书,一是《困难时期的政治》,二是《贸易与联盟》 24.制度主义的主张P139,流派P144&P150及其区别P155 A.主张: 它主要分析规则、规范对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能力和行为的影响。 B.流派: 首先,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P148)。a.认为制度可以使个人重新定义自己的利益所在,b.认为制度可以通过影响甚至决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定义而影响甚至决定他的行为,c.认为如果制度影响政策结果,那么历史

则创造出制度。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人有意识的思考和行为的结果,而制度反过来又限制人的行为,认为制度并不决定行为,个人建立在制度约束上的理性选择决定行为,制度为人与人的战略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限制环境。 C.历史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区别:P155 首先,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不同。 其次,利益形成的解释不同。 25. 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比较 比较角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1.以个体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 2.以国家为中心 的理论视角国家主义现实主义 3.以社会为中心的 理论视角社会联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 4.以制度、理念为 中心的理论视角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育明教育注:考察过) 5.政策倾向比较国家的经济干预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26.福利国家的概念P163-164、内涵、类型及其起源。 A.概念: 出处:威廉·坦普尔(William Temple) 定义1:那些把保证其公民一些基本的福利作为责任的国家。 定义2:福利国家包含一系列将货币和必须物品、服务分配给公民的制度和政策,而这个分配不建立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 定义3:福利国家是那些直接运用有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运作和行政手段)对市场力量的运作进行以下三个方面修正的国家: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大事年表

China 时间 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 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部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两个学习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问题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两个学习要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个学习要点: 认识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

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 2020年4月2日 一、单项选择题(共36小题,每题2分,共计72分) 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 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 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 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 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2、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曾出现在尼罗河流 域的古老文字是 A. B. C. D. 3、用以下关键词概括古代两河流域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恰当的是 A. 大河、农业、金字塔、文学 B. 大河、农业、法典、史诗 C. 王国、农业、金字塔、法典 D. 王国、文字、史诗、法典 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 特点是 A.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5、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伊斯兰教 B. 它的经典是《圣经》 C.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6、下图所示的古代社会关系应出现在

A.古代两河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7、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 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 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吉尔伽美什》②《汉莫拉比法典》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 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关于“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旦个人自由与 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与民主政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完全不同 B.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 公民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 10、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这主要是由于 A. 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 B. 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 C. 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 D. 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11、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12、“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由此说明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13、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浅谈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浅谈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摘要: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十分复杂。2012 年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政府实施“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但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众多挑战,经济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而对于国内政治形势来说,我国政府班子正在过渡阶段,目前形势也算平稳,但是中日关系变得不明确起来,目前中日双方存在局部摩擦,并且南海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热议。 关键词:经济货币政策房价中日关系南海问题 一、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依然严重 我们知道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股市在2005年以后也一度暴涨,我国经济的泡沫化成分正在集聚。经过持续调控,2008年3月份以后我国房价涨幅开始下降,但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扩张性调控政策,抵消了前期紧缩性政策对房价的抑制作用,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价格再度出现非理性暴涨局面,商品房和住宅空置面积也同比大幅度增加,房地产价格泡沫化程度再度加重。近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抑制措施尚未遏止房价的泡沫化趋势。如果调控不力,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化。 (二)就业形势严峻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报道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大学生已经出现了就业困难,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当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增加到150万人。2012年大学生实际签约不到40%。 三、面对以上主要问题,我们采取的对策有: 第一,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逐步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加快制定面向长远的国土资源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协调好农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关系,保持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增长,改革和完善土地供给方式,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抑制地价过快上涨。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自有资金比率,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加快城市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第二,认真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的缩小,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天地,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社会发展和现代经济建设的挑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注重自己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提高等等。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二、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目前来说,我国政府正处于过渡阶段。期间领导者反应较为平稳。所以国内体制比较平稳。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业方面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三、金融业方面 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在往来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把原大清银行和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和新的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创建伊始实际资本不过300万元。后来通过招商股扩充资本,到1920年已有资本1229万元,此后,总行又在地方省市陆续设立分行。

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知识点

1、分封制的对象、特点、目的、评价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4)评价: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 (1)基本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血缘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2)实质: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尚未集权 (2)经济: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文化: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商鞅变法的内容、评价 (1)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基层治理: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④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列举儒、道、法、墨、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

课名:比较政治经济学 课号:03231330 课类:本科生课程 学分:3 时间:周二9-10节;双周五1-2节 地点:电教216(单、双周) 教师:朱天飚() 通讯:或 答疑:周二14:30-16:30;周五10:00-12:00(法学楼五层5530) 简介: 比较政治经济学主要讨论国家、社会与经济互动的历史、理论及相关专题。主要问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全球化下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政府应该介入多少经济事务经济因素是怎样影响国内政治的本课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致力于对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做一个全面介绍。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政治、经济体系、力量、与主体行为者在国内层面的相互作用。 要求: 讨论课表现占总成绩50%,期末考试占50%。 本课学生可以经老师同意选择上同名研究生课程(见下面网址),这些学生可以选择考试或者论文(都占总成绩50%)作为期末测验方式。 网上信息: 《比较政治经济学》本科生课网址:《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生课网址:政经学园网址:政治经济系网址:阅读: 1. 朱天飚着,《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每周经典英文阅读(见后面)。

课程结构: 概论 Week 1: 21/2:课程介绍 Week 2: 28/2:比较政治经济学介绍 3/3:比较方法介绍 历史 Week 3: 7/3:现代国家与经济的崛起 Week 4: 14/3:英、美霸权下的国际体系 17/3:英文纪录片:The Great Depression Week 5: 21/3:先发展与后发展国家 Week 6: 28/3:小组讨论 31/3:课程小结 范式 Week 7: 4/4:国家主义 Week 8: 11/4: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14/4:英文纪录片:East Asian Development Week 9: 18/4:社会联盟理论 Week 10: 25/4:制度主义 28/4:课程小结 Week 11: 2/5:五一假期 专题 Week 12: 9/5:福利国家的发展与演变 12/5:英文纪录片:The Yelstin Years (1) Week 13: 16/5: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 Week 14: 23/5:发展中经济与发展型国家 26/5:英文纪录片:The Yelstin Years (2) Week 15: 30/5: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与危机 Week 16: 6/6:转型国家与转型经济 9/6:课程总结

2014-朱天飚 北京大学比较政治经济学考研讲义

官方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906899896.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和简要发展情况 1. 从字面意思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政治系统的政治因 素,系统,力量与经济因素,系统,力量的关系。而且不仅仅比这种关系更具体,它研究的是被政治修饰的经济。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看,就是如何像管理家庭事务一样管理国家事务。 2. 从学问发展上讲,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不仅是探讨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而且还是对国家经济事务的 管理,学者们的定义也大都是围绕这种含义展开,所以如果给政治经济学下个定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对经济事务管理的学科。前面所说的研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归根结底要集中到国家如何管理经济事务上来。 3. 经济是一种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机制。而国家的含义在国际和国内层面上有所不同,在国内层面,国家 是指由全职的官员组成的一系列管理机构,对一定固定领土上的民众行使统治并垄断这个领土范围内的暴力工具。在国际层面,国家指的是主权国家,代表领土内人与物的总体,受到其他国家承认。 4. 研究国家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并不是说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只是国家的事情,还应当引入社会的概念。 在国内层面上,国家控制的对象就是民众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国家对经济事务的任何管理都是通过社会中的个人完成的,社会中的个人是一切政治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所以,政治经济学必须要研究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5. 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关系通常被简化为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关系。因为后三者分别是前三者的权 力中心。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似利益和目标的人的集合,其力量往往大于个人,通常成为联系个人与国家的纽带,所以是社会权力的核心;市场是一种以私有产权为基础,通过契约关系和贸易关系来进行财富创造和分配的机制 6. 17世纪到19世纪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被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伟 人。如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等。他们的理论到现在仍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马歇尔等为首的学者开始专注于研究市场本身的运作规律,经济学应运而生。而政治经济学则因为相对分散,难以量化等问题而失去了独立学科的地位,在美国被归为政治学。 7. 从学科上讲,除去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政治经济哲学)和本国政治经济学,剩下的就是国际政治 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了。 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 1.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如何影响国际经济事务,其核心概念是国 家系统与国际市场。重要的国际政治济学理论如霸权理论。 2. 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府,市场和利益集团的关系来探讨国家应该怎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官”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商业:商运活跃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前 202 年到 前8 年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东汉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耦犁——牛挽犁;王景治25年到220

北京大学比较政治经济学考研模拟题库.doc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第一部分(选择一题回答) 1、简述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这两个领域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理论是不完善的?理论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部分(选择一题回答) 1、为什么在现代国家和市场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简析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第三部分(选择一题回答) 1、在四大范式中选择三个范式简单比较它们对政治经济关系的看法。 2、用不同的理论视角简析国际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选择一题回答) 1、为什么一个霸主支撑下的国际金融体系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衰落? 2、全球化是不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 第五部分(选择一题回答) 1、简析资本主义的多样性。 2、根据转型国家的经验简析民主化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1.自由市场式经济和协作市场式经济哪个更适应全球化 2.简述后发展国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俄罗斯转型初期为什么国家自主性降低了,国家能力却没有提高? 2.中国既是转型国家又是后发展国家,二者有没有矛盾 1.用双重运动解释嵌入性自由主义 2.解释英国汇率体系下为什么有通货紧缩的趋势 1.区域化对维持国家在国际层次上的重要性有利还是有弊 2.为什么有的国家在军事竞争中经济发展起来了,有的却没有 1.新葛兰西主义和建构主义同样都是关于理念的,二者有什么区别? 2.新制度主义和女性主义都是对主流的挑战,为什么前者被主流容纳了,后者却没有 第一组 1、比较英国体系自由主义和嵌入性自由主义实践 2、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传统理论分析国际投资的不同 第二组 1、为什么一战前的英国和二战后的美国都面临着发展国内经济和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的矛盾 2、什么政治经济环境造成了长期债务危机和短期金融动荡 第三组 1、为什么说全球化并非不可逆转 2、为什么拉美区域化不如西欧稳定 第四组 1、从非商品化和非阶层化两个角度分析三种福利国家体制 2、资本主义多样性既有自由市场国家、发展型国家、社会市场国家的讨论,也有自由市场式、协作市场式之分,这些划分各自基于什么视点 第五组 1、分析后发展国家面临的国际因素 2、为什么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战略 第六组 民主化对转型国家建设(?)正、负方面的影响 从利益组合和历史传承两个方面分析转型多样性 一、(二选一) 1、政治经济学是“国家对财政事务的管理的学科”,为什么又是“研究国家、社会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 2、社会世界的内容,和其为什么有非重复性 二、(二选一)

比较政治经济学大学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一、什么是比较政治经济学? 比较政治经济学紧扣住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对国内经济的演化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和比较。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应该做些什么?这一直是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在何种情况下、在何种环境内,政治、经济、国际、国内等因素的解释力有何不同。 三、“政治”与“经济”都来源于古希腊语,“政治”指的是与城邦国家有关的事务,“经济”指的是对家庭的管理,所以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事务的经济,也就是研究如何像管理家庭一样管理国家事务。 四、政治经济学探讨国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五、比较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发展同为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向。 六、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分别研究国家间的比较和国家间的关系。 七、比较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过程中进行的。 八、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正是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九、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层面研究,例如:霸权稳定论)与比较政治经济学(国内层面研究,例如:发展型国家理论)也有相交的区域,那就是国际与国内层面的政治、经济因素相 该会越来越大。 十、当代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源头有哪些? 1.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学术思考 2.关于发展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3.理性选择方法的推广 第二章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现代经济的主要特点 1.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商品生产 2.生产资料由私人垄断占有 3.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以及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现代经济与封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市场、贸易为基础,而后者则以劳动力依附于固定的生产资料为基础。 二、近代欧洲各国从封建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是扩展市场的问题,一个是贸易转型的问题。 近代欧洲各国从封建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要点之一是从互补性贸易向竞争性贸易的过

必看--政治经济学简答题重点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具体表现为,研究怎样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答: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