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林祖荣

——本文载《高考》2011年第12期生态学部分涉及的概念多,容易混淆,而且由于生物与环境间复杂多样的关系,使得这部分的试题往往背景比较复杂,分析与解答容易出现差错。本文择几道试题作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例1](2011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示踪器与标志环都是示踪作用的,可用于研究动物洄游与迁徒线路,尽管教材中并未涉及,但这属于常识的范畴。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都是教材中介绍的调查种群数量或密度的方法,前者用于分布位置相对固定或移动范围很小的生物的调查,如植物与土壤动物、固着于岩礁上的贝类等;后者用于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的调查,如草原上的鼠、蝗虫等。如果考生只是机械地理解样方法是用来调查种群的数量或密度的,那么就非常容易误选C。事实上,样方法研究是取样研究的一

种方法,无论是研究种群密度,还是研究种群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只要这些生物相对不移动或移动范围很小,就可以采用取样方

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可以用来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数量或密度,但丰

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这里混淆了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的

概念。

答案:D

[例2]下列与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C.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D.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解析]本题最容易错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前者指在垂直方向上物种的分层现象,如森林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分层等;后者指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分布,这种分布常常呈镶嵌分布。高山上从山脚到山顶植物的不同分布并不位于同一垂直空间。从山脚到山顶植物的体现的是镶嵌状的分布,因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选项B与C中的错误比较容易识别。生物群落不仅包括特定范围内动物与植物,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构成食网的生物的种类而不是数量。

答案:D

[例3](10年重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

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类似。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依据实验及坐标曲线,分析清楚每条曲线代表的动物及不同动物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最容易出现差错的。

组1中,甲种与乙种动物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快,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据此推测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1)组1中,由于没有迁入与迁出,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组1中乙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为C,根据曲线,第40天时种群数量为600,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mL)。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显然提示后面的分析应该依据实验中动物间的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不过,组3中两种生物是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这两种鱼同在河底,只不过一个是在中央底部,一个是在河岸底部,其分布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关系,与实验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所以应与曲线B和F的关系类似。

[答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 30只/ mL (2)①D和E 水平②B和F

[例4] 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请据图分析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

(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填K或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

为。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4)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物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它既不是照射到该系统的太阳能,也不是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而应该是通过光合作用被同化的部分,图解中应该是N2。从图中可知,蜣螂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而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属于它获取生产者后未被消化吸收的部分(食物残渣),所以蜣螂实际获得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这是特别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生产者的能量是N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N5,因此能量的传递效率是N5/N2×100%。

在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通常的去路是三个方面:一是自身呼吸消耗,二是被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三是被分解者所利用。但这是指某一营养级生物能量的最终去路。如果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储存于生物体中的(现存量),成为生物体的组成部分的。本题中对生产者的能量去路作了更具体的分解,其同化的能量首先是一部分用于呼吸,另一部分是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仿照这一表达方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路的两个方面也就应该是:一部分用于呼吸,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在本小题中的最后一空,许多考生会疑惑,不知道该填什么,其实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图示的信息中已给得很充分了。

(2)本小题比较简单,生态系统达到稳定时,数量应该达到K值,此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增长速率为0。

(3)无论是生物的个体还是生态系统,都能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稳态。而这种调节的机制就是反馈。反馈包括正反馈与负反馈,前者的作

用主要是促进系统的发展,后者主要导致系统的平衡。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主要是负反馈的调节。

(4)本小题涉及到能量流动的计算。假如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按能量10%的传递效率计算(下图左),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得55;如果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4,则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是28(下图右)。前者对食物的消耗量是后者的55/28=1.96倍,这也就说明了后者可供养的人数是前者的

1.96倍。

答案:(1)N2 0 N5/N2×100% 各种生命活动(生长、发育或繁殖)

(2)K 0 (3)负反馈调节(4)1.96

生态学研究方法整理材料

理解: 1、双种群的竞争。 2、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 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Logistic模型的意义。?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某一具体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的取决因素。 1)物种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学适应也就物种基础生态位的大小 2)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状况 3)群落中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状况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分布的吻合程度而得以反映。 6、绝对密度测定与相对密度测定。 (1)绝对密度测定 总数量调查方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总面积 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抽样,取平均,推广。 (2)相对密度测定这类方法是很多的。可分两类,一是直接数量指标,如捕捉法;另一类是间接数量指标,如通过兽类的粪堆计数估计兽类的数量,以鸟类的鸣叫声估计鸟类数量的多少等。还有很多指标可以估计动物的相对数量。 7、生态位的测定类型。 1)未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2)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3)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8、数据转换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数据的结构,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生态关系,或者更好地适合某些特殊分析方法。比如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通过平方根转换可以变成线性结构,这样对线性方法比如PCA就更为合适 二是为了缩小属性间的差异性,由于属性的量纲不同,往往不同属性间的数据差异很大,比如不同的环境因子测量值,对数转换可使得数据值趋向一致。 三是从统计学上考虑。如果抽取的样品偏离正态分布太远,可以进行适当转换。 9、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 1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4个假定。 Nt+1=λNt或Nt=N0λt 1)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K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部分景观指数及其生态学含义

表4.3-6 沁河流域不同水平年景观指数(Landscape)计算结果

景观中模地(Matrix)或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也是决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拼块个数(NP),单位:无,范围:NP>=1 公式描述:NP在类型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某一拼块类型的拼块总个数;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NP反映景观的空间格局,经常被用来描述整个景观的异质性,其值的大小与景观的破碎度也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般规律是NP大,破碎度高;NP小,破碎度低。NP对许多生态过程都有影响,如可以决定景观中各种物种及其次生种的空间分布特征;改变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协同共生的稳定性。而且,NP对景观中各种干扰的蔓延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如某类拼块数目多且比较分散时,则对某些干扰的蔓延(虫灾、火灾等)有抑制作用。 最大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单位:百分比,范围:00 公式描述:MPS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一拼块类型的总面积除以该类型的拼块数目;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总面积除以各个类型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MPS代表一种平均状况,在景观结构分析中反映两方面的意义:景观中MPS值的分布区间对图像或地图的范围以及对景观中最小拼块粒径的选取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MPS可以指征景观的破碎程度,如我们认为在景观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景观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景观更破碎,同样在拼块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拼块类型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拼块类型更破碎。研究发现MPS值的变化能反馈更丰富的景观生态信息,它是反映景观异质性的关键。 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AWMSI), 公式描述:AWMSI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拼块类型中各个拼块的周长与面积比乘以各自的面积权重之后的和;在景观级别上等于各拼块类型的平均形状因子乘以类型拼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权重之后的和。其中系数0.25是由栅格的基本形状为正方形的定义确定的。公式表明面积大的拼块比面积小的拼块具有更大的权重。当AWMSI=1时说明所有的拼块形状为最简单的方形(采用矢量版本的公式时为圆形);当AWMSI值增大时说明拼块形状变得更复杂,更不规则。

技术篇——技术指标分析大全

妙语论金—黄金技术分析指标大全 一、趋向指标:MACD指标、DMI指标、DMA指标、TRX指标 二、能量指标:BRAR指标、CR指标、VR指标 三、量价指标:OBV指标、ASI指标、EMV指标、WVAD指标 四、强弱指标:RSI指标、W%R指标 五、停损指标:SAR指标 六、超买超卖指标:KDJ指标、CCI指标、ROC指标 七、压力支撑指标:MIKE指标、布林线指标 一、趋向指标 (一)MACD指标 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为GERALDAPPLE所创,其利用两条长,短期的平滑平均线,计算其二者之差离值,作为研判行情买卖

之依据。 买卖原则: 1.DIF、MACD在0以上,大势属多头市场,DIF向上突破MACD,可作买。若DIF向下跌破MACD,只可作原单的平仓,不可新卖单进场。 2.DIF、MACD在0以下,大势属空头市场,DIF向下跌破MACD,可作买。若DIF向上突破MACD,只可作原单的平仓,不可新买单入场。 3.牛离差:股价出现二或三个近期低点而MACD并不配合出现新低,可作买。 4.熊离差:股价出现二或三个近期高点而MACD并不配合出现新高,可作卖。 5.高档两次向下交叉大跌,低档两次向上交叉大涨。 (二)DMI指标top DMI指标系由J.WellsWilder于1978年在"

NewConceptsinTechnicalTradingSystems"一书中首先提出,DMI指标提示投资人不要在盘整世道中入场交易,一旦市场变得有利润时,DMI立刻引导投资者进场,并且在适当的时机退场,实为近年来受到相当重视的指标之一。 买卖原则: 1.+DI上交叉-DI时作买。 2.+DI下交叉-DI时作卖。 3.ADX于50以上向下转折时,代表市场趋势终了。 4.当ADX滑落到_+DI之下时,不宜进场交易。 5.当ADXR介于20-25时,宜采用TBP及CDP中之反应秘诀为交易参考。 (三)DMA指标 DMA平均线差乃利用两条不同期间的平均线,计算差值之后,再除以基期天数。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

主要技术分析指标 一、K线图 类型 按时间单位不同,K线图又分为分钟图、小时图、日线图、周线图、月线图等。图示1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价格。日K线图中的每一根蜡烛都表示出了一个交易日当中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 释义 以日K线图为例,蜡烛上端的线段是上影线,下端的线段是下影线,分别表示当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中间的长方形被称为实体或柱体,表示当日的开盘价和收盘价。图示2左图表示低开高收的市况,即收盘价高于开盘价,称为阳线。阳线通常用红色表示。图示2中的右图表示高开低收的市况,即开盘价高于收盘价,称为阴线。阴线通常用绿色表示。观察日K 线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交易日的市况是“低开高收”还是“高开低收”。 二、布林通道 释义 BOLL指标是美国股市分析家约翰.布林先生根据统计学中的标准差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技术分析指标。一般而言,价格的运动总是围绕某一价值中枢(如均线、成本线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布林通道指标正事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引进了“价格通道”的概念,其认为价格通道的宽窄随着价格波动幅度的大小而变化,而且价格通道又具有变异性,它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参考布林通道进行买卖,不仅能指示支撑,压力位,显示超买、超卖区域,进而指示运行趋势,还能有效规避主力惯用的技术陷阱----诱多或诱空。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布林通道线是由上、中、下三条轨道组成。日BOLL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中轨线=N日的移动平均线 上轨线=中轨线+两倍的标准差 下轨线=中轨线-两倍的标准差 上、下轨位于通道的最外面,分别是该趋势的压力线与支撑线,中轨线为价格的平均线。多数情况下,价格总是在由上下轨道组成的带状区间中运行,且随价格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轨道的位置。而带状的宽度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幅度,越宽表示价格的变动越大。一般而言,当价格在布林线的中轨线上方运行时,表明价格处于强势趋势;当价格在布林线的中轨线下方运行时,表明价格处于弱势趋势。 意义 2 BOLL指标中的上、中、下轨线所形成的价格信道的移动范围是不确定的,信道的上下限随着价格的上下波动而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价格应始终处于价格信道内运行。如果价格脱离价格信道运行,则意味着行情处于极端的状态下。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生态学主要研究法

第7章生态学主要研究方法 7.1 个体生态 7.2 种群生态 7.3 群落生态 7.4 生态系统 7.5 景观生态 7.1 个体生态研究方法 生态因子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的生态适应 ?测定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的影响 7.1.1 常用测定指标 测定指标主要是: ?生长量(高、径、花枝、果枝) ?物候期 ?光合、蒸腾 ?酶及其他生化产物含量 7.1.2 仪器设备 生长观测用常规方法 生理指标常用光合系统,可以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 生化指标采用实验室常规方法,首选国际通用方法,其次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7.1.3 试验设计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室测定和场地盆栽的形式进行,少数采用野外直接测定的方法 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用折线图反映不同因素对植物个体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 鲜有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 为什么? 试验设计的缺陷 最常见的是做组织培养,都只有一种培养基接种多少瓶,一瓶有几个外植体 最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觉得需要进行方差分析,就临时将每个处理的9瓶分为三个区组,每三瓶为一区组,每区组三瓶成为重复 这是不规范的 (1)实验室和盆栽试验: 关键问题: ?处理和对照的设定 ?试验设计的重复性,包括区组和重复 每个处理盆栽几盆不叫区组 具体参照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 ?先将盆栽或露地幼苗分为三个区组,一般盆栽可以将幼苗分为三个大小、生长状

况无明显差异的三个区组 ?露地幼苗一般采用三块相邻的苗圃地作为三个区组,或者一块大苗圃地分为三个 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区组,注意区组间地形、地貌、水分、养分、生长状况应该保证无显著差异(需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检验) ?每个区组应包含所有的处理水平,包括对照,每个处理水平作为一个小区 ?每个处理水平(小区)还必须包含若干个体(重复株数) ?重复株数的多少要根据后期指标测定的需要确定,应能保证所有指标测定,特别 要注意破坏性采样,如测定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就需要整个植株采样,这样的话,每个小区重复数一定要足够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总共采样多少次,每次采样多少株,再加上成活率等意外影响 ?每个植株或者器官采样之后进行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每个指标的测定也 需要重复 以水分胁迫对银杏幼苗的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例 ?如果因子少,如单一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水平的影响,一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 计 ?如果同时考虑水分和光胁迫的影响以及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光胁迫是否会加 重原有的水分胁迫还是减轻水分胁迫?一般需要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如果因子更多 建议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2)野外样地或无样地法 样地法: ?可以对部分因素进行人为控制,尽量减少非试验因素的干扰 ?需要建立样地,平时需要管理 ?野外样地有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固定样地还有永久性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 ?样地可以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样地可以进行大树的测定 ?临时样地和非永久性样地可以进行破坏性取样和测定 ?但是永久性样地不能,只能进行非破坏性的监测指标测定 ?对于需要的破坏性采样必须在样地外的缓冲区进行 无样地法 ?简单易行 ?但是具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研究中需要对每个样株所涉及的各种个体特征、外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及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外汇常用技术指标一览

外汇常用技术指标一览 MACD-平滑移动平均线 说明 MACD是根据移动平均线的优点所发展出来的技术工具。MACD吸收了移动平均线的优点。运用移动平均线判断买卖时机,在趋势明显时收效很大,但如果碰上牛皮盘整的行情,所发出的信号频繁而不准确。根据移动平均线原理所发展出来的MACD,一则去掉移动平均线频繁的假讯号缺陷,二则能确保移动平均线最大的战果。 应用 1. MACD金叉:DIF由下向上突破DEM,为买入信号。 2. MACD死叉:DIF由上向下突破DEM,为卖出信号。 3. MACD绿转红:MACD值由负变正,市场由空头转为多头。 4. MACD红转绿:MACD值由正变负,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 使用技巧

1. DIFF与DEA均为正值,即都在零轴线以上时,大势属多头市场,DIFF向上突破DEA,可作买。 2. DIFF与DEA均为负值,即都在零轴线以下时,大势属空头市场,DIFF向下跌破DEA,可作卖。 3. 当DEA线与K线趋势发生背离时为反转信号。 4. DEA在盘局时,失误率较高,但如果配合RSI及KD,可以适当弥补缺憾。 5. 分析MACD柱形图,由正变负时往往指示该卖,反之往往为买入信号。 参数说明 DIF参数-默认值:9 快速EMA参数-默认值:12 慢速EMA参数-默认值:26 ASI-累计震荡量指标

说明 ASI累计震荡指标企图籍调整指标对于开高低收的迷思,出一条感应线,以便代表真实的市场,对于压力线及支撑线的突破及新高,低点的确认,背离等现象,提供相当精辟的解释,理论上,ASI将震荡高点数值化,并且确实的界定了短期的震荡点,另一方面又真实强力的指示出市场的内涵。 应用 1. 股价和ASI指标同步上升,当ASI领先股价突破前期高点时,是买入信号。 2. 股价和ASI指标同步下降,当ASI领先股价跌破前期低点时,是卖出信号。使用技巧 1. 股价创新高、低,而ASI未创新高、低,代表此高低点不确认。 2. 股价已突破压力或支撑线,ASI却未伴随发生,为假突破。 3. ASI前一次形成的显著高、低点,视为ASI停损点;多头时,ASI跌破前一次低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