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力弘扬浦江治水精神

大力弘扬浦江治水精神

大力弘扬浦江治水精神
大力弘扬浦江治水精神

大力弘扬浦江治水精神

浦江县因境内浦阳江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和生态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分布散乱、废水直排、固废乱堆、垃圾倾倒、噪声扰民并肆意违建的小水晶等产业无序增长,致使浦阳江成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两年来,浦江县重拳出击、背水一战,按照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的要求,率先打响“五水共治”战役,为全省“撕开了一个缺口,杀开了一条血路,提供了一个样板”。浦江人民坚持“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地整治,坚持“横下一条心,打出一个真理”地执法,坚持“一天都不耽误,一点都不马虎”地建设,坚持“是战斗的岗位绝不选择回避”地担当,凝炼出“壮士断腕、公平正义、科学精细、无私无畏”的浦江治水精神。

一、“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壮士断腕的整治精神

以水晶产业整治为主战场的治水战役,对浦江而言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一次利益调整,是一场“刮骨疗伤”式的自我革命。该产业高峰时各类企业和加工户达22000多家,其粗放型、掠夺性的生产方式,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也导致社会治安、信访矛盾等社会问题居高不下,社会

不满情绪日益积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一边是绝大部分浦江人民热切期盼整治,“我们不能坐在垃圾堆上数钱,更不能躺在医院里花钱”。另一边是2万余业主和20万余工人的强烈抵制整治,“政府不能断我们的财路和生计”。何去何从?直接拷问着地方领导的责任和担当。

2013年6月26日,省委书记夏宝龙沿浦阳江逆流而上,现场考察督办治水工作。在源头浦江,他指出“浦阳江水环境整治具有里程碑意义”,要求“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加快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就此打响了全省“五水共治”的攻坚战。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浦江县发动了“为保卫家园而战、为人民利益而战、为浦江未来而战”的水晶产业整治攻坚战。实施综合执法,采取休克疗法,对于违反环境保护、税务、工商、规划等法律的企业和加工户,一律拉闸断电,全面关停。两年间,仅水晶产业,就从22000家企业和加工户减少到1200余家。累计关停兼并印染、造纸、化工等重污染企业22家,对35家不符合环保相关要求的企业实行停产整治,关停671家畜禽养殖场。

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重整山河的力度,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治水成效:462条“牛奶河”首先消失了,浦阳江水质考核为优秀。这次行动,也使得浦江在面对诸如整治污染、违

章等违法活动中,形成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工作经验。

二、“横下一条心,打出一个真理”——公平正义的执法精神

浦江的这次污染整治,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缘何过去整治不了了之,这次整治能形成摧枯拉朽之势?答案是以法治为基,敢于执法、从严执法、公正执法。

“横下一条心,打出一个真理”,这是治水伊始,党委政府表态的决心。浦江把治水作为依法治理的试金石、主战场,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武器,构建综合执法、立体打击的高压态势,确保打出的每一拳都能“干净利索”、“直击要害”。比如,依照环保有关法规,开展1023次“清水零点行动”,关闭5578家偷排直排加工户;运用工商法规,开展2106次“金色阳光行动”,关闭9203家无证无照非法经营的污染户;利用消防安全等法规,开展消防安全大整治,关闭了3252家有安全隐患的污染户;运用国土规划法规,开展“拆违大行动”,拆除一大批污染违建场所。运用“两高”司法解释,在全省率先对环境污染案件进行追刑;率先设立公安局环境犯罪侦查大队,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依法治水中,浦江以高压态势从严查处了一批利用水晶整治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领导干部;对机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违建污染的,签订自律承诺书,公开举报电话,进行诫勉约谈,限期拆除销号。

同时,对一些横行乡里的“南霸天”集中打击;对一些为所欲为的“名人富人”果断出手;对一些“背景复杂、靠山强硬”的钉子则坚决拔除。对拟保留的合规企业,推行“公示上牌”、“诚信互保”、“区域联保”措施,加强相互监管,推进行业自律自治。

公正严明的执法,切实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打出了党委政府的自信、威信、公信,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而公平正义,正是对浦江信访总量在2013年下降50%的基础上,2014年又下降了30.3%的最好诠释。

三、“一天都不耽误,一点都不马虎”——科学精细的务实精神

整治前,浦江全县出现了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和25条“黑臭河”,环境满意度调查连续6年全省倒数第一。在这样的地方治水,对全省、全国也具有样本意义。其意义何在?一是成效,二是时效,三是长效。

两年间,浦江境内全面消灭“牛奶河”、“垃圾河”和“黑臭河”;浦阳江水质由连续8年的劣五类基本达到三类,壶源江水质达到二类,境内全流域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提前实现“消灭牛奶河、消灭垃圾河、消灭黑臭河、建设可游泳的河”的治水四大阶段性目标,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

缘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答案是科学施策、精细建设。加快推进治水项目是关键,截污纳污是水

环境治理的根本,浦江以项目为导向,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的要求,启动实施了46项、总投资50.7亿元的治水重大项目。“一点都不能马虎”,严谨细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程、第二垃圾填埋场、第四污水处理厂、浦阳江生态修复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为提高治污成效,还因地制宜在浦阳江主干流建设了6个大型人工湿地和233个行政村的小型人工湿地。“一天都不能耽误”,只争朝夕,浦阳江综合治理工程,自大年初二下午开工,整个一季度中间下了三场雪,却没有停歇过一天。浦江县第二垃圾填埋场项目,10天内完成征地,2个月内完成前期审批,10个月建成投入使用。第四污水处理厂,从选址、建设、报批、征地到完成设计,仅用57天,创下全省同类项目审批最快速度。

要时效,更要长效。浦江坚持水岸联动,标本兼治,健全机制,综合施策,建立完善河长制、塘长制等城乡卫生、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制度,把“五水共治”与“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等组合拳一起打,以治促转、以治促拆、以治促改、以治促美,浦江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呈现出较好的转型升级态势。

四、“是战斗的岗位绝不选择回避”——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

为官避事平生耻,不言担当莫为官。在急难险重的工作

任务面前,在关乎个人政治风险的违章宗教场所整治面前,浦江干部选择了担当。没有“横刀立马”、敢于亮剑、舍我其谁的气魄,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善担当,浦江就不可能取得治水的成果。如何做到有担当?浦江回答是:“无私才能无畏。”

“是战斗的岗位绝不选择回避”,这是浦江县委的战斗动员令。迎难而上,绝不回避名人、富人、牛人的污染企业和违章建筑,相反,就是要从这些重点对象开始打开“缺口”。比如拆违,从党员干部、代表委员带头自拆开始,最后带动了整个县域的自拆率达到90%以上,更是杜绝了增量违建的发生,社会风气也为之大变。没有了讲人情、打招呼,对着法条、对着政策干事,不再需要为得罪某位人物而憋屈。基层干部反映,这样的政治生态清清爽爽,非常通气。

在治水中,浦江广大基层干部出于公心,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掉“乌纱帽”,不怕打击报复,涌现了一大批诸如“十佳狮子型干部”、“十佳老黄牛型干部”、“十五佳河道保洁员”等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典型。当地党委政府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提供了支持和后盾,对敢于以身试法、非法阻挠治水的人和事,做到全线压上、除恶务尽、以正压邪;对治水战役中涌现出的一批狮子型干部、老黄牛型干部,分两批选树了69名,其中提拔使用了51名。树立了向一线干部、敢于担当干部倾斜的用人激励导向,从而使遇难不畏、见险不

退、善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形象在浦江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总结浦江治水经验、提炼浦江治水精神,不仅是推动浦江迈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发展新路的精神动力,也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力的生态学观点

探索自然,先辈们的足迹 -------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生态学思想 摘要: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无数先辈们探索自然,了解这个世界。在生产生活中苦苦摸索,思考,寻求如何更好的在这个世界生存发展。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总结发扬,形成了许多比较有影响的生态观点,比如“天人合一”、“斧斤以时入山林”、“以物观物”等。虽然他们的观点比较零碎,但是却为我们后人更好的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奠定了基础,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学习。 关键词:探索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平衡 正文 “生态”一词起源于西方,为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他在1866年率先提出了“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但是,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开始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探索,虽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门学科,但是却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比西方更加丰富多彩、见解独到的生态学思想和观点。也为后人研究生态,探索自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与启发,他们的思想引导了我们如何对待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为了片面的追求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不知节制,肆意开发,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几千年。也引起了大自然的一系列的灾难,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水污染、水土流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人们直到这一系列的灾难发生了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努力的去纠正,然而破坏容易,恢复就相当的困难,这需要花费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偏离了正常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片面的追求发展,他们忘记了古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经验,抛弃了先人们饱含哲理的生态学思想,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这值得我们警醒。 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长河里,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诗人总结了许多具有闪光性的生态学观点和思想,这些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吸收、继承和发扬。在诸子百家齐争鸣的时代,就涌现出许多比较有影响的生态学思想,比如道家的“天人合一”,“齐生死,等贵贱”,“以物观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都显示了它的生态中心主义取向。而儒家具有较强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但是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强调对大自然的有节制的取用态度,他们都能够推人及物,恻隐之心遍施万类。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的这些思想虽然不是那么系统,但是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却也未必过时,这些生态学思想中有许多还是相当科学的,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我国古代生态学起源

心得体会:环境变化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

心得体会:环境变化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也必然带动与之相关联的水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水系统和社会水系统特征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适应这些变化,来应对因环境变化带来的水系统的变化。因此,研究环境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和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 把因气候变化、陆面变化(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地貌改变等)、人 类活动等因素带来的水系统变化称为水系统的供给侧变化。把因人类生活、生产、 生态对水需求的变化称为水系统的需求侧变化。为了保障水系统良性循环,水系统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应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当供给侧发生变化时需求侧也要

适当作出调整,这就是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简言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一种适 应环境变化且保障水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目前,水资源利用已出现多种模式,如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模式等。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一种新的模式,其是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水系统影响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即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考虑环境变化对水系统的影响, 适应因环境变化带来水系统的变化,使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在良好的、可控范围内; 正确理解因环境变化带来的人水关系从一种平衡转移到另一种平衡,但可以通过人水关系调控,避免出现人水矛盾恶化,使人水关系朝着更好的平衡转移;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同样追求水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应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寻求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涵盖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模式,并追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目标

水资源适应性理论在治水实践中的应用

水资源适应性理论在治水实践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6-10T16:31:18.10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3期作者:张英 [导读] 本文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原理、系统框架、关键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理论在治水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目的在于推动我国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文水资源局 666100) 摘要:水资源系统在人类活动、自然气候的影响下呈现不断变化的状态,为了提高水资源治理效果及利用效率,现就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原理、系统框架、关键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理论在治水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目的在于推动我国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理论框架;治水实践;应用策略 一、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研究 1、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原理 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生态气候都会对水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常被称为水资源需求侧变化,为了确保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水资源需求侧与供给侧处于良性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供给侧需要针对需求侧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常说的水资源适应性理论。简言之,(Adapt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AUWR)就是在水资源开放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自然法则基本规律,不断适应活动给水资源循环系统带来的诸多影响,以此确保水资源循环系统顺畅发展的适应方式,具体的原理流程见图1。 图2 3、水资源适应性关键内容 通过图2分析可知人水系统指的是人文、水文两大系统在水循环的连接下形成的生态大环境,这个复杂环境蕴含很多理念知识,需要在辩证思维、数学计量的系统分析下明确二者内在联系及逻辑关系,进而确定AUWR理论的重要因子及关键指标。人水关系随着日月更迭不断的演变进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专家学者利用大量水循环理论及系统模拟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定量模拟分析,为AUWR最优方案的确定提供数据参考。同时在先进科技、政府政策的双重支持下深化AUWR理论研究进度,提高供水效率、节约用水成本,确保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二、水资源适应性理论在治水实践中的应用 AUWR一经提出就获得广泛热议,经过多地实践发现该理论在我国水资源系统中拥有广泛应用前景,为了提高该理论在治水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现就日常实践存在问题即应对策略归纳如下。 1、基于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 我国政府早在2001年就并在2004年初步获得了社会各界认可,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人水关系,确保水资源始终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助力、支持。人水和谐理念与AUWR理论不谋而合,二者都将人水关系作为理论研究主体,关注的都是人水关系的和谐共生问题。但AUWR理论较人水和谐理念相比更为人性化,该理论主要围绕环境变化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层面展开研究。人水和谐理念的提出有效解

水文化

什么是水文化?--水利、水文化的内涵与演变 摘要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通过阐述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并从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论述了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辩证耦合统一关系。 关键词水利水利工程水文化 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发展以及其相对应的水文化也都离不开自然生态水环境所提供的客观基础。 一、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 从古至今,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各种水利事业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而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观念、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反映于水利工程建设和所从事的水利事业工作中,形成新型的对应于这种水文化时代或时期的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持续演替发展的辩证耦合统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文化是人类对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与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对于在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事业工作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与评估其效果、效益及其价值的准则。同时,水文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中国的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我国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在对于水的领悟规律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带有独具中国特色的观念,从而形成我国水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我国治水历史非常悠久,治水经验十分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我国秦代以前的水文化 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的分布都是与水源的分布共生的。世代相传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传说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纹),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

心得体会:治水应有系统思维

心得体会:治水应有系统思维 我国民间有“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一说,是针对那些贪心之人而言的,多带有贬义。但如果在治水中能够做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却是值得褒扬的,因为它符合系统思想。 水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在水问题这一大系统之下,有洪灾、旱灾、内涝、水污染、水短缺、水土流失、水生态脆弱、水环境退化等多个分系统,而分系统之下又有诸多子系统。水问题各分、子系统之间通常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这要求我们应该遵循系统科学的规则,用系统思想指导治水实践。 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是系统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水问题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治水不能“单打一”,而应该从局部想到全局,然后根据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实际情况,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取得局部和全局的双赢。譬如:洪灾。现实中造成洪灾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有人为方面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势、降雨强度等。人为因素有毁林

毁草加重水土流失、压缩蓄洪区和天然蓄水设施以及河道的空间、过量硬化地面阻碍雨洪下渗、排水设施不畅等。所以我们在制订防洪方案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通过综合性防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的不少地区,防洪“单打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较为普遍。一般而言,洪水冲毁堤防,决策者考虑的通常是单纯地加高加固堤防或者将河道截弯取直,以利洪水快快退去。殊不知导致洪水决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只盯着堤防而不管其他,结果非但降服不了洪魔,反而会陷于“筑堤—毁堤—再筑堤—再毁堤”的恶性循环。而将河道裁弯取直的后果是将洪水威胁由高水位的威胁转化为高流速的威胁。相对而言,洪水高水位的威胁还比较容易对付,而来自高流速、强冲击力的威胁,倒显得更加危险。因为高流速极有可能对河岸的某一点造成冲刷破坏。 系统思想的另一核心内容是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水问题具有关联性,往往“一拽耳朵腮动弹”。这就要求治水人在解决水问题时,要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求源找原因,从中找出矛盾的全部,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譬如:水污染问题。除去各类污染物

都江堰治水哲学思想

治水哲学思想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都江堰治水三字经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深淘滩,低作堰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

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 主要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 陈运和诗《都江堰》:“凝聚过智慧的汗珠与卓绝的远见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

透视大禹治水思想 解读人水和谐文化

透视大禹治水思想解读人水和谐文化 1.远古时期治水方法的转变 水利文化是一个亘古的话题,也是一个发展的命题,它需要在治水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千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鲧死之后,他的儿子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大禹舍家为国,忘我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 在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2.大禹治水的文化价值 大禹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留给人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