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七律_长征1ppt课件

11、七律_长征1ppt课件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出塞》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 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2019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5 七律 长征 公开课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2021年《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 ___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 ___。 2、师:你对 ___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 ___ ___,教师简介 ___:伟大的 ___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 ___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 ___。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 ___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 ___。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 ___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 ___?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 ___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 ___?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六下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六下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练习*诵读篇) 练习诵读部分 一、导入 1.前阶段我们已经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结束,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语文书本,去温习每个练习中出现的经典诵读(板书:练习*诵读篇) 2.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每个练习上都有诵读部分,能不能说说都安排了些什么呢?可以打开书本看一看,交流:(古诗、成语或者是四字词语、名人语录等)3.可以关注一下小标题,有这样几个方面:(板书:诵读与积累1357、诵读与欣赏 26、诵读与感悟4) 二、复习 *诵读与积累(词语)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诵读与积累,为我们同学储备了各种类型的词语,让我们温故知新。 出示1(练习一) 寒冬腊月北国风光风刀霜剑塞外边疆漫天飞舞纷纷扬扬银装素裹雪照云光狂风暴雪雪上加霜风卷残云神清气爽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 2.诵读着这些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哪里的风光?(点击图片)3.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你看到的图片吗? 4.上新课的时候我们同学发挥小组力量,创造了多词并用,语句通顺的小短文,你还记得吗? 5.齐读,巩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描写北国风光的词语。 出示2(练习三)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不避艰险西天取经腾云驾雾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大显神通明察秋毫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天下

太平 1.指名读

2.这12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3.那你掌握了吗?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出示填空:孙悟空(),而获得()的美誉。 孙悟空在护送唐僧(),一路上()。 孙悟空本领通天,他能(),();他会(),()。一双(),(),他(),使得()。 4.齐读 出示3(练习五) 水滴石穿一心一意感激涕零百感交集深思熟虑匪夷所思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鉴往知来莫衷一是迷途知返恍如隔世 1.谁愿意读读这组词。 2.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语大部分都和跟什么有关? 3.是呀,你看: 出示:()()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要坚持不懈; ()()形容时光易流逝,学习要抓紧,不能浪费时间; 在学习中要养成()的好习惯;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那是(); 大家在讨论问题达不成一致的意见可以用()来形容。 4.齐读 出示4(练习七) 学而不厌苦心孤诣闻过则喜见贤思齐有教无类不偏不倚 诲人不倦乐此不疲托物言志喻之以理逝者如斯川流不息 1.默读这12个词语。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

最新公开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5、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口语交际:演讲 习作:多彩的活动 语文园地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律、崖、渡、索”4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大意,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红军的乐观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高 大形象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 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 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 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交流)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齐读)第1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2句后面轻读,读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

一、初读感知(10分钟) 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 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预设2):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五岭”就只是一座山吗?文中怎样解释?“乌蒙”又是一座怎样的山?所以,还可以这样填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 c、“腾细浪”“走泥丸”又如何理解? d、看,这就是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翻越它们可谓是千辛万苦。可为什么到了红军的眼中却成了“细浪”和“泥丸”呢?(“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高度凝练,选用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又展现了惊心动魄的伟大战斗,讴歌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总领全诗,写得极有气势,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写山。想象奇特,夸张至极,这样的对比描写,突出表现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把长征写得惊心动魄,有声有色,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之气。 二、学情分析

在诗词学习中,六年级的学生已背诵并积累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学生基本掌握了看注释、想画面、查资料等学习诗词的方法。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长征、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章,在情感上有所积淀。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内容距现在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学生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 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 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 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有三块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 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教材首先阐述了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 行战略转移。这是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 长征。长征初期,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过雪山、草地,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军事作战。红军战士展 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最后,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出色指挥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 先完成了长征,到达了陕北吴起镇。吴起镇会师的消息大大鼓舞了其他仍在长征途中的红军队伍。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祁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疏通字词 音:逶迤岷mín山难nán 困难,难能可贵横héng 横竖 nàn 苦难,难兄难弟hèng 蛮横 更gèng更加蒙mé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mēng 蒙骗,欺上蒙下 měng 内蒙古 磅páng磅礴尽jǐn尽管 bàng磅秤jìn尽心 形: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 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 睚睚眦必报萎萎缩 义: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长征组歌>两首》——歌词 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草》——短篇小说 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背景介绍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精品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远征之难。 【教学过程】 一、走近长征,反复诵读 1.资料补充,引出课题。 (1)引导:它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史诗,一个传扬世界的神话。它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2)学生畅谈。 (3)资料袋补充: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2.认识诗体。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小结:像这样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一齐朗读。 (1)读准读顺。 ①学生反复自由读诗。 ②指读,相机指导读音。 ③书写指导:崖、渡、索,注意“崖”下方是两个“土”,“索”下方不是“系”。 (2)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提醒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223的节奏停顿。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绪基调 1.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2)根据学生反馈,板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朗读提升。 (1)引导:红军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余里。面对千难万险,毛主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第一句) (2)指名读第一句。相机引导学生说出“等闲”的意思:寻常;平常。感受乐观、无所畏惧的基调。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深入研读,体会“远征难” 1.“千山”之难 (1)学生诵读诗歌。 (2)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图片中分别是哪座山。 (3)学生交流,借助图片理解“逶迤”“磅礴”。引导抓住“逶迤”和“磅礴”读好诗句“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部编新教材】2019秋季学期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5-七律·长征(优质课配套教案)

【部编新教材】2019秋季学期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5-七律·长征(优质课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

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 呼家楼中心小学 沈海云

一、学情背景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的诗词都比较简短,这首律诗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比较长的一首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古诗中知道诗歌的一般停顿的规律,但是读出诗的韵味来比较困难。 本班学生一直坚持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读书到生字词的书写解释再到质疑和资料的查找都有要求,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预习对诗句意思能掌握。同时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资料的补充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情感得到锻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让学生了解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课前学习(自己浏览-小组提炼重要信息) 1、了解毛泽东 https://www.doczj.com/doc/908708090.html,/view/1689.htm https://www.doczj.com/doc/908708090.html,/view/134346.htm 2、了解长征 长征时间、路线https://www.doczj.com/doc/908708090.html,/view/53160.htm 金沙江之战https://www.doczj.com/doc/908708090.html,/view/955534.htm 飞夺泸定桥战役https://www.doczj.com/doc/908708090.html,/view/120260.htm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题目,用间隔号隔开。) 3、简介时代背景 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 学生结合资料说一说(学生可以从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说) 红军长征途径11个省,跋涉千山万水,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行军两万五千里,历经一年的时间,1935年回忆起长征时情境,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等情景时,心潮澎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