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完整word版)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完整word版)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完整word版)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下面是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宋代经典名句背诵大全

经典名句背诵大全——唐代 林逋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2、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省心录》 柳永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蝶恋花》 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 范仲淹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8、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先生祠堂记》 9、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10、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 晏殊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1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 1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1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 欧阳修 1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1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1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1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9、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20、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2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2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玉楼春》 23、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戏答元珍》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 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 带来的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 选自《嘉佑集·权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 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 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 句式:状后、被动、定后 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 三、揭示写作目的 (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 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 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

——北宋,北宋当权者 ——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 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 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军事上骄堕无能, 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 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1044年,为了停战求和,北宋由答应每年向西夏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样*的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 了无穷的后患。 苏洵说得委婉含蓄,实际上是在批评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警戒当权者要从六国赂秦求和,国力亏损,最终*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六国 灭亡的覆辙。 说到底,苏洵评论六国的灭亡,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阐明自己用兵抗敌的主张。 苏洵在文中说,“苟”,如果,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锋芒收一收,便于统治者接受。 当世社会黑暗,妥协投降主义占上风,说得含蓄些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张广为流传。 六国灭亡的原因已经分析得明了透彻了,就在一个“赂”字,这和北宋当世的状况惊人 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样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一个“赂”字把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紧紧 联系了起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借古讽今是史论常用的写法,《六 国论》就是一篇史论,论的什么史,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都清楚了,接 下来我们来分析分析,他是怎样论的,六国论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点总结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 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作文指导 文言仿写经典举 例

作文指导------文言仿写经典举例作文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课文。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或经典之作,我认为,引导学生写作练习,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课文中的经典名作为范例。现举例如下: 1、仿写《过秦论》第一自然段。 仿文:某某某挟天赋之长,养勤奋之习,师生同济以待高考,有考取北大,升入清华,读研牛津之志,成博哈佛之心。当是时也,名师教之,内树雄心,夯基础,蓄精锐之气,外取经而学衡水。于是某某拱手而取期末之首。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仿写《六国论》开头段。 (1)秦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暴政。暴政而失仁,破灭之道也。或曰:“强秦速亡,皆施暴政耶?”曰:“虽亦变法,终以暴政亡,盖失人心,不能长久。故曰,弊在暴政也。” (2)蜀汉之灭,非惟地处偏夷,国贫力弱,抑亦方略助画之失也。一棋错而崩全局,破灭之道也。或曰:以武侯之志、先主之仁、三军之勇,虽有一眚,何伤大德乎?曰:一厘谬而失千里。要塞之亡,冲地之失,虽治世亦不易得偿,况于乱世耶?盖外失强援,内乏积饩,智力孤危,遂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谋划也。 以空城之决断袭子午之险道,以联吴之胸襟容桀骜之文长。珍重相与,并肩北上,则吾恐仲达空握百万师旅亦食之不得下咽也。向使云长自重其职,益德修重涵养;先帝不行,良将犹在;幼常纳逆耳箴言,正平悉随军粮草,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魏相较,或未易量。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外力所误,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夫一钉至于败帝国,一薪足以坍楼宇。人又谁不能以凛凛前事,而擅自谨行者乎? 3、仿写《六国论》 过 清 论(一) 满清覆灭,非国不强,力不足,而亡于自闭也。自闭也幽氓,八股而愚士,此破灭之道也。或曰:四万万之民,率无知耶?曰:明者欲师洋扶清而不知国失其本,逐无果。故曰:弊在自闭也。 思阙先祖乾隆尝谓: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一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巾为西洋各国尔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子孙肖其先祖加恩列强,殊不知非君加恩,而列强加恩于君尔。是时,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农工商皆为下也。四万万国民,早出暮归,自

部编版-语文-高一-部编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梳理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 理解本篇政论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苏洵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①“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幻灯片】 3.介绍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幻灯片】 三、文本研读 1.正音正字: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 厥(jue,他的)洎(ji,及、到)为(wei,治理)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原文欣赏《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

高三历史秦朝的统治例题解析 旧人教

秦朝的统治-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 (2000年上海高考题)秦朝时候,郡的临御史主要负责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解析】本题是有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本题涉及的这一知识在书上没有直接内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的迁移能力。课本提供的是中央政府内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丞相处理政事,而太尉则管理军事。依照这种职权的分工,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当为郡守、县令之职。管理军事是郡尉之职。郡的临御史自然是负责监察郡守。 【答案】D 例2(2000年广东卷考题)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没有明确提出秦朝时施政所依据的学说,但是秦统一后,实行严刑峻法。教材明确指出了韩非子的理论主张,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施政符合韩非子的主张。【答案】D 例3 (2001年天津卷考题)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针对秦始皇的文化措施设计,秦始皇时的统一文字本质上是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的,其他的项都不合史实。 【答案】A 例4 (2000年津赣卷考题)秦始皇“焚书抗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从角度对焚书坑儒的目的加以思考,解题关键是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如“③毁灭文化”是该条措施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影响,并非是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意图。 【答案】B 例5 (1995年上海卷试题)简述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是一道简述题,所考内容“中央集权制”是教学重点,命题角度一般,难度不大。第一问“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考查具体内容在教材中有现成的归纳,只要考生记忆准确即可回答出来,能力考查层次偏低。第二问要求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作简要评价,回答时要能够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要 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答案】①建立皇帝制度,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人。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军事事务。③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负责地方行政。(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 例6 (2002年广东卷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2021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1六国论练习卷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1六国论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患:祸害 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患:毛病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3.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迁移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 ..得所。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 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7.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shù运数),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 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思厥(jué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⑤可谓智力孤危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①③⑥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 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与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并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详解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详解 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一、强化熟读成诵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更讲究韵律,追求声韵。入选课本的篇目,更是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佳作。同学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对考试、准确答题则有用。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背诵篇目的“研究与练习”都设置相应题目,引导同学理清结构层次,尽快熟悉课文(语段)。同学如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对于提高效率,熟读成诵是很有帮助的。 二、重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应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揣摩、判断,并注意课上老师的讲解、说明。“带着问题”上课,“有的放矢”学习,无疑事半功倍。而课后复习则应注意归纳、积累。同学可以侧重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进行整理,以期巩固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理解。两点建议:1.必须依托相应例句,以免知识点成为无本之木;2.尽量自己动手整理(可以参考、对照,但非依赖、照抄教辅,尽管其可能一应俱全),避免放开教辅就寸步难行。同时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完成一定练习使知识点

得以进一步落实。 三、适当延伸拓展 其一,可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文言。同学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作品,在对照阅读中获得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提高阅读水平。如学完贾谊的《过秦论》,可同时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其二,可结合写作学习文言。高中课本的文言作品,几乎都蕴涵丰富写作空间。如能适当联系拓展,无疑可激活课文的学习。如学完《师说》、《劝学》等后,可写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学以致用,一举两得。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

人教版-语文-高二-六国论 精品教案

《六国论》教案11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 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 的与时俱进精神。 2.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 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 1.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 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 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 疑难问题。 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讲课时教师除了补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 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 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 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 【答案】D 【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 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D.率.赂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 【答案】D 【解析】率:全都,一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有远略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答案】C 【解析】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统练2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级高二语文“古代散文经典推荐阅读” 自主限时练习(二) 一、基础知识巩固,请根据要求作答。(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入殓.(liǎn) 鹅溪绢.(juàn) 希冀谗嘴 B. 勖.勉(xù) 系.鞋带(xì) 辍学不省所祜 C. 汾.阳(fén) 蜩.腹(tiáo) 贿赂弊端 D. 俳.优(pái) 亲厚无间.(jiān) 逸豫篷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A项,“殓”应读liàn ,“谗嘴”应写作“馋嘴”; B项,“系”应读jì,“不省所祜”应写作“不省所怙”; D项,“间”应读jiàn,“篷草”应写作“蓬草”。 故选C。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兔起鹘.落(hú) 舍.利子(shě) 恺旋零丁孤苦 B. 奢靡.(mǐ) 啮.齿动物(niè) 颠覆报薪救火 C. 曝.晒(pù) 剡.溪(shàn) 锦囊提要钩玄 D. 梦呓.(yì) 摩肩接踵.(zhòng)萃炼以飨读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A项,“舍”应读shè,“恺旋”应写作“凯旋”; B项,“靡”应读mí,“报薪救火”应写作“抱薪救火”;

D 项,“踵”应读zhǒng ,“萃炼”应写作“淬炼”。 故选C 。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散文家苏洵,字明允,所著《六国论》选自《权书》。苏洵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苏洵借古论今,指出北宋国策之非。 B. 欧阳修参与编撰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五代史实。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统治者吸取南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 C. 《祭十二郎文》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韩愈悼念侄子韩老成的祭文,题目中是以行第称韩老成。这篇文章与北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朝袁枚《祭妹文》等祭文齐名。 D.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北宋画家文与可的 散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感情真挚,足见苏轼与文与可生前志同道合之情和失去亲人的悲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 项,“参与编撰”错误,《新五代史》的作者就是欧阳修。 故选B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落空庭影许. 长 许:如此 B. 诚. 知其如此 诚:果真 C.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 本. 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语文《六国论》教案一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 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 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 句式:状后、被动、定后 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 三、揭示写作目的 (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 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 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 ——北宋,北宋当权者

——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 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军事上骄堕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1044年,为了停战求和,北宋由答应每年向西夏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样*的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苏洵说得委婉含蓄,实际上是在批评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警戒当权者要从六国赂秦求和,国力亏损,最终*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说到底,苏洵评论六国的灭亡,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阐明自己用兵抗敌的主张。 苏洵在文中说,“苟”,如果,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锋芒收一收,便于统治者接受。 当世社会黑暗,妥协投降主义占上风,说得含蓄些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张广为流传。 六国灭亡的原因已经分析得明了透彻了,就在一个“赂”字,这和北宋当世的状况惊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样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一个“赂”字把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紧紧联系了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